首页 > 文章中心 >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教学设计一:

1.感受角的大小

师(出示活动角):要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

师: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越大,角就越大;反之,张开越小,角就越小。那么,角的大小可以怎样计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2.提出问题

(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量课前印制的角,交流测量结果后发现每人量得的大小不同)

师:同一个角,为什么大家量得的结果不同?你觉得计量角的大小要如何?(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

3.认识量角器。

师(出示量角器):测量角的工具是量角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对照量角器,说明量角器的结构、计量单位“度”,并观察1°角的大小,同时特别说明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让学生分别沿内圈和外圈指一指、读一读刻度,依次找一找指定度数的刻度)

4.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指定的角

师:大学测量指定的角的度数是多少?(让学生交流结果,并说说是怎样量的)

5.总结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师(小结):用量角器量角,先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线是多少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6.组织量角练习

师:两块三角尺上的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发现每块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的和各是多少?

教学设计二:

1.感受角的大小

课件演示:一个角的两条边叉开得大一些,角就大一些;叉开得小一些,角就小一些。

师: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提出问题

师(出示角1和角2):有什么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生1:用三角板上的角去量。

生2:用量角器量。

师:今天我们将要制作量角器,还要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3.制作半圆量角工具

师:老师这儿带来了一些小角(都是10°),你们能用这些小角摆一摆、量一量角1和角2吗?(一个小组在黑板上摆,其他小组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

师:哪一个角大,为什么?

生3:角2比角1大1个小角。

师:摆小角量时要注意什么?

生4:顶点对齐,边也要重合。

师:摆这些小角量角时,每次都要一个紧靠一个去摆,挺麻烦的。有什么办法用小角去量角时,能既准确又快速方便呢?

生5:将它们串起来,粘起来。

师(课件演示18个10°角拼叠累加):先数一数半圆里有18个小角,再找一找这些小角的顶点。

4.用透明半圆工具量角

生6:角1有4个小角,角2有12个小角。

师:用这个工具量角时应注意什么?怎么量?

5.制作有刻度的量角工具

师(出示角3):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角3比两个小角多多少吗?

生7:将小角再分一分。

师(课件演示1个小角平均分成10份):1个小角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个小小角就是1°。(介绍读法和写法)

师(课件演示所有小角都平均分成10份):半圆被平均分成多少份?(引导学生将其整理成带有刻度线的半圆量角工具)

师:每一次都要靠数才能知道角的大小,有没有办法一眼看出来?

生8:写上数字。

(电脑演示呈现有一圈刻度的量角工具)

(1)学生试读电脑上3个角的度数。

(2)练习量角后交流汇报。

6.了解外圈刻度

师:角3有多少度?(学生有两种答案:40°和140°)

师:哪一个正确?请同学演示测量过程。(介绍完整的量角器,并介绍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然后用量角器练习量角)

7.拓展延伸

师(电脑演示只有一条边对准内圈120°刻度线):猜一猜,这个角可能是多少度?

生9:120°。

生10:60°。

师:还有一条边在哪?(电脑演示还有一条边对准的是内圈50°的刻度线)

……

课后思考:

听了这两节课后,我们从知识技能的角度来观察学生学习的效果。两节课学生都了解了量角器的功能和结构,并学会运用量角器量角。第一种教学设计,教师能轻松从容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按照教师预设的路径,扎实地、熟练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第二种教学设计,明显觉得预设学生实践操作活动的时间不够,究其原因是涉及不同的学生和小组,很难统一,这样就导致后面技能练习的时间不多,因此部分学生在用量角器量角时熟练程度不高。大家认为,两节课下来,如果立即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测试的话,第一种教学的效果可能要高于后者。

从情感态度的角度来看,第一种教学设计,学生在探索和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学得不够主动、不够积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切实的培养与发展。第二种教学设计,当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时,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体验比较深刻,不仅能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习得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能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实质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教材分析

面面垂直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苏教版)第一章第§1.2.4中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基础,本段内容拟用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属于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二面角的概念与度量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立体几何的空间位置关系中,垂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另一个是平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主要方法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度量计算.实际教学时拟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感知并理解“面面垂直”.

二、学情分析

垂直关系,学生之前已经研究过“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已能初步运用垂直证明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在知识上已有所储备.作为美术专业学生,他们在空间上的感知能力相对比较强,但是数学领悟力不是很到位,因此教学设计时尝试以实例引入,强化基本概念的辨识与训练,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定理、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每节课授课的起点,而教学目标则是教学的终点,研究起点和终点的落差及达成措施便成为教学思考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与以往的立体几何教学要求相比,本模块在几何推理证明方面的教学要求大大降低了,削弱了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定理证明,减少了定理的数量,删去了大量的几何证明题,淡化了几何证明的技巧.因此教学中注重突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度量计算等探索研究几何的过程.涉及的数学思想主要有:(1)数形结合思想;(2)符号化与形式化的思想;(3)化归思想等.涉及的一般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分析、综合、抽象等.

设计意图: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活动的过程,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认识数学实现意义建构.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

2.理解和掌握直二面角的概念;

3.会求二面角的大小;

4.理解和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及求法.面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理解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借助对图片(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黄道平面的交角)、实例(汽车上坡时坡度不同的影响)的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出二面角的定义.提出问题“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不是简单抛出概念,而是通过提供资源给学生观察,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二)师生互动,建构数学

1.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自由发言,通过回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1理论教学内容

随着园林行业的发展,对园林建筑专业《测量》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课程教学内容上应该体现园林学科的可操作性、前沿化。因此,在制定园林建筑专业《测量》课程教学内容时,应着重于论述基本理论、最新测绘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园林工程的应用和开发作为重点,并充分反映测量的发展前沿。归纳园林建筑专业《测量》课程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1.1.1测量的基本知识该部分是学习本课程的预备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学概念、分科,测量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地面点位的确定和测量工作概述、测量误差等内容。学习时,对于测量学的概念和水准面、大地水准面、经度、纬度、平面直角坐标、绝对高程、相对高程、高差、国家高程系等基本测绘词汇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牢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参考椭球、高斯投影只需一般的了解即可;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距离和高程的影响、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只需记其结论,并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加以应用。

1.1.2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该项目属于距离测量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距离丈量、视距测量、光电测距和直线定向等基本知识。学习时,应在理解距离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练习,掌握钢尺一般量距、普通视距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及其精度要求;了解钢尺精密量距、光电测距的有关内容;熟记直线定向、基本方向的种类、方位角和象限角等基本概念,熟悉罗盘仪的构造,掌握测定直线磁方位角的方法。另外,能应用所学知识减少距离测量误差,提高观测精度。

1.1.3水准测量该项目属于高程测量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测量的误差和注意事项,以及DS3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并对自动安平水准仪与电子水准仪作了简单介绍。学习时,应在理解水准测量的原理和熟悉水准仪基本构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DS3水准仪的使用方法(含安置、粗平、瞄准、精平和读数)和水准路线的观测、记录及其成果校核等内容。另外,还要了解水准仪应满足的几何条件,了解水准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掌握消除或减少误差的基本措施,并运用于实际测量工作中,该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

1.1.4角度测量该项目为角度测量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角度测量原理、DJ6光学经纬仪和电子经纬仪的基本构造与基本操作、角度测量方法、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等内容。学习时,应在理解测角原理基础上,熟记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概念;在熟悉光学经纬仪基本构造的基础上,掌握经纬仪的基本操作和用经纬仪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方法(含观测、记录、计算);了解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了解电子经纬仪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在实践中能使用所学知识提高测角精度。

1.1.5全站仪该项目的学习要求掌握全站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全站仪角度、距离、坐标、放样等方法。利用园林CAD的知识,掌握数字化成图技术,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难点。

1.1.6小地区控制测量该项目是地形测绘的控制测量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控制测量的概述、经纬仪导线测量、前方交会加密控制点、高程控制测量和图根点的展绘。学习时,应在了解国家控制网、城市控制网的基础上,理解图根控制测量的概念,重点掌握导线测量的内、外业工作和图根点的展绘方法及坐标的反算等内容,在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会进行前方交会和三角高程测量。

1.1.7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该项目是地形图测量的碎部测量部分,是在图根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介绍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基本知识和地形图测量和地形图绘制的方法及地形图的拼接、检查与整饰等内容。学习时,应理解平面图、地形图和断面图的概念,了解数字地图和电子地图,掌握比例尺及其精度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地形图测图和绘制的方法,懂得地形图检查的内容和方法,能运用地形图图式对地形图进行整饰。

1.1.8地形图的应用该项目要求掌握在地形图上量算坐标、距离、方位角和高程的方法;掌握断面图绘制的方法,这部分讲解时应减少课时进行概述。

1.1.9园林工程测量掌握园林工程测量在不同阶段的测量工作;水平角测设、距离测设、高程测设是各项测设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必须熟练掌握;点位测设的基本方法(包括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支距法和距离交会法)是用来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是水平角测设、距离测设和测设数据计算(即根据点的坐标计算两点间的方位角、距离,并根据方位角求两直线间的水平角)的综合应用,应在熟练掌握水平角测设、距离测设、高程测设等基本技能之后,强化测设数据的计算。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难点。

1.1.10园林道路测量熟悉园林道路的种类及其功能,掌握园林道路选线的原则和步骤;了解转角的概念,掌握测算转角和确定分角线方向的方法;了解圆曲线的半径大小与园林道路类型之间的关系,掌握圆曲线测设数据和里程桩号的计算方法;掌握道路纵横断面的测量方法及土石方量的计算方法。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难点。

1.2实训内容设计

测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需要现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经常带学生进行真正工程实践,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操作过程,能很快的适应他们将来的就业岗位。根据园林建筑专业《测量》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实训项目如下。

1.2.1钢尺量距学会目测法进行直线定线的方法,掌握用钢尺丈量距离的一般操作方法。能够认识钢尺,判断使用的钢尺是刻线尺还是端点尺;实习小组用标杆进行直线定线并用钢尺往返丈量2段~3段,每段长度为60m~80m的线段。

1.2.2罗盘仪的构造、各部件的作用及测定磁方位角认识罗盘仪的构造,熟悉罗盘仪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用罗盘仪测定直线的正反磁方位角。

1.2.3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熟悉DS3型水准仪和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基本构造,掌握主要部件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瞄准,精平和读数;练习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测定。

1.2.4水准路线测量与成果整理掌握闭合水准路线测量的观测、记录和数据整理校核的方法,掌握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调整及求出待测点高程的方法。每组选择一条6个水准点的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测量,假定起始点的高程为50m;整理测量结果,进行高差及高程的计算。

1.2.5经纬仪的构造和读数了解DJ6型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掌握经纬仪对中、整平、瞄准以及读数。其中对中时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1)垂球对中法;2)光学对中器对中法。

1.2.6水平角观测掌握测回法、全圆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的方法步骤和计算方法,并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工程测量员的标准来训练,为学生考工程测量员打好基础。

1.2.7竖直角观测熟悉经纬仪竖直度盘的构造和注记形式,掌握竖直角的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以及竖盘指标差的计算。

1.2.8导线测量该实训要求大家在指导教师制定的区域,按照要求布设一条闭合导线,采用全站仪进行一级导线测量完成外业观测工作,同时进行导线的内业计算,各项技术要求必须在限差要求内。

1.2.9园林场地平整测量掌握土地平整测量的基本方法:即各桩点地面高程的测量、水平地面高程的设计和填、挖土石方量的计算等。学会布设方格网;用水准仪测量各方格点的高程;能独立完成计算设计高程、填挖高、填挖土方量。

1.2.10水平角、水平距离和高程的测设掌握水平角、高程测设和水平距的基本方法。利用经纬仪在地面上测设水平角;学会用钢尺、经纬仪在地面上测设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利用水准仪在地面上测设两点之间的高程。

2园林测量技术研究性教学探索

2.1测站教学法

将任何测量工作都看作是由若干个不同阶段中,用相同的测站程序工作成果的集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抓住每个阶段第一个测站的完整教学过程,并做到准确、完整的给小组同学演示,之后严格的督促小组每个成员准确、完整的独立完成测站操作。以点带线,以线成面,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2.2情境教学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分别轮流进行司镜、记录、计算、对点、扶尺、绘图等工作,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参与到每一个测量技能操作过程,通过不同项目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测量工作内容、方法和步骤。针对不同测量环境、项目和精度要求,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测量方法、仪器的能力。

2.3现场教学法

充分利用学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通过技术服务、岗前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现场教学。先后在句容长宁生物化工厂厂区地形图的测绘、句容开发区杨塘港的面积量算、陈武园区、高庙园区、镇江农科所园区道路建设等项目中开展高程测量、平面位置测设、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测图、内业计算、资料整理等现场教学,既服务了企业,又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使学生通过真实环境和项目的训练,实现学习和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2.4以“赛”促“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技能训练,积极参加行业和教育系统组织的技能大赛。同时也加大与高校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老师走出校门和他们交流,还带领学生外出和兄弟院校的学生进行技能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吸收了新的知识,而且也对课程建设的更加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同行之间常在网上交流,相互学习,提高了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

3结语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数学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可以运用数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练习设计时,教师如何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哪些事例可以改造成学生的练习材料,在练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设计生活性的练习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

1.用好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新教材本身已充分体现了生活性,有许多素材利用主题图反映了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之后的练十二中有六道题,其中五题都涉及了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第3题是设计了量、比自己和同学身高的事例。

此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量、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把它改造成数学的练习材料。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连加、连减》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食品的单价:可乐5元、面包1元、方便面2元、点心6元、巧克力3元。接着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请你自己买3样东西,需要付多少元?

(2)小兰带了20元钱,买了可乐和巧克力,还剩下多少钱?

(3)小刚带了10元钱,请你为小刚选两件食品,买了后还剩多少钱?

此题在设计时又添加了一些情境图片,似乎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购物环境,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多样性的练习,训练学生思考性思维

课堂练习的设计我们追求的是题型的多样性和练习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但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后,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这里选取两种:

形式一:如右图从先出示一个六边形让学生说乘法口诀,接着依次逐排出示,并逐排说出口诀,直至出示最后一排六个六边形(共21个),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排列顺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后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斜着读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形式二:让学生用口决算出算式的结果后,再说算理:

如,3×6=18 6×3=18 2×6+6=18 4×6-6=18

此题既有乘法算式,又有乘加、乘减算式,但最后都能归结为“三六十八”这句口诀,体现了练习要“立足现在,兼顾以前、着眼未来、体现综合”的特征。

以上的练习设计,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比较灵活的的方式,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设计练习时就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性的习题,这样可以寓练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角的分类》一课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次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也能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次教师抽出一个三角形,一看既有直角又有锐角,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思维得以展开,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我的做法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条件开放

所谓条件开放,也就是给学生呈现的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生成不同的想法,如,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可以从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来思考。因而由于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所以答案分别为:90°、45°、45°和72°、72°、36°的两种情况的三角形。

2.问题开放

所谓问题开放,也就是在同一条件下,可以补充出多个问题,也可以连续地引出递进性的问题。如,在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后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昨晚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能分到了( )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还可以平均分给( )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展开思维,体现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策略开放

策略的开放一般是针对某一问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往往答案是唯一,而解决问题有多角度的思考。从中增大练习的思维含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想象,达到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的训练。

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了如右图的题目: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几种解法现选取两种展示:

方法一:把阴影部分分割成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求面积和,得到的算式是:6×6÷2+3×3÷2+3×3÷2;

方法二:可以把阴影部分分解成六个小直角三角形,求出它的面积,算式是:3×3÷2×6.

这样的练习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会感受到成功,达到较好的思维训练。

五、设计动态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同样在练习中也应注意动态中巩固、动态中引新、动态中提高发展,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动态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上下呼应、环环紧扣,促使课堂和谐动态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教学《倍的认识》的练习中,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先出示下面三组图,引导学生分组互相说一说倍数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提高练习效率。

精心设计练习着眼思维训练

《新课程·上旬》2014010 作者/任菊红 本文总字数:3140

文/任菊红

摘 要:“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不但能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而且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进一步获得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改变,对于“练习”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但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练习把握不好,设计缺少创意,形式机械重复,达不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就对如何设计练习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设计练习;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一、设计生活性练习,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可以运用数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练习设计时,教师如何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哪些事例可以改造成学生的练习材料,在练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设计生活性的练习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

1.用好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新教材本身已充分体现了生活性,有许多素材利用主题图反映了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之后的练十二中有六道题,其中五题都涉及了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第3题是设计了量、比自己和同学身高的事例。

此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量、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把它改造成数学的练习材料。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连加、连减》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食品的单价:可乐5元、面包1元、方便面2元、点心6元、巧克力3元。接着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请你自己买3样东西,需要付多少元?

(2)小兰带了20元钱,买了可乐和巧克力,还剩下多少钱?

(3)小刚带了10元钱,请你为小刚选两件食品,买了后还剩多少钱?

此题在设计时又添加了一些情境图片,似乎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购物环境,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多样性的练习,训练学生思考性思维

课堂练习的设计我们追求的是题型的多样性和练习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但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后,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这里选取两种:

形式一:如右图从先出示一个六边形让学生说乘法口诀,接着依次逐排出示,并逐排说出口诀,直至出示最后一排六个六边形(共21个),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排列顺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后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斜着读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形式二:让学生用口决算出算式的结果后,再说算理:

如,3×6=18 6×3=18 2×6+6=18 4×6-6=18

此题既有乘法算式,又有乘加、乘减算式,但最后都能归结为“三六十八”这句口诀,体现了练习要“立足现在,兼顾以前、着眼未来、体现综合”的特征。

以上的练习设计,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比较灵活的的方式,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设计练习时就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性的习题,这样可以寓练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角的分类》一课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次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也能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次教师抽出一个三角形,一看既有直角又有锐角,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思维得以展开,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我的做法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条件开放

所谓条件开放,也就是给学生呈现的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生成不同的想法,如,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可以从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来思考。因而由于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所以答案分别为:90°、45°、45°和72°、72°、36°的两种情况的三角形。

2.问题开放

所谓问题开放,也就是在同一条件下,可以补充出多个问题,也可以连续地引出递进性的问题。如,在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后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昨晚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能分到了( )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还可以平均分给( )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展开思维,体现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策略开放

策略的开放一般是针对某一问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往往答案是唯一,而解决问题有多角度的思考。从中增大练习的思维含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想象,达到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的训练。

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了如右图的题目: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几种解法现选取两种展示:

方法一:把阴影部分分割成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求面积和,得到的算式是:6×6÷2+3×3÷2+3×3÷2;

方法二:可以把阴影部分分解成六个小直角三角形,求出它的面积,算式是:3×3÷2×6。

这样的练习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会感受到成功,达到较好的思维训练。

五、设计动态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同样在练习中也应注意动态中巩固、动态中引新、动态中提高发展,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动态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上下呼应、环环紧扣,促使课堂和谐动态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教学《倍的认识》的练习中,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先出示下面三组图,引导学生分组互相说一说倍数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提高练习效率。

总之,在现代教育气息中需要我们去充分地开发和挖掘练习的材料,这样的数学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这样就会带给学生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势必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久芳.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新课程:教研,2011(01).

[2]黄民忠.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吉林教育,2010(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锦江小学)

总之,在现代教育气息中需要我们去充分地开发和挖掘练习的材料,这样的数学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这样就会带给学生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势必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与数学课程标准的对话

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前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样对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与课程标准的有效对话主要反映在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在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阐述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相应的解读与分析。比如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究、等行为动词在具体内容中的含义进行解析,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还应进行分层解析。目标不宜分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例如,在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必修4中《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依据课程标准可以将教学目标表述为: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对目标作如此解析: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知道三角函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角的弧度数构成的集合)到另一个实数集(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其比值构成的集合)的对应关系,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在借助单位圆认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有关定义应用的问题。

通过对课程标准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内在精神,可以使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来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能够更好的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与数学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资源。教师要通过与新教材的对话,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结构框架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来为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教材内容设计的作用、目的、意图、意义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这样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去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和使用。 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作内涵和外延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解读和分析,即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内容的核心之所在,并对它在中学学科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学科角度进行微观分析。

三、与同行的对话

新课程的教学中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或困惑,有时需要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合作、交流与对话,共同开发和利用好新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比如,开展同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研讨及交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同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长处,参考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景,以此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从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搞好教学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教学资源。

四、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和谐平等的对话,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结构情况,作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诊断情况分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中,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教学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同时分析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学科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