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读教学论文

精读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读教学论文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中级韩语精读,教学方法,初探

 

中级韩语学习者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一般已经掌握1500~2000个词汇,能够听、说、读、写基本的韩语,具备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能力,对韩国社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以零起点大学韩语专业学生年级来划分,中级韩语大致是指韩语专业学生大二一学年的学习内容。在各高校韩语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中,中级韩语精读(以下简称中韩精读)一般被指定为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中韩学习者的水平和特点,笔者参考一些论文、专著,结合语言教学的规律以及自身教学经验,对中韩精读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在任何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都在于学习者本身,韩语学习也不例外。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和引路人,对学生“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教育论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练习,提高学生韩语应用能力,这其中应该以听、说能力突破为教学重点。

二、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中韩精读教学中,采用以讲授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学习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全部用韩语授课,到高韩时则全部用韩语授课,同时也要求和鼓励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尽量使用韩语。

在词汇讲解时,韩语单词并非个个必讲,但重点单词、词组或惯用语要讲深讲透并逐个举例说明;同时举一反三,将该词汇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等加以归纳总结;重点讲解并归纳单词的构词方法和规律,比如“被动词”、“使动词”、“名词化语尾”、“接头词”、“接尾词”等的构词规律。

在语法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语法进行分类汇总,讲清楚相似语法在意思和句法等方面的异同,比如连接词尾“-(?)??”和“–?/?/??”在表示原因、理由时的异同,以及连接词尾“–(?)?”和“-??”在表示假设时的异同等。在讲解完后要让学生背诵典型例句并利用所学语法造句,教师给以批改,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记忆。

活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韩国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定发表主题和发表小组,发表主题尽量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上课时由小组代表用韩语进行发表,学生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以我系使用的中韩1精读教材延世大学《韩国语教程3》为例,教材共分“?? ??”、“?? ??”、“??? ????”、“???????”、“?? ???”、“??? ??”、“??? ? ??”、“?????”、“??? ??”、“????”等10课。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3人,由各小组轮流对每课相应的主题进行发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授课内容进行语言知识层面的讲解,还要对其所蕴涵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度解读教育论文,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紧密结合。

注重模仿和背诵,要求学生多读、多背。通过朗读、背诵来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增强语感,培养韩语思维能力,减少中式韩语的使用,提高韩语水平。

重视复习,温故知新论文服务。韩语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掌握了多少,复习在韩语学习中十分重要。每次讲授新课前抽出几分钟时间对上次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检查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对新课中出现的已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再次讲解等方式不断复习,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每次课前由一名学生进行不限主题的3分钟韩语演讲,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情景对话,课外开展韩语第二课堂、校园韩语角、韩语演讲比赛、唱歌比赛、韩语戏剧表演等活动。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网络课堂教学等方面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师面授+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堂+辅导、答疑”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可以制作或下载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介绍、图象、视频等资料,在授课前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正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像和视频等向学生演示各种实际场景,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生动的韩语应用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重点、难点进行反复讲解、练习。

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对不同的学习者来讲,它也存在着侧重点和针对性不强的不足。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课堂教学则很好的克服了这些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各种专项随教软件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相应方面的水平,比如发音软件、听力与口语软件、词汇与句型软件、韩语打字软件、写作软件、韩国语能力考试辅导软件等。另外,通过中韩精读网络课程教育论文,学生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建立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恰当与否对于提高学生韩语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关系很大,应当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中韩精读课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三部分组成。平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阶段测验等;期中、期末评价以考试、考查为主,提交小论文为辅。平时评价成绩和期中评价成绩各占学期总成绩的20%,期末评价成绩占60%。由分值比率来看,平时和期中评价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比率偏低,应当对分值比率进行适当调整,平时成绩占40%,期中、期末成绩各占30%的比率较为合理。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带着公正、公开、积极的态度来工作,对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及时解决评价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和不足,关心、帮助学生,使学生在韩语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五、结语

中韩精读教学是中韩教学的重点。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对于中韩精读教学,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其他高校韩语专业或者英、日、俄等其他语种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其教学方法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胡绪俊.韩语基础课教学方法初探[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2]郑春梅,金英子.高职韩语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宋英华.韩国语会话教学研究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卢广伟,周文雯.浅论多媒体技术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10,(05).

[5]汪洁.浅谈推进优质韩语教学[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王沐阳.高职应用韩语教学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对“自读课文”的认识

新修订本扩大了自读课文的数量,并在“说明”里指出:设立自读课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明确地指出了自读课文教学对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目的的重要性。它既检测精读教学的效果,也是达到精读教学目的的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所以,新编教材增加了自读篇目,不仅仅是为了扩大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强化课内阅读实践的需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认识论上说,自读课文更有其重要的作用。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法则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只有“认识”,没有“实践”,任何知识都是不能转化为能力的,而自读课文则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显然,课本编者的意图是以精读课文作为主体、范例、引路,自读课文作为补充、扩大、巩固强化的材科。精读课文教给学生方法和规律性的知识,在于示范引路。学习这些范文,在思想内容、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借鉴,是“举一”;自读课文则重在让学生把精读课文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是“反三”。所以,自读课文从认识论上说,是完成“认识――实践”这个“更伟大的飞跃”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去,由于对自读课文的实践性这一特点认识不足,笔者上自读课文虽然常进行自读提示、质疑解疑等等,但仍是简化了的精读课,是“换汤不换药”。过去上自读课文时,都是基于精读课文的老经验在形式上做文章,却忽视了自读课文的“读”,不明确自读课文应以培养能力为宗旨,因而也忽略了自读课文的实践性。以后,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终于逐步认识到自读课文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有人说:精读课不怕讲得多,自读课不怕讲得少,这虽然不无道理,但自读课文的特征绝不是以“讲”的“量”来体现的,只有实践性才是检验自读课文的基本标尺。就效果而言,精读课文是准备,自读课文才是应用。笔者想,新编教材把原来的“阅读课文”改称“略读课文”或“自读课文”就更有强调、突出它个性的意思。抓住了自读课文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较快较大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经把读比喻为“吸收”,把写比喻为“倾吐”。笔者想,如果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反之,学生阅读能力差,就影响了“吸收”,没有吸收,又用什么去“倾吐”呢?因此,关键是如何在可能的时间里发挥“自读课文”的实践性的特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上好“自读课文”的方法

自读课文有它自己的个性,自读课文是“学材”,不是“教材”,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读,但教师仍然要为每篇课文指导方法,设计步骤,检查效果。笔者曾采用过朗读、复述、改写、写内容提纲、问题讨论、写短评等等方式。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原则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课文的具体特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但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都要以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的实践为主,上成真正的“自读课”,老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

譬如,笔者在上自读课文时,十分重视“自读提示”的启发引导,要求学生做到理解、落实,因为“提示紧扣课文,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学习重点,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语言运用,把问题提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笔者在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时,就让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自读、分析、理解课文:

1.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提示,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3.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文章又是如何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的?

同时,启发学生抓住“自读提示”中的关键性词语,引导他们理解文章是如何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的,从而理清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自读课文的脉络。这样,学生不但对“自读提示”中的要求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读”课文的任务。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不少新方法,给我们不少帮助与启迪。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学习的主体――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学了别人的经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摸索着使用了“认读、精读、研读”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它应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课文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对学生是“感知”“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对教师则是要求学生从“认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指导过程。

“认读”是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精读”有别于“认读”,它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文章作更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研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的目的,即力争达到“知识的迁移”。

一、认读

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总体印象,并用“。”“――”等符号标出生字、生词、难句;然后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注音、辨字、释词、析句,把标出的生字、生词、难句弄明白;再用所学过的文章体裁知识,辨明课文体裁,审清题意,理解题目与文章的联系,抓住“题眼”,仔细体会,为“精读”作准备。

二、精读

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体裁,边读边想,把文章的基本内容弄明白。记叙文要弄清:1.记叙的对象(写人、记事、写景或者状物);2.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3.记叙的顺序(叙、倒叙、插叙);4.记叙的中心(是为了突出事件的什么意义),还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什么思想品质,还是为了抒发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并找出文章中的佳句和精采段落,准备背诵和默写。说明文要弄清:1.说明对象(具体事、科学知识、事理);2.说明对象的特征;3.说明的顺序;4.说明的方法。议论文要弄清:1.论述形式(立论、驳论、评述、联感);2.论点;3.论据;4.论证方法。

明白上述的问题后,依据训练重点,要求学生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脉络、结构,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段意,思考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达到从“点”的掌握到“面”的理解,为“研读”打基础。

三、研读

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在谋篇布局上、表现手法上、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写出200-300字的体会。体会可因人而异,可写思想收获,可分析写作技巧,可鉴赏语言特色,亦可仿照精采文段写景、抒情、状物……或自行设计阅读练习,把练习及答案在学生中互相传阅、讨论、修正,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综合等能力。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61―01

一、英语泛读的重要性

英语阅读主要分精读和泛读两种方式。精读侧重学生对字、词、句理解的准确性与使用的得体性。泛读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扩大词汇量,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能力。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的技巧基本上是在精读课中培养,巩固和扩展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都依赖于精读教学。至于泛读教学,许多学校还未具体实施。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要改善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现状,仅靠精读教学显然不行,必须实施具体的泛读教学。在此基础上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许多研究表明,泛读对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大有益处。

二、英语泛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英语泛读在复现与巩固旧词,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与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精读所不能取代的。那么,究竟怎样实施泛读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第一,选择好范读教学的教材。

泛读不同于精读,其特点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上,而不是分析语言形式。因此,所采用的教材难度一般应低于精读教材。在句型、语法、词法方面应考虑到尽可能与精读同步,并注意所选材料的趣味性、知识性、现实性与目的性。题材要尽可能多样化,如历险记、科幻小说、爱情故事、人物传记等,并且尽量选原文。

第二,根据阅读教材确定教学方法。

1.串讲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泛读教学法,老师在课前将材料发给学生,让他们事先阅读,遇到疑难问题,先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或在不懂之处做上标记,待教师课堂上讲解。上课时教师从头至尾边读边议,对预先估计较难之处作详细分析和梳理,扫除文字和结构障碍。然后让学生做文章后的理解题,并及时予以对照检查。该方法的弊端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2.问答法。老师可当堂分发泛读材料,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学生读完后,教师通过连珠炮似的快速提问叫学生回答,以检查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情况。

3.讨论法。问答法虽然解决了串讲法教师唱独角戏的弊端,课堂看似活跃,双边活动频率高,但实际上仍只是单向交流,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讨论法则可以让学生在分组讨论过程中,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和内容,加深词语的领会。具体操作程序是:教师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列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组内为寻求满意的答案而积极思考,多向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后,再提出一些细节性的理解问题让学生讨论,在这节课结束前,集中让学生展示一下他们的讨论结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仅起了一个引导的作用。

4.整体教学法。该方法分导入、阅读、提问、讲解、讨论、归纳、巩固7个步骤。教师首先针对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故事梗概作一简要介绍,以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集中思想。接着,让学生快速阅读,获取课文信息,教师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情况,这些问题应涉及课文的主题和最重要的事实。然后教师作适度讲解、梳理全文的信息和语言。为了巩固效果,还可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如复述、缩写、改写课文等。

第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报刊。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扩大词汇量,是通过泛读所要达到的总目标。而该目标又应细化为:①学生愿意大量阅读;②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③学生不需要频繁查字典可以完成阅读;④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以不同的速度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泛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熟练程度,培养用外语去进行思维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重点放在阅读和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上。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创新理论:对语文教育进程的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教育的奥秘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魅力,教育界有这种魅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这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就是创造精神,就是创新了教育进程的理论。30多年来,曾祥芹在语文学界发表了“一语(语言)双文(文章和文学)论”,率先阐述“文章学课程开发论”;在语文教学界主编出版了《语文教学能力论》,阐发了“语文教师业务修养”的“十能”体系;首倡了“快读快写比翼双飞”的语文教育高科技;在文章学界最早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率先主编出版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和《文章学教程》,将文章学视为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在阅读学界主编出版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阅读学丛书》5本;进而自我超越,主编出版了有中国特色的汉文《阅读学新论》,等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在《浅谈曾祥芹教授对语文教育学研究的杰出贡献》一文中称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以上五个方面创新突破贡献为“五论创新”:一语双文论、两学指导论、文章课程论、双快比翼论、教师能力论。以上理论填补了我国语文教育学中理论建设的种种空白,对中国语文教育进程的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开拓精神:敢入未开化的文章学、阅读学、语文教育学边疆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就是开辟精神,拓荒精神。陶行知先生认为“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开辟时,目光要远”“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曾祥芹先生已从教52年,治学33年的经历何尝不是一直都在开辟、拓荒呢?曾先生就是怀着教育报国的责任,凭借高远的学术境界,依照“开辟拓荒”的高标准,开创了两门新学科:“实用文章学”超越“广义文章学”,与语言学、文艺学鼎立,属于语文基础学科的创新。“汉文阅读学”超越“普通阅读学”,与外文阅读学并立,属于语文技术学科的创新。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对于填补“语文学”的空白有开创之功。

三、实践意义:在语文教育教学、阅读和作文领域让无数人受益

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阅读学和文章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让无数人受益,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1980年以来,曾先生已506篇;1986年以来,已出版著作33本,1000多万字。这些成果已经远传五大洲,遍布全国各地。不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小学教师;不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中小学生;不论是国家首领,还是贫民百姓;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专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实用文章学、汉文阅读学、语文教育学创新理论带来的益处。仅在其语文教育学“双快理论”下创立的快速阅读、快速作文实用成果就多达600多万字,普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让数以万计的人受益。

四、哲学依据:保障曾祥芹学术思想健康深入持久开展

哲学是学问之母,世界教育的趋向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再到今天的“人本中心”,是和哲学的发展史分不开的。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代的本体论、近现代的认识论演化后,发展到了当代的生存论。人类则经历了从古人对外部世界的惊讶,到近现代人对外部世界的怀疑和认识,再到当代人对自身生存境域和状态的困惑。哲学研究已经整体性地开始了“生存论转向”。曾祥芹先生更是顺应哲学的历史轨迹丰富完善了阅读哲理的“三体框架”:从宏观视角,立足哲学高度,建构中国阅读学的理论体系,把“阅读本体”界定为阅读主体(读者)和阅读客体(读物)的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他响亮地提出“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的精神生活需要”;“阅读又是人为的,它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追求真、善、美的发展水平。”

五、长期影响:突破时间空间发扬光大曾祥芹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