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第1篇

无论是境内游还是境外游,人们在游玩的同时都会消耗大量的体力与精力。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旅行中突发意外状况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500人,这其中由于心肺疾病突发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三成。可见由于体力分配不均和对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而导致的悲剧不在少数。在旅行途中心脏突发状况,对于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是难以挽回的灾难,因为非专业人士并不懂得对于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而且所处的旅游环境可能不符合医疗急救条件,所以很难对突发心肺问题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在旅游保健课程中开设心肺复苏方法的教学,就是为了将心肺复苏方法普及给众多可能成为未来导游的旅游专业学生,使导游不仅拥有过硬的旅游专业技能,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医疗素质,在关键时刻对游客的健康负责。

2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简称CPR。当心脏脉搏一旦发生骤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抢救复苏,就会在4~6min内对人体的重要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害,导致死亡。所以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2.1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简称CA。心搏骤停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它对人最大的危害就是在无法预计的情况下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的突然中止。心脏的搏动中止就意味着血液分配的终止,这会导致人体内全身组织细胞的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果人体系统在6min内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血液循环和氧气,那么人体的生命体征就会逐渐消失,从而让人丧失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所导致的心脏停搏,它是可逆的。如果在心搏骤停的突发现场能够得到及时且正确的心肺复苏措施,病人是有可能恢复正常的。

2.2心肺复苏术的原理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最好的急救措施就是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能够为患者进一步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当人的心肺功能出现问题时,大多数人都懂得利用人工呼吸来对患者进行施救。由于空气中含有80%的氮气,20%的氧气。其中在20%的氧气中还含有部分经由人体呼吸再呼出的其他气体成分,这部分气体的成分经鉴定分析其中氧气降到了16%,因为从人体呼出的空气中有4%是二氧化碳。由于人体呼出的氧气依然足够人体本身再呼吸的利用,所以利用人工呼吸所吹送的空气,会有足够的氧气进入患者的肺腔,还要配合相应的心外按摩才能促使血液通过人工压力进入肺部交换氧气,再将氧气循环到脑部和全身系统,从而维持人体系统细胞和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行。在美国AHA心脏协会,每5年推出一本“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指南中会对心肺复苏的技术与方法、注意事项、如何识别心脏停搏等专业技术知识进行描述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的心肺功能,学会相应的知识用以保护自己的心肺功能和对紧急情况的应对。

3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程中的心肺复苏教学

3.1中职旅游专业心肺复苏教学现状

心肺复苏是医学众多技术中的基础,作为医学专业的学者不但要掌握心肺存在各种病症的理论应对知识,也要拥有实践操作中解决心肺病症问题的技能。但是对于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来说,心肺复苏的学习并没有那么深入。由于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程的心肺复苏教学在近些年才刚刚兴起,对于心肺复苏的实际教学还浮于表面,很多时候教师只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另外,中职学校在医疗保健课程中的硬件配置并不到位,所以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保健课程设置还存在例如实训课程效果差、实训设备落后等诸多问题。

3.2中职旅游专业心肺复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心肺复苏虽然是医学专业的基础技能,但是它并不简单。学校如果开设心肺复苏教学项目,必须在许多方面做足准备。例如开设急诊医学相关课程、设置实训课堂、模拟野外环境教学和准备各种涉及心肺复苏术的模型和道具。

3.2.1课程过于理论化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教学中,无论是心肺复苏还是其他任何保健方面的教学都过分流于表面。因为心肺复苏涉及比较深奥的医学和人体学知识,所以如果以单纯讲授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很难将大量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从而造成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和消化,不能将心肺出现问题时的急症状况与抢救要点进行联系并认识。学生在遇到有人心搏骤停的紧急情况要保持冷静,做到“听呼吸、看瞳孔、人工呼吸胸按压”等几个步骤,主要做法是先呼叫患者,如果没有反应立刻查看患者的呼吸状况和瞳孔,如果患者的瞳孔有散大的趋势或者呼吸变得极不规律,应该将病人平放在平坦的地方,解开病人的衣领,释放他的压力,并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一次吹气后抢救者应该抬头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松开按压患者鼻孔的手再次循环此操作。而胸外按压也要同时跟进,利用双手重叠于患者胸腔部位(胸外挤压位置)进行均匀规律发力挤压的过程,目的是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3.2.2实训课程不具说服力在模拟课程中,学生不能对活人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只能用手比划,无法确定准确位置和实施心肺复苏术的力度,更无法判断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的学校可以提供模拟人,但是学生在面对毫无临床表现的模拟人,没有现场感和真实感,并且在操作中无法体会到急救的紧迫感。而对于一些急救前的心脏骤停识别,许多学生无法做到识别,他们通常会直接进行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按压等操作训练,这样的做法严重误导了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施救流程的基本认识。

3.2.3开放气道不完全在开放气道的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因为急救对象是模拟人而忘记了各种细节操作,如对模拟人口腔中的异物进行清理、测量脉搏等等。这就造成了急救时开放气道的不完全,其结果就是降低抢救成功率。

3.2.4缺乏配合学生在进行团队急救的训练课上,缺乏相互之间的配合,对人工通气和人工循环建立的练习缺乏循环与通气比例配合的重要性认识,这会导致通气循环的比例不够精确,从而加速患者的死亡。

3.2.5无法确认结果因为在实训中所采用的模拟人道具不能呼吸和心跳,所以学生在完成抢救练习时无法判断心肺复苏是否对急救对象产生作用,这也就让实训练习没有可以进行评判的结果,降低了学生学习心肺复苏术的兴趣。

3.2.6学生素质低因为在中职学校开展旅游保健课程并不是旅游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在心肺复苏的教学方面,由于教授对象并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中职学生,所以许多深奥的理论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在中职课堂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健课程开展不力且进度缓慢,而实训课程的教授也缺乏说服力和课堂气氛。

3.3心肺复苏教学方法中职课堂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不必像专业医学教学那样全面专业,但是为了能够达到急救目的,其操作还是要求准确规范。

3.3.1理论课学习职业教育中职心肺复苏理论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口耳相传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该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视频课件和图片课件结合理论文字将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理念以具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通过一些真实的急救过程视频和图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知识中的理论要点,为实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2实训课学习在实训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考核。在实践中要求学生掌握心脏骤停的原因、临床表现和初期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步骤,判定心肺复苏的具体指标和标准,在实训课的模拟教学上,要求学生能够规范地进行最基本的人工呼吸操作、开放气道操作和胸外心脏按摩等基本的心肺复苏疗法。

3.3.3医院实地学习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去医院对真实的心肺复苏急救过程进行旁听。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职学校没有条件进行模拟实训的问题。通过在医院的旁听学习,学生可以最直观地了解到心肺复苏所涉及的全部真实情况。

4实际案例

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常识,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基本要领。

2)教学环境:野外操场,四周没有援助可能。

3)教学重点:患者的心脏骤停判断,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急救方法———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4)教学难点:野外急救方法,急救操作时间的把握与技术的正确运用。

5)患者状况:由于体力透支而造成的心脏骤停,患者有心脏病史。目前情况脉搏紊乱、血压降低、左心房有室颤发生,肺部少许积水。

6)病症表现:心跳停止、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和紫绀、颈动脉搏消失、心音消失、全身肌肉松弛。

7)初期急救方式: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呼喊患者。结果为无反应,确定为意识完全丧失。

8)由于地处荒郊野外,无法呼救,所以马上开始心肺复苏急救。将患者的摆放于地面或者硬板床上。翻身时要为患者提前加上固定颈部的护颈设备,如果没有要用尽可能的方法保护颈部,翻身要整体转动。救护人跪在病人右侧,将左右手分别放于病人的颈部和腰部,并解开病人的衣服。

9)打开气道:对病人的口腔进行异物的清理,注意应当将病人的头部偏向于一侧。清理异物后让患者平躺,将其颈部仰起,保持患者下颚与耳郭连线与地面垂直,使其呼吸道顺畅。

10)判断呼吸:如果患者没有呼吸声和胸廓起伏,则可以判断其已经心脏骤停。这时应该进行口对口,口对鼻的人工呼吸。在呼吸时要同时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是否发生变化。

11)胸部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胸部按压。按压的位置在连线中央和胸肋关节上2厘米。用左手的掌根部,右手重叠在左手上,两手手指翘起,保持双臂伸直,利用身体的重心向下有规律地按压。如果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者医务人员已经确定患者死亡时,就可以停止按压。

5结语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CPCR;情景教学;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11―02

心跳、呼吸停止意味着临床死亡的开始,现代医学认为,急性原因所致的临床死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逆转,使心跳呼吸恢复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把逆转临床死亡的全过程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1]。

时间,是能否成功进行CPCR的关键,在紧急情况下,高焦虑度的环境中,医护人员的判断意识、 操作能力和操作熟练度将是成功进行CPCR的关键中的关键。在急救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心肺脑复苏模拟教学,将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在以后实践中的焦虑水平,提高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加操作熟练度,提升信心。

心肺复苏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急救基础知识、临床技术、现代心肺复苏三大部分,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技术,阐述心肺复苏、电击除颤、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使用、复苏药物应用等相关理论知识;分解、示范徒手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操作步骤;组织学员观看自制的操作视频录像:在老师指导下学员逐个进行单项技能训练。

呼吸心跳骤停常常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且在救治现场医学生不能进行操作、演练、观摩、实地讲课、见习等,救治现场病人家属是不会让学生操作。这种理论和实践脱离的困惑,我们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式,得以缓解和解决。

首先,作为情景教学的第一步,将所有心肺复苏模拟人与急救物品及仪器对学生进行详细介绍,并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对复苏模拟人系列、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功能介绍、急救物品及仪器有初步的认识后,然后由同学进行模拟操作。让同学在老师的演示模拟中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深刻,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增强学生职业感,提高应急能力。

第二步,将学员进行分组,每组学员,心肺复苏模拟人情景模拟教学。应用心肺复苏模拟人临床教学在传统培训的基础上采用高级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实施心肺复苏程序化培训:包括心脏按压、除颤、球囊面罩给氧、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使用、复苏药物的应用等;编写心肺复苏程序软件;以采用情景模式模拟抢救现场:抢救车固定放置于患者床尾、除颤监护仪放置于患者右侧,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机等放置患者左侧;抢救人员定岗定位:指挥其他学生并下达医嘱,配合心脏按压,位置在心肺复苏模拟人右前;护士实施球囊面罩通气、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等。位于模糊人头侧;循环护士负责心脏按压、心电监护和除颤,位于模拟人右侧;给药护士负责开放静脉通道、应用复苏药物、抢救记录,位于模拟人左侧;带教老师讲解、示范与学员配合抢救要点;组员交换四种不同角色、交替训练。

第三步,点评交流。先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再针对各个环节予以指正和点评,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将单独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其能尽快进入医生这一专业角色。

项目法,或者说案例法在各种培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个成功的心脑肺医疗案例,可以辐射和锻炼学生全部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指导教师可以选择几个个典型的自己处理过的真实案例,创设心脏骤停情景,根据岗位需求和教学目标提出5项工作任务,分别是:判断意识、呼救;开放气道和判断呼吸;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判断抢救效果。学生要同时处理不同病情的病人。再由老师进行演示,最后由学生同时分别操作心肺复苏的人。学生要根据病情景出的体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及时分类,果断救治,分清轻重缓急,明白什么需要先抢救,什么可以后护理。延误时间可能导致病人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没有同学商量,没有老师指导,自己判断,自己处理,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肺复苏模拟人训练时学生能够独立承担“抢救任务”,紧张、严谨,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学生急救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应急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融入在5项工作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心肺复苏模拟人操作技能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任务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应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系统教学及其他医学教学模型与计算机控制的模拟场景相结合、高端仿真模拟训练技术等在CPCR教学应用前景更加广阔,这将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认真对待和研究的全新领域。

心肺脑复苏是麻醉学的组成部分,也是急救医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每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和临床技术,如何提高学生对心肺复苏全面、扎实、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我做了大量的教学教育实践,但是还是不够多,不够细,希望同行能够予以谅解和交流,共同推动我国急救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基层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急诊急救;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8-0092-03

I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骤停唯一有效的方法[1],是临床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能,特别是基层的医务人员熟练的CPR技能和成活出院率密切相关[2],高质量的CPR能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本文旨在了解温州地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CPR技能掌握情况、培训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心肺复苏适宜技术推广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对我市795例基层医务人员进行CPR知识试卷调查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其中男447例,女348例,男女性别比为1.28:1;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49岁,平均(33.77±5.49)岁。

1.2 评估方法

根据《2010年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3]标准设定理论及技能操作考核内容,内容包括复苏流程如现场评估、胸外按压、气道管理及除颤等。考核人员由取得AHA导师资格的高职医师担任;理论和实践操作总分值各为100分,≥80分为合格。将影响因素性别、学历、职称、职业、不同科室、工作年限及培训间隔年限分成不同组别,并根据考核成绩在不同的影响因素组间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数据采用方差分析,P

2结果

2.1心肺复苏技能掌情况

795例基层医务人员理论合格142例(17.86%),操作合格60例(7.55%),平均分值分别为(68.85±9.613)、(65.21±10.59)分,平均考核成绩明显偏低。

2.2 不同影响因素组CPR技能考核成绩比较情况

本次共有795例基层医务人员纳入调查,男性占56.23%,女性占43.77%,两组操作无明显差异(P>0.05);医生、护士各占72.83%、27.17%,急诊急救及非急诊急救各占35.09%、64.91%,平均分值医生比护士、急诊急救比非急诊急救有明显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理论考核成绩受性别、学历、职业、不同科室、培训经历及工作年限的影响(P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表现,心肺复苏术最基础的是急救措施[4],而心脏骤停发生意外的场所大多发生公共场合,抢救患者时大多就近送至周边基层卫生院,因此基层医务人员CPR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直接影响患者能否得到有效的抢救,而及时有效的CPR操作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改善预后[5]。

我市基层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技能状况并不乐观。理论、技能操作成绩合格仅占17.86%、7.55%,平均考核成绩明显偏低,但高于国外相关文献报道的心肺复苏掌握合格率为6.25%[6];能完全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并熟练应用的基层医务人员并不多,更重要的是缺乏CPR实践经验。同样一项研究也表明心肺复苏术的知识整体水平是不平衡的[7]。

本次795例基层医务人员的考核结果受到性别、工龄、学历、职业、职称不同科室及培训间隔时长等因素的影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心肺复苏培训知识显著增加[8],因为学历高者理论基础扎实, 对CPR操作流程相对更容易接受;不同科室组无论是理论还是操作结果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国外文献亦表明医务人员的分级并没有影响复苏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11]。医生和护士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工作年限组间理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间隔2内接受过培训的占52.83%,约占了半数以上;2~3年占28.30%;3年以上占18.87%;组间存在差异(P

综上,基层医务人员未能熟练掌握CPR技术并实践应用,应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再培训,根据医务人员的学历、职称、工作 年限及能力等,制定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内容和方案,并对每一个环节做相应的评估[17-20],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安民. 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抢救探讨[J].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4):7-8.

[2] Ro YS,Shin SD. Public awareness and self-efficac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communities and outcome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A multi-level analysis[J]. Resuscitation,2016,17(102):17-24.

[3] MD Berg,SM Schexnayder.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10,122(18):S876-S908.

[4] 文艳红,赵春兰. 200名非急诊专业医师心肺复苏技能现状调查[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31-32.

[5] Yeung JH,Davies RP. Factors affecting team leadership skil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Crit Care Med,2012,40(9):2617-2621.

[6] Raojas L,Arab JP. Bas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Knowledge,practical skills and effectiveness of maneuvers of general physicians[J]. Rev Med Chil,2012,140(1):73-77.

[7] T Kila,S Yockopua. Knowledg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mong doctors at the Port Mores by General Hospital[J]. Papua & New Guinea Medical Journal, 2012, 55(1-4):76-87.

[8] MR Jamalpour,HK Asadi. Basic life support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Iranian general dental practitioners to perform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Journal of the Nigeria Medical Association,2015,56(2):148-152.

[9] O Kelechi Emmanuel,BAN Okoh. Bas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of house-officers in a tertiary institution:Factors determining accuracy[J]. The Pan African Medical Journal,2014,18(10):209.

[10] N Mpotos,K Monsieurs. Effect of rescuer's sex on the quality of chest compress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manikins[J]. Europe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5,22(1):69.

[11] OB Bankole,I Desalu. Grade of a doctor does not influenc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 during CPR training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 Journal of Clinical Sciences,2014,11(1):12-16.

[12] 李小健,成萍,王卫华,等. 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临床研究,2013, 26(11):1273-1275.

[13] R Pourmirza,Kalhori,B Sabour,et al. Survey of the awareness level of nurses about last guidelines 2010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in educational hospitals[J]. Irani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Nursing,2012,5(2):77-86.

[14] Spooner BB,Fallaha JF. An evaluation of objective feed-back in basic life support(BLS) training[J]. Resuscitation,2007,73(3):417-424.

[15] H Matsubara,M Enami. Effects of obligatory training and prior training experience on attitudes towards performing basic life support:a questionnaire survey[J]. Acute Medicine & Surgery,2015,2(2):105-113.

[16] Perkins GD. Sinmlation in resuscitation training[J]. Resuscitation,2007,73(2):202-211.

[17] EL Grove,B L■fgren.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basic life support course as mandatory peer-led training for medical stud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4,21(2):142-144.

[18] 李雁平,高洁,金凤娟. 翻转课堂理念在医护人员单人成人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 天津护理,2016,24(2):100-102.

[19] 华小雪,史冬雷,胡英莉,等. 急诊医护人员单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质量的现状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12)1393-1396.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器;超长心肺复苏

[中图分类号] R541.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6—0124—01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通过胸外按压形成人工循环,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人们只有充分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专业训练才可以保证较高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本文现将我院1例经过超长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吵架时突然晕厥伴出冷汗30 min于2011年10月27日21:50急诊收住ICU。既往体健。查体:T:不升,P:56次/min,R:24次/min,BP:75/40 mm Hg,昏睡状态,面色苍白,出冷汗,皮肤湿冷,双瞳孔直径0.35 cm,对光反射迟钝,呼吸略急促,双肺闻及细湿性罗音,心率56次/min,律齐,心音低,无杂音。复查18导联心电图检查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图形、窦性心动过缓。入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窦性心动过缓。

治疗过程:即刻给予面罩吸氧、心电监护、指脉搏血氧监测、无创血压监测、导尿,急查血气分析、心梗系列,并行溶栓前准备。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给予极化液、右旋糖酐扩容,静脉泵入多巴胺抗休克,22:06心电监护示心率减慢至(30~40)次/min、QRS波宽、室性自搏心律,立即给予阿托品1 mg静推,无效,心电监护示直线,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双瞳孔直径5 mm,叹气样呼吸,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静推肾上腺素1 mg,急救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22:09予以心肺复苏仪持续心肺复苏,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深度5 cm,按压/通气比为15:2,潮气量580 mL,吸氧浓度100%,于22:15后反复出现室颤,用低能量双向波除颤仪心脏电除颤,首次除颤能量150 J,后每次200 J,抢救过程中每隔5 min静推肾上腺素1~2 mg,并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甲泼尼龙静推,间断予以5%小苏打100~150 mL静滴纠正酸中毒,反复静推利多卡因总量达300 mg无效,23:30予可达龙以15 mg/min输液泵泵入,10 min后行心脏电除颤(能量200 J),23:41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心跳恢复,心率110次/min,心音低,测血压106/52 mm Hg,接呼吸机维持呼吸,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泵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持续泵入胺碘酮(72 h后改为口服)维持心电稳定,23:45出现自主呼吸动作,双瞳孔直径回缩,对光反应迟钝,予抗凝治疗、钾镁合剂,应用速尿、甘露醇脱水,持续电脑冰帽降温、应用脑细胞活化剂、氧自由基清除剂、炎性介质清除剂,保护肝、肾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等,动态监测心电图、血心肌坏死标记物,10月28日浅昏迷,阵发性烦躁,予咪达唑仑镇静,11月3日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逐渐停用血管活性药物,11月5日自主呼吸有力,脱机成功后拔除气管插管,11月6日神志转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先后恢复正常,抬高的ST段回到基线水平,在ICU强化治疗两周,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心内科治疗。

2 讨论

心搏骤停的实质就是心脏泵血功能停止,导致全身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障碍,CPR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CPR成功与否取决于原发病、心搏骤停至CPR开始的时间、施救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各项复苏措施是否及时准确等因素[1,2]。心脏复跳的关键在于胸外按压时要连续、快速用力,保证按压深度及按压频率,建立人工循环,提高冠状动脉的灌注压,增加心室肌的灌流,同时保证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流灌注,早期高质量CPR显得相当重要[3]。徒手CPR,操作者体能消耗大,需要流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反复电除颤,难免中断按压,同时又由于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不同,很难保证CPR的有效性。多项研究证实机械心肺复苏器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4]。

Thumber—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器利用气压推动,集胸外按压与机械通气于一体,能够实施持久有效的“最佳按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具有按压频率准确、按压胸廓下陷深度恒定,不影响电除颤的实施,并能使心脏按压与换气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通过该例病人超长复苏的抢救成功来看,应用Thumber—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器实施及时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及机械通气保证了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流灌注和氧供,为CPR后脑复苏的成功和避免急性肾功能衰竭奠定了基础,同时,及时的电除颤及胺碘酮的应用对于促使自主循环恢复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洪,王一镗. 回眸2004: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1):2—3.

[2] Herlitz J,Bang A,Alsen B,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among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in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relation to the interval between collapse and start of CPR[J]. Resuscitation,2002,53(1):21—27.

[3] 李春盛. 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1—644.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跳骤停;心肺脑复苏;Glasgow-Pittsberg昏迷评分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43-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复苏后严重的脑功能损伤和尽快恢复脑功能,促进意识的清醒,仍然是各个医学专科极为关注的问题。北京市昌平区红十字会北郊医院通过对传统的心脑肺复苏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其与程序化心脑肺复苏方法作对比分析,来了解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心跳骤停后脑复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治疗组 2002年1月~2003年12月昌平区红十字会北郊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脑复苏病人,共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5.77±14.19)岁。

1.1.2对照组 2000年1月~2001年12月昌平区红十字会北郊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脑复苏病人。共47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5.83±14.66)岁。

1.2方法

1.2.1 治疗组给予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心肺脑复苏前期:①院前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查V3R,V4R,V5R,V7,V8,V9;②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备好面罩和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气囊等辅助呼吸用具。③建立静脉通道;做好环甲膜穿刺准备,做好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内注射抢救药物的准备。④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血压、瞳孔、呼吸节律和精神、神志的变化;重视右心梗死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及时发现漏诊的右心梗死。心肺脑复苏期:①当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大多数为无脉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及时给予电复律或电除颤。静脉注射抢救药物。②静脉通道建立困难,可给予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内注射抢救药物。心肺脑复苏后期:对昏迷患者给予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部亚低温、适当高血压、血液稀释治疗和脑保护剂应用。

1.2.2 对照组给予传统心脑肺复苏①院前12导联心电图;②呼吸道通畅,鼻导管给氧;③建立静脉通道;④持续心电监护,当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及时给予电复律或电除颤;⑤对复苏后昏迷患者给予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部亚低温和脑保护剂应用。

1.2.3 判断标准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判断标准:心搏(窦性、结性、室性加速)恢复≥2 h属一期复苏成功;心搏回复后有效循环建立(有或无药物维持,动脉收缩压>10.7kPa)≥24 h属二期复苏成功;无严重脑功能障碍(植物状态、脑死亡),意识清楚(有指令,包括嗜睡)属三期脑复苏成功。疗效判断方法:1周内无严重脑功能障碍,意识清楚者为三期脑复苏成功,脑复苏率=三期脑复苏成功例数/各组总人数[2]。

1.2.4 观察指标复苏早期Glasgow-Pittsberg 昏迷量表评分,评分内容包括睁眼动作、语言反应、运动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脑干反射、抽搐和自主呼吸7项,总分35分,最小分值7分[3],死亡病例以最小分值计入相应时段。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各组间率和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Glasgow-Pittsberg 昏迷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2),两组复苏结果比较,治疗组脑复苏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重症脑损伤无显著性差异(表3)。

3讨论

回顾性分析47例常规的心肺脑复苏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跳呼吸骤停前常见症状有:①迷走神经受刺激出现恶心、呕吐;②呼吸节律的改变;③血压下降;④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如:极度烦躁,抽搐,甚至昏迷。治疗中诱发呼吸心跳骤停的主要因素:①伴有左心衰病人应用多巴酚丁胺,忽视了其致心律失常作用;②右心梗死漏诊,以及对右心梗死引起的低血容量认识不足;常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忽视了用药后观察和监护。影响心肺脑复苏结果的因素:①伴有周围循环衰竭的病人,建立静脉通道困难,未开展环甲膜穿刺和气管内注射药物,当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影响急救药物应用;②应用血管加压药物,忽视了血压达到正常后脑灌注不足;③在生命体征不稳定期出现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应用利多卡因,导致复苏困难;④对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心电图分辨不清,对心室扑动病人误用非同步电除颤。

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脑复苏进行了分期,重视心肺脑复苏前期检测和治疗,医生在接诊胸痛患者时,要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重视右心梗死和正后壁心肌梗死的漏诊和右心梗死引起的低血容量,对易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提供观察指标和依据,并积极进行治疗干预。心肺脑复苏期:要求医护人员呼吸心跳骤停后4 min内按照标准的心肺脑复苏程序完成心肺脑复苏操作,恢复血液循环和脑血流,保证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预防和减轻脑缺血、缺氧后重症脑损伤。心肺脑复苏后期:重点是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恢复脑功能。目前最佳的亚低温深度和时间也通过了时间得到了一致结论,34~36℃的亚低温至少维持1~2 h才能达到最佳的神经保护作用[4]。但低温可以导致血压下降,加重脑缺血。血压是影响脑灌注压的关键因素,适当提高血压可提高缺血区脑灌注量,心跳恢复后,血压常不稳定或呈低血压状态,而在缺血期脑血流正常自动调节已受损害,应尽快通过扩容提高血容量或用升压药物将血压提升到正常范围,以改善心肺复苏早期的低灌流状态。

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强调了复苏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苏操作的完成时间[1],采用Glasgow-Pittsberg 昏迷量表,它是改良的Glasgow 昏迷量表,增加的瞳孔对光反射、脑干反射、抽搐和自主呼吸,均为昏迷患者常规观察项目,易为急诊科医生所接受。治疗组两例伴有低血容量的患者,应用升压药物,血压升到正常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经补充血容量后患者苏醒,说明脑灌流量与血容量关系密切,应当引起临床医护人员重视。

本组结果证明,程序化心肺脑复苏优于常规心肺脑复苏,常规的心肺脑复苏治疗对脑缺血、缺氧后重症脑损伤治疗无明显疗效。因此,心肺脑复苏既要重视提高脑复苏率,又要重视预防和减少重症脑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体钢.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46-251.

[2]宋志芳,郭晓红,潘祝军等.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13-216.

[3]胡维铭, 王维治.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699问[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 5.

[4]蒋崇慧,谢钢,程少均,等.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 11(6):371-373.

相关期刊更多

心肺血管病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临床医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