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问卷; 公安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75-001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心脏骤停都是危及人类生命的最主要原因,每年因心脏骤停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是总人口的5.5人/万,有超过6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面。而公安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面临暴力、凶杀等社会负面事件,往往会处在急救的第一现场,如果能够掌握丰富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将为患者的抢救赢取宝贵的时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安人员的伤亡。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湖北省公安人员的心肺复苏术认知和态度进行调查,为做好湖北省公安系统的心肺复苏术普及提供参考。

一、方法与对象

1.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湖北省警官学院参加警务培训的1600名来自湖北省各地的公安人员。

2.问卷

本次调查所用的问卷为自行设计,包括个人信息、认识和知识、态度三部分,其中知识部分包括5个题目: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大脑缺氧的存活时间?判断意识的方法?判断呼吸的方法?判断心跳的方法?

3.方法

按班级为单位,在警务培训期间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并讲明填写问卷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统一填写10分钟后全部回收。

4.数据处理

一份问卷调查只有在所有的问题均被完整回答和答案明确时,才被认为是有效问卷。使用Epidata软件进行问卷录入,将数据导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个人信息、认识及态度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二、结果

在发出的1600份问卷中,1565份被填写(应答率97.8%),其中1302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83.0%)。在有效的问卷中,不同教育水平的百分率分别为中专及以下3.3%、大专或本科95.9%、硕士及以上0.8%。

1.对心肺复苏的认识

在受调查者中,36.4%表示听说过心肺复苏,28.7%学习过心肺复苏,但只有11.1%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课程,9.2%表示曾经遇到过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救助的对象,但只有27.5%现场参与过心肺复苏急救。

2.学习心肺复苏的途径

在所有学习心肺复苏的途径中,主要有培训(38.8%),电视(18.7%),书籍(15.8%),网络(9.4%)。

3.对心肺复苏的态度

在受调查者中,94.2%认为有必要学习和普及心肺复苏,95.5%表示愿意学习和参加心肺复苏培训。

三、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涉及湖北省各个地区的公安人员,且问卷的应答率(97.8%)和有效率(83.0%)均较高,能很好的代表湖北省公安系统。由于受调查者的学历主要为大专或本科(95.9%),所以在学历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只有11.1%的受调查者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而表示听说过或学习过心肺复苏的也分别只有36.4%、28.7%,其中学习心肺复苏的主要途径为参加培训。并且在其中9.2%表示曾经遇到过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救助的对象的受调查者中,只有27.5%现场参与过心肺复苏急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心肺复苏培训是作为公安人员的常规培训项目,由此可见湖北省公安系统心肺复苏普及是不够的。这可能与相关部门对公安人员急救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投入经费和开展培训人力等不足有关。

但此次调查中也发现94.2%的受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学习和普及心肺复苏,有95.5%表示愿意学习和参加心肺复苏培训,这是比较令人欣慰的,也提示了对湖北省公安系统普及心肺复苏的必要性。同时说明对心肺复苏的知识掌握与态度存在一定的关系,随着对心肺复苏认识的增加,对心肺复苏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程度也会相应增加。这也说明,进行引导和宣传,对公安人员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湖北省公安系统的心肺复苏普及程度仍然较低,但公安人员对心肺复苏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需要大力推广心肺复苏的普及和培训,以提高公安人员在应急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的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Rahul Mehr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J]. Journal of Electrocardiology 40 (2007); P118–122.

[2]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 - 2005 Update. Dallas, Texas [J].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5.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肺复苏;医学模拟人;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46-02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也是急诊医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章节。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并能最大程度保护脏器功能,降低病死率。传统的心肺复苏教学由于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点而使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并且也不允许学生在病例上直接进行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心肺复苏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棘手。本课题将中心2010年新引进的两台ECS(Emergency Care Simulator,ECS)高端医学模拟人系统用于本校全科医学本科班学生心肺复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3年3月―2013年4月,我院2011级全科医学班学生56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模拟人组(28例),2组学生性别、年龄、基础知识、教材、授课内容及课时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均由硕士具有讲师职称以上教师授课。

2.研究方法。心肺复苏的讲解以《外科学》(第七版)及《2010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教学时数均为8学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用理论课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讲解以及示范;模拟人组采用高端医学模拟人进行教学与实践操作:28名同学分为7个小组,每组4名同学,分别充当医生,护士和病人家属,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出心脏骤停情景病例并提出问题,各组同学在SimMan4000综合模拟人上进行操作和练习,操作熟练后同学之间进行轮换。

3.测试评分。课程结束,2组学生均给予相同难度的理论测试,并且应用SimMan综合模拟人进行操作考核,电脑评分。考试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评价培训效果。

4.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二、结果

1.考核成绩:对照组和模拟人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91.3±16.2)和(91.6±20.5)分,无统计学意义。利用仿真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后,授课学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两组学生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分别为(75.2±18.8)分和(93.7±19.5)分(P0.01)。

2.问卷调查反馈:调查问卷有96.8%的学生对于应用高仿真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满意,97.3%认为应用高端模拟人培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95.9%认为应用模拟人培训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三、讨论

当今医疗工作者面临着迅速的技术更新、患者维权意识提高的大环境下,相当多数的操作项目难以直接在病人身上实施教学,因此模仿并重现临床操作环境的模拟系统成为了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模拟人通过充分模仿人的正常结构与机能、疾病的表现与演变以及对患者的诊疗过程,将情景、操作融为一体以实现更为科学化、人性化培养医学生实践的目的,无风险,高可信度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应用于临床技能训练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1)操作安全,可重复:操作者能够将模拟人视为真实的患者,允许出错,并且可以多次操作直到掌握为止。(2)记录和回放:可以通过储存的影像资料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讨论和评价。(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在高端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减少重复,避免遗漏,这与《2010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患者心肺复苏的总体思想是高度一致的。(4)医学培训和考核的标准化:医学模拟教学运用程序语言为教学设置了“黄金标准”,因此用模拟人系统作为考核工具科学而客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高端模拟系统进行考核是决定医学生能否进入临床的一项权威指标。

本研究采用高端模拟人心肺复苏操作量化评分标准,对学生操作进行考评,所有学生对模拟人考试方法的满意度高达90%。本研究表明,利用仿真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后,其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得到显著提高,其培训前后成绩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冯悦.我国将建设全科医生制度[J].现代养生,2011,(16):8.

[2]张孝钦,王兴祥,丁晨彦等.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828-829.

[3]李艳,詹华奎,张泉.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2-13.

[4]滕倩倩,郭星君.我国急诊医学亟待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J].海军医学杂志,2005,26(2):177-178.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实验教学与建设专项)项目(2011SYL003);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231)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肺复苏;大学生;普及

急救最基本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导致的突发濒死病人,大多发生在医院外,最常见的导致循环骤停的是心脏病急症猝死。我国每年有54万人心脏骤停猝死。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将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除颤三项技术结合起来,创建了现代心肺复苏术(CPR)。调查发现,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非常低,仅为7.92%,而发达国家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高达60%。其根本原因,与心肺复苏术及其意识的普及程度有关。

大学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高校意外事故时有发生,但大学生的急救与自救知识较缺乏,遇到突发意外伤害时往往无从下手,导致许多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为此,大力推广普及心肺复苏技能,是提高大学生群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相互合作,提高其沟通与协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临床医学、护理、康复、人文、信息工程等5个二级学院2010级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通过开设《院外救护》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相关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术的讲授,主要学习如何识别、自救与互救。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通过知识宣传教育及技能操作大赛等辅助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考核、操作竞赛、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情况进行评价。

二、结果

(一)《院外救护》选修课

本课程以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为主要考核形式,主要检测学生对《院外救护》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学生对其中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率(占总分的60%以上)达97.80%,优秀率(占总分的80%以上)达72.16%。

(二)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大赛

通过对护理学院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术操作技能大赛,提高了其对心肺复苏术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了其对此项技能的掌握水平。

(三)心肺复苏术的宣传

急救知识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对我校学生进行急救知识问卷调查,发出调查表30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271份。其中63.00%学生希望有现场演示,31.50%学生希望通过讲座方式了解。

三、讨论

(一)提高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重要意义的认识

我国的院前心复苏成功率和复苏质量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因此,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心肺复苏术的意义极其重要。

(二)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现有的急救知识多是从媒体、书籍、生活经验等渠道获得。他们对事故的处理多为片面或不正确的。在遇到突发性晕厥患者时,往往无法立即并正确识别心脏骤停并对其无从下手,从而导致许多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是提高其急救能力的根本方法。

(三)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指导与培训,增强大学生群体基本急救知识的掌握,使其从“不了解”到“能有效进行施救”。通过大学生群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相互合作,提高其沟通与协作能力。出现心脏骤停患者时,有急救知识的大学生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可以延缓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直至专业人员赶到现场,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四)大学生是心肺复苏术普及的主要对象

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极其巨大,每年均有几百万毕业生将进入至社会各岗位中。因此,若对大学生达到了普及心肺复苏术的程度,将对增强我国公民整体的健康素质,推进群众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大学生中普及心肺复苏即是一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学校的重视、学生的欢迎均在快速提高。运用授课、讲座、实践培训等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掌握与应用是切实有效的,应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有国.国内CPR亟待普及[N].医药经济报,2010年10月25日(B03).

[2] 费国忠,刘艺林.急救中心和高校合作设置防灾和急救选修课的现状和前景[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4):258-259.

[3] 刘保池,李富琴.竞赛—普及心肺复苏技术的有效方法[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5(3):1329-1332.

[4] 孙晓静,张钦祥.大学生群体中普及急救常识的意义[J].职业与健康,2006,22(12).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 R605.9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075-0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tatus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120 pre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in Dongguan.Method:152 cases who did CPR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establish a database with Epidata,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SPSS 13.0 statistical software.Result:Breathing and cardiac arrest time before CPR of prehospital first-aid patient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first-aid patients were (20.32±18.21)min and (16.92±20.13)min(P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cheal intabation; Electrocardiogram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ongshan University,Dongguan 523013,China

东莞市120自2013年运作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院前心肺复苏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结果有何差别及影响因素如何,需要有个阶段性总结,因此,笔者对本院院前120和院中急诊科内做过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两个急诊科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脏骤停病例共152例,其中,院前120抢救82例,急诊科内抢救70例。

1.2 心肺复苏效果判断

(1)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或意识基本恢复。(2)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循环[1]。

1.3 设计心肺复苏调查表

此调查表包括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的例数、性别、开始复苏时间、成功或有效的例数等7项内容,要求本院两个急诊科组织医生填写。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每份调查表由2人分别录入并比较纠错,以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3.3 病因构成

病因构成中,以循环系统疾患最多,外伤次之,与西安文献报道相似,但本研究中中毒病因构成第三与东莞的制造业程度高有关,另外,每年冬季洗澡还有大量的出租房使用直排式热水器,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亡,这需要管理者、使用者引起高度重视。

3.4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国内平均为12 min[5]。及时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成功的关键。美国30万/年死于心搏骤停,95%到达医院前已死亡[6],有效的抢救“时间窗”只有5 min[7]。笔者所在医院救护车反应时间是(7.60±3.50)min,但因交通雍堵等问题使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延长至(9.49±7.60)min。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普及大众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笔者所在医院有专门的培训部门,从1998年开始到目现在已培训5万第一目击者,但主要集中在工厂,社会大众培训较少,从本研究者中只有5个在救护车到达前目击者实施了心肺复苏术,可见培训第一目击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样对缩短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意义重大。

3.5 人工通气方法

本研究显示,在院前采用不同人工通气方法抢救结果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院前气管插管不优于面罩给氧。其原因除了院前现场条件所限不适宜插管外,主要是由于在心肺复苏初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高于通气支持,并且气管插管也较难实施,即使是熟练的操作者也很难在10秒钟内完成,所以院前气管插管应选择合适时机。当电除颤2~3次后仍未成功或心脏复律后不能维持,或叹息样呼吸完全停止,或通过有效的胸外按压仍未恢复,或虽有叹息样呼吸但非常浅慢,全身紫明显,此时应紧急开放气道[8]。反观在院前现场给面罩辅助呼吸或口对口呼吸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动作迅速。在急诊科急救的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抢救成功率高于面罩给氧和口对口呼吸,其原因可能是气管插管熟练,常在1.0~1.5 min完成,急救条件好,急救人员多等因素促使[9]。

3.6 心搏骤停表现

有三种形式:心室颤动(VF)、电-机械分离(PEA)和电静止(VA)。本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术前心电图为VF、PEA和VA三者间救治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章亚平,裘云仙.186例院外猝死分析及急救干预[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6(19):660-662.

[2]薛继可,冷巧云.急诊科心搏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1(22):28-34.

[3]邹向阳,张晓明.西安市院前疾病谱分析[J].中华医学急诊杂志,2005,14(11):964.

[4]郭荣峰.上海市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学急诊杂志,2004,13(8):518-520.

[5]赵俊,鞠丹.某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25):121-122.

[6]徐俊.218例心肺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7]鲁力.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和现场心肺复苏[J].中国急救医学,2012,11(32):1059-1062.

[8]李春盛,龚平.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21):5-8.

[9]钟坚,何景招,李少洪,等.急诊抢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的原因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6):878-882.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参赛选手;心肺复苏;培训期间;共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96-01

随着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在临床工作中,还是在医学院校的课堂里,心肺复苏术在急救医学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开始举办各种级别的护理技能大赛,并在每一届的比赛中,心肺复苏术一直都是作为比赛的必考项目,也是团队中重要的拉分项目。我校在近几年的比赛训练中,对心肺复苏术的培训极其重视,实行护理教师对参赛选手一对一带教的培训模式。在带教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选手,总结出一系列的共性问题与相应对策,报告如下:

1 训练期间出现的问题

1.1 选手本身层次的问题:本校参加的技能大赛都是中职类的学生,而中职类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对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以本校选手为例,总结如下:

1.1.1 选手对操作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强,但对理论内容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操作训练中,选手自身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联系于实践,对操作中每一步骤的原因不能完全的理解,只是机械性地接受带教老师的指导。

1.1.2 选手自我总结与分析的能力薄弱,对操作以及自身问题欠缺主动发现和思考,对带教老师依赖性强。

1.1.3 选手在前期的训练中,积极性非常高,但在训练后期,由于培训过程长,以及操作本身枯燥且缺乏乐趣,开始出现松懈的现象,定力较差。

1.2 选手心理的问题:

1.2.1 训练选手相比其它学生而言,成就感与优越感大幅度上升,自尊心强,部分选手不能及时听取带教老师的批评与指正,并且在带教老师的批评后自觉自尊心受打击,从而影响操作的进步。

1.2.2 因训练期间,选手是在仿真环境下进行的操作,在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模拟人会有脉搏与呼吸恢复的指征,除了带教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所有的训练选手进行对比以外,学生自身也会与其他选手进行比较。在这种比较下,操作相对薄弱的选手会在心理上产生压力,急迫希望将模拟人抢救成功,加大自己的训练强度,从而忽视了操作步骤的各个细节,反而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从比赛评分标准的角度出发,取得高分不仅要使模拟人有成功的复苏指征,更要重视操作中每一步骤的规范性。

1.2.3 所有选手作为一个整体团队,无论是在训练中和生活中,每一位选手的想法与心情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他的同伴,比如说高强度训练带来的疲惫感,封闭式训练带来的孤独感,都会在训练期间给选手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在一小段时间内影响整个团队的操作进度。

1.3 操作的方法问题

1.3.1 在操作状态方面:因省护理技能大赛要求选手参加全能项目,除心肺复苏术,还有密闭式静脉输液和吸氧等操作。每一项操作中要求选手的状态以及气势都是不相同的,但是选手在操作中不能很好的将每一项操作的状态完全区别出来,导致在心肺复苏操作中,往往会将其余项目的感觉带到本项操作中,从而不能很好的诠释心肺复苏术的紧张感和急迫感。

1.3.2 在脉搏和呼吸的评估方面:选手在评估的手法和时间上不能非常精确的把握,往往出现对脉搏的评估部位定位不准或是定位动作太慢的现象,在时间上也不能符合规定的5~10S[1],从而影响了操作的精密性。

1.3.3 在按压方面:①在按压点的定位上,定点动作不清晰和定点位置错误,从而造成按压部位的错误;②在姿势上,肘关节易弯曲,并且不能做到仅掌根部接触胸壁,出现掌心也紧贴胸壁的现象;③在按压发力点上,选手不能很好地利用自身上半身的力量并借助手臂的支撑按压胸壁,仅用肩膀或手臂或掌根的力量按压胸壁,导致胸廓方向前倾;④在按压的时间上,训练中期选手对按压时间的把握较好,但在训练后期因对操作的熟悉度增加容易出现按压频率和时间过快的现象;⑤在按压深度上,机器易出现按压不足或过大的指征,或是胸廓不能完全复原,使得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不能达到循环供血充分恢复的目的;⑥在按压时按与松的时间比上,不能做到1∶1[2],尤其是在每次循环中的最后一次按压中;⑦在按压时的掌根问题上,掌根易脱离胸壁,导致按压部位移位。

1.3.4 在打开气道方面:①气道打开不充分;②食指和中指放置于靠近下颌骨体部的位置,使下颌大幅度上抬,上、下牙齿闭合,从而影响呼吸道的畅通;②食指和中指置于下颌骨内侧,压到颈动脉或气管,加重血流和通气的不畅。

1.3.5 在吹气和换气方面:①在时间上,不能精确把握吹气和换气的总时间、以及吹气和换气各自的持续时间,从而影响两次按压的衔接时间;②在潮气量上,不能达到700~1000ml;③的标准,机器易出现吹气不足或过大的现象。

2 相应对策

2.1 针对选手本身的层次问题

2.1.1 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在带教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贯穿于操作中,发挥理论知识的能动作用,与实践密切结合,使选手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每一个步骤的原因,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

相关期刊更多

心肺血管病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临床医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