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俄文学论文

中俄文学论文

中俄文学论文

中俄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2.把就业指导纳入社会化管理.促进就业指导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目前我国大多高校无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经费投入,还是就业指导模式、理论研究都比较薄弱。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教授与韩国明知大学青少年研究所合作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在“你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了解吗?”和“你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自己的特长?”的问题调查中,“有49.8%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而后者“有80%多的大学生知道自己特长是通过自己判断和周围的人说的,真正通过科学测试的只占3.43%。”在“如果想接受有关前途(就业升学)的辅导,谁最适合?”的调查中,“大学生首选社会上服务机构人员”。面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高校实施开放办学,像俄罗斯那样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就业指导,允许社会上资质较高的职业介绍机构和受过专门培训的职业指导师投身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但政府要对社会上这些指导机构和人员加强监管,防止出现违规、违法的行为。

3.高校就业指导要“前移”,由毕业班向低年级辐射,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我国大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定位”、“生涯设计”等就业辅导目前做得很不到位。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讲,大学的就业指导既要“前移”与中学就业指导相衔接,又要延伸连接大学后的“生涯辅导”。所以现阶段高校的就业指导要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规划中,并具有与课程同等的地位,使大学生从一入学起就受到较为系统规范的就业教育。

4.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这包括建立校、院(系)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为促进就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运行的灵活机制,一切围绕大学生就业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促进就业的制度,确保经费、场所、设施设备和人员到位;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把就业指导师资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师资规划中,从而为促进就业提供人才保证。

5.国家要完善就业政策与指导。各地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学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落实工作责任。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制定和实施学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要根据学生就业形势和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学生就业。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工作。要大力开展学生就业工作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学生多渠道就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就业。

中俄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俄语教学 移情 文化移情

外语教学是由多种要素彼此关联而构成的复杂系统,外语教学既涉及语言又涉及文化。著名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着不间的文化属性,寓示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世界。因此,孤立地就语言来研究语言,不了解语言中蕴含着的社会文化,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的。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同时结合社会文化以及国情知识。

一、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Ruben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重要准绳之一。所以在俄语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俄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的学习掌握程度,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和熟知程度。

1.教师课堂上讲授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应在课程中穿插文化知识,尤其是中俄文化的差异,使学生真正沉浸其中以感受他国文化。比如中俄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国通常在称呼上加上官职、辈分等以表示尊重,例如:“王老师,您有时间吗?”“张阿姨,等等我!”可是在俄罗斯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直呼其姓名才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Сергей Нванович,вы сходите на следуюшийостановке?”“Маша,чем ты болела?”

2.引导学生进行中俄文化对比。不难发现中俄两国文化中有很多的异同之处,如汉语中“落汤鸡”形容人浑身湿透,像掉在水里的鸡一样,而在俄语中“Мокрая курица”却用来表示“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的人”。Бык(公牛)以其强壮的体魄赢得俄汉两个民族的青睐。在两种语言中也反映出它的异同。相同之处:Здоров,как бык(像牛一样强壮)。但是,俄语中“бык和бычок”作为不对应词用于转义时就充分体现了俄汉民族的文化差异。例如,俄语中有句成语“сказка про белого бычка”,这个成语源于俄罗斯一个童话中的“докучливый белый бычок”,故事是讲一群孩子总是没完没了地纠缠大人给他们讲故事,于是,总重复一句话:“сказатъ ли тебе про белого бычка”。从此该成语在用于转义时就用来表示“车轱辘话”的意思。

3.进行文化专题讲座。文化专题讲座指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

4.在条件允许下,定期举办国际学术访问交流,互访等活动。学生在国外期间,与俄罗斯人一起生活,是最直接地接触俄罗斯文化的方式。通过与俄罗斯人的交往接触,激发学生强烈地沟通欲望,使其更加快乐地去感受异国的文化,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结语

虽然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心理认同的过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在坚持和弘扬本族文化的同时,适度文化移情,理解和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求同存异中适度培养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使自己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二春 袁志明 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四川外国语学报,2008,05。

[2]高永晨 文化移情与文化沟通.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12。

[3]葛艳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社会科学教学,2011,07。

[4]单永新 王世军 浅谈中俄文化差异与俄语教学.松辽学刊,2001,12。

[5]王淑杰 语言学习中的中俄文化差异.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3。

中俄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粹派;文学;俄国

中图分类号:I512.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1-0059-03

俄国民粹派文学是19世纪后半期民粹派作家所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为了反映当时的农村境遇和民粹主义运动的实况,或者美化村社生活和劳动组合,借以提升民粹派的自我牺牲精神,其接受者也主要是具有民粹主义思想或同情民粹主义的人。

在俄国,民粹派文学从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按照俄罗斯历史分期其研究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苏联成立之前阶段、苏联阶段、后苏联阶段。

在民粹派文学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民粹派文学的社会思想意义、政治内涵。这是因为当时对民粹主义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形成一种明确的观念。克鲁泡特金在叙述俄国文学的时候写道:“在俄罗斯小说家中有非常紧要的一派,在西欧是全然不大著名的,但或者却代表了俄罗斯文学中最典型的一部分,他们便是民众小说家。”这里,他尚未对乌斯宾斯基、卡罗宁、兹拉托夫拉茨基等人的民粹主义身份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是将之看做描写农民、表达民意的“民众小说家”。然而,他充分肯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中的意义。持此观点的还有民粹主义者特卡乔夫。他在《现代小说沙龙中的农夫》(1879)一文中,从经济基础和社会学视角分析了民粹派小说家纳乌莫夫、扎索季姆斯基、兹拉托夫拉茨基、乌斯宾斯基等人的作品,阐释了作者所塑造形象的优点与缺陷。他尤其注意从“客观视角”和“主观视角”来阐释作品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基础,认为文学批评的意义首先在此。对民粹主义进行系统、全面阐释的当属列宁,他在《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1897)、《民粹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1896-1899)、《论民粹主义》(1913)、《民粹派和“派别暴力”》(1914)、《论左派民粹派》(1914)等文章中批驳了民粹派的错误,尤其指出了民粹主义的虚幻性。显然,列宁对待民粹主义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只是否定民粹主义者所持的经济和政治观点,并没有一并否定民粹派文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仅只谈到经济和政论方面的问题,在全部,遗产中只考察这些问题,而把哲学、文学、美学等等问题搁在一边。”从文学、美学的视角对民粹派文学进行评价的是普列汉诺夫,他在《格・伊・乌斯宾斯基》(1888)、《斯・卡罗宁》(1890)、《尼・伊・纳乌莫夫》(1897)等论文中对民粹派作家乌斯宾斯基、卡罗宁和纳乌莫夫等人的个人魅力和作品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同时也肯定了民粹派文学作为一个流派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由此可见,苏联以前的民粹派文学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而只是着眼个别的民粹派作家,或是看重其描写对象、新的主题,或是关注其思想历程、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等因素。直到苏联时期,研究者们才开始对民粹派文学进行系统研究,重新发掘民粹派文学的价值。其一,将民粹派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研究,从其作者、题材、艺术特点、文学批评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释。如布什的《七八十年代民粹派文学特写》(1931)、奥西马科夫的《革命民粹主义诗歌》(1961)、斯帕西别科的《民粹主义作家》、戈里亚奇金娜的《民粹主义的艺术散文》、科诺瓦罗夫的《民粹派文学批评》(1978)等专著,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阐释方法,对民粹派文学进行了解读。除专著以外,许多杂志还刊发了关于这一问题的一系列论文,如1960年《文学问题》第7期刊发佛赫特的《列宁民粹主义思想和民粹派文学》、1961年第2期刊发沙拉波夫的《民粹派作家的现实主义》、1965年第11期刊登莫佳绍夫的《民粹派作家》等论文,就专门讨论了民粹派文学本身的问题。其二,把民粹派文学与民粹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将研究的视野回归到民粹主义本身来进行研究。1968年,索科洛夫的专著《俄国文学与民粹主义》就俄国文学在民粹主义运动中的意义进行了阐释。1971年,列宁格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系列丛书第74期是《俄国文学与民粹主义》专题,其内容涉及文学作品、文学批评和个人传记补充等。其中包括杰尔卡奇的《普列汉诺夫与民粹派作家》、索科洛夫的《兹拉托夫拉茨基》、伊万诺夫的《斯捷普尼亚克的和1870年代俄国革命民粹主义》等著名文章。关于这一问题的论文也发表很多。这种研究突破了单纯研究文学的局限,为全面了解民粹派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许多学者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对民粹主义作家进行研究,如布里亚特国立大学教授扎捷耶娃的《19世纪民粹派小说:哲学渊源》(1998)、《民粹派小说:个人观念及其描写方法》(1998)、《女性民粹派小说:寻找女英雄》(2005)等著作详细阐释了民粹派小说的创作方法和人物形象。更有意义的是,许多专业人士选择民粹主义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主题:2003年富尔曼的《民粹主义作为俄国一种文化和哲学现象》、2007年科卡列娃的《俄国民粹主义哲学中的道德理想:车尔尼雪夫斯基、米哈伊洛夫斯基》、2008年列兹列尔的《俄国民粹主义的人类学》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或哲学内涵,这些学位论文深化了民粹派文学研究。

在欧美斯拉夫学界,民粹派文学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早在1937年英国Maney出版公司就出版了诸如《纳德松:怀有最后希望的诗人》等译作。1942年《俄国评论》杂志刊发的俄国侨民学者费多托夫的论文《俄国民粹主义的宗教根源》,从宗教角度探讨俄国民粹主义的起源问题。1952年意大利都灵大学教授弗朗克・文图瑞的专著《革命的根源:19世纪俄国民粹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对民粹主义运动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从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到巴枯宁、特卡乔夫、拉甫罗夫,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俄国农民问题、农民运动到民粹派的革命组织,从“到民间去”运动到提倡“做小事”,所有这些都得到详尽阐释和分析。但是,欧美斯拉夫学界对民粹主义的系统研究同俄国的研究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大多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去世以后才关注俄国民粹主义。美国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1973年总结俄国民粹主义研究时说:“在苏俄,只是斯大林死后民粹主义才有可能重新回归到历史问题之中,在他专制时期或是掩盖这类问题,或是

简单地被禁止研究。在最近20年期间西方历史学家对俄国民粹主义显示出极大的兴趣。”确实,自1953年以后,欧美斯拉夫学界的民粹主义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专著和论文层出不穷。

欧美斯拉夫学界的民粹派文学研究呈现两个特点:第一,俄国民粹派文学研究并没有划分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体,而是将其融人民粹主义运动的研究之中,更多的是从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来看待民粹派文学。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比灵顿教授依据翔实资料写就的专著《米哈伊洛夫斯基和俄国民粹主义》(1958),对俄国民粹主义理论家米哈伊洛夫斯基的生平、历史理论、社会哲学、民粹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更为具体的是,此书解释了米哈伊洛夫斯基的两个神话:对“人民”信仰和对“真正基督教”的幻想,可谓全面刻画了米哈伊洛夫斯基作为民粹主义者的形象。美国学者沃特曼的专著《俄国民粹主义的危机》(1967),通过分析民粹派经济学家恩格尔哈尔德、民粹派作家乌斯宾斯基和兹拉托夫拉茨基来透视心理层面的民粹主义,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分析民粹派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关系,指出了民粹主义的危机所在。波兰学者瓦里基的专著《关于资本主义的争议:俄国民粹派的社会哲学研究》(1969)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对民粹派的进步观、社会观进行了评析,并着重通过分析民粹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阐释民粹主义。美国密苏里大学麦肯锡的博士论文《柴可夫斯基小组和俄国民粹主义的起源》(1974)分析了柴可夫斯基小组的活动框架和政治目的,阐述了他们所创建的地下出版组织、他们所热衷的公众教育问题以及他们对学生运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阐释了柴可夫斯基小组对民粹主义起源和民粹主义运动本身的重要作用。此外,学术杂志亦对俄国民粹派作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1964年派普斯在《斯拉夫评论》上发表的《民粹主义:语义学追问》讨论了“民粹主义”一词的语源和使用问题;1966年沃克的论文《拉甫罗夫的政党观念》在《西方政治季刊》上发表,此文对民粹主义理论家拉甫罗夫《历史书简》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政党观念作出解读;1970年《斯拉夫评论》刊登的米勒的《俄国民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柴可夫斯基小组的革命宣言》澄清柴可夫斯基小组的种种细节问题,进一步细化民粹主义的研究。第二,从西方的理论视角着手,将俄国民粹派文学研究本土化。在此方面爱尔兰俄侨,莫德利极具代表性,他的专著《民粹主义作家与犹太人》(2005)分析了乌斯宾斯基和柯罗连科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中犹太人形象,可谓对民粹主义作家细化研究的杰作。这一特点在期刊论文上亦有呈现。如,1975年《斯拉夫评论》刊发的塞内斯的论文《克拉夫钦斯基和反对专制的民族阵线》对克拉夫钦斯基在英国的活动做了详细的阐述;2005年《俄国评论》杂志刊登的奥格登的文章《童年的树林:扎索季姆斯基自然描写中森林和仙子传说》从生态文学方面阐释民粹派作家扎索季姆斯基作品的意义。

中俄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认知理论;俄语教学;现状;应用;途径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的新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情境认知理论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截止到目前为止,全球以俄语为母语的使用人数超过一亿四千万,当作第二语言使用的则有近四千五百万人。俄语是俄罗斯及未得国际承认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南奥塞梯”“阿布哈兹”的官方语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俄语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有明显的扩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占据重要地位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对其他语言进行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促进我国社会人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俄语的语言特点

1.词汇特点

俄语的语音系统发源于印欧语系中的斯拉夫语族,有6个元音,根据前面的辅音是否发颚音(硬颚音化)写成不同的字母。标准俄语基于圣彼得堡方言,有很强的重音和适度的音调变化。俄语里一个音节里的声母和韵尾最多可以含四个辅音,所以音节结构会很复杂。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俄语语言积累了超过20万的词汇,其中部分俄语词汇是翻译外来词汇而来。在词义上,俄罗斯人有独特的世界观,俄语词汇中的部分词汇属于独有词汇,在其他语言上很难找到意义相近的同义词。

2.语法特点

俄语语法特点比较多,首先,词的形态复杂多变,名词有12种变化形式;形容词有12种形态,动词在人称、数以及词性等语法范畴上都会发生变化,加上形容词、副动词以及动词原形等变化,有80多种变化形式。所以,俄语的形态变化比较复杂;其次,俄语词组具有句法性,只有满足一致关系、支配关系以及附加关系的词组才能称之为俄语词组;最后,俄语连接方法具有多样性,实际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连接法、关联法以及连接性语气法。因此,俄语学习和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句型连接手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法准确性。

3.俄语的文化特点

语言作为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其词汇不仅具备文本本来的含义,还因包含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引申意义。例如,俄语中шляпа表示萎靡不振的人、无能的人,除此之外,

它还可以结合本民族实际情况对其含义进行引申,表示帽子。俄语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映本民族特定实物文化的词汇,这些词汇和俄罗斯民族独有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密不可分。俄语中的数字常常会被赋予一定的文化色彩,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俄罗斯人更加看重奇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与他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宗教对俄语词汇、词组以及成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俄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师资力量比较弱

教学方法和所选教学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俄语教育的时候仍然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所选教材的内容随意性比较强,教学内容陈旧、不科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俄语的热情。学生在学习完俄语之后,仍然无法充分认识到俄语教育的深层次内涵和重要意义,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甚至会对俄语学习产生抗拒和畏惧心理,担心自己的发音,不愿意开口说俄语。俄语教师的职业素质不够高,难以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无法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能稳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受俄语教育之后,无法形成独特的自我感悟,不能完全融化所学的语法知识,俄语教学难以展现自身的重要性,这会对俄语教育的内化过程形成较大程度的阻碍。

2.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将理论成功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方法和途径。现阶段,大学教育教学对俄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度不够,俄语教育教学普遍停留在学生业余文化活动方面,这种教学理论模式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目前,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学校仍然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而不关心学生的语言全面发展,以这种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会对教育改革工作的进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缺乏情境教学,课堂效率低

目前,俄语教学没有像英语一样普及,在我国只有专业语言学校才会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并设置相应的教学团队。由于对俄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育机构对俄语教学的重视度不高,不愿意花费更高的成本聘请专业的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落后,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张口说是大学生俄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完成俄语教学任务作为最终目标,没有对学生学习过程形成一定程度的重视,日常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学生学习质量差,俄语教学在我国外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三、情境教学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外国语教学要充分认识到俄语教育的重要性,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区别英语教学和俄语教学。俄语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式,课前督促学生进行课前学习,设定教学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寻找相应的资料,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俄罗斯这个国家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这对学生学习俄语、参与俄语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提高大学俄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俄语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大学俄语教育的目标。所以,俄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俄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俄语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环境

俄语教育要在理论、文化素质教育中突出自身的重要性,就应该充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俄语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同于其他理论学科,俄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要充分展现自身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开口说,只有学生能够开口说俄语,俄语才能展现自身特色,才能算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不是俄语、英语或其他语言,重新学习一门语言并熟练使用,对学生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提高俄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创设学习俄语的环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俄语学习角或相关社团,在社团中,学生可以和更多对俄语有兴趣的人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俄语教学中创建情境认知的方法

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应该结合俄语文化对俄语知识理解的影响,将背景文化贯穿到情境教学理论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创建教学情境时,应该使俄语教学情境与现实保持一致,使学生进行与主题相关的培训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总结和反思,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俄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重视资源的利用,可以从俄罗斯聘请专业的外籍教师,使俄语教学情境能够得到有效延伸。例如,利用信息网、多媒体等渠道拓展俄语教学方法,对我国俄语教学进行有效宣传,使更多人看到俄语相关的信息,对学习俄语产生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一个组都设置相应的考核要求,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俄语浓厚的兴趣。

总之,俄语教育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培养适合社会建设的人才,使学生顺利地走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马龙云.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英语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2(08):45―46.

[2]李 颖.基于情境认知的企业E-learning课件教学设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3]王 鹏.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在高师小提琴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4(19):68―69,50.

[4]徐中云.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在韩国语视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104―105.

[5]胡 娇,孙明娟.情境认知视域下教育硕士有效教学实践――以“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06):15―16.

中俄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对俄语发展的影响8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时期。1989年5月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举行的两国最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苏关系中这一历史转折点,从此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20世纪80年代后期俄语再次回归到中国这个舞台,在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国与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领域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首先为使广大俄语工作者共同协作,使俄语得到规范化的发展,1981年在国际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协会在中国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也加速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可以说俄语在中国的现状如沐春风。俄罗斯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越发频繁与紧密,这意味着我国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在中国不论地域差异,几乎在各大城市都设有俄语授课点,例如,离俄罗斯较近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此外广东省、福建省、贵州省、湖南省、安徽省、河北省、四川省,以及直辖市北京、上海和重庆,还包括厦门市、深圳市等各省市高校及中小学也设立了俄语授课点。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在中国,俄罗斯语言和文学专业教师有将近800多人,公共俄语教师160人,其中50%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设有俄语专业的高校有100多所,有将近4万大学生将俄语作为自己的专业。1984年,我国有11所高等院校具有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13年初,我国具有俄语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或科研院所已达50多所,有10所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拥有了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俄语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至今为止全国教授俄语的中小学约有240多所,有将近8万名中小学生正在进行俄语学习研究,其中小学生将近3千名。在300所中小学及120多所高校开设公共俄语课程,其中有近4万人将俄语作为第二外语进行学习。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1月3日在中俄两国签署的《俄罗斯联邦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国学习俄语和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的协议》框架内,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三所中学内开办了俄语教学,这三所中学分别是:北京潞河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市二中。与此同时据俄罗斯官方报道,中国将近有6万非俄语专业的的成年人不同程度的掌握着俄语。

二、中俄友好关系的见证-“中国年”与“俄罗斯年”

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改善与各领域的良好合作,2005年7月主席访俄期间与俄时任总统普京共同宣布,根据《〈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中俄两国将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俄罗斯年”活动促使两国共同举办300多项活动,俄罗斯7个联邦区的领导、65个州长来华进行访问,数万俄罗斯人来华举办了各类经济文化交流展览与活动。其中中方直接参加“俄罗斯年”活动的人数约50万,通过媒体经常关注“俄罗斯年”活动的人达几亿。从这些数据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俄罗斯方面对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是高度重视的,俄联邦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力争于乘着中国快速崛起这股东风来积极努力寻求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各项领域的发展与合作。两国政府也正在不断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秉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实现双边合作,达到互利共赢以开启两国战略合作的新篇章。

相关期刊更多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学俄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