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发师教案

理发师教案

理发师教案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子档案袋知识管理论工具论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对教师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以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教师知识管理软件、系统、平台得以广泛应用,教师电子档案袋也是它们中的一员。教师电子档案袋在设计之初被赋予的促进教师知识管理、构建学习共同体用以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被人们单一地使用其评价功能所掩盖,教师电子档案袋的研究与运用也因此陷入困境。本文旨在从知识管理论的角度实现教师电子档案袋从工具论意义向发展论意义的转变,使教师电子档案袋在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同时,让知识的共享与创造也得以实现与优化,最终完成教师知识的“转识成慧”。

一、“评价”功能的过度开发:教师档案袋方法的困境

教师档案袋是用以反映教师的个人信息以及教学、科研、管理等相关信息。由于本文主要论述电子档案袋在教师知识管理中的运用,所以以下的档案袋都表示教师档案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袋经历了由纸质档案袋到电子档案袋再到网络化电子档案袋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使得档案袋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且也为其内容的收集、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无论档案袋的形式怎么改变,它被设计与运用的初衷是不会改变的:让教师通过运用档案袋实现知识的获取、储存、学习、共享与创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然而,人们并没有完全认识档案袋,在档案袋的运用中,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和使用它的评价功能。当然,对教师进行合理且适当的评价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如若我们过多地关注、使用、发展其评价功能,以偏概全,则会使档案袋的发展走向极端并最终陷入困境。这也是现今电子档案袋所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要求我们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档案袋的认识,并在正确的认识之上对档案袋的功能进行优化设计。

教师评价是指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技能。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师评价项目组的J・巴顿(Jam es Barton)和A・柯林斯(Ange lo Collins)第一次探索和尝试了在教师教育中使用档案袋以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可能性。笔者在查阅电子档案袋的相关文献时,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文献主要聚焦于电子档案袋的目的与评价研究。由于大批学者、专家对于电子档案袋评价功能的不断研究使得传统的教师评价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得到了很好的弥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电子档案袋的存在为人们先验设定的评价目的服务,一种电子档案袋的设计是否合理,就要看它能否实现其目的。电子档案袋评价功能的凸显让其掩盖了它的本质,让学者、专家们的研究方向出现了偏差,表现出了一种单一性。

二、从“工具论”到“发展论”:电子档案袋运用的本真旨归

1.电子档案袋促进个人知识库的建立

知识的收集是教师知识管理的起点,当一名教师拥有了属于其自身的电子档案袋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将自身零散的、不连贯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幻灯片、文本、视频)存储在电子档案袋当中。在知识收集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档案袋不同模块分类,可以将教师的个人信息、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不同的知识信息分模块、分类型地进行信息收集和存储。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信息的分类储存、查找和操作,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时间的推移和教师个人的遗忘而造成的知识管理混乱。个人知识库建立起来之后,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师对知识库的维护与管理也不能停歇。教师可以运用电子档案袋的交流功能,与其他教师协作学习、共享知识,从而更新自身知识库的知识类型。教师也可以通过电子档案袋的评价功能,让教师对自身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实现知识库错误知识的删改与相关知识的增添。教师个人知识库的建立,为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打下了基础。

2.电子档案袋实现教师自我对话

对于知识信息的收集仅仅是教师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但是却有很多人将它当成了管理的全部。柏拉图告诉我们:“当我们非常狭隘地集中于回顾信息时,我们不过是创造了‘模仿者’和‘追随者’。”怀特海也提出:“一个只了解信息的人是地球上最没用的人。”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成长=经验+反思的著名公式。教师要不断地对“我”与他人对于“我”的评价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将自身通过教学实践得来的隐性知识深刻地概括并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在电子档案袋中撰写关于教学的反思性札记和生活史叙述,及时地记录下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电子档案袋支持教师上传实际的课堂教学视频,教师可以通过重温其过程来反思当时的教学行为。教师只有在实现了“我―我”的对话时,才能不断地对自身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也许当时我这样做,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用另一种方式提出,也许学生能思考得更加深入……”这样的教学过程才不会趋于平庸。

3.电子档案袋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为知识的共享提供平台

知识并不是静态的信息的堆积,它的生命力在于流动,知识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是衡量管理是否成功并取得效果的标准。教师要主动地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在交流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在现实教学当中,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知识的分享。虽然,这种依靠外界制度强制的和教师之间无意识的分享对于教师知识管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影响,但是影响的力度与范围是有限的,并且教师交流分享得到的知识经验也不可能有着深刻的意义而只能是流于表面的经验。因此,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则成为推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以知识管理论为核心的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运用则正符合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意义。电子档案袋以知识管理论为核心,不仅能为教师知识的共享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且从根本上它是立足于促进教师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与对话丰富自身的知识系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动态的交互。在学习共同体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当教师在运用电子档案袋去完成“转化”时,要明白其实掌握知识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对智慧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能力。

三、“发展”意蕴下教师电子档案袋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电子档案袋有着不同的类型,我国一般将其分为展示型、描述型和评估型。展示型的档案袋主要收集最优秀或者最满意的作品;描述型档案袋收集能够真实反映学习过程的作品;而评估型档案袋用于评估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水平,其包含的内容比较标准化。教师电子档案袋主要是作为教师个人信息的纪录,自我反思、交流学习、知识共享的平台。因此,电子档案袋必须要为教师提供知识聚合、知识共享与知识交互三种功能。并且,在设计电子档案袋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其作为知识管理的意义,注重管理的过程性原则。

由此,笔者设计出的教师知识管理电子档案袋,功能结构如下表所示。

教师电子档案袋功能模块表

电子档案袋在教师交流之间的及时性上也许不及QQ,MSN等及时聊天工具。但是电子档案袋所秉持的开放、共享、协同共创的理念更加有利于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使用电子档案袋,教师可以通过个人知识库模块,建构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化的个人知识库,教师可以将自己对于教学理论的理解、教学的实践视频、教学的内容等写入知识库中。由于可使用的作品格式丰富,所以教师不用担心知识的表达问题。电子档案袋拥有反思与评价功能模块,教师可以在权限上不加控制,尽可能地让其他教师进入到自己的知识库中,达到一种真正平等的互动交流状态,并在这个状态之下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吸取别人的经验并进行反思学习。协同共创模块是电子档案袋的核心功能模块,在电子档案袋的开放、协作基础上,教师个体可以提出有关教育教学的相关主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其他教师如果对其产生兴趣、共鸣,则可以加入主题的探讨,实现思想上的碰撞。同时在这一模块中,教师还可以围绕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集体备课并建设相关课程资源库,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案的编写效率与质量,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电子档案袋中的每一个功能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地选择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模块之间的交互性,如在评价中进行反思,反思后才能再作出适当的评价,而评价与反思都是建立在知识库的基础上的,个人知识库的建立又会受到教师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人受教育情况、个人教学风格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在运用电子档案袋进行知识管理时,就好比在制作一件精美的陶器。知识管理就是一个圆心、一个旋转中的静态支点,而我们运用档案袋的不同模块功能围绕着这个支点转动。我们要想保持转动的平衡,使其不转向某个极端,就必须要依据个人情况,把握好支点,恰如其分地运用电子档案袋功能。在平衡的转动中,教师真正地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完成知识的共享与创造,实现“转识成慧”。

――――――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J・巴顿.成长记录袋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 石钰封,张义兵.知识管理:教师电子档案袋建设的新视角.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

[4] 潘福骏.wordpress在教师个体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辽宁教育,2013(9).

[5] 石钰封.知识管理视野下教师电子档案袋的设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6] 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7] [美]托宾・哈特.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彭正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李园.构建师范生专业技能成长电子档案袋.中国电化教育,2011(2).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2篇

管理手段的档案化,体现了管理思想中的在场性、过程性和记录性,能够有效防止管理过程中的近因、调和效应,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以往教师评判中的随意性。但基于没有较为科学的档案理论指导和严格的行业标准此类档案从兴起之初就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复杂,功利明显。建立此类档案,目的何在?有的高校是为了迎接上级评估,有的高校是为了迎接专项检查。一旦评估或检查过后.这些档案往往被束之高阁甚至弃为敝履。有的学校建立此类档案往往是从管理教师这个角度出发.把它作为领导或组织裁定教师进退升降、评先选优的法宝。还有的学校甚至包括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俨然把建立此类档案作为工作创新、表现政绩的标志。若上级重视教师的师德教育。那就建立师德档案;若上级重视教师培训。那就建立教师业务培训档案。当然也有些学校建立此类档案,是立足于架构一种载体,营造一种氛围,生成一种机制。

2、类别众多,外延泛化。目前笔者所见到的教师档案除了上述的类别之外,个别的学校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教师家访档案、教师自我学习档案、教师学生谈心档案、教师课堂教学剖析档案等细之又细韵档案类别,简直就是教师职业活动的全记录,几乎使教师的整个活动都做到了档案化。如此种种,无疑是曲解档案,导致档案概念外延泛化。

3、标准芜杂,各行其是。档案业内人士皆知,某个档案类别的形成,它需要明确的建档目的、科学的建档范围、完备的管档程序及管理要求。而时下引人眼球的教师档案,缺失的就是严格、科学的立档标准。首先,从定名上看,譬如教师业务档案,有的称之为教师业务档案,有的称之为教师成长档案,还有的称之为教师发展档案等。其次,在建档标准方面也是各行其是。如某所大学为迎接教育部本科办学评估,组织教师建立教师科研档案.不同院系之间的归档范围、要求都不尽相同。一校尚且如此,不同类别、层次的学校之间名称的混乱与标准的无序就可想而知了。这实在是有违档案建设管理的规范化和严肃性。

4、多头管理,虎头蛇尾。如上所述,从建档和管档主体上说,有的高校是教学部门或人事部门,有的高校是学院或系部。作为学校主管业务的档案部门,反而被边缘化,“靠边站”。而实际上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从管理机制来说,高校档案部门直属校长室领导,其职责就是“负责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学校的各类档案及有关资料”,因此档案部门对各类档案的标准制订、生成建档、日常管理应该负有绝对责任。此外,由于此类档案在建档之初往往就充满着强烈的功利性,为了某种管理目的,每凡建档之初.往往声势浩大,但一旦某种管理目的达到,繁华过后是寂静,这些档案便不再有人问津,更谈不上持续的充实、调整或革新。

二、价值判断:必须着眼于教师与组织的共生来界定教师档案建档利用的意义

如何看待当前学校泛档案化的现象,教育界、档案界是见仁见智,有时甚至各执一词。笔者认为,要认清这个问题,必须正确把握建立此类档案的价值取向,即为什么要建立此类档案。对此,目前存在两种观念:一种认为此类档案是学校或教育管理的辅助手段。是为管理教师服务的,视之为“工具”:另一种认为此类档案是为教师的发展服务,旨在通过对教师成长过程的记录.使教师产生自我上升的动力,视之为“导引”的措施。笔者认为,建立此类档案,定位于管理工具,那仅仅是手段的革新,仍然处于肤浅层面。而终极目的应该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着眼于生成一种向上、互通的组织文化,这才是此类档案建立与管理的价值所在。

1、从积极方面说。管理手段的“档案化”体现了管理理念革新的成果。时至今日,不少学校评判教师的时候仍然存在着标准简单甚至“一言堂”现象。管理过程中通过过程性、有稽可查的信息记录。不仅增强了管理手段的丰富性,同时也为档案思想服务于教育管理、培养师资队伍开辟一种新路径。第一,档案管理为教师发展性评价和自我成长提供了信息依据。传统的教师考核往往重于组织的定性评价或学生、教师测评等简单化的定量评价。而教师档案通过对教师职业活动的过程性记载,一方面为评判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定性与定量依据,另一方面,教师本人通过对自我成长发展信息的把握以及对他人成长的借鉴。形成暗示与启发效应,容易产生见贤思齐的激励效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化管理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和自我发展具有记载、导向、轨迹功能。第二。管理手段档案化为档案服务于经济社会提供了新的路径。长期以来,档案的利用倾向于对国家法定档案的实证利用或加工编研等。实际上。档案建立与管理中所蕴含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思维行为方式,对于众多领域的管理革新具有借鉴意义。近年来,教师档案之所以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从本原上说,就是档案形成与结果使用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的意义,同时也昭示着一个道理:档案管理思想在经济社会等管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已被实践检验的恒久生命力。

2、从消极方面说,物本理念指导下的档案化管理容易成为影响个体全面发展的桎梏.并因规范、标准的缺失而使此类档案陷入迷失。第一.档案管理目的的功利化,容易使教师职业沦为教育管理进程中的“软暴力工具”。教师档案如果仅着眼于管理教师,这本来就是一种物本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功能分析,也就是把教师当作一个物性的客观存在来对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档案越发展,就越容易成为阻止教师自由发展的制约。基于此,此类档案应该去功利化,始终着眼于教师的职业生长和教育人才培养,那才富有资政意义。第二,建设标准的缺失,降低了教师档案的规范化、普及化和流通性。档案建设离不开标准的设定,否则必然陷于无序与混乱。不具有规范化的管理现状,不仅给此类档案的普及带来难度,而且还因为学校之间建档标准的不同,在教师流动时使此类档案因新老单位的内容、体例不“兼容”等难以对接,甚至不得不“另起炉灶”。

三、出路对策:推进教师档案建设规范化势在必行

教师档案从其类别归属上看,仍然属于行业内部档案。目前无论从宏观的档案标准还是行业的档案标准方面来看,都没有统一标准,使此类档案的发展处于信马由缰的状况。基于此,笔者对推进此类档案的规范化提出如下策略:

1、端正管理理念,防止工作信息记录、台账以档案的名义泛化。目前教师档案得到空前发展,我们在为档案思想运用普及化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背后所夹带着的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倾向。作为此类档案的发起或建档单位的学校,尤须着眼于此类档案对于教师个人成长发展与学校管理民主化、人文化的需要,根据学校类别和具体情况。遵循档案自身规律,不贪多求全,不人云亦云。

2、制订行业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对此类档案出台相关规定。虽然目前此类档案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但仍然属于自发式、自由式的,迫切需要严谨、科学、可行的操作办法予以约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经国家档案局同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本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可以制定本系统专业档案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笔者认为,既然教师档案已在教育管理进程中发挥着管理与文化的双重功能,教育部门可以会同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出台相关标准,明确相关管理要求,使此类档案的规范化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有效避免目前乱相丛生的现象。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2] 方红.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8-11.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高校教师教学档案作用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教学档案建立的方法进行研究。

教师教学档案是由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等诸多方面文件材料组成,它反映了教师各个不同层面的活动,它既是教学安排、教学管理的原始资料,能够全面地反映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貌和教学管理的水平,也是进行教学反思、教学交流、教学发展和改革重要依据。

一、高校教师教学档案的作用

首先教师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师以往教学的凭证,包含丰富的教学原始记录,历史性、真实性、有效性是它的显著特点。它具有很强的原始性,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如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的全貌,具备较强的可靠性,是令人信服的证据。作为客观真实的凭证,凭借教师教学档案评价教师工作,才能做到客观、准确、公正。同样教师凭借教师教学档案认识学生发展和自己的教学成果才能形成进一步建设性思路。

其次,教学工作实践是一个积累、总结、提升的复杂过程,需要不断借鉴已有的教学成果,优化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档案准确、真实地记录着广大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记载了教学活动的成功和失败。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时,离不开对以往教学资料、教学信息的查询,在熟悉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制订教学计划或者处理问题时,也需要经常查考教学档案资料。

最后,教师教学档案具备一定的交流价值,是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学档案中积累了许多高质量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通过查阅教师教学档案,可以使教师教学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获得更高的教学科研成就。教师教学档案包含学生的学习记录成长记录,利用教师教学档案,可以使教师把握学生过去、现在,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二、教师教学档案建立的方法

(一)构建教师教学档案管理体系,明确职权范围

首先,让教师明确建立教师教学档案的目的和意义,使教师充分了解教师教学档案的利用程序,明确如何使用教师教学档案及其效果、以教师教学档案为载体进行评价的过程以及评价的标准等内容;其次,学校应根据使用要求以及教师的能力差异,有步骤、有差别、有重点地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其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充分利用教师教学档案开发的主动权和自。对于那些学习信息技术有困难的教师,学校可以安排专门人员帮助其完成电子文档的输人和编辑;最后,要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为了激发教师使用教师教学档案的热情和兴趣,学校要让教师参与教师教学档案的开发、制作,在教师教学档案的实施和完善过程中,保证其活动主体的角色。教师职权是落实教师教学档案的开发和实施,构建、完善自己的个性化档案袋。

(二)建立教师自我发展机制,推动教师教学档案的开发使用

教师专业发展一般会经历一个由被动向主动的发展过程。对于处于被动发展时期的教师,他们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等方面基本合格,但缺少主动发展的意识,所以需要学校帮助其制定必要的自我发展制度。学校要注重引导和激励教师进行自主发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学校为了让教师建构和使用教师教学档案而仅仅凭借硬性的规章制度是远不够的,建立相应的教师自我发展机制来推动教师教学档案的开发和使用才是更有效的方法。因为自我发展机制的制定旨在促进教师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等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而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必然逐渐认识到教师教学档作为一种有效策略和载体的重要意义,这就势必能够激发教师使用教师教学档案的积极性和使其更加完善而不断努力的决心。

(三)实行随机多维的检查制度,确保有效监督

改变管理与被管理的直接关系,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检查向同级间的或自下而上的查阅扩展,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教师与直接管理部门之间或间接管理部门之间,都可以进行检查和调阅,如系主任可以直接查阅任课教师的教师教学档案,教学办公室人员也可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师教学档案,任课教师可以查看教研组的其他教师教学档案,如若发现问题和疑惑,则可直接向院系领导提出或汇报。

(四)融合知识管理与实际经验,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应将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能力纳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唤起教师持续改变当前知识处理方法—即持续的行为改变的动机。以教师教学档案作为载体,联结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科研成果等,鼓励和促进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学校可以要求教师从教学实践中选取一个主题,对相关的教学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展开深人的分析、比较和反思;同时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建议等,使教师个人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深人总结、反思,并对未来教学计划作出预期安排,最终通过教师教学档案予以呈现。这一以“收集—反思—发现”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化知识管理过程,可以让教师清楚地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实现内隐的经验和知识外显化,促进专业的自主发展。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一、运用案例进行《管理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总体,深化课堂理论教学

管理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要对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管理案例进行分析,为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就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其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从而逐步实现知识的有机结合,形成知识的总体,进而促进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开发了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

管理案例教学法促成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学生要学会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表达出来,从而促使学生从接受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层次,进到消化整合知识和经验的层次,进而推进到应变和创新的更高层次,培育了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管理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管理效果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办事效率,而且还取决于管理者与人相处和集体工作的能力。案例教学始终将提高处理人际关系和集体工作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案例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锻炼、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二、《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管理案例教学缺乏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案例素材

目前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二是国内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因我国高校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无法全面准确理解案例背景,没能够进入到案例的情境当中,不能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在进行相应分析、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

2.管理案例教学师生互动不充分

由于受师生双方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能力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一是师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偏差造成,从教师方面看,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片面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把自己当成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和纪律的维护者,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从学生方面看,《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多开设于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而影响到案例教学的互动性。二是师生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从教师方面来说,高校教师教学经验少、实践能力不强,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以及编写案例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从学生方面来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低下,同时因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案例情境的认知、理解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十分有限,也影响到案例教学的互动。三是高校管理制度的制约,如学时少,教师为保证理论教学的完成,导致学生参与互动学时不足,班级规模大,传统的教室教学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及进入管理情境,影响了互动。

3.管理案例教学课堂发言掌控不当

课堂发言是全班信息共享,集中学生高质量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的过程,但因教师的掌控不当,导致学生发言过少、发言过差、发言过多、发言过当,从而没有达到集思广益、创造良好交流氛围的目的。

三、提高《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举措

1.明确教师角色,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在管理案例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主持人”,在案例教学开始阶段,教师要像主持人那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了解学习进程及操作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发言顺序和学习进度,促成讨论总是围绕特定主题展开,形成热烈有序的讨论氛围;在案例讨论终结,教师对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全过程作简要总结,为学生的案例学习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二是“导演者”,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应对整个案例讨论全过程进行严密而巧妙的监控与指导,教师通过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陈述自己的见解,什么时候评价他人的观点,无形地规定哪些学生发言,哪些学生不发言,从而影响全班学生的联动。三是“发言人”,作为代表性人物的“发言人”,其发言要反映学生的整体意见,要对学生的思想“原料”进行加工简化,从意思到言语上略加修正,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整合,以求更准确、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思想。

2.做好教学准备,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案例教学的内容、重点及教学实施方法进行科学筹划,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准备,就是了解案例的事实,分析相关信息,掌握案例情境和背景;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准备,即是对案例中的重要议题有所侧重,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学重点;对教学实施方法的准备,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制订教学实施计划,明确一系列方法步骤,包括布置预习作业、时间安排、提问名单、课题的引入和物质准备,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

3.进行教学制度创新,为案例教学提供优质的环境

一是科学合理的安排案例教学的时间,将案例教学环节单独作为独立课程开展,独立考核,培养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师;二是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规模与场景,打破传统的行政班模式,减小班级规模,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避免“搭便车”或“挤不上车”的现象,改变传统的教室教学模式,尝试建立案例教学实验室,保证成员间充分交流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案例中管理角色的认知。三是科学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即有序开展案例教学,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的逐步增强案例难度,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工作重点由最开始的引导启发甚至是点名提问逐渐转移到纪律维护、咨询与点评方面,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保证每一次案例教学课程的开展都有着严密的流程与要求,案例布置阅读、材料的收集、团队成员的交流讨论、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形成书面作业考核,促成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着明确的任务角色,从而其参与度更高,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水力发电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