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类培养;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运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2005年开始,长江大学大学管理学院的本科专业以“管理门类”的名义进行“大类招生”,在前两年对所有本科生进行统一的平台培养,即开设完全相同的课程,从第5学期起才分为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六个专业方向。

所谓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按学科(也有按系或学院)制定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招生模式。

按类培养是指在按类招生的基础上,低年级时学生在学科(或系或学院)的范围内共同实施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时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学科范围内选择专业。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直至毕业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可以概括地称为“1+1+2”模式,即一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管理大类本科生统归为“一工部”管理;二年级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程,从此回归“管理学院”管理;第五学期专业分流后,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本科生毕业须取得包括理论必修课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课学分,193.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包括基础理论必修课和专业理论必修课)134.5学分,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28学分,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7学分)31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除了教育部规定的两课外,还包括社会学科中的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人文学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总共41学分,占总学分的21.2%。

学科基础课中主要开设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线性代数、FOXPRO基础及应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学、物流学、概率统计、运筹学、中级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必修课程,总共57学分,占总学分的29.5%。

专业核心课主要开设了统计学、经济法、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学、专业英语、运输与配送管理、企业物流、货物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必修课程,总共34.5学分,占学分总数的17.8%。

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装备、国际物流、石油企业物流、预测与决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物流政策与法规、物流标准、电子商务、文献检索与利用、证券投资学、信息经济学、企业资源计划、技术创新管理、资本经营、现代企业制度等选修课程,总共39.5学分,要求最少选修24学分,加上至少选修学校提供的公共选修课7个学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时要求至少选修31学分,占学分总数的16.0%。

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开设了企业物流系统实务模拟、物流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总共24个学分,占学分总数的14.5%。

(二)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1、相对于国际一流商学院和国内其他大学来讲,长江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门数过多。第1~7学期,学生周课时平均达到了26课时,学生用于独立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过短,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按大类招生所要求的“厚基础、宽口径”不是一味增加基础课,这也是不现实的,必须淘汰原有适应单个专业培养的课程内容,设置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基础课程。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特色很浓,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未见。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人才,必须改进原来适应于单独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跨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改革应立足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由单一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本科教学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实践课程占学分总数的比例偏低。24个实践学分中,毕业设计学分达到了50%,专业实习(分散实习)学分达到了25%,加上还有1门实践课程的3个学分,真正对学生的实践岗位认识、锻炼、学习时间只有6周;第二,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学校无关。管理大类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分散实习的课程设置过多,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教师只负责给成绩,影响实习质量,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本科教育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实验、实习教学资源缺乏,实践指导教师资源缺乏。管理大类实验用教学资源近年来得到长足进步,但管理大类培养的本科专业众多(有7个本科专业),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资源还相当缺乏,造成一些课程无法开出。实习基地虽然签了不少实习基地协议,但大部分还停留在纸上,大部分实习基地不具备教学能力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三、管理大类模式下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运行中注重以班级为单位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已不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球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需求和途径增多,一生中变换职业(专业)的次数增多,因此本科教育必须为学生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特别是终身学习培养能力和奠定宽厚的基础,并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

根据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内容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学生先后配备学习适应导师组(主要由博士生、硕士生担任)、科研创新导师组和就业创业导师组(主要由班主任担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将学生管理、教书育人、人才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二)评价学生的手段片面,采用单纯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能力的评估模式,把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相混淆。完善以学分制为手段的弹性教学、双学位和主辅修管理制度,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一是建立免听和免考制度。大学应允许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学习。美国大学一般规定,学生在得到授课老师许可,并制定了专门的学习计划,可以不参加听课、课堂讨论和其他课业活动,老师将专门为其布置作业,制定其作业的评价标准。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二是允许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所有学业后提前毕业,对学习差的学生或中途休学的学生保留一定时期的学籍延期毕业;三是促进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相关学分的相互认可。这样就可以使优秀学生同时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获得双学士学位。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也辅修其他跨类专业课程,获得相应的辅修证明。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注重大众化教育,又要注重精英教育,对学生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由发展,鼓励每个学生自己找到最感兴趣、最容易发展的方向。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是按大类招生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利用语音室、投影仪、幻灯片、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并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四)建立动态专业分流制度和专业分流指导制度。对同一届学生进行分流应是一个动态分流,不能硬性规定必须在某年级进行分流,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有效期内完成某专业所应完成的所有课程,达到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学分,就应颁发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五)课程体系运行中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呼唤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是以管理者为本位、以教学控制为中心的制度,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刚性过强,缺乏选择性和灵活性,限制了学生学习自由。而学习自由又是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总结以下观点,供有关人员参考:

第一,如果说培养教学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大学按大类招生进行“通才教育”,那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按专业招生就是在进行“专才教育”。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两种模式相比,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性和应用性强,但因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单一、发展后劲及创造力不足;而通才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学生基础知识广博,在实际工作中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第二,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打破按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束缚,树立“大专业”思想,课程体系设计应注意选取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课程。

第三,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削减课程总数,建立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规格的培养。

第四,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投入,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第五,课程体系运行中应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分流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2]郑超美.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5.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课题组组会 高层次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从当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来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逐渐体现在各个层面,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教育。但是要实现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不仅要加强对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在研究生思想和综合素质提高上多做工作,从而真正实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一、通过沟通和引导及时解决研究生的思想问题

现在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任由他们自己处理这些问题,有时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对于研究生的思想问题,我们不能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解决,应该防患于未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有所了解,而了解的一个最直接办法就是导师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

二、在研究生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般导师非常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忽略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在研究型大学尤为突出。研究生所修的课程是研究生进行论文工作的基础,通过课程教学,可以不断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从而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的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以我们所承担的“表面物理化学”这一专业基础课为例,介绍一下我们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根据历年对选课学生统计,选修本课的研究生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很少。本科阶段接受的主要是课堂和书本式教育,参加讨论课和项目研究课的机会很少,其中80%来自化学化工专业,但是毕业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各高校所开设的前置课程物理化学选用教材不同、课时不同,基本要求也有差别;还有20%的毕业生来自其他学科,这些专业的学生有些只学过普通化学或基础化学,物理化学基础更差。另外,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知识结构也有一些差别,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在这样一种生源情况下,如何上好这样一门研究生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在教学中还要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

1.针对研究生的来源、基础不同,开课教师为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适当地将课程向课堂外延伸。对物理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补课、讲座、引导学生兼修和自学等方法对课程教学加以补充。

2.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理论讲授、讨论课和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作为开课教师,在重点讲授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更要注重启发科研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开课教师对于学生也要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学生配合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现教与学双方的互动。

3.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分解考核内容,使学生从繁忙的应付考试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的考核方式采取开卷考试(作业,复习和巩固)和闭卷考试(强化和提高)。同时把讨论和自学的内容都纳入到考核方式之中,考核扩展到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写作能力等各方面。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在课题实验工作中着重培养研究生实践和总结分析能力

化学化工类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大都通过实验完成,但是大多研究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能力则较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样使得毕业论文的水平不高,很多毕业论文看起来就同一般的实验报告一样。这一问题除了与研究生本身有关之外,还与导师不进实验室参与课题实际工作有关。现在许多导师只是在开题和答辩时才去关心一下学生,平时总是因为教学和行政事务繁忙而对研究生无暇他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除了研究生自身刻苦努力之外,就是导师要回归到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中。我们课题组老师都是经常检查研究生实验状况,从而及时了解研究生在实验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并且对研究生的具体实验细节也能够全面掌控。而对于各种实验中的问题,一般要求研究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再通过分析和讨论来进行实施,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对于分析不深入的实验结果一般要求学生要查阅文献重新分析讨论;对于有新意的研究成果要求进行多次讨论,直至形成学术论文。通过对学生分析总结和撰写学术论文锻炼,可以使研究生的分析总结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所带的许多硕士研究生在硕士期间都有,并且很多都是SCI和EI检索的科研论文。

四、通过课题组会制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协作精神和拓展知识视野

对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课题组组会制度。通过老师之间的合作或利用研究课题方向相近的特点,在有限范围内建立研究课题小组,将导师和研究生形成一个科研团体,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课题组会制度从成立起一直坚持到现在,在课题组会上要求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都要定期介绍自己的实验工作和进展情况,老师和其他研究生对其所作的工作提出意见和讨论。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综合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拓展了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灵感。在组会上通过交流,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大家取长补短,在实验中发挥协作精神,使得各自的论文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五、加强导师自身修养和提高业务能力,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1我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学科发展概况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农业和种子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诞生的新专业。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申报建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随后,我国一些农林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继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开设本科或本科以上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或方向)的院校共有29所,其中培养本科层次的有25所,硕士层次的有l4所,博士层次的有ll所。

2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安徽农业大学于l979年成立种子教研室,l985年开始招收种子专科(二年制),1997年开始招收农学专业种子方向2000年开始招收种子工程高职(三年制该专业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种子科学与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该方向博士研究生,2007年申报设置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我校首批5个一本专业之一开始招生。目前,招生计划由2008年、2009年的每年40人增加到20l0年的6o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高度重视和扶持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该专业有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博士15人。依托农学院作物学级学科博士点和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长期开办种子专科和农学专业种子方向的经验积累,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好的教学条件,具有…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2.1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围绕培养能够主动适应我国种子行业科研、生产与经营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全面改革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3~5年的教学实践,力争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办成具有自身特色,在国内农林院校中具有较高水平,适应种子产业发展需要的种子类本科专业。

(2)基本原则。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教学内容改革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主动适应现代种子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实习环节的指导,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2.2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1)专业发展规模与培养人才类型。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计划每年招生60人,并根据种子行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办学条件,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培养人才的类型包括:企(事)业管理型;种子生产、加工、贮藏与检验技术型,营销型;科研教学型和自主创业型等。

(2)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宽基础”、“高素质”、“能力强”、“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人才”等几个要点,构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干2005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本科教育,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因此,我们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订并修订了学分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育种、种子研发、种子生产、种子贮藏加工、种子检验、种子营销、种子管理和贸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种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从事与种子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研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与技术、作物育种、作物栽培、植物病理、农业昆虫、农业机械化、种子生理生化、种子生产、贮藏加工、检验、经营管理以及企业运作需要的成本会计、市场营销、商法、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受到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研发、种子生产、贮藏加工、检验、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科研创新、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种子生产与经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构建和优化。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将来适应社会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适当减少必修课程门数,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均独立开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本专业要求最低修读3l0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50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0学分。课程类别包括公共基础课(1ll学分,其中,免费修读10学分)、学科基础课(59.5学分)、专业核心课(32学分)、任选课(47.5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25学分,素质教育类22.5学分)、实践课(60学分,其中,课程实践l6学分,专业实践37学分,思政实践3学分,素质拓展4学分)。课程学时按理论课10学时/学分,实验、实习20学时/学分计算。

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是体现专业特色的主要课程。本专业核心课有14门,包括种子生物学、种子生物学实验、种子检验学、种子检验学实验、种子生产学、种子贮藏加工学、种子经营管理学、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总论实验、作物栽培学各论、作物栽培学各论实验、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总论实验、作物育种学各论等课程。本专业实践课有2ofq,包括军训、作物栽培学总论实习、作物栽培学各论实习、作物育种学总论实习、作物育种学各论实习、植物分类学实习、种子生产学实习、种子贮藏加工学实习、种子经营管理学实习、作物育种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种子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专业综合实践、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与测试、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实践、社会实践、科研活动、文化素质活动等课程。

(3)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研讨,加强种子贮藏加工学、种子经营管理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考核方法,改变过去单纯以课堂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标准的做法,除笔试外,采用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把实验、实习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我校与种子企业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密切与种子企业、种子基地联系与合作,通过立项、签订合约等形式,联建、共建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仿真的环境,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科技人员参与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完善种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室,增添新的仪器设备,增加种子加工与贮藏设备、组织培养设备等,加强实验室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开拓研究领域,按照种子产业化思路调整科研结构,强化育种科研体系建设和种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突出我校作物育种的科研优势,推动我校种子学科的建设。按照外出进修和科研锻炼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按照学科发展要求,进一步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建设。

3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简单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年)》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依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按照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探讨提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1—2—3-4”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即“一个基本目标、两条基本路线、三种基本能力、四类基本成果”。

3.i确定一个基本目标

即培养具备作物育种、种子研发、种子生产、种子贮藏加工、种子检验、种子营销、种子管理和贸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能在种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从事与种子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研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提供两条基本路线

即实现目标的两种基本途径或毕业去向,一是读研,二是就业(1)积极鼓励学生争取读研。本专业为一本专业,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将来想从事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学生准备考研,尤其是争取考种子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并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更高层次的种子领域人才。

(2)多渠道帮助毕业生就业。采取多样化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求职意识,多渠道帮助学生就业。本专业就业面较宽,就业去向有种子公司、种子管理部门、农业类公司、农场、农业行政部门、科研与教学部门、相关涉农单位、自主创业等。

3.3培养三种基本能力

即自我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相比较其他各方面能力而言,这三种基本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较为欠缺而需要加强锻炼的能力。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处理事务能力、自我学习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等方面。面对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的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是培养探索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团结协作、探索创新能力训练方面,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做法深受学生欢迎。一是鼓励和支持学生结合专业综合实践积极申报校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植物种子标本的收集、制作与利用”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家庭所在地分布差异以及学校假期,收集各种植物种子,然后带回学校整理制作实体种子标本和电子标本;“优质无公害鲜食玉米、毛豆等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优越条件,让学生无偿承包校农场专门划出的一部分土地,从选用购买优良品种种子开始,到整地、播种、施肥、管理直至产品收获,然后自行到农贸市场、饭店等地销售。二是在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举办不同主题的交流研讨会。我们制订并正在实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一至大四阶段交流研讨会计划”,交流研讨的主题包括:大学生管理与自我管理、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解读、大学学习与生活、大学四年规划、考研之路、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大学学习方法、校外专家系列报告、学习与事业经历、考研辅导、就业指导与求职经验、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大学四年收获与感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主题分别邀请不同层面人士作报告,有本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的院长、心理学老师、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代表、学生干部代表、高年级同学代表、班级同学代表、毕业校友代表、考研辅导班老师、种子专家代表、种子企业经理代表、种子管理部门负责人代表等。

3.4取得四类基本成果

(1)专业学习成果。主要包括: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奖学金、国家及社会各界提供的奖学金等。其中,“学位证书”是最基本的成果,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取得,即要求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2)素质拓展成果。主要包括:各类比赛、竞赛、业余爱好、科研活动、创新和创业活动等获奖证书或荣誉,以及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论文等。

(3)辅助技能成果。主要包括: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驾驶证、其他各类资格证书等。辅助技能成果有利于毕业后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4)信仰奉献成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入党,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l义工服务、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等荣誉或事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培养“感恩”和“包容”的胸怀。

四类基本成果指的是四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方面的具体成果,要求学生每类中至少能够取得l项具体成果。学生在大学阶段取得的成果可以说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将成果分类并具体化,目的在于引导和支持学生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全面发展,但不等于要求各方面平行发展,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l一2-3—4”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构成人才培养的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整体,使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具体化,人才培养方法和过程则隐含其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显然,由于我校开办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时间较短,该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特点;学科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迅猛发展,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有二百多所,占目前我国本科高校的三分之一。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不同于研究型、教学型本科院校,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笔者结合郑州华信学院教学管理的实践,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一些特点。

一、学科专业建设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第一位的职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种类、多层次的人才,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应用型院校分别承担着不同特点的人才培养重任。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专业设置及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其专业设置不能与研究型院校和教学型院校攀比,不能简单移植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而必须贴近当地市场需求,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认清自己的定位并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调查研究。一是全面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二是深入研究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把握未来市场的人才需求;三是研究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能够驾驭的学科和专业。前两个层面的研究是要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后一个层面的研究是要把握“我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郑州华信学院研究专业建设时,院长赵国运提出了“不照搬名校专业,不贪大求全,一切以市场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学院学术委员会成立了“市场调查预测组”和“专业建设研究组”两个小组,分别进行研究工作。

“市场调查预测组”利用网络调查到省、市人才市场现场了解,全面掌握河南省人才市场当前的需求状况,成为学院专业设置的第一个依据。在此基础上,“市场调查预测组”还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预测了河南省人才市场的未来需求。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郑州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并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先导产业,巩固电子元器件、新型电源两个优势产业,做强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材料及精深加工、超硬材料及制品三大产业链,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三个高成长性行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有色工业基地、化工基地等;初步确立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积极发展网络服务、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郑州华信学院据此把河南省将要大力发展的三大产业链(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材料及精深加工、超硬材料及制品)、三个高成长性行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三大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有色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化工基地)以及以物流、旅游等行业作为重点服务的行业和产业,以此作为专业设置的第二个依据。

然后,学院从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外部资源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并与周边高校进行对比研究,准确把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劣势。经过分析,郑州华信学院的优势在于:依托企业集团办学,集团内部的企业成为学院紧密的办学合作伙伴,同时,初步形成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具备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经验。学院把这一优势作为专业设置的第三个依据。

综合考虑三大依据,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郑州华信学院科学地作出选择,把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护理、制药、旅游管理等专业作为主攻方向,形成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从初步运行情况看,生源爆满,毕业生就业率高,学院发展态势良好。

二、课程建设要瞄准生产一线,构建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结构

申报的专业设置被批准,只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迈出的第一步。紧接着就是设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此时,照搬老牌本科院校是行不通的,而应该把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开拓性地做好工作。

1.准确把握学院的人才定位,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准确把握培养人才的类型。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既有共识,也有争论。现代社会的人才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学术型人才,二是工程型人才,三是技术型人才,四是技能型人才。其中后三种人才都属于应用型人才。这四类人才的素质结构不同,承担培养任务的院校也不同。

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其素质结构的突出要求是理论基础深厚、研究能力强,主要由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来培养。

工程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把科学原理转变为设计方案,其素质结构的突出要求是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应用型大学(包括一些教学型大学)培养。

技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在生产一线把设计方案转化成实际产品,其素质结构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突出强调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

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结构,突出岗位操作技能,主要由中职中专培养。

郑州华信学院现有13个本科专业、36个专科专业,都属于应用型专业,要培养的人才都属于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因此,学院紧紧围绕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归纳一线岗位的工作内容,分析该岗位人才的素质结构,并准确描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借鉴与创新并重,构架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平台,不同的课程体系会造就不同素质的人才。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不能照搬研究型或者教学型本科院校,而必须从本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对老牌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经验进行扬弃、借鉴,进而构建符合实际的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结构。

什么是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序等。

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时,首要的任务是从不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出发,精心设计各类课程的比重关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重关系,必修课程内部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比重关系。构建课程结构其实质是在特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对教学时间的划分。

郑州华信学院以“理论奠基、强化实践、激励创新、重在应用”的办学思想为指导,研究处理了上述三大“比重关系”。在处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关系时,学院没有照搬一本、二本院校同类专业的现成做法,而是充分考虑工程型人才的素质结构特点,要求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控制在总学时的40%左右,文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控制在总学时的35%左右。这是一项大胆的探索,实践教学的学时比某些同类院校高出一倍左右。在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重关系时,学院从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出发,把选修课程分解为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规定了不同的学时(学分),其中选修课程占总学时(学分)的14%左右。在处理必修课程内部的课程间的比重关系时,学院加强了专业基础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夯实了基础。

在明确了各类课程的比重关系后,郑州华信学院组织专家从工程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出发,对各类课程的门数、名称进行研究,明确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序,形成了有郑州华信学院特色的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在此基础上,学院又进一步研究了实施课程的途径和制度等,最终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教学管理要突出能力培养,强调与生产过程的结合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工程的“施工蓝图”,教学过程才是人才工程的“施工过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精心设计,更要精心“施工”。教学运行管理必须突出“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理论课程的学习要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准备条件,同时要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运行管理就出现了有别于其他本科教学运行管理的特点。

1.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的理论教学是形成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平台。如果应用型本科的理论教学也像其他本科院校的理论教学一样在教室里按照教材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就难以凸显优势。这里所说的能力优势,是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是强项。要形成这种能力优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就必须改变在教室内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而采用“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改革思路。教师必须熟悉生产过程,要参考生产过程去设计教学过程,在仿真的环境里或者在虚拟的生产过程中进行能力训练。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的课程或者是课程的某些章节,甚至可以搬到生产现场去组织教学。这种仿真的尤其是真实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进入特定的职业角色,加深情感体验和感悟,促进专业能力的形成。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示范演练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郑州华信学院的教学改革初步证明了这一点。

2.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特色

实践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实效性该如何保障,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须有三大保障:时间保障、物质保障和管理保障。

时间保障是指用于实践教学的学时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在教学总学时中占有合适的比重。究竟这个比重占多少合适,不同院校有不同的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理工教育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如英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时数之比为2:1。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对此没有作明确规定,因此高校之间差异比较大,有的教学型高校实践教学时数仅占总学时的10%左右,而有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40%至50%。郑州华信学院从实际出发,明确规定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要控制在教学总学时(学分)的40%左右,可以说它几乎撑起了教学的“半壁江山”。

物质保障是指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校舍、经费等硬条件的保障。郑州华信学院依托中原华信商贸集团的雄厚经济实力,从49个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出发,投资1.04亿元购置仪器设备,建设了110个实验室和实训车间,确保了各类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与企业集团内、外部的7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70余个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这一教学体系也被认为是省内一流的。

管理保障是确保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如果管理不科学、不到位,再完备的条件也难以发挥预期作用,再长的学时也会虚度。郑州华信学院采取的管理措施是“组织抓实、计划抓早、运行抓细、质量抓严”,确保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出实招、见实效。具体做法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实践教学的组织方面,强调一个“实”字。教务处设立实践教学管理中心负责全院实践教学的组织、指挥、协调和质量监控;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工作职责;配备和培训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健全管理制度和规范。这一系列工作都强调一个“实”字,达到了“机构不虚设,人员是专职,制度全程覆盖,规范无漏洞”的要求。

在实践教学的计划方面,强调一个“早”字。学院编制了实践教学建设规划,各专业都制定有实践教学大纲,每一学期都制订实践教学工作计划。这一系列工作都强调一个“早”字,要求提前研究、周密设计、统筹安排、争取主动。

在实践教学的运行方面,强调一个“细”字。指导教师要熟知实践教学大纲,明确每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认真编写实验指导书,一丝不苟地组织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和训练。

在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方面,强调一个“严”字。学院对各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质量标准,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除了指导教师本人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自觉监控之外,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和教学督导部门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信息及时反馈,增强了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改革了学生实践能力考核办法,搭建了全院学生实践能力竞赛和实践能力抽考两个平台;将实践教学质量与教师评价和系部评价挂钩,奖惩结合,建立质量激励机制。

总之,时间保障、物质保障和管理保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夯实了根基,从而使实践教学成为教学的亮点和特色。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芹;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S636.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19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总量最短缺的13个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威胁。同时我们有限水资源的污染日趋严重,这使得水环境形势显得更为严峻。《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占42.3%,2011年11月环保部总工程师称我国地表水20%为劣Ⅴ类水,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氮磷。

针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各国学者已就富营养化驱动机制、关键控制因子以及治理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初步形成了防治水域富营养化的技术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主要包括营养盐控制、直接除藻、生态工程和生物修复[1]。然而,一些不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却加剧了对原本已经很脆弱的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工程方法修复富营养化的水环境,一方面投资巨大,另一方面见效慢。生物修复方法主要是利用生物的生理生化作用及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使湖泊中污染物与过量营养盐发生降解和转化,从而达到长期水体净化的目的。其主要技术包括种植水生维管束植物、微生物净化技术、生物浮床技术、生物链调控技术等,该方法因其经济方便、能耗低且收效显著、环保效益好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利用水生植物进行生物修复的试验研究已经获得很大进展。研究发现,水葫芦和金鱼藻对水体有很强的净化效果[2]。刘旭富等[3]的研究表明,荷花、睡莲、水葱、千屈菜、凤眼莲等观赏植物能够通过吸附水体中的氮磷元素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但种植的植物存在去向问题,大面积种植后,水生植物的清理工作十分复杂。同时,这种方法为净化而净化,没有与生产结合起来。因此,本研究将生态修复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室内栽培方式,研究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对水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利用水芹进行水生态修复,获得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希望能通过水芹生产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营养液配置

培养液根据氮磷含量的不同划分为5个浓度梯度,具体浓度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处理1 为Ⅲ类水标准,处理2 为Ⅴ类水标准,处理3 为Ⅴ类水标准的2.5倍,处理4为Ⅴ类水标准的5倍,处理5为Ⅴ类水标准的10倍,除N、P 元素外,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按照霍格兰培养液要求配置。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在培养液中滴加双氧水以代替通气,每天测量培养液的pH值,维持pH值在6.5~7之间。每隔7 d更换一次培养液。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更换培养液的同时,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后,采用电子天平对水芹进行称质量。每处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在完全展开叶的中部, 于上午10∶00左右,用日本产SPAD-502型叶绿素计(Model SPAD 502,Minolta Camera Co.,Ltd.,Japan)检测叶色值,依据叶绿素定量测定法换算成叶绿素含量(SPAD,Specialty products agricultural division),每叶片测定10次,取平均值。采用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哇)法测定根系活力[4];采用离体法测定硝酸还原酶活性。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生物量的影响

从图1、2可以看出,同一处理中,植株的生物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在整个培养期内,处理1、2、3、4、5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35.5,136.5,158.5,197.0,148.5 g,说明随着培养液中氮、磷浓度的增加,生物量逐渐增加,在处理4时达到最大,然后随着培养液中氮、磷浓度的进一步增加,生物量反而有所降低。从培养液中氮、磷浓度对生物量的影响角度来看,水芹在处理4这个水平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根系活力是植株生长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根系是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其数量的多少和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及形态建成[5-8]。

植株根系活力受到培养液中氮磷影响较大(表2),在氮磷浓度低的时候,根系活力比对照增加较多,随着培养液中氮磷浓度增加,根系活力增加的幅度逐步降低,在处理5水平浓度下,根系活力不仅没有对照高,反而比对照低。说明当氮磷浓度等于或高于处理5水平浓度时,水芹已经表现出生长受抑状况。

2.4 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低可反映植株营养状况和氮素代谢水平[9]。NR 是植物体内硝酸盐还原为NH3 过程中的限速酶, 在植物氮代谢中起关键作用, NR 可代表氮素同化水平, 因此NR 直接与N 转化有关[10]。图3所示数据表明,随着5个处理营养液中氮磷含量的增加,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也逐渐提高,说明高氮磷含量提高了植株的氮素代谢水平,但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

3 结 论

从试验结果得出,水芹应在适度的氮磷浓度下生长,极高的氮磷含量会对水芹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根系活力的影响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国祥,成小英,濮培民.湖泊藻型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理论及应用[J].湖泊科学,2002,14(3):273-282.

[2] 张迪,凌去非,刘炜,等.水葫芦和金鱼藻对黄颡鱼养殖水体净化效果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2,33(4) : 66-71.

[3] 刘旭富,石青.五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能力的研究[J].北方园艺,2012,22:54-56.

[4] 山东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植物生理学实脸指导[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187-190.

[5] Moyal-Ben Z M,Vainstein A. 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M]. Berlin: Springer Heidelberg,2007: 241-252.

[6] 李迪秦,段春奇,秦建权,等.施N 对超级杂交稻中后期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9,23(2) : 71-73.

[7] Matsuda H,Mori S,Fujii H,et al.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root activity of rice plant with reference to application rate of top dressed N[J].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2001,72 (5):667-672.

[8] Ye B X, Mao D C, Liu X C.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root activity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in the later growth duration of super-wheat[J].Plant Physiology,2005(4):15-18.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培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汽摩配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全国工商联汽摩配商会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