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

一、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西南地区是我国药用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2],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四川药用植物物种丰富的优势和华西药用植物园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种类,将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内容与西南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特色相结合,在学院成立523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编写实验教材《现代药学实验教程》,制定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建设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在传统的药用植物学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微调,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整合、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制订精品实验项目教学方案、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建设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精品实验项目,学生学习了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知识后,在实验前查阅文献,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分类学工具书,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明确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与鉴定的方法和意义,在实验中对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如木本曼陀罗、打破碗花花、腺毛马蓝、夜香树、朱槿、金铃花、白背黄花稔、显脉香茶菜、龙牙花、蓝雪花、大丽菊、一串红、百合等进行仔细解剖观察,写出其花程式、药用植物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植物基源、入药部位和功效等,再运用分科检索表进行查阅,写出其查科路线,并订出科名,学生再借助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药用植物学教材等工具书评价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科药用植物间的形态特征异同,并进行讨论和总结,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实验完成后交实验报告,教师按实验评分标准批阅,期末综合评定实验成绩。通过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的教学与实践,创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实验课程精品实验项目新模式,培养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基本概念、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鉴别依据、科的主要特征、药用植物花程式和文字描述的表达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并具有较为熟练的药用植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鉴定药用植物种类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考试改革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特点,实施药用植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构建药用植物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和命题的科学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过程考核实施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把知识传授、教学考核、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全过程,考试总成绩由课堂成绩和实践成绩组成,以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为主,其中课堂成绩占总成绩9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10%。课堂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教学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平时作业、小测验、课堂讨论与讨论报告组成,平时成绩占课堂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期末成绩占课堂成绩的40%。实践成绩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与实习报告成绩组成,占总成绩10%。并根据药学专业和课程特点,实施考试命题改革,药用植物学期末考试命题紧密围绕药用植物学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对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期末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多种形式的题目,并与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密切相关,尽量反映药用植物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规律,识别和鉴定药用植物的能力。

三、重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国际课程周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在每学年春季学期末专门开设实践和国际课程周,安排实践教学与训练、短期课程、学术前沿和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国内外短期访学交流等内容。目前,药用植物学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安排在实践和国际课程周进行,并以夹金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之旅、本科生参观药用植物园等内容进行报道,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另外,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师每年均立项接收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科学探索实验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内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实践和国际课程周、暑期开展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科研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药用植物鉴别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国内外研究和进展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进行课程中心药用植物学课程网络的建设与实践,探索多渠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践性;多重教

实践性教学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彻底改变学生“记不住,易混淆,联系不上,不会用”的尴尬现状,我院创建了药用植物学实践性多重教学平台。

精心设计课堂实验

毕业实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毕业生信息反馈的情况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巩固和验证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整理、发展中医药学以及开发新药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增加实验课时,应适当减少理论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机能性实验,将植物显微结构部分与中药材或中成药的显微鉴定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基本实验技术和基本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还特别强调课堂实验的规范性,从实验准备、学生操作、疑难问题解决、实验评价与考核等全过程进行监控,从根本上保证实验的效果。在讲植物解剖时,我们将其与显微实验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镜下观察,将观察到的物像描绘成较准确的显微结构图。课内实验常采取个人操作、小组讨论、典型指导、教师指导与学生介绍经验等方式。

我们努力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成立了“本草社”,鼓励热爱药用植物学的学生加入到该社团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设计实验,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无花果的雌雄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描述差异较大,学生发现后对资料进行了检索,并动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校园实习,现场讲解与实践

我校内有丰富的药用植物物种,达三百余种,其中药圃是药用植物最为集中的地方。我校理论内容与实习内容同步进行,并用理论指导实习教学。例如,讲到唇形花冠和二强雄蕊的概念时,要求学生找到校园中哪些是唇形科植物、哪些植物具有二强雄蕊。

教师现场可讲解植物的名称、所属科属、拉丁学名以及药用部位。如在讲解杜仲时,折断枝、叶,让学生看到银白色胶丝,其药用部位为树皮,为补阳药,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药圃内一些药用价值小但观赏价值大的植物,我们将其与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拍照,最后制成“中医药大学校园药用植物”课件,供学生学习参考之用。

登山采药,标本大赛

为配合我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节,也根据药用植物的生长规律,一般在五六月间举行一次登山采药活动。之前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先初步掌握采药及制作标本的原理与技巧。本着“广泛参与、增加知识、普及科学、发展兴趣”的原则,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登山采药活动中来。

在采药过程中,指导教师对每种中草药的生长习性、功效、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现代中医药研究价值作详细说明。对有代表性的植物进行摄影拍照,随后还举办了标本制作大赛,并对参赛获奖作品进行展示。

快乐的植物园实习

学校与植物园距离很近,园内名木花草上千种,且多为药用植物,是现场教学的良好场所。我校的植物园实习一般安排在绿树成荫的六七月份。植物园有丰富的现场教学资源,如讲授叶和茎的形态和类型时,学生可以现场观察。这样,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再如,讲到植物分类内容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牡丹的特征,而且还要学会区别牡丹与芍药,懂得牡丹园里为什么有芍药这一独特的景观。在牡丹园里,师生不仅会产生“俯瞰四时景,坐观国色香”的感觉,更会叹服“山的凝重与水的轻灵”和谐统一的自然蕴味。另外,植物园里还有观赏温室、水上世界、日本园、音乐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师要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教学对象,并尽可能地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加深印象。

现场观察后,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做好总结讨论。在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双方都获益匪浅。

野外实习,能力提升

我校每年都要组织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通过这次系统且集中的野外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广泛接触自然环境中的药用植物学资源,认识药用植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利用各种各样的活材料使课堂所学的抽象分类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对药用植物科、属、种的实际鉴别能力。

教师要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注意药用植物及其生态特点,不要让学生因野外景致多样、植物种类繁多而分散精力。在组织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多看、多问、多记、多动手。每天我们都会带着标本夹上山,遇到好的植物大家都如获至宝,小心地制成标本保存起来。山上野果很多,每到一个地方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小小的惊喜,也给他们劳累之余带来一些乐趣,使其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兴趣。

野外实习临近结束时学生易出现松懈情绪,因此要注意防止实习虎头蛇尾,认真做好实习的最后一项工作——实结。实结包括业务和思想两方面,主要是讨论野外实习的收获和体会,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给出改进意见。还可举办报告会(报告实习中取得的科研成绩)和展览会(展出学生的专题论文、植物标本及丰富多彩的实习照片等)。这样,不仅可充分反映实习成绩,还可使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知识。通过此次活动,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总之,通过建立上述全方位、多层次的《药用植物学》实践性教学平台,对传统药用植物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实施等进行改革,为最终建立《药用植物学》课程开放性、多媒体、立体式教学新模式提供了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宝康,高越,柴逸峰,等.药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081-1082.

[2]邓雪华.《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课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2):237-238.

[3]袁王俊,韩远记.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24):24.

[4]钱彦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优化药用植物学教学[J].药学教育,2001,17(4):59.

[5]秦晓群,曾志成,张新平,文建国.综合性大学基础医学教育中心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思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5):525-527.

[6]许亮,王冰.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特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 155-156.

[7]王捷频,王剑波,谢艳华,等.浅谈《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兴趣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527-528.

[8]秦民坚,余国奠,王旭红.加强直观教学 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J].药学实践杂志,2003,21(5):310-311.

[9]詹若挺,潘超美,黄海波,王宏.《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组织和实施[J].药学教育,2002,18(3):45-46.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药学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医疗用途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1]。生药学实验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在前修课程药用植物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使学生掌握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熟悉各类药材的鉴别特征,加强学生对生药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为学生走出校园,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准确识别与鉴定生药、制定质量标准、开发可利用资源及新药应用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现今科技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生药种类、品质的变化,还是相关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生药学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丰富和扩大。而传统的生药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药材性状、显微与理化鉴定为主,教学形式与内容已无法满足习惯在网络普及、巨大信息量包围下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要求,所以针对目前实验课教学的不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尝试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探索,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生药学人才[2]。

一、生药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药学实验课程学习模式多数是实验老师准备好相关的试剂、工具、仪器以及药材、饮片、粉末,课堂上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内容方法、完成实验报告,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教学,投影屏幕上会展示部分药材与饮片图片、切面简图与显微图片等。学生徒手切片、显微制片(横切、纵切、粉末),参照书本图示或者请教老师,显微观察辨识显微特征,进行显微绘图。实验报告内容差别不大,以显微特征图为主,无法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不能真正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课堂形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药学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涵盖生药的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而其中显微鉴定占60%以上的时间。性状鉴定实验多为通过生药材的饮片认识生药材,而关于原植物的形态几乎没有涉及,缺乏对生药基源植物形态的直观认识和鉴别能力的培养[3]。显微鉴定课时安排较多,理化鉴定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简单的显色反应和薄层鉴别,对新技术如指纹图谱、DNA分子遗传标记等技术运用较少,这些内容单调、枯燥,学习方式简单被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多重要的理论要点在实验中未能得以验证和深化,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内容零散不成系统,缺乏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达不到教学效果[4]。因此,结合生药学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现有的资源、实验条件,提出生药学实验改革的一些建议,力求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使之与我校创新性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5]。

二、现有条件下进行生药学实验改革探索

1.重视预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开放设计性综合实验。我校的生药学实验课通常在生药学理论课进行一半后才开始,在上了几节理论课后,学生对生药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简单介绍生药学实验,布置学生预习,给出一定的范围和生药常识、几点建议,让学生写出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如生活中常见的人参、枸杞都有哪些品种、质量优劣、鉴别方法、发展趋势和思考等;药材真伪也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真伪天麻、真伪肉桂、真伪大黄、真伪桃仁、优劣熟地、真伪陈皮、地骨皮与香加皮等多种不同真假优劣药材,供学生选择。实验采用分组形式进行,每组需根据不同的实验对象,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成员间互相讨论分析,写出设计方案,教师对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后,各组根据最终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设计性综合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兴趣带动实践,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把静态的知识点与实验中的动态过程串联起来,使学习变得鲜活有趣。有些方案甚至可以持续整个实验课程,后期假期或者周末继续进行,甚至培育出大学生创新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实现教学相长。

2.利用校园植物、民族医药标本馆促进来源鉴定、性状鉴定的学习。我校的校园植物多种多样,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主要植物有300余种,毗邻武汉纺织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植物,就近观察实地药用植物,追踪四季,全面辨识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如早春短命植物点地梅季节性强,观察时期短;银杏四季变化明显,需长期关注。自然界种类纷繁的物种使它们在形态学特征上具有种种共性与差异,大量的形态解剖学等方面的术语、概念和知识信息在实物面前也变得生动起来。源植物鉴别简单准确、实用性强,同学们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打下基础。具体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突出民族药学特色。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现有56个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近60%。中南民族大学长期致力于民族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且建立了民族医药标本馆。针对民族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这些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极具特色的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彝族等医学,民族医学在用药上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多年来,各地的学生带来了他们当地特色的民族药材以及成药,这些展品对学生来说是了解生药材、了解地方民族药物的一个窗口,利用民族医药标本馆结合教学,同学们用感官(眼、鼻)与触摸、折断等方法,以药材形态、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为依据,对生药进行性状鉴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药材兴趣,也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6-7],让学生更加热爱这门课程,而且对家乡的事物多一分了解,对道地药材有更深入的认识,区分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了解地方习用品、新伪品鉴别等内容,丰富了课堂。这些传统经验的鉴别往往简便、有效,在工作、生活中常用。

3.通过智能手机、数码互动实验室丰富实验教学。生药学实验课学生显微观察和鉴别药材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前教师采取巡视的方式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可观察学生装片技术正确与否,但学生是否看懂药材显微鉴别特征,则无法当场确定。有些学生遇到问题会及时举手示意教师帮助,有些学生则根据讲义或他人之说主观判断鉴别特征。教师经常处于忙碌状态,学生在等待老师指导的同时无所事事,实验学时利用率降低[8]。近几年,大学生几乎都拥有智能手机。虽然性能、价格有差异,但手机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延伸到了课堂。利用手机拍照和摄制视频,辅助显微镜观察实验及教学有很多优势。如测茯苓菌丝长度的实验,不同长度、分枝形态的菌丝,都可以先拍成照片,再用软件处理后集中在一起,这样观察起来直观形象,做出来的实验结果更好。在显微镜下鉴定草麻黄粉末的特征方晶(嵌晶纤维)比较困难,先找到的同学拍成照片,其他同学可以传看,再对照着自己找。由于是相同的实验条件,同学们学习的信心增强。偶尔遇到老师忙碌,自己结合教材仍不能识别其鉴别特征,对目标组织觉得模糊犹豫的,可以同时拍多张照片,再集中请教老师,这样既解决了疑问,也没有耽误实验进度。显微制片有时候不易重复,遇到好的制片要及时拍照留存,无疑手机是方便实用的。如麦冬和山麦冬可以通过横切面数韧皮纤维束的数量来鉴定,学生做好的制片可以与教材上的图相媲美,还更形象生动、直观,视觉效果好。这些照片的留存,都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我校2015年筹建了数码互动实验室,数码互动由显微镜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及投影系统等组成。学生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都可随时传输到计算机上,教师机可同时查看整个教室显微镜的观察图像,并可通过投影系统反映在屏幕上,这样教师可针对反映在屏幕上的真实图像进行讲解,讲授效果客观、形象,便于学生掌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点评单个同学,实验指导实时有效[9]。拍摄的数字图片比墨线图更真实、更清晰,能直观地反映出药材的显微构造,避免因理解不同或绘图误差造成的失真。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显微鉴定的难度和工作量(主要是显微绘图),加快了鉴定的速度[10]。我们多个学期不断累积,收集药材、饮片、显微、理化鉴定等图片,制作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学生可直观地看到真实、丰富多彩的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内部组织细胞构造图像,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细胞后含物时,我们将马铃薯、半夏、浙贝中的淀粉粒,大黄、黄柏、半夏、地骨皮、射干中的结晶,都用照片展示出来,学生理解起来清晰明了,简单直观。因此,生药学实验过程中合理利用智能手机、数码互动实验室,可以更有效地教学,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考核方式改革,多种形式全面考查。以前的生药学实验考核基本上按照实验报告、考勤等平时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的比例计算成绩。现在由于实验内容和方式进行了调整,各部分所占比例也有所改变。每学期开设1—2个综合性实验,占总实验成绩的30%,评分时特别要参考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中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表现;平时实验报告和考勤占40%;期末实验考试占30%。其中实验考试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掌握重点生药的辨识技能,一般随机选择10—20味生药进行识别;(2)对各类代表性生药显微切片或生药粉末制片的组织观察;(3)未知生药切片或粉末制片,通过观察回答有何种显微结构。鼓励学生多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将课外活动成果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随着学科的发展,生药学的内容不断更新和丰富,生药学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探索生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本科生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现有的教学资源实验条件下,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厚基础,重开拓,实现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少青.生药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夏金鑫,丁启龙.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药学研究,2015,34(1):53-54.

[3]张春平,钱徐萍,陈悦桐,等.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新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6):123-124.

[4]陈立娜,高艳坤,范君婷.生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5):371-373.

[5]帕丽达·阿不力孜,丛媛媛,米仁沙·牙库甫,等.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生药学实验教改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5):125-126.

[6]赵志敏,杨得坡,唐贵华.生药学实验多样性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药学教育,2017,33(2):70-72.

[7]艾洪莲,万定荣,李正辉,等.提高民族院校“药用植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6,(12):45-47.

[8]石冬梅,李鹏,李志军.虚拟实验在生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6,17(4):40-43.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范文第4篇

一、切实做好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控

以确保粮食安全为重点,突出抓好流行性、迁飞性、突发性和检疫性重大病虫的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工作。启动病虫监测物联网技术研究与试点,加快推进植保信息化进程。重点做好小麦蚜虫、玉米螟、东亚飞蝗、桃小食心虫、鼠情自动监测试点,各测报点要按照要求认真开展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测报手段建设,健全完善测报技术标准体系。继续强化基层测报点建设,层层开展测报技术培训,扩大监测对象范围,增加监测站点密度,努力提高预报精确度,提高对农业生物灾害的预判能力。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管理,发挥项目装备作用,提高病虫害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坚持和完善测报工作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暴发性、迁飞性、流行性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关键时期继续推行值班制度,实行零报告和随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传递及时、通畅。加大病虫预报信息力度,适时开展病虫发生信息电视、手机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工作,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和覆盖范围。

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三大机制,加强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各级重大病虫防控指挥机构,明确防控责任,强化部门协作,落实防控资金和物资。坚持重大病虫应急防控预案制度,提前做好技术措施储备、人员组织培训、防控物资准备、应急防控演练等各项工作,严防重大病虫扩散成灾。加大防治技术宣传、培训、指导,重大病虫和主要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重点区域,要强化督导和现场技术指导工作,确保防治工作及时、高效,最大限度减少危害损失。积极参与高产创建和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做好项目技术指导服务,借助项目示范带动优势展示和推广标准化植保技术。在玉米主产区、病虫重发区或高产创建示范县选择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建设基础好、政府高度重视、植保部门技术力量强的县启动玉米 “一防双减”示范项目,为提高玉米病虫防治效果和效率,促进高产提供保障。

二、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继续实施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建设,遵循“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元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逐步构建现代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树立典型服务样板,培育骨干服务组织。加大对全国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组织和省级优秀示范组织的培育力度,引导其进一步壮大发展。开展优秀服务组织宣传活动,推广优秀服务组织成功经验。通过宣传和示范带动,加快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深入推进,提高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生存能力。做好组织发动和技术服务,对灰飞虱、麦蚜、条锈病、二点委夜蛾等重大病虫,及小麦春季除草、穗期“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等,大规模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举办专业化服务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班,提升服务组织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水平,提高植保技术到位率。探索高效植保机械在统防统治应用中的新路子,促进高效植保机械推广应用,不断提高重大病虫统防统治效率和效果。

三、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围绕减少农药使用,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大力推广绿色控害技术。按照有实施方案、有操作规程、有防治档案、有技术展示牌、有负责人的“五有”模式,抓好部、省级绿色控害示范区和“万灯杀虫”工程等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展示绿色控害技术集成,探索绿色控害技术与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相结合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承包防治,组配一批以作物为单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建立病虫绿色防控标准化防治技术体系。积极参与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高产创建、农产品质量提升等项目,加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绿色控害技术推广。继续广泛推广“绿卡”项目技术,加快项目成果转化。大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培养绿色防控技术带头人。认真开展病虫抗药性监测和新农药、新药械的试验示范,加快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替代,推广科学用药、安全用药新技术。开展安全用药宣传周活动,普及安全用药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用药水平。

四、强化重大疫情监控和检疫执法

全面做好重大植物疫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重点关注苹果蠹蛾、梨枯梢病、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瓜类果斑病、扶桑绵粉蚧、黄顶菊等。明确疫情防控责任,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属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疫情阻截带的作用,严密监测植物疫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扑灭。制定阻截带监测点管理考核办法,对疫情监测点进行规范管理、定期考核。加快检疫立法步伐,积极做好《山东省农业植物检疫条例》的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开展联合检疫执法,强化种苗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小麦等良种统一供种和国外引进种苗市场检疫监管。规范检疫管理,严格执行植物疫情报告和管理制度,及时准确上报疫情快报、月报、年报和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季报;全面实现检疫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行微机出证;建立健全检疫档案。进一步开展植物检疫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检疫法规和检疫知识。

五、加快植保科技创新

通过创新研究,培养人才,提高水平,解决生产难题,促进植保发展。重点开展六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一是开展植保信息化研究,逐步提升植保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二是开展病虫源治理技术研究,切断侵染链条,从源头上控制病虫的发生与危害;三是开展植保防灾增产技术研究,在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扩大试验示范;四是农药减量控害节本增效技术研究,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残留污染、节约用药成本;五是飞机等新型植保机械作业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网络资源;开放式教学

我国大学本科传统教学模式是知识传授型,这种由教师单向灌输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阻碍着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着我国创新人才的成长。因此,有必要针对于不同课程的特点,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开放式教学,来源于科恩(R .C .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及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1]。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专业名词多,内容较枯燥,开放式教学法应用于《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教学将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枯燥的内容更生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在网络资源丰富的今天,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中大部分重点植物和生药的图片资料在网络上均可搜集到,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提供了条件。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认识、鉴别药用植物和生药,将更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目前,开放式教学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应用有零星报道,在理论教学环节仍未见相关报道。

1 教学内容开放

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多方搜集教学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基于本课程授课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网络搜集大量图片素材,使同学们在学习中更直观的认识药用植物与生药的结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去药用植物园、标本馆及中药加工企业实地拍照、拍摄视频等方式,获得第一手教学素材,并设计有趣、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在课外更好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提高自学效率。

2 “探究式”、“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完成总论部分的授课后,可采用“探究式”及“问题式”教学方法,采用“确定目标”、“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及“组织交流”四步骤,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与典故,激发学生对药用植物与生药的兴趣,进而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药用植物与生药的奥秘。在课堂上确定下次课要学习的药用植物与生药种类,可2-3人组成一组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继而通过课堂报告,交流,由学生介绍所查阅生药的来源,植物形态、形状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功效等。对同一种生药,不同小组所查阅资料的差异可在课堂进行交流,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更加深了对药用植物和生药的印象,进一步提高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才是目的。

3 交流-互动模式教学的应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交流形式,学生的思维只能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按部就班地活动,学生很少体验到自我思维、自我发展的乐趣。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就能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使严肃的课堂荡漾着融融春意[2]。

在这个思维的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交往,学生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集体意识得到增强。这是教学活动中“教”的活动主体与“学”的活动主体中两个主体间心灵互动的过程。可见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辨证关系。

在以学生为主的药用植物与生药知识汇报后,教师的点评、补充及师生间的讨论极为重要,在一组同学汇报完成后,适时的激发同学的讨论热情能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4 在授课中注意“巩固反思、承前启后”

《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哲理。教师在学生学习完新知识后,要做一定的练习巩固,并且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时间来回味、反思、领悟。因为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与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到更高的水平。波纳斯提出一个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教育中更是如此。因为通过反思,使学生懂得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矫正,避免再犯。解题错误具有警戒和免疫功能,尤其是大的严重的错误,它能刺激人去迎接挑战,可以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学生就是在反思过程当中逐渐完成了一个“完整人”的铸就。

在学生针对一种药用植物或生药进行汇报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与总论中的基础知识进行结合分析。比如,延胡索原植物中关于雄蕊的描述“雄蕊6枚,花丝联合成两束”,可适时提出问题“延胡索雄蕊的类型”,可引导学生复习关于雄蕊分类的知识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渠道、立体的网络结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活动过程。而精彩的课堂往往得益于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传统的优良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与时俱进,针对现有状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大(下转第81页)(上接第17页)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双,唐晓辉,吴慧峰.高职高专通讯专业英语开放式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09(2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