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鹿药属; 资源分布; 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鹿药属 Smilacina Desf 植物隶属于百合科,全世界约有25种,分布于亚洲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美至中美洲,我国有14种,2变种[1],产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除新疆、青海和宁夏外,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所分布。鹿药属植物中的许多种的地上幼嫩茎叶是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2,3],一些种根茎可入药,为我国民间常用中药[4],药材名为鹿药,具考证,鹿药始出自《千金·食治》,性味“甘、苦、温,无毒”,具有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功能。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原本不起眼的野菜,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被开发成一道道“山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注重健康,追求绿色,对于中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引起更多人的热衷。鹿药属植物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在我国资源分布非常广泛,储量十分丰富,对其研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文将鹿药属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鹿药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1 鹿药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状况[1]

鹿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或伸长,直立或匍匐,有的具膨大节;茎单生直立,圆柱状,上部稍倾斜,具毛或无毛;叶互生,纸质,被毛或无毛,着生于茎的上半部,通常具4~9片叶,长圆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浆果近球形,初期绿色,成熟后呈红色、黄色或紫红色,多具1~2枚种子,少数多枚种子,种子坚硬。各种鹿药属植物花期、果期与生长地的海拔、气候因子有关。

鹿药属植物多生长在林下、林缘、灌丛和水旁湿地等阴湿处,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多分布于高海拔山区。其中鹿药S. japonica A. Gray是在全国各地分布最广的一种,也是主要药用种,而云南和四川省是鹿药属植物分布种类较多地区,吉林省东部山区分布有鹿药、兴安鹿药、三叶鹿药3个种。现将我国鹿药属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总结如下。

鹿药S. japonica A. Gray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台湾。

兴安鹿药S. dahurica Turcz分布于东北、华北。

三叶鹿药S. trifolia Desf分布于黑龙江伊春市、吉林省靖宇县、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400~700 m林下。

抱茎鹿药S. forrestii (W. W. Sm.) Hand.-Mzt分布于云南西北部丽江、维西、大理2 800~3 200m林下。

西南鹿药S. fusca Wall分布于滇西北至西玛拉雅墨脱地区2 000~2 600 m林下。

金佛山鹿药(新种)S. ginfoshanica Wang et Tang分布于四川东部(南川)、贵州(江口),岩石山或密林中,1 730~1 800 m。

管花鹿药S. henryi (Baker) Wang et Tang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雪线上下、德钦、中甸、丽江、大理、漾濞、禄劝,西藏南部西南部,四川西部,甘肃东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南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林下或灌丛下、水旁湿地和林缘,1 300~4 000 m。

四川鹿药(变种)S. henryi (Baker) Wang et Tang. var. szechuanica分布于四川西部至云南东北部。

高大鹿药S. atropurpurea (Franch) Wang et Tang分布于滇西北,四川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丽江鹿药S. lichiangensis W. W. Sm.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南部和甘肃南部。

长柱鹿药S. oleracea (Baker) Hook. f. et Thoms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西藏。

窄瓣鹿药S. paniculata (Baker) Wang et Tang分布于湖北西部,广西东北部,四川西部与南部,贵州东北部和云南镇康和禄劝以北。

少叶鹿药(变种)S. paniculata (Baker) Wang et Tang var. stenoloba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甘肃南部。

紫花鹿药S. purpurea Wall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和南部。

合瓣鹿药S.tubifera Batal分布于甘肃,青海,陕西,四川,湖北林下阴湿处。

台湾鹿药S. formosana Hay分布于台湾高山地区。

2 化学成分研究

鹿药属植物中可食用的种包括:紫花鹿药、窄瓣鹿药、长柱鹿药、西南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以及分布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鹿药。可药用的种[5]包括: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紫花鹿药、长柱鹿药、金佛山鹿药、窄瓣鹿药、丽江鹿药、兴安鹿药、三叶鹿药、合瓣鹿药。有关鹿药属植物研究主要是生药鉴定 [6]和营养元素含量测定,而有关其它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近几年才有所增加。

2.1 茎叶中营养成分研究鹿药属植物在各地通常有别名,包括偏头七、山糜子、竹叶菜、九重楼、黄招七、磨盘七、盘龙七、螃蟹七、土飞七、小鹿药等。鹿药属植物中有些种是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从其出苗一直到开花前都可采摘食用,鲜食或干食,炒食或煮汤,味道苦凉微甜,清香独特鲜美。它的营养价值在于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氨基酸含量较高。

刘祥义[7],张加研[8],孙玉敏[9]等分别研究了不同种鹿药植物幼苗中氨基酸及无机元素。从各种鹿药属植物中检测出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色氨酸除外)在内的共17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胱氨酸;无机元素包括Na,K,Ca,Mg,Fe,Zn,Cu,Mn,Al,Sr,Ba,P,B,Tr,Ni,Ge,Co等,其中K含量十分高,而Na的含量却相当低, Ca,Mg,Fe,Zn,Mn含量也较高。桂明英等[10]研究了竹叶菜(高大鹿药)的营养价值及不同处理方法对样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叶菜中总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含量、无机元素含量较丰富,总氨基酸含量为鲜重的24.76%,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41.6%,另外含有痕量维生素C,而糖类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非常低,糖占鲜重的2.56%,因此,可食用鹿药属植物是理想的保健减肥食品,具有开发价值。

2.2 茎叶中其它化学成分研究杨顺丽等[11,12]从云南滇西北产高大鹿药Smilacina atropurpurea地上幼嫩茎叶中分离鉴定出3个核苷类化合物:胸腺嘧啶脱氧核苷,腺嘌呤核苷,2′-脱氧腺苷;9个皂苷类化合物:①竹叶菜苷A (smilacinoside A){薯蓣苷元 3-O-α-L-吡喃鼠李糖基-(13)-[6-O-棕榈酸酯基]-O-β-D-吡喃半乳糖},②竹叶菜苷B (smilacinoside B){ 薯蓣苷元 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半乳糖苷},③竹叶菜苷C ( smilacinoside C ){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R)-呋甾-5-烯-3β,22ξ,26-三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④竹叶菜苷D ( smilacinoside D ){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25R)-呋甾-5-烯-3β, 26-二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⑤玉簪苷D(funkioside D){薯蓣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⑥蜘蛛抱蛋苷(aspidistrin){薯蓣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⑦{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25R)-呋甾-5-烯-3β, 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⑧鹭鸶兰苷A(diuranthoside A){新替告皂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⑨β-胡萝卜苷(daucosterol) ;另外还有三十烷醇(n-triacoatanol)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

2.3 根及根茎中化学成分研究到目前为止,有关鹿药属植物根及根茎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李中大等[13]曾利用Dragendorff系统成分分析法对吉林省鹿药地下根茎及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发现该种植物中含有皂苷、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等成分。

Ying Zhang等[14]从高大鹿药(Smilacina atropurpurea)根茎中提取分离得到1个已知皂苷薯蓣皂苷和7个新甾体皂苷化合物:①Atropuroside A {(25R)-2α,3β-d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α-1-rhamnopyranosyl(12)- β-d-xylopyranoside}; ②atropuroside B {(25R)-2α,3β,17α-tr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 O-α-1-rhamnopyranosyl(12)]- β-d-xylopyranoside};③atropuroside C {(25R)-2α,3β,17α-tr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β-d-xylopyranoside};④atropuroside D {2α,3β-dihydroxy-spi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⑤atropuroside E {2α,3β, 23α-trihydroxy-spi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⑥Atropuroside F {26-O-β-d-glucopyranosyl-2α,3β,22ξ-trihydroxy-fu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⑦Atropuroside G {26-O-β-d-glucopyranosyl-22ξ-methoxyl-2α,3β-dihydroxy -furost-5,25(27)-diene-1β-y1 O-β-d-xylopyranoside}。

3 药理研究

鹿药属植物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功能,我国民间常用于治疗劳伤,阳痿,风湿骨痛,神经性头痛,乳腺炎,月经不调,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等,制成煎剂服用或捣烂敷用。

有关鹿药的现代药理研究较少, Ying Zhang等[14]对从高大鹿药中提取分离得到的8种化合物进行抗真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化合物Atropuroside A,atropuroside F具有抗Candida albicans,Candida glabrata ,Gryptococcus nesformans 和Aspergillus frmigatus的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20μg/ml,而薯蓣皂苷对Candida albicans和Candida glabrata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5.0μg/ml,针对这3种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进一步做体外人体癌细胞(SK-MEL,KB,BT-549,SK-OV-3,HepG2)毒性实验,显示三者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

4 展望

食用的鹿药属植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野生资源分布广泛,当地农民采收后鲜食或开水煮后晾干储藏,在滇西北地区也有企业参与采收、加工和销售,进行商业运作,这样势必造成人们盲目地对其进行掠夺式采收。另外,鹿药属植物茎多为单生,春季幼嫩茎叶被采集后,影响了植株的正常光合作用及地下茎的生长,从而影响植株来年的生长,造成野生资源的严重破坏。因此要采取既能合理开发利用,又能加强保护的措施,也就需要对其引种栽培和驯化、采收方式、保鲜与储藏、加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植物中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物质[15],鹿药根茎中含有的皂苷化合物是否为其药用的物质基础,以及鹿药中其他新结构、新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及进一步研究将为其临床应用、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将为新药研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先导化合物。

鹿药属植物中除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紫花鹿药、长柱鹿药为主要药用或食用种外,其它种是否也可供药用或食用,也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傅立国.中国高等植物(第十三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191.

[2]吕丽芬,袁理春,赵 琪,等.滇西北野生长柱鹿药的资源分布与保护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3):17.

[3]桂明英,李宗菊,陈 标,等.竹叶菜不同处理样品营养成分比较[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2):55.

[4]江西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35.

[5]江纪武.药用植物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55.

[6]唐自慧,逄云莉,何兴金,等.鹿药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25(6):550.

[7]刘祥义,张加研,傅 惠.管花鹿药微量元素的测定[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0(3):17.

[8]张加研,周蛟,刘祥义.云南高黎贡山管花鹿药茎叶营养成分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4:45.

[9]孙玉敏,金顺姬,罗丹娜.鹿药、四叶菜、山菠菜氨基酸和无机元素测定[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3):59.

[10]桂明英,陈标,申洁,等.竹叶菜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广西植物,2000,20(1):71.

[11]杨顺丽,刘锡葵.竹叶菜中的核苷类化学成分 [J].中国天然药物,2003,1(4):196.

[12]杨顺丽.竹叶菜、菊叶薯蓣和小花盾叶薯蓣的化学成分与抗癌活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3:1.

[13]李中大,李焕荣,林志宏,等.鹿药化学成分初探 [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1,7(2):54.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为道地药材的形成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方法:引用了本草著作对有关道地药材的论述。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分析了道地药材质量与生长环境、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微量元素等的关系问题。结果:道地药材的形成确实与有效成分、微量元素、优良品种和种植加工技术等密切相关。为用现代中药科学研究方法重新认识道地药材阔拓了思路。

【关键词】 道地药材;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微量元素;环境

【中图分类号】 R2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005-01

Study towards the formation of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HE Yuhui

(medicament section of Jiangyou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621700)

【Abstract】 Objective: Purpose: providing a relative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Metho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quality and growing environment, planting technology, processing technology, trace element et al were analyzed completely and scientifically. These analysis refer to the dissertation of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i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Results: the formation of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is closely relative to active ingredient, trace element, fine species and planting,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These discoveries explore the ideas while we re-recognize the 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with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method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genuine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s, planting technology, processing technology, trace element, environment.

道地亦作地道。用文学意义可解释为,“真实、真正”之义。历代医家对道地药材都非常重视,认为“凡诸本草、昆虫、各有相宜。”“气味功力,自异寻常”。“道地”之称来源于明代以后,在一些本草著作中和现代有关中药书籍中,可见药材产地与质量关系的论述。如陶弘景云:“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本草衍义》曰:“凡用药必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又如《本草品汇精要》中明确地把药材产地与道地药材联系起来,指明同一药材因产地不同而出现质量优劣的差异,以质优者为道地药材。并收载了不少药材的“地”,如广陈皮、怀地黄、浙贝母、川贝母等,指明了道地产区。又如附子“道地梓州蜀中”等。南宋杨天惠《彰明附子记》中就有详细记载。足见四川彰明(今江油市)是附子的主产区。《本草纲目》指出彰明的附子质量最佳。

道地药材的认定,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对某地产药材疗效的总结。以用于临床疗效较好,产地狭小,质量较好为标准。从历史上看,很多道地药材保持了较好的质量和较高的信誉。

在现代对道地药材研究比较少,并缺乏比较科学的理论基础。本文现就道地药材与其质量相关的因素分述如下:

1 道地药材与环境的关系

道地药材,就是因为有比较适合的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处在各种波长不同,能量各异的电磁辐射中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所摄取的太阳光线,是由一点波谱范围内的多种电磁辐射所组合成的集合体。四川江油附子研究所对江油附子用电磁波辐射器进行照射试验,结果证明:可提高发根力,增加产量12.80%,提高生物碱含量0.20%。而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无机盐类,又通过叶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在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得越多,植物的干物质也随之增加,又是增产的生物学效应的重要标志。有机物质的积累,往往又是治病有效成分的标准。由此表明,道地药材的质量与环境、气候,水量、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阳光的充足和强弱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这些道理,随着道地药材产区环境,气候等的变化,道地药材产区也将随之改变。如地黄魏晋时代认为生长于咸阳者最佳,到明代则认为怀庆府产者最佳。这可能是由于与生态环境的改变有关。

2 道地药材与种植技术

在道地药材产区,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栽培技术。四川江油观雾山地区和雁门山区平均海拔都在1200米以上,这里是四川道地药材天麻主产区之一。年平均气温25℃。气候潮湿,适宜野生天麻的生长。但是,产量并不高。近年来这里的山区药农,采取就地收集有机肥,集中培植野生天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来源于不同植物的同种药材在质量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药材产区,人们都采用优良的品种于以栽培,利用特有的栽培技术和适合于药材生长发育特有的地区环境。同时,在土壤中加入其它有机物或无机物。如各种有机肥或含各种无机成分的物质,对道地药材的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使其有充足的有机和无机成分供给生长需要,以提高药材有效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以达治病的目的。

3 道地药材与加工技术

道地药材产区,都有较强、较悠久、较科学的加工技术。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可以认为,是由于较全面的加工技术保留了较高的治病成分,或消除了毒性成分,或消除了副作用。如四川江油的附子加工技术和山东东阿的阿胶加工技术等。这些原因也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之一。

4 道地药材与微量元素

道地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但归根结底,是由所含化学成分不同所致。除有机成分含量不同而外,无机成分尤其是微量元素也是治病成分之一。道地药材可能是由于含微量元素较高的缘故。我国西北地区土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其地所产黄芪、甘草质量高、疗效好。人参会“择地而生”, 其地就是微量元素“锗”的含量较高[1]。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经元素射线分析发现,青海道地药材大黄与普通市售大黄两者的锰、铁、钼等微量元素含量有较大差异[2]。微量元素是指生物体生活所必需的但需量较少的一些元素。如铁、铜、钴、锰、锌、磷、硼等。微量元素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除其本身具有药理活性外,有研究表明金属离子与有机物结合其药理活性增加。微量元素对中药而言,既可为营养素,有可作为某种有机合成反应的催化剂。如某种元素的缺乏,可影响某种有机物的合成量。植物中微量元素又是要受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这就涉及到种植技术和土质情况等问题。由此可见,微量元素可能也是形成道地药材的环境影响之一。

5 道地药材与现代中药研究的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中药研究的发展,人们将从中药材有效成分来考虑道地药材的质量,这当然要比道地药材质量要好、疗效就可靠的片面看法科学得多。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不一定就比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高。如被认为的道地药材的有效成分的含量还低于其他地区产同种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就有可能使道地药材产地发生改变。这将是人们重新认识道地药材质量的科学基础。

6 结论

①环境是影响道地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②道地药材的质量与品种、种植技术密切相关。③精湛的加工技术是道地药材的特点。④除有机物质外,微量元素也是道地药材治病的主要因素。⑤用现代研究技术,从有效成分含量方面重新认识道地药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绍文杰.加强道地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J]. 中草药. 1993,16(6):14.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对黔产稀子蕨科、鳞始蕨科、中国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鉴定以及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研究等方法。结果基本弄清了黔产稀子蕨科、鳞始蕨科、中国蕨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结论贵州有稀子蕨科、鳞始蕨科、中国蕨科植物共33种,可作药用植物18种,除少数种外,贵州各地均有分布。

【关键词】 稀子蕨; 鳞始蕨; 中国蕨; 药用蕨类植物; 种类; 分布

稀子蕨、鳞始蕨、中国蕨科植物,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稀子蕨科植物约十余种,鳞始蕨科植物约三十余种,中国蕨科植物约九十余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根据《贵州蕨类植物志》及有关植物分类研究资料的记载,贵州有稀子蕨科植物现知3种;鳞始蕨科植物现知7种;中国蕨科植物现知23种;通过查阅相关的医药专业文献以及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稀子蕨科植物3种均能入药用;鳞始蕨科植物有3种能入药用;中国蕨科植物有12种入药用[1~6] 。在黔产鳞始蕨科药用植物中,乌蕨为《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收载品种[7] ,也是苗族常用的药用植物[8,9] 。

1 稀子蕨科药用植物的研究

1.1 尾叶稀子蕨系稀子蕨科植物尾叶稀子蕨Monachosorum flagellare (Maxim ex Makino) Hayata的全草。生于海拔600~1 470 m的阴湿河谷及密林下。分布在道真、印江、锦屏、黎平、都匀、独山。性平,味微苦。具有祛风除湿、止痛作用。主治风湿痹痛,痛风。含蕨根苷、稀子蕨内脂、稀子蕨素等化学成分。

1.2 稀子蕨系稀子蕨科植物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 Christ的全草。生于海拔800~2 100 m的谷底、溪边、密林下。分布在松桃、印江、江口、锦屏、贵定、都匀、独山、三都、雷山、贞丰、兴义。性平,味微苦。具有祛风、活血作用。主治风湿骨痛。含稀子蕨内脂、稀子蕨素等化学成分。

1.3 岩穴蕨系稀子科植物岩穴蕨Ptilopteris maximowi -czii (Bak.) Hance全草。生于海拔1 200~2 200 m的密林下湿石隙及岩洞内。贵州分布于印江、江口。具有驱风、活血作用。主治风湿骨痛。

2 鳞始蕨科药用植物的研究

2.1 鳞始蕨系鳞始蕨科植物鳞始蕨Lindsaea odorata Roxb.的全草。生于海拔500~1 680 m的酸性山地溪边、林下、林缘。贵州各地均有分布。性凉,味淡。具有利尿、止血作用。主治尿癃闭、吐血、感冒、跌打损伤、木著中毒、小便不利。

2.2 团叶鳞始蕨又名团叶陵齿蕨、七星蕨,系鳞始蕨科植物团叶鳞始蕨Lindsaea orbiculata (lam.) Mett.的全草。生于海拔140~700 m的酸性山地低山河谷地带,土生。分布在册亨、望谟、平塘、罗甸、三都、从江、黎平。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止血作用。主治枪弹伤、痢疾、疮疥。

2.3 乌蕨又名乌韭、地柏枝、金鸡尾,系鳞始蕨科植物乌蕨Sphenomeris chinensis (L.) Maxon的全草或根茎。生于海拔1 900 m以下各酸性山地之林下、林缘、深谷、灌丛旁、阳坡、路边。贵州各地均有分布。性寒、味微苦。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润肺、利湿、止血作用。主治风热咳嗽、肝炎、黄疸、喉肿痛、肠炎、痢疾、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痄腮、口疮、烫火伤、毒蛇、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吐血、尿血、便血、外伤出血。含牡荆素、酸、酚、醛等化学成分。

3 中国蕨科药用植物的研究

3.1 银粉背蕨又名通经草、花郎鸡,系中国蕨科植物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 (Geml.) Fée的全草。生于海拔2 600 m以下的石灰岩缝中或山坡岩石上。贵州各地均有分布。性平,味辛、甘。具有活血调经、止咳、止血、补虚、解毒消肿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肝炎、肺痨咳血、吐血、跌打损伤、小便不利。含粉背蕨酸、蔗糖和黄酮类等化学成分。

3.2 陕西粉背蕨又名无银粉背蕨,系中国蕨科陕西粉背蕨Aleur -itopteris argentea var. obscura (Christ)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500~1500 m的石灰岩地区裸石间或岩洞石壁上。贵州各地均有分布。具有活血调经、止咳、利湿、解毒消肿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赤白带下、肺痨咳血、泄泻、小便涩痛、肺痈、乳痈、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肋间神经痛、暴发火眼、疮肿。

3.3 裸叶粉背蕨又名一把伞,系中国蕨科植物裸叶粉背蕨Aleur -itopteris duclouxii (Christ)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350~2 100 m的山坡石隙。分布于威宁、水城、盘县、兴义、六枝、晴隆、普定、镇宁、惠水、贵阳市、罗甸、贵定、都匀等地。具有止咳止血、清热利湿作用。主治咯血、吐血、刀伤。

3.4 粉背蕨又名天青地白、水郎鸡、假粉背蕨,系中国蕨科植物粉背蕨Aleuritopteris pseudofarinosa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400~1 550 m的山坡林下、林缘,土生或石生。分布于威宁、水城、贞丰、荔波、都匀、雷山。性平,味淡。具有清热利尿、止咳止血、化痰、健脾、活血作用。主治咳嗽、泄泻、痢疾、跌打损伤、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吐血、便血、白带、淋证、瘰疬。

3.5 棕毛粉背蕨又名水郎鸡,系中国蕨科植物棕毛粉背蕨Aleu -ritopteris rufa (Don)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900~1 500 m的石灰岩河谷或岩洞内湿石上。贵州各地均有分布。具有活血化瘀、利湿化痰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劳伤咳嗽、赤痢、便血、瘰疬 。

3.6 绒毛薄鳞蕨系中国蕨科植物绒毛薄鳞蕨Leptolepidium subvillosum (Hook.) Shing et S.K.Wu的全草。生于海拔1 600~3 900 m的草地、山坡林下或石缝中。贵州各地均有分布。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主治湿热黄疸、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小便涩痛。

3.7 舟山碎米蕨又名毛轴碎米蕨、细叶金鸡蕨,系中国蕨科植物舟山碎米蕨Cheilosoria chusana (Hook.) Ching et S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1 600 m以下的路边、林缘,土生或石隙生。贵州各地均有分布。性寒,味微苦。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作用。主治痢疾、咽喉肿痛、各种出血、蛇咬伤。

3.8 中华隐囊蕨又名山莲,系中国蕨科植物中华隐囊蕨Nothol -aena chinensis Bak.的全草。生于海拔400 m的石灰岩上,洞口内外。分布于铜仁、江口、思南。具有解毒收敛作用。主治痢疾。

3.9 黑足金粉蕨系中国蕨科植物黑足金粉蕨Onychium contiguum Hope的全草。生于海拔1 600~2 700 m的山坡林缘、路边或疏林下,土生或石隙生。分布于威宁、赫章、水城、盘县、六枝、江口。性凉,味微苦。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血作用。主治疮毒、小便不利、水肿、白带、崩漏、外伤出血。含甾醇、糖等化学成分。

3.10 野鸡尾金粉蕨又名海凤丝、乌蕨、金鸡尾、虾虾猛、日本乌蕨,系中国蕨科植物野鸡尾金粉蕨Onychium japoni -cum (Thunb.) Kze.的全草或叶。生于海拔1 900 m以下的山坡林下、林缘、路边。贵州各地均有分布。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作用。主治风热感冒,咳嗽,咽痛,泄泻,痢疾,小便淋痛,湿热黄疸,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尿血,疮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烫火伤。含菜油甾醇、谷甾醇、蔗糖、鼠李糖苷等化学成分。

3.11 粟柄金粉蕨又名人头发,系中国蕨科植物粟柄金粉蕨Onyc -hium japonicum var. lucidum (Don) Christ的全草。生于海拔2 750 m以下的山坡林下、林缘或路边。分布于全省各地。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炎作用。主治感冒、胃痛、风湿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砷中毒。

3.12 狭叶金粉蕨又名蚀盖金粉蕨、金花草,系中国蕨科植物狭叶金粉蕨Onychium tenuifrons Ching的全草。生于海拔1 000~2 100 m的山坡路边、林缘、灌丛下。分布于威宁、赫章、兴义、安龙。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尿止血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培善,王筱英.贵州蕨类植物志,第1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2]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中药资源,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612.

[3]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51.

[4]何顺志.贵阳市中草药资源,第1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36.

[5]何顺志,徐文芬.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第1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159.

[6]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州中草药名录,第1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30.

[7]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第1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101.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介绍藏药花锚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组织培养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状况。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而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降血糖和调节免疫等功效。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已经成功,而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结论进一步从该属植物中筛选抗肝炎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及研究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花锚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花锚属植物全球约有八十余种,分布在北半球及南美,其中已进行有关植化研究的只有4 种:Halenia corniculata,H.elliptica,H. campanulata和H.asclepiadea。我国有该属植物两种,为花锚H. corniculata和椭圆叶花锚H.ellipitica D.Don[1,2]。椭圆叶花锚(又名黑及草;藏语称“去合斗拉果玛”;蒙名为希赫日-地格达),是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2],为龙胆科Gentianaceae 花锚属Halenia Borkh 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生于海拔2 500 ~4 400 m 的林下或草原[3]。它性味苦寒,全草入药,为藏蒙药系统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现代医学验证其对治疗肝炎有疗效。以花锚为主药材研制、开发的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成品藏药,具有疗效稳定,效率高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由于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为了扩大花锚资源的有效利用,笔者对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分离到的化学成分、有效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和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 (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 -二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7 -三甲氧基(口山)酮,1,2 -二羟基-3,4,5 -三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 )、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 )、差示扫描量热(DSC) 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 分别为1 -羟基-3, 7, 8 -三甲氧基(口山)酮(1 -hydroxy -3, 7, 8 -trimethoxyxanthone) 和1, 7 -二羟基-3, 8 -二甲氧基((口山))酮(1, 7 -dihydroxy -3, 8 -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 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 -二羟基-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4,7 -四甲氧基(口山)酮,1,7 -二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1,7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 -羟基-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

1.2 其它成分Rodrigaez 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 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 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 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 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 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 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 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 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 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 及LDH 活力升高,肝细胞MTT 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 -胸腺嘧啶和3H -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 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 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 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 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 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 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 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 + -Cys 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 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 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 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 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 -HPLC 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 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 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 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 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 ~9 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 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 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 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 黄 燕,郁韶明.16 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 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 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6] 张 德,祝亚非,林少琨.藏药花锚中新化学成分的鉴定[J].中草药,2003,34(1):9.

[7] 高 洁,王素娟,方 芳,等.藏药花锚中的(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August:364.

[8] Sylvain Rodriguez.Xanthones , secoiridoids and flavonoids from Halenia corniculata[J].Phytochemistry, 1995,40(4) :1265.

[9] 高光跃,李 鸣,冯毓秀,等.11 种獐芽菜及近缘植物中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J].药学学报,1994,29(12):911.

[10] H.Dhasmana.Xanthones of Halenia elliptica [ 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11] Sylvain Rodriguez, et al.Corniculoside , a new biosidicester secoiridoid from Halenia corniculata[J].Helvetica Chimica Acta,1996,79:363.

[12] 张经明,鲍文莲,高海平,等.花锚及其(口山)酮苷抗肝损伤和毒性的研究[J].中草药,1984,15(10):34.

[13] 周富强,西宁花锚(Halenia Sibirica Born)对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3):84.

[14] 马学惠,赵元昌,尹 镭,等.齐墩果酸防治实验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2,17(2):96.

[15] 宫新江,丁 虹,邱银生,等.齐墩果酸抗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作用[J].医药导报,2006,25(11):1114.

[16] 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DNA 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9,24(2):117.

[17] 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损伤小鼠血清及肝细胞培养液转氨酶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6):378.

[18] 苗德田,吴小凤,蔡德海.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1998,7(3):149.

[19] 柳占彪,王 鼎,王淑珍,等.齐墩果酸的降糖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2):726.

[20] 戴 岳.齐墩果酸的抗炎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9,3(2):98.

[21] 张 杰.花锚及复方花锚免疫药理实验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1986,(3):17.

[22] H.Dhasmana.Xanthones of Halenia elliptica[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23] 陈桂琛,卢学峰.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78.

[24] 吉文鹤,纪兰菊.栽培花锚中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生长期变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83.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苯乙醇苷类;苦苣苔科;分布规律

[收稿日期]2013-06-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530860)

[通信作者]刘勇,Tel:(010)84738656, E-mail:.cn

[作者简介]白贞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学和分子生药学,Tel:(010)84738623,E-mail:苯乙醇苷类化合物(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是广泛存在于玄参目和唇形目等较进化的双子叶植物类群(如爵床科、列当科、苦苣苔科、唇形科和马鞭草科)中的一类活性成分,也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它是由一个C-6-C-3单元衍生出的取代苯乙醇为苷元的苷,其特点是与苯乙醇成苷的中心葡萄糖常被芳香酰基取代,通常为咖啡酰基取代,因此,也被称为咖啡酸酯类(caffeoyl esters)。该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增强记忆、保肝、强心等作用[1]。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有150属3 700多种,我国58属(其中27属特产中国),约463种,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及广东省区的热带及亚热带丘陵地带[2],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布和特有中心,种类十分丰富[3]。该科多种植物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少数民族间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咳喘、疮疖、风湿、骨折、烫伤、蛇虫咬伤及妇科等疾病,疗效显著[4]。以本科植物吊石苣苔地上部分为石吊兰药材在20世纪70年代曾列入《中国药典》,2010年版药典重新将其收录。以该科植物为主要原料的中药制剂也很多,如用来治疗各类疼痛的“桂花膏”、治疗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及扁桃体炎的“复方岩连片”、“马兰感寒胶囊”和治疗结核的石吊兰制剂等。

目前已从苦苣苔科植物中分离得到20多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已有的研究发现在玄参目和唇形目等较进化的双子叶植物类群含有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常与环烯醚萜苷和木质体苷共存,而苦苣苔科植物普遍含有苯乙醇苷类成分但不含环烯醚萜苷类成分[5-19]。因此通过研究苯乙醇苷类成分在本科植物中的分布规律来探讨该类群的系统演化及寻找高含量苯乙醇苷的资源植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以13个苦苣苔科药用植物为实验样本,以5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作为对照品,利用其强紫外吸收特性,采用HPLC-UV 测定其在苦苣苔科的分布,探讨这类成分在苦苣苔科中的分布规律及在系统发育上的重要作用。

1材料

1.1对照品苯乙醇苷类对照品共5个,分别是acteoside(购自上海永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paraboside Ⅱ,paraboside Ⅲ,为本课题组王晓琴教授分离并鉴定结构[19],对照品结构见图1。

1.2植物分别从中国广西、四川、贵州收集到13个样品,并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李振宇研究员鉴定。样品标本保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见表1。

1. acteoside; 2. paraboside B; 3. isonuomioside A; 4. paraboside Ⅱ; 5. paraboside Ⅲ。

图1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

Fig.1Chemical structures of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1.3仪器梅特勒-托利多电子天平(AL204);ULVAC 薄膜真空泵(DTC-21);C9860A超声波清洗器(上海杰恩普超声设备有限公司检测器色谱柱。甲醇、乙腈为色谱纯(Fisher Scientific);纯净水(杭州娃哈哈集团);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Thermo Surveyor液质联用仪,UV检测器,Thermo ODS Hypersil (4.6 mm×250 mm, 5 μm) 色谱柱。

2方法

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样品细粉0.1 g,放入具塞三角瓶中,精密加入10 mL甲醇,称重。采取超声提取法,提取30 min,取出放冷,用提取溶剂补重,经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2混合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acteoside,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paraboside Ⅱ,paraboside Ⅲ各1.5 mg,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振摇使混合均匀,配制成混合对照品储备液。

2.3色谱条件色谱柱:Thermo ODS Hypersil (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 0.1%磷酸水溶液(A)-乙腈(B)系进行梯度洗脱,0~10 min,85%~78% A;10~16 min,78%~58% A。检测波长 310 nm;流速 1.0 mL・min-1;柱温 25 ℃;进样量 5 μL。在此条件下,各对照品能与其他组分达到基线分离。测得的5种对照品的出峰顺序依次为acteoside,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 paraboside Ⅱ和 paraboside Ⅲ。5种对照品的HPLC-UV图见图2。

3结果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乙醇苷类成分广泛分布在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个属中,但不同种类的苯丙素苷类成分在不同类群中分布却有明显差异。而由芳香酰基4位取代的阿克苷在本实验所有样本中都

1.acteoside; 2.paraboside B; 3.isonuomioside A; 4.paraboside Ⅱ; 5.paraboside Ⅲ

图2混标的HPLC-UV图

Fig.2HPLC-UV chromatograms of reference substances

检测到了,见表2。除此之外,前人也在石花Corallodiscus flabellatus、显苞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bracteatus和唇柱苣苔Chirita sinensis中也检测并分离得到了阿克苷,说明阿克苷在该类群分布广泛。阿克苷也称毛蕊花苷、马鞭草苷、类叶升麻苷、麦角甾苷,目前研究发现阿克苷具有神经保护、抗肿瘤及抗肿瘤转移、肝脏保护、抗凋亡、抗炎症、抗病毒、DNA 氧化损伤修复等诸多生物学作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强有力的抗氧化作用,并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从野生植物分布区来看,富含阿克苷的苦苣苔科药用植物锈色蛛毛苣苔Paraboea rufescens、吊石苣苔Lysinotus pauciflorrus等分布范围广,因此,可以将富含阿克苷的苦苣苔科药用植物作为深度开发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化合物paraboside Ⅲ只在吊石苣苔中出现,而在本科其他植物中未检测到。从化合物结构来看,paraboside Ⅲ是带有3个甲氧基及芹糖的苯丙素双糖苷,极性较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小,具有出峰时间靠后、紫外吸收强、峰高等特征。从植物形态演化上看,本实验所用样本属于芒毛苣苔族和长蒴苣苔族,其中吊石苣苔属于芒毛苣苔族,其他植物属于长蒴苣苔族,这2个族的植物从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来看,芒毛苣苔族植物多为附生植物和攀缘性植物、种子两端具利于种子的传播的钻状或毛状附属物,而长蒴苣苔族植物多为岩生植物或地生植物,种子无附属物[2],所以芒毛苣苔族植物比长蒴苣苔族植物要进化。因此,从化学和形态学2个方面来看,都反映出芒毛苣苔族比长蒴苣苔族要进化。

4讨论

本研究选用了5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做对照品,其中acteoside,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是苯乙醇苷类化合物, paraboside Ⅱ和paraboside Ⅲ是2个结构特殊的酚苷,是一类新化合物,其性质及结构均类似于苯乙醇苷类化合物。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有单糖苷,二糖苷及三糖苷3种主要结构类型,单糖苷中,即与苷元苯乙醇连接的葡萄上不再接糖,这种情况下,则葡萄糖的2,3,4,6位均有被芳酰基取代的可能性,从而形成芳香酰基取代的单糖苷。在二糖苷结构中,芳香酰基有4位或6位取代2种类型,以4位取代最多。同时这类4位芳香酰基取代的二糖苯乙醇苷在植物中的分布极为广泛,是主要的结构类型之一。三糖苷结构中,芳香酰基也有4位或6位2种取代类型,但6位取代的极为少见。acteoside是芳香酰基4位取代的含鼠李糖的苯乙醇二糖苷,isonuomioside A是芳香酰基6位取代的含芹糖的苯乙醇二糖苷,paraboside B是芳香酰基6位取代的含2个芹糖的苯乙醇三糖苷。

paraboside B是芳香酰基6位取代的含2个芹糖的苯乙醇三糖苷,这在天然产物中极为少见,除了在上述2种植物中检测到外,课题组在白花蛛毛苣苔Paraboea glutinosa中也已经分离出来,相关论文已经发表[19],它在本科植物中的检测从化学方面佐证了本类群在玄参目的进化位置。

芳香酰基6位取代苯乙醇苷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paraboside Ⅱ和 paraboside Ⅲ在本类群呈间断分布,此外,前人在石花Corallodiscus flabellatus和显苞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bracteatus中也检测到了isonuomioside A。它们的共同点是除中心葡萄糖外,附加糖都是芹糖。paraboside Ⅱ-Ⅲ也是由芹糖组成的糖苷。芹糖,是分支碳链五碳糖,在自然界比较少见,分布有局限性,芹糖多见于伞形科。以往的文献表明玄参目类群组成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糖以鼠李糖较为常见,芹糖在本科的集中分布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和显著的分类学意义。随着收集种类的不断增多,分析手段的不断提升,苯乙醇苷类成分在本科中的分布规律可被进一步揭示,可为亚科一级,族一级的分类提供明确的化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宋光西,马玲云,魏锋,等.苯乙醇苷的分布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1,7(4):169.

[2]李振宇,王印政.中国苦苣苔科植物[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

[3]韦毅刚,钟树华,文和群.广西苦苣苔科植物区系和生态特点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2):173.

[4]白贞芳,王晓琴,肖培根,等.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传统药物学调查[J].中药材,2012,35(1):20.

[5]Liu Y, Wanger H, Bauer R. Nevadensin Glycosides from Lysinotus pauciflorus[J].Phytochemistry,1996,42(4):1203.

[6]Liu Y, Wanger H, Bauer R. Phenylpropanoids and flavonoid glycosides from Lysinotus pauciflorus[J].Phytochemistry,1998,48(2):339.

[7]Terreaux C,Maillard M C,Gupta M P,et al.Triterpenes and tr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Paradrymonia macrophylla[J]. Phytochemistry,1996,42(2):495.

[8]Liu Y,Seligmann O,Probstle A, et, al. A new phenolic glycoside and evaluation of cyclooxygenase inhibitory activity from Lysionotus pauciflorus[J].Planta Med, 1993,59:609.

[9]Lu Y, Xu P J,Chen Z N, et, al. Anthraquinone glycosides from Rhynchotechum vestitum[J].Phytochemistry,1998,49(4):1135.

[10]周立东,余竞光,郭伽,等.蚂蝗七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2):114.

[11]郑晓珂,刘云宝,李军,等.石胆草中的一个新苯乙醇苷[J].药学学报, 2004,39(9):716.

[12]郑晓珂,李军,冯卫生,等.石胆草中苯乙醇苷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药学学报,2003,38(2):116.

[13]王满元,杨岚,屠呦呦,等.红药苯乙醇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4):1921.

[14]刘光明,陈泽乃,姚天荣,等.毛线柱苣苔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0,25(9):699.

[15]王满元,杨岚,屠呦呦,等.红药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4):307.

[16]杨付梅,杨小生,罗波,等.苗药岩豇豆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6):508.

[17]蔡祥海,邓德山,马云保,等.牛耳朵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5,36(4):510.

[18]冯卫生,李倩,郑晓珂,等.吊石苣苔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