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者言论

读者言论

读者言论

读者言论范文第1篇

1.1语言艺术可以化解与读者之间的矛盾湖南省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面对大众服务,面对的是社会各类型读者,而且每位读者的性格、脾气、习惯各不相同,所以服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馆员能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尽最大可能满足读者所需,就会使矛盾化解,使服务达到满意的结果。例如:读者要找一本书,书的状态为“在馆”且在馆只有一本,其他已借出,但找了好几次,还是找不到,想请工作人员帮忙找下,工作人员如果简单地回答“正在忙呢,你自己再找下”,这样可能会使矛盾激化,如果态度诚恳地说:“请稍等下,等忙完了就跟您一起找下,好吗?”忙完了,到架上一找,果真找不到该书,这时如果带着埋怨的口气说:“这些读者什么素质,乱放图书”这样会引起读者抵触情绪,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时应心平气和地说:“今未帮你找到该图书,实在很抱歉,这样,您可留个电话,如有还回或者找到该图书,立刻通知您,您认为如何呢?”这样善解人意的帮助,既方便了读者,又得到读者的谅解,也化解了读者与工作人员的矛盾。

1.2语言艺术可以建立与读者交流的平台读者需要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读者需求,图书馆就没有了运行的动力,也就没有了本身发展壮大的理由;要提高图书馆馆藏的利用率,发挥文献在传递知识、交流情报中的价值,必须建立起与读者交流的平台;交流效果是否达到最佳程度,取决于是否了解读者,只有通过顺畅的语言交流,才能充分了解读者所需,才能真正建立起与读者交流的平台,平台运行成功与否,语言艺术是关键。

2语言艺术的运用

2.1要常使用礼貌语言礼貌语言是社会中言行准则、道德规范的组成部分;礼貌语言直接反映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能否使用礼貌语言,读者是相当在意的,工作时语言粗俗、态度生硬,再好的图书、环境、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令读者满意。因此在服务工作中常使用“您好”、“谢谢”、“真抱歉”、“请慢走”、“欢迎再来”等礼貌用语,既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又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图书馆和谐发展。

2.2语气要温和语气,即人们讲话的口气,它表现着说话的心态。同一句话,不同语气、不同语调表达出来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是礼貌语言,如:遇到读者不是很礼貌地请求帮助时,工作人员如把“请稍等下”说得又急又快,并夹杂着情绪,这势必会引起读者不悦的情绪。在读者服务时,不论遇到何种类型的读者,不管读者的态度如何,工作人员都应保持温和的语气语调。

2.3语言要简洁语言简洁,它能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有助于博得对方的好感,“言不在多,达意则灵”,答话,回答到点子上,如同“吹笛要按到眼儿上,敲鼓要敲到点儿上”,说话也是如此,并不在多,点到就行。2.4语言艺术要因人而异图书馆普遍存在一些读者乱放图书的现象,造成查找图书的不便,如发现该情况应及时制止,这样的制止,不是生硬的制止,应针对不同年龄段所采取不同的语言技术,对于年龄偏小的小朋友,应平和地说:“小朋友,“书”也有他的家,这样放,“书”这位小朋友找不到家,他家人会担心他的。”对于一些年长者的读者,可善意的引导他们:“这位大爷(妈),如果您不方便的话,您可以放到书车上,我们工作人员再放回原处”;工作人员要善于在不同的氛围、不同的状况下采取合理的语言技巧。

2.5要善用幽默语言幽默常常能化干戈为玉帛,处尴尬而轻松,对融洽气氛、协调关系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一位学者说过“讲话的幽默风趣使我们的社会广泛地通过一种笑的能力而被熟知,当每一位公民已被笑所征服,他就置身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中”,在读者服务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有读者想借书,发现前段时间已拿来还回的图书,还处在该读者借阅把有限的经费用到真正需要而又对口的图书上去,先解决急需再考虑总量,在馆藏图书结构日趋合理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馆藏总量的达标。

2.2合理藏书的结构要求所谓合理藏书就是花最少的钱,买最该买的书并取得最大的学习效应。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我以为要做到合理藏书,必须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2.2.1根据学校办学特色藏书。每一所职业技术学院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学校的办学传统、学科优势和独有的专业设置。虽然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由中专、中技升格而来,其旧有的传统、专业和优势与升格后的特色有一定的区别,但它对新特色的形成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对学校而言,抓住特色就是抓住自己的命脉,抓住自己的生存之道;对图书馆而言,依据学校特色藏书,同样是解决了自己的生存之源。有了特色就有了优势,有了优势就有了实力,有了实力就有发展。对学校是如此,对图书馆同样如此。当然,学校特色是一个综合风貌。对图书馆藏书而言,制约的因素仅是其中的某些元素。比如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办学思想特色和培养目标特色。根据这些特色需求藏书,不仅满足了学校特色建校的需求,而且也使图书馆藏书有了明确方向。藏书不再是为藏而藏,藏用分离;而是学校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2.2根据培养目标藏书。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总的说是培养专科层次、本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专科层次和应用型人才。就前一方面看,是专科专才,既不是高级人才,也不是通才;就后一方面看,是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或综合性人才。根据这两方面,图书馆藏书就应该注意基础性、应用性、专科层次这几个关节点,力求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清楚明了,易学易记。避免盲目追求高深经典、鸿篇巨制。当然,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品格素质目标往往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相对于技能素质,品格培养从藏书角度看,就要求我们购书一定要关注其思想性,把思想内容的正确性放在第一位。国学经典、文学经典及一切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馆藏的首选。应避免那种见书就买,不问优劣的倾向。对那些格调低下、杂乱粗陋、胡编乱造的书,要坚决拒之门外。只有这样,才能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有价值并真正对师生有帮助的图书中去,才能真正避免学生盲目读书、随性而为的倾向,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有用的书,并最终达到以书育人的目的。

2.2.3根据专业知识架构藏书。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属于专门知识教育,它的涉及范围相对于通识教育要小;相对于研究型教育则更要小得多。但作为一种知识(或技能)教育,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他仍旧是一个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既然如此,要想真正把握这门知识(或技能),并实现功能的最大化。就必须对此知识所属系统有深刻地了解。换一句话说,教或学好一门知识,仅对其作出了解把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知识的相关谱系作系统梳理和介绍(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驾驭这一方面的知识。鉴于此,图书馆在藏书时就应从相关知识的谱系学出发,不是只撷取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元素,而是首先摸清此门知识的庞大家族体系,从学习的轻重缓急和出版现状出发,分批分期,逐步实现某门知识的网状化和全系收藏。

3结束语

读者言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术话语;读者意识;功能语言学;语篇体裁理论

一、引言

英语在学术知识传播中成为主要媒介语言,大多数全球交流的学术论文都是使用英语的。非英语母语(NNS)学者在进行国际学术对话时,就要了解为学术团体所接受和认可的学术写作的范式,并按照这种约定的范式写作。传统论文写作观认为,客观、非人称和信息传递是学术话语的主要特征,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学术话语的交互性特征。Halliday认为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1]。Hyland也认为,写作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写作是完成某任务的手段[2]。学术写作是有写作目的的一种写作行为,是与读者具有互动的写作过程,本文将结合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理论和Swales[3]和Bhatia[4]的语篇体裁理论语,论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

二、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学家Iser提出了“暗隐的读者”(Implied Reader)[5]的概念,这一概念符合艺术规律,也对作家写作和创作有借鉴意义。从写作创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过程假想读者对象,写作过程倾诉或交流的目标人群。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从写作教学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写作教学观,是从读者角度思考,根据读者阅读期待、审美标准、知识水平等不断质疑和完善写作过程的训练方式。从写作“读者”角度看,读者包括“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针对不同的读者,结合不同的写作目的,写作的内容和过程也会不同,本文讨论论文写作中的读者对写作内容和体裁的影响。

(一)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元功能角度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从系统和功能角度划分为三个语言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1]。语言是对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过程的主观反映,是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被称为语言的“概念功能”。而语言又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所有语言使用都表达一定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即语言的“人际功能”。用语言表达人类完整思想,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结合,即语言的“语篇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学术语言是用非人称的客观语气传递客观信息的,因此学术话语被认为是以“概念功能”为主要特征。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学术话语的交互性和目的性,学术话语与其他的语言使用领域一样,作者在与读者进行交流信息,表达个人观点,进行学术对话,使自己的学术见解得到认可肯定或者讨论质疑。在学术交流中,作者的目的是展示读者其观点的可信性,并说服读者接受其观点,这就要求在写作过程中语言考究,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学术话语含有命题内容,也包含Halliday所提出的语言的人际功能。

(二)语篇体裁理论角度

以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Swales[3]和 Bhatia[4]建立了自己的语篇体裁理论。体裁理论强调语篇的功能性,语篇与语境联系在一起为不同的语言社区服务。Swales在其所著Genre Analysis中将体裁解释为:“一系列交际事件,交际成员共享某种交际目的,这些目的职能为该话语社团所承认,因为构成某一体裁存在的基本理论。这一基本理据形成体裁的图式结构,并影响、限制内容以及文本的选择。”每一个专业领域的语篇都共享一定的程序、目的和语篇形式,这些都是由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约定承认并共同使用。Swales提出“体裁教学法”,根据语篇的“语步”和“步骤”作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对语篇的各部分的体裁特征作了概括总结。

三、论文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大学生在应试级作文写作中,关注写作最终成品,读者也只有阅卷人。论文写作与应试作文写作在写作过程、写作目的和目标读者方面都有不同,而三者又是互相影响,并相互作用的。以科研为目的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更重视其在学术研究的发展,其论文撰写过程也是要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应试写作是在考试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写作。二者在写作过程方面不同,前者需要经过文献查找、文献阅读、形成研究问题、研究设计、论文初稿撰写、再阅读、修改、反馈、再修改等复杂往复的过程,才能够形成最终的论文。应试作文写作要经过审题、作文大纲、初稿、终稿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论文写作的目的较多元,包括:结业毕业、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等,其动机也可以是其中几种的结合;应试作文的目的是完成考试考核,取得理想成绩。论文写作与应试作文在目标读者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强调读者意识非常重要。

需强调论文写作中读者意识,是因为传统论文写作观往往忽略学术话语的交互性特征。论文写作需要说服读者,使读者相信其论证过程的逻辑性。论文写作并非完全客观、无人称的客观陈述,因此学术写作是有写作目的的一种写作行为,是与读者具有互动的写作过程。

四、结语

学术话语的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互性的交流,学术话语是作者用以说服目标读者接受其论点正确性的手段,为了有效地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作者需要使用能够被学术社团成员接受的方式表达其观点,因此需要尊重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约定承认并共同使用的范式。学术写作是作者与读者就学术领域的某些问题进行磋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参与者使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规约性的表达方式。在论文写作中,强调论文写作中与读者的交互是达成学术交流目的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Edward Arnold Ltd.,1978.

[2]Hyland,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4.

[3]Swales, J.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读者言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语阅读 模式 关联理论

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者们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水平,做了许许多多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Gough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式、Goodman和Smith的心理语言模式、Rumelhart的交互模式、Adams等人的图式理论等,但这几种模式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阅读理解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对语词、语句的解码,而应该着眼于整体的认知,形成一个整体认知环境,阅读理解应是读者依据认知原则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的一个积极思辨和推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知语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倾向于从认知角度的关联理论来探讨英语阅读。

一、信息加工模式

Gough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式起源于传统的语义学,揭示的是从字词开始的阅读心理过程,因此它又被叫做自下而上(bottom-up)的模式。在这个理论模式中,阅读被看成是被动、精确、“自上而下”的过程。通过逐词逐句的解码就可获得意义,因为意义附身于文。这个模式对单个的语言单位(如音位、字位、词)进行解码,并从最小的单位到最大的单位构建篇章意义,然后修正已经存在的知识以及基于篇章信息所做出的预测。该模式强调把材料作为信息输入,阅读者从字母和单词的辨认开始,不断进行信息组合,完成阅读活动。但这种线性阅读模式只反映了人们逐字逐句的阅读过程,而忽视了阅读过程中的其它策略,同时也忽视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因此,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质疑。随后,Smith和Goodman对这种模式提出了强烈批评并提出了新的阅读模式。

二、心理语言模式

Smith和Goodman率先用心理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了第一语言阅读过程。Smith认为,在阅读中,阅读者如果能充分利用听觉、句法和语义这三种信息来源,那么就会对减少对视觉信息的需求。换言之,读者如果能利用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来源(世界知识等),就可以减少对阅读篇章可见信息的需求。根据这一理论,Goodman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阅读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读者在对语言层次的词语进行解码时,同样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事实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关阅读材料话题的知识、文章结构的知识、情景上下文的知识等)对文章的上下文进行预测,阅读便是一个检验预测、修订预测以及进行新的预测的过程,阅读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这种阅读模式被称作“自上而下”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中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个模式在强调读者背景知识作用的同时,似乎忽视了词汇识别、语法结构处理等低层次的阅读技巧,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快速、准确地识别文本中的语言特征对于流利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模式都把阅读看成是单方向的线性序列,因此它们对阅读过程的解释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阅读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处理过程。

三、交互模式

交互模式强调了阅读处理过程的双向性和交互性,认为阅读过程的各个层次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因而解释力更强。1977年,Rumelhart在Towards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论阅读的相作用模式》)一文中提出,阅读过程实际上受到5种知识的制约:词汇、正字法、句法、语义和语境,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束定芳、庄智象,1996:129)。阅读过程不仅仅是从篇章中提取信息,而且也是通过阅读行为激活读者所使用的一系列知识,这种知识又反过来受到来自篇章的新知识的纯化与扩展。阅读被看成是读者和篇章的对话。交互模式的理论能够解释很多信息加工和心理模式不能解释的现象,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激发了大量对阅读模式的研究。1980年,Stanovich提出了交互补偿模式,它既强调背景知识、上下文预测的重要性,又不忽略单词、短语的解码能力,迅速捕捉关键信息以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性,反映了阅读的本质。但是,交互理论不能够对阅读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的因素都给予详尽的解释,因此后来又出现了图式理论。

四、图式理论

和交互模式紧密相关且极为接近的是关于知识表征的理论,即图式理论。图式(schema)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由Immannel Kant在1781年提出。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存储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20世纪80年代,心理语言学把图式理论运用到外语教学中,用来解释外语学习和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图式理论认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运作在各层次同时发生。输入信息作为实例证实图式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或填补图式的空白,当输入资料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图式知识或根据图式知识所作的预测吻合时,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可促进两者的同化;而当输入信息与预测不吻合时,自下而上的运作过程帮助读者对此作出敏锐的反应。自上而下过程还有助于读者利用已知的概念,消除歧义,从输入信息中选择合理的解释。该理论融合了传统的观点与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迅速地从中调用此图式,不断地对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预见、验证、肯定或修正。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图式,取决于与新事物相关的信息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的程度。如:我们提到“远程教育”时就会想到“电脑”、“网络”、“课件”、“多媒体”等,这就是由所谈的话题激发了头脑中的“图式”。当图式中的某些组成部分与文章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时,读者才能理解文章内容,否则就会误解或不完全理解文章的新信息,出现阅读障碍。

但是,在读者头脑中的图式所未能涉及的范围内,如何去理解其意义呢?在语篇的表面语义的背后所暗含的意思如何去解释呢?后来的阅读研究学者从关联理论的认知角度提出了新的阅读模式,即将被传统模式割裂开的词汇、语法、结构结合起来。

五、关联理论

Sperb & Wilson在其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中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交际的实质。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明示”(ostentation)和“推理”(inference)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一种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和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所谓明示,是指说话人明白地表达信息意图,而所谓推理,则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如话语,借助语境假设,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姜望琪,2003:88)。对此何自然先生作了精辟的论述:“明示即示意,明白无误地示意。说话人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白无误的明示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将信息纳入明白无误的明示推理中进行演绎推理。演绎和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大关联。寻求最佳关联就是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自觉地遵守一条关联原则:每一种明示的交际活动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活动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何自然,2001)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思辨越成功,话语的内在关联就越清楚;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清楚,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由此得出,关联理论实际上就是话语的语用原则。

关联理论从综合、实用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揭示出交际的本质和特征,成为语言交际的理解和研究的基础,尤其为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由于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示都能使听话者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听话者只用单一的普遍的标准去解释话语,这个标准就是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因此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关联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关联的强弱取决于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之间的关系。关联越强,效果越大;关联越弱,努力越大。

另外,关联理论所说的语境含义、新旧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母语信息的关联性是确定的,而语境是可变的。有效的阅读并不依赖于对所有语言成分的精确辨认,而在于能否利用语言输入信息提供的线索,构建新的语言信息语境,并通过对新信息的语境认知,作出准确的理解判断。

如例句:You are a lovely girl!

我们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其一:听话者确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子,说话者对她的夸奖。其二:听话者做了让说话者难以接受的事情,但说话者却又无可奈何,“你实在是太可爱了!”却隐含着“你做这样的事实际上很不可爱!”的意思。

再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在阅读过程中,背景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背景知识会对英语阅读理解材料作一定的知识铺垫。如果和作者共享一定的背景知识,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同时在阅读中读者要努力接近英语阅读交流的条件和环境,寻找英语阅读理解的最佳关联性,实现成功阅读。

总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可以解释在阅读过程中无法用其他理论模式进行解释的问题,并且在语篇处理时脉络清楚,关系明晰,层次分明,意义明白,这同时也为外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找到了一个好的出口。

六、结语

英语阅读是最常用的交际形式,是综合语言能力的集中反映,是一种书面的交际活动,是能动的、充满活力的认知过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英语阅读教学和阅读的学习策略是一个全新领域。关联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人类思维存在的、自动的、潜意识的推理过程,对语言的成功交际做了全面而详尽的解释和阐述,并对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分析。我们相信在未来的阅读研究中,关联理论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培养他们合理地运用不同阅读模式的能力,帮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去理解语篇,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

参考文献:

[1]Spen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陈佳.交互模式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6-157.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4].论关联理论和图式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力[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138-141.

[5]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86-103.

[6]李小曼,张和.英语阅读理论研究五十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39-141.

[7]李晓莲.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4):76-80.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易千红.英语阅读理论与模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10-13.

读者言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读者意识 英语写作 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41-02

引言

英语写作历来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互动写作论和社会建构写作论认为,写作是把自己的论点和想法传递给读者的行为活动,若不对写作产生需求,那么就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而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大部分是出于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的想法。这种想法就反映出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缺陷――缺乏“读者意识”。著名修辞学家Bruke(1969)曾提出,写作时,最核心的应是明确内容是写什么,表达何种思想和观点,当明确目标后,再确定阅读对象,即写给什么读者看。这样,写作者只需把要表达的观点、思想向理想中的读者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本文针对上述讨论,探讨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意识的关注程度;研究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力;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学习者对读者意识的认知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和思路。

一、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信息需要的关注(Kirsch & Roen,1990)。早在2000多年前,Aristotle就已提出演讲中应把读者视作一个关键因素来考虑,强调为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演讲者(作者)的观点,应对读者进行分析。随着当代修辞学的发展,美国修辞学家Burke提出了“同一理论”,此理论把读者放在了首要位置,他认为读者是存在于写作活动中的,是写作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为实现交际目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寻找自身与读者在情感、思想、理智、态度等方面的统一。

语言学家Berlin(1984)曾提出,在教师教授写作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1)读者(reader);(2)作者(writer);(3)行文中的语言渊源(sources of language in written texts);(4)写作内容的真实性(reality and truth)。可见读者在写作中的中心地位已受到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在写作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读者意识和认知的重要性已受到了关注。在最初的“过程写作理论”中完全将作者看作是一个创作者,把写作看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该写作教学模式把写作分为8个步骤,这样表面上使写作教学拥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此后发展起来的“互动写作理论”把写作看作是“与读者的对话”,因为阅读文章本身就是一方与另一方的对话。教师要求学生把他们的标题、论点、论据、文章结构清晰地展现给读者,这正是互动写作理论显现出来的实践作用。目前的“社会建构主义写作论”认为,写作是作者针对某一特定读者和语言环境的社会行为。因此,文章的语言、结构、形式等都来源于差别各异的语区,而非作者自身的发明创造。如果文章作品想获得某语区的接受和认可,那么它一定要遵循和了解该语区的表达特点,而不同的语区正是由不同的读者构成(Ivani,1998)。从以上写作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可以发现,随写作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读者的关注程度也正在逐步提高。“过程写作论”对读者的关注度较少,它把写作行为看作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写作过程也被单元化、过程化,从而形成了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方法。“互动写作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写作论”则侧重关注读者在写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他们不仅把读者视作接受者,还视作写作过程的参与者。但是,作为和语言、语境密切相关的读者还是时常得不到应有重视。因为读者在写作过程中并不总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仅仅在某一特定语篇或运用某些修辞时才被想起(Kirsch & Roen,1990)。

二、写作者的读者意识

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通过所表达的意向和信息来影响读者的一种行为活动(蔡基刚,2001)。从表面看,似乎写作是由写作者决定,与读者无关,读者是被动接受的位置。实际上,文章只是写作活动的结果,而写作活动的价值则要通过文章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来实现。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拥有读者的身份,这一点作者在写作时必须要意识到。当写作者在写作中创作语言、描述形象时,他读者的身份也会同时出来检阅作者的创作和描述。(黎保荣,2007)。

由此可知,写作者的读者意识就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他和现实中的读者不同,现实读者的阅读是被动的,阅读的是已经完成的文本,而作者的阅读身份是主动的,阅读的是未完成的文本,阅读不是写作的结束,而是写作的进行。写作者的读者意识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特征:(1)同时性,写作者既是作者也是读者。(2)异构性,一方面是写,另一方面是读。(3)同质性,阅读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创作。“写”侧重生产,而“读”侧重检阅。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同时也在阅读作品,这种阅读中形成的潜意识会在创作中来检验和指导作品的完成,这两种阅读在写作过程中是同步的,是领悟旧阅读与创作现时作品的融汇(黎保荣,2007)。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对写作者的读者意识予以重视。

三、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读者是写作的动力源泉。心理学家Edward Deci(1996)曾提出,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获得他人的赞赏、认可则是外在动机。作者通过文章表达思想、观点并与人交流是内在动机;同时通过文章获得读者的认可、赞赏属于外在动机。培养读者意识,不仅利于激发写作的内在动机,而且利于激发写作的外在动机。

读者意识对写作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可分为三步骤。第一步是选材,树立读者意识有利于学生选取合适的写作素材,只有知道读者是谁、读者是否了解文章的话题之后才能知道写作的目的,才能筛选出对写作有用的素材。第二步是谋篇布局,就是将前一步中搜集到的素材组织起来,并加以合理衔接和论述,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逻辑整体。这一步骤,读者的思维模式会影响文章布局、衔接、论述的逻辑顺序。如:中国读者是螺旋型思维模式,进入主题前习惯先做铺垫;而西方读者是线型思维模式,通常会开门见山、目标明确、直切主题。因此,在写作的谋篇布局阶段作者要充分考虑不同读者的思维方式。英语文章所面对的读者通常是西方读者,因此,作者应该遵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写文章。读者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也起很大影响作用。若读者对文章的题材不熟悉,作者就应该在论述要点时,进行提前说明或解释。例如,在西方新闻写作中,对写新闻有一个遵循为读者服务的做法:读者最想知道的最先说,想知道的接着说,还想知道的继续说,不想知道的就不说。这些说明了服务意识对写作的有利影响。写作的第三步是修改。虽然修改是在文章初稿完成之后进行,但此阶段在整个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者意识在该阶段就是指导写作者依据读者的反应、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即是否使读者认同并接受你的观点,Burke(1969)曾提出,寻求并争取与读者最大程度的统一。

四、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读者意识在改进英语写作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变传统单一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加强对读者意识的理论学习

目前,在写作课上,教师习惯先向学生灌输写作理论,虽说这些理论不缺乏精华之处,但老师传授理论的目的总是指向应试写作,为学生讲解应考作文的写作对策,剖析文章结构,建立写作模板,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背诵经典范文,进行仿写(许恒,甘文凝,2007)。其实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读者意识,首先要弥补相关写作理论教授的缺失,使学生能真正从理论的高度认识读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意义与重要地位。对学生而言,读者意识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此,教师在写作课上应加强对读者意识的理论学习,阐明培养读者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读者意识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观念,并意识其重要性,教师们在教授写作时可给学生提供同一个话题文章进行论述,但由于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而风格迥异,以此来帮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二)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扩大文章的读者群

首先,教师应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写作训练,认真阅读学生的文章,把自身的阅读体会反馈给学生,从而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阅读中的教师评语与读者阅读反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重在以“师者”的身份从具体语言点和文章结构等角度对文章加以评阅和指导,而后者则重在以“读者”的身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进行信息反馈,体现了读者与作者间的平等交流(李莉文,2011)。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意识到他背后有读者,意识到写作是他在跟读者进行心灵间的交流,从而在写作构思中把读者因素包含进来。这样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会组织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鼓励学生发表文章,激发写作动力

缺乏读者反馈使学生体会不到写作的价值,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而发表文章是学生面对真实读者的有效途径。发表途径可以丰富多样,教师可鼓励学生向各类杂志报刊投稿,实现作者与读者间的真实互动。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将文章传到自己的博客、空间、论坛,或者通过教师把学生的文章在班上公开朗读、展示等。学生的文章一旦被公之于众,便拥有了读者。学生普遍十分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否定意见,这样,写作时就会全心投入,尽量发挥自身的最佳水平,而这就是“读者效应”。让学生置身社会这个写作的大环境中,了解读者需求,对学生树立读者意识与提高写作水平都是大有益处的。

五、结语

读者意识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语言学习,逐步掌握和运用深层次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使用习惯。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从读者意识角度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把握能力,引导学生从读者意识的角度积累写作技能,有意识地运用读者策略,合理构思。总之,读者意识的认识和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并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实际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Bruke,K.A Rhetoric of Motives.New York:Cambidge UP,1969.

[2]Berkenkotter,C.&T.Huckin.Genre Knowledge in 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Cognition/Culture/Power.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1995.

[3]Berlin,J.A.Writing Instru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Colleges.Carbondale,IL:Southern Illinois UP,1984.

[4]Connor,U.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Cambridge:Cambridge UP,2001.

[5]Corbett,J.“Contrastive Rhetoric and Resistance to Writing.”Contrastive Rhetoric Revisited and Redefined.Ed.Clayann Gilliam Panetta.Mahwah:Lawa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34-36.

[6]Edward Deci.Why We Do What We Do:Understanding Self-Motivation.New York:Penguins Books,1996.

[7]Ivani?,Roz.Writing and Identity.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8]Kirsch,G.&D.H.Roen.A Sense of Audience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90.

[9]蔡基刚.英语写作对比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黎保荣.论“作者的读者身份”.山西师大学报,2007(5):93-96.

[11]李莉文.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探讨.中国外语,2011(3):66-73.

读者言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 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 相互作用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97-01

1 引言

随着时展,英语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通用语言之一,占据着意义非凡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学习在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对各级英语教育制订了不同层次的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初中学习阶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关键,它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在这个关键期打好基础尤为重要。当然,作为接收技能的阅读考察着学习者如英语语言内容知识掌握、技能运用、逻辑思辨等综合英语能力。怎样使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阅读这门技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阅读的本质与教学模式

英语语言教育者要想教好英语阅读,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阅读。阅读可被看做是一种猜测过程,学习者不断地把自己的心理语言与外部的语言文字结合,利用结构知识、语言现象等来实现经验的概念活动,然后进行预测、检验,最后做出判断。当然,阅读也可以是一种交流的互动过程,读者自身所拥有与掌握的知识与信息可以被激发出来,根据读者所带入到文本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他们可以重新构建其对整个阅读材料的意义。当然,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等研究方式,得出三种主要的阅读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强调读者应从文章的细节内容开始理解,最后理解全文;“自上而下”模式注重读者应利用阅读材料的语境信息与现存的知识来理解文章;“交互式”是前两者的综合,兼并了前两种阅读模式优点又对其各自的局限进行了弥补,使阅读模式更加完善。

3 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这个概念首次由Kant提出,之后许多专家对图式理论进行研究,并给出自己的界定。有人认为图式理论是个体过去行为或经验的积极活跃的整体组织(Bartlett,1932)。随后,图式理论逐渐被引入到阅读过程中。Rumelhart(1977)指出图式即知识的结构,个体以前所习得的知识被定义为这个个体的背景知识。实际上,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个体获取的某种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每个人记忆事物也是以图式为基础,根据已有的图式来理解与判定新的信息,从而形成新的图式,随后不断的纳新与同化来变更现存的认知结构。图式有三个类型,语言图式主要与语言的基础知识相关;内容图式指的是篇章的主题或者是文章内容;形式图式具体指的是如语篇的组织结构等。当然,越来越多的学者来研究图式理论并对其不断地完善,足以表明图式理论受欢迎的程度。

4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及技能,更要使他们能通过英语课程来开拓视野、丰富经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然而,这两重性质都没有得到理想的体现。目前,在阅读教学方面,许多初中英语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即语言知识教授为主,从词汇意义的讲解,到篇章中句子成分的划分等。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教授学生怎样去阅读进而掌握文章,从而导致学习者既没能有效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也没有培养成一定的文化意识。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他们没有明确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二是英语教育者们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理论指导,怎样有效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这对初中英语教育者们提出了挑战。

5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可以为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供较好的解决思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目的,阅读的教学目的不是教师一味单调地给学习者们灌输英语语言知识来使他们表面性的理解文章大意,而是培养学习者一种自主阅读的能力并使其能够运用综合英语语言知识来深刻、全面地掌握整个阅读材料,进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教师除了应教授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更要使其掌握阅读的策略。“交互式”阅读模式既关注英语语言知识的细节同时也兼顾从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意义。同样,图式理论具有交互即相互作用的性质(朱玉,201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原有的图式知识来理解阅读材料中新的信息结构,通过现存的图式与新信息从细节到整体或者整体到细节反复不断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与影响,来及时地更新头脑中的图式结构即对阅读材料的意义理解,最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也就是形成学习者自己对阅读材料的语言、内容、体裁等的把握与见解。教育者可以明确好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从图式理论中寻得方法,或运用图式理论所提供的依据,来明确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6 结语

总之,教育者应了解阅读的本质,清楚地把握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灵活地把图式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去,帮助学习者们理解阅读材料含义,不断拓展与延伸新的图式,这有利于语言知识与技能增长、学习策略的形成、文化意识的培养,继而解决相应问题。

参考文献:

[1]Bartlett,F.C.Remembering: A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Stud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Rumelhart,D. Toward an interacive model of reading. In Dornices.(Ed.)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IV.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相关期刊更多

北方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总工会

中国设备工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

花木盆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绿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