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查三比工作总结

三查三比工作总结

三查三比工作总结

三查三比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查验收工作方案的通知》(十法治办201005号)精神,为进一步推进“五五”普法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总结、检查验收和评比表彰,制定市直教育系统“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检查验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检查验收市直各学校、单位“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市直教育系统“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区域性中

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撑,推进法治**建设进程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结验收主要内容

(一)“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

(二)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情况;

(三)《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情况;

(四)单位领导班子、教职员工和学生学法用法情况;

(五)“法律进学校”、“法律进单位”活动开展情况;

(六)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结合实际,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

(七)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各项制度、措施、档案、硬件(包括办公条件、人员配备、教材发行、经费保障等)建设情况;

(八)普法依法治理主要成效和创新经验。

三、总结验收的方法与步骤

(一)主要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教育局组织检查验收工作专班分组到市直各学校、单位检查验收。采取听取工作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档案、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组织评估和综合测评、意见反馈等方法进行检查验收。

(二)基本步骤

总结验收的实施工作从2012年4月份开始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学校单位自查阶段(4月上旬)。

各学校各单位要对照总结验收标准进行自查,认真总结本单位“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成绩和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进行整改,各学校各单位要在4月10日前完成自查工作,并向市教育局政策法规科报送自查报告和提出验收申请。同时成立迎检工作小组,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试点单位(**中学)于4月8前完成自查,并向市依法治市办报送自查报告和验收申请,4月底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对试点单位(**中学)进行先期检查验收。试点单位验收合格后直接进入迎接省抽查和总结评比阶段。

第二阶段为市教育局检查验收阶段(4月10日至30日)。市教育局将组成若干个检查组,对市直各学校各单位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第三阶段为迎检阶段(5月份)。在总结市直教育系统检查验收工作的同时,迎接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组织的检查验收。

第四阶段为省检查组抽查阶段(6月),市直教育系统各学校各单位做好迎接省检查组的抽查工作。

第五阶段为总结评比表彰阶段(10月至11月)。各学校单位在总结验收工作结束后,市教育局要进行总结评比,对于“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绩显著的学校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并推荐上级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先进事迹材料的准备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总结验收工作是“五五”普法规划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五五”普法工作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环节。各学校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总结验收工作的领导。把总结验收工作列入学校单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专人,明确责任。要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二)严格标准,事实求是。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对照检查验收标准,各学校各单位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逐项自查,抓好落实。同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要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坚决防止形式主义,保质保量完成总结验收的各项任务。

三查三比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1、村庄房前屋后无零星垃圾,公共场所无散落的“白色”垃圾,村庄角落无陈年垃圾,村内垃圾及时清理。

2、进村公路、主干道路无散落“白色”垃圾,无成堆垃圾,路旁无乱堆乱放,无建筑垃圾随意倾倒,村庄道路两旁无占道的杂物乱堆乱放。

3、进村公路、主干道路两侧无杂草、石头等。

采取专项治理、常规督查和重点督查相结合的方式,由镇成立农村清洁工程督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村保洁机制情况进行督查检查。

1、专项治理。由镇农村清洁工程督查小组对所辖村进行拉网式的排查,要求所有村没有陈年垃圾、垃圾死角。

2、常规督查。由镇农村清洁工程督查小组抽调相关人员,开展常规性督查检查,做到一月一排队,一月一通报,年终总考核。

3、重点督查。在清洁工程实施期间,镇农村清洁工程督查小组组织不定期的就某一项或几项工作开展情况(完成情况)进行单项重点督查。

全镇20个村。重点督查辖区内入村主干道、村庄道路两旁,垃圾填埋场、村所在地中心场所等区域。

1、镇农村清洁工程督查小组每月对各村保洁机制情况进行督查检查,每月进行排名考核,考核等级为一、二、三个档次,

2、实行年终考核,将日常督查和每月评比结合,并按照进行年终考核。对年终考核名次靠前的村,在市分配给乡镇的农村清洁工程资金时到位后,镇分配时,将针对一、二、三档次的村以一类村资金100%拨付,二类村80%拨付,三类村以60%拨付。对一类村中排名前三名的村,将给以本村资金20%的奖励,而连续三个月排名前三位村,将给以30%卫生资金的奖励,而对连续三次排名在三类村后三名的村,镇里将不拨付卫生资金的方法,同时将对其重点整改,村“两委”书面自查自纠材料,提出整改方案,重点督查整治。

1、督查评比要深入细致,认真负责,不走过场,全面真实了解情况,严肃指出不足,帮助解决问题。督查评比结束后,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领导反馈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各村要对督查反馈的问题认真梳理,查摆原因,制订整改措施,切实改进提高。

三查三比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改进作风的相关规定,以整顿干部作风为抓手,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托,解决突出问题,建立规章制度,提高行政效能,确保政令畅通,为县委、县政府实现“冲刺省十强、争创示范县”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作风保障。

二、活动内容

1.开展“三观”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题的“三观”教育活动,深刻剖析产生“”的思想根源,筑牢改进干部作风的思想根基。

2.开展“三访三解三比三促”活动。开展以“访农户、访社区、访企业,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破解发展难题,比服务、比业绩、比形象,促干部作风转变、促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促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访三解三比三促”活动。

3.开展“六治六促”的活动。一是重拳治庸,以状态大转换促“潜能”大释放;二是重拳治浮,以执行大落实促“发展”大提速;三是重拳治梗,以效能大升级促“服务”大提质;四是重拳治假,以工作大求真促“绩效”大提高;五是重拳治软,以基层大夯实促“引擎”大增强;六是重拳治奢,以廉政大建设促“形象”大提升。

4.开展“制度大清理、大完善、大落实”活动。一是全面清理已有制度,建立制度库。二是结合工作实际,查漏补缺,修改完善相关制度。三是强化制度执行,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无制度等问题。

三、活动安排

干部作风大转变活动从2014年3月开始到12月结束。活动分学习宣传、自查自纠、集中整治、建章立制、总结讲评等五个环节,其中4月集中自查自纠,12月进行总结讲评,其他各个环节贯穿活动始终。

1.学习宣传。召开会议对活动进行安排部署;传达学习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

2.自查自纠。主要是“七查七看”:即查思想观念,看是否存在思想僵化、进取精神不强等问题;查工作态度,看是否存在冷漠生硬、作风粗暴、推诿扯皮等现象;查工作效率,看是否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等“慵懒散”行为;查组织观念,看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查服务环境,看是否存在损害形象、影响发展等问题;查群众观念,看是否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干群关系等问题;查廉洁自律,看是否存在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打牌等问题。

3.集中整治。按照“出重拳、下猛药、治顽症”的要求,动真碰硬,标本兼治,一个个问题整改到位。

4.建章立制。全面清理、完善已有制度,注重将集中整治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固化为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的制度规定,努力形成有效防范和纠正干部作风问题的制度体系,从源头上铲除问题滋生蔓延的土壤。

5.总结讲评。召开总结讲评会,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并将干部作风大转变活动的成果作为我局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工作要求

三查三比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在9月16日召开的教育执法检查动员大会上,区人大曹主任讲:要真实的,不要虚假的。我在会上也说,要各镇的镇长汇报,要有好的迎检意识。这在给大家一个信息,需要我们镇乡在“优先发展教育”这个问题上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来统一认识高度,以新的发展观念引领依法治教工作。加大执法力度,重在落实效度,把区教育执法检查工作推向新阶段。

同志们,就这次教育执法抽查我从以下四方面讲一讲。

一、抽查的基本情况

我们分三组用两天,同时齐发抽查了共十二个镇,视察或听取了近二十所中小学校的情况。12各镇中有针对这次抽查准备的自查报告10份,占抽查总数的83.3%;镇长做汇报的10位,占总数的83.3%;迎检相关人员齐的6个镇,占总数的50%。抽查过程中,我们12个镇领导程度不同的给予了重视,就所辖区域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做了较为准确的总结,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分析,解决的措施上尽了较大的努力。当然余地还是有的。特别在实施新的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的预算具有明显的进展、拨付到位情况向良好趋势发展,各镇政府都做了较大的努力。就抽查程序、重点内容、相关数字、基本要求等方面看有明显变化和进展,可以说取得了显著效果。

我们的抽查结果按市政府“双高普九”要求还具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我们的山区教育工程成果的巩固、山区镇乡间、平原镇间、山区平原镇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显露出逐步拉大的趋势。这与老百姓对接受教育高移的需求存在着矛盾,这是我们政府要花大力气解决的。这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职责,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重责,我们各级政府,各部门的领导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努力。

二、迎检相应优势

通过对12个镇的抽查,我们确实看到全区教育执法工作的力度和效度在逐年的加大、加快,通过努力我们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各类延伸教育都有较快或突破性进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迎接今年市里的教育执法检查我们有相应的优势。

(一)领导重视,法治观念增强。

教育执法检查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有效机制。为组织好今年的执法检查工作,根据市里的部署要求,区四大门领导非常重视,把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作为重要措施,摆在首位。区委书记赵克忠、区长史贵生对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教育执法检点的落实情况亲自过问,并提出具体的要求;主管书记印同志经常深入实际,与财政、教育等部门一起研究教育重点工作。并在不断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力度的进程中,亲自在发展创新区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方面做出批示给予指导。

区政府依据人事变动又重新发文明确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区级领导深入镇乡联系学校制度。区领导亲赴基层学校视察调研,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不言而喻。我们9月16日的教育执法工作会议也是近几年来不多见的。今天,我们又专门就抽查工作召开总结会议。就再说明对教育执法工作的重视,相应我们的镇乡领导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为迎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山区工程经验,机制措施的建立和完善。

我们在连续三年山区工程验收工作中,锻炼了队伍、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这是我们很好的优势。

建立和完善“以区为主”体制,实现教师工资统一发放、公用经费统一标准以及教育督导等体制、机制、措施,保障了教育法律法规的落实。

区政府执行“在国务院领导下,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根据京教财(2001)42号文件精神,我们教师工资发放分两步实现区统筹。

一是由2001年8月份开始我区已将五个贫困山区教师的工资由镇乡财政所上划到区财政局统一发放。

二是进一步落实全国及北京市的“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2002年1月份开始又将全部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上划到区财政统一管理。区财政局根据部门预算情况按月拨给教委,教委拨给所属中小学的会计单位。这样彻底解决了教师人才的流动不便和个别镇乡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依法保障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的机制更加完善。

根据京教财(2001)47号文件,北京市实施公用经费新的定额标准,结合我区实际,2002年的部门预算工作已经做完。预算执行到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40%,今年公用经费将提高50%左右。以后年度每年再提高15%,五年后全部达到新标准。今年是实施新颁标准的第一年,情况较为乐观。目前,全区学校公用经费拨付进展情况是学年过半,公用经费基本过半。

新标准的实施为我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掌握政策,协调财政预算,统一经费预算口径,促进农村与城镇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法律保障。

落实国务院、北京市关于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区县统筹的要求及公用经费实施新标准,区委、区政府表现出坚定的态度,克服困难予以落实。在消化正常增资和保障近万名教职工工资待遇落实的同时,区政府不断加大教育现代化和学校基本建设的力度,在完成山区建设工程验收后,不仅在巩固上有新措施且加快推进优质高中、市级示范校工程等各类工程建设。

我们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根据区政府要求和有关部门联合就教育执法中的实际情况、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汇总并提出建议对相关镇乡震动不小。这些都呈现出了执法力度在不断加大,依法治教的新趋势在上升。

(三)投入力度加大,“三个增长”明显。

为依法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我们2001年克服资金紧缺、财政压力大等多方面困难,予以优先保障。教育经费依法实现增长。

1、2001年平谷区财政总收入数为11.9亿元。按市对县新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可比口径计算,剔除新入开发区企业的引退减免税收等不可比因素。当年实现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为9.06亿元,比2000年的7.7亿元增加了1.36亿元,增长17.7%。2001年县、乡两级财政对普教的教育事业费拨款为20541万元,比2000年的16754万元增加了3787万元,增长22.6%,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4.9个百分点。(按新的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口径计算)

2、2001年生均占有总经费每生年支出2493元,比2000年的2029元增加了464元,增长22.8%。生均占有公用经费每生年支出425元,比2000年的384元,增加了41元,增长10.7%。

3、2001年全县教职工人年均收入16636元(财政拨款部分)比2000年的12365元增加了4271元,增长34%(含2001年发二个年度的年终一次性奖金、调整工资标准、增加职务补贴等因素)。

就区整体而言,2001年,我们依法达到了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我们的可靠优势仍在,并与日俱增。

三、存在问题

一是关于“三个增长”的真实、准确问题。真实是生命的本源,准确才有说服力。市检查的重点就是三个增长,其权威依据是《教育法》第五十四条和五十五条,准确的表述:是“五十四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

五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概括为“一个提高,三个增长”。这是法律,我们的那一级政府都必须落实,这没有余地。这次抽查的镇和17个镇乡上报的自查报告都程度不同的存在问题。一是表述不清、缺项;二是不真实、前后不统一。上级瞄准检查的,今年又有统一口径和计算公式,就不应该出现这样问题。

我们区作为远郊的农业区,底子薄、资金总量不足,投入与发展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这是现实。但区委、区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科教兴区战略,做到依法保障近万名教职工工资待遇由区政府统筹,总体实现三个增长这也是事实。因此,各镇乡也要站在法制的高度落实三个增长并加大对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的资金投入力度,才能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均衡发展,缩小镇乡差距的目标。实现国家和北京市确定的近期教育发展的现代化目标,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现有的物质条件与学校标准化、信息化等现代化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还不小;另一方面,要解决人的观念更新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素质等问题,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二是学校公用经费的预算、拨付问题。这和上一个问题紧密相连。因为教师工资上拨到区政府统筹,各镇乡财政负责公用经费的预算、拨付问题明显突出。特别是对2001年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拨付问题大,有的与学校帐目、项目名实不符,有的根本没有明确做答。例如:根据对12个镇最近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镇、乡管教育区域拨入教育总额7621.86万元,其中切除教师工资部分7194.89万元、学杂费部分153.0万元、基础修缮部分122.34万元,余额151.62万元,此余额项是12个镇实际拨给学校教育公用经费款数。这次抽检12个镇(与调查镇相同)其中有10个镇长报告中明确表述拨入学校教育公用经费总额402.35万元,两个渠道来源的数据相比,即对12个镇学校公用经费帐调查数据比此次抽查中10个镇长报告数据差250.73万元。相差数额令人瞠目和惊叹。

再如,2002年实施新颁标准对这次抽查镇其中的5个镇1-9月份拨付学校公用经费为例:镇政府的报告拨付数据总额是218.408万元,最新从学校公用经费帐调查核对总额是109万元,相差一倍有余。这些例据说明的问题很清楚:决不排除以虚充实、以假乱真应付检查的可能性,这实在不可取,其严重性和危害力可想而知,不道自明。这个问题那个镇乡有要严肃查清,立即纠正。区政府在市检查前还要进行一次核查,对明知不改的单位要给予曝光。(具体情况见附表)

三是依法治教方面的差距。其具体表现有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加强法制建设,落实依法治教是“入世”以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四、加大改进的力度和措施

从抽查镇情况和实际出发,要从大处着眼,从具体工作环节入手强调几点:

(一)学习三个代表思想,提高对依法治教的认识。

我们各级领导努力实践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与时俱进。站在依法治教、科教兴国的高度,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事业当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事业,摆在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继续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和全国、北京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落实区、镇(乡)两级政府办学的职责,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落实与完善年度教育法律法规检查与自查工作制度的同时,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对依法治教工作的认识,不断完善依法治教的运行机制,使教育事业在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继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二)变被动为主动,确立敢于展示自我的心态。

我们从心理上改变以往被动接受检查为主动展示自我的心态。今年,我们要以三年山区学校建设工程总结验收年的那种精神,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以良好的心态、真实的数据和扎实的工作成效,来一次把接受检查作为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我看,山区工程依次成功受到赞许;今年我们在欢欣鼓舞迎接党的十六大之际,以盈溢的精神动力,可喜的教育执法成效迎接检查,把成功献给十六大。

(三)查清问题,分析问题,彻底解决问题。

再搞一次回头看,从真实、准确角度搞清“三个增长”和2001年学校公用经费的预算、拨付准确数据,以及总结和完善2002年新公用经费标准的实施机制、办法,使其符合教育规律,更快促进现代化教育的实现。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搞清原因,拿出解决办法。对暂时难于解决具有普遍和代表性问题,我们拿出来,大家共同诊断、研究,以创新进取精神拿出方案,大胆实验、不断总结,问题是会解决的。总之,要实事求是,真实准确的反映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工作

三查三比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财政规模;税收规模;税收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2-0029-05

一、现实问题:江西财税“两个比重”明显偏低

“十五”期间,江西国税收入实现了税收总额、增收额的大幅度攀升,累计组织国税收入718.78亿元,年均增收22.66亿元,年均递增17.4%,高于GDP年均增幅2.1个百分点,国税收入与GDP增长弹性系数达1.137。其中:纳入全省财政总收入的国税收入为694.31亿元,年均递增17.8%,占同期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6.6%。但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以下简称“两个比重”)偏低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江西财税工作。

(一)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偏低①

上表数据表明:

1. 全国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比重已达18.31%,比2000年上升6.28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52.2%。“十五”时期合计比重达15.27%。

2. 中部六省合计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较之全国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十五”时期合计比重为10.75%,较全国低4.52个百分点。但其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比重已达11.62%,比2000年上升2.34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25.2%。

3. 江西省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情况。一是比重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缓慢。2005年比重达10.54%,比2000年上升1.39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15.2%,增长速度较之中部六省低10个百分点,较全国增速低37个百分点。二是江西省比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十五”时期各年度江西省比重依次低于全国3.29、4.16、4.18、4.96和7.77个百分点,差距逐年拉大。“十五”时期合计比重江西省低于全国6.28个百分点,江西省比重仅为全国水平的66.5%。三是江西省比重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十五”时期各年度江西省比重依次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0.11、0.60、0.24、0.69和1.08个百分点,差距逐年拉大。“十五”时期合计比重江西省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江西省比重为中部六省比重平均水平的94.4%。四是江西省比重在中部六省排位较后。“十五”时期合计比重江西省仅高于河南省1.01个百分点,而分别低于山西、安徽、湖北和湖南省4.85、0.76、0.65和0.64百分点。

(二)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偏低

1. 江西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偏低。一是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时期各年度江西省比重依次低于全国10.51、12.32、11.35、10.52和12.93个百分点,差距呈拉大趋势。“十五”时期合计比重江西省低于全国11.65个百分点,江西省比重仅为全国水平的86.8%。二是江西省比重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十五”时期各年度江西省比重依次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3.96、4.78、4.54、3.97和5.79个百分点,差距呈拉大趋势。“十五”时期合计比重江西省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4.72个百分点,江西省比重为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94.2%。“十五”时期各年度江西省比重在中部六省中均排名末位,“十五”时期合计比重江西省分别低于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省11.16、4.16、4.34、6.24和1.42个百分点。

2. 江西省国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偏低。一是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时期合计比重江西省低于全国7.83个百分点,江西省比重仅为全国水平的85.45%。二是江西省比重明显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十五”时期各年度江西省比重依次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6.85、6.17、6.59、8.09和9.34百分点,差距呈拉大趋势。“十五”时期合计比重江西省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江西省比重为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85.7%。“十五”时期各年度江西省比重在中部六省中均排名末位,“十五”时期合计比重江西省分别低于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省15.26、6.5、5.61、10.02和7.08个百分点。

二、成因分析:多方面因素导致税收收入规模偏小

(一)经济因素

1.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产所提供的税收收入甚少,因而不是税收收入的直接税源;二产、三产与税收收入紧密相关,是税收收入的直接税源。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状况,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多少。

“十五”时期江西省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十五”时期江西省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6.74%逐年提高到82.07%,上升趋势明显,幅度较大;同一时期这一比重与全国和中部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分别由9.11、3.85个百分点缩小到5.33、1.26个百分点,说明江西省以工业化为主战略对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十五”时期各年度江西省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全国,较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江西省直接税源规模相对较小。

2. 工业增加值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偏低。按现行税制,流转税是税收收入的主体部分。“十五”时期江西省流转税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总额的71.42%,而“两税”收入又是流转税收入的主体部分。由于“两税”收入主要来自工业,工业税负明显高于商业税负。工业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是直接的税源对应关系,消费税虽然既有从量征收也有从价征收,但与工业增加值也是紧密关联,因此可以将工业增加值视为工业“两税”的主要直接税源。然而,与全国和中部六省平均水平比较,江西省工业增加值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偏低。

“十五”时期江西省工业增加值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额比重

上表数据表明:直接税源工业增加值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十五”时期各年度江西省分别低于全国10.16、8.88、7.86、6.11和4.35个百分点,“十五”合计比重江西省低于全国6.91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比较,江西省差距明显,“十五”合计比重江西省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比重7.75个百分点。

3. 重点税源产品税收规模小。江西省工业增值税主导行业生产规模偏小,税源有限,与中部地区兄弟省差距较大。如2005年江西省卷烟“两税”收入26.02亿元,分别为湖南、河南、安徽、湖北省的19.01%、44.75%、45.55% 、48.35%。2005年江西省电力增值税收入16.65亿元,分别为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省的39.68%、62.43%、34.61%、43.44%和55.54%。重点税源产品税收规模小是江西省财税“两个比重” 偏低的又一重要原因。

4. 经济效益因素的影响。江西省经济效益较之全国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以2003年为例,江西省营业盈余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是11.4%,而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为14.8%,全国平均水平达20.3%,江西省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9个百分点,较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低3.4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状况如何,对税收收入影响很大。一是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收入(含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下同)。“十五”时期,全国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为16.35%,而江西省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为12.49%,比全国低3.86个百分点。二是直接影响企业的税收支付能力。在税收执法较为规范的环境下,盈利企业有能力支付而且必须及时支付税收;而亏损企业、隐性亏损企业,特别是严重亏损企业往往是无力及时支付或不能及时全部支付税收,形成欠税,以致应缴税金不能成为现实的税收收入。呆账欠税和陈欠税款的欠税主体大多是经济效益不佳、严重亏损企业。

5. 部分大型招商引资企业转移经济效益的影响。部分大型招商引资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和转让定价转移经济效益,导致增值税、所得税税款在外省实现,GDP统计在江西省内,这一定程度上对江西省财税“两个比重”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6. 经济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影响。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计算公式中,GDP是分母,而工业增加值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江西省403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向国税机关申报的增值税计税依据(销项减进项的余额)总额为488.48亿元,而统计部门统计的其工业增加值汇总数远高于这一数据。

(二)税制因素

1. 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影响。江西省税收规模偏小,但税收减免规模相对较大,税收减免对宏观税负的影响明显。2005年,全省国税系统减免税收26.62亿元,比上年增加8.88亿元,增长50%。减免税大幅增长势必负面影响宏观税负。

2. 废旧物资优惠政策影响。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而废旧物资加工使用单位却可以凭废旧物资发票抵扣10%的进项税额,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虚开发票等手段骗取国家税收。2005年江西省废旧物资发票进项税额比2004年增长75%,废旧物资发票进项税额远远高于其它抵扣凭证的增长水平。

3. 农产品抵扣制度影响。纳税人购进农产品按收购金额13%计算抵扣进项税额,销售时却按不含税收入13%计算销项税额,使农产品收购企业长期存在销项、进项倒挂现象。2005年江西省农产品收购凭证进项税额增长65%,远高于同期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31%的增长幅度,农产品抵扣可能存在一定的水分。

(三)税收管理因素

1. 对税源管理重视不够。近几年来,江西省国税系统组织收入形势较好,税收任务的压力相应有所减缓,少数单位对税源管理工作有所放松。同时,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使部分国税人员对信息化系统存在依赖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放松了税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2. 户籍不够清晰。国税登记户数少于工商登记户数,出入较大。排除统计口径、管辖范围的差异外,基层国税机关仍存在户籍不够清晰的问题。从省局数据通报情况看,逾期登记率平均在12%左右,一些纳税户开业后长期不办证,假停业、假失踪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税收流失。

3. 职能不够明确。部分国税机关职能部门的工作重心还没有转移到税源管理上来,没有充分利用政策管理、数据分析掌握的税源管理线索来指导基层税源管理工作。同时,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征、管、查各业务环节间信息共享和工作衔接方面仍需加强。

4. 机制不够顺畅。主要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方法体系和协作机制。一方面,分析评估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纳税人报送,与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可能不尽一致。另一方面,分析评估的方法主要是简单的指标计算与对比,信息掌握也不充分,纳税评估的质量有待提高。

5. 监控不够有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体制、机制以及外部干预、干部责任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纳税人的税源监控仍存在漏洞,税源管理风险依然存在。

6. 治税环境不够和谐。个别地方对引资企业税收优惠过头承诺、过分保护,给税收政策执行带来了一些阻力,税收管理存在潜在风险。

三、对策建议:通过加强税收管理扩大税收规模

由于江西省税收收入规模偏小,非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上升,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相应偏低,也相应导致财政总收入规模偏小和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偏低。解决好江西省财税“两个比重偏低”问题,必须着力解决江西省税收收入规模偏小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江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正在逐步转变,经济因素对“两个比重”偏低的影响将逐步弱化。同时,国家正在酝酿新一轮的税制改革,随着相关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导致“两个比重”偏低的税制因素也将逐步得到缓解。在这种形势下,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通过强化税源管理来提高 “两个比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具体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1. 理顺管理职责。加强税源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征管部门负责税源的综合管理,税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税种税源管理,税源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纳税人税源管理,计统部门负责税收会统核算、税源预测和税收经济分析等工作,信息中心负责税源管理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和定期,稽查部门负责涉嫌偷骗税案源查处。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充实税源管理人员,综合考虑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税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因素,优化整合税收管理员队伍,做到税源管理员数量与税源规模相匹配、税源管理员素质与税源管理难度相匹配。

2.加强户籍管理。严格税务登记,每三年组织一次漏征漏管清理;建立与技术监督、工商登记信息交换渠道,按季交换登记信息;加强与民政、编委等部门协调,做好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非企业单位的税务登记工作。加强认定管理,逐步扩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面,达到认定标准的,均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对不主动申请办理认定手续的,视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管理。从严审批增值税减免退税资格认定,严格程序和权限;加强享受所得税优惠的资格认定管理,严格审核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加强出口退税资格认定,对有疑问的到出口企业经营场所进行实地核查。加强停复业和非正常户管理,按月公示停复业登记和非正常户认定情况。

3. 实施分类管理。一是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全面掌握税源情况、深入开展税收经济分析评估、主动提供优质服务,逐步实现税务机关与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核算信息的互联,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重点管理,按季重点比对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报的销售收入、计税依据与向企业主管部门、统计、银行等单位报送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差异。二是特殊行业企业管理。对享受减免退税行业,特别是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根据工商注册信息、实际生产能力和生产要素分析测定销售收入、增加值和利润水平以及税负情况。完善重点应税消费品的税基控管,规范白酒、卷烟、汽车等行业消费税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率的核定管理,测算应税消费品的最低计税价格,防止纳税人通过关联交易降低消费税负。加强房地产行业所得税管理,注重收集、掌握房地产企业的土地投资、建筑面积、项目成本、销售收入等信息,加强税源跟踪和评估,实行按率预征、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企业所得税征收方法。强化非居民所得税管理,监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防止非居民所得税流失。三是个体工商户核定管理。推广“双定户”营业额测算系统,完善“公开定税依据、公开定税税额、公开调整定额,统一定税程序、统一税负标准”制度,提高定额核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加大对增值税临界起征点个体业户的日常巡查力度,实施动态控管。

4. 严格申报审核。一是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报税管理。报税环节对企业专用发票使用情况进行“三审”,即由户管员初审、发票发售人员复审和报税人员终审;对传入报税系统的数据进行“三核”,即核对报税系统报税户数、企业发行系统户数、发票发售户数三者之间是否相符,核对报税软盘与IC卡是否相符,核对IC卡和软盘电子数据与已开发票的存根联及未开具的空白发票是否相符。二是继续做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一窗式”管理工作。落实“一窗一人一机”要求,拓宽票表比对内容,将纳税申报主、附表的关联项目纳入比对的范围,加强销售收入或计税收入与销项税额的分析比对。三是强化异常票审核检查。严格审核,对比对异常的发票进行查处;加强抵扣凭证审核检查,认真审核报表数字逻辑关系,严格上报路径、时间,及时准确上报审核检查情况。四是加强所得税申报审核。密切关注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相关费用税前扣除的纳税调整,建立登记台账,严密控制少计、不计收入,多列、虚列成本费用。

5. 强化税收分析。一是提高数据采集质量。严把数据采集质量关,逐步实现税收数据的电子化采集。加大对系统基础数据和会统核算数据质量的检测、通报、整改工作力度,将数据准确率和及时修改率纳入征管质量考核范围。二是加强税负分析。建立税负按季分析制度,重点分析本地区总体宏观税负、税收弹性水平、税种税负、行业税负等,查找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三是建立税负预警制度。开展宏观税负预警,以GDP税负率、工业增加值增值税税负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值税税负率等平均值为标准,评估总体税源管理水平。开展重点行业税负预警,分析行业税负水平及税负离散度,查找税负偏低的企业,引导纳税人自查或开展行业整治。开展风险预警,对税负持续偏低、连续零负申报、销售收入或进项抵扣异常变化、出口异常增长等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风险预警。四是完善数据制度。数据质量、征管质量和税源分析报告实行省、市两级办法,各职能部门根据的数据,认真核对、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和反馈。

6. 加强纳税评估。完善纳税评估软件,按季测算评估软件指标峰值、确定重点行业评估指标的峰值区间。收集第三方经济信息,从统计、工商、地税等部门收集纳税人土地、投资规模、经营(出口)及信贷情况、重点产品产量等信息;利用纳税辅导、户籍巡查等日常管理工作,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以及与生产经营密切关联的生产要素情况;从纳税人同行业企业了解税负、物耗、能耗等指标水平,从长期为纳税人提供原料、主体包装、主要能源、运输工具的单位了解业务往来情况及市场信息。加强各税种评估,增值税评估重点是加强对连续发生低税负申报、零负申报、税负畸高、“四小票”抵扣金额较大、各类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成品油零售以及出租、出借柜台经营的商贸企业等纳税人的评估;消费税评估的重点是加强与增值税税基的评估比对分析;涉外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汇算清缴、审核评税相结合。积极试行由省、市国税机关税政、稽查等部门联合组织对跨地区大型企业纳税评估以及涉及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的反避税调查。建立以纳税评估面、涉嫌偷骗税案源移送率、稽查及时反馈率为主要指标的纳税评估质量考核体系;建立评估个案复核制度,重点复核检查结果与评估分析结果、税收分析结果存在显著差距的评估个案。

7. 规范税收检查。一是规范日常检查。税源管理部门组织对纳税人开展日常检查工作,主要采取纳税评估实地核查的方式。如纳税人申请办理涉税审批事项涉及下户核查的,由税源管理部门组织进行。二是规范税收专项检查。由稽查部门牵头统一组织,重点是对个别整体税负偏低、案件线索指向较为集中的地区或行业,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三是加强涉税案件查处。积极推行分级分类稽查办法,规范省、市、县三级稽查部门职责范围,建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贯通的案件查办工作机制。四是建立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通过税收经济分析,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问题,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通过纳税评估查找纳税异常的纳税人的具体原因,涉嫌偷骗税案源及时移送稽查部门专案检查;税务稽查结果及时反馈、指导修正分析评估指标以及完善管理措施,形成以税收经济分析指导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验证纳税评估实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解决税收经济分析发现的问题的工作机制。

8. 健全税源控管措施。一是完善征管质量考核。全面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量化基层执法人员考核,全过程监控税收执法行为。二(下转第42页)(上接第33页)是加强发票管理,推行增值税纳税人“一机多票”,逐步在个体工商户中推行定额发票。三是积极推广税控装置。对税负长期偏低且达到一定规模的商业企业大力推广税控收款机;将税控信息与纳税评估结合起来,利用税控装置记录数据评估并计核应征税额。四是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加强与技术监督、工商、财政、地税、海关、银行以及司法等部门配合;积极扶持税务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展,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工作。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