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协作教学论文

协作教学论文

协作教学论文

协作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PBL,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探究

 

0引言

随着学习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促成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诞生和迅速发展[1]。CSCL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共同活动情境中的意义以及意义建构的实践,同时也包括诸如以问题情境设计为中介的小组讨论学习方式。CSCL的研究趋向更加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其研究方法更加注重描述性而非实验性[2]。因此,CSCL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意义建构。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协作学习的一个典型范例,也能够更加容易的实现学习者学习中意义的建构。

1 概述

1.1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种教学方法,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这种学习方式是由问题激发产生的,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协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交往的技能,并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3]。

1.2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简单讲,就是把协作学习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导、支持和优化协作学习[4]。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人们对于CSCL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其中美国学者考希曼的观点代表了CSCL研究的主流。

2002年,考希曼在CSCL2002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了CSCL的定义:“CSCL这门学科着重研究在共同生活环境中的意义和意义缔造的实践,以及设计的人工制品被这些实践活动应用为中介的方式”。这个定义表明教育学论文,协作意义建构以及工具制品如何中介或影响该过程的方式成为CSCL研究的主要问题。[5]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CSCL中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以及建构意义的研究。而PBL理念为CSCL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学生小组协作探究问题的过程,能使我们更加容易的分析学习者意义的建构以及人工制品作为中介对这种意义建构的影响。

2 PBL理念下CSCL模型构建

PBL理念下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就是在网络环境中,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成立的在线小组,利用学习平台提供的资源门户,搜集并整合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各种通讯方式,来进行交流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或学习方式。

对于其模型的构建,有利于CSCL系统开发的问题定义和需求分析阶段的开展;有助于将CSCL相关理论的抽象概念抛锚于具体的CSCL实践之中,加深我们对于理论的理解;同时在具体的工作、学习实践中,借助模型作为支架,可以帮助我们在繁杂的现实世界之中,分析现有的CSCL系统,把握其本质。[6]因此,我们可以把模型看作是联系CSCL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探究PBL理念下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这种教学或学习方式的时候,我们先对其模型进行构建。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该CSCL模型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在线小组

在线小组的成立由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平台的管理员学习的任务,并根据任务的性质和难度,对学习的参与者提出相应的特征、能力和数量的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任务申请的系统,使学习参与者能够按照学习任务提出的要求进行任务的申请,最后通过对学习者特征和教师对任务的管理能力的分析,成立解决问题的最佳在线学习小组。

(2)整合信息资源

平台学习资源指的是一种学习资源的门户,它将各地教育信息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学科网站群、虚拟教研中心等整合于旗下,将各地区的教育资源描述信息集中起来,资源则分布在各地存储教育学论文,在各地资源库内容更新的同时,同步更新资源中心的索引目录、目录索引中心以及各地市的资源库系统[7]。通过平台学习资源门户,学习者可以快捷的、全面的获取问题解决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学习者要对搜集到的学习资料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学习资源。

(3)提供交流平台

学习平台提供的交流方式在学习者协作探究问题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可以用系统提供的同步通信(网络视频广播、网络聊天室和视频会议)和异步通信(E-mail、BBS、博客和新闻组)等方式进行交流。由于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合作交流的,它具有人际沟通方式的虚拟化,因此它对学习者交际技能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两个点:一方面,对学习者的言语技能要求较高。由于在网络上人际沟通的虚拟化,而不是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掌握在交流时如何使用文字简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提问、如何使交流继续进行下去的高超的言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IT技能。如使用公告栏、聊天室、E-mail、数据库等技能,只有参与者娴熟地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使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下去。[8]

(4)评价协作过程

基于问题情境的CSCL中,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得学生的评价变得更加客观。在CSCL中,可以用BBS、聊天记录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教师除了可以查阅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外,还可以根据这些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在协作中所起的作用和参与程度。教师还可以通过匿名的聊天、投票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互评。对学生参与协作的时间、发表留言和学习成果的多少,可以由计算机自动记录、评分,随时反馈给学生。使用CSCL提供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小组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客观的、合理的评价。[9]

3 PBL理念下CSCL的优点

3.1问题情境的设置更为逼真

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问题情境。一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都是教师用比较抽象的语言描述出来的,有时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网络环境下的PBL,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文本、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去呈现我们的问题,创设一个逼真的,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去认识该问题,从而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以便于后来的探究和学习。[10]

3.2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

传统的合作学习,学习资源的来源,大多来源于书本,不仅信息量较少而且查阅起来非常的困难。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教育学论文,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来寻找资源。然而,当今网络上的资源,可用“浩瀚”两个字来形容,如此之多的且未经梳理的各种资源,会导致真正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湮灭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平台学习资源门户的建立,可以提供信息量丰富、结构合理、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更加便捷的获取学习资源。

3.3评价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CSCL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意义建构,这种有意义的建构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对于学习结果的关注”。相比传统的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关注,能够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学习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让学习者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在小组中的展现,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另外,评价方式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变,也是教育素质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9:249-274.

[2]Koschmann,T.Dewey's Contribution to theFoundations of CSCL Research[A].In the Proceedings of Computer Support for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2002)[C]. Boulder,CO., 2002.56-58.

[3]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7-114.

[4]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9:249-274.

[5]柴少明,赵建华,李克东.基于活动理论的CSCL协作意义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7):96.

[6]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9:249-274.

[7]罗江华.解套形与实——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

[8]赵建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

[9]秦安兰.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与传统合作学习的比较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4(6):29.

[10]高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2004(8):29.

协作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协同理论;方式途径;实施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75-01

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试行)》也要求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新课程标准也大力倡导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合作学习,明了其方式途径,实施有效的活动,培养出不再是"镙丝钉"而是具有"生存力,发展力,变革力素质"的人,不再是"等饭碗"而是"造饭碗"的人,不再是"未来的期盼者"而是"未来的实践者"。

1.语文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开展,均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有较好的成效。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也不例外,这是协同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1 什么是协同理论。1976年联邦德国的赫尔曼q哈肯出版了《协同学导论》专著,标志着协同理论的诞生。这个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处于完全无序的混浊态时,系统从无到有的变化就不大,当外界条件接近临界点时,变化就很大,最后在临界区域就出现宏观有序结构。哈肯指出,一个开放系统中的子系统既有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又有由于子系统之间因一定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这种协同作用导致系统总是处在"……无序─有序─无序─有序……"的波浪式前进状态之中。

在协同理论中,形成协同作用的关键在于自组织。自组织是指每个人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地协同工作,以一定的方式活动并形成协调行动,不是靠外部组织而是自行组织起来的集体。

1.2 协同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从宏观层次讲,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科技、经济等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提高社会的发展程度。教育发达,科技进步对经济繁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从微观层次讲,人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养成需要各育的协同。以往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现在又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就在强调各项教育内容的协同。例如,在我们的语文课教育中渗透德育、美育,使传统的单一课转化为新型的综合课,就是协同理论的运用。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协同,还需要生生之间的协同,师师之间的协同,家庭学校之间的协同,社会学校之间的协同等等。所以,如何形成教育的自组织,显然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避免采用命令式教学,放弃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而采用启发诱导、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还要设置尽可能多的隐性课程,使学生形成一种默契的行为规则并按之协同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主动作用。

1.3 协同理论对语文合作学习的指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实际上就是对协同理论的有效运用。所谓合作学习,就是针对一定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相对"个体学习"而言,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这是对《纲要》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了学生"合作技能"这个一般性发展目标: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我这里所说的语文合作学习,并不局限于学生之间,还包括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家庭学校之间,社会学校之间等等。我们就是要广泛的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有效资源,从而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合作学习,形成语文教育的生机勃勃的自组织,让学生、老师、家长、学校领导、社会其他成员都能协同学习,共同发展。

2.语文合作学习的方式途径

语文合作学习既然有协同理论的指导,我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和途径呢?我认为有如下一些类型。

1、学生学习――学生学习

这是最基本的语文合作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确立目标并完成目标。在学习中,不是单个个体的活动,而是很多个体的积极协作的活动,形成高效的自组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生学习――教师教育

这是教学相长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交流合作学懂未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合作改进教学。

3、教师教育――教师教育

这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4、学生学习――校领导管理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学生与校领导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5、教师教育――校领导管理

首先,教师根据校领导指示进行教育教学;其次,校领导通过教师的反馈改进领导艺术。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6、学科学习――学科学习

语文合作学习不仅要在语文科内进行,还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7、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这是将家长与学校联系起来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全方位地教育学生。

8、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这是广阔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多方面得到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9、学校教育――学校教育

这是加强和巩固单个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使得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效果明显,互为补充。

10、地区教育――地区教育

这是较大的教育行政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便于成果与经验的交流。

11、地区教育――国家教育

这是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

12、国家教育――国家教育

这是国际之间的教育教学合作交流活动,也体现了合作方之间的扬长避短。

3.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活动

协作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 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39-03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之一,旨在培养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翻译、商务等英语专业人才。而英语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在教育培训阶段中需要教师的引领在课堂中获得。课堂作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的实体或观念、制度与行为文化的整合体,它不仅承载和制约着文化,而且还可衍生出与课堂相关的文化。譬如,就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而言,课堂是英语语言文化的载体,课堂文化是师生为实现英语语言与文化的模拟、传递、体验、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于协同创新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协同创新的文化活动,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在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的基础上多元协同创新的一种文化。

一、协同创新: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构建之理据

协同创新发端于协同学(Synergetic),其意为“协调合作之学”。它是由上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创立的,他提出复合系统是“由一个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协同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如果一个群体的单个成员之间彼此合作,他们就能在生活条件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改善,获得在离开此种方式时所无法取得的成效”。由此可见,协同创新强调在涨落和非线性作用下产生的协同效应,特指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的自组织行为结构,子系统之间的有序协同,创造超出各子系统单独作用的效果,最大化发挥整个系统的效益。从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角度看,协同创新是指组织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个组织自身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这种协同过程是一个通过竞争机制优化选择要素搭配的过程,各要素经历着一个从非协同关系走上协同关系的复杂的过程。

就课堂文化的协同创新而言,协同是指课堂文化场境中课程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具体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师生、生生、课堂内外与校内外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协作。创新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式和专业建设的创新; 二是课程设置与组织、教学行为、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的创新;三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是由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众多子系统构成,只有各子系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方面加以优化并实现从混乱无序到协同有序,“形成一种合作、同步、协调、互补的关系”,构成系统课堂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优化各子系统协同,发挥整体,才能构建出基于协同创新的课堂文化,最大化创造该系统的效益。

二、协同创新缺失: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检视

(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缺失。客观地说,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管理者和师生对协同创新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地方高校管理者、英语专业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还是存在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的缺失问题。地方高校管理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很难实施协同创新,因为它涉及在学校层面上须从大学精神或理念到实践予以培育,在院系层面上须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到课程设置予以体现。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教授知识的场所,笃信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唯有通过教师单向度传授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至于协同创新,不仅难以操作,而且很难让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知识本身是一种间接学习,无须创新,是依靠教师的讲授以达到知识接受、储存和再现,师生关系是一种“授―受”的单一线性关系,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或认识活动,无须与老师、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或参与。

(二)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缺失。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是课堂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课堂上师生对协同创新制度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师生、生生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有利于处理师生、生生、师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可以用来协调师生、生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利益关系,借此来表达师生、生生对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认同。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协同创新的实现需要确立一系列的目标、对象、内容、步骤、评价等相关的制度进行保障。但实际上,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存在一定的缺失。首先,制度保障缺失,即不能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主体的利益。无论是教师与学生的观念文化的冲突,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文化冲突,都需要制度文化的调适与规约,以保障协同创新课堂主体的利益。其次,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充分保障课堂教学中“每个利益主体的文化底线”,不能通过协同与创新等方式在基于规训与教化功能的制度上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文化冲突的消弭提供保障。最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缺失适度的张力,以协同创新制度为本位否定其他的一切课堂制度文化,彰显其刚性。而不是既要强调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愿景的共享性,又要保持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教学以师生为主体的自组织的独立性。

(三)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缺失。行为是指个体本能地对活动做出有意识的反应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课堂行为文化凸显的是师生在课堂文化场境中各项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是指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师生通过协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展示出来的文化观念、行为倾向或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旨在创新目的。协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反映师生所共同具有的目标、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在教师教学行为文化和学生学习行为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缺失。教师教学行为文化方面,教师控制着课堂大部分时间和教学活动,单向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学习行为文化方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单兵作战”,听老师讲和做笔记成为学习的常态。课堂行为文化缺乏师生行为协同,缺乏通过互动、合作、交流达到获取和建构知识。

三、从观念到行为: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构建

(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构建。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核心。没有协同创新,就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只有构建协同创新观念,以协同创新观念引领,将协同创新作为课堂观念文化的内在驱动,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文化构建与发展。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协同观。协同是课堂文化的基本方式,是一种交流与沟通,体现的是师生、生生强烈的合作意识、教学民主观念与人文情怀,其实质是师生、生生全面的共创、共生与共享。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的协同按协同领域可分为师生课堂决策协同和课堂教学协同等;按协同对象可分为师生协同和生生协同等。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强调师生、生生的合作精神,不但重视学生个体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强调以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学生学习成长。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为英语专业教师提供并创造更多的协同与交流机会,形成最佳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才能,并使每一个个体的智慧和才能在学校愿景的实现中体现其价值”。二是创新观。在当今教学变革的时代,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应“倡导变革与创新”。只有对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实现变革,才能克服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才能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永恒的主题与追求。树立激励创新的理念,通过师生合作方式与持续学习,不断提供创新的动力,培养师生创新态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从而升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共同愿景。

(二)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只有建立与完善制度和机制,工作才能深入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文化的构建需要配套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制度,这是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改革和发展和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就目前来看,强化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发挥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师生是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的主体,师生需要协同创新制定课堂制度文化,才能充分体现师生共同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价值理念,课堂制度文化才能成为为师生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课堂协同创新的行为准则。二是增强师生的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感。“制度是对组织成员进行观念引导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感就是组织成员对制度文化的感知。”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师生作为课堂协同创新制度建设的主体,要以协同创新制度作为课堂教学指导和行为活动规范,并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践行这一制度,从而逐渐形成并日益强化他们对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感。三是让师生理解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的意义。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蕴涵的意义需要师生共同体悟与认同,才能对师生课堂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产生实质性作用,从而使师生协同完成语言与文化课堂教学,创设语境,师生、生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以便提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构建。协同创新行为文化是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社会、职业活动以及人自身发展需求而形成的,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诉求。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需要开展协同创新等文化活动,将协同创新文化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内在驱动,通过协同与创新传承英语语言与文化,使其内化为课堂行为文化主体的协同精神与创造素养,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行为文化的整体发展。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协同创新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主体构建。协同创新行为文化源于课堂文化主体的行为,是协同创新课堂文化在主体行为的集中表现。协同创新行为文化的主体具体包括教师、学生。以师生合作、生生互助教学组织形式对不同主题的语言与文化进行参与、探究并创新性综合应用语言,以达到英语语言知识的生成、语言使用的创生与语言能力的获得。二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活动构建。在课堂情境中师生通过合作、对话和互动等行为方式共同设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选定英语专业课程和确定不同主题的课程教学(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40页)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发展性评价,同时通过“异质”进行生生分组,在英语教师指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协同或同伴互助达到英语知识的共享、语言交流以及问题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环境氛围构建。协同创新文化在表层上体现于课堂文化的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在本质上体现于师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形成的课堂行为环境氛围上。即在课堂上积极营造协同创新的学风和班风,呈现“生命化的课堂文化”,而不是以教师为首席的学生被动接受的“一言堂”或“满堂灌”。

综上,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师生应在课堂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活动中渗透协作创新观念,共同遵守与履行协同创新制度,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课堂文化氛围,建立充盈的师生相互配合和相互协同的教风、生生互帮互助的学风和形成创新合力的班风,培养师生的协同创新文化思维、态度与能力,从而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雁芳.有效教学理论下的英语课堂文化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2]汪传雷,熊月霞,潘珊珊.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

[3]胡恩华,刘洪.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6)

[4]张方.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熵理论及耗散结构论[J].社会科学家,2011(8)

[5]刘颖,陈继祥.生产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6]高文宇.协同理论及其教育教学价值[J].科学教育研究,2007(6)

[7]李洪修,孙继红.高校协同创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8]曾庆亮,岳佳.高校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9]唐华生.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7(3)

[10].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张军凤,张武升.基于师生本位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12]季云.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文化建设研究”(2013B018);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2014JGA19)

协作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协作学习;Discuz;教学模式;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214-03

作者简介:周小燕(1987-),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0引言

教学模式是为优化教学过程而设计的教学结构形式,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但至目前为止,传统的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在影响着课堂教学。通过在某所高校随堂听课,发现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规范统一和权威评价,忽视了学生这一认知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加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协作学习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理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正是代表了一种新的协作学习方式与普遍渗透于社会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汇合。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研发工具,以网络世界作为学习天地的课程整合,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使英语教学和学习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设计了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基于Discuz的英语写作协作学习平台,以辅助课堂英语写作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Discuz与协作学习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个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协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CrossdayDiscuz!Board(简称Discuz)是康盛创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套通用的社区论坛软件系统。通过简单的设置和安装,用户即可在互联网上搭建起具备完善功能、负载力强并可高度定制的服务平台。Discuz是一个社会建构主义教育哲学为依据开发的、免费的开源软件,界面、功能、插件可自由选择。Discuz除具有一般论坛的功能外,还提供了很大限度的个性化设定功能。Discuz具有完善的互动交流、灵活分组、虚拟积分、成熟管理等功能,其中互动交流是Discuz设计的核心。Discuz以社会建构作为理念而开发,这与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不谋而合,Discuz所具有的功能特征也为网络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2基于Discuz的协作学习模式

基于Discuz的协作学习模式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协作学习小组、辅导教师、协作学习活动、协作学习环境、协作学习成果、协作学习评价七大要素,如图1所示。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1)协作小组的划分。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学习任务完成的关键一步,学习者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3~5人组成一个小组。在组建小组时,应当尽量确保小组内的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

(2)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分组后,首先应明确小组共同的目标和协作成果的评价标准。其次,小组成员通过讨论与协商,制定出协作计划和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并为每个人分配相应的角色,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职责,将个人的成果和小组的成果统一综合起来。

(3)指导小组成员讨论。每一个在线学习者在确定小组以及个人的任务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进行协作性学习,并为学习者创造相应的条件。学习者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并有效收集信息。遇到难题时通过网络求助教师、同学以及网络上任何一位对专题感兴趣的人。

(4)小组协作研讨。收集整理完信息之后,学习者要将各自获得的信息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然后,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并提出本组的独立见解。

(5)评价与反思。学习评价不仅要对学习结果做鉴定,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之间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反馈、激励和改进,形成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

3基于Discuz的英语写作协作学习平台

3.1基于Discuz的英语写作协作学习

基于Discuz的英语写作协作学习开展分为准备阶段、写作阶段和修改与评阅阶段3个阶段,如图2所示。

(1)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中,先要组建小组。小组成员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学习任务完成的关键一步。接着教师提供主题或场景,学生自行命题,整理写作思路。教师可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库将丰富的学习资源直接上传或以链接的方式放入Discuz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扩充知识,挖掘写作题材,确定写作内容。采用“头脑风暴法”,即学生明确写作主题后,迅速在头脑中搜寻有关信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立即写下来。在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中分享信息进而形成写作提纲。

(2)写作阶段。在写作阶段学生需要执行写作准备中产生的写作计划。学生要运用写作的基本技能完成作文的初稿。借助Discuz平台的E化写作方式,学生可以轻松实现文稿的各种编辑,网络的在线词典又为学生选词造句提供方便。写作阶段,教师对整个写作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在成稿前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学生遇到问题可通过Discuz平台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求助。

(3)修改和评阅阶段。修改和评阅阶段是一个反馈机制下的开放性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信息互动,学生的写作逐渐完善。利用Discuz平台的论坛和个人空间模块,可以便捷地将文章,供师生一起评阅、分享。在初稿完成后,同伴互评和教师评改,作品得到反复修订。在这一阶段,采用的是多元评价循环反馈机制,教师注意评价的标准和依据,以便学生修改和评阅。小组可将好的作文推荐给教师,教师从中选择并至Discuz论坛模块的“优秀作品栏”中,供学生学习。

3.2功能实现设计

基于Discuz的大学英语写作协作学习平台(http:///)设有三类用户:超级管理员、管理员和会员。超级管理员是最开始安装Discuz软件搭建该平台的人,管理员是教师,会员是学生。教师是由超级管理员加入,学生自己注册,经教师审批或由教师从后台直接加入。没有账号和密码的同学被视为游客,可浏览该平台但不能发表评论。

本平台的实现主要使用了Discuz的论坛、群组、个人空间和排行榜4大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3.3论坛模块

论坛模块添加了5个板块:班级通知、写作知识、经验交流、学习专区和生活英语。“班级通知”板块,是将英语写作班级归置为代课老师的子板块下,教师登录之后,以发帖的方式学习任务,学生对任务若有疑问,可以跟帖提出。在完成任务之后将作品以跟帖的形式,在该任务通知之下,如发现提交的作品还需要修改,可再一次发帖也可像Wiki一样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编辑,评阅时以最后提交的作品作为评价对象。“写作知识”栏提供了英语写作中主要的知识点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准备。学生遇到相关问题,可在本栏的相关知识点子版块提出,等待解答或请在线的同学帮忙作答;“经验交流”设有3个子板块,分别是“求助求解”、“教师文集”、“读书推荐”。学生遇到比较综合的问题,可在“求助求解”寻帮助,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可在“教师文集”,找到好的学习资源或学习方法都可以在“读书推荐”中与他人交流分享,学生优秀的作文亦在此展示;“学习专区”含有词汇、语法等辅助英语写作资料;“生活英语”是当学生处于疲劳或休闲时,提供给他们轻松学习英语的多媒体资料。

3.4群组模块

各班学生自由组队,人数控制在3~5人,组内讨论小组名称并选出组长。组长在群组模块,找到自己所在班级,创建群组。小组其他成员申请,经组长审核,加入群组。组长要负责使小组成员注意集中于当前的讨论,确定需要帮助的成员得到及时的帮助。在修改与评阅时,注意调动小组成员积极参加,给予有价值的修改意见,结合具体的评语,按照一定的标准给本组成员相应分数,组长负责计算平均分。非小组成员的学生可以浏览小组的讨论、评改过程,但不能发表言论,若想参与,可申请加入。

3.5个人空间

学生可在个人空间将学习的心情、心得、感想以日志的形式发表,其公开性可自行设置,既可设置为不公开,亦可与指定的好友分享,还可全部公开。写作初稿完成时,可在此先发表,指定同学帮忙修改,减少文章的毛病,之后再提交给小组评阅,这样有利于在同伴互评中取得好的成绩。

3.6排行榜模块

学生在平台上的活跃度和积极度,通过查看排行榜就可一目了然。排行榜有用户、发表帖子、日志等排行信息。在“用户”这一栏,可以查看所有用户活动所获积分排行,各用户发帖和发表日志的情况等;在“帖子”这一栏,可以了解各帖子的热门程度;“群组排行”可以显示各群组的活动情况。该模块将跟踪和记录下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并公开展示给学生和教师,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去参与交流讨论。通过排行榜,教师可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相关兴趣,在课堂上可以更有效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结语

基于Discuz的英语写作协作学习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写作进行了有效整合。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创设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协作发展的学习平台。无论是课内、课外面对面的协作讨论,还是网上的协商,对于学生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能力的培养都能产生一定的成效,使学生更善于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英语协作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小组之间产生多重多向的互动,对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经验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通过使用基于Discuz的英语写作协作学习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季丽珺,潘秀杰.浅谈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2]刘新丽,刘雍潜.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3]百度百科[EB/OL]..

[4]陈晓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2).

协作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组协作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

1.引言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英语变得尤为重要。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必修课之一,其所肩负的使命不可小觑。然而,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气氛压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口语能力欠佳。在此背景下,小组协作模式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备受追捧。本文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对小组协作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是小组协作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取知识及认识事物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环境对学生建构知识的巨大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在同学或同伴的协同帮助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认知学习理论指出,协作的学习模式远胜于个人学习,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他人的协作沟通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

3.小组协作模式简析

小组协作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组为单位,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集体进行问题解答与探讨的一种学习策略。小组内各成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协作学习模式可以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邮件等方式与小组成员或教师进行交流(Erlin,Yusof Norazah & Abdul Rahman Azizah 2008:59)。

协作小组模式的组成分为四个部分,即协作小组、小组成员、教师和奖惩机制。协作小组是协作模式的基本部分。在小组建立的过程中,成员数量理论上每组三四人,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可适当增多每组人数,但不能多于五人。小组成员是协作小组的基本要素。由于学生成绩存在差异性,小组的创建可以先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等进行调整,争取使每一组男女比例协调,学习较好者带动学习稍差者。教师是协作小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小组活动将无法开展。教师是协作小组的组织者、实施过程的监督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奖惩机制是有效督促协作小组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协作小组模式教学应将各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在给各组打分的基础上,对课堂上抽查到的学生可适当加分或减分,以检测各组、各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杜绝滥竽充数、偷懒现象的出现。

4.基于小组协作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4.1课程介绍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是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所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教材主题丰富、体裁多样、选材广泛。本门课程共十个单元,主题内容从日常话题逐步深化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深层次问题。每一单元内容分为八个部分,即starting point,active reading 1,talking point,active reading 2,language in use, reading across cultures,guided writing和unit task。

4.2实践过程

本文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一单元为例,首先需说明的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小组协作学习的主要时间放到课前。因此,为了更好地监督各小组之后的学习进展情况,教师可利用QQ、微信等网络方式建立学习群或聊天小组,方便今后作业的布置及监督。具体实践过程如下:①学生课前自由分组,每组人数控制在5人以内,随后教师对各组进行调整。②教师在课前利用网络方式对各组布置任务。首先,要求每组学生熟悉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对starting point和active reading正文前的问题进行探讨,各成员互相监督,届时课上教师随机抽查学生进行回答。其次,教师对active reading1名为catching crabs的文章互相分割,根据小组数量和课文长短进行切分,通过网络方式布置给各小组。每组在课上需选派一名代表对所负责的几段进行讲解,随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补充。需注意的是,每组除去负责的段落,对课文正文其余部分也要共同学习。③Active reading1讲解需耗费两个课时,课堂结束后教师对各组布置作业,除去talking point外,每组需对language in use部分每一题进行预习,共同完成至少每一大题的其中一个例子,上课时教师抽查学生并进行讲解。

4.3效果评价

实践证明,小组协作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习较差者在小组其他成员的调动下,成绩有所提高。此外,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待到课上会有目的性地进行听讲,主动地构建知识,此种教学模式较之以往的教学效果更佳。

5.结语

本文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对小组协作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做了试探性的研究。通过小组协作的模式,大大节约了课上的学习时间,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系统性的认识,把握知识的能力显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此外,在小组协作中通过互相学习与探讨,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活跃了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Erlin,Yusof Norazah & Abdul Rahman Azizah. Overview on agent application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teraction[J].US-China Education Review,2008(1):59.

[2]Simon Greenall,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