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概念教案

新概念教案

新概念教案

新概念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学案;课堂教学;编制;使用;效率

1.问题的提出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人们一直关注与研究的课题,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则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斯丁格勒教授指出的:“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前提和中心必须是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学案教学是针对于如何改进学生“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为学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讲为主、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形成高效率教与学行为的有效策略。但实践的过程中,数学学案教学并没有达到它的效果,这主要是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2.学案的相关概述

“学案”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指教师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材的编撰原则和知识体系,按照新课标、教材与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后,所设计的供师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便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导学方案。学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学习课题、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学习评价与学习链接。根据学案的形成过程、基本含义及其构成要素,学案具有整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引导性等特点。

“数学学案”是数学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将数学知识问题化,将学生的数学能力过程化,将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它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目前学案编制和使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案”实为“习题案”。学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化”不等于“习题化”,学习的过程更不是单纯做习题的过程。“学案”全部都是习题的形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没有起到“导”的作用。

(2)学案实为教材内容简单重复。学案并不是简单重复教学内容,更不是简单罗列知识点。学案为学生较快进入“最近发展区”,链接所学知识和相关知识经验以及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等方面提供了适当的着力点和帮助。

(3)“学案”实为“定义、定理记忆”。数学学案在其编制新授课时,往往会将一些概念、定理的结论直接给出,或是以填空、解答题的形式出现。没有加深对概念与公理的理解,更没有从抽象、逻辑上理解,仅流于直观化、表面化。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些都是数学思维过程的较好范例。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取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思维训练,在编制数学学案时应该体现这一点。

(4)“学案形式化”。数学教师仅在公开课或参赛课使用学案,并没有在普通课堂上使用,使得学案只是一种形式。从教师角度来分析上述现象,教师承认学案对教学很有帮助,但是编制学案比较繁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学案对教学的重要性。

4.数学学案编制及使用策略

数学学案是进行学案教学的有效载体,编制出一份高质量的数学学案是学案教学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针对数学学案存在的问题和数学教学的特点,阐述数学学案编制及使用策略如下:

4.1学案的编制要以课标作为指南

重视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以课标为学案编制的指南。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标准,对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学案编制的基本思路也如此。教材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编排体系以探究式的方式呈现,这也是为什么强调在学案的编制上要体现探究性、情境性原则的依据。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也是学案编制中的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课标提出了实施的建议,这为学案编制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4.2学案编制前要先研究学生实际情况。

学案编制前要先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案编制特别强调学情研究和分析,几乎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课前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旧知识,课中要分析学生使用学案遇到的问题,课后要了解学生使用效果。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育活动。另外要注意那些与新知识有紧密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那些没有形成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给予关注。

4.3根据数学的不同课型特点编制数学学案

数学不同课型的学习流程不同,学案在构成上会有差异,其侧重点也不同,根据数学课的不同课型的特点编制学案是必要的。数学的课型主要分为:新授课(概念课、定理课等)、习题课、复习课等。

4.3.1新受课(概念课)的学案编制

概念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数学思维的节点,因而在数学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概念学习一般经过三个过程:概念引入(揭示研究的必要性),概念的获得(概念学习的具体过程),概念巩固与运用(了解概念的运用,在运用中巩固概念)。

对于概念课学案的编写主要帮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概念的本质、构建概念的知识体系、形成概念运用的基本活动经验。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明晰概念的定义,促进学生获得概念。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概念的获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概念的同化和概念的形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本质,这种学习方式称为概念的同化。在教学条件下,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获得之后,自然是概念的巩固与运用了,力图通过相关活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概念巩固与应用阶段,一般可设计为概念的辨析和概念的泛化。

4.3.2习题课的学案编制

数学学习离不开解决问题,教学中例习题教学、具体实际问题的建模等都是典型的习题课。习题课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概念、命题有关知识的一个实时检验,又是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对于习题课学案的编制,主要是对例习题的配置、编排。配置例习题应与教学目标一致、具有代表性,要与学生学力的相适应,还要注意针对性和差异性。在例习题的编排上,一般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常见的习题课编排方式有:递进式,按照知识内容要求的不断提高进行排列。分类式,将某个内容的问题分成各种不同类型进行编排;同一题干式,将相关问题纳入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形成同一题干若干小题的题干式;一题多变式,从一个题目出发,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改变其中的条件或结论,形成若干个相关题目组成的题组。

通过对习题课的分析总结出习题课学案编制的大致过程可以如下:(1)分析本课时任务和学生学力状况,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2)选择某个典型而具有较大拓展变化空间的问题;(3)多向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可能的困难,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式,并估计这些变式的困难;(4)根据班级学生的状况,选择本课时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和部分学生可以拓展的内容,确定学习流程;(5)在上述这些工作基础上,整理形成学案。

4.3.3复习课学案编制

数学学习离不开复习,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其内容相对已经比较丰富,我们需要把这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找出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它们形成某种组块,便于学生整体认知;使得相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单元复习课学案编制需要完成的任务:(1)对本章节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次“拉网式”的回顾,从而再现本单元的相关知识与方法等;(2)对本章节的知识方法进行适度的梳理、重组,从而形成相关知识的网络;(3)设计丰富多样、难道恰当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4 制作学案模板

针对教师使用学案的形式化,制作各类学案模板可以解决教师编制学案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问题。根据数学的不同课型制作相应的学案模板,教师可以根据模板快速编制学案。如新授课概念课模板如下:

4.5 学案编制应设有“使用说明”

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用过学案,对于他们来说是初次使用学案,在学案中明确设置“使用说明”是必要的,它主要是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知道哪个过程用时多少,需要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使用说明”主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 说明使用学案学生的基本情况,说明学案适合什么样程度的学生使用;特别是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校和班级,如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或者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差别。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任课教师该怎样处理,尽量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使用。

(2) 说明本次学案学习中要用到的教具,如量角器、直尺、三角板、铅笔、等工具。

(3)说明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和要进行的活动,如“发现问题 ,小组讨论, 展示个人成果 ,教师对重点概念进行点评 ” 。

(4)说明教学操作的流程及时间安排。

5.小结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学案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存在这些问题原因。针对其问题和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有效的学案编制策略。文章提出的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希望读者阅读本文后对编制学案有一定帮助。希望能够帮助数学教师快捷的编制出高质量的数学学案,提高教师对学案使用的意识。通过教师对学案的普遍使用,发挥学案的功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学生提升学习和探究的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琼.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

[2]李荣.高中文科数学学案教学模式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黄干群.对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认识[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

[4]汪盛忠.“导学案”制误区及对策[J].学苑教育,2014,(2).

[5]章飞.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初中数学学案设计与案例赏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6-76).

新概念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建构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颁布实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提出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观点。新课标指出,初中生物学教学应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精选的50个重要生物学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概念事实的感知、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特征形成概念,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地位,引领整个生物学教学。并与国际科学教育“少而精”的原则接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讲授、教具演示、实验探究、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等,不过,“导学案”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导学案”的最大特点是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教师的角度讲,“导学案”渗透了教师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定位,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学法的指导等;从学生角度讲,“导学案”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有序、有效地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建构知识。因此,“导学案”是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学生主动建构重要概念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导学案”通常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总结、课堂检测等环节,充分发挥好每一个环节的引领作用,可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起重要概念。

下面以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课第一课时为例,谈一谈“生态系统”这一重要概念的建立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锁定重要概念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生态系统概念及生态系统组成,既是本节课教学目标,也是本节课要建立的重要概念。在编写“导学案”学习目标环节时,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习活动要建立的生物学重要概念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简明、易懂的语言阐述学习目标,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引领学生建构重要概念的学习活动,使师生双方的活动能做到有的放矢。

1.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3.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二、倡导自主学习,独立感知概念

自主学习是建构重要概念学习活动的基础,设计“导学案”环节时,主要以问题、填写关键词、识图等形式进行加工编写。引导学生阅读原文,感知重要概念,整体把握重要概念中的关键词。使学生能结合教材通过自学完成任务,对重要概念做初步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生成新的问题,为合作探究、深入理解重要概念做好铺垫。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____________内,_______与______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后者包括绿色植物、________和________等在内的所有生物,根据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开展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概念

此环节是建构重要概念的关键环节,承载着对重要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借助于丰富的思维活动建构重要概念的核心学习活动,是对重要概念中抽象点、复杂点、关联点等化解的思维碰撞过程。激烈的思维活动需要多样的学习活动支撑,“导学案”可通过设计“认一认”“找一找”“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等一系列思考讨论类活动,将要探究的重要概念问题化、具体化、活动化,创设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内在要素及相互关系,通过质疑、解疑、讨论、交流等合作探究,及时处理重要概念建立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来主动建构生态系统等重要概念。

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认一认: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认识图中的各种生物。

找一找:除了生物成分以外,池塘生态系统还包括哪些非生物成分?

写一写:请将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填写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

说一说:你能说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吗?

议一议:池塘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它们排出的废物都到哪里去了?这与哪些生物有关?

四、精心梳理盘点,主动建构概念

课堂总结是整个建构重要概念活动的结晶与升华,该环节通常运用概念图策略,引导学生将所理解、掌握的有关重要概念构成要素,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纳入到认知结构的网络中去,形成科学、准确、清晰的生物学重要概念。

五、及时课堂检测,力求巩固概念

灵活变形,辨析重要概念。围绕建立的生物学重要概念,遵循典型、适量、多层次的原则,确定课堂检测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纠错,及时发现对重要概念理解、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及时补充、修补存在的漏洞,形成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与掌握。

1.下列能够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里所有的鱼 B.革命公园里所有的动物和草

C.水稻田里所有的生物 D.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C.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D.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3.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4.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 )

A.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 B.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C.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D.分解动植物遗体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条河流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B.一个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环境中所有的生物

C.细菌太微小,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D.猪笼草不能看成是生产者

6.小明家里有个大大的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植物、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否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

新概念教案范文第3篇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试验修订本)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组织,均渗透了创新意识。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计,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课程作为必修课的变革,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

一、何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法学院及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它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巧妙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地理案例的选择,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选择要求首先是地理案例的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能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是地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必须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再次是地理案例的适时性。案例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从家乡地理事象中选取的案例最受学生的欢迎。

2.地理案例的运用,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

首先,提出地理案例,让学生从中本文由收集整理发现有关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问题。

其次,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地理案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再次,对案例进行综合评价,以拓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三、为什么要实施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概念教学

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使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实际脱节,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忽视了真理形成的过程教学,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甚至不会运用学到的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案例教学引入地理教学中,除了能给学生提供教材可能都未涉及的丰富而生动的地理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它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锻炼提高自己独立的地理学习能力,尤其是地理解释能力和地理预测评价能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的是“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封闭的、静止的。

4.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5.案例教学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案例教学营造的是充满“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一种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允许学生回答错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挑战权威,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胜不骄,败不馁,具有一定的耐错心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新概念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认知弹性理论;教师培训教学;受训教师;教学设计策略

Abstract: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is a learning theory about acquiring and transferring the knowledge in ill-structured domains and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guid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training.Based on the theory,the principles of teaching design are as follows:1.emphasizing multiple representation of concept and carrying out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oncept;2.using the case study of concept and cross design of concept and case;3.lcreating real learning situations and teaching situations forlearning tasks;4.carrying out the multiple dimensional net-based structur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s with cognitive flexibility hypertext.

Key wards: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instruction of teacher training;teacher trainer;teacher trainee

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许多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的实践表明,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普遍存在“费时低效”“学难致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未能有效地运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认知弹性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斯皮罗等人针对结构不良的知识的习得与迁移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基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对认知弹性理论的理性分析,我们认为,认知弹性理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三个基本概念

1.结构不良的知识

斯皮罗等人依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与变化程度将知识分为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结构不良的知识。 [1]结构良好的知识是指与具体情境之间具有直接对应关系的知识,这种知识一经习得,便可根据相应的规则或原则加以运用。比如,四则运算就是结构良好的知识,学生只要掌握了计算的规则就基本上可以进行准确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获得唯一确定的答案。结构不良的知识是指与具体情境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的知识,这种知识通常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情境问题,而一个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而且其应用往往有多种方案、途径与标准。比如,一个“合作学习”的概念,可以运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多种不同的课堂情境中,而以“做中学”为主的课例就可能包含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个概念的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师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案、途径与标准,获得不同的运用效果。结构不良的知识普遍存在于医学、工程学和教育、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是认知弹性理论关注和应用的主要知识类型。

2.高级学习

斯皮罗等人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是还原倾向的简单化学习,只要求学生知晓一些重要概念、方法和事实,将所学的东西简单再现出来,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的知识;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知识的复杂性,能用所获得的知识去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不良的知识。高级学习是认知弹性理论倡导的基本学习方式。 [2]

3.认知弹性

斯皮罗等人认为,认知弹性是一个人对其知识进行自动重构,运用多种方式对完全处于变化中的情境要求进行回应的能力,是人在认知中的灵活变通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否对复杂的情境进行认知,能否以多种方式对情境进行认知。认知弹性强的学习者在认知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即能不断变换看问题的角度,能依不同的属性对刺激源进行分类,能发现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新联系,能对相同事实作出不同方式的解释,能依据不同的情境脉络对各成分重组与排序,能更顺利地将知识迁移至新的情境。认知弹性是认知弹性理论所强调的核心能力,培养认知弹性是结构不良的知识学习的重要目标。

(二)两条基本原理

认知弹性理论的第一条基本原理是:只有在显示多元事实时才能以最佳方式对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进行思考。因为从单一视角提出的观点虽不是错误或虚假的,但却是不充分的。 [3]认知弹性理论强调的核心问题是多元认知表征,即要求从多角度审视某一主题。这既能增强对该主题的理解,也能增强将这一理解迁移至其他领域的能力。

认知弹性理论的第二条基本原理是:概念与案例构成多维度与非线性的“纵横交叉形”。“纵横交叉形”隐喻:要多样化地应用知识,就必须展现知识的多重关联和知识对情境脉络的依赖性。

(三)随机通达教学

斯皮罗等人在探讨了高级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结构不良的知识的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即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学习,以此达到结构不良的知识获得的目标。 [4]随机通达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应努力揭示知识的多种关联性,与其他知识要素相联系,使学生达成对知识的多视角理解;揭示知识对情境的依赖性,与具体情境相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情境性表征。

(四)认知弹性超文本

认知弹性理论提出了体现和应用其原理与方法的具体技术──认知弹性超文本。它是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是由节点和表达节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其典型特征是能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联系,可使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随机获取所需信息,并且内容能被重新编辑,以产生一种特殊的、概念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认知弹性理论认为,认知弹性超文本适用于结构不良的知识学习。

以上三个基本概念和两条原理构成认知弹性理论的逻辑起点,随机通达教学是体现其原理的方法,认知弹性超文本则是实现其方法的技术媒介。

二、认知弹性理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的适用性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内容是结构不良的知识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使受训教师获得必要的教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本质上是结构不良的知识。这是因为,教学知识虽指向教学实践,但其与动态、变化、真实的教学情境之间通常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一项教学知识通常可应用于多种教学情境问题,而一个教学情境问题也往往需要多项教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即使是同类的教学情境问题,所涉及的教学知识及其作用模式也有很大差异。事实上,教学情境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环境和课程等相互作用的诸复杂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教学情境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一项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需要应用不同类型的理论。比如,要将所学的教学原理用于函数课堂教学,就不能简单套用所学的一般教学原理,而应综合运用函数知识、思想方法及其特点、特定阶段学生学习函数的认知活动过程与方式(如杜宾斯基关于数学概念学习层次的APOS理论[5])以及具体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一般教育教学原理与方法等知识,制订出函数这一特定内容的教学方案,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与适当调节。这一过程需要多个概念、原理、经验背景以及教学机智的综合而灵活的运用。受训教师获得教学知识的目的是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而教学实践的情境性、体验性与生成性[6]和教学知识的效度与场域要求[7]以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严重鸿沟的现实隐喻了教学实践的复杂性,蕴含了教学知识是结构不良的知识。

(二)受训教师应采取高级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中,受训教师应采取高级学习的学习方式。事实上,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效果之所以不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将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移到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比如,将教学知识从与其密切相连的复杂的教学实践情境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将本来连续的教学过程机械地切割成多个离散的阶段处理,将具有整体性的教学知识简单地割裂为孤立的部分而忽视其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受训教师获得的仅是高度抽象的、去情境化的、僵化的教条,难以与自身的知识经验有机地融为一体,仅仅在头脑中记忆储存,却很难指导其教学实践。尽管必要的简单化对教学是有意义的,但整个教学过程过分简单化则会导致学生理解的片面与定势,这正是妨碍习得的教学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广泛而灵活迁移的主要原因。具有结构不良特征的教学知识与情境脉络紧密相联,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中,应创设与教学实际问题相一致的情境,关注受训教师面对各种实际的教学情境问题时进行的知识生成与持续改进过程,使受训教师采取高级学习的学习方式,体验教学知识的复杂性,实现对教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综合贯通,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多变的实际教学情境。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重在发展受训教师的认知弹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使受训教师将所学教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情境。而教学实践情境复杂多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事实上,受训教师所面对的课堂与教学情形变化无穷,尤其是其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主体──学生有着巨大的变化性,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能力水平、个性特征与学习习惯等,同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潜在的不可控制性。所有这些都不可能预先完全设定,因而其应用也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规律模式。这就要求受训教师运用教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教学情境,对其作出正确的理解,依据不同的具体教学情境对教学知识建构多种不同的表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知识结构与图式,并能实现教学知识向实践迁移。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应注重培养受训教师的认知弹性,使其具备弹性的认知技能,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以克服传统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的“学难致用”现象,增强教学实效。

转贴于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内容的特征、应采取的学习方式和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完全符合认知弹性理论针对结构不良的知识采取高级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者认知弹性的基本观点与要求。因此,认知弹性理论适用于指导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

三、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的特点与要求,结合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诸方面客观条件与实践环境,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宜采取如下教学设计策略。

(一)注重概念的多视角表征,实施概念的多维分析设计

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重在发展受训教师的认知弹性,而认知弹性的形成与知识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越是以多个维度向学习者呈现知识,越有利于学习者认知弹性的培养。教学概念的理解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任何单一的视角都可能错失概念理解的许多重要方面,这意味着通过不同的视角可获得不同的情境体验和对复杂知识多种意义的建构。具有结构不良的知识特征的教学概念,蕴含着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多种途径,单一的观点可能会导致缺乏多样化的应用途径。在不同情境中多次呈现同一教学概念并以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多维分析,可使其隐含的关键要素不断显现,有利于受训教师掌握概念并将其迁移至新的情境,从而提高受训教师的认知弹性。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中应将概念的多视角表征与多维分析置于中心地位,应尽力展示概念的某方面特征或本质与其他要素之间细致而复杂的多维度关联,以相互加强概念本质的多元表征,从而既增强对概念自身的理解,又增强对教学知识结构整体的理解。应从不同角度呈现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或者从不同概念的不同角度反复呈现同样的材料,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对教学概念的多维理解。比如,对“合作学习”概念的学习,不但应运用自然语言对其内涵进行阐释,还应通过实际案例对其进行解读;不但应对其基本模式进行归纳,还应对其多种变式进行探析;不但应对其所蕴含的作用与价值作出判断,还应对其运用范围与局限作出评价。进行如上多角度的表征与多维度的分析,有助于实现对“合作学习”概念的深层理解。在呈现某一教学概念时,不应强加给受训教师所谓的权威的、唯一的、标准的解释,而应在各种观点或解释中,选出比较典型的几种展示给受训教师,使其从不同的角度主动地建构起对该教学概念的多元认知与全面理解。为此,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要充分重视受训教师的已有经验,开展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受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的反思性对话与讨论。因为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与实践中均积累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经验,每个人均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通过交流与碰撞使受训教师超越自己的认识,关注到概念的不同侧面。在对话与讨论中,培训教师可先保留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受训教师形成并阐发自己的观点,培训教师耐心倾听其发言,并洞察其想法的由来,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促使受训教师在交流讨论中积极建构知识的意义,对概念形成多元化的认识和全貌性的理解。

(二)运用概念的案例教学,实施概念与案例的交叉设计

认知弹性理论十分重视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案例能帮助组织经验、内化知识、反思实践、沟通理论与实践、提升理论分析水平。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中,用具体教学案例阐释相关概念,使受训教师从教学实况的演示、观摩与讨论中体会与建构教学知识,有利于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其认知弹性。

在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概念教学时,不应将教学概念与教学案例相隔离,而应将其相联系,构建教学概念与教学案例的“纵横交叉形”,即对一个教学概念要用多个与之相连的、代表不同情境的教学案例来理解,而每个教学案例又同时能支持多个相互联系的教学概念的表征。这样,通过多个教学案例对同一教学概念进行多维度的意义建构与重组和对同一教学案例进行多元教学概念的解析,能够有效地加强记忆的语义表征与情节表征之间的联系,加强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使受训教师形成对教学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将教学概念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而且有利于受训教师针对具体情境建构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模式与方法,以增强认知弹性。

抽象的教学概念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案例情境时存在着很多变量,因此,应在多个教学案例的应用中向受训教师揭示教学概念变量间的细微差别。与之相应,由于不同的教学案例基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所以也就蕴含着教学概念间的不同关系,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就可视为多个教学概念在此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特定联系,解析一个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多个教学概念迁移至此情境的过程。因此,应将一个教学案例分解为多个教学概念来理解,并厘清各教学概念之间的关系。采用多维度与多视角解析教学案例,有助于抽象出教学概念与情境的多重联系,建立起教学概念通向其他类似情境的可能途径。

教学概念与教学案例的相互交叉设计,将抽象的教学概念与鲜活的教学实践相联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培训教师应具有关于各种教学案例的教学概念框架,掌握解析教学案例、构建教学概念与教学案例“纵横交叉形”的方法。

(三)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实施学习任务的教学情境设计

学校学习常常侧重于抽象的、脱离情境的知识,学生往往在经过处理的、过于简单的、非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这种知识一般难以迁移到真实的场景,难以应用于实际。 [8]比如,一个习惯于解决细线悬挂小球的摆动的学生,对小孩荡秋千的问题会一筹莫展。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于抽象的推理和运算,而对问题的实际背景并不关心。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正是试图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抛锚式知识与技能去诱导实践认知,感受真实的情境体验,领悟情境所蕴含的实质,获得知识的情境化理解,实现知识的实践性迁移。所创设的情境越是接近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境,就越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和认知弹性能力的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受训教师能将教学知识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情境。因此,培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教学现场情境,并通过理性的观察、分析与交流,解析其所蕴含和涉及的教学知识。比如,应提供发问、讨论、课堂教学观摩、实际演练等机会,激励受训教师针对实际教学情境,展开平等而坦诚的反思性对话,诊断问题产生的原因,制订问题解决的策略。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实施学习任务的教学情境设计,将静态的文本还原为鲜活的教学情境,将严肃的教学理论引向生动的教学实践,促使受训教师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观察实践、反思实践,不断生成活生生的经验,实现对教学知识深层的、本质的理解。

(四)运用认知弹性超文本,实施教学内容的立体网状结构设计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中,应依据情境或要解决的任务将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具体的教学案例相联系,将来自于不同方向的复杂的教学主题通过非线性、多维度的穿越,展现其多重的关联类型和其对情境的依赖性,从而建立教学知识的立体网状结构,以促进受训教师对相应教学知识的掌握及其向教学实践的迁移。认知弹性超文本是实现这种知识组织策略的理想教学媒介。

认知弹性超文本将教学概念镶嵌在相关的背景中,将教学知识网络中的概念相互连接,形成从单个教学概念出发的多个相关教学概念组成的教学概念群,并用教学案例及其特定的情境来支持这些教学概念的表征,而每个教学案例中又都包含着多个教学概念,并以被分解的教学案例的元素为依据将教学案例与所涉及的多个教学概念相链接。这样,与某个教学概念相关联的多个教学概念和教学案例被组织在一起,既能用上位教学概念和同级教学概念确定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又能将其展开进行多元表征。教学知识的这种立体网状结构以概括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概念为主干,以相关的教学案例为交叉主干,主线脉络清晰,具有非线性、多维性、探索性、生成性与情境性特征,非常符合人的联想思维方式,因而有助于受训教师从多种角度理解与表征教学知识,实现对教学知识的有效加工,构建动态的教学认知结构。

认知弹性理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深入挖掘认知弹性理论的精髓用于指导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实践。当然,认知弹性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结构不良的知识学习是非常复杂和不规则的,认知弹性理论不应成为指导学习过程的固有图式,其应用模式亦应有灵活的变式。此外,认知弹性理论倡导对概念的多重表征,但受训教师面对多种观点或解释常感茫然,因此,培训教师应加强与受训教师的交流,强化对受训教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Spiro R J,Feltovich P J.Cognitive flexibility,Constructivism,and Hypertext: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Ill-structured Domains.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5.85-107.

[2] 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9-61.

[3] 莱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5.

[4]Spiro R,Vispoel W,Schmitz J.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 Application: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Transfer in Complex Content Domains[M].New Jersy:Lawrence Er-labum Associates.1987.177.

[5]张奠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0-182.

[6]康丽颖.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意蕴[J].比较教育研究,2006,(7):28-29.

新概念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要掌握的数学概念大约有500个,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对于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空间观念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试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少一点讲解多一点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总是急于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通过巧妙设疑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的答案,积极地建构新知。这种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知识必然会长久的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完整、科学地建立数学概念,而不是讲解了多少例题。概念不是教师讲过之后,学生就能够立刻在头脑中全等镜像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逐步完善、发展而成的。

例如,在教学生认识整数和自然数时,老师不应该直接给出数字,告诉学生这样的就是整数,那样的就是自然数。而是以问题入手,给出一个含有数的情境,然后问:你们能把这些数分组吗?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三种方法进行评价,结合分成三类的情况解释自然数和整数的意义。这样,教师一直在提出问题,从现实中的问题到数学中的问题,教师总是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找出答案。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少讲”指的是“精讲”,并不是减少讲的质,而是减少讲的量。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探索获得,所以必要时教师就要将难点与重点及时点拨传授给学生。例如,在上例中,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我们可以采用讲授的方式,将整数与自然数概念的难点、要点及时讲给学生听,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知。

二、将新概念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之中,引导学生同化新知

教师在概念课上要时刻联系先前知识,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新概念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之中。这样联系先前知识进行教学,既能够帮助学生同化新知识,又能有效地复习旧概念,使学生获益匪浅。我们都知道,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从横向上讲,相邻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的《数学教师用书》中也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二是注重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

例如,教材中在安排了倍数与因数之后,就让学生接触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其原因就是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三、注重操作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活动,手、口、脑并用,多种感官协调发展,对于概念的掌握是极为有利的。因为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就能发现学习对象的特点,形成丰富的表象,从而抽象出概念本质。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语言、操作、思维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尤其是帮助、辅导、鼓励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使他们也投入到感知操作中来。

案例:教学“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

师:(通过唐僧师徒的故事导入新课)猪八戒化缘得到了3张一样的饼,现在要平均分给师徒4人,该怎么分呢?每人能分到多少张?

学生用圆形纸片代表饼,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及经验,按要求进行分饼。教师巡视,与有困难者合作,倾听思考方式。

生1:我是这样想的:要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1/4张,有3张饼,那就这样分3次,每人一共得到了3个1/4,那就是3/4张饼。

生2:把3张饼重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一份,就是3个1/4,然后我再把3个1/4的饼又合并在一起就是3/4。

学生说时教师及时板书。

师:如果要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分到多少张饼呢?

小组1汇报:我们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先分一张,每人分到1/4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1/4是9/4。

师:(教师依旧板书)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中的2个分数,看学生能否发现它们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之后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将概念讲解给学生。

相关期刊更多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青苹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