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备用金管理制度

备用金管理制度

备用金管理制度

备用金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王兴敏

在我国,随着商品化住房制度的确立,住宅的生产、交换、取得均已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大量的商品住宅成为城镇居民重要的消费或投资需求,人们通过购买行为取得商品住宅楼之一部分(或居住单元)产权而成为房屋所有权人后,其在对住宅的自用部位和自用设备享有专有所有权的同时,也与其它所有权人就同一建筑物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形成了共有法律关系,即房屋所有权人对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享有共有所有权。但由于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作为建筑物整体不可或缺的共用部分,其具有不可分割性,每一名房屋所有权人不能根据自身的目的(如维修、使用)对共用部分进行分割,以行使权利或承担义务,且每一名房屋所有权人的自用部位、自用设备与共有性质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共同构成了物理形态的建筑物结构整体,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使用直接关系着对自用部位、自用设备的利用程度。因此,如何对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实施及时有效的维修养护,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障自有房产的保值、增值,成为每一名房屋所有权人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其中这就涉及各产权人如何公平合理地承担维修养护费用。对此,国家建设部先后颁布了《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公有住宅售后维修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住宅维修养护范围、责任及费用承担等做了相对原则的规定。1998年11月9日建设部、财政部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基金管理办法》则意味着我国针对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建立维修基金制度。该办法主要对维修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等做了明确的规定,操作性比较强,但对于该办法中的一些细节,笔者认为欠缺有关法律、技术层面的考虑,故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问题。以下笔者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参考:

一、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以下简称维修基金)计取基数不合理

根据《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五条之规定,商品住房销售时,购房者应当按购房款2-3%的比例交纳维修基金。可见,购房者缴纳维修基金是以购房款为基数计取的,但笔者认为以此做为计取基数有失公平。

1、根据《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共用部位是指住宅主体承重结构部位、外墙面、门厅、楼梯间等,共用设施设备则指建设费用摊入住房销售价格的上下水管道、落水管、水箱、电梯......以及共用设施设备的房屋等。商品住房开发单位在进行商品住房价格核算时,已将上述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建设费用摊入成本,这些成本与征地和拆迁安置补偿费、前期费用等相关费用构成开发成本。开发成本、税金和利润三部分构成了商品住房的基准价格,但销售单位在实际出售中,还根据每一名购房者购买的居住单套住房的区位差别(如楼层、朝向、采光等因素)进行基准价格调整,即销售价格并不等于基准价格,而造成两种价格不同的是由于每一名购房者享有专有所有权的自用部位处于同一建筑物的不同楼层、不同朝向等区位因素差异造成的。但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做为购房人共有所有权的对象,对于每一名购房人而言无区位差异。另外,根据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购房人均对具有共用部分性质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享有共同使用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也发生非因区位因素而差别。因此,购房人在对无差异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享有并行使权利时,其因维修义务而产生的维修基金的计取基数也应是一致的,例如:基准价格为1000元/m2的商品住房,二楼一名购房人的购房款为1000元/㎡(即上下浮动为零),则提取维修基金为20-30元/m2,但如果三楼一住户销售价格为1150元/m2(即上浮15%),则须提取维修基金23-34.50元/m2,二户维修基金相差3-4.50元/㎡。显然,二者对无权利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承担了有差别的维修义务,这明显有悖于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2、购房款对销售单位而言,属销售价格,而商品住房的销售价格属市场定价,销售单位可根据不同情势制定相应的销售价格,如商品住房预售和现售、分期付款及一次性付清房款都会造成最终实际成交的销售价格不同。另外,社会关系因素(如亲朋好友等利害关系人)亦可造成此类现象的发生。再者,有些销售单位为促销其商品住房,与购房人共同隐瞒真实成交的购房价格,以达到少交维修基金的目的。这样就产生了因购房人所支付的购房款不一致,从而提取的维修基金不一致,从而损害了依规缴纳维修基金的购房人的部分权益。

3、维修基金做为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大修、更新、改造之资金,其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住房售后的维修管理。在未建立维修基金制度前,根据《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对房屋共有部位的修缮,由房屋所有权人按份额比例分担,但《管理办法》实施后,维修基金按《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是按购房款比例计取的,如果维修基金不敷使用时,又该如何筹集呢?根据《管理办法》第11条2款规定,应按业主(即购房人)占有的住宅建筑面积比例向业主续筹。在这里,可明显看到,按建筑面积续筹则完全排除了始建维修基金计取基数(购房款)所包含的可变因素。在购房人对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均不变的情况下,购房人在缴纳维修费用的标准却出现了不一致(即含可变因素的购房款与建筑面积两种标准),这是不合理的。

二、在现行条件下,维修基金缴存方式不合理

根据《管理办法》第五条、第九条之规定,维修基金由销售单位在商品住房销售时收取,在业主办理房屋权属证书时,销售单位将代收的维修基金移交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代管,但笔者认为这种缴存方式容易出现监控不力,且基金缴存失控。

1、销售单位做为商品住房开发单位,在对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

过程中,将需要和使用大量的资金。在开发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销售单位很容易将其代收的维修基金挪作他用,以解燃眉之急。甚至,在实践中,有些销售单位恶意占有维修基金,而用滞销的商品住宅折价抵付维修基金,形成变相销售商品住房现象,造成了维修基金不能有效地缴存。

2、将业主办理房屋权属证书的时间做为销售单位向房地产行政主

管部门移交维修基金的时界点,不利于维修基金的及时移交。在我国,由于销售单位的原因造成产权证书迟迟未能办理的现象屡有发生,那么,根据《管理办法》第9条之规定,就造成购房人在入住前已经缴纳的维修基金却长时间地由销售单位占有或使用,更有甚者,有的销售单位在购房人办理房屋权属登记前,就已解散不存在了,其代收的维修基金也更无从谈及移交。

有些地区为了加强维修基金的移交管理,规定销售单位不移交维修

基金,不予办理房屋权属登记,但这样业主就不能及时办理房屋权属证书,权利处于为稳定状态,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再者,如此管理缺乏合法性,故此方法不为治本之策。

三、维修基金使用尚须完善

根据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属共用部分之范围,共用部分可区分全体共用部分和一部共用部分两类,全体共用部分是指由全体业主共同使用、收益、管理的

物业共同部位、共用设施部位。一部共用部分则指部分业主共同使用、收益、管理的物业共同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否则,基于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全体共用部分之修缮费用由全体房屋所有权人分担,而一部共用部分之修缮费用则由对该部分共用部分享有使用权的房屋所有权人分担,这一原则已在《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有所体现,但在《管理办法》中,就维修基金的使用未作详细的规定,如建筑物基础需大修,这时使用全体业主共同所有的维修基金,无异议而言,因为这涉及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但如果为某些层所专用的楼梯需大修时,是否也可使用全体业主共同所有的维修基金呢?《管理办法》未对此做出相应的使用规定,笔者认为,此时应使用维修基金中属专用楼梯的房屋所有权人缴纳的那部分资金,否则,将会使专用楼梯的非受益者分担专用楼梯受益者的修缮义务,这是不公平的。因此,明确全体共用部分和一部共用部分的范围,对于规范维修基金的使用是很重要的。

四、建议

1、根据以上对维修基金提取基数的分析论述,在向购房人收取维

修基金时,应力争客观、公正、真实,减少或杜绝可变因素,故维修基金应按商品住房的基准价格的比例收取。

2、维修基金的缴存应脱离销售单位这一环节,从而减少维修基金

的缴存风险,考虑我国的物业管理尚处于规范阶段,维修基金应直接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收取并代管。

3、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维修基金制度已具有法律地位,其使用

的是否公平、合理,将直接影响每一名业主的切身利益,故应完善维修基金使用管理,尤其是明确全体共用部分和一部共用部分的分类及其范围和相对应的维修基金使用原则等。

参考文献:《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制研究》 陈华彬

备用金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我国信托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的金融行业。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信托业发展新阶段的开始。1979年至1999年,在这短短20年间我国信托业经历了5次大的清理整顿。虽然每一次清理整顿的重点不同,但根本目标只有一个,即规范信托业发展,防范信托风险。我国信托赔偿准备金正是在第5次信托业清理整顿的大环境下,借鉴西方国家信托风险防范的先进经验而出现的新生事物。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首次对信托赔偿准备金的计提和使用进行规定,其后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对信托赔偿准备金的管理和运用做了进一步补充,以上两制度中关于信托赔偿准备金的规定构成我国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的雏形。然而,纵观我国信托赔偿准备金的发展现状,以及部分信托公司因违规经营被停业整顿或被关闭的实事,可以看到我国信托赔偿准备金的风险防范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一、我国信托赔偿准备金现状

(一)缺乏系统完整的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目前,关于信托赔偿准备金的制度规定散见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以上两制度片面地规定了信托赔偿准备金的计提原则、比例和使用范围,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具体条款规定如下,《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101条规定“从事信托投资业务的金融企业,应按本年实现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信托赔偿准备,用于弥补亏损,不得用于分红、转增资本”。第163条规定,“从事信托业务时,使受益人或公司受到损失的,属于信托公司违反信托目的、违背管理职责、管理信托事务不当造成信托资产损失的,以信托赔偿准备金赔偿”。《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50条规定,“信托投资公司每年应当从税后利润提取5%,作为信托赔偿准备金,但该赔偿准备金累计总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20%时,可不再提取。信托投资公司的赔偿准备金应存放于经营稳健、具有一定实力的境内中资商业银行或者购买国债”。

(二)信托公司信托赔偿准备金缺口较大。根据2005年公开披露的48家信托公司年报数据分析。截至2005年末,48家信托公司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1.9亿元,注册资本合计410.07亿元。按照信托赔偿准备金累计总额达到信托公司注册资本20%可不再提取的规定,48家信托公司信托赔偿准备金缺口80.11亿元,缺口率高达97.68%。以期末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最高的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例,期末信托赔偿金4522.60万元,注册资本25亿元,准备金缺口45477.4万元,缺口率高达90.95%;另有十余家信托公司期末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为零,从未计提过信托赔偿准备金,准备金缺口率高达100%。就河南当地的两家信托公司,中原信托期末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59万元,注册资本59227万元,准备金缺口率99.5%;百瑞信托期末信托赔偿准备金62.9万元,注册资本35000万元,准备金缺口99.1%。信托公司信托赔偿准备金缺口大的现象非常突出。

(三)信托赔偿准备金来源途径单一,缺乏有效的“造血”机制。从目前信托赔偿准备金的制度规定看,信托赔偿准备金的来源局限于信托公司每年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对于信托赔偿准备金的管理运用,只是规定了信托赔偿准备金应存放于经营稳健、具有一定实力的境内中资商业银行或者购买国债,并未规定信托赔偿准备金新的来源渠道。信托赔偿准备金来源途径单一,缺乏有效的“造血”机制,是当前信托赔偿准备金的重要特征,已成为制约信托赔偿准备金风险防范功能充分发挥的“瓶颈”问题,也是导致目前信托赔偿准备金缺口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不断攀升的信托规模,降低信托赔偿准备金风险防范功能的发挥。根据2005年公开信息披露数据显示,48家信托公司共管理信托资产规模1956.99亿元,较上年增加443.15亿元,增长29.27%。当年新增集合信托项目622个,新增集合信托总规模511.8亿元,平均单个集合信托规模8228万元,而48家信托公司平均每家信托赔偿准备金仅为395.83万元,占单个新增集合信托计划平均规模的4.81%。2005年河南当地两家信托公司新增集合信托项目30个,平均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60.95万元,占单个新增集合信托计划平均规模15077万元的0.4%。随着信托规模的快速增长,信托规模与信托赔偿准备金的数量差距不断增大,会进一步降低信托赔偿准备金风险防范功能的发挥。

二、信托赔偿准备金现状分析

针对当前信托赔偿准备金存在的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一)由于受我国信托业法制环境和现有金融信托制度规定的影响,信托赔偿准备金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颁布,其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信托规章制度,信托法制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与《信托法》相配套的信托税收制度、信托登记制度、信托产品流通制度等仍是空白,信托法制不健全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信托赔偿准备金虽然在不同的金融制度中体现,但始终未出立完整的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即使现有的关于信托赔偿准备金的条款规定,也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要充分发挥信托赔偿准备金的作用,首先应出台专门详尽、系统完整的信托赔偿准备金管理制度。

(二)我国信托业经历第5次清理整顿后,信托公司在《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通称一法两规)的规范约束下开展业务,从信托业整体情况看,信托公司在综合经营能力、资产管理水平、业务结构调整、信托发售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提高。然而部分信托公司由于历史原因,仍存在资产质量不高、包袱沉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未能形成良性的获利机制,收益水平低下,甚至多年从未分配利润,严重影响了信托赔偿准备金的计提数量,直接造成信托公司信托赔偿准备金缺口较大的局面。

(三)2005年信托公司年报披露数据显示,48家信托公司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1.9亿元,较2004年增加8807万元,增长86%。增速较快,增量较小,成为信托赔偿准备金变化的主要特征,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信托赔偿准备金基数太小,稍有增量,就会显示出较高的增长比例。即使按照2005年信托赔偿准备金的增长比例推算,48家信托公司信托赔偿准备金达到信托管理办法规定的最高计提限额82亿元,需要8年甚至更长时间。河南地区的两家信托公司,2005年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121.9万元,较2004年增长50%,若照此增长速度计算,两家信托公司达到信托管理办法规定的信托赔偿准备金最高计提限额1.88亿元,大约需要13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如果不改变信托赔偿准备金来源途径单一,缺乏有效自我“造血”机制的局面,信托赔偿准备金漫长的积累过程无法避免,我国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优势将很难发挥。

(四)我国信托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信托资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信托赔偿准备金由于受最高提取限额的约束,信托财产规模与信托赔偿准备金比例悬殊的矛盾会越来越大。信托赔偿准备金对于超出自身金额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信托产品,一旦发生信托赔偿事件,很难形成有效的赔偿效果,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因此,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进,其风险防范作用必将会更加弱化,甚至发展到形同虚设的地步。

三、完善我国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的建议

(一)尽快出台我国信托赔偿准备金专项管理制度。鉴于目前我国缺乏系统完整的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有关信托赔偿准备金的规定散见于不同的金融制度当中,且原则性较强,不便于操作的现状,为了充分发挥信托赔偿准备金的风险补偿作用,必须尽快出台我国信托赔偿准备金专项管理制度,规定信托赔偿准备金的计提原则、方法和比例,运用的范围、途径和方式、信托赔偿准备金管理的具体措施和监管要求,以及违背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规定的法律责任等。使信托赔偿准备金的计提更加科学合理,管理更加规范,使用更加高效,充分发挥信托赔偿准备金的风险补偿作用。

(二)科学制定信托赔偿准备金的计提比例,降低准备金缺口。不同的信托公司由于受资产质量、资金规模,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因素影响,抗风险能力截然不同。因此,可以借助信托投资公司监管评级体系,依据风险大小,将信托公司划分为5个等级,即A、B、C、D、E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一般、关注、差5个级别。根据信托公司所处不同的风险级别,按照信托赔偿准备金计提比例与风险级别相配比的原则,科学制定信托赔偿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和最高限额。具体方法:监管评级为A、B、C、D、E5个级别的信托公司,每年从税后利润计提信托赔偿准备金比例应依次为5%、6%、7%、8%和10%。停止提取信托赔偿准备金限额应依次规定为,信托赔偿准备金累计总额达到信托公司注册资本的15%、20%、25%、30%和35%时,可不再提取。这样可以使信托赔偿准备金与信托公司的风险度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信托风险与信托赔偿准备金计提的配比原则;提高信托赔偿准备金的计提比例,降低准备金缺口;增强信托公司股东对信托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对信托公司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降低信托公司经营风险。(三)提升信托赔偿准备金自我“造血”机能,放大信托风险补偿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信托赔偿准备金的风险补偿作用,应该拓宽信托赔偿准备金来源运用渠道,鼓励信托公司在充分考虑信托赔偿准备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同时,兼顾收益性,提升信托赔偿准备金自我“造血”机能。具体措施:

1.准许信托赔偿准备金存放中资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同时,准予信托赔偿准备金参与风险相对较低的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等金融投资领域,进行投资活动,由此产生的投资收益计入信托赔偿准备金,并给予税收优惠,以激发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赔偿准备金的积极性,达到信托赔偿准备金快速积累的目的。

2.准许信托投资公司用信托赔偿准备金购买商业保险,一旦信托计划出现损失,由保险公司按投保额,提供风险补偿,放大信托赔偿准备金信托风险的补偿效用。

3.准许信托赔偿准备金参与信托风险缓冲基金的创建。当信托公司信托计划出现兑付风险时,信托风险缓冲机制启动,信托风险缓冲基金可对信托计划进行收购,保证信托计划按期兑付,起到信托风险的缓冲作用。

(四)建立信托赔偿准备金补充计提机制。当信托公司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达到计提限额时,按照相关规定可以停止计提信托赔偿准备金。但当信托公司信托规模不断增加,信托风险度不停增长时,为了有效解决信托规模快速增长与信托赔偿准备金滞胀的矛盾,应建立信托赔偿准备金补充计提机制。即当信托公司信托赔偿准备金达到计提限额后,应按当年信托规模与一定比率(可参照一般存款准备金率8%)的乘积,确定信托赔偿准备金计提基数,用信托风险准备金计提基数与达到计提限额后的信托赔偿准备金相减,若差值为正值时,应按差值补提信托赔偿准备金;若差值为负值时,保持原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以达到有效防止因信托规模不断攀升,信托赔偿准备金风险防范功能弱化的现象。案例:某信托公司信托规模为100亿元,年末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6亿元,达到了管理办法规定的计提限额,按规定当年可不再计提信托赔偿准备金。但根据信托规模100亿元与8%的乘积(100×8%=8),计算出信托赔偿准备金基数为8亿元,8亿元减去6亿元的差为正2亿元,该信托公司当年应补提2亿元的信托赔偿准备金。反之,若差值为负数时,则不计提也不冲减信托赔偿准备金,保持6万元的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

总之,为了充分发挥信托赔偿准备金的风险“防火墙”作用,化解信托公司的经营风险,必须完善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建立健全我国信托业风险防范机制,切实保障我国信托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财会[2001]49号,2001.11.27.

备用金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一、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作用

在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中,切实加强安装质量控制,能够切实保证施工质量。从技术层面角度看,加强质量控制,可有效预防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出现技术问题,从而不断强化设备安装水平。一般来说,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如果存在技术问题,其实际工作性能就会显著减低,如果后续投入使用后才发现技术问题,将会消耗大量的维修资金,而加强质量控制就可以规避上述问题。从设备安装角度看,重视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够提高安装质量,从而增加更多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政府对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的重视程度,会产生直接影响,政府越重视,企业越会将大量人力和资金投入到施工技术改进上,这无疑会促进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会对完善施工技术产生助推作用,从而形成更加良性的竞争氛围。也就是说,提高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不仅能够发挥冶金工程自身作用,还能节约更多成本,推动有色冶金行业良性发展,为国防以及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支持。

二、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人员因素

冶金工程比较复杂,需要大量设备作为辅助,在对冶金设备进行安装过程中,人员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与此同时,设备安装操作流程复杂,如果正确组织人员,则会造成设备安装工程周期被延长。实践证实,在开展工程建设和施工过程中,人员作为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对设备安装工目的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一旦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综合素质低,或者不具备良好的安装技术能力,会对设备安装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相关人员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导致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二)环境因素

通过对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的研究发现,很多设备安装工程面临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但是从现实状况看,对于环境因素对设备安装工程正常开展的影响,并没有及时得到处理。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复杂,施工条件比较差,加之施工现场地质情况均会对施工质量控制造成产一定影响,如果不能在组织施工开展对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进行勘查,一旦冶金设备安装后出现问题,则无法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从而带来不必要的资金支出。

(三)测量因素

冶金设备安装工程中,需要用到大量测量设备,通过准确测量,保证冶金设备安装准确,为后续作业提供便利条件。可以说,测量设备是冶金设备安装的关键工具,如果测量工具出现问题,会对冶金设备安装的所有步骤造成严重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对测量工具进行检查,确保测量精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安装施工要求,正确选择测量设备和工具。通过实际工作发现,很多测量设备的性能参数不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从而导致冶金设备安装失误。还有很多测量工具没有得到妥善保管,无法保证其使用性能。

(四)设备因素

有色冶金设备本身如果出现问题,即使安装准确,也会导致后续使用性能下降,对冶金工程造成不利影响。对于设备管理,要予以充分重视,从而满足冶金工程对于冶金设备的要求。与此同时,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设备故障或损坏,则会严重影响施工正常开展,造成施工受阻。因此,关注冶金设备本身对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影响,同样重要。通过实践工程反馈情况发现,要想保证冶金设备安装质量,需要对冶金设备本身质量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无质量问题,避免设备问题而影响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

(五)施工因素

冶金设备安装是否满足要求,施工因素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影响。所谓“施工因素”,即常说的技术因素,无论是施工方案、施工工序,还是施工工艺,均可对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正确运用施工技术,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不断完善施工工艺,不仅能够确保正常施工进度不受影响,促进安全生产,还会降低施工以及管理人员的施工压力,并且减少资源浪费现象。此外,对冶金设备安装工艺进行改进,保证安装技术方案具有可行性,并且兼顾经济性,保证技术应用到位,降低成本,加快安装进度。

三、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一)加强施工人员管理

为降低人员因素对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影响,应从三个方面对人员进行管理,从而避免人员因素对设备安装施工的影响。其一,强化施工人员责任心,这就需要对每个施工人员的生产责任进行明确,采用层级管理模式,明确项目经理、工程师、现场管理人员、各班组人员的责任,为每个班组成立管理和监督人员,保证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其二,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开展生产教育与培训,结合有色冶金设备安装施工的实际需要,强化相关人员的施工技能。其三,加强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贯彻安全管理相关要求。以安全施工角度入作为切入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安全生产会议,要求参与设备安装施工的人员全部参与,保证每个施工人员均牢记安全生产的理念。

(二)关注施工环境条件

冶金设备安装工程开展前,详细调查工程周边环境开展,掌握生态环境、地理条件等,做好项目施工可行性规划。与此同时,及时查找施工现场潜在风险因素,分析有色冶金设备安装条件,针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前做好环境评估,客观评价环境可能对施工造成的影响。针对作业现场,做好施工前准备,改善施工现场条件,如照明、通水灯,避免影响到后续施工的顺利开展。加强环境保护,结合工程所在地区生态环境,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分析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隐患,并在设备安装前形成对应解决方案。在有色冶金设备安装设计过程中,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基础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冶金设备安装工程绿色施工。

(三)完善测量设备管理

测量设备的正确使用及良好运行,直接关系冶金设备安装的质量,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测量设备精度,还能有效降低设备使用风险。因此,对于测量工具加强管理,转变既往分散管理,对测量设备和工具开展集中管理和调配。成立测量设备调配中心,负责对设备和工具进行统一管理。对测量设备以及工作进行定期性能检测,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各类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并且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在测量工作中,注意对测量设备进行调试,提高测量精度,保证测量工作效率。提高测量设备使用效率,且使用过程中对不良因素进行分析,降低内因和外因对测量设备性能的影响。

(四)避免设备本身问题

对于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应确保冶金设备本身没有质量问题。为此,在设备采购时,要保证设备具有生产合格证书,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避免设备“带病”。对于容易在安装环节出现质量问题的冶金设备,应在其进入到施工现场之前,对其进行编制,严格按照设备的使用方法,做好质量管理与监控。与此同时,为降低设备安装过程中对冶金设备造成损坏,应制定合理的设备安装计划,在安装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并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安装要求和安装计划施工,避免人为损坏冶金设备。针对冶金设备的管理,严格按照设备安装规范,组织人员对其开展动态化管理,制定设备安装管理目标,划分设备管理责任,并且将冶金设备管理纳入到设备安装质量管理体系中,避免违规使用设备情况。

(五)改进安装施工技术

结合冶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现场情况,对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管理进行强化。对施工阶段进行划分,分别为冶金设备进入现场前、冶金设备安装时、冶金设备安装后(如图1所示)。冶金设备入现场前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前期施工准备工作,开展施工设计,掌握冶金设备安装技术资料,进行技术交流,通过设备安装设计方案,及时理解冶金设备对技术、管理水平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设备安装的施工能力进行分析,并且对施工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正确组织施工,为冶金设备安装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便利条件。冶金设备安装时质量控制围绕施工设计而开展,在做好上述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关注施工现场情况,按照施工规划逐步开展施工,加强设备安装施工技术创新,合理选用施工工艺,减少施工操作失误问题。冶金设备安装后质量控制是指在设备安装工程完成基础施工后,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对冶金设备安装情况进行跟踪管理,观察安装施工质量是否满足施工要求,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改进。

四、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重点环节质量要点

(一)设备开箱检查

通过总结多年实践工作经验认为,机械设备一旦存在安全问题,会对整个冶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以及后续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要关注障碍的排除。但是,传统检修和维护制度、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化机械安装的要求,因此要强化设备安装质量,需从设备管理和检查开始,从多个角度做好设备监督与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冶金设备发挥自身最大作业效能。在进行安装前,结合既往经验,做好设备开箱检查,确保设备治理质量,在此过程中要对设备零件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无遗漏,保证设备及其附件完整,避免出现数量上的差错,做好上述工作后进行登记。

(二)冶金设备安装基准线的确定

在对冶金设备进行安装前,结合安装设计要求,绘制安装基准线、中心标板。基准线的布置不仅要根据设备安装设计方案,还要兼顾后续设备检修的需要。基准线、中心标板的布置是永久性的,可为冶金设备安装调整提供方便。与此同时,冶金设备安装后,需要定期对其沉降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为此施工前在主要设备周围合适位置布置一个沉降基准点。若存在特殊安装状况,可适当增加基准点或基准线,而中心标板需使用性能良好且牢固的材料。

(三)安装技术要求

在进行有色冶金设备安装时,要做好细节管理,针对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进行逐一排查,防止因漏查而发生设备安装故障或其他问题。例如,在安装过程中,要对垫铁安装情况进行分析保证垫铁与设备之间的良好接触。结合实际需要,准确设置垫铁数量,并对其分布位置进行明确,保证设备安装符合技术操作标准。在进行有色冶金生产时,需要使用大量冶金设备,而设备的安装水平直接关系到后续机械化生产与调度,为此要做好设备吊装就位,确保吊装合理、准确,为后续系统操控以及设备使用提供方便。吊装时应注意周围环境,协调好人力,根据设备自身特征,做好规划,避免设备吊装受到不良影响。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后,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安装位置准确,如出现安装精度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这是因为冶金设备安装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后续作业,如果设备本身无质量问题,却因设备安装精度偏差而影响到后续使用,则会因小失大。为保证设备安装的精准度,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调整,及时将设备安装隐患排除掉。至于精度的调整,要参照国家标准,根据文件规定进行不断调试,确保安装调整后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配合到位,为冶金生产提供方便。对于设备安装技术,要不断进行升级,配合信息化技术,辅助完成一些安装数据的收集、登记、整合和审核,但是需要兼顾到设备安装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结合现场情况以及安装作业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四)冶金安装设备验收要点

冶金设备安装基础施工完成后,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预留空间以及设备表面进行清理,检查预埋螺栓高度、规格、螺纹、长度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如果采用预埋地脚螺栓,还要对本中心位置、不垂直度、顶部标高等进行检查。与此同时,冶金设备安装后,验收时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有利于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关人员要做好分析工作,从根本上提高验收的效率。注意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对设备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安排专人开展试验。在进行设备安装验收时,需要制定详细的验收方案,严格按照方案执行,不仅能够显著提高质量检查效率,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验收水平。但是鉴于很多验收人员仅凭工作经验,并未及时制定完善的试验方案,可能会出现疏漏的风险。因此,不断对验收方案完善,才能确保设备安装后验收工作的实效在出现突况时也能根据方案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由于流程比较繁琐复杂,并且设备参数比较多,不同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设备安装质量检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并且根据冶金设备不同性能和参数要求开展安装验收工作,才能保证更加科学,降低不当验收操作对设备本身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要大力推广无损试验技术,提高验收效果的同时,也进一步避免对设备造成严重破坏。

五、结束语

有色冶金领域主要在矿石资源中提取金属以及化合物,为国家生产建设提供高价值材料。有色冶金技术在发展国防、经济等高科技材料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关注冶金设备的安装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但是通过实践工作发现,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施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人、环境、测量、设备以及技术等,如果未能对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控制,则会导致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严重下降,增加多种安全隐患。对此,应严格控制有色冶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安装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云丰.白银有色铜冶炼技术提升项目点火投用[J].中国有色冶金,2019,23(04):124-126.

[2]刘尚飞.浅谈有色金属材料在压力容器设计中的影响与应用[J].工业设计,2019,15(02):369-371.

[3]张涛,廖长君,蒋林伶,等.广西某有色金属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例[J].中国矿业,2020,17(01):226-228.

[4]马宁.冶金设备安装调试要点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40(32):214.

[5]李泽浩.大型冶金设备的安装项目进度控制策略[J].冶金管理,2019,36(07):84-84.

[6]何君华,张越.冶金机械设备安装的关键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20,25(13):45.

[7]王锐.冶金机械设备安装的关键问题及改善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9,18(06):367-369.

[8]张福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质量问题与质量事故处理研究——评《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J].电镀与精饰,2020,42(04):101-103.

[9]黄慧颖,蒋海刚,武智霞,等.设施设备的智能化运维平台研究与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2019,35(11):436-438.

备用金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油装备 差异化 管控模式

1. 节点剖析:基于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内控模式的内生性因素分析

中国石油的直属装备制造企业是最早走向市场的企业群体,因此,由此形成的内控和风险管理的模式和关注节点也不尽一致,在不同条件下制定不同的控制重点。但随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博弈,严酷的市场游戏规则迫使其“与狼共舞”,在一轮又一轮的低成本战略刺激下,引入行业内先进企业对标管理的理念已成共识。在现实条件下,影响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内生性风险控制的因素很多,发挥影响和作用的方式、途径和程度也各有不同。从广义上分析,有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狭义上分析,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职能以及资产结构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从以上两个方面揭示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选择管理模式、内部风险控制环节,以及上述因素对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影响的重要程度,为企业具体选择何种管理模式并进行内部风险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内生性控制因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内生性控制因素构成一个组织的氛围,它对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内生性控制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治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经营者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权责分配体系和信息系统。石油装备企业内控的内生性与之紧密相连,在很大程度上,其内控的内生性因素比之更多更复杂。

因此,石油装备制造企业选择何种管理模式,如何设置内部控制环节,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各项内生性因素,并通过一定的经济指标计算来具体评价和选择最有利的管理模式与最经济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环节。

2. 差异归集:中美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内控模式的外部性比较

企业管控模式是企业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方式的体现,也是领导者理念和管理风格的复制。一般而言,传统的企业管控模式有直线式、扁平式和混合式,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步显现和经营秩序的“全天候”覆盖,各类管控模式交叉并行。对中美两国著名的石油钻采企业内控的外部性抽样比较分析,其内控和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与企业发展方式密不可分。

从美国企业抽样分析:

2.1美国国民油井瓦科公司

公司建立于1862年,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拥有3.5万名员工。是世界最大、实力最强的石油钻井机械制造商之一,它采取扁平式管控模式,充分利用遍布全球的170多个分销网络服务中心和现场备件支持技术,为用户提供完整快捷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2.2 美国斯伦贝谢公司

总部设在休斯顿,并在巴黎和海牙成立准总部机构,是一家全球化的技术服务公司,公司员工超过80000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经营活动。在管控模式上,是纵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典型的企业。

2.3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

公司成立于1925年,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生产厂家、燃气发动机和工业用燃气轮机生产厂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柴油机厂家之一。卡特彼勒的全球商遍布200多个国家,是典型的混合式管控模式。

从中国企业抽样分析:

(1)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始建于1937年,是我国建厂最早、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石油钻采装备研发制造企业。是我国石油钻机标准制定机构,是全球最大的陆地石油钻机和F系列泥浆泵研发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能力最强的重要场合用途钢丝绳研发制造基地,引领着我国石油钻井装备的发展方向。目前实行资金的大司库管理、应用ERP实现核算集中统一,是典型的混合管控模式。

(2)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是以钢管产品、钻井装备、采油装备、新兴产业及其它等四大系列产品为主要业务的专业化公司,产品多样,管理链条长,企业分权管理,是典型的集团化管控模式。

(3)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

是我国第一个大口径螺旋埋弧焊管生产厂家,也是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实力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最具成长性的专业化焊管公司。公司实现了集团化经营,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采取直线式的管控模式。

(4)中国石油济柴动力总厂

石油济柴是我国最早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为世界石油主流钻井动力制造商,中国非道路用中高速中大功率内燃机规模最大的研发制造企业,现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组织治理机构规范、内部控制体系严密、兼有混合和扁平化双重管控模式。

通过对以上企业内控的外部性对比分析,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多采用扁平化或混合式的管控模式,美国企业则多采用事业部制或混合式管控模式。同时,就其差异化比较发现,企业建立的时间、地区、环境、管控深度和模式与当时的经济背景有很强的关联度。但企业采取何种管控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核算体系和管理习惯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3. 交集优化: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资产管控模式的选择

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在集团化初期,为了支持分公司、子公司业务的发展,资源向分子公司倾斜,企业往往自发地采取层层分权,在资金管控、资产管控等关键节点的管控模式上采取模糊和发散型风险管理模式。随着各分子公司的不断发展,集团也在巩固壮大,关键节点分散管理的固有缺陷逐步暴露,导致企业集而不团,丧失规模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投资易失控。分、子公司争投资,集团内部重复投资,形成大量资产闲置,整体效益低下;二是融资分散。单个子企业信用等级低,融资成本高,且容易随意对外担保,或有负债风险大;三是资金分散。分子公司各自为政,资金运行不平衡,资金余缺不能互补,集团不能很好的调控资金的存贷差限额;四是内部结算环节多、周期长,资金成本管理的节点难以控制;五是多头采购,资金沉淀严重,内控风险大,易出现舞弊;六是应收账款管理政策不统一。存在随意赊销,增加坏账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在内控方面的内生性和外部集优化特征,装备制造企业“源于制造,超越制造”的核心价值理念,因此,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在关键节点上实施集中管控模式,这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选择。

3.1 大司库的集约和效益:资金管控模式的选择

3.1.1资金集中管控和风险管理优势分析。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经过长期的扩张和发展,初步形成了集团化发展的规模,都具有布点分散和相对独立的特点,在资金管控上实施资金集中管理:

一是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团内分、子公司间的关联交易量非常大时,若全部通过银行划转,将有大量资金在途,反之,就会减少在途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存量资金利息收益,降低财务费用。

二是有利于建立企业的付款信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必然施行严格的资金预算管理与之配套,实现资金的收支平衡。预算编制、审批的过程就是现金流入、流出的风险控制过程,企业的“血液”就能正常的储备与供给,企业营运资金处于良性循环,企业的付款信用在无形之中得以建立。

三是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提升企业资信等级。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必然实行融资集中管理,企业可利用各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性,提高与银行合作的层次,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降低融资风险与成本。

四是有利于减少融资总量。企业集团从大司库管理的角度出发,在集团内分子公司间建立起资金相互融通的渠道,将闲置资金按同期银行利率借给暂时出现资金短缺的分子公司,利益均沾,相得益彰,对整个集团而言,将有助于降低融资规模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3.1.2 资金集中管理的必然:大司库模式的选择

2010年,资金管理风险在央企排出的生产经营十大风险中排名第五,是中央企业普遍关注和强化管理的重点问题之一。以宝石机械公司为代表的石油装备企业,普遍建立营运资金风险管理工作体系,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并制定了宏观先行指标、关键管理指标、日常管理指标体系及语境机制;进一步加强财务金融风险管理,制订“收支分线管理,开展月度资金滚动预算,积极组织收入,量入为出,现金与票据组合使用,增强资金保障能力”的风险管理策略,对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全面实施资金集中收支分线管理,增强集团资金的集中和监控管理,并通过强化资金管理制度,完善资金管理流程,控制资金管理中风险发生概率,同时采用保险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转移部分经济损失,提高宏观经济和行业研究、预判能力,提升对于未来期间现金流预测能力,并建立了资金管理预警体系等,都在资金风险管控方面做了有益和有效的尝试。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装备制造企业在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方面,应借助于信息化建设平台,建立大司库管控模式。

所谓“大司库”,就是按照“服务主业、安全至上、效率优先”的原则,通过结算集中、现金池统一、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资、司库风险全面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等手段,统筹管理金融资源,统一管理金融业务,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保障生产经营需要。

大司库的系统设计包括:体系设计,制度设计、流程建设与信息系统四个大的方面,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齐头推进,在具体运行中,把制度具体化为流程,流程固化到系统,系统映射流程,流程体现制度。

---制度设计。是设计与司库体系配套的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营造全面、统一的司库管理制度环境。使分公司、子公司都能按照统一的制度体系对资金等金融资产进行预测、预算、反映、控制、审批与分析,并通过激励、考核机制确保集团金融资产保值增值。

---流程设计。既要设计、优化具体流程,又要考虑把各种流程嵌入并固定到信息系统,以司库管理业务为线条,实现业务与会计核算端对端的衔接。

---系统集成。将大司库信息系统与多种资金管理系统集成,实现与ERP、会计核算系统、预算系统、投资计划系统、合同管理系统以及网上报销等系统集成对接,实现信息共享,节约资源。

当然,完善的资金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是确保大司库资金管理模式得以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如资金业务的职务分离、库存现金的控制、银行存款的控制、定额备用金的控制、财务印章控制等都要在细则中予以固化。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交互运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尤其是完善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必须从源头和制度上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金的安全完整,达到大司库体系运行和制度建设的有效包容和促进。

3.2 固定资产管控模式:基于激活资产全生命周期的选择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它作为一种有形的实物形态,其全生命周期,历经资产的购置、使用、管理、维护、报废到处置等一系列经营过程,对每个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而言,固定资产运营质量不同,它所创造的价值也存在差异,但无论任何一个企业,追求固定资产创造价值最大化是永恒的主题,因此,建立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模式,应成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

3.2.1 现状与问题。

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目前的资产现状是:地域分布广泛、数量金额大、类别繁杂等。目前,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责任不明确。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资产使用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职能模糊,存在企业资产管理有责无权的状况,资产管理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缺乏对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的分析。由于对固定资产使用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所以缺乏固定资产利用情况、创利情况、技术情况等方面的专门分析,这对资产的去舍决策,提高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十分不利。

3.2.2 模式与对策

一是对固定资产管理应从源头抓起。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就是其全生命周期的开始,因此,要完善资产投资论证体系,建立效益跟踪责任制,保证购建的资产具有较高的回报率。企业的目的是不断追求效益最大化,对固定资产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要做到依据充分、测算科学合理,不能盲目上项目,造成大量的资产闲置,最终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包袱。

二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环节,落实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责任,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果的分析评价体系,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与石油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相适应,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固定资产也应实行集中核算、三级管理。应成立由财务资产、设备管理、规划计划、基建工程等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组织指导下一级机构的固定资产技术及价值管理,负责企业从资产投入、验收形成到退出使用的全过程管理。

三是进一步完善资产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资产从投资立项到形成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共用一套管理软件,解决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问题,实现信息共享。

四是降低资产损失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于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资产分布范围广,经营环境复杂,加之各企业对资产管理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资产管理难度相对较大。通过与国内外企业最佳资产管理实践进行对标,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应在现有的资产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强风险预防和风险转移措施。

五是强化固定资产的统筹保险。保险统筹能够有效转移资产损失风险,能够增强装备企业在资产方面的抗风险能力,保护企业的经营业绩,保证现金流的稳定性,对公司的人员及财产起到重大的保障作用。保险统筹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对资产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有效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此外,通过合理的保险安排,能够增强战略投资者、合作伙伴对企业管理的信任和持续发展的信心,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全面的固定资产保障,避免了由于资产损失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作为中国石油管理的国有企业,担负着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社会责任,为此,通过实施保险统筹这一举措,在合理控制保险成本的情况下,可进一步拓宽现有保险覆盖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资产免受各种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影响;

(2)进一步加强企业的资产管控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以保险统筹为契机,定期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和监控,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资产的总体水平和使用情况,有利于制定相应的维修和采购计划,从而降低维修费用和库存成本,有助于企业更为有效地配置生产设备、人员及其他经营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人员健康提供有效保障,有助于企业声誉的维护。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与之对应的风险管理与保障措施,可以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和人员健康。

(4)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近年来,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在快速发展时期,项目投入资金需求较大,投资金额多为上亿甚至数十亿元。对资产风险的有效管理,有利于促进投资者、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确保融资目标的顺利实现。

备用金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集中核算体制;国有资产;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集中核算是会计委派制的创新形式,集中核算中心的建立,对完善我国企事业单位各项制度,提高业务运作的规范化,强化内部管理,组织会计监督,稳定各项财务工作的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现金管理

1、集中核算体制下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刚开始成立核算中心的时候,对备用金账户的金额和备用金额度的核定一般是以业务估计量为基准的。在不了解现金量的前提下,核定额度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数据,当形势和业务量出现变化,之前的备用金额度也会发生偏离。当备用金额度变大时,报账人员就会将许多发票汇集在一张结报凭证中,将不同业务的原始凭证汇总在同一张结报单上。第一,这种凭证汇总办法与凭证汇总的标准不相符合,不同业务的原始凭证汇总在同一张结报单上,使得原始凭证出现顺序上的颠倒和错乱,对结报、制单和审核工作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第二、汇总太多的凭证将无法充分体现经济业务的全貌,失去了明细账该有的直观性和精确性,一方面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获得,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对网上业务查询产生限制。当备用金额度变小时,单位可能疏于结报,或者不想追加备用金的额度,造成单位寻求各种理由占用现金。

(2)单位到核算中心结报后,一般是以结算金额为准将银行存款打入备用金账户,以对备用金账户金额进行补足。所以,备用金账面的金额与备用金账户额度看上去永远一致。然而单位银行备用金账户的实际金额与备用金账面的金额却不相符合。如果缺乏备用金账户抽查制度的监督管理,单从账面上将难以判断备用金账户的金额是否出现问题。

2、集中核算体制下针对现金管理的处理策略

(1)建立统计制度,以月份或季度为期限对备用金额度和备用金账户的金额重新核定。

(2)建立抽查制度,对备用金和备用金账户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抽查,增强备用金和备用金账户使用的规范性、严谨性与正规性。

(3)备用金账户对账单由备用金账户开设行直接寄至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可以通过核对收支了解备用金账户的使用是否正常,同时可以向单位催交利息款。

二、银行存款管理

1、集中核算体制下银行存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集中核算体制下,单位不记录银行存款备查账,仅仅简单地对存款余额进行核对,完全依靠于核算中心,银行日记账被核算中心出纳帐所取代。这一方面与备查账建账制度的要求不相符合,另一方面也违背了会计制度要求。

(2)银行存款面临赤字,不得不超预算使用资金。各单位的分账户是核算中心总账户下的分账户,核算中心以总账户对银行结算,只要核算中心总账户不出现赤字,银行就不能拒付各分账户的资金结报。由于会计核算软件没有建立赤字报警机制,导致很多单位出现存款赤字,使得银行结算纪律和财政预算执行面临较大的威胁。

2、集中核算体制下针对银行存款管理的处理策略

(1)建立银行存款备查账制度、建立抽查制度、完善上门辅导等形式。对建账有漏洞的单位要予以公示、批评。

(2)建立失物招领制度。对结算环节中当月和以前月份对不上的银行账,要以失物招领形式予以公告。在确认单位提供的证据充分的情况下,把款项落实到相应核算单位的分账户上。

(3)建立银行结算系统的赤字报警机制,规避财政赤字风险。

三、往来款管理

1、集中核算体制下往来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事业单位长期挂账的应收款长时间不动,而且对象为经济实体。这部分应收款挂账有的是单位过去办的所属实体避开国家政策规定的程序直接通过应收款拨付资金形成的。形成经济实体后,都在一定程度内存在诸如破财、死账等亏损。较大的资金缺口又难以核销,不得不长期挂账。

(2)虚构支出,隐蔽收入。凭借往来款账户将费用长期挂账,或在往来科目中借助体外循环的方式核算收支,避开财政收支的监督环节。有些单位将部分收入和支出挂账,刻意修改收支和结余,造成年度决算报表无法反映事实,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3)管理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到位。会计集中核算监督难以在时空上充分与各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相结合。核算中心人员难以把握各核算单位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核算单位负责人对财务制度和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的建设缺乏重视,造成各种往来款项最终成为死账。

2、集中核算体制下针对往来款管理的应对策略

(1)摸清思路,回归往来款的本原。报账人员、经办人等相关负责人可能在长期挂账的几年中已经更换了,很多往来账怎样形成的、什么时间形成的已经不得而知。因此,核算中心一方面要建立并登记往来款二级明细账,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要求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处理往来款,减少因长期挂账而造成的账面混乱问题。

(2)清产核资,对过去遗留下来的对外投资问题和呆账、死账做统一处理。要扩大催收范围、强化催收力度,对于确定收回无望的款项上报相关上级部门,以上级部门的批示为依准对不良资产做出彻底清除和处理。

(3)提高重视力度,强化管理水平。首先,要从上层做起,领导要守好关、把好关,对单位财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往来款管理做出严格监督和控制。其次,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配备专门的往来款管理人员,明确往来款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划分。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往来款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对违反财政、财务制度规定出借公款的现象予以严重批评和教育,坚决杜绝虚列支出和利用往来款进行收支核算。

四、固定资产管理

1、集中核算体制下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往往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重视程度高,而相比之下,对固定资产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许多单位对固定资产既不计成本也不提折旧。对于上级部门配置的资产等新增的固定资产,缺乏正规的账务处理。

(2)尽管资产清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能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但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大锅饭”思想使得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致使引发清理后再混乱、混乱后又清理的恶性循环。

(3)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出租、出借的收益不能及时有效地入账。由于入账资金金额不是很大,逐渐成为供单位消费用的小金库。更有甚者,一些闲置的设备和仪器直接报废,或无偿供认借用。

2、集中核算体制下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应对策略

(1)把好购置关。由单位使用部门制定固定资产购置计划书,经有关部门批准审核无误后,将所需要的固定资产编入单位预算,以预算为基准进行采购。

(2)强化入库和验收。验收入库时,管理人员要与使用人员同时在场、共同验收。对于大型、昂贵、大宗物品,部门领导也必须参加现场验收,严格决绝不合格的产品入库。

(3)重视维修养护。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和使用登记制度。加强对维修养护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4)做好账簿记录。核算中心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和二级明细账,单位财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三级明细账,保管人员建立实物卡片账。加强固定资产的账务核对工作,单位财务部门与核算中心配合,在每年年底单位财务部门将固定资产三级明细账、实物卡片账与核算中心固定资产总账、二级明细账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

实践证明,尽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显示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优越性,是一项成功的会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王世定.会计委派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全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相关期刊更多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东方电气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供用电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