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1.1网络体系结构

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系统基于省、市、县三级农业电子政务内网(以下简称“政务内网”)运行,采用B/S,C/S结构相结合进行设计,开发平台为VisualStudio2012和.NETFramework4.0,数据库为SQLServer2008。浙江省农业厅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基础数据配置、用户权限分配和数据审核锁定;各市农业局负责指导所辖县(市、区)农业局进行应用,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上图入库;县(市、区)农业局具体负责粮食生产功能区资料整理、地图绘制和数据报送工作。

1.2地图服务平台

由于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系统基于政务内网运行,且农业电子政务内网与因特网实施严格的物理隔离,无法使用天地图等公共地理信息平台,因此,我们通过ArcGIS自行建立地图服务器。基础地理要素包括行政界线、行政驻地、地名要素,以及各等级道路、河流、湖泊、水库等;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全省7~18级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

2功能栏目设计

2.1总体规划管理

根据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标准农田档案资料,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城乡建设、交通道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规划,编制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总体规划,对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电子地图、规划编号、规划名称、规划年份、规划面积等全部进行入库锁定管理,并分年度进行建设。2.2年度任务下达自2010年起由浙江省农业厅分年度下达11个市、83个县(市、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各县(市、区)可将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

2.3功能区建设管理

2.3.1申报

根据省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由各县(市、区)落实当年拟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进行网上填报,申报内容主要包括建设起止时间、建设地点、建设等级、复种指数、种植模式等,与粮食生产功能区总体规划有差异的需要说明原因,并附报新的电子地图。

2.3.2审核

浙江省农业厅根据各县(市、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落实情况,结合年度建设任务,对即将开展建设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信息进行审核。

2.3.3创建

审核后,各县(市、区)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定期报送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进展状况。

2.3.4验收

各县(市、区)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后,网上报送验收申请相关材料,与功能区申报情况有差异的需要说明原因,并附报新的电子地图。浙江省农业厅在收到相关验收申请材料后,对建成后的功能区电子地图与建设规划、申报情况等进行技术比对,作为功能区验收的重要依据。

2.3.5锁定

对建成并验收后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进行锁定,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确保在较长时期内粮食生产功能区不被占用。因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省级以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需征占用的土地涉及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按既定流程报批后进行解锁、变更和再次锁定。

2.3.6查询

提供省、市、县(市、区)对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按编号、名称、建设等级、建设年份等进行组合查询,并可通过快速定位显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四至范围和建设信息。同时,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审核、验收等过程中,提供电子地图叠加分析功能,包括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总体规划、申报待建、实际建设,标准农田分等定级,以及电子地图和卫星影像等,对面积差异较大的,系统自动进行告警提示。

2.4进展统计报表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提供省、市、县(市、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进展情况按年度进行的统计结果,包括总体规划任务和落实情况、已下达任务和落实情况、当年下达任务和实际建设情况等报表。

2.5网络展示平台

提供按建设级别、建设状态、建设面积、建设年份的分类展示。其中,建设级别分为省级、市级、县级;建设状态分为已建、在建、当年拟建、规划待建;建设面积分>66.667hm2,33.333~66.667hm2,13.333~<33.333hm2,<13.333hm2;建设年份分为2010-2018年。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具体展示内容包括规划信息:编号、名称、年份、面积和建设地点等,建设信息:起止时间、粮食复种指数、主要种植模式和建设进展情况等,认定信息:编号、名称、年份、面积和电子地图实测面积等。

2.6县级客户端

为弥补B/S结构的浏览器在图形处理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考虑到电子地图数据野外采集的需要,采用C/S结构开发了可脱离服务器和政务内网使用的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客户端,通过客户端进行电子地图分割、拼接等处理,在接入政务内网的情况下,与服务器通信报送电子地图和相关数据。

3建设成效

3.1加强农业生产要素管理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壤资源、耕地资源、河流水域和道路交通等进行综合管理、组合查询、分类统计,以及网络化、可视化显示,有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动态监测、评价和预警分析,确保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规范农业项目管理活动

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申报、审核、创建、验收、锁定等环节的流程化、精细化管理,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精准落地,同时,辅以各环节的电子地图、历年项目、卫星影像等比对功能,能有效堵截粮食生产功能区多报少建、多占少补、重复申报等现象,规范农业项目管理活动。

3.3提高现代农业管理水平

系统以计算机网络通信、地理信息技术等为支撑,实时掌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进度、建设信息和建设成效等信息,改变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完善农业业务管理流程,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为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大大提高现代农业管理水平。

4系统展望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信息化

1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公司现行的生产管理系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公司生产管理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计划系统缺失。计划的编制、调整等都是通过人工获取的信息进行,当设备、工装量具等外部条件发生突然变化时,没有办法在较短时间内针对发生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决策。

2)车间跟踪监控能力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全是由生产助理每天手工统计汇总,效率低下且得不到实时信息,一旦生产现场出现生产问题,相关部门无法得到实时情况从而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

3)车间和生产管理部门的信息和数据传递不畅。车间和生产管理部门之间传递信息和数据主要通过由车间上报纸质报表,生产管理部门集中对上报的纸质报表进行整理、维护,使原本业务繁忙的管理人员更是负担加重,数据维护不及时,导致数据断续残缺,使生产管理部门成为数据信息处理的瓶颈。

4)纸质文档纷繁复杂,管理混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由人工录入,以纸质文档的方式流转,导致公司内文档繁多。文档管理混乱,有时甚至出现旧版本文档和新版本文档同时在生产现场流转,误导有关人员,给实际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5)生产管理各环节的数据和信息无法实现共享。现有系统不能将生产管理业务的不同环节串联起来,上一个环节的工作成果不能自动被下一个环节利用,各类信息的沟通交流、存储、查询及利用都日渐困难,无法实现及时、准确、完整地信息共享。

6)系统功能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缺乏统计分析功能,各部门数据缺乏关联信息支持,信息查询手段的缺乏,造成了领导掌握信息进行决策的被动。

2国内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非常重视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取得的成果较多、应用层面也广。纵观国外生产管理信息学系统研究成果,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解决生产管理领域中的某个特定问题或功能需求。2002年,Choi.B等人研究了适应于柔性制造系统的专用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2003年,SiebergJ和WalterR构建出应用于半导体生产管理的工具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2)研究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ERP系统的集成。2003年,Anon通过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实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ERP系统的集成。同样是在2003年,Benaissa等人研究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ERP集成策略。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2004年,Fan-TienChen提出了基于高度自主能力、柔性和协调性的全能体的全能生产管理信息系统。2005年,Jimenez提出了基于Web服务的软件技术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框架结构。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较晚,大概在上世纪后期从国外引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随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提出了声势浩大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口号,在这一波被认为能为企业重塑新的运营模式的浪潮中,中国学术界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纵观国内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成果,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系统的设计

国内学者对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分析企业实际生产和管理情况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提出了多种模式的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结合特定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比如:2008年,王哲健、乔金友等针对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实际生产和管理情况,设计了面向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基础数据管理、生产管理、工资及产品成本核算、信息浏览和系统管理等模块;2006年,高敏、刘旭东针对中、小型家具厂设计了一套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生产情报、工艺标准和内部记录个输入子系统和生产计划、生产控制、产品质量控制和库存4个输出子系统。

(2)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目前,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仅数量和功能上突飞猛进,而且在内涵的拓展上也日新月异。对于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实施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的例子有:2009年,李大勇、李欣利用现代新型技术建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基于平台的解决方案,以设备管理为核心、工作流引擎为手段,建设集中统一的一体化生产管理平台;2006年,黄伟、凌玉华利用面向对象建模的技术来开发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并以电子产品加工行业为例,对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进行了分析设计,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特点。

(3)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或软件的集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出现了适应于各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如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商业智能等。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融合各种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面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集成系统,以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适应网络经济的充分柔性的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2008年,曹传东、董新平针对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提出的对于企业级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需求,研发适用于葡萄酒厂的生产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将新开发的生产管理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应用集成技术,与企业原有的应用实现集成融合。就网络平台建设、系统体系结构分析设计方法、应用集成技术选型等侧面探讨对于系统集成问题的解决之策。从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可以总结出,国外学者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施展开了大量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研究不同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方式;提出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设计与实施方法;研究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依托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企业生产管理现状进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相比较之下,国内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内容不成体系。如理论研究集中在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总体方案和实现策略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功能细化、标准化和具体实现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2)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应用问题研究,目前所研究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模型能够应用到企业的很少。

3研究思路

首先分析国内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然后介绍公司生产管理的现有状况,提出目前公司在生产管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然后,在公司现有的生产管理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基础上,对生产管理有关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再次,对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详细的系统设计,其中主要包括系统总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运行平台设计等。最后提出具体的系统实施策略,包括业务规划策略、数据规划策略、系统开发策略以及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培训的实施策略。

4研究方法

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依据软件工程学的理论,使用结构化开发方法和快速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通过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阅读了大量中外文献和学术期刊,了解国内外关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数据库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信息化技术,通过筛选、分析、综合等环节提炼出与本文相关的内容,为本文对公司生产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由于本文是对实际的公司设计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以解决公司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而进行研究的,所以应采用调查研究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本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都是在对公司的实际需求和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的详细调查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分析与设计过程中坚持与公司领导、生产管理相关负责人、现场专家及一线员工进行访谈和沟通,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设计出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3)结构化开发方法与原型法相结合的开发方法。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运用原型法快速构造系统原型,以结构化开发方法为主线,开发原型系统直到满意为止,将满意原型经系统测试后交付企业使用,这里的原型是动态的,并且是不断扩充的,直到完成全部系统的目标为止。

参考文献

[1]徐宏斌,薛恒新,吴士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4):155-156

[2]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WilliamJ.Stevenson.ProductionOperationsManagement[M].张群,张杰,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王诣鹏.基于ERP的企业信息管理概述[J].甘肃科技,2011(9):129-132

[5]赵蕾.ERPII:企业资源计划演进的产物[J].中国信息导报,2003(2):39-40

[6]SiebergJ,WalterR.Aschedulingandresourceoptimizingproduc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thesemicon-ductorandindustry[C]∥ASMC2003.14thAnnualIEEE/SEMIAdvancedSemiconductorManufacturingConferenceandWorkshop(ASMC),2003:101-105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1 国外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证明,通过体系化管理,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风险识别、控制和管理,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逐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是可以实现本质安全的。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较早,伴随着工业进步,其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也有了飞跃式发展。从法默的安全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从最初的宿命思想到可控思想,从单独因素到系统因素,从单一关注伤亡到将健康与安全统一考虑,这都是不断进步的表现。从最初的事故学理论到后来的风险控制论,再到现在的安全哲学理论、安全逻辑科学、安全法学理论、安全信息理论、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理论、安全工程理论、安全仿生理论、安全文化理论、事故灾变理论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不断与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相结合,对现代安全及健康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默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认为,少数工人由于自身原因,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是所谓的事故频发倾向者和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种理论目前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经历多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中间环节起到预防作用,就能避免事故;只有重视消除轻微事故,才能防止轻伤和重伤事故,否则大事故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1961年,吉布森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能量是造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及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强调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的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发生。

系统安全理论是人们为解决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而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强调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即在设计系统时就用安全工程方法进行风险管控,系统安全工作包括危险源识别、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及危险控制等一系列内容。

安全行为管理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企业行为安全管理方法,后迅速在欧美及日本等现代工业化国家兴起;由于其成功地为许多知名企业(如杜邦)实现卓越的安全绩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安全行为管理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行为前因-行为-行为后果”的行为模型,通过创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鼓励人的安全行为,从而减少由于人的行为而引起的事故,进而实现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目标。

2 国内外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情况

比较

基于上述理论,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就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典型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是我们熟知的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以下简称HSE管理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标准体系OHSAS 18001。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HSE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效果十分明显。HSE管理体系强调以领导承诺为核心,以无事故、无害于员工健康、无损于环境为目标,包括核心和条件部分、循环链部分、辅助方法和工具部分三大要素;体系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建立的准备、初始风险评价、策划和设计、文件编制、执行和实施等。

为提升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包括13个要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HSE管理体系与《规范》的比较见表1。

表1 HSE管理体系与《规范》的比较

从我国相关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结果来看,普遍存在重体系、轻日后管理,重机构审核、轻自我提升,重原汁原味、轻联系实际等问题,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与安全管理能力不匹配。此外,有学者认为,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过多地强调管理的标准化,而忽视现场操作的标准化。

不可否认,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e极作用。然而,众多国外企业发现,在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后,虽然企业的重大安全事故比例明显下降,但企业的一般事故却没有得到明显控制。为此,国外企业结合其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推行安全行为观察管理方法,使企业安全绩效得到明显提升。业界一致认为,安全行为观察方法不仅丰富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而且是基层队站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及促进安全团队文化落地的重要工具。

3 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

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在集装箱码头企业的应用普及,部分码头企业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来固化和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但国内绝大多数码头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仅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文档(法律、法规、制度、应急预案、组织架构、安全目标、安委会会议、安全投入等)电子化、安全检查表等管理功能,针对班组安全的信息化应用却鲜有案例。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360安全体系建设方案,利用信息化手段集成企业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实现现场安全状态评估和预警体系与标准化融合,形成自下而上的安全生产管理优化模式。

为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可将生产要素抽象分类为5个一级要素和162个二级要素,其中,一级要素主要包括人(即各工种)、设备和工属具、设施(即码头、库房、办公楼、道路等)、环境(即天气、船舶、水域等)、管理(即教育、会议、资金、制度等)。集装箱码头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可拆分为11个一级工作场景(包括靠泊、系解缆、集港、装船、拆打加固、揭舱盖、船前准备、辅助生产、提箱、离泊、卸船等),在将工作场景与生产要素交叉后,按照安全行为观察的方法对员工的反应和站位、个人防护装备、工具和设施、程序和标准、人体工程学、现场环境和秩序等标准进行图文采集,从而实现对指定场景员工安全行为标准的数字化处理。此举是推行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安全行为观察和团队安全文化的基础,也是安全职责清单具体化的重要手段。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行为观察示意如图1所示。

对照安全行为观察标准,员工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反馈观察结果(反馈结果包括现场行为实时照片和定性评价),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分析安全行为结果,并通过系统发送达标行为统计和安全行为标准图文资料,从而对行为不安全人员进行培训,并要求相关责任人确认。同时,系统还具备安全行为随手拍功能,以启发员工发现自身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此外, 360安全体系对物(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标准也进行了图文标准定义,并设定相应的排查周期,从而实现安全主体责任层层预警和监控功能及安全预警指数的计算功能,具体安全预警指数界面如图3所示。

收集到员工安全行为数据后,便可以随时应用安全行为观察方法开展安全行为管理。360安全体系所遵循的安全行为观察步骤如图4所示,系统针对每一步骤都有相应的功能实现。

图4 360安全体系安全行为观察步骤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伴随着社会生产而产生,只要有生产,就会有安全问题,生产企业就会面临保障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要求。每10万人死亡率是国际上评价工作场所安全状况的最主要指标。先进工业化国家每10万人死亡率普遍较低,目前平均值为4左右,其中:英国最低,在1以下,为0.60;澳大利亚次之,由1992年的7.00下降到2011年的1.93;德国居第三位,自1990年的5.10下降到2008年的1.87;美国由1992年的5.30下降到2011年的3.30;日本2010年为1.61。经同口径测算,目前我国每10万人死亡率明显高于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值。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上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将国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应用到国内企业安全生产管控工作中是我国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比较国内外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以天津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为例,提出适用于集装箱码头企业的360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1 国外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证明,通过体系化管理,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风险识别、控制和管理,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逐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是可以实现本质安全的。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较早,伴随着工业进步,其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也有了飞跃式发展。从法默的安全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从最初的宿命思想到可控思想,从单独因素到系统因素,从单一关注伤亡到将健康与安全统一考虑,这都是不断进步的表现。从最初的事故学理论到后来的风险控制论,再到现在的安全哲学理论、安全逻辑科学、安全法学理论、安全信息理论、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理论、安全工程理论、安全仿生理论、安全文化理论、事故灾变理论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不断与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相结合,对现代安全及健康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默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认为,少数工人由于自身原因,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是所谓的事故频发倾向者和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种理论目前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经历多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中间环节起到预防作用,就能避免事故;只有重视消除轻微事故,才能防止轻伤和重伤事故,否则大事故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1961年,吉布森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能量是造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及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强调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又匾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的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发生。

系统安全理论是人们为解决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而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强调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即在设计系统时就用安全工程方法进行风险管控,系统安全工作包括危险源识别、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及危险控制等一系列内容。

安全行为管理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企业行为安全管理方法,后迅速在欧美及日本等现代工业化国家兴起;由于其成功地为许多知名企业(如杜邦)实现卓越的安全绩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安全行为管理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行为前因-行为-行为后果”的行为模型,通过创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鼓励人的安全行为,从而减少由于人的行为而引起的事故,进而实现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目标。

2 内外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情况

比较

基于上述理论,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就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典型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是我们熟知的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以下简称HSE管理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标准体系OHSAS 18001。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HSE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效果十分明显。HSE管理体系强调以领导承诺为核心,以无事故、无害于员工健康、无损于环境为目标,包括核心和条件部分、循环链部分、辅助方法和工具部分三大要素;体系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建立的准备、初始风险评价、策划和设计、文件编制、执行和实施等。

为提升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包括13个要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HSE管理体系与《规范》的比较见表1。

从我国相关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结果来看,普遍存在重体系、轻日后管理,重机构审核、轻自我提升,重原汁原味、轻联系实际等问题,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与安全管理能力不匹配。此外,有学者认为,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过多地强调管理的标准化,而忽视现场操作的标准化。

不可否认,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然而,众多国外企业发现,在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后,虽然企业的重大安全事故比例明显下降,但企业的一般事故却没有得到明显控制。为此,国外企业结合其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推行安全行为观察管理方法,使企业安全绩效得到明显提升。业界一致认为,安全行为观察方法不仅丰富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而且是基层队站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及促进安全团队文化落地的重要工具。

3 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

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在集装箱码头企业的应用普及,部分码头企业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来固化和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但国内绝大多数码头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仅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文档(法律、法规、制度、应急预案、组织架构、安全目标、安委会会议、安全投入等)电子化、安全检查表等管理功能,针对班组安全的信息化应用却鲜有案例。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360安全体系建设方案,利用信息化手段集成企业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实现现场安全状态评估和预警体系与标准化融合,形成自下而上的安全生产管理优化模式。

为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可将生产要素抽象分类为5个一级要素和162个二级要素,其中,一级要素主要包括人(即各工种)、设备和工属具、设施(即码头、库房、办公楼、道路等)、环境(即天气、船舶、水域等)、管理(即教育、会议、资金、制度等)。集装箱码头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可拆分为11个一级工作场景(包括靠泊、系解缆、集港、装船、拆打加固、揭舱盖、船前准备、辅助生产、提箱、离泊、卸船等),在将工作场景与生产要素交叉后,按照安全行为观察的方法对员工的反应和站位、个人防护装备、工具和设施、程序和标准、人体工程学、现场环境和秩序等标准进行图文采集,从而实现对指定场景员工安全行为标准的数字化处理。此举是推行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安全行为观察和团队安全文化的基础,也是安全职责清单具体化的重要手段。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行为观察示意如图1所示。

对照安全行为观察标准,员工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反馈观察结果(反馈结果包括现场行为实时照片和定性评价),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分析安全行为结果,并通过系统发送达标行为统计和安全行为标准图文资料,从而对行为不安全人员进行培训,并要求相关责任人确认。同时,系统还具备安全行为随手拍功能,以启发员工发现自身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此外, 360安全体系对物(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标准也进行了图文标准定义,并设定相应的排查周期,从而实现安全主体责任层层预警和监控功能及安全预警指数的计算功能(见图2),具体安全预警指数界面如图3所示。

收集到员工安全行为数据后,便可以随时应用安全行为观察方法开展安全行为管理。360安全体系所遵循的安全行为观察步骤如图4所示,系统针对每一步骤都有相应的功能实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结合行业典型安全事故,在360安全体系中定义重点安全行为治理的4个领域,分别是人机配合、高空坠物、流机作业、机械维修,从而使安全管理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行为管理。360安全体系提供一键式安全行为排查功能,例如,在针对岸桥高空坠物的安全行为管理中,系统对岸桥容易产生高空坠物的部位进行安全标准化信息(包括易坠落物的标准状态图片、排查周期等)采集。360安全体系定期向指定员工发送排查任务,以便其实施现场排查,反馈排查结果。360安全体系手机端安全排查界面如图5所示。

360安全体系分为以下三大模块:(1)手机端,是隐患群防群治和隐患数据采集的工具;(2)个人计算机端,是各部门落实自身主体责任的工具,同时也是安全管理人员实施监管的工具;(3)系统后台,是企业级隐患评估和安全管理的工具。

360安全w系后台有10个有助于安全行为改进的度量指标,称之为“十率”,即检查标准覆盖率、自查隐患率、逾期整改率、较大隐患控制率、标准排查超期率、隐患标准重复率、学习人员覆盖率、标准学习覆盖率、考试人员覆盖率和考试标准覆盖率。“十率”的作用在于: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隐患不排查、系统能觉察,排查不上报、系统能知道,上报不整改、系统有记载,整改不及时、系统有警示的安全生产管理功能。

4 结束语

经过半年的试运行, 360安全体系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展现和贯彻集装箱码头企业安全承诺,落实有感领导,全面关注安全;提供上下沟通、双向讨论的途径,增强码头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有助于了解码头企业的整体不安全行为及趋势,识别现有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为进一步改善码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目标和方向。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6-11-14)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结合行业典型安全事故,在360安全体系中定义重点安全行为治理的4个领域,分别是人机配合、高空坠物、流机作业、机械维修,从而使安全管理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行为管理。360安全体系提供一键式安全行为排查功能,例如,在针对岸桥高空坠物的安全行为管理中,系统对岸桥容易产生高空坠物的部位进行安全标准化信息(包括易坠落物的标准状态图片、排查周期等)采集。360安全体系定期向指定员工发送排查任务,以便其实施现场排查,反馈排查结果。360安全体系手机端安全排查界面如图5所示。

360安全体系分为以下三大模块:(1)手机端,是隐患群防群治和隐患数据采集的工具;(2)个人计算机端,是各部门落实自身主体责任的工具,同时也是安全管理人员实施监管的工具;(3)系统后台,是企业级隐患评估和安全管理的工具。

360安全体系后台有10个有助于安全行为改进的度量指标,称之为“十率”,即检查标准覆盖率、自查隐患率、逾期整改率、较大隐患控制率、标准排查超期率、隐患标准重复率、学习人员覆盖率、标准学习覆盖率、考试人员覆盖率和考试标准覆盖率。“十率”的作用在于: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隐患不排查、系统能觉察,排查不上报、系统能知道,上报不整改、系统有记载,整改不及时、系统有警示的安全生产管理功能。

4 结束语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管理学; 特性; 探析。

管理学特性是管理学所特有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根本属性。对管理学特性,在我国一些文献论著和教科书中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有的内容倾向于表象、形式的特征,和管理学特性的本意有差距; 有的内容是管理学性质的罗列,而不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根本属性; 有的是把性质与特性混合在一起。

管理学的特性应从以下四个因素来考虑,我认为管理学特性是阶段性、政治性、文化性和综合性。

一、阶段性。

阶段性指的是管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管理学内容框架完善程度不同,理论水平的高低不同。人类社会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管理学具有不同的特性。

资本主义管理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传统管理阶段的管理学特性是 “人治”。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培养员工靠 “师带徒”的方式,没有科学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管理的内容注重劳动的分工协作和提高功效; 管理是粗放的、家长式的和强制性的小生产的管理方式。二是科学管理阶段的管理学特性是计划性、协调性和标准化。泰罗推行计划管理、标准化操作和培训员工; 法约尔强调在分工的基础上着重协调化,“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集体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三是现代管理阶段的管理学特性是系统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贝塔朗菲强调系统管理,“一切管理必须以系统论的原理为指导”,对企业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全面的质量管理、全面的人事管理、全员维修制和全面的经济核算。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理学派等主张在管理中广泛运用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和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和方法,尽可能实行管理手段科学化、电子化。

我国管理学也具有阶段性管理特性。一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管理理论和实践表现了高度的集权型:“一元化”领导; “厂长 ( 经理) 负责制”; “以计划调节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管理理论和实践表现了集权与分权的结合性: 法人治理结构 ( 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 ; 事业部制 ( 总公司为投资决策中心,事业部下属的生产单位为成本中心) ; 领导决策与群众参与; 统一指挥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等。

二、政治性。

管理学的政治性不仅是由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而且表现在国情传统上的差异,了解了管理学的政治性,就要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把我国科学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充实到管理学中来,完善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有效地指导各项管理活动,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学的政治性是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的最大区别。

管理不仅能够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还作用于生产关系。人类通过管理活动,调整所有制形式,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从而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作为管理活动规律性概括出来的管理学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生产力的实现过程中,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是实现生产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整个生产方式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二是在宏观管理的政策性和法制性上。政策不是管局部的,而是管全局的,它反映了生产资料占有者或统治者的意志,受一定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法律的管理方法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实现的; 它是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特殊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强力手段; 它的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和平等性体现了管理学的政治性。三是管理制度反映了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治性。管理制度就是管理者要求组织中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是为了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具体规定。

它不仅体现了制度制定者特定的阶级本质,而且为管理活动的有效实现提供保障。制度的权威性具有制约作用,这就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人们的 “惰性”,使人们积极地工作,完成所规定的任务,这就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文化性。

管理学是一种哲学文化。各国、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在管理工作中,其思想、方法、方式都会体现出文化的特点。所以,管理学不但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共性,还反映了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是一个由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诸要素构成的各层次复杂系统文化,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文化的影响力有五点: 一是导向作用,体现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所起的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组织所确定的目标。二是凝聚作用,来源于文化的同化、规范和融合作用而产生的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三是激励作用,是通过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引导被管理者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起到激发、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的作用,使之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四是约束作用,不仅表现在通过其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各种物质形式和规章制度来约束被管理者行为,更主要的是通过文化对被管理者的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和软性的理智约束。五是辐射作用,文化不仅对组织内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产生影响,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辐射和传播。

管理者的思想、行为反映出文化的特点。西方文化过分强调精确化和程序化,因而往往缺乏人文气息的关怀;东方文化人文气息的关怀很浓,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西方文化注重分解思维,东方文化注重系统思维。因此,受美国文化影响较大的管理者强调竞争、效率,注重个人奋斗,崇尚个人意识,主讲个体情感、尊严、自由、平等;受日本文化影响较大的管理者更突出团队精神,注重管理系统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讲仁爱、和谐、团结等。东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墨、道、法。儒家 “仁、义、礼”的文化,实践起来就成为中国人常说的“情、理、法”。墨家文化主张 “兼爱”“非攻”,就是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道家文化主张 “无为而治”,宣扬 “知足” “寡欲”,甚至幻想人类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法家文化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 “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术。韩非还发展了法家进步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制定政策。文化不但影响着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还影响着被管理者。要管理中国人就必须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由表层的物质文化、潜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了企业的管理体系,并成功地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形象三结合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格局,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合理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四、综合性。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 一是它从理论上来看是科学,从实践操作上来看是技术,更是艺术;二是从管理学理论的构成上来看,不仅包括一般的原理、原则; 还包括适用这些原理、原则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模型、习题和案例; 三是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上来看,不仅要研究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运动规律,还要研究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特殊性。

管理学的综合性是它不同于领导学 ( 人需要领导,而管理不仅对人,也对财、物、科技等进行管理) 。

一是管理学是科学,是技术,更是艺术。管理学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各层次、不同类型组织、不同行业的管理活动中概括和抽象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理论、原理和方法。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从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丰富。因此,管理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的科学。二是从管理学所用的知识结构来看具有综合性。管理学研究管理的规律,涉及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改革。管理学既研究家庭、工厂、商店、医院、学校、科研所等微观单位的管理规律,也研究地区、部门、国家等宏观范围的管理规律,对于这样广博的研究内容,没有综合知识就很难驾驭。

在管理实践中,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技术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地理学、美学、逻辑学、会计学、统计学、审计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被用于管理过程,再从管理过程中抽象出来,必然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这就是管理学。

五、结 语。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运行的保证。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性,认清管理学的阶段性、政治性、文化性、综合性的特性有助于管理者将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爱威,耿红莉。 管理学基础[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3.

[2]陈晔。 管理学基础[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

[3]黄津孚。 现代企业管理原理[M]。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13.

[4]邹乾印。 现代管理科学述要[M]。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5]金润圭。 管理学[M]。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3 -25.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活动; 管理系统; 管理本质

人类这个物种根据现有理论的解释是从灵长目进化而来,人类的意识随着进化的发展也出现了。当人类出现意识的那一刻,我们说管理活动就已经产生了。在无意识阶段,人这个物种和大部分动物一样,完全是被动式的条件反射式的行动,刺激-反应模式是无意识的,也是被动的,所以管理就没有主体,更遑论管理活动。一旦意识产生,人类就部分的成为自己的主人,知道了自己和自然的区别,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这很像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自己既然已从自然中分离出来,那么独立的个体就要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活动,处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这样就自然地产生了管理活动。有些人可能认为,一个人不需要管理,其实一个人更需要管理,只是这时管理的主体和客体是同一个人,就显得无管理可言。

管理活动纷繁复杂,大小庞杂。生活、学习、工作、社交、治国等不论是高层人士还是底层人士,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乡镇企业,也不论是NGO组织还是NPO组织,都需要管理。我们无法用一个狭隘的标准去描述管理活动。有些人说,管理活动是更高的效率,是投入产出的最大化,但他们却忽略了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有些人认为管理是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但这往往抹杀了个人的价值。不论是科学管理,人本管理还是目标管理等理论都只抓住了管理活动的一部分,而没有从整体上去理解管理活动的千变万化。本文从大管理观出发,从整体观,系统观去抽象出管理活动的一般模型。

我们把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和周围的环境进行能量互动,但终归可以归结到两点:管理系统的前端即输入端和管理系统的后端即输出端。

我们首先来论述管理的输入端。输入端由三部分组成: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个体系统。个体系统是管理活动的第一推动力,自然环境是管理活动的生存条件,人文环境是管理活动的发展条件。

一,管理活动的第一推动力 ---个体系统。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的定律,这产生了第一推力的问题。自然界存在第一推力的问题,人类社会也存在这个问题。管理活动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可以从个体系统去解释。任何一个系统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它必定是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人类的每个个体就是一个系统,人这个系统有两个需求:生存的需求和发展的需求。人类这个大系统想要持续存在,还有一个需求即种群的延续。这样我们知道人有三种需求:生存的需求,发展的需求,延续的需求。如果按照一个时间点来说,人分为现世人和来世人。现世人即当下活着的人,他有生存和发展两种需求。来世人是后代的延续,他也有现世人同样的需求。管理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的这两种需求的普遍活动。有人存在就有管理存在,人活一天管理就存在一天。生存需求大家很清楚,就是人的物质需求,衣食住行等等,这是人的最低需求。发展需求是人的精神需求,是人对知识的追求,对美的追求,这是高层次需求。人之成为人,就是因为内含动物文化二重性。

二,管理活动的生存条件---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有两个子系统:自然系统和生态系统。自然系统主要包括地球本土的矿产能源,河流土壤和地球的大气,阳光等。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管理活动要产生,前提就是自然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种种资源。比如说土地,我们不能在空中进行大量的管理活动,国际空间站虽然在空中,但它本身还是从地球上发射出去的。矿产能源,最重要的煤和石油是我们的生存源泉,还有金属矿石。水更是生命之源。阳光现在还是许多农业管理所必需的,虽然现在有大棚蔬菜,但广阔的农田还是需要阳光的,大气更不必说。我们把个体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叫做管理系统的物质子系统,它和下面论述的知识子系统共同推动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管理活动的发展条件---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包括文化系统和政治权力系统。这里的文化是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是人类所创造发现的广义上的知识。它包括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人文知识,价值知识。管理活动的生存条件即自然环境和个体系统的结合经管理系统的整合可以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而管理活动的发展条件即人文环境和个体系统的结合经管理系统的整合可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我们把个体系统和人文环境的结合叫做管理系统的知识子系统。人要得到更大的发展,他就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在这些累积之上再寻求突破,以达到对知识的完善。上文还提到政治权力系统,这个系统在当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伊斯顿的说法,这个系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这里的价值应指的是管理系统的知识子系统和物质子系统。政治权力系统有时促进管理系统的发展,有时阻碍管理系统的发展,关键在于政治权力系统对外界的开放和互动程度如何。

人文环境,个体系统和自然环境是管理活动的输入端。个体系统和人文环境的结合组成管理系统的知识子系统。个体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结合组成管理系统的物质子系统。管理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即知识子系统和物质子系统。管理系统即输入原始的人和物经过知识子系统和物质子系统的转换调节输出有序的人和物,有序的人和物我们把它定义为输出三种人:生存人,社会人,理想人。以下论述管理系统的输出端。

一,管理系统的最低要求---输出合格的生存人。人要生存,衣食住行足矣。所以我们社会上有营利性的企业,需要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去推动这些企业的发展。但我们要明白一点,这些企业是管理活动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管理活动的手段,他只能保证个体系统的生存,而不能促使其提高与发展,这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们把主要资源用在输出合格的生存人的管理活动中,这会导致管理系统物质子系统的枯竭,因为许多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说,生存人只能为管理系统输入原始的人,它自身不能创造更多的资源。这更多的资源只有靠输出的社会人和理想人去创造,他们可以用无限的知识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中创造出更多的资源。这在后面的反馈系统中会提到。

二,管理系统的社会要求---输出有序的社会人。社会人比生存人高了一个层次,它不只是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且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除了衣食无忧之外,他定要去追求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同时他也要遵守社会秩序,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由生存人到社会人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管理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家庭管理对一个人的社会化就产生极大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家庭的资源状况,家庭的稳定性,这些管理要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有深入的研究,此不赘述。学校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组织,学校管理的意义对于现代民主法治国家来说作用甚大。还有一些传播的管理,信息的管理对于人的社会化也有重要作用。

三,管理系统的最高要求---输出自由的理想人。理想人在弗洛伊德那里叫超我,在马克思那里叫共产主义的人,在中国古代叫大同社会里的人,在基督教那里叫做天堂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理想,同时也是管理系统的最高要求。人的肉体总会消解,自然资源总是有限,人类唯一能有所创造,有所发展的只能是自己的精神世界,文艺,绘画,音乐,雕塑就是这样产生的。人人皆可为尧舜是儒家的理想,我们在满足生存人和社会人的需求以后,也可以造就一种自由的理想人。NGO和NPO的一些组织管理活动正在满足理想人的需求。笔者以为,每个人的理想不同,理想即兴趣的最大化也。比如某人喜欢足球,那就让他去踢球,有人喜欢科研,让他去搞科研,这样的社会压抑很少,社会总体能量很大,人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时,基本上是非功利性的,所以他会拿出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去,兴趣是创新的源泉。管理系统的最高要求即它可以整合归类人的兴趣爱好,去造就自由的理想人。

下面谈谈管理系统的反馈更新,这确保了管理系统的延续和发展。管理系统输出有序的人和物,这些人和物在管理系统的环境中,又各自组成管理系统输入的一部分,这样经过管理系统输出对输入的更新和发展,又一轮的管理系统输入-输出活动有序进行,这样的管理系统保持着很大的能量与活力,不断得到提高与发展,这在本质上是人的提高与发展。生存人对于物质子系统里面的个体系统进行新陈代谢,用新人去替换旧人,用年轻人去替换年老人,用身体强壮的人去替换身体虚弱的人,这是管理系统存在的必然要求。社会人和理想人对于知识子系统里的各个要素进行新陈代谢,对于文化系统,政治权力系统和个体系统里面的阻碍管理系统发展的要素进行更新,对于促进管理系统发展的要素进行强化。这样一个新的管理系统就又运行起来了,管理系统的每一次更新和发展,也就是人的提升与发展,管理离不开人,管理和人是融为一体的。

管理系统简单模型图(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