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变色龙教案

变色龙教案

变色龙教案

变色龙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教;传统服饰;文化;图案

服饰排在“衣食住行”的第一位,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就意识到以衣蔽体是人类文明区别于动物的鲜明标志,它承载了不同民族、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图案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和历史的镜子,千姿百态,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服饰图案文化。服饰图案研究与文化研究相辅相成,二者相互渗透,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于我国传统服饰图案的演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宗教体系按照起源可分为外源性宗教和内源性宗教,这其中道教可谓是最为正宗的华夏文明的载体。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农耕文明的发达,促使周围各族文化向其汇聚,经过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首先形成了道教的原型——儒道的文化模式。以汉朝为代表的众位皇家统治者们把其奉为正统文化,以至于后来传入我国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受到本土道教的影响,通过对道教的追根溯源,发现道教是所有中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以下将从道教的吉祥图案和道教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道教与传统服饰的关系

阴阳、八卦可谓是道教最具代表性的灵魂标志,它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的凝炼,代表了我国先民对于世界万物的生成的领悟,同时在道教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和结合了许多民间智慧和其他的精华,因此是我国宗教集大成者。大多数人认为道教是神秘的,有些人甚至认为道教有着超自然的能力,这都是现代人对于道教的误解。而在传统服饰领域,道教与服饰图案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图案演变史就是道教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以道教最为盛行的汉代为例,上到皇家内院下到平民百姓,阴阳五行和仙道思想风靡一时,皇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求长生不老之术。阴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道教最具象征意义的主体部分。出土的汉代文物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是凤纹,龙凤是中国的图腾,这一时期的凤纹中头、颈、背、胸、爪分别代表了五行,意义深刻,是汉代祖先寓图喻义的代表性图案,被广泛的认可,成为人们寄托信仰和希望的工具。

二 道教吉祥图案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龙凤纹样是五千年华夏文明里形成的中华审美模式下的必然产物,它是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的中和智慧的产物,其基础同样是儒道所建立的阴阳五行和中庸之道,集多种智慧于一身经多年锤炼形成,为此,我们认定促使龙凤纹样形成的正是积淀了华夏文化的道教观念。龙凤,本是不存在的事物,而道家思想正是这种利用“中和”思想将看似矛盾或者对立的因素相互融合渗透,使之形成新的事物,于是融合了“鹿角、驼头、蛇躯、鹰爪”既能腾云又能入水的龙的图案诞生了,它并不是一个神灵鬼怪,而是一个栩栩如生、生机勃勃的新形象。

《尔雅·翼》中将龙的形象表述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屡、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看似平常的动物,组合在一起却具有了王者之气,成为了历代帝王的专有标志,在皇帝及其家族的服饰、日常用品中多次出现。早在新时期时代,龙的图样就作为氏族图腾,成为保佑早期氏族部落的神灵标志。纵观服饰纹样演变的历史,龙纹形象一直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离开过历史进程,经过发展变化,广泛应用于建筑、染织、日用品等领域。在服饰纹样中,龙纹充分体现了其气势磅破的精神内涵,与云纹和其他兽纹配合在一起运用,体现了皇帝及其家族的专属特权。而如今,龙纹飞下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吉祥图案,在国际上也更加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

凤纹的产生和发展与龙纹相似的,不同的是,凤纹在早期作为氏族图腾出现的时候并不是许多动物的组合体,而是某一鸟类的实物摹本。汉代瓦当上著名的四神纹,又称四灵纹,包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朱雀即凤纹。据史料记载,“凤具五行,……风头上青,故曰载仁也,……风颈白,故曰绥义也……凤背为赤,曰负礼也,……凤胸黑,故曰白智也,……凤足下黄,故曰蹈信也”,充分说明了凤纹也与龙纹一样,其形象也是道教五行思想的反映。在唐末宋初,关于凤纹的说法:“鸡头、蛇颈、燕颁、龟背、鱼尾,五彩色”也在色彩方面对于其体现的五行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说明。凤纹在服饰上的应用主要集中体现在古代帝王的妃嫔中,例如皇后的服饰被称为凤袍和凤冠,在形式和色彩上都是应用了凤纹图样,这是因为凤纹本身体现的雌性特征,而龙纹更多的体现的是雄性特征,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又形成了“龙凤呈祥”的图案,也成为人们寄予爱情永恒的图样。

三 道教五行色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传统服饰的图案由图样和色彩两部分综合构成,二者缺一不可,色彩也同样具有符号的寓意。色彩的图案往往少了生机,想象黑白色调的龙纹还能那么栩栩如生吗?通过改变色彩是改变设计的最为快捷的手段和方法早已被现代的设计师们所利用。作为道教思想核心的五行同样也可以用色彩来表达和传递,纵观我国传统服饰图案演变史,五行一直作为主要支点贯穿其中。应用五行色彩最早可以追溯至新时期时代晚期,《尚书·黄樱》中这样写道:“以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说明这一时期先民们就在五行思想的支配下用染过色的织物制作衣服。

具体来说,五行色彩体系即我们目前所采用的色立体中的“青、红、皂、白、黄”,皂即黑,其中青代表木、红代表火、皂代表水、白代表金、黄代表土,这五种颜色被称为正色。龙纹被看做是帝王专属,同样黄色也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只有在皇帝的服饰上才能运用,按照等级也可以将黄色分为多个层次。其他四种颜色青红皂白分别又可代表四个方位:东南北西,又可代表四个季节:春夏冬秋。道教的五色体系从秦汉时期就开始支配中国的服饰色彩应用制度,这一点在少数民族服饰中尤为明显。中国古代往往将少数民族,尤其是那些骁勇善战而又地理位置上又接壤中原的少数民族成为“蛮夷”,在《晋书·四夷》中记载:“人皆课露徒跌,以黑为美”,黑即是道教五行中水的代表,这一少数民族的服饰大都以黑色作为衬底,用色彩艳丽的彩线进行刺绣图案、用画布拼接图案。彝族无论男女老少仍然保留着服装都以黑色为主的传统,黑色所体现出的庄重和深沉以及那样一份神秘色彩,让这个以黑为美的民族成为拥有自己独特服饰特色的古老民族。

从以上对道教吉祥图案和色彩和传统服饰的研究中,无论是中原地区的传统服饰还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道教文化无一不渗透其中,道教模式自服饰及服装配件中反复的应用着,尤其是本土民族和大部分民族都能从道教文化和道教艺术中得到借鉴,我么也从各民族的服饰中发现其深层次的道家文化内核。由此可见,道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自身完善,成为影响民族精神和物质双方面的文化基石。从道教对传统服饰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祖先所坚守的华夏文明史值得我们深挖和发扬的,正是因为的多样性,才造就了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从新石器时期形成的儒道文化对于传统服饰图案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整个华夏服饰图案文化的灵魂,研究服饰图案的发展离不开道教文化的支撑,找寻到服饰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才是研究服饰图案发展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南怀瑾.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06.

[2]视频纪录片 中国道教文化与艺术(来源网络:优酷网)

变色龙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01-02

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是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对学科建设起到了支持和推动的作用。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档案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强调了档案学教育改革对于档案学适应新背景、新形势的必要性,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档案学专业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从2004年至今,全国三十多所档案高等教育院校相继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以黑龙江大学档案专业本科教学为例,对其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寻档案专业本科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改革变化着。笔者对2007年以来的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以揭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现状。

2007级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17门,具体包括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学概论、中国档案事业史、办公自动化、管理学原理、信息学概论、外国档案管理、档案微机管理、档案法规、信息管理、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档案缩微复制技术、实验课程实习(专业);专业选修课22门,具体包括古代汉语、科技信息检索、中国政治制度史(古、近、现代)、社科文献检索、人力资源管理、东北地方史、管理心理学、专业外语、人事档案管理、档案应用软件介绍、特种档案管理、科技情报工作、秘书学、档案行政管理、书法、社会学概论、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历史文献学、方志学、文物鉴赏、档案价值研究、CAD文件管理。2008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信息管理和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秘书学、VB程序设计;专业选修课25门,删掉了东北地方史等一些史类课程,增加了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网站建设等信息技术类课程。2009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办公自动化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科技信息检索,专业选修课25门,稍作调整。2010年以后沿用2009版教学计划。

通过分析,可将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的建设现状概括为几下几方面。

(一)课程设置稳定性较强

2007年以来虽然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内容稍有调整,但是专业必修课的门数始终保持在17门,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由2007级的22门增加到2008级的25门,并一直延续至2012级。这说明,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稳定性是比较强的,这种稳定性对档案人才的培养是有益的。

(二)实验课程、实习(专业)有特色

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使其能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更要使其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验课和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2007年以来每一届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实验课程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相匹配开设的,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且各大高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学生们实习的基地。专业实习成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最有特色也最为出众的一个环节。

二、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改革的原则

教学课程改革是完善课程体系的必经过程。只有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是课程改革应当遵循的总体原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档案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档案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并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确立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案,以达到完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高素质档案人才的目的。

(一)厚基础

“厚基础”即指档案学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档案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基础理论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门类齐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档案学专业,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宽口径

“宽口径”就是要以档案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多个方向发展为辅。1998年,我国教育部在专业调整与合并时,将原隶属于历史学的档案学专业划归到管理学名下,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并列[1]。档案学隶属于管理学,而且又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并列的情况出现后,档案学势必会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信息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产生融合。与此同时,随着图情档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促进传统档案学理论向更广阔的方面扩展,而且也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是促使档案学教育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演进和发展,从而为培养“宽口径”人才提供了可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档案对历史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档案学专业曾经隶属于历史学,从这两点来看,不能因为档案学专业如今学科属性的改变而放弃与历史学的密切联系。因此,课程体系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类课程需要保留下来。

(三)强能力

实践性强是档案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属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极其重要,因此,实践教学应担负起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中流砥柱的重任[2]。所以说,档案学本科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实践课程调动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作用。

三、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改革正是实现变化的有效途径。目前,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问题。而问题的出现,恰恰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预测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趋势的过程中,要时刻铭记和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一)基础理论课程改革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的调整,即档案学专业,成为管理学门类下“图书档案类”二级类下的专业。这次专业调整顺应了国际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适应了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对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既然档案学已划入管理学门下,那么档案专业课程的设置势必要增加管理学方面的课程。而且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丰富档案工作者的管理思想,目的是要用科学的理念、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未来的档案工作者,这恰恰成为改变传统档案观的基础[4]。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学专业课程中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未能满足培养学生管理思维、管理能力的需要,建议增设此类课程。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作用,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政府将成为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实现场所,电子政务是实现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今后档案学发展的方向,亦是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这样的背景,对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以及计算机编程、网络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应逐步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此外,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发挥与相关学科融合渗透的优势,在选修课方面增加一些例如档案行政管理学、档案社会学, 档案目录学、档案经济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心理学、档案美学等分支学科的课程,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的知识贮备。

(二)实践课程改革

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管理型实践型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从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是,实验课程和实习的课时如果能更多一些,从学校课堂、实验室、社会三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那么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锻炼,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将更容易实现。

(三)打造专业特色

黑龙江省档案馆因大量清朝满文档案而闻名全国,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的专业特色可以依托于此。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可与黑龙江满语研究所合作,设置偏重满文历史文献开发方向,增设例如清史、档案文献编纂学、历史文献学等课程以辅助满文档案的整理与开发;也可与黑龙江省档案馆建立合作关系,翻译整理满文档案。这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打造,有利于传承满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更有利于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斌.对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4,(2).

[2]陈辉,于元元.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研究――以档案学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

变色龙教案范文第3篇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或接收研究,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大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化的背景下,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文学社会功能和社会效果问题已经无法由遵循本文的“独立性”的主张和形式主义理论作出解答。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际间交流研究逐步展开,许多重要的美学家和美学流派开始关注和重视艺术和审美活动中读者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文学理论的思维重点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对文学的接受与影响问题的研究上。 

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迅速崛起,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研究方向的根本转变。在姚斯等人看来,接受美学正是在反对纯本文注意和纯结构语言运动的精神指导下形成的,并根据新的历史主义要求,站出来与唯本文主义争辩。 

接收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现象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除此以外,它还吸收了布拉格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卡洛夫斯基的“空白论”思想,并且从保尔·利科尔的解释学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萨特的《何谓文学》中的恢复读者地位的理论和马克思的“循环模式”理论中汲取营养,从而使接受美学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全新方法论体系。 

二、道教的历史起源以及道教元素的宗教寓意 

道教历史悠久,渊源广泛,它不仅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并且也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道教的历史渊源上溯很早,有据可考的酝酿时期是在西汉,正式诞生则是在东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古者衣冠,皆黄帝之时衣冠也。自后赵武灵王改为胡服,而中国稍有变者,至隋场帝东巡便为畋猎,尽为胡服。独道士之衣冠尚存,故曰有黄冠之称”。道教之所以被称为“黄冠”源于其黄色的戒衣。道教的戒衣是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在尧舜时期,中国服饰有“玄衣黄裳”之说。《易·坤卦》曾有这样记载“六五,黄裳,元吉。” 

根据道教服饰的用途,分为法服和常服。道教的之法服,按照其描绘的神仙境界而绣上不同于世俗的尊贵图案。如我们通常所见的高功服,背面一般绣有郁罗箫台、金乌玉兔、仙鹤、祥云、蟠龙等,这些图案代表着三界最尊贵的神明,故高功披上法衣,得神鬼钦服,众灵拱卫,而能通达于天庭。在道教盛行之时,所有的道教法服和仙服都有精美的刺绣工艺。装饰的图案,都是传统的吉祥纹样,尤其是八卦和万字文在道教服装上应用极为广泛。 

同时,作为道教思想核心的五行同样也可以用色彩来表达和传递。纵观我国传统服饰图案演变史,应用五行色彩最早可以追溯至新时期时代晚期,《尚书·黄樱》中这样写道:“以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说明这一时期先民们就在五行思想的支配下用染过色的织物制作衣服。具体来说,五行色彩体系即我们目前所采用的色立体中的“青、红、皂、白、黄”,其中青代表木、红代表火、皂代表水、白代表金、黄代表土,这五种颜色被称为正色。 

三、从接受美学看道教元素在现代礼服中的运用 

接收美学和接收理论的兴起,不仅强烈冲击了传统文学文本研究,同时被迅速的应用到音乐、建筑、影视等领域中。礼服作为重大场合的正式服装对接收理论的吸收与应用也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社会地位、审美习惯等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人们对于时尚和美的欣赏也日益多元化。礼服的设计和元素的运用,面对庞大的受众群体,不能以设计者自身为中心,必须转向受众为主体。 

在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上,身着明黄色龙袍礼服的范冰冰借一袭龙袍装在红毯惊艳了世界。她的礼服上绣有两条高高跃起的飞龙,拖地的水脚上绣出许多翻滚的波浪仿似满耳波涛汹涌声有“万世升平”之意。在龙纹之间,绣以五彩云纹的吉祥图案寓意祥瑞之兆。龙纹是五千年华夏文明里形成的中华审美模式的必然产物,它的基础产生于阴阳五行和中庸之道,龙纹的形成正是积淀了华夏文化的道教观念。礼服中以大面积明黄色为底色,图形中包含了祥云、波浪、双龙,色彩上运用了道教的五行色彩”青、红、皂、白、黄”,工艺上使用了刺绣,完美的将道教的文化融入其中。在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范冰冰再次以一身红色的仙鹤礼服艳压全场。仙鹤礼服中,有九只形态各异的鹤舞缭绕中,间缀梅兰竹菊四君子绣纹。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九”为最高数,又与“久”谐音,仙鹤象征长寿及富运长久,仙鹤在道教中代表着三界最尊贵的神明之一。在道教中,仙鹤刺绣应用广泛,在道服、仙服和桌围等等服饰用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精美的仙鹤绣品工艺。 

当然,道教元素在礼服中的运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范冰冰身着“龙袍”礼服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首先,在中国,龙代表男性,凤凰才代表的女性。其次,龙袍代表权力,也让大家质疑范冰冰“把野心穿在了身上”。同样,第64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展示的仙鹤装也未能幸免。有所谓的专家学者跳出来,指认“仙鹤”被法国人视为恶鸟,这个词在法语中更是愚蠢和淫荡的象征。然而事实上,法国人也都喜欢仙鹤,甚至认为如果在梦中见到仙鹤,就预示着会见到亲切的人,并将有幸福的事发生。虽然这两套礼服的呈现略有争议,但是所带来的中国热是我们不容小觑的。只是在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受众的文化差异有时候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随着近几十年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和渴望了解中国的文化。道教元素在礼服中的展现正是完成了“从作品中心到读者中心”的逻辑转变,把礼服的接受者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即受众在审美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这样才使得礼服本身的意义和艺术效果能够具体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序言”[M].麦纳苏泰大学出版社,1982 

[2]胡经之、王岳川.文艺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田诚阳.道教的服饰[J].中国道教,1994(03) 

变色龙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资源 捕捉 筛选 整理

最近到一所学校去听课。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就座。因为还有几分钟才上课,教师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积累,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看着学生背诵如此的娴熟,我不免再次想起“信息能力”这一话题。每个学生都处在复杂,充满信息的社会中,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每天都在给人们呈现出大容量的各种信息。这样就需要人们对这样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性地捕捉、处理和吸收。以适应这些海量信息的出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有效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怎么样有效培养呢?笔者以为:应该考虑一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捕捉

案例:《变色龙》片段。师:同学们,刚开始上课,先请大家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注意把书合起来。总结一下你们听到的内容(教师示范读课文,读后学生交流)。生:我知道了课文写变色龙会变颜色。师:怎么变颜色?生:周围是什么颜色的环境,就变成什么颜色。师:还有谁说?生:我知道了变色龙捕食的速度很快。生:我知道课文有一部分内容写了变色龙的外形。生:我知道了这一课是按照“发现变色龙、观察变色龙、放走变色龙”的顺序写的。师:你不光会捕捉,还善于总结提炼信息。……

思考:学生个体与外部交流信息的渠道很多,比如看、听、摸、说等。“听”则是学生自外部世界获得信息的重要方法。教师须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与培养学生会听。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的时候,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读完了文本,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听的效果时,有不少学生往往依旧不知所以然。因此,加强听力的训练显得更为重要。笔者以为: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这样的练习。读课文之前,向学生出示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通过听,解决问题,以培养与考查学生迅速捕捉外部信息的能力。当然,文章的题材不一样,训练的要求也可以不一样。听写事情的文章,提醒学生捕捉文中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要素。听写物的文章,可以训练学生捕捉写作的顺序等等。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听一听,捕捉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在交流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最简单而且时最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之二:筛选

案例:《长征》教学片段。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通过各种方法搜索跟长征有关的资料的。今天咱们先来交流一下。看看都找到了什么资料?(学生交流中,教师发现学生所查找到的资料非常多。有的甚至打印出十几张纸。内容涉及到长征途中的很多事件。有的资料看得出来,并不是学生自己找的资料,可能是别人代为查找的。)师:刚才,在交流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资料都非常丰富。这很好,不过,咱们时间有限,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提炼,这样,你所搜集的资料才能为自己学习《长征》服务。现在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那些资料与课文有关系的,请大家筛选出来……

思考:事实上,正如这一教学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每当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搜集资源的时候,学生不会搜索,不会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中筛选自己需要的资料。而学生所带来的资料,往往都是家长代为搜集整理的。时间久了,学生便不会搜索,更不会有效筛选资料了。

在众多的资料面前,学生必须学会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鉴别,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这是学生一生阅读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能力要素。学生有了迅速有效的筛选能力,学生便会在学习与工作中,将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样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其他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搜集的众多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筛选,使得课堂教学效度更高。

关键词之三:整理

案例:古诗《望洞庭》教学片段。师:古往今来,很多的诗人都喜欢描写月亮,现在咱们来说说看,自己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生:“月落乌啼爽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组织学生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变色龙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传佛教;寺院;内部;陈列艺术;纹样

1 陈列艺术的重要性

古人对寺庙的陈列是十分重视的,也相当讲究,有些优秀的陈列、纹样我们沿用至今,广为流传,有一些则失传了。陈列是现象、活动,更是一门艺术,但从古至今,人们并没有把它称为陈列。通常随着殿的不同,佛像也不同,具体的陈列手法也不同。一般来讲,殿内陈列的书法绘画平面陈设品,都精心装裱,对称整齐地排列在墙上,形成庄重的环境气氛。有些壁画形式的绘画,多以连续纹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有立体雕像,一般以组的形式展现出来,其内容多为佛经故事。材料上,玉石和黏土居多。案几上或架柜上的立体陈设品则多为对称摆放,陈设品的优美造型,丰富的色彩,精湛的工艺与深褐色的家具,白色墙面,灰色地面等形体、色彩、质感多方面相互对比、衬托,形成优美安静的艺术气氛,做到既庄重又不呆板。殿内屋顶的刻画多为连续的几何图形,中间部位不同于其他部位,凹凸有致,既考虑到功能,又不失艺术感。

2 装饰物及纹样的种类

在装饰纹样上,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包括室内陈列物上的纹样,香炉、经幡、嘛呢筒或嘛呢轮、香案、花瓶、甘吉尔、蒲团、灯具、牌匾房梁的正面侧面、门窗等都有特定的图案,如各种花卉图、动物图、佛教图案、变形文字等。花卉多以荷、梅、兰、竹为主,动物多以鹤、鹿、鸟、龙、鱼,也有人物、山水等,题材众多,内容丰富。

3 皇家寺庙的装饰物及纹样分析

3.1 大殿外部装饰物及纹样分析

皇家寺庙与其他寺庙相比,地理位置大多近于当时的皇城,如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成都等地。以西安为例,大慈恩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现存寺院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其余早已荡然无存。今天的大慈恩寺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在唐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占地76亩余(50738平方米),位于雁塔区境中心地带,坐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经楼、寮房等。而这些建筑石雕与平面绘画相结合,各殿陈列不尽相同。南山门,它的扁、梁、柱、飞檐等都绘有纹样,蓝绿黄穿插,配有皇家寺庙的象征――金色以及龙图腾,颜色深浅过渡,画法细腻,鲜明又不失庄重。两侧的钟楼、鼓楼,石、木相结合的构制法,几何纹样与花式相结合,生动又不失东方感。“客堂”处的梁柱配有山水、花卉纹样,同样石雕与平面手绘并存,“龙”图腾围绕左右。从中不难看出,寺院的内部,一般功能的建筑纹样以及纹样表达手法略有相同。但在主殿中,如慈恩寺中的大雄宝殿,建筑外体气势恢宏,纹样样式多变,颜色鎏金,用艺术的表达形式凸显其功能定位,也体现了寺院内的建筑节奏感。

3.2 大殿内部装饰物及纹样分析

其内部空间陈列值得我们关注,笔者调研时正遇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辰,西安大兴善寺寺庙举办佛教仪式。从中得知,节日对寺庙内部空间陈列有一定的影响,案前鲜花、香、水、食品、明灯、香炉、鼓等物品,种类繁多,但都有讲究,摆放整齐。建筑内部两侧,布局类型颇多,形式多样,每个大殿不尽相同。千佛像整齐排列。连续的木质佛龛镶嵌玻璃,表面刻有植物纹样,佛龛下部抄有经文,内部左右金身佛像,数十百个蒲团整齐排放在佛前,上绣有莲花图案。有少量祈福的人手写的祈福卡片,但需要给寺庙一些香火钱方可悬挂在上。以飞天图为背景的菩萨像连续排列,也有但单独佛像在两侧,这根据大殿的体积。当人们绕道建筑物后方,则有另一尊佛像,虽在后方,但依旧有简单的装饰陈列,一般佛像背后是一面壁画,题材不同。西安罔极寺是镇国太平公主为母后武则天祈福而修建的皇家寺院。寺名取自《诗经》“欲报以德,昊天罔极”之句,以表达子女对父母无限的孝思。盛唐时居于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在唐皇城内供皇室宫廷朝礼之用,尼寺。青瓦之间,透露着沉稳。依旧皇家的标示“龙”。佛前陈设鲜花、香、香炉等物。此寺庙多以花卉植物以及山水为纹样,绘制在门窗、佛幡、建筑外壁等。皇家寺院有以下共同特点:第一,都距离古都较近,便于皇帝参拜祭祀;第二,从建筑风格上看都宏伟磅礴,富丽堂皇,规模宏大,彰显皇家的威严和国力;第三,建筑布局上都具有北方寺院的特征;第四,其影响力较为深远,都是当时佛教活动的中心,对当时的佛教发展有导向作用;第五,其建筑都对当时和后来的寺庙产生较大影响,是后世建筑的典范。我国古代建筑中,从住宅、店铺到衙署、王府甚至宫殿,虽有各种各样的建筑装饰,却很少用大量的雕塑、壁画、碑刻者,可见寺庙中的这些艺术品并不是作建筑装饰用。再从这些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题材来看,它们和建筑的建造宗旨密切相关。

4 非皇家寺庙建筑内外装饰物及纹样浅析

在非皇家寺庙的调研中,笔者以天津大悲院和西安青龙寺为主要案例。

4.1 天津大悲院

大悲院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中段东北侧,因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而得名,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佛门十方丛林寺院。天津大悲院和皇家寺庙相比,寺庙不同,纹样也不同,鲜有龙图腾,大殿内部也比皇家寺庙装饰简陋;建筑外部装饰相互模仿,几何纹样、花卉山水、石雕、动物比比皆是。相比外部,内部陈设以及装饰简陋些许。

4.2 西安青龙寺

青龙寺地处地势高峻、风景幽雅的乐游原上,极盛于唐代中期。青龙寺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所以它的整个建筑风格是仿日式的。内部陈列和其他寺庙大似相同,相对素净,佛殿内部一角专为求福之人设立一个请香祈福的位置,给点香火钱,祈个福,许个愿,从而也丰富了寺院。

5 结语

中国寺庙装饰因特有的艺术魅力,已经成为东方色彩的一大特点。它有庄严典雅的艺术气质,有神秘高大的意境氛围,象征着深奥、超凡脱俗的灵性意境,被包含其内的各种装饰元素也有自己独有的语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寺庙模式近几百年来都不变,对其进行研究,体现了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它展现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艺术文化,并且寺庙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延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创新是设计的永恒主题。在现代某些设计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有意识运用传统装饰元素的作品。这其中有对传统装饰元素的复印与仿制,有对传统符号的提取和拼贴,但我们更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其内涵与精神应该是我们追寻的创作源泉。我们不能忘却传统,更不能刻意模仿传统,要继往更要开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涂料与涂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昊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染料与染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毛纺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