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材料工程基础

材料工程基础

材料工程基础

材料工程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提高

课程体系

材料学是一门试验性科学,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个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材料制备与加工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错综复杂了,这就要求从这多种多样的工程问题中提炼出各种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共同涉及基础问题,建立材料学学的平台课程—材料工程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又根据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的定义:材料是人类制造生活和生产用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物质。显然,材料工程属狭义工程的范畴,材料工程应为是有组织活动将自然的或人造的物质制造成生活和生产产品的活动或过程。因此,从这个定义出发,凡是材料制备过程中所涉及技术和方法问题都属材料工程问题包括原材料的输送、原材料精制、合成、产品精制、后加工、包装、运输等生产工序原理以及为完成上述工序的一些配套工序如生产过程中的传热问题、三废处理问题。由于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内容庞大、错综复杂了,避开各种材料的制备的特殊工艺问题,各种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共同的基本原理应成为材料工程课程中的基本问题。我们以自编《材料工程基础》为教学的教材,教授物质输送原理及设备、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并对质量衡算、能量衡算、经济衡算做简单介绍。

教学手段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得以实现的。材料工程基础的教学拟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除在知识点的传授方面如基本公式的推导、理论的讲解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方式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采用一下的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当今的学生,从校门到校门,多数学生既没有生活经验,更无工程概念,要学好材料工程基础这一工程类课程,老实说,有一定的难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繁琐的内容精炼化,实际问题形象化,为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生产原理和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2 讨论式教学及设计演练

课堂设置讨论课,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材料制备过程中所共性问题,生产过程技术经济评价问题,分层次布置工程设计任务,使学生能全面思考工程问题。例如在传热部分,进行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在传质的几个章节中,吸收部分设计煤气中苯类物质吸收工艺流程;精馏章节中,进行年产8000吨乙醇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程序与步骤:设计任务下达后,通过资料的收集,流程选择,基本计算,确定工艺路线,确定生产设备大小,进行设备平面布置,完成设计任务。

3 双语教学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国际交流日夜频繁的今天,语言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无疑能使学生掌握原汁原味的英语,为其日后的交流扫清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优质生源,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

能力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全民都面临同样的信息平台,甚至我们的学生比教师有更好的计算机能力,轻点鼠标就可能获得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这就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和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专业课我们应该教学生什么以及如何教,培养学生那些能力。首先是收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大量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数据库可以利用,掌握了信息资源,就是掌握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然后是自主学习能力,收集到信息,怎样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思维与人格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接下来是合作精神,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完成一个工程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人员的相互合作,因此合作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本门课而言可以采用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同组同学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已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

评估体系

理论考试不在作为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可以从多层面进行评价如理论考试成绩、课程设计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等。

结论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执行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手段、能力培养目标,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真正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胡赓祥,蔡珣.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 陶杰,姚正军,薛烽.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王昆林.材料工程基础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9,9.

[4] 冯晓云,童树亭,袁华.材料工程基础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

材料工程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学模式

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向中国走来,国家和社会发展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如何在材料学科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使之具备综合素质,是当前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之一。

我校自1997年开始招收复合材料专业,每年基本上招生2个本科班,在原有的高分子材料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分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从共性知识体系中提炼出基本问题,建立起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教学体系,从宽基础角度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使一部分专业课趋于向专业基础课的调整,在这样的教改思路下,原来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外语课程面临着向大材料专业的过渡,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并设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六大平台课程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的内容因双语教学而偏向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为避免重复,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将不涉及各材料方向的具体理论。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目的

专业外语(实际上多为专业英语)是以往的专业设置下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而主要以专业英语作为整班授课内容。目前,由于高校近年来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所以专业外语面临着被取消的可能或过渡为双语教学课程。我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即以双语教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来代替专业外语,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专业外语课程为32学时,分两部分在第五和第六学期两期授课,其学习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专业基础常识和后续专业课程的部分内容,如高分子化学中的合成部分,高分子物理中的结晶部分等,而上课主要以翻译形式为主,课上一般较为单调。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学生还没有学过,对学生来讲内容较深,学生不能够以英语完全了解本专业,而从专业外语课程中学生对专业内容的领会往往不完整,因此专业外语课程一般难以取得非常良好的授课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表达,并实现宽基础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首先从授课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考虑到双语教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将被安排在第五学期教学,是最早与学生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还未接触各方向的基础理论,所以本课程计划从材料基本结构出发,根据材料的不同结构特点分类,介绍三大材料及功能和复合材料的主要品种及其应用,其内容自成体系,不再依赖各专业方向。从以上意义上讲,以双语教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代替专业外语是必然的趋势。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所遇到的问题在其它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已经体现出来,就我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讲,所遇到的问题可能还来自于以下这方面:就是不能找到合适的授课教师精通所有三个专业方向的内容,我校的现任教师分别来自于高分子、无机和金属三大材料专业,不具备全部专业方向的材料基础知识的能力,每位只能讲授自己专业熟悉的一部分内容,而学生要接受至少三位教师的讲课,这样一来课程缺乏系统性,但从另一角度讲,授课教师分别来自于三大材料专业,所以他们会对本材料十分了解,而使得学生可以学到更充实的知识。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教学模式

针对双语教学存在问题,我们首先采取了分章节专业教学模式,即每部分专业知识都有该专业教师授课。我们学院整合全院的教师资源,形成了材料加工、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及无机非金属材料五个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该课程的全院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各专业的知识都有该专业的老师授课,通过几年的实践,获得了很好效果。

其次,课堂形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将课堂的主要内容以全部英文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并且配备了与原版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来获取知识信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发挥主体性参与学习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资料的查询、英文写作与翻译、语言的表达方面进行了培养锻炼,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结合材料科学最前沿科学与研究领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且给各小组分好一个关于最新研究成果的英文题目,指导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搜索所需信息对该英文题目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问题与展望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收集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将论成形式上台进行演讲,使学生锻炼了胆量,提高了表达能力。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英语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们英语学习本专业的兴趣,拓宽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视野,为他们未来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发现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在英语水平的考验和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学习都是一个考验,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教师具有驾驭英语和专业知识的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用双语进行专业课的教学是可以完全达到用中文讲课的同样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英.黑龙江教育. 2007.7-8.126-128.

[2]张津,刘兰宵,石国梁.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154-156。

材料工程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人才;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3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为材料学院所有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在一级学科办学的基础上阐述了组成与结构、制备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制约规律。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理解“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对该课程教学方法探究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实施“卓越计划”的意义

1998年以前,国内高等学校普遍按照二级学科模式办学,材料类专业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二级学科专业,其学科基础课为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硅酸盐物理化学、金属学原理等。1998年以后,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国内高等学校相继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逐步按照一级学科模式办学,武汉理工大学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其学科基础课是材料科学基础课程。随着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在知识体系构造方面也逐步揉和了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等材料共同的科学原理及技术基础,配合课程建设,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实验教学环节。由于材料科学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计划里最先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所以材科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材料设计的一般研究思想和方法都随内容编排在该课程中,使得该课程显得知识点比较庞杂和零碎,由于原课程内容的编排缺乏具体的实践应用,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整个课程的系统框架和掌握章与章之间的联系,有学生称该课程的课程体系正如玻璃的结构“近程有序、远程无序”这一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的困扰。同时,该课程也为2005年的国家精品课程和2012年的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对其他材料类专业课程进行“卓越计划”的改革可以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1.课程内容的改革与编排。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大量的引用Wiley出版社出版的“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的图片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诠释。同时,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理科基础,并在理科基础课中体现工程设计的思想,拓宽学科基础,夯实专业基础。近年来,由于材料学科发展迅速,不断有新材料及新性能报道出来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这些材料的介绍,从而引入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并加深了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到Kirkendall效应的时候,我们除了解释该效应所造成的电子器件在接头焊接过程中出现的“紫灾”现象外,针对现在的研究热点之一――空心纳米材料合成,把Kirkendall效应应用在该空心结构的形成机理中,并对空心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引申归纳。在烧结这一章节内容的讲解中,我们对目前国内外出现的新材料的新烧结工艺进行了总结,对各类烧结工艺的优劣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具体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要求,模拟设计其烧结工艺。我们的这些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调整,都是根据“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而进行的。内容的重新编排不但坚持了课程原有内容和体系,并且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的。因为,为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固有的教学内容必须做适当调整。

2.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改革。如前所述,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第一门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设计了材料的热力学、动力学及结构化学等方面的相关基础内容。如何在传授这些材料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是保证“卓越计划”有效实施的关键。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实现方式不仅要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计划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是保证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在材料科学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卓越计划”的要求,我们改革了实验及实践环节,突出了实验及实践的重要性。过去的80个学时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包含有16个学时的实验教学。把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作为一个单独的实验课程独立出去,保留72个学时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教学课程是该课程为适应“卓越人才”教育进行的一项改革措施。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为一周的实验课程,内容包括材料的密度、吸水率的测试、差热分析、淬冷法研究相平衡、固相反应、粘土―水系统的ξ电位的测试、玻璃的热膨胀系数等七个综合性实验,这些实验的设计及安排基本都是模拟工厂实验室的分析测试设备,独立出一周的实验课程分散在理论课程的传授过程中进行,这样的安排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内容的直观认识,建立起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加大了课程网站的建设,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网站上拥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这些内容使学生明确了课程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学习要求;同时,在网站上上传内容丰富的电子教案和制作精良的电子课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课下巩固课堂学习内容。除此之外,网站上还拥有练习题、自测题、试卷、考研辅导,可以让学生通过学校精品课程网站、网络学堂在线测试,通过在线交流可以课程通知,可以在线答疑和课程留言。每周课程组老师在规定的时间上网在线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批改学生的电子作业,这样安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课件提问,学生更倾向于网上答疑,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视师资的培养和交流。作为我校第一排获批的国家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组定期举行教学经验交流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每学期举行4次以上校内教学经验交流,每学年骨干教师参与校际间、校企间教学及学术交流不少于2次。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整个教学环节,激发青年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主动性。同时,该课程组的老师已有30%已到国外进修一年以上,提高了课程组老师的工程国际化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100,(4):11-17.

[2]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育,2012,(1):77-80.

材料工程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笔记;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59-02

一、引言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博赞于19世纪60年明的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学习、组织和储存人们想要的所有信息,它通过对信息自然分类,使人们能够迅速得到其想要的一切。思维导图被称为一种创造性的和有效的记笔记的方法[1] [2] [3],其由发明至今,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研究者积极地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就思维导图在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作一简单探讨。

二、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课程特点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是机类及非机类各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工程技术入门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机械工程材料(含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基本理论、材料力学性能、热处理、材料液态成型、材料固态成型、材料连接技术等内容,教学内容多而繁杂,课程教学中概念术语很多,实践性又很强,对于学习机类及非机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该课程压力不容忽视。

三、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由于我国的大学生基本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即使学生在学习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课程前进行了相关的工程训练培训,但由于学时问题,学生学到的工程实践知识相对粗浅,理论深度普遍不足。在进行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时,初期的学习兴趣很难长期保持。随着学习的深入,陌生的概念、理论越来越多,而对此还要进行很好的理解和记忆,否则深入的学习就进行不下去,甚至一些理论还不能借助自身常识来理解。出现上述情况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迅速下降,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该课程比大家普遍认为难学的机原、机设、力学还要难,学生学习自信心下滑,学习效果开始大打折扣。一旦遇到上述问题,教师既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进度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教学矛盾显而易见。

四、思维导图在教师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教授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时,经常有一种无力感。教师自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往往理解不了,需要记忆的知识学生也记不了,归结起来这是由该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因为要理解记忆的东西多,学生觉得乱、没规律,所以记不住。思维导图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可以借助一些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4] [5],而教师在教学中的想法就是教师的授课思路。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能清晰地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授课思路及授课重点,这对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帮助是巨大的。由于图形比文字更便于记忆,相对于传统的文字标题,思维导图恰好能帮助教师实现向学生清楚传达教学思维的意图。以“常用工程材料”一章为例,学生首先要了解的是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其次要重点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种类、应用及热处理特点等知识。依据图1所示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授课思路及授课重点。

五、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

(一)思维导图对学生听课记笔记的帮助

传统做笔记的标准方法是用句子、短语、列表和画线,或者用一些数字记录相关知识点。[6]随着课容量的增加,传统的笔记记录方法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速度慢,若想记录详细些,有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遗漏相关知识点;二是记录的知识系统性不强,不便于记忆。将传统记录与思维导图有机结合,既能提高记录速度,又能将知识系统化。以“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一节为例,利用教师讲课前的一两分钟迅速翻看所要讲授内容的章节目录,并将教师授课的内容用思维导图清晰展现出来,如图2所示,这样授课脉络既一目了然,又方便记忆。

如何做到思维导图与传统记录的有机结合呢?以“硬度”中的“布氏硬度HB”为例,听课过程中,教师讲到布氏硬度的一个知识点,就在 “HB”后面添加一项,如“原理”、“应用范围”等,从而边听边画出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形成关于“HB”的知识脉络。若时间允许,就在现有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做常规注解,注解内容力求简单明了,自己能理解即可。如“原理”后可简注“面积”二字,含义是“布氏硬度的测量原理是依据压痕面积测量材料硬度的,压痕大,硬度值小,材料软”。这样既能提高记录速度,又不会遗漏知识点,能做到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细致把握。

(二)思维导图对学生理解记忆的帮助

思维导图给人的印象是简单明了,脉络清晰,印象深刻,方便记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手绘思维导图,在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细致梳理的同时,能帮助学生迅速发现未理解、掌握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帮助

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思维导图还能帮助学生发挥学习中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相图”学习为例,初识相图,教师都会向学生介绍一下相图的来历,相图测定有多种方法,而课上教师通常只重点讲解如何借助热分析法及金相硬度测定来绘制相图,其他相图测定方法只是提个名字而已,根本没时间讲解。学生若对相图测定感兴趣,在听课并绘制思维导图时就可以简单记录相图测定方法,待课余时间通过查找资料来深入自学。这样既能拓宽知识面,又可了解当今相图测定的发展现况。

(四)思维导图对提高学生考试复习的帮助

思维导图能够形象地展现人的大脑的发散性思维,这对学生复习梳理知识是相当有用的。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让人们了解材料,达到对材料性能的综合运用,所以围绕材料的性能,通过发散性思维,可以把整本书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

图4所示为围绕“材料性能”进行的一个简单思维发散脉络。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知道“组织结构”决定材料性能,“工艺”能改变材料性能。材料的“化学成分”从根本上决定材料的“组织结构”,材料“结晶”过程影响材料的“组织结构”,材料的“工艺”包括“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等,通过知识的层层展开,就可形成一个关于该课程的整体知识体系框架,从而达到对课程全局的把握,再结合实际进行专题训练,很容易形成一个关于选材、加工、使用的综合思维方法。

六、关于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中的成果及后期思考

随着思维导图在材料教学中的推广使用,研究对比发现,采用思维导图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方面有明显提高,典型案例就是在考试中关于选材及工艺分析运用方面,学生的得分率大幅度提高,记忆性考察题目的满分率也有所提高。由此可见,思维导图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帮手。针对思维导图,除前述来自教学中得到的一些粗浅认识外,它的巨大应用尚需大家继续实践探讨。

[ 参 考 文 献 ]

[1] 东尼.博赞著,张鼎坤、徐克茹译.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10.

[2] 杨淑莲.概念图在促进非良构领域知识结构化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5-48.

[3] 陈云辉,谢百治,赵丽.思维导图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10-12.

[4] 东尼.博赞著,叶刚译.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4.

材料工程基础范文第5篇

(1)公共基础实验

主要包括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电子电工实验等。

(2)专业基础实验

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专业基础训练及综合实验。依据相应课程大纲,每门课程至少开设4个实验项日,且能支持专业培养日标的达成。

(3)专业实验

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材料制备与性能综合实验等。要求开设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相关实验至少7项,同时完成至少1种材料的制备,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方计算—工艺方案设计—制备—相关性能测试及结构分析等全过程训练。

2、材料物理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结构表征等知识领城。

(1)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结构、晶休缺陷、相结构与相图、非晶态结构与性能、固体表面与界面、材料的凝固与气相沉积、扩散与固态相变、烧结、变形与断裂、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以及材料概论等。

(2)材料工程基础知误包括流体流动基础、热量传递、传质过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产品设计、选材、制造加工成型以及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及制造础、电工电子学等。

(3)物理化学知识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等。

3、冶金工程

主要课程:冶金工程概论、传输原理、金属学原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耐火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