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风民俗的作文

民风民俗的作文

民风民俗的作文

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第1篇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3、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4、妈妈说:“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5、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第2篇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俗艺术 城市文化 价值

传统的“民俗艺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的民俗艺术都具有深刻的民俗观念、区域特色,是特定的历史时期、阶段,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的集中反映。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要注重弘扬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促进传统“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的转变,不断地提升现代城市的文化底蕴、品牌知名度,提高城市文化的育化功能。

传统“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全面开展,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艺术是几千年传统文明的积淀,是现代城市文化的历史来源。现代城市要具有独特的内涵、文化底蕴,必须要塑造自己的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的塑造必然离不开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艺术①。我们在注重发展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城市所固有的人文特色、民俗艺术的开发、利用,使其在宣传现代城市品牌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民俗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最基本的精神品质、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古老文化、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孕育了古老优秀的中华文明,而民间传统的民俗意识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传统的民俗艺术在经历过数千年的沧桑变化,依然表现出传统的民俗文化特征、民俗艺术价值,大多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以潍坊风筝艺术的传承、发展为例,历史上,民间流传着放风筝为“放晦气”的说法,显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然而,却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潍坊风筝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经过深度的挖掘、开发,尤其是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办,使得潍坊风筝已经成为潍坊民俗文化、艺术的延伸、代表,具有了多元化的社会功能,比如,健身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等等。潍坊风筝作为潍坊这座城市传统的民俗艺术之一,与潍坊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在当前功利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民俗艺术所蕴含的情感、信仰、教化等作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因为,流传于民间的传统艺术更为执着、真诚、直接,而这正是当代纯艺术形式所缺少的②。现代城市文化不仅要体现流行的“文化元素”,更要折射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文化、智慧文明成果,这对于引导现代城市文化走向、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俗艺术”向“城市文化”转变的价值

当前,城市文化不断接受外来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如何继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对于促进现代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民俗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现代城市的“意象”贵在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则是建立在城市对历史文化、艺术传承的基础上的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先进文化,必须要讲究“艺术美”,努力在“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民俗艺术、文化”之间寻求“契合点”。

民俗艺术是现代城市的“文化宝库”。传统的民俗艺术多是造型艺术,绝大多数具有绘画、美术以及雕塑等艺术特征,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丰富想象力的展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审美价值,是发展现代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文化宝库”,继承民俗文化精髓、实现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与现代城市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不仅可以更好地诠释传统民俗艺术的“价值”,还可以将民俗艺术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纪念活动,带动城市相关的产业发展、打造新的城市名片。以潍坊国际风筝节为例,潍坊是中国风筝的发源地,风筝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潍坊这座城市所拥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④。与其他民俗艺术形式不同,潍坊的风筝艺术图案数量居多,而且以吉祥、祈福图案为主,比如,求福、喜庆、吉祥等等,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习俗。事实上,传统民俗艺术挖掘、发展,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会激发当地群众、相关部门、民间艺术工作者发掘、发展传统民族艺术的积极性,促进当地民俗艺术的复兴、发展,比如,在潍坊风筝节的带动下,跑竹马、民间舞闹海等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都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总之,或者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亦或者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的抗争,潍坊风筝在经过艺人们上千年的巧妙构思之后,每个图案几乎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延伸、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民俗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其原本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功能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寄托人们对崇拜者、敬畏对象的一种感情期望、娱乐形式,传统的民俗艺术也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研究、发展这些传统民俗艺术文化对于构建当代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艺术是现代城市的“文化符号”。民俗艺术、民俗文化都是现代城市的价值宝库,这些艺术、文化的存在,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是现代城市的文化符号。要提高现代化的城市的品味,必须要将这座城市的民族传统、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价值追求考虑进去,因为,经典的民俗艺术、民俗文化都能够反映城市所拥有的精神、气质。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共设风筝历史文化等八个展厅,各个展厅均以绘画、照片、文字、文物的形式全面地展示了潍坊的风筝文化,诠释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风筝艺术魅力,可以说,以潍坊风筝博物馆为代表的风筝文化,也是世界风筝的“文化宝库、文化符号”。博物馆是民俗艺术的集中展示,而民间工艺展厅的民俗艺术,则是对这种传统艺术文化的直接反应。

潍坊的大街小巷中,民间艺人现场扎制风筝、风筝年画、风筝剪纸等等,向游客全面地展示了潍坊这座城市民间风筝工艺的魅力。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气度、修养、文化以及精神要与城市的发展与时俱进,离开了这些,城市就会缺乏底蕴。从潍坊风筝的发展历程来看,风筝这个最简单的民间艺术经过发展、挖掘、凝练最终转变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每年都会齐聚潍坊这座城市,这既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放飞了共同的梦想,而且也让世界各地的人民了解了潍坊这座城市。传统的民俗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其在具有较高文化研究价值的同时,也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建设起到了积极地导向作用⑤。挖掘独具一格的城市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民族旅游、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民俗艺术是现代城市的“文化坐标”。民俗艺术不仅仅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不同的民俗艺术对于研究特定时期各个民族、地方的人文历史环境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民俗艺术从产生伊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古代人类的陶器艺术作品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工艺创作水平的反映,是整个原始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从国内外诸多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缺少了民俗艺术的创造、发展,城市文化大多是苍白无力的。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鲜明的坐标,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北京的故宫等等,这些建筑艺术都体现了这些城市所独有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而少数民族所独有的泼水节等等,则是对这些民族民俗的一种凝炼。潍坊风筝已经成为潍坊这座城市的象征,每年举办的国际风筝节不仅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风筝文化”已经成为潍坊的城市品牌、金色名片。可以说,每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是对潍坊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示。潍坊的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可谓是吸纳了世界上各个地方风筝文化的精髓,仿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白浪河畔,已经成为潍坊标志性景观。

以传统的民俗艺术建立城市博物馆,可以增添城市的艺术魅力,使得城市更加富有现代城市文明的文化底蕴。而风筝广场以“人文文化、风筝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在注重现代园林风格、民俗艺术所应具有的特征的基础上,突出了广场的“文化”特色,使得整个建筑群既具有了现代文明的特点,也具有了历史传统文化的特色。传统的民俗艺术是广大民族文化心态的体现,对于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可以说,民俗艺术凭借其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其朴实无华的审美角度、实用价值以及表现形式,成为当前城市文化生活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文化的“文化坐标”。

民俗艺术打造现代城市品牌。城市是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旅游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为了杜绝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地方政府要在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的同时,要独辟蹊径,将挖掘独特的民俗艺术文化作为发展经济、打造城市品牌的“增长点”。秦皇岛利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望海求仙”民俗传统,将现代舞蹈艺术与传统的民俗艺术、民俗文化进行融合,表达了当地居民渴望健康、渴望长寿的最为温馨、最为灵动的美好愿景。

潍坊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鲜为人知的小城,城市知名度不高,旅游产业的贡献在经济发展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90年代中期,潍坊市政府决定以潍坊传统的民俗艺术(风筝)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开发潍坊传统民俗旅游产业,将潍坊的现代城市建设、文明与传统的风筝文化进行融合,使得当地的旅游产业独具特色,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风筝产业基地,还实现了潍坊由不知名的小城到世界风筝之都的“华丽变身”。2004年,潍坊国际风筝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保护名录,使其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毫无疑问,潍坊风筝能取得今天的硕果,与潍坊风筝节的举办密不可分,而国际风筝节的举办则来源于对传统民俗艺术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同时,也使得潍坊人民的文化财富在潍坊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潍坊城市文化的建设、展示了潍坊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现代城市文化植根于传统的民俗艺术、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是现代城市悠久发展史、文化底蕴的产物。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高城市品牌知名度时,要特别注重以传统的民俗艺术为突破口,不断提升现代城市的文化品牌。可以说,传统的民俗艺术给现代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民俗艺术”向“城市文化”转变的困境及策略

“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转变的困境。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俗文化对现代城市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民俗文化又与传统的“民族艺术”密切相关。以潍坊风筝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民俗艺术,在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当前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大量的传统民俗艺术消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现代城市文明、城市文化的高度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是传统民俗艺术陷入了生存危机,而是要求传统的民俗艺术需要从现代城市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让传统的民俗艺术体现出更多的“民族性、地方性”,使其真正地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融为一体,成为现代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⑥。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与具有地方城市特色的活动连在一起,这样有助于传统的民俗艺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

“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转变的策略。综上分析,发扬、保护民俗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当前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形形的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扑面而来,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要从传统的民俗艺术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建立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面对来自现代文化的冲击,潍坊应该以风筝文化作为发展的契机,全面地推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以风筝为代表的传统民俗艺术、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发,从根本上提升潍坊风筝文化等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潍坊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品牌知名度。

城市在发展现代文化、文明的同时,要系统全面地梳理传统民俗艺术的发展史,选择最具特色的民俗艺术,并不断地挖掘、创新,让更多地人了解这些艺术、关注热爱这些艺术,以推进“民俗艺术”向“城市文化”的快速转变。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办,证明了民俗艺术是可以跨越种族、国界的,实现了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将传统的“民俗艺术”与民间文化、现代城市文化结合起来,用传统民俗艺术的文化教化作用增强现代城市文明的内涵,在继承传统民俗艺术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共同保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结论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要注重提高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使城市具备现代文明特征的同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发展现代城市文明与继承、弘扬传统的民俗艺术精髓要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通过开发、挖掘传统民俗艺术的文化价值,将传统的民族艺术与现代城市文化结合起来,或者进行重新的开发利用、推广,或者收藏展示,让每个现代城市公民在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肩负起应有的继承传统民俗艺术文化的责任。

(作者分别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注释】

①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

②欧阳华:“城市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文化和个性中的作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24~125页。

③范玉刚:“警惕‘产业化’埋葬‘文化’”,《人民论坛》,2011年第30期,第37页。

④张黔:“欧洲城市文化与城市艺术”,《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都45~56页。

⑤张彤,韩俊武:“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第214~215页。

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趋向,大众的旅游活动形式已不再限于满足传统的有形的旅游产品,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历史内涵,从消费有形的旅游产品转向消费无形的旅游文化为迎合大众的这种需求,许多区域、城市、景区再次把目光移向曾经被冷落的精神性文化消费领域——民俗文化。市场上开始出现所谓的“人造文化”,并有泛滥之势,许多学者、人士开始抨击、批判这种旅游文化市场化的行为,呼吁文化回归、保持原始状态。通过对民俗旅游文化现状的一些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文化商品化并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无是处,正当、适当的商业化手段对文化的传统和发扬还能起到促进作用。就此探究某些商业化的市场营销是有现实意义的。

1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热点。

2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2,1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括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沪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2.2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消费,这和观光型景区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来说,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收人,提高了社会收益。

3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台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3.2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夫浅,缺乏内涵。

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一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谫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文章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l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旅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新晨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人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俗经济;特征;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民俗通俗的讲即风俗,表示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时期的生活当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使用和传承的文化形式。其来自于人类群体的现实生活需要,通过特定的时代、群体和地域产生、扩大和演变。我国辽阔的领土疆域上,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民族创造出了灿烂的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各国均纷纷推进旅游资源与经济形式的创新,纷纷将旅游与经济相互结合推动全域旅游的人文形态发展。我国所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我们发展人文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和资源,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来发展民俗经济,突出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推动我国民俗经济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新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而言势在必行。

一、民俗资源与经济的关系

(一)民俗资源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既具有物质形态也存在文化艺术形态,就其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了民俗工艺制品、民俗风情活动和文化名人等形式。民俗工艺制品是民俗资源的最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较大市场效应。由于其自身的艺术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如羌族的羌绣、水墨漆具,苗族的刺绣、银饰,以及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和苏州桃花坞的年画等。许多民俗工艺品由于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同时符合商品要求和审美价值,独具的民族特色让其得到市场的欢迎。民俗风情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态,是民族经济中体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风情活动与节庆文化、经济活动相互结合产生了民俗经济的重要形态,民俗活动经过市场的改造,被重新挖掘整理,既完成了传承保护的作用,又成为民俗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文化名人,作为民俗资源中文化的重要代表,成为开发民俗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历史发展时期都会产生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大禹”“嫘祖”等不同时期的名人,并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及饮食、茶艺等内容,成为带动旅游、文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民俗资源与经济的背离与统一

民俗资源集中体现在风情浓郁的“原生文明”地区,由于其所在地区固有的民俗传统的发展,这种植根于长期历史的本民族的传统风俗,日益成为久经锤炼和最为质朴的民俗文化方式。这种长期的严格的民俗生活模式,并非向外界提供欣赏和体验的民俗,在本质上只能作为潜在的旅游资源,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类旅游资源较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民俗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的结合,通过旅游的形式给当地人民带来重大的经济收益,使这些民族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文化的转化形态,源于原生形态的民俗文化,同时又是接受市场化改造,满足市场多种需求的民俗文化艺术形态。由于这种结合,使旅游者了解其民俗文化就必须亲自体验,经过衣食住行购娱等系统化的活动,通过经济交往产生文化体会,形成了经济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推进。

民俗经济是体现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有机结合的再生形态,这一形态的运用将增加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但同时民俗经济的开发又要注意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单纯性的保护,丧失了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是过于功利性的开发,造成了民俗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丧失了其文化内核与价值本源。因此,充分把握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俗经济的效度,必须在结合民俗经济发展的特征基础上准确判断民俗旅游经济发展前景,创造更为符合现实的民俗旅游经济形态。

二、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

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展示,是现代社会推进民族交流和文化交往的重要形式。民俗经济是将一国、地区的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来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推进人类互相了解交往的社会经济现象。民俗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把握民俗旅游经济的现实特点,及其开发特征。就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来看,民俗旅游在总体上一般具备下述特征:

1.民族独特性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区别,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均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政治的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民族差异性的基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的相互交往中,每一民族在历史文化方面都各具特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为相互交往、了解提供了动力。我国各类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族文化一样都丰富多彩,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很高,通过经济运行的手段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相互结合,创造出全域旅游的人文艺术形态,将对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世界形象和彰显民族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

2.区域独特性

受我国辽阔疆域和丰富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民俗文化以生产生活环境为基础,产生了不同区域的多样复杂的民俗环境。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每个地区的社会生活习惯,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条件不同,所带来的风俗也各有差异。入乡随俗即表现出了对地区差异的尊重和理解。由于这种不同区域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就为以民俗为基础发展民俗经济,开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在居住、饮食、服饰、婚姻和礼仪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都将为我们开展旅游活动,形成鲜明特色、个性突出并极具吸引力的民俗内容。

3.传承独特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态形式,民俗旅游资源由于以风俗为基础,因此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正由于这种长期稳定性,才构成了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性格、特点和风貌的差异。中华民族经过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不断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广泛吸收借鉴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在统一的领土疆域内世代传承形成了当前我国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是通过传承实现的,也是通过传承来发展的。只有存在传承,才产生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也只有不断传承才能更加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进一步的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民俗经济开发的前景探析

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民俗旅游资源的雄厚,以及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都影响了我国民俗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如此广阔和深厚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基础,我国发展民俗经济前景长远来看非常有前途,但亟需进一步的系统的研究开发,将民俗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域旅游的经济形态中不断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民俗经济展示体验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民俗旅游是一国内民俗文化的特色展示,其具有丰富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我国雄厚的民俗文化,为我们开展民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的充分运用可以突出的反映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强烈独特的个性对游客产生吸引。越是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越具有特色,越收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欣赏。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独特的建筑风貌、生产生活方式、工艺产品、饮食文化、曲艺舞蹈等均可以充分展现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气。我国虽然民俗经济起步晚,但只要抓住全域旅游的契机,将会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新兴领域。

2.开展民俗旅游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民俗旅游经济的开发,从文化角度来看,将立体全面的展示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助于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国际旅游者了解中华文明的展示宣传。面对丰富多彩、深厚灿烂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地区在开发民俗资源过程中要充分提炼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积极弘扬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将热爱家乡、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等相互结合,不断整理各地的建筑、服饰、饮食,将其与现代市场需求相互结合,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保持充分的民族特色,充分借力民俗经济的新形式,引领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3.民俗旅游的开发既是人文的又是历史的更是涉及到自然的。民俗旅游开发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音乐艺术为主要内容,通过物质实体和精神感受等多种形式为手段。参与民俗文化旅游不仅是对自身知识的拓展,更是对自身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综合提升。无论是国外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全域旅游的人文历史形态,民俗旅游经济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国内旅游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旅游群体的需求已经不是以往单纯的山水风光,而更多的是将山水风光、商业旅游以及人文景观的民俗旅游相互结合起来的全域旅游。因此这就更加需要扎实将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多样的民俗经济新业态,引领支撑区域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