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范文第1篇

“温州迎灯三月三,??村抬猪十五六”农历二月十六是??村一年一度的抢“排殿猪”的日子,天似乎作美,一扫了前几天的阴霾,突然变得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儿,似乎也想要来当个拉拉队呢!

今天中午11点15分左右,学校宽阔的大操场,去变得分外热闹起来。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抢殿猪的大人和外地专程赶来的游客,记者,摄影爱好者们陆陆续续集中在这儿。同学们一吃完饭就直奔操场上,就连好学生也不会例外,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作业,早就抛在脑后了,一心只想观看着精彩无比的比赛呢!大大小小的观众们挤满在操场上,大家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真是特别给力啊!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几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猪”了,恐怕大姑娘出嫁时,也没法与之’媲美”啊。比赛还未开始呢,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便围着这几只漂亮的大花猪绕来绕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这么漂亮的猪儿,肯定是上辈子做猪时修来的福分吧!11点半,比赛正式开始,排殿猪的人各就各位,主家举着一对红蜡烛,在队伍的前面引路。这次的活动,共有18组参与,其中有15个村民小组和3个老人组(人老心不老哦!)比赛分为每三组一次,进过层层选拔,才会选出最后获胜的一组。一声枪响之后,人声鼎沸,人群攒动,有的观众为自己中意的小组呐喊加油;有的观众去耐不住性子,就跟在旁边或者身后一起跑,为的是能更快的获得更多的小细节,一睹为快,看的更清楚一写。只见每组四位力大如牛的参赛选手,齐心协力地扛着“有福气”的小猪,向前冲去每个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乱了脚步,之间某组的队员或许是一时心急,乱了步伐,一个不小心,摔在了塑胶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如泰山”的殿猪已是压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有些胆小的同学不忍心看,便捂上了双眼;有的大人则发出善意的微笑,鼓励他们赶紧站起来,继续比赛。摔倒得人很快调整了一下,又站了起来,重整旗鼓,抱着’比赛第一,重在参与”的心态,又冲刺向了终点……最后的结果,我并没有在意,只是默默觉得,这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带个大家的并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那一份难得的快乐。

六年级:郑炎炎

民风民俗范文第2篇

西红柿节是西班牙布尼奥尔小镇闻名世界的传统节日,它最早起源于1945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在一次游行活动中,当地一名年轻人被旁人推倒,接着他顺手拿起菜摊上的西红柿砸向四周的人,与大家打成一团。第二年,一些年轻人又来到广场进行了一场“番茄大战”,这一活动便逐渐成为小镇居民约定俗成的节日。

在柬埔寨的农村,一般女子在十五六岁、男子在二十岁左右就要结婚。那里的婚俗也十分独特——少女们必须学会吸烟。当女子长到六七岁时,父母就为她们准备好了烟斗,开始教她们吸烟。

少女为何要吸烟?原来,父母们认为,吸烟可以使孩子懂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烈性烟还能提神,让人保持清醒。到十五六岁时,少女如果不会吸烟,就会被认为不漂亮,甚至是伤风败俗。因此,无论多难受,姑娘们也要狠下心来学吸烟。

对土耳其人来说,浴池不仅是清洁皮肤的地方,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时婚姻大事也在浴池里决定。

原来,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女子平时除了用头巾包住头和脸部外,还穿着厚实的长袍,外人无法看清女子的长相和身材,这样一来,浴室就成了未来婆婆挑选儿媳的重要场所。一般来说,未来婆婆会在媒人的陪同下邀请未来儿媳一同沐浴。在浴室里,婆婆不仅要看儿媳的长相和身材,还要看她的骨盆,骨盆大的女子才能给家里带来多子多福的好运。

另外,未来儿媳有没有狐臭也是考察的重点,有狐臭的女子被看作是不吉利的,人们认为那是真主惩罚她的缘故。

长颈族是由泰国北部与缅甸边界的巴东族所组成的。他们相信人类的祖先男人是龙,女人是凤,所以世上的人都要追求做龙做凤。

为了让女人们像凤鸟一样拥有长长的脖子,千百年来,家中有女儿的,要在她们骨骼开始发育时在颈上套上铜环,开始时是三个或五个,每过一个时期就会增加,一直加到二十多个铜环为止。她们还在手臂和小腿上也加了一圈圈铜环,这样走起路来就更像凤凰腾飞的姿态了。

实际上,“长颈女”的颈部长度和普通人并没什么两样,只是她们的锁骨和肩骨因铜圈的压迫下陷了而已。

几乎每个到过印度的外国人都会对这里的厕所留下深刻印象。有人笑称,印度的厕所无处不在,大地就是最大的露天厕所。的确,不论是首都新德里还是经济中心孟买,都能看到泰然自若、随地大小便的印度人。

但是,印度农村地区的人们思想一般比较保守,妇女们只能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后躲到灌木丛中“解决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她们受暴力侵犯的机会和遭蛇咬伤的机会。为了倡导厕所文化,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发动了一场“无厕所,无妻子”的运动,敦促女性拒绝不能提供带卫生间的房子的求婚者。

每年,法国在猪节之际都会赞颂他们认为地球上最伟大却最容易被误解的动物——猪。猪节每年8月中旬在Trie Sur Baise的小镇举行,那里曾是法国最大的养猪场。

节日里有给孩子们玩的小猪游戏,还包括能在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宴会上大吃特吃。不过最具吸引力的当属每年一度的猪叫大赛。经验老道的参赛者会在模仿猪出生、死亡及其他时候的叫声时独占聚光灯。

这个名字听上去像一部素食主义的恐怖电影的片名,实际上它曾是墨西哥的圣诞庆典。每年12月23日,都会有数千人聚集在瓦卡市的主广场见证素食主义雕塑大师们的创作,这些大师的主要工作是雕塑伟大的圣人像和耶稣像,材料当然完全是用萝卜!最佳雕塑者将获得奖励。

在夜萝卜节的晚上,墨西哥烤糖的销量会剧增,城市大街上的烟火也会变得炫目撩人。

民风民俗范文第3篇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民风民俗语,欢迎大家阅读!

民风民俗语1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不怕事难,就怕手懒。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民风民俗语2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疮怕有名,病怕没名。

耳不听不烦,眼不见不馋。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置不完的年货,买不完的嫁妆。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民风民俗语3创业百年,败家一天。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宁在平川行千里,不在山间过一桥。

万人万双手,拖着泰山走。

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老兵复员,新兵过年。

信了肚,卖了屋。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民风民俗语4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宁在平川行千里,不在山间过一桥。

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一马不配两鞍,一脚难踏两船。

树大招风,财大欺人。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民风民俗语5与别人不相干 捆绑不成夫妻 名不正言不顺 活着干死了算 大白天说梦话

一条道走到黑 天不会塌下来 不要不好意思 先小人后君子 欠了一屁股债

人不知鬼不觉 一口吃个胖子 干打雷不下雨 说到哪里去了 水里来火里去

暗地里下刀子 一回生二回熟 想到一块去了 说时迟那时快 门难进面难看

民风民俗范文第4篇

崔圣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民风民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 庙会风情 庙会陋俗

一、庙会风情

民国时期东北庙会风俗内容丰富,涉及宗教、社会生活、民间信仰等方面。东北庙会有以下典型的民俗风情。

(一)祭祀

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的,可以说是源于祭祀、兴于宗教。民国时期庙会对各种神灵的祭祀活动甚为丰富、有增无减,如沈阳实胜寺(“皇寺”或者“黄寺”)从皇太极赐建到民国时期,寺院每年定时举行大型庙会,正月初七至十五是“跳送鬼”庙会,四月初七是“三头六臂佛”庙会,七月十五是“金刚佛”庙会。不同时间的庙会祭祀不同的佛,有着不同的宗教祭祀活动。

(二)庙会求子

求子是许多庙会附带的活动,同时又是娘娘庙会的主要活动。庙会求子盛行于东北各地,是地区性的有规模、有制度保障的重要活动项目。“《沈阳百咏》云:焚香拜起倩花扶,阿嫂轻轻问阿姑,一个金钱凭乱掷,不知能保子孙无。注云:娘娘会日,庙祝骗财,于神座前悬一大金钱,上书‘子孙保重’四字,谓能用钱掷过此钱孔者,其人当生子,村妇辄中计焉”[1]11。“四月十八日为‘娘娘庙会’,妇人无子者,多于是日祷之”[2]18。锦西、海城、西丰县的民国县志也记载着求子的习俗。

(三)求健康、保平安

旧时由于极差的医疗卫生条件,很多人患天花、沙眼等病,因此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的神像前便流连着诸多祈求防病或治病的善男信女,能治百病的药王庙更是门庭若市。还有患咳嗽的人(即气管炎),赶庙会时会从家来时带两三片咸菜疙瘩挂在治喉吧塑像的双手上。“如目病者送眼光娘娘眼镜一套。腿病者送十不全神拐一枝。咳嗽者送咸菜疙瘩一个”[3]14。“四月二十八为药王庙会,届日,长女皆往焚香”[3]16。

(四)祈福消灾

庙会文化的生命力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民众的某些需求,这种需求是想得到保佑和慰藉的精神渴望。吉林九台县关帝庙有这样一副对联,匾额为“福佑梓桑”,联曰:“愿吾宗子子孙孙、春社秋尝,入庙勿忘先业远;祝我里年年岁岁,云旗风马,有灵常保此邦宁。”[4]268人们迷信于因果报应,富为前世修,贫为前世孽。在庙会上男女老幼佛前跪拜,祈祷降福消灾。

二、庙会陋俗

民国东北地区庙杂神杂,不仅反映了当时人民信仰的庞杂和顽俗,还反映了东北农业岁时文化长期处于原始状态的实际。庙会风俗属于社会风俗的一个方面,除了良风,还有陋俗。

(一)跳墙

在民国东北地区庙会有一个突出的陋俗是跳墙,体现出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家庭中由于小孩体弱多病,或生辰八字不好,大人认为不易养活,将孩子许到庙中做和尚。待到孩子七八岁时,选一庙会吉日,举行“跳墙”。在呼兰县,“娘娘庙庙会,各家妇女多往拜庙,焚香祈祷,沙弥诵经,稚子越凳以逃,曰‘跳墙’”[5]41。在吉林地区,“四月十八,小儿七八岁每于此日留发,嘱儿立凳上,僧人以箸击顶。喝令急行,不许回顾,曰‘跳墙’”[6]8。“有小儿自幼许为关帝驾前牵马童,至留发时,则赴关帝庙亦如此”。[3]14

(二)烧替身

另有“烧替身”陋俗,“有病,谓前生系娘娘驾前捧水童、烧水童等,因许另一人焚之。谓之替身”[3]14。回家后给孩子改名,这样小孩的病就可痊愈。这种偷龙转凤的风俗在庙会中相当普遍。在黑龙江珠河县的庙会上,“善男信女,焚香了愿,献神袍,烧替身。小本营业者亦乘机而逐蝇头,迷信之风,于斯为盛”[7]7。

(三)乞讨之风盛行

参加庙会者,各色人等良莠不齐,给庙会带来了一些混乱和问题。庙会上乞丐比较多,这些乞丐随各处庙会的开庙,亦不断流动,借人们上香许愿或出城游玩,庙会上人多的机会行乞。在民国东北庙会上有专门抢吃食的乞丐,无怪有的香客发出感慨:游山大煞风景者,莫过于此。

(四)残身

偶尔有残身的陋习。其本意为求医尽孝,久之则变成争强斗胜,自残身体。“贤妇孝子,苦肉祈祷,偷儿无赖,间售其伎,纷纭诡谲,善恶都见”[1]10。因亲有病,许愿尽孝,其心可敬可悯,而不惜伤害身体,这就远离孝顺之道了。

充分了解民国东北庙会风俗,有利于因势利导、移风易俗。在当代一方面要充分发扬优秀的地区传统文化,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另一方面要摒弃迷信陋习,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翟文选,王树.奉天通志:卷九十八・礼俗志[M].铅印本.辽宁:民国二十三年(1934).

[2]王文璞,吕中清,杨焕文,刘振翮.北镇县志:卷五・礼俗志[M].石印本.辽宁:民国二十二年(1933).

[3]严兆霖,张玉书.望奎县志:卷三・礼俗志[M].铅印本.黑龙江:民国八年(1919).

[4]李澍田.吉林乡土志[A].长白丛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5]廖飞鹏,柯寅.呼兰县志:卷五・礼俗志[M].铅印本.哈尔滨新华印书馆:民国十九年(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