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阳节的经典古诗

重阳节的经典古诗

重阳节的经典古诗

重阳节的经典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6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04

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好古典诗词,不但能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思想内涵,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然而,目前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束缚在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初中古典诗词教学长期处于一种不佳的状态。对此,语文教师应不断尝试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重视并寻找到一条提升诗词鉴赏能力的道路,从而更好地感悟与理解诗词,为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反复诵读,感受韵律节奏

诵读是理解诗词的重要手段,诗不但有画面感,更有韵律节奏感,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味。只要反复吟诵,古典诗词独特的音乐美便会被学生捕捉到,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如在讲授《过零丁洋》时,因为整首诗词铿锵有力、情感饱满,是诵读的经典之作。这是押ing韵的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等字。此外根据音韵来看,平仄有规律的交错,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加深对诗词情感意味的理解,从而真正内化诗词魅力,从而充分激活口耳等感觉器官,配合学生的大脑,将音乐美充分地展示出来,古典诗词教学也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体会诗词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文章之妙,言之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依靠意境表达情感的重要文学形式。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由于古典诗词语言比较生涩,学生联想、想象力不足,使得初中生不易感知到诗词独特的意境之美。初中生喜欢形象可感的事物,古诗如果不能生成一种具体可感的画面,那么即使教师讲授得再精彩,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更别说让学生去鉴赏了。

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定的画面,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产生情感的共鸣,积极投入到古典诗词学习之中。如在讲授元曲《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整体意境是由很多个意象所组成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想象到底是怎样的意境,也不易感受那种哀愁的情调,对此,教师可通过播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幻灯片,促使学生在充分阅读并分析诗词内容的同时,借助图片所创设的情境感受深深的意境之美。在多媒体辅助之下,古典诗词情境会真实地映入学生眼帘,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样学生就也有景可说,有境可品了。

三、赏析意象,分析诗词情感

意象是解读古典诗词的钥匙,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进行梳理和识记,有利于初中生更好地鉴赏诗词,领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果说意境是一座大厦,那么意象就是构成意境的砖和瓦,通过分析诗词意象,可以准确把握诗词意蕴。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意象相对固定的意涵,将其分类总结阐述,然后再具体运用到诗词鉴赏过程之中。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象征坚韧、傲雪、不屈不挠等意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不但表现了美好的春景,更暗含了送别、留恋、忧伤等意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大雁象征着音信和思乡思亲、思归意涵等。教师应充分借助意象,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这也是诗词教学的侧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诗词的重要手段。

四、把握细节,深挖关键考点

古典诗词在大处讲求意境意向点染,在小处注重细节把握,这种细微之处往往是诗词教学的关键考点,也是诗词鉴赏的重难点。古典诗词往往一字千金,造语炼字,成为传世经典,为后人津津乐道。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细节进行把握,鼓励学生去捕捉诗句中的关键词,以此为突破口来解读诗词,显著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望岳》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与“割”运用得很精妙,能够将泰山秀美、遮天蔽日的景貌表现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泰山那雄浑巍峨的姿态,那高耸入云、居高临下、云雾缭绕的泰山画面,体验到登临绝顶的开阔视野,还有诗人博怀所抒发的对泰山无限的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细节描写,从而达到由一字窥全诗的目的。

修辞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中考易考内容,教师应重视修辞教学,解决这个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能够以此为突破口揣摩诗词丰富的意蕴,感悟诗词超凡的艺术魅力。如在讲授杜甫《春望》一诗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找出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解开迷题,掌握诗句中所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理解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渲染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内心的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痛苦的情感。

五、知人论世,把握诗人特征

古典诗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要求鉴赏的时候应注重结合诗人的经历、创作风格和思想感情,紧紧围绕时代背景和政治文化特点,做到在“知人”和“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多方面去把握诗词作品。如对《过零丁洋》的鉴赏,必须以文天祥的身世特点、时代背景为中心,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思想情感,以及当时国破家亡(南宋被元所灭)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体会到诗人的哀叹,以及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精神。又如《登高》一诗的鉴赏,需要紧紧围绕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杜甫人生经历与国运艰难的情况,从而促使初中生更细腻的感受到一个爱国忧民的孤独老人的感伤。在古典诗词的鉴赏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深刻把握诗词情感。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等方面帮助学生建构鉴赏诗词体系,培养学生想象力,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感悟古典诗词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重阳节的经典古诗范文第2篇

    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都开设中国古典文学课,它是我校古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最低要求是学生背诵经典诗词作品,而比较高的要求则是学生透过古典文学能够把古典文学和古建专业相结合,明白古建筑是从哪来的、是怎么来的,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古典文学和古典建筑归根结底都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类的课程不会立竿见影显现教学的直接效果,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与古典艺术形式融合的目的和状态。我们在为古建筑专业学生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和同行交流。对于古典文学这样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拿捏和掌握非常重要,也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如果规定课时是40课时,那么假如任课教师只是粗浅地讲下来,则每一章节都难以展开,对具体的知识点难以深入,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还是所学寥寥、一头雾水;如果教师精讲、细讲,则每一个章节几乎都可以讲40学时。所以任课教师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紧紧抓住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有目的有条理进行课程归纳和提炼。我们可以对比下面两种教法的异同和效果:

    (1)现代化的“传统教学”将每一章节的诗词歌赋用PPT幻灯片制作演示投影,精美的古典绘画插图,知名播音员的诗词朗诵音频,诗词作者的生平简介,诗词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介绍,诗词的现代汉语翻译,诗词表达作者隐含思想的揭示。这可以说是一堂标准传统授课方式的课程计划,虽然内容丰富,虽然使用了现代教学的幻灯片演示,图文并茂的插图,电子设备音频输出,但是并没有考虑授课对象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背景以及这门课程在整个古建筑艺术设计课程中的作用,没有明确的专业印记和特征。换句话说,如此的课程设计可以给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年级的学生讲授。没有针对性,没有解决问题的目的性,仍然是传统授课。只是把传统的课程内容经由现代化的电子教学设备展现出来,其内容和本质还是传统授课。课堂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课程是否能够结合,结合是否紧密,结合得是否有机是检验课程设计效果的标准。

    (2)迁移教学设计如何将古建筑知识体系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相结合,将古代文学知识揉进古建筑艺术设计,我们进行如下尝试,例如唐诗中的楼、宋词中的庭、元曲中的台、明清小说中的阁。也可以设成:唐诗中的“亭台楼阁”、宋词中的“栏杆庭院”元曲中的“雕梁画栋”、明清小说中的“水榭花木”,诸如此类,将古典文学进行总结提炼归纳,把其中和古建筑有关的知识点提取出来和古建筑知识共同讲授。下面以宋词章节的课程设计为例对迁移教法进行展示。①“知识点”导入部分:宋词中的“庭院”,先给学生看琼瑶的小说《庭院深深》的剧照,对小说简单介绍之后讲小说名字《庭院深深》的由来。②“知识线”形成部分:由琼瑶剧照《庭院深深》引出欧阳修的“庭院深深”———《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提问学生庭院为何“深深”?如果学生不能立刻回答出来,那么教师可以引导“:面阔”是指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进深”则是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所谓庭院深深,就是进深方向的尺寸比较长。然后向学生介绍古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和形式。中国古建筑无论皇宫还是民居都是平面展开,用“进深”表达院落的距离大小规模,四合院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之分。除此之外,院落的平面是四方形,而且轴线分明,左右对称,这种平面布局是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体现在建筑布局上也是方方正正的四边形。另外,院落的平面还有一个特征是左右对称,这和一进、二进、三进院落一样都是规矩方圆、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反映,这是儒家思想的范畴。接下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整首词进行翻译、解释。然后教师对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对作者的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其中的名句传承进行拓展,比如,李清照非常喜欢欧阳修的这首词,尤其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还因此作词《临江仙》效仿“: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借此,让学生对比欧阳修的词和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丰富和润色,引出豪放派和婉约派的概念。进而向学生介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其中的古建筑知识。这样,古建筑的景和词人的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宋词的精华和重点知识,寓情于景寓景于词,水到渠成完美结合,便于学生对所学古建艺术的知识进行横向的思考和对比,加深专业知识的记忆以及宋词文学修养的提升。③“知识面”扩展部分:向学生介绍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词,比如歌词。歌词中古典文学的文脉清晰可见,比如取自古典意境的周杰伦的《菊花台》、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周杰伦的《青花瓷》,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等。这些现代词人一首三分钟的作品,往往要背后下上三十年的苦功研习古典的精华。同理,一个建筑师首先应当成为一个古典文化的承载者,然后才能成为传播者。

重阳节的经典古诗范文第3篇

一、故事与意象:一种合宜的教学思路

小学古诗文教学,要尊重两个逻辑:一是要尊重古诗文的内在逻辑,使古诗文得以以一种粘连的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二是要尊重孩子学习古诗文的内在逻辑,使古诗文以一种更加自然、更富有童趣的方式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因此,必须对推荐的古诗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推荐的必背古诗词,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选本”,也就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选择了经典的、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气质与文学创作成就的,同时又符合儿童接受水平的诗歌,作为一个选本提供给当代中国孩子,从而希望建构当代中国孩子的历史胸襟与精神地图。

选本的优势在于能以比较小的篇幅让读者接触更多的作家作品,但选本同样有劣势,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作家及其作品。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指出: “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也就是说,真正要理解一首诗,需要了解一个作家尽可能多的作品。否则对于某个作家、对其诗歌的了解免不了浮光掠影。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选本的形式是必须的,不可能要求儿童阅读作家全部作品。所以,这一个特殊的选本在小学阶段以何种总体上的思路进行教学,体现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文化自觉。

从尊重儿童学习古诗文的内在逻辑出发,一般的思路是以难易为序,进行递进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思路符合儿童的接受水平,但是容易使教学比较零碎,不利于学生形成对中国诗歌历史的大体印象,同时对于诗歌难易的判断也是来自于语言文字,而对诗歌情感等元素缺少关注。

从尊重古诗文的内在逻辑出发,形成了这样一些教学思路:

一是以作家为单位进行逐次式教学。这种教学思路便于整体地了解作家,问题是由于总体上只有160首的篇幅,最多的作家也只能分到六七首,不足以深入了解作家。

二是以创作年代为序进行。这种教学思路便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与进程,但这种思路比较僵化呆板,往往与实际的教学有比较大的冲突。从小学的实际来看,也并无必要。

三是以内容题材类型进行结构化的教学,如咏物、送别、旅思、乡村,等等,这一思路符合诗歌的表现内容,也与中国传统诗歌鉴赏的路子相吻合,但缺点在于诗歌个性迥异,把几首诗歌整合到一起来教,往往很难在风格等因素方面协调。

可以看出,上述思路具有浓郁的“文学史”的影子,满足了对文学发展的表现,但对于儿童学习古诗文的心理机制缺乏满足。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合宜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既要符合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要形成一种“文化地图”。

为此,我们提出这样一种教学思路:以故事和意象作为结构化的主要工具,整理古诗,形成若干个单元,以故事的方式将这些单元凝聚成整体并进行教学排序,同时也可以按故事的走向进行诗歌补充,以意象的方式进行结构化的教学。这一个教学思路,较好地协调了古诗教学的内部关系,即关注诗之间的内部关系,同时也较好地协调了古诗教学与儿童接受之间的关系。

二、故事:古诗文教学的“童年逻辑”

童年时代,儿童接受文学最为重要的方式是故事与歌谣。然而中国古典诗歌音韵和谐,语言高度凝练,从某种角度来看并不是儿童接受的最佳文学样式。但是儿童又是诗性的存在,儿童天然地与诗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古典诗歌的面前,儿童就是如此矛盾而又神奇地统一在一起。由此,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只有将教学内容进行故事化改造,才更加符合“童年逻辑”。

1.以“故事”改造古典诗歌解读中的“知人论诗”传统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常常以简洁的文字抒发深沉的个人情感,所以古诗词表现出极大的跳跃性,往往留下巨大的空白地带与想象空间,形成独特的“空灵”“计白当黑”等美学特色……所以只有了解作者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反映在传统教学中,即“介绍时代背景”。然而,这种介绍时代背景的教学方式往往无所不包,常常着眼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元素,缺少对作家情感的关注,缺少从儿童的角度认识作家,落入“宏大叙事”的窠臼。为此,需要将这样一种传统方式变革为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均为杜甫在“草堂”居住期间创作,都是“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成都度过的相对宁静的一段生活的写照。笔者曾听过上述三首诗的教学,课堂上无一例外地都要介绍“安史之乱”,然而“安史之乱”仅是这些诗歌的总体上的大背景,至于每一首诗背后诗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境,都缺少关照,为此,需要将其进行故事化的改造。

2.以“故事”作为背诵诗文教学回归生活情境的路径

在推荐古诗文中,有一批可以与儿童产生共鸣的诗歌,如“忙趁东风放纸鸢”“牧童骑黄牛”等,充满了儿童情趣。但大部分古典诗歌离学生的生活遥远,要让古典诗歌的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情境,需要具体的落脚点。

一首优秀诗歌是一位诗人某一个生命节点上的体验的全部写照,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诗人的具体境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可以从故事出发,联系与作者境遇相关的诗歌,达到开放教学的目的,使诗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学习模块,从而提升诗歌学习的效益。

如《乐游原》一诗,从字词的理解来看,教学并没有多大难度,但如果仅仅知道了“夕阳”非常深沉而美丽,就是接近黄昏,学习这首诗的意义就不大了,为此,结合《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与《天净沙・秋思》两首古诗,进行结构化的学习,让孩子更好地了解“乐游原”,有了对乐游原的了解,理解本诗就有了一个基础。

3.以故事作为儿童学习古诗文的一种“探究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对于语文探究,既缺少好的研究,也缺少好的实践。

中国古典诗歌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语言艺术,它保留了中国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文字直接表示事物,就像L・R・帕默尔所说的“汉字不过是一种程式化了的简化了的图画的系统”,或者像E・庞德所惊诧的,汉字就像一幅幅连缀起来的画面。为此,作为诗歌的语文探究,就小学生而言,就是要在文字与画面之间架起桥梁,而故事正是“画面的连续”。

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大意后,我根据故事的发展找到了同样题为《芙蓉楼送辛渐》的诗:“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这首诗实际上是王昌龄在前一天晚上与辛渐在芙蓉楼送别的记录,结合“寒雨连江夜入吴”的诗句,学生发现王昌龄一夜没睡,由此,提出“王昌龄晚上会想些什么”,使本诗的学习有了较为浓重的故事探究的味道。

三、意象:古诗文教学的“诗性逻辑”

故事是一种连续的画面,意象则是画面的聚焦。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是一种意境的艺术,而构成意境的最重要元素则是意象。意象是承载了意义的物象,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的内容,不是诗歌鉴赏,更不是诗歌考证,而是要在儿童的心目中种植下诗歌的种子,寻找诗歌阅读的内在逻辑与儿童这一诗性存在的关联,引领儿童亲近作为传统文化的诗歌的精华之所在。

1.以意象使学生学习用情趣的方式体验诗歌

读诗歌,就是要体验诗人独特的情趣,因为诗言志,是情趣的化身,但是诗歌作为一种艺术,从来不会直接地表达情趣,而是运用意象作为情趣的载体。克罗齐在《美学》中说过: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

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即出现了三个地名:安西、渭城、阳关。这三个地名实际上构成了三个意象:安西是目的地,渭城是出发地,而阳关则是一个必经的路口,三个意象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诗题与资料让学生了解安西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体验安西是一个人迹罕至、气候恶劣的边陲,明白本诗的诗题是记录了一个送别事件,为此,本诗通行的诗题是《送元二使安西》;接着通过让学生学习前两句,体验渭城是一个风景秀美、雨水滋润的地方,引发学生体验留恋之情,因此,本诗又名《渭城曲》;最后在反复吟诵、想象本诗第三、四句中,领悟阳关是诗人心目中的一个“间隔”,一个亲情与友情的“间隔”,因此本诗又被人改编为《阳关三叠》。

2.以意象使学生学会用直觉的方式把握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象的方式决定了语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意范围,呈现着意义,保存了从语言直接抵达思维的简略性。因此,朱光潜指出: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教学中,当学生对意象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之后,阅读古典诗歌就有了一种直觉的把握能力,这也就更加符合诗的逻辑。

“风”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李峤的《风》可谓是将“风”意象的意蕴集中得以表现的一个作品:“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教学这个作品,有利于建立起学生关于“秋风萧瑟”“春风温情”等意象的直觉。于是,在学生阅读《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春眠》(春眠不觉晓)、《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等诗歌时,对其中的“风”意象就能做到直觉的把握,减少了理性的分析。

3.以意象使学生学习用文化的方式感受诗歌

中国诗歌具有一些经典的意象,这些经典的意象常常凝集了中国人的情感与思维方式,使中国诗歌不仅成为情感的承载方式,而且成为了文化传承的方式。

重阳节的经典古诗范文第4篇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化,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审美和品位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古典诗词内在的价值意义,只是单纯达到一个背诵的目的,使古典诗词的学习变得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至于无法有效的学习。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是因为他没有感觉到学习是如何的有意思,不知道前人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很多学生会觉得古诗词没有意思,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根本就用不到。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也只是听写、背诵,非常的枯燥、乏味,没有一点乐趣。而且大多数还脱离了生活,使学生对古代的人和事没有一点好奇心,没有一点想要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的欲望。从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教学内容丰富,但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完全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待古典诗词采取一种比较漠不关心的态度,只是把教师交给的任务完成,没有体会学习古典诗词的乐趣所在,只是一味地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是应付教师,完全没有受到古典诗词歌赋的美的熏陶,忽略了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意义,没有从中提高自己的一些内在的美以及内在的一些素养。

2.只注重理论分析,没有注重审美

对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模式上没有进行良好的改革以及完善,教学模式很单一,主要还是以讲解和分析文章主旨为主,没有凸显出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整学期下来对古典诗词的分析和理解都采用比较单一的模式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一般都是先介绍作者以及本篇诗词的写作背景之后,开始对诗词进行朗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几遍,再对古诗词进行一下翻译以及语法的讲解。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一首诗一曲词的优美意境和潜在的独有的灵气。因为模式的单一化,使学生早已了解课堂上的教学顺序,以至于对教学的内容也失去了兴趣。而对于古典诗词的讲解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而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太过于强调语法,强调考试中会出现的重点,以练习代替阅读,只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以及默写,来记住教师总结出来的东西,没有加入自己的想法与情感,使得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去鉴赏诗词歌赋,在一定的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在古诗词的学习上没有较高的效率。

3.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

教师如果没有专业的技能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的话,直接会影响教学的质量。由于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以及情感意识,只是单纯地对文章的分析以及总结使得学生没有参与进去,使学生没有进行任何的思考,还停留在听、写、背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带出来,完全的扼杀在摇篮里。由于教师自身对美以及诗词欣赏上的不完善,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出诗词的内涵,没有描绘出作者当时在写下这首诗词时的内心感受,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没有什么收获。有些教师只是借鉴其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教的知识,本身都没有理解古典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在涵养,没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在教课之前没有进行很好的备课,以至于在上课的时候只是通过教科书以及辅助资料对课本进行机械性的解释以及朗读,没有将自己融入到教学中去,正是因为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学素养以导致课堂丧失了灵气和诗意,使得学生在审美意识以及品位的培养上没有有效的提高,这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对学习失去兴趣。比如说第三单元的《钱塘湖春行》中有这样一句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一幅美的不得了的初春图啊,可是很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是将原文进行了一下简单的阅读以及翻译,完全没有引领学生进入钱塘湖的春景里,没有引领学生体会到春的味道。

二、改善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

1.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没有兴趣何谈学习,没有兴趣怎么去理解去发现古典诗词中所存在的美。只是将教学大纲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导致学生对古典诗词失去兴趣,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心理上开始排斥。在教学之前可以放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或者是音乐来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写作以及作者描述的一个环境中,只有使学生领略到本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相关知识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本篇诗词的过程中还复习到以前的知识或者是了解到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使他们在课后会主动地查找相关的资料。比如在讲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不禁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勾起对农村风味以及劳动生产的回忆,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被农庄的生活美景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这样的结合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又学到了其他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的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通过多媒体以及其他的一些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说在讲解《观沧海》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曹操的图片还有经典的电视剧视频来对曹操进行一下简单的认识,之后再对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期间教师可以适当的通过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表达对诗文的感受,具体的感受需要教师对古诗的充分理解。

2.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朗读的能力后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典诗词中诗人所投入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才能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方法,古诗词的朗读不但要有感情还要有节奏,可以根据相关的录音进行一下练习,之后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向学生传授技巧,例如说,在讲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时候,我会先介绍一下文章的思想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情感后再给学生放一段本首词的音频,让学生先跟着音频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模仿与朗读,然后自己再做一下示范,可以让其他学生指出哪里与音频不符,之后让学生朗读,让其他学生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整首词的熟悉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的语感。在《天净沙·秋思》的讲解中我会让学生注意,平仄上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让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景物的并置,组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荒凉的背景以及哀愁的情调,让学生体会到游子思念故乡,不愿漂泊的凄凉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古诗词主要讲的是韵律,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连,语调以及节奏还有重音,对于作者要强调的地方一般要重读,像《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亡国恨”表示对统治者的不满所以一定要重读,还有“隔江犹唱后庭花”“犹唱”也表示作者的不满所以要重读。前面的两句主要是介绍一下秦淮河上的状况,语气要轻缓,平静略带伤感,对于表明文章思想的后两句就需要语音坚实有力而且激昂凝重些。在朗读此篇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寒水”、“秦淮”、“不知”、“犹唱”需要连读。大多数此类古诗一般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法。

3.联系生活,用情欣赏

在古诗词的讲解中,主要注重的应该是一个“情”字,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毫无用处,也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由此可见,只有使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才能使学生明白古诗词的重要性。比如说在《钱塘湖春行》的讲解中,我会通过把文章中的主人翁换成学生来讲解。还记得春游的时候吗?那时候阳光明媚,春意正浓,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听听鸟儿清脆的声音,听它们在说什么,我们再看看树上的黄鹂,他们是不是怕抢不到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而在打架.......只有将古诗词转换成现实生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才能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对于一些情景比较明显的古诗词来说,我觉得可以直接将其情景再现,通过对原文的了解将其改成一个话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去体会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过故人庄》的时候,我会将原文改成小剧本的形式,然后找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农庄的主人以及作者,将古诗带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增加一定的知识内涵,对古诗词的欣赏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总结

重阳节的经典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典美文;诵读;分类;阅读;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经典美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都是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蕴藏着人们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美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起:

一、激发兴趣,培养诵读习惯,领略经典美文之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在指导经典美文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使学生从诵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殿堂。在起步阶段可以循序渐进,抓住教育契机融入活动,以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活动。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为宣传普通话的,也可以在校内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为纪念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在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当水到渠成时,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写大体整齐押韵的诗,并且要有合理大胆的想象,让人能从自己的描写中想象出一幅图画,引导其运用联想和想象,借助比喻、拟人和象征等手法,将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

二、对经典美文分类集中,加深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对经典美文分类集中就是将具有相关性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加深认识和提炼规律。在经典诵读教育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标准,把经典诗文丰富博杂的内容加以分类集中,使师生便于操作,从容有序、循序渐进地接受和消化所学知识。对一些经典的古诗文进行专题分类汇集,便于学生记忆和积累。如“诗中夕阳”、“诗中哲理”、“诗中山河”、“诗中风(云、雨、雪)”、“诗中树(花、草、鸟);散文名篇如《论语》、《孟子》中的至理名言等。这种做法具体明确,详细清晰,连类而及,妙语联珠,识记、理解和运用方便快捷,得心应手。用“分类集中”的方法强化经典诗文方方面面知识的学习,能增加积累,进而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经典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结合时事和季节选择相关的经典美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事和季节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主题进行研究和诵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具有很深远的影响,而且这样的诵读学生也很有兴趣。例如以季节为主题,春夏秋冬皆可研究,尤其是唐诗。春季可以安排诵读《春晓》、《江畔独步寻花》、《元日》、《咏柳》和《绝句》(迟日江山丽、两个黄鹂鸣翠柳)等,夏季可以安排的经典美文有《小池》和《晓出净慈寺》等。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对可诵读的经典美文进行分类,如从内容上来分,抒发爱国情怀的、山水田园类的、边塞诗词、乡情类的和友情类的,也可以进行人物主题的研究。主题研究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对事物和人物有较全面的了解。高年级的同学还可拓展眼界,去诵读跟主题有关的词和散文。

结合现阶段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如结合母亲节,可以诵读母爱的诗篇和美文;结合奥运专题,可以吟唱奥运主题歌词;结合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可以诵读爱国诗篇。这种将时事与经典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诵读不至于“空中楼阁”,不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

四、经典美文诵读可以陶冶情操,端正品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