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线通信论文

有线通信论文

有线通信论文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无线通信与网络;五环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7-1534-03

Research on the Five-stage Teaching Method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ourse

CHEN Xiao-ming, LEI Lei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rring, Nanjing Univ. of Aeronaut. and Astronaut., Nanjing 210016,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and the hardness existed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we proposed a five-stage teaching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This method includes active lesion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mutual discussion in class, simulation and testing after class, knowledge enhancement by practice at the middle of a term, and theory improvement at the end of a term. The five stages are interlocked each other and improve stage by stage, so they can stimulate the main role of the teacher and arouse the activity of the students. Prac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effectively, and can obtain a favorable effect on the thinking, wor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five-stage teaching; creative ability

1无线通信与网络课程体系的特点

近年来,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种新技术与新概念层出不穷,包括MIMO、OFDM、认知无线电、中继、自适应调制等等[1]。这些技术将共存形成一个多无线电环境来为用户的各种应用提供不同的服务能力,“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人均可以任何方式进行任何内容的通信”成为了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发展的理想目标。在这种形式下,各大院校纷纷在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无线通信与网络课程;在上述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和无线通信与网络相关的课题。

无线通信与网络课程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无线通信简介、无线信道、无线通信技术、无线网络和无线通信系统标准等几部分[2]。在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和研究中,无线信道的建模、无线通信技术的设计和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具有理论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3],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面,同时无线网络和无线通信系统标准又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使得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这一课程的内容。因此,本文提出利用五环教学方法,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中互动讨论、课后仿真验证、期中实践强化和期末理论升华,层层推进学生对无线通信与网络的理解,并最终掌握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2无线通信与网络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以及在指导与无线通信与网络相关的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深入掌握课程内容。

现有的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环节,以教师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做传播的知识与理论。由于无线通信与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无线信道的建模、无线通信技术的设计和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时,涉及很多的数学理论和分析,往往使得学生觉得这一课程枯燥无趣,产生厌倦心思。并且由于这一课程是逐层推进的,一旦有一个环节没有掌握好,就很难理解之后的内容。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学习无线通信与网络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2)学生的知识往往局限于某一具体技术,难以对无线通信系统进行整体把握。

学生在初学无线与网络时,对这一课程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某一些具体技术,比如MIMO技术、OFDM技术等,但是他们往往对整个无线通信系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知道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是怎样的,系统这些通信技术在系统中起到了哪些作用。以至于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3)课堂知识陈旧,难以跟上学科发展的前沿。

当前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很成熟但是又很陈旧的知识,这些知识只能让学生对这一学科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学生缺少对无线通信与网络的发展前沿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就难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3五环教学方法

针对第2节中提出的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本节在分析这一课程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五环教学方法。

3.1课前主动预习

无线通信和网络具有理论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课程知识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教师往往会将通信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利用数学分析的手段讲解无线通信的内在原理和思想,但这也会提高学生掌握这一课程的难点。因此,为了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跟上教师讲解的进度,需要学生进行课前主动预习。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需要有针对和有重点,不然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将无从下手,以至于很难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在课前预习时,还可以布置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理论,这样也可以减少课堂讲解的时间,专注于无线通信理论本身的数学分析。

3.2课中互动讨论

无线通信和网络的课程的重点是通信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的艰深和其中穿插大量的数学分析和推导,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思。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一味被动的接受填鸭式教育。首先,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可以让学生讲解一下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回忆起前面的教学内容,也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上课过程中,需要避免连续不断的讲解,需要掌握讲课的节奏,并且要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得他们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并且也能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在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讲解结束以后,需要安排一趟相关内容的讨论课。这一讨论课以学生为主角,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这一章知识点进行梳理,对这一章所涉及的通信技术的提出背景、实现方法、实现难点和性能效果等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

3.3课后仿真验证

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师生之间的讨论,学生对无线通信和网络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这一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本身,学生对这些理论和技术的设计与实现仍然很模糊,这种模糊的认识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退,并不能转化为自身的认识。实践表明,只有通过更加直观的比较和认识,学生才能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无线通信与网络课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仿真。目前,关于通信系统的仿真软件很多,例如Matlab可以对具体的通信技术进行仿真[4],OPNET可以对网络协议进行有效的仿真[5]。图1是利用matlab对不同的通信技术进行仿真,所得到的效果图。通过这一效果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不同通信技术的性能差异,有利于学生对这些技术的理论,也便于他们在系统设计时进行通信技术的选择。

3.4期中实践强化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对各种通信理论和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都是局限于特定的技术上,对整个无线通信系统仍然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学生们不知道一个通信系统需要包含哪些部分,具体的通信技术如何应用到通信系统中,如果将具体的通信技术组成一个符合设计需求的通信系统。因此,有必要通过实践强化,使得学生对通信系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自主的设计一个通信系统。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要求设计一个系统框图,如图2给出了一个典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框图。基于这一系统框图,对其中每一个模块包含的通信技术进行论证和设计,最后在FPGA和DSP中实现这一通信系统。经过一个完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图1 Matlab仿真效果图

图2网络运行过程监控文件片段

3.5期末理论升华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无线通信与网络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但是,由于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很难跟上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为了使得学生了解无线通信发展的前沿,在学期末时,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课程报告。首先,指导学生搜集最新的相关资料,了解前沿理论。然后对这些资料总结归纳,进行合理综述,最后阐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指导他们钻写学术论文,采取创新式教学。

4总结

本文针对无线通信与网络教学及相关课题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五环教学方法。实践结果表明上述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无线通信与网络的理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立军.数字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Tse D,Viswanath P.Fundamental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 Rappaport T.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2nded.Prentice Hall,2002.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字:无线携能通信;功率分配;Stackelberg博弈

信息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地位与作用急剧上升,信息及通信安全问题因此而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安全通信是无线通信网络研究的P键方面。无线通信的安全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不能影响到合法用户对信息的接收,确保其通信的可靠性;(2)不能让窃听用户得到任何有用信息,确保其对保密信息的不可知性。

1 无线携能通信技术及Stackelberg博弈论

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节点能量一般是由电池供应,电池更换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更换,比如放置在病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电池。节点的电池一旦耗尽,就会立刻退出网络,这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和整体功能的实现。从周围的环境中收集可再生能源来给通信网络中的节点供电,则不失为一种方便且经济环保的方法。

无线携能通信,又称无线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SWIPT)是将无线能量传输与无线信息传输相结合的产物,是实现能量与信息的并行、同步高效传输。L.R.Varshner 首次提出了SWIPT的概念[1]。该概念一提出后就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4]。

Stackelberg博弈模型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博弈模型[5]。Stackelberg均衡由经济学家Von Stackelberg在1952年首次提出,主要用来解决具有主从用户结构的决策问题。

2 系统模型

4 仿真结果与分析

在本小节中,我们将通过仿真来讨论本文所提的基于博弈论的SWIPT系统中功率分配优化算法的性能。在仿真中,我们随机生成1000个TTI的信道,对优化算法在各个信道中获得仿真结果后去除极端数据后获得了优化算法的平均优化目标值。

图2为优化算法下的系统接收速率与SNR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用户节点所要求的SINR值增大,接收端接收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表明应用本文所提算法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性能。

5 结语

本文首先对无线携能通信技术和Stackelberg博弈理论进行了介绍。然后,根据在恶意窃听和人工干扰下的安全通信SWIPT系统模型,建立优化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博弈论功率分配优化算法。通过仿真验证本文所提算法能够有效提升系统性能。

参考文献

[1]. Varshney L R. Transporting Information and Energy Simultaneously[A]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C]. 2008:1612-1616.

[2]. Grover P, Sahai A. Shannon meets Tesla: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A]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Proceedings[C]. IEEE, 2010:2363-2367.

[3] Huang K, Larsson E. Simultaneou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for Broadband Wireless Systems[J]. Mathematics, 2013, 61(23):4444-4448.

[4] Zhang H, Song K, Huang Y, et al. Energy harvesting balancing technique for robust beamforming in multiuser MISO SWIPT system[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Signal Processing[C]. 2013:1-5.

[5]. Wang An, Cai Yueming,. A stackelberg security game with cooperative jamming over a multiuser OFDMS network[C]. 2013: 4210-4215.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在线评论; 投票数; 文本挖掘; 语义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50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88- 04

1 引 言

在线评论被认为是传统口碑的数字化表现形式[1],承载了消费者的直接产品体验,蕴含了大量的管理和决策支持信息。其价值可以从买方和卖方两方面来分析:

(1) 买方价值:在线评论属于一种无偏产品信息,其可信度大大高于商家的促销信息,对潜在客户的购买决策具有重要影响[2]。

(2) 卖方价值:厂商可以通过对用户发表的在线评论的研究,来发现用户对本企业产品的满意程度,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的优势和劣势,据此对产品进行改进,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然而,随着在线评论的不断增加,在线评论也出现了信息爆炸时代的普遍问题——信息过载[3-4]。在线评论数量的巨大和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干扰了评论阅读者对产品质量的有效判断,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降低了决策的效率[5]。因此,有效地识别在线评论的价值就显得至关重要。

许多电子商务网站会鼓励阅读者对自己看到的在线评论进行投票,然后利用投票数来评价一条评论的有用性。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在线评论投票数的影响因素模型。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有的评论会得到较多的投票数,而有的评论只得到很少的投票数。

本文收集了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网站——京东商城热门手机的在线评论信息,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和实证研究方法,从数字特征、写作风格和语义3个维度来研究在线评论投票数的影响因素、作用方向和重要程度。本文内容组织如下:第2节,根据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提出理论假设,建立在线评论投票数的影响因素模型。第3节,阐述数据采集、处理和实证分析的过程,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第4节,给出研究结论及其意义,并指出研究局限和后续研究方向。

2 模型与理论假设

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的在线评论投票数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2.1 数字特征维度

数字特征指的是不涉及文本内容的信息,包括:① 产品的平均得分,记为AvgScore。② 评论者评分,记为Rating。③ 评论发表距今的时间间隔,记为ElapsedDay。④ 评论者是否填写了产品的不足,记为NoDisadv。

文献[6]研究表明评论者是否填写了产品的不足对投票数没有显著影响,这与之前的研究略有出入。消费者通常会认为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更具诊断价值,因而在做购买决策时更多地依赖负面信息[5] ,而产品的不足反映的正是其负面信息,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1。

H1:评论者是否填写了产品的不足对投票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写作风格维度

写作风格反映了评论人写作的特点。写作风格主要体现在正文各部分内容(优点、不足和使用心得)是否相同,文本长度,平均句长和评论的主观性等方面。

评论可以分为标题和正文。标题通常比较短,评论者的写作风格主要体现在正文里,所以本文中写作风格主要指的是正文风格。写作风格包括:① 正文各部分内容(优点、不足和使用心得)是否相同,记为Same。② 文本长度。评论分为标题和正文两部分,标题长度记为TitLen,正文长度记为ConLen。本文将长度作为文本信息量的一个度量指标。③ 平均句长,记为AvgLen。④ 评论的主观性,记为Sub。本文把评论中形容词所占比重作为评论主观性的指标。

正文各部分内容(即优点、不足和使用心得)是否相同以及评论的主观性是本文新加入模型的影响因素。

评论者在优点、不足和使用心得中填写相同的内容,可能的原因是:用重复来强调自己满意或者不满意的强烈情感;发表评论仅为了获得网站的积分,复制粘贴可以节约时间。基于以上的分析,并不能断定正文各部分内容是否相同对投票数的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正文分为优点、不足和使用心得3部分,通常来讲,优点是对产品的正面评价,不足是对产品的负面评价,使用心得是对产品的总体评价,表达正面情感或者负面情感均可。若优点和不足填写了相同的内容,评论者可能是想通过这种重复来强调自己的某种情感(满意或者不满意),那么它对投票数有正向影响;若使用心得和优点或者是不足内容相同,这样就会减少评论的信息量,可能会对投票数有负向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2。

H2:正文各部分内容是否相同对投票数有影响,但不确定是正向还是负向。

H2a:评论优点和不足内容是否相同对投票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评论优点和使用心得内容是否相同对投票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c:评论不足和使用心得内容是否相同对投票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文献[7]把评论文本内容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文献[8]研究了文本的主观性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评论的主观性越大,评论的有用性越低。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评论的主观性对评论的投票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文件;传输机制;TCP;UDP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7001

0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信息在用户之间的快速流通。伴随着我们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我们所需要的许多文件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本文就对网络文件的传输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1TCP与UDP协议相关理论概述

1.1TCP相关理论概述

TCP是TCP/IP体系中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它提供全双工的和可靠交付的服务。所谓“面向连接”的含义就是在正式通信前必须要与对方建立起连接,否则通信就会无法进行。这种连接是实时的,只有双方都在时才能通信。

1.2UDP相关理论概述

UDP是面向非连接的用户数据包协议。“面向非连接”的含义是指在正式通信前不必与对方先建立连接,不管对方状态如何直接发送数据。UDP协议适用于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或者根本不需要建立可开连接的情况。所以说,UDP协议能够快速的发送数据,降低系统连接时的消耗。

表面上看起来,UDP好像比TCP的速度更快,因为相比较UDP协议而言,TCP协议更加复杂一些,但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较强可靠性的应用,它们所需要的就是网络文件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就会选择TCP协议。

2网络文件传输机制中的多线程技术应用

2.1多线程技术的定义

所谓多线程技术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允许在程序中并发执行多个指令流,每个指令流都称为一个线程,各个线程之间彼此互相独立。它和进程一样拥有独立的执行控制,由操作系统负责调度,二者的区别在于线程没有独立的存储空间,而是和所属进程中的其它线程共享一个存储空间,这使得线程间的通信远较进程简单。

2.2文件传输中多线程技术的引入

为了能够让文件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能够更快速,我们有必要应用多线程技术。使用多线程传输文件时,发送端和接收端在读写文件时必须把文件共享属性设置为Cfile::shareDentNone。这是因为在发送端会有多个线程同时只读一个文件。

3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因素分析

要想实现网络文件传输的最优状态,就应当充分掌握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各项因素。笔者通过分析现有理论以及自身的亲身实践,认为能够给网络文件传输速度带来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3.1单词读取文件的大小

网络发送端每一次所读取的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以及网络接收端每一次写入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都会对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基于硬盘的读写性质,我们在进行读盘以及写盘的时候最好读入或者写入N个字节的数据(N为扇区的大小)。通过这种操作方式,能够加速文件被读入缓冲区以及写入磁盘的速度。

3.2套接字的个数

网络文件在传输过程中,通常状况下都是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在这种模式下,套接字的数量也就等于传输线程的数量。这样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套接字的个数越多是不是就意味着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就会随着而增长呢?实践证明,而这并不是成比例增长的。比如,当我们在开展“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编程过程中,当套接字的个数(同线程的个数相等)到达一定规模时,如果再使套接字的数量持续上升,那么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传输速度的提升就会越来越弱。在套接字的数量达到临界值以后,甚至还会降低传输速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通过综合分析系统性能以及传输性能,假如选择“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模式进行编程,那么套接字数量的选择应当同处理器的能力相适应,不能设置的太高。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将TCP应用于网络文件的传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在应用TCP开展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为了更高效的促进网络文件的传输,还需要将多线程技术引入进来。本文在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了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希望能够对我国当前网络文件传输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王国忱,娄丽娜.TCP服务器端程序的一种实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信;远程教育;支持

中图分类号:TP37

进入21世纪我国远程教育从教育教学到学习支持服务已经完全进入网络化时代。学习支持服务也随着进入网络化时代,微信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技术及手段,以其优越的通讯功能已经得到广大用户的追捧。笔者通过对远程教育学生的对微信使用的调查及在远程教育支持服务实践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总结出微信在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过程中运用策略。

1微信及其特点

1.1微信介绍

微信(Wei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的一款免费的即时通讯服务的传播工具,能够更加灵活、智能的完成与好友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异地交流,并且支持多人群聊、视频聊天、实时对讲等功能。截止2013年1月底微信用户注册已经突破3亿。并且微信软件本身是完全免费的,对任何微信功能的使用都是不收取费用的,因此微信很容易被广大用户接受。

1.2微信的特征

强大的语音功能:微信除了支持文字、图片和表情符号的传达之外,还支持语音信息的发送。微信和QQ相比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将这些功能集中于一体,应用起来方便简洁。

微信的论坛功能:微信用户可以基于朋友圈建立起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组织朋友进行讨论。通过此功能,微信朋友们之间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针对同一话题随时展开讨论。

方便快捷的信息推送: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完成精确的信息推送。除了可以快捷的发送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信息以外,微信还可以针对专题信息进行推送。

2.基于微信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2.1远程教育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首先对庆阳分校部分专业的开放远程开放教育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微信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应用微信的学生中有48%的学生主要通过微信发送文字信息,有16%的学生主要应用微信来发送语音留言;17%的学生主要通过微信来发送图片信息;14%和5%的学生主要发送语音及视频信息。并且通过调查显示89%的学生经常在微信圈子里发表自己的动态,94%的学生用户关注自己圈子里朋友的动态。

通过本次调查首先可以看出远程教育学生应用微信程序作为通讯工具已经比较广泛;其次,广大远程教育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微信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信息;最后,学员更够及时更新自己的微信动态,并不断关注朋友圈的动态。

2.2应用微信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2013年秋季学期研究者选择庆阳分校护理、学前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的40名开放教育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信开展了教学支持服务工作,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2.2.1研究准备阶段

研究者在2013年秋季开学报名时,为没有安装微信软件的学生手机现场帮助下载安装了微信软件,并督促所有学生当场将研究者加为微信好友。并要求学生及时查看微信圈里的信息,并及时回复研究者发送的学习支持服务信息。

2.2.2研究实施阶段

研究者本学期分别通过聊天和小组群聊的方式向学生发送学习支持服务信息,其中发送内容包括网考考试报名提示、基于网上形成性考试作业按时提醒、形考作业收交通知及期末考试通知。

9月份的全国网考,研究者利用微信群聊手段在考试前分别向参加考试的10名学生发送了微信文字信息,发送完以后其中6名学生在半小时之内立即回复了研究者的通知,2名学生在当天也回复了信息,只有两人没有及时回复,次日,研究者采用语音信息的方式又一次向其余两名学生发送了通知,其中一人及时回复了信息,另外一名学生还是没有回复,后经询问改学生没有注意到我发送的信息。整个学期对于给予网络形考作业研究者也通过微信不断进行提示,研究者根据任务完成时间,在任务结束前两天还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微信提示,采用聊天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情况向个别学生发送提示信息。考试前研究者在自己的空间上传了每个班级的考试通知单,并通过群聊通知每位学生及时关注下载考试通知单。

利用微信平台弥补电大在线平台的不足,本学期研究者对部分课程减少了在电大在线论坛课程帖子,而是在微信在动态里发表帖子,添加相关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者以自己所教的开放教育本科《地域文化》为例进行了研究。通过同时在分校电大在线和微信平台上开展教学以比较电大在线平台和微信的教学效果。研究者利用开学第三周的周末面授辅导的机会让35个13秋入学的新生加入研究者的微信好友,其余37个学生要求他在分校电大在线平台学习本课程。研究者将《敦煌瑰宝》一文分为5个部分,并根据学习内容分别制作成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素材同时上传到分校电大在线平台和我的微信平台共学生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通过查看微信平台的访问量和电大在线的统计工具,微信平台的访问量明显高于电大在线平台的访问量,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的讨论更为积极,第一节知识的讨论达到221条,35个学生中有28个学生参与了讨论,而电大在线第一节的BBS中的讨论仅仅只有5名学生发的十条回复。资源点击率相差更加悬殊,在微信平台中第一节的图片和视频点击率达到100%。而且35个学生基本都点击了课程及资源。而在电大在线中资源的点击只有15%,只有4个学生点击了相关的学习资源。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学生利用微信进行课程讨论热情远高于电大在线平台。

2.3研究结论

经过一个学期对微信的应用,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学生对微信通知比以前的QQ及短信通知回复的时间较短,能够及时回复研究者的消息;其次,学生应用微信对课程的讨论比电大在线较积极,并能够自己在微信圈里发起课程的相关讨论;最后,通过和部分学生交流,学生觉得利用微信开展教学支持服务效果更好。

3总结与反思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手段,应用于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过程中相对于其他通讯手段尤其优越性,能够为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工作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但是由于研究者能力有限,在本研究还有不足,研究的严密性有待提高,研究者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将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