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二学生总结

初二学生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二学生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二学生总结

初二学生总结范文第1篇

一、在教学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效果更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等。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二面临结业考试,在讲授新课的同时,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学生就有了学习生物的热心和动力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一学期来,我虚心向同事请教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力争在课堂教学中不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为此,我多次听课,多次请同学科的老师评我的课,让他们挑出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刺”、择出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瘪谷”,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学思路明了、教学模式先进了,学生更加喜欢上我的生物课了。

二、成绩与反思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在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中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有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课本,不听课,不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但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初二学生总结范文第2篇

通过应急疏散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疏散的正确方法,熟悉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等灾害来临时,我校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防震应急避险和紧急疏散演练;

2、对象:全体师生。

3、时间:从起,学校将确定为“学校防震防火演练日”,每年开展5次应急疏散演练,其中月日和月日开展防火应急撤离演练,月日和月日开展防震应急撤离演练,月日开展防震防火综合应急撤离演练。

三、演练领导机构

总指挥:略;副总指挥:略;成员:略。

职责:及时检查各组成员到场情况幷组织负责区域的紧急避险和疏散。负责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并请求援助。

当发生危急情况时,老师负责到广播室打开广播,党静校长负责发出疏散指令,调控紧急避险和疏散过程。

四、演练准备

1、首先使全体师生明确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的任务和注意事项。

2、演练前班主任动员,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3、演练前对撤离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4、组成相关工作小组,确定人员,明确职责。

五、演练要求

1、沉着冷静,严肃有序,服从指挥。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严格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不得抢先。

4、各班级要严密组织,认真对待,坚决避免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六、专业组组成及其职责

1、疏散组。

组长:略;成员:略;

职责:负责全校师生疏散工作。

具体安排如下:

撤离路线:1教学楼各班学生下楼梯后从校园南路向西到达办公楼前广场;2教学楼各班学生下楼梯后从办公楼东侧道路向北到达操场;3教学楼各班学生下楼梯后经教学楼东侧道路向北经四楼后道路到达操场;办公楼教职工下楼梯后经两侧北门到达操场。

疏散通道负责人分工:

1教学楼:全面负责1教学楼各班学生安全撤离工作。

一楼、二楼学生听到撤离指令后同时撤离,三楼各班学生等待二楼撤离后撤离。初三(1)班、初三(7)班,初三(8)班从西面楼梯依次撤离;初三(2)班、初三(3)班、初三(6)班,从中间楼梯依次撤离;初三(4)班、初三(5)班从东面楼梯依次撤离。西楼梯口负责教师:一楼、,二楼、,三楼、;中间楼梯口负责教师:一楼、,二楼、,三楼、,东楼梯口负责教师:一楼、,二楼、、(撤离时检查教室内是否有人逗留)。学生下楼梯后从校园南路向西到达办公楼前广场。沿途负责人员:大门,校园南路口,广场西南路口。

2教学楼:全面负责2教学楼各班学生安全撤离工作。

一楼、二楼学生听到撤离指令后同时撤离,三楼各班学生等待二楼撤离后撤离。初二(9)班、初二(8)班,初二(1)班从西面楼梯依次撤离;初二(7)班,初二(3)班、初二(4)班从中间楼梯依次撤离;初二(6)班、初二(5)班从东面楼梯依次撤离。西楼梯口负责教师:一楼、,二楼、,三楼、;中间楼梯口负责教师:一楼、,二楼、,三楼、,东楼梯口负责教师:一楼、,二楼、,三楼、(撤离时检查教室内是否有人逗留)。学生下楼梯后从办公楼东侧道路向北到达操场。沿途负责、。

3教学楼:全面负责3教学楼各班学生安全撤离工作。

一楼、二楼学生听到撤离指令后同时撤离,三楼各班学生等待二楼撤离后撤离。初一(11)班、初一(10)班、初一(1)班从西面楼梯依次撤离;初一(9)班、初一(3)班、初一(2)、初一(4)班从中间楼梯依次撤离;初一(7)班、初一(8)、初一(6)、初一(5)班从东面楼梯依次撤离。西楼梯口负责教师:一楼、,二楼、,三楼樊、;中间楼梯口负责教师:一楼、,二楼、,三楼、,东楼梯口负责教师:一楼、,二楼、,三楼、(撤离时检查教室内是否有人逗留)。

办公楼:全面负责办公楼内教职工安全撤离工作。

各楼层负责教师:一楼、,二楼、,三楼、,四楼(撤离时检查各科室内是否有人逗留)。

全体各点负责教师在学生撤离后迅速撤离到操场。

整体负责撤离集结区域内各班学生的位置安排及人数清点工作。

具体人员分工:负责初一级(1)—(8)班,负责初一级(9)—(15)班,负责初二级(1)—(7)班,负责初二级(8)—(13)班,负责初三级(1)—(6)班,负责初三级(7)—(12)班,负责教工。

各班主任在教室内快速组织学生进行撤离演练,最后随学生一起到撤离集结区域,在演练结束后组织本班学生返回教室。

2、宣传报道组。

组长:略;成员:略;

职责:利用校广播指挥学生撤离,负责向总指挥汇报灾情(损失情况),负责灾后的宣传、学生转移信息的传递,并负责上传下达的任务。

3、治安保卫组。

组长:略;成员:略;

职责:负责警戒维持秩序(佩带值勤袖标)。

4、医疗救护组。

组长:略;成员:略;

职责:负责参加医疗救护。

留守地点:在操场悬挂明显救护标志。

5、抢险救灾组。

组长:略;成员:略;

职责:负责抢救埋压被困人员及贵重物品。救护和抬运受伤学生到安全地带,使受伤学生能够及时接受救护。

6、后勤服务保障、协调组。

组长:略;成员:略;

职责:负责学生撤离后的场地组织,学生饮食。

全面负责演练准备、组织全过程;统筹协调、调度各小组工作。

七、演练程序

1、现场总指挥利用学校广播系统下达命令:“全体师生请注意,现在发生了地震,请大家不要慌张,听从指挥,马上有秩序地紧急避险、紧急疏散。”

2、警报声响起,各班靠门最近的两位同学立即把门打开,学生紧急避险,双手护头,师生要冷静、沉着,班主任教育学生不要慌乱,听从老师安排,指导学生有秩序地撤离,撤离过程中尽量压低身体,小步快移,。

3、到达撤离集结区域后学生双手护头迅速蹲下。各班主任组织学生马上清点人数,并将本班人数报告本级负责清点人数的教师,各级负责清点人数的教师迅速汇总并及时报告总指挥。

初二学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负面身体自我;初中生;自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5-0008-05

今的青少年越发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大量研究表明身体意象始于儿童阶段,西南大学陈红教授的研究显示,身体不满意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人群,主要的负面身体自我问题是相貌、体重、身高等。自尊是人格的基础和核心,也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自尊的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研究主题 。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指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情感成分,与自尊需要相联系和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1]。

负面身体自我(Negative Physical Self,NPS)也叫身体意象障碍,是个体对身体的消极认知、消极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调控[2]。也就是说,负面身体自我是个体对自己体形、体重等身体外貌的消极认知和评价、消极情感体验以及相应行为控制的综合。

自尊也叫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外界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以往研究发现,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有极密切的关系,不过大多集中在肥胖者和临床案例中,很少涉及除了胖以外的其他负面身体自我维度,也许是由于肥胖现象普遍,人们更容易意识到此现象,而不是意识到自己矮或长得难看,此外,也因为肥胖是可控的[3]。研究内容集中于研究负面身体自我的人口学变量特征,查明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对它的作用机制进行实验研究[4]。目前国内外对其他身体特征与自尊的研究还很缺乏,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关系密切,而自尊的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影响重大。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和自尊的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初中生正确看待身体的变化,公正客观地评价自我,促进初中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身体自我和健全人格。

一、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某实验中学的6个班级(初一、初二、初三各2个班级)的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团体施测,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275份,有效问卷率为91.7%。其中初一学生88名,初二学生99名,初三学生88名;男生123名,女生152名。被试的年龄在12~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67岁。

(二)研究工具

1.负面身体自我量表

本研究采用陈红教授[4]编制的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PSS),该量表共48项,包括了整体、相貌、矮、胖和瘦5个维度,其中整体维度(NPSS-G)有5个项目,相貌维度(NPSS-A)有11个项目,矮维度(NPSS-S)有11个项目,胖维度(NPSS-F)有11个项目,瘦维度(NPSS-T)有10个项目。采用0~4五级评分,0代表从不符合,4代表总是符合。如果总分及各分维度的均分小于临界值2分,表示个体对该维度是满意的,如果均分大于2,表示个体对该维度不满意,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对自己的身体越不满意。NPSS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三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9,分半信度为0.83,同时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2.自尊量表

本研究采用Rosenberg[5]编制的自尊量表(SES),该量表共10项,采用1~4四级评分,1代表很不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其中1、2、4、6、7题为正向计分,其余3、5、8、9、10题为反向计分,所以得分范围是10~40分,得分越高的自尊水平越高。SES常被用于评定青少年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的总体感受,大量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

(三)研究假设

假设1:初中生的负面身体自我现象普遍存在,对各维度都不是很满意。

假设2:初中生的自尊普遍处于较高水平。

假设3:初中生的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负面身体自我对自尊有显著消极影响和预测作用。

(四)研究程序

由本研究者担任主试,被试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作为助手,按照统一的施测程序,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要求被试在限定的10~15分钟内完成所有题项,问卷完成后统一收回。

(五)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 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和自尊的总体特点

1.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的总体特点

通过对负面身体自我问卷数据的处理,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的总体平均得分(1.09±0.47)小于临界值2,总均分大于2者有13人,仅占4.7%。总体来说,初中生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满意的。不过在整体特征这一维度上,初中生的负面身体自我程度高分的比例很大,大于临界值2分的有131人,占总人数的47.6%,其他四个分维度从平均得分上看,初中生对自己的身体是满意的。

由表1可得,负面身体自我总分以及各维度之间的得分差异显著,数据比较发现,初中生各维度均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整体特征(l.85±0.87)、矮(1.23±0.90)、胖(1.14±0.92)、相貌(0.91±0.73)、瘦(0.71±0.64)。

另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的性别、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结果发现,初中生在负面身体自我总得分上(p>0.05)不存在显著性别和独生子女差异;初中生在负面身体自我总得分上(p

2.初中生自尊的总体特点

由上表1可以看出,自尊的平均分在30分以上(30.24±4.28),表明初中生的自尊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另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初中生自尊水平的性别、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结果发现初中生在性别、独生子女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城镇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初中生的自尊水平高于农村初中生。

此外,根据标准正态分布将自尊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分数值在-3S~-1S 之间为低水平,-1S~1S之间为中等水平,1S~3S之间为高水平。-1S和1S为切分点,接近切分点的自尊分为26和35,不同自尊水平的人数、百分比如表2所示。

从表2可得,自尊在中高水平的初中生占总数的81.8%,低自尊的初中生仅占总数的18.2%,可见初中生的自尊普遍处于较高水平。

(二)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采用积差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初中生的负面身体自我及其五个维度与自尊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得,初中生自尊与负面身体自我总分及整体、相貌、胖维度与都存在显著负相关(p

为了进一步分析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献检索法研究的结果可知,在负面身体自我和自尊二者之间,负面身体自我可作为自变量,自尊作为因变量受到负面身体自我的影响,因此对二者直接进行回归分析。

从表4可知,负面身体自我在总体上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2.1%,达到显著水平(p

三、讨论

(一) 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说初中生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满意的,均分大多数小于临界值2分,但也有负面身体自我现象也存在,从各个维度看来,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整体特征、矮、胖、相貌和瘦。这一结果与陈红[6]和陈瑞[7]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她们的研究发现青少年身体不满意由高到低依次是整体特征、矮、相貌和胖(由于瘦的不满意较低,故删除了瘦维度)。本研究结果与平凡[8]的研究结果一致,对相貌特征的满意程度大于胖维度,他得出高中生最满意的由高到低依次是相貌特征、负面特征、身材特征和运动特征。原因是近年来由于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我国青少年肥胖率显著增长,肥胖问题已经引起青少年的广泛关注,也因此导致青少年对肥胖的不满意增加并超过对相貌的不满意。相比较其他维度,在负面身体自我的整体特征维度上,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高于2分的比例很大,并且对整体特征负面程度都明显高于其他的维度,原因是负面身体自我具有弥散性,对身体任何一方面的负面程度都可以引起整体的负面程度[9]。

本研究分析了性别、独生子女和城乡对负面身体自我的影响,结果发现,女性的负面身体自我程度比男性要高,原因是身边有关女性理想身体标准的信息要多于男性,使女性更加关注并内化这种标准,另外由于男女生性格的差异,女性更重视相貌和苗条的身材,而男性更希望自己强壮有力;非独生子女的负面自我程度高于独生子女,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其他孩子作为比较对象,性格相对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自我的评价相对较高些;农村初中生的负面身体程度要显著高于城镇初中生,且存在显著差异,原因是城镇初中生在生活条件和各种物质资源等方面都明显优越于农村初中生,所以很多来自城镇的初中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优越感,对自我评价也更加乐观积极。

(二)初中生自尊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的自尊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自尊量表得分范围为10~40分,量表的理论中值为25分,初中生自尊总体平均分为30.24分。这一研究结果与冯晓阳[10]和孙艳玲[3]的结果基本一致。冯晓阳以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初中生为被试,自尊平均分为29.24分,孙艳玲以青少年为被试,自尊平均分为29.39分。本研究得出初中生自尊均分高于理论中值,说明初中生自尊水平普遍较高。对此,研究者认为,接受调查的初中生普遍为00后群体,在当今愈加强调自信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初中生个人的自尊水平也相对较高。

(三)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积差相关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有着显著的负相关,较高的负面身体自我对应较低的自尊,反之亦然。这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11]。因为个人的负面身体自我不仅受身体本身的特征、个人的人格因素影响,而且自尊对于负面身体自我也有重要作用,过低的自尊会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更加消极,从而导致高负面身体自我。同时负面身体自我也受到社会比较、同伴、家人等的影响,并最终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在个体的身体自我方面,如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同伴对其身体的谈论、父母暗示其控制体重,这些都会引起个体对自己身体评价较低,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引起自尊下降,最终影响整体的自尊水平,即具体领域自尊的变化会影响整体自尊的变化。另外对二者做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负面身体自我对自尊有较高的预测力。

四、对策

身体自我对个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身体自我建设的教育不重视以及部分学生存在较高负面身体自我的现状,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提出以下三点对策。

第一,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初中生正处于内心比较敏感的时期,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并适时地鼓励他们,促使其客观评价自我。

第二,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需开设有关身体自我建设的课程;大部分学校教育仍存在对心理教育工作投入较少、人员配备不足等情况,学校应在教育中融入更多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高负面身体自我的学生开展团体干预活动,使学生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身体的负面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认知和评价,建立科学正确的身体观,最终让学生拥有完整而健康的人格。

第三,从社会层面来说,人们应该给予高负面身体自我初中生的家庭更多的关注,例如在社区多组织一些接纳自我、发掘自我优点的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客观公正,改善身体自我的不满意状态,真正地接纳自己,使自我达到和谐状态。

五、结论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初中生对自己的身体总体来说是满意的,负面身体自我总分大多数低于临界值2分;各维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整体特征、矮、胖、相貌和瘦。

(2)初中生总体来说具有较高的自尊,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得分在中高水平。

(3)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负面身体自我对自尊有显著消极影响和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

[2]陈红.青少年的身体自我: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3.

[3]孙艳玲.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对其自尊与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4].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调查及身体不满意的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张汀.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6]陈红.青少年的身体自我: 理论与实证[J].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6.

[7]陈瑞.汉、彝族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影响因子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

[8]平凡.高中生身体意象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0]冯晓阳.初中生自尊与攻击性关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9]杨江丽.中学生身体不满意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初二学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复习课程;教学方法;实证分析;初三数学

一、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方法

初三数学复习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问答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数学习题案例法等。问答法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且有利于学生调控教学进程,教学效果非常好,在复习课堂上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发现法其特点在于将学生学习过程纳入到教学的主导位置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其自身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提高,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发现法在初三复习课堂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综合分析法在初三数学复习课上占主导性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联系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思维线索;归纳演绎法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稳定完善,并且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深化。

二、教学方法及具体应用

1.问答法及具体应用

初三数学复习课上采用问答教学法主要通过问答式谈话和启发式谈话进行。问答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且教师在课上提出的问题应该切中要害、明确具体、难易适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初三数学复习课上,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章节时,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教学法,具体情境如下:首先:复习提问(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2)解方程①x2-5x+6=0,②2x2+x-3=0。其次,教师利用“(口答)判定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等问题”形式,对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例题,进行联系与问答。

2.发现法及具体应用

初三数学复习课上,教师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景和学生争论总结来实现。例如,在复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章节时,具体操作步骤:①创设情境。教师提出“一、三象限内,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的点,其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二、四象限内,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的点,其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的规律,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该规律。②引导学生作出解答和假设。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③学生交流与争辩。④教师总结。教师举例子,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该规律的理解,并相应地引入和复习对称的概念。

3.自学辅导法及具体应用

自学辅导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结合教师指导与检查的教学方法。初三数学复习课上,教师采用该方法教学主要是“三个本子进行教学,即课本、练习本、答案本。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及其记忆总结关于“圆形、圆锥侧面、扇形、正多边形等面积计算技巧”,并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联系体,进行相关的简单运算。

4.综合分析法及具体应用

初三数学复习课上,教师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教学主要目的是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例如,运用综合分析法总结“与圆形有关的知识点”;运用综合分析法总结“二次函数的特征”运用综合分析法总结“与数有关的知识点”。

5.数学习题案例法及具体应用

数学习题案例法直接以例题讲解的模式复习基本知识点。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解题中复习与巩固所学。例如,教师可以以例题“在ABC中,BC=14厘米,AC=9厘米,AB=13厘米,它的内切圆分别和BC,AC,AB切于点D,E,F,求AF,AD和CE的长。”分析与回顾切线长定理。

三、教学方法选取

教学方法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断总结、完善而形成的劳动成果。在具体的初三年级复习课教学过程中选取教学方法,要考虑到下面三方面因素:

1.新课程标准带来的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要注重素质教育,并且强调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初三复习课程上,教学方法的选取要比以往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学生思维的发展。

2.复习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复习课程的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选取的教学材料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从而决定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应用。

3.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

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以及知识基础情况等等,该因素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这种相互工作连接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黄素芳.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要点及方法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

初二学生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动机;师生关系

一、问题阐述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原因。由于形成学习动机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首要阶段或预备阶段,学习没有动力或动力不足,再聪明的学生也难以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学习动机这一学习的心理基础。教育实践和研究证明,学习动机对学生付出怎样的努力以追求自身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决定学习的方向、努力程度和学业成就。

部分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生认为学习对他们而言,更多的不是对成功的渴望而是来自失败的威胁,对他们来说学习活动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中小学生在目前的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甚至把学习当成一种痛苦的体验,目前在学校中出现的学生厌学和辍学等现象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师生关系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鲍聪在师生关系研究述评中指出: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对教育活动及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宋凤宁、苏良亿等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发现中学师生关系与中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有显著相关。师生关系越好,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越好,学习能力越强。李彩娜、邹泓等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刘万伦、沃建中研究发现,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自尊以及学业成就。

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学业成就之间关系进行描述性解释阶段,真正进行实质性分析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关系的深层次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合肥市某中学初中生作为被试,并进一步从学校分别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两个班,共计被试292名,回收有效问卷288份。其中初一年级95人,初二年级82人,初三年级111人。

2.测量工具

《学习动机问卷》:《学习动机问卷》是由台湾学者余安邦编制的《个人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内部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外部动机)混合而成,共13个条目,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其中条目2、13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动机越强。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134和0.7618 。

《师生关系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共18道题,分为三个维度,即师生间学习关系、师生间情感关系、师生间地位关系。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师生关系越好。该量表各维度的a系数分别为0.766、0.881、0.882,说明该量表的信效度较好,可以用来测试师生关系。

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比较

我们首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上没有差异,而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经过LSD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初二与初三年级之间、初一与初三年级之间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差异。

2. 初中生师生关系的年级差异比较

我们对不同年级的初中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是不同的。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上没有差异,在学习关系、情感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经过LSD进一步分析,初二与初三年级、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学习关系上存在差异,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及总分上存在差异。

3.初中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差异比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无论是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个人取向成就动机,还是在学习动机总分上都没有差异。

4.初中生师生关系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差异比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得分低于女生。在学习关系和情感关系上没有差异。

5. 学习动机与师生关系的相关分析

对学习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但是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四、分析与讨论

1.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上没有差异,而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2.师生关系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上没有差异,在学习关系、情感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初二与初三年级、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学习关系上存在差异,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及总分上也存在差异,并且得分情况是初一最高,其次是初二和初三年级。也就是说,在各个维度上,初一年级与教师的关系最好。发展心理学表明,初中生与小学生不同,他们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生慢慢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初一学生对教师持有敬慕心理,教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此时学生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学习态度比较好,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这个时候师生之间最容易沟通。初二阶段是中学生认知发展的转折期,其思维批判性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心理困惑。他们开始品评教师,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到了初三,这种心理和行为表现更为强烈,逆反心理也更强。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迫切地要求有独立的权利,有时甚至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而一些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生,很少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结果会伤害到学生,使许多学生对教师不满意,产生逆反心理,总想与老师“顶牛”,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此外,还与他们面对的升学压力的不同有关。初一学生刚跨入中学校门,教师更有可能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师生关系。而初三的学习任务和课业负担较重及面临着升学压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沟通的时间日益减少,使师生不如以往亲密。

3.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余安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与周国韬、景怀斌 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与研究对象不同、测量工具不一致有关。以往多项研究表明:大中小学生的成就动机基本无性别差异,在低年级偶尔女生强于男生。此外,现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不再是“在家相夫教子”“无才便是德”,女性不再将自身局限在家庭中,而是同男性一样,追求自身的成长,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而学习是发展自身、使自身从传统的女性角色中脱离出来的重要途径。女生同男生一样,都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近年来我国女性儿童的入学率增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师生关系的性别差异

男生和女生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在学习关系和情感关系上没有差异。究其原因,与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树立的好孩子的形象有关,认为服从、听话、守纪律、行为规范是好孩子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初中阶段的女生比较温顺、听话,男生则比较调皮,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许多中小学教师喜欢听话守规矩的女生,并给予重任,而对于不听话、不遵守规章制度的男生则忽视或严厉对待。因此,女生在与教师相处时,更可能感受到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或朋友式的关系,而男生可能认为与教师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5.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个人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系数最高,但是学习动机中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相关不显著。这个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对学习动机及其个人取向成就动机维度可能存在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师生关系的得分越高,学习动机的得分也会相应增高。国外的许多研究也指出,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学生与其科任教师的关系。一般来说,若师生关系良好,则学生喜欢他们的老师,也喜欢其所教学科,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学得就比较好。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是一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个人的成就感而追求成就的动机。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则是一种为了达到他人或团体(社会、师长、家庭)的期望而追求成就的动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中所涉及的他人并不只是教师,还有社会、家庭等。也就是说,个体在期望获得教师的赞许和首肯的同时,也期望获得社会和家庭的认可。如可能会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为了不使父母伤心而读书,或者为了得到其他人的表扬而学习,又或者为了使自己符合社会大众所倡导的“好孩子”的形象而学习,甚至就是简单地想考一个好学校,以得到他人赞赏而学习等。这些都属于学生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正是因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评价体系并不只是教师一个,因此削弱了师生关系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之间的密切程度。因此,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五、结论

1.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上没有差异,而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2.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上没有差异,在学习关系、情感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4.男生和女生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在学习关系和情感关系上没有差异。

5.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但是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陈辉.石家庄市高中生学习动机、师生关系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2]鲍聪.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