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节的满分作文

清明节的满分作文

清明节的满分作文

清明节的满分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唐宋诗词;节气; 景物;闺怨;思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些浸润、涵养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节气,唐宋诗词中多有记载和描写,“节序词不仅在数量上于词林蔚称大宗,亦为词家创作的重要题材。”[1]节气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素材,而诗词创作也为这些节气平添了诗情画意。

一、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景

二十四节气与一年四季的变换紧密联系,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段独特的物候。在唐宋诗词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景物均有描绘,文人墨客用诗词诠释着节气的独特美景与气质,将一幅幅节气的画卷铺就在我们眼前,展现诗情画意的岁时雅趣。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初绽的春意散发着活泼的气息。正如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整首小诗歌清新活泼,嫩芽、归雁、游鱼都在这天迫不及待地想与春天接触,“游鱼迸冰”展现了冬末立春之时的勃勃生机。立春,是冬春的分界点,“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冬天还意犹未尽,春天已悄悄到来,冬雪与春花的融合之美在立春时节完美地展现着。春季是生命的初绽之时,而夏季则是万物的繁茂之节。“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江南的农历四月已进入“小满”,绿意盎然,烟雨蒙蒙。而到了夏至,“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这时,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竹和荷花昭示着盛夏的到来。炎热的夏季过去,便是凉爽的秋天了。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云:“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总会让人感受到“一枕新凉一扇风”、“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立秋》)的凉爽与明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冬季给人沉寂、萧寒之感,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在冷寂的冬日中正孕育着新春的力量。

“客观世界孕育了自然美,又促进诗词作家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创造出色彩纷呈的艺术美。”[2]在唐诗宋词中,节气不再仅仅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们已被赋予了审美的情趣与雅致。

二、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状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对各个节气中的农事生产和生活也有较多的描绘。如梅尧臣《田家四时》:“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春雷响,惊蛰至”,人们进入了春耕季节。“农事不可迟”表现了节气之于农事的重要性。为不误农时,“农夫”、“蚕女”、“牧童”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劳动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诗歌向我们展现了“小满”时节农事劳动的紧张、繁忙。

在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各个节气的农事活动,还可以了解到不少有关节气的生活场景。如:?刘辰翁的《鹧鸪天(立春后即事)》:“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立春,代表着春天的降临,春色虽然未满人间,但人们“换桃符”、点“灯球爆竹”,热烈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清明”最受文人的青睐,清明时节的活动也总是被写进诗词当中,因为它不但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包含着很多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正如韦庄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诗歌描绘了一幅“少女秋千图”,着实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唐宋诗词中,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清明活动都得到了再现。

三、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情

借景抒情总会出现于唐宋诗词的创作中,面对各色景物,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展现着四时景物的特色与变迁,也总会勾起敏感女子的伤感。春燕秋叶、秋雨冬霜都会引发女子的闺怨情怀。对于情感细腻的女子而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浸润着她们的酸楚孤独。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欧阳修《踏莎行》)春分时节,百花齐放,风光旖旎。但女子却无心欣赏这盎然的春意,诗人用“新燕成双”、“薜荔依墙”、“莓苔满地”与女子的孤身一人形成对比,显出了女子的孤独。用“敛皱眉山翠”表现了闺阁女子的蹙眉愁容。春光虽好,但女子心里却有万般孤独,春分时节万物成双的景物不但没有使她感到愉悦,反而更显她的孤寂。

春色满园的生机让闺阁女子感到自己的孤独,但待到春意渐消时,她们又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悲伤。“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清明、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两个节气,雨水打落春花,催促着春天离去。“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更深的情。”[3]李清照借花寓情,表现了女子看到暮春落花时,不禁自伤薄命,感叹青春易逝,芳华不再的悲伤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夏末秋初之时,闺阁女子已心怀愁绪。处暑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马上就要进入深秋。“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仇远《处暑后风雨》)深秋虽未至,但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暑意已消,纨扇已无用处。窗外的疾风急雨不禁让女子忆起欧阳修笔下凄凄切切的秋声,与心中的悲凉相互唱和,显出几分悲苦与寂寥。

于内心敏弱者,春盛也愁,春逝也怨,夏去也忧,又逢寂寥凋零的秋,更添新愁。“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到了“白露”,湿气渐重,露水的寒凉让身着单衣的女子感到冷意,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想进屋。一句“心怯空房不忍归”把女子心中对独守空闺的寂寞与胆怯展露无遗。

唐宋的诗人、词人用二十四节气中景物的特色来述说女子的闺怨,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景与情对比、或情与景照映。闺阁愁怨在节气之景中得到抒发,也为节气增添了一些细腻、柔软的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 黄杰.宋词与民俗[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 赵爱平.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3): 8-9.

清明节的满分作文范文第2篇

【有意思的中秋节对联精选】

月夕;

霜容。

献镜;

饮羹。

巫山丝竹;

翰苑金莲。

明月映天;

甘露被宇。

袁宏法渚;

庾亮登楼。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天上一轮月;

人间万里明。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白人随鹤舞;

明月逐人归。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尘中人自老;

天际月常明。

尘中人自老;

天际月常圆。

冰壶含雪魄;

银汉漾金辉。

冰壶含雪魄;

银汉漾金波。

亭空千霜月;

水续万古流。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薄帷鉴明月;

高情属云天。

明月本无价;

高山皆有情。

皓月无幽意;

清风有激情。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月满一轮辉宇宙;

花香千里到门庭。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占得清秋一半好;

应推明月十分圆。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挂树齐香。

金鸡啼明天破晓;

嫦娥起舞月高悬。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明月清风景物秀;

神州春*画图新。

轮影渐移花树下;

镜光如挂玉楼头。

笙歌曲中千家月;

红藕香里万颗珠。

喜得天开清旷域;

宛然人在广寒宫。

霓裳舞起终宵朗;

玉女歌扬彻夜辉。

爆竹声中千家月;

红藕香里万颗珠。

一曲霓裳传玉笛;

四围云锦拥金徽。

一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光辉增。

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玉镜明。

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光辉增。

几处笙歌留朗月;

万家箫管乐中秋。

三五良宵开玉宇;

大千世界涌冰轮。

三五良宵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玉轮。

天上则琼楼玉宇;

人间亦贝阙珠宫。

中天皓月明世界;

遍地笙歌乐团圆。

玉轮光满大千界;

银汉秋澄三五宵。

日射晚霞新世界;

月临天宇玉乾坤。

桂子自金蟾而细落;

涛声逐白马以齐来。

三五良宵,秋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桂花开时,香云成海;

月轮高处,广寒有宫。

庾亮登楼,平分秋色;

袁宏泛渚,遍洗寰瀛。

衮冕羽衣,上方奏曲;

琼楼玉宇,高处生寒。

银汉流光,水天一色;

金商应律,风月双清。

琼宇高寒,捧出一轮月影;

冰壶朗澈,平分五夜天香。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仙偶幸逢,明月妆成银世界;

灵胥未泯,涛声逐白马齐来。

辉映终宵,明月妆成银世界;

香波满斗,瑞烟笼罩碧琉璃。

佳节倍思亲,盼望和谈成一统;

明月争送辉,实现合作共升平。

中秋对联趣谈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清明节的满分作文范文第3篇

2、年年清明年年有,今又清明故人无,天堂人间两相隔,相思想念相牵挂,春风春雨送思念,来生来世再续缘。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3、一片春光,两三好友,四五里路,六七分春*,愿你“*”临风将美景赏,十足轻松把青踏。清明时节,百色杂陈,千红万紫,且行且看,心情灿烂!

4、阳春四月,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浅草泛绿,踏青赏花,心情明媚。扫除烦恼和疲惫,在春光里沉醉。愿你在大自然的优美风景里把心灵放飞,把快乐追随!

5、草萋萋,雨绵绵,清明含泪祭奠;行缓缓,路漫漫,凝眸缭绕清烟;忆深深,思拳拳,难忘故人容颜;情切切,语千千,诉说此生挂牵。故人安息,生者康安。

6、人淡如菊伴墓旁,细雨纷纷泪两行。清明时节祭祖上,保佑子孙福满堂。油伞遮雨纸钱扬,哀思袅袅飘远方。祝友节哀体健康,家庭美满业辉煌!

7、相思一曲化悲情,哀思遍野泪长盈,清明墓地草木青,年年岁岁道虔诚,泪雨纷飞云遮日,伤心欲绝盼天明,鲜花一束表心意,文明祭祀亦关情!

8、清明是心头的一缕烟,烟中飘荡着无尽的思念;清明是心头的一只船,船上满载着浓浓的牵挂;清明是心头的一杯酒,酒中盛满了沉重的哀伤。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

9、杨柳飘絮燕飞往,桃杏花开香飘染。陵园一片花海洋,花环祭祖泪飞扬。泣不成声寸断肠,敬拜亡灵烧纸钱。一壶浊酒敬天地,祈福天地都安详!

10、牛郎去银河追织女了,唐僧去西天取经了,神八也宇航去了……我没有他们的本事,只能在清明节,向天国发封短信,献上一束鲜花,遥祝先人节日快乐!

11、草长莺飞,情谊一天天加深。杨柳依依,垂下我思念缕缕。桃花落尽,凋零不了美丽心情。风筝高飞,载着美好梦想远行。清明小长假,要玩得开心!

12、一把悲喜说人生,是非深处一般同。得失进退需谨慎,恪守良知莫放松。快意生活最重要,功名利禄休看重。沧桑正道存心间,遇挫奋力向前行。又到清明,祝你健康珍重!

13、清明小长假,我带上祝福去踏青。折根柳条,代表我千丝万缕的思念。种棵树苗,为我们的情谊见证。放飞风筝,让快乐的心情振翅高飞。祝一切都好。

14、清明的细雨绵绵缠缠,似世人对亡灵的泣诉。清明的花儿朵朵芬芳,像是为点缀清明而盛开。午后天晴的阳光最灿烂,如同人们祭祖归途的心情。愿你清明祭祖灵,了却心愿敬孝心!

15、清明的花,一朵又一朵,朵朵吐露惦念;清明的泪,一行又一行,行行播洒伤心;清明的风,一阵又一阵,阵阵都是回忆;清明的雨,一场又一场,场场都是惆怅。清明节到了,愿天上人间都好。

16、用快乐带动心情,用观念导航人生,用执着追求事业,用真诚赢得朋友,用平静看待得失,用感恩对待生活,清明节,用感悟代替伤感,用祈福传递祝福。

17、清明是一幅多彩的画,画中有祭祀的肃穆,也有文明的传统,有踏青的欢畅,也有折柳的牵挂,有荡千秋的轻松,也有祝福的甜美。愿你清明节拥有好心情。

18、清明时节,杨柳青青。心念故人,折柳相赠。传我祝福,寄我真情。百鬼不入,百毒莫侵。趋吉避害,消灾去邪。身体无恙,诸事顺心。家人平安,如意相随。

19、清明的风格外的凉,寒凉之中满是忧伤。清明的雨十分的苦,苦涩之中满是思念。清明的酒尤其的烈,清烈之中满是哀悼。清明节到了,愿天上人间都安好。

20、郊外细雨在飘荡,清明最是断人肠。泪珠万颗挂脸庞,情深似海湿衣裳。松柏挺立墓碑旁,思念重重满心房。涕泗横流意难忘,孝敬亲人放心上。

21、清明是心中永远的伤,阴阳两隔情难忘;清明是祭祀先祖的根,思念满满泪纷纷;清明是缅怀逝者的情,深情回忆到天明。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

22、如痴似醉坟前爬,泪飞顿作倾盆雨。思亲之心天地感,风起云涌大雨降。坟头添土寄哀思,烧香叩首敬孝心。年年此时祭亡灵,只愿阴阳多吉安!

23、烟袅袅,泪汪汪,白衣随风扬。云雾雾,天阴阴,只听情悲伤。雨茫茫,人纷纷,烧香焚纸钱。酒洒洒,花落落,只愿亡灵安。清明节,愿你祭祖敬拜忙!

24、祭拜亡灵泪两行,苍天有情雨也茫。敬叩祖先洒浊酒,清风拂面情亦绵。烟云花绽满山岗,犹如仙境故人享。子孙不忘根之源,年年焚香烧纸钱。愿清明文化永传扬!

25、焚一柱香,带走忧伤;折一枝柳,寄托哀愁;掬一捧雨,把心洗礼;拭一行泪,祭奠先辈。清明节,天上人间共一愿,生死相隔遥挂牵,愿逝者安,生者安!

26、清明时节遍山雾,泪水化作思亲雨。祈祷亡灵九霄安,世人幸福一生康。拂袖擦泪振作神,感恩报答勤耕耘。继承家业大发展,不辜前人一片心。发家致富上苍看,大展宏图美家园。清明节快乐!

27、袅袅的烟雾满山遍野,缭绕在山间游荡飘渺不散,似是留恋人间久久不愿离去,像是亡灵的魂萦漫游,瞧视后代人的孝敬行为,了却心愿轻盈离去。清明节愿你,祭拜跪叩,阴息阳安!

28、草萋萋,雨绵绵,清明含泪祭奠;行缓缓,路漫漫,凝眸缭绕清烟;忆深深,思拳拳,难忘故人容颜;情切切,语千千,诉说此生挂牵。故人安息,生者康安。

清明节的满分作文范文第4篇

清明节的节日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的历史发展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的满分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清代;满族;社会习俗;变化

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散处于我国的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辽、宋、明末都被称为女真。女真族的统一也是满族逐渐形成的过程。1635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后被逐步演化成满族。从此满族历史进入了新时期。随着历史的变迁,满族无论在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一、语言文字

满语在清代又称“国语”或者“清语”,清朝之前,满族多不懂汉语。明代,满族的前身女真人来明朝贡时,呈上的表册均为蒙文。而到太祖努尔哈赤时,则采用蒙古字头拼读满族语音,制成满洲文字。皇太极时,则命文士达海在蒙文字母旁加圈、点予以改进,遂形成新满文。而清人入关的时候,圣旨、公文都是满、汉文对写。因此,对那时的满族人来说,他们大多数不懂得汉语或所知甚少。

而清代的满族人与以往不同,他们是生活在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社会中,因不通汉语带来的诸多不便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清朝统治者就积极提倡满人学汉语、汉人学满语。如顺治帝就曾亲教汉臣满语,后因与汉人的长期交流,操满汉双语的旗人日益增多。自康熙中期以后至乾隆初,许多旗人的满文、满语都慢慢退化,满语虽然仍旧保留下来,大多是用满文拼音字母拼读汉字,即使是宫中的牌匾也是这样,由此可见,满语的汉语化现象十分严重。(1)因此,在清代的200余年中,满族自乾隆年间开始,满语日渐生疏。只因悠久的中国的文明史大多是以汉语记载的,满族人渴望通晓的愿望,使他们迫切的学习汉语。另外,满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必须要有精通汉语的人才,才能更好的统治那些大多数讲汉语的国民。那个时候,汉语已成为生活的语言,汉文化侵蚀着清朝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当然,到了清朝,各个衙门逐渐适用汉语,而满语逐渐被弃之不用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生活习俗

提到满族生活习俗的变化,就让我们不难想到吃、穿、住。满族先人早期生产条件低下,饮食比较落后,辽金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饮食习惯、食品种类都丰富起来。

民以食为天,提到吃,就不难想象满族喜欢吃的牛羊乳酪、面食,有特色的面食为饺子和饽饽等等。但满族人最喜欢粘食,豆包、打糕、苏子叶饽饽。当然对于清王朝统治时期最高规格的宴席则是“满汉全席”,而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乾隆时期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中:“近官场知菜肴……有‘满汉席’之称,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这就是说,“满汉全席”在乾隆年间已由宫廷传至各地官府。满汉全席的特点是筵宴规模大,进餐程序复杂,用料珍贵,菜点丰富,料理方法兼取满汉,又有满汉大席和烧烤席之称。满汉席包括红白烧烤、冷热菜肴、点心蜜饯、瓜果茶酒等。

清初宫中仅用满席,康熙时兼用汉席。满汉席出现后,随着饮食市场的发展,很快流传开来。(2)满族入关后,火锅已经成为一种流行,除火锅外,比较有名的还有三鲜火锅、什锦火锅等等。

满族主要居住在东北,冬季寒冷而漫长,服饰方面带有耐寒冷和便于骑射的特点。满族先人服饰的用料主要是夏季适用麻布,冬季用皮革制作。满族人的服饰主要是一种襟式长袍,因满族人皆为旗人,所以这种长袍称为旗袍,满族服饰最具特色的就是旗袍,满语称作“衣介”。满族不论男女皆喜欢穿旗袍。为了适应北方寒冷气候以及骑射生活,他们的服饰的样式也有所改变。入关后,受汉族服饰影响,旗袍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权,或不开权,马蹄袖也改为平袖,箭袖袍已成为一种礼服,只有官服袍、包括朝袍、龙袍、蟒袍等仍为开权、马蹄式,外加披肩领或卷领。

讲完吃穿,就要说住了。北方冬季寒冷,满族的祖先,女真人在早期则是“依山谷而居”,用木条联结为栅栏,再以木板、桦皮或茅草覆盖,而在室内“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室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3)到了清代,满族的居室特征沿袭了辽金女真人的居室建筑风格,又逐渐趋于完善。满族早期的居室是“窝舍”,其特点是:窝舍之制,覆以女瓦,柱皆插地,门必向南,四壁筑东、西、南面,皆辟大窗户。四壁之下皆设长炕,绝无遮隔,主仆男女混其中。(4)随着历史的变迁、发展,满族的居室建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满族的建筑风格,既适应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又具有科学性,集取暖、适用、美观于一体。直到现在,东北的绝大部分居民,包括汉族在内,仍沿袭着满族居室建筑的特征,如“火炕、炕席、窗户纸贴在外等等”。

三、礼节

旗人贵族官员之间最讲究礼节,请安礼也是最频繁使用的礼节之一。“请安”原本是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礼俗,明代没有实行。满族入关后建立了统一的清王朝,“请安礼”又逐步盛行,成为满族内部及满汉官员之间相当流行的一种常行礼节。“请安礼”又分为站立安、蹲安、打千、跪安等多种。不仅是大臣官员,即使是皇族中的王公们,见到皇子也要行跪安礼。乾隆皇帝曾说:“至内廷阿哥等,我朝旧制,无论王公、大臣、俱行跪见请安之礼。唯有亲叔伯行,乃免跪见,至尊重也。”(5)

“抱见礼”是满族入关前的一种较隆重的见面礼节。亲人久别相逢,或迎接尊贵的客人,表示热忱的礼敬,多行此礼。如果是幼辈见尊长,则幼者以两手抱长者腰,长者用手抚幼者背,并吻其额,谓之“抱腰接面大礼”。这种抱见礼是站立而行的,当然,跪见时也有行“抱见礼”的。另外,还有在马上行“抱见礼”的。入关之前,满族抱见礼也施行于男女之间。但入关之后,满族受汉族礼俗的影响,以互抱不雅驯,抱见礼逐渐不施行,只在某些场合行这种礼,并将其订入满族君臣礼仪之中,作为皇帝优待功臣的一种礼节方式。(6)

清朝统治下的满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提倡妇人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的旧俗不仅没有废除,而且到了清朝则更加严厉。那种“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7)已经不是一种象征,到了清朝则是要必须贯彻的“基本国策”。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清初数十年间,有名有姓被记载下来的节妇烈女就达7000余人,可见,这种针对妇女的礼制,要想冲破礼教,冲破传统观点的禁锢,真是难上加难!

满族对元宵节也非常重视,内容也更丰富多彩。元宵节又称闹灯会,举行张灯、秧歌、出游、“走百病”等活动。而“走百病”便是围绕闹灯会而派生的民俗文化之一。据杨宾的《柳边纪略》记载:十六日,满族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8)或连诀打滚,曰脱晦气。该习俗在清初东北地区满族民间非常盛行。这天,满族妇女卧冰、滚冰、借以去晦气,曰“走白冰”。白冰与百病同音。因为人们认为冰雪是圣洁的,滚冰卧雪不仅可以脱晦气,还可以在一年四季中洗衣服都洁净。至今,该习俗在满族聚集的地方仍流行。

在民俗中,迎紫姑是妇女们的一种占卜方式。我国自汉唐以来,该占卜方式已经流传。相传,紫姑是受正妇悍妒的妾,在元宵之夜于厕中被杀。紫姑死后,冤魂不散,常在厕所中哭泣。此事被武则天所知,封她为厕神。这样民间就流传在元宵节祭紫姑这种风俗。这种厕神,传到东北地区满族后,从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祭祀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紫姑变成了笊篱姑娘。用新柳条编成新笊篱,外贴糊白纸并画上姑娘的头像,挂在五尺左右的木杆上。有的还给笊篱姑娘穿上新鲜的红衣,两手各置手帕等,打扮好了,先供在房西头。然后,让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头戴围巾,把笊篱姑娘举到院子中。人们开始围着她唱歌跳舞。后来,这种习俗也发生变化,从纪念古代被虐待致死的“笊篱姑娘”到通过此仪式向“笊篱姑娘”问卜。(9)

四、剪纸

剪纸也民俗演变的标志之一。剪纸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它也是地域民俗文化的标志。在东北,满族都有九月份贴窗花的习俗。更有“九月糊窗花,不糊窗花鬼来抓”的说法。

剪纸这种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到了清代则进入了显赫时代。剪纸艺术随着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民俗也在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中发生了艺术的变异。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所以在它内部所形成的剪纸艺术同样具有满族特色。满族先民对大自然的恐惧,在生活中则以原始的信仰祈求着吉祥安泰,于是一些自然界的图腾便走进了剪纸艺术里。因此,在满族剪纸中就有表现观音、山神、财神、龙母娘娘等客神。除此之外,满族剪纸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民俗传播的广泛性和变异性。

过年贴春联、春条、挂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满族春联、挂牵的内容多以迎春、求吉利、富贵为主要内容。而提到挂旗这种风俗在宋代就十分流行。清朝时,挂旗已经成为和春联、春条一样成为满族一种可以接受的流行文化。

“挂旗”是满族一种剪纸艺术,它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满族文化,满族最初挂旗是是用于祭祀、专门贴在祖宗牌位的上方或两侧。满族人认为白色是吉祥的,所以,挂旗上部有三分之一是空白的,下部中心位置刻有满文字,意为“奇”、并“灵验”。周围镂刻荷花与细密的圆孔纹样为衬托,下面镶衬古钱纹和箭头形穗子慢慢的,挂旗在满族风俗中就有了驱鬼邪迎吉祥的作用。

丧事中,许多剪纸也可以派上用场,甚至满族这种风俗一直沿用至今。“引魂鸡”、是满族的民间剪纸,表达一种奇特的生命传递符号。另外,人死后,贴在寿鞋底上的神梯图案,“供花”、“葬花”都死人们寄托哀思,表达心愿的手段。所以,从这些和人们息息相关的剪纸民俗中我们看到了满族生活的风格。(10)

五、小结

清朝是以满族为主要统治阶级的封建王朝,满族风俗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清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

社会观念的转变,是满族社会习俗逐步变化的原因。满族在语言、服饰、住所、生活习性、礼节甚至丧事中深受汉族的影响。为了适应北方的生活,他们逐步减掉了少数民族的“外衣”,其生活习性逐步和汉族融合,这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当然也是一种必然。满族因与汉人的频繁接触和交往,这种社会习惯的改变是循序渐近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面对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要有针对性的吸取汉族文化,特别是在服饰、语言上的改变是相当明显的,因此,满族的传统习俗就要做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更稳固其统治。

“满汉全席”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促进了民族间烹饪技术的交流,而且使烹饪技术也提高了一个新水平。时代的变迁,并没有让其销声匿迹,随着饮食市场的发展,它已经名扬海内外。到如今,已经成为满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

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人与环境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当整个社会发生变化的时候,在它的内部也要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满族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是这种历史产物的一员,我们只要能认识到这种民俗、民风的变化,能从更深层面理解和欣赏变化当中的意义就可以了。因为无论哪种社会习俗,都有这样那样的变化,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演变和进化的特征。

注释:

(1)《中国古代史》下册,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68页。

(2))《中国民俗文化》―饮食,中国社会出版社,朱鹰,第44页,第46页。

(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4)《满族生活掠影》,习书仁,沈阳出版社,第82页。

(5)《礼仪》,中国社会出版社,朱鹰主编,第36页。

(6)《礼仪》,中国社会出版社,朱鹰主编,第37页。

(7)《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二下。

(8)《满族生活掠影》,习书仁,第47页,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