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营销论文

对外营销论文

对外营销论文

对外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1998年的20年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6.5%。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250亿元,跨人了世界贸易十强之列。与此不相称的是,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状况堪忧,目前世界前50名驰名商标中没有一个是中国的。

1、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低。

我国每年出口1600多亿美元的商品中,标有我国自己的品牌的商品仅占1/3左右;有1/3的商品没有品牌:有1/3的商品打的是外商的品牌。许多从国外回来的有识之土都感叹:“国外市场上的中国货的确不少,但用中国品牌的却不多见,街头巷尾都是没有商标的中国

廉价商品,或者是为外商定牌生产的中国商品。”品牌是商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自己的牌子的商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即使进入国际市场,其竞争力也远不如别人,很难登堂入室。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46.5万个企业加上服务业,到1995年底,在国内注册的商标仅为53.87万个,在国外注册商标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不少企业,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得不依附于“洋品牌”,赚下很少的原料费和加工费,为他人做嫁衣裳。

2、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屡屡发生我国驰名品牌被外商抢注的事情。据统计,肋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商标被抢注的有20肋多起,被澳大利亚抢注150多起,日本100多起,印尼54起,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损失。商标被抢注,要么10年8年不能进入国外市场,要么花费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于注册费的高价钱买回商标使用权。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谈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呼和浩特橡胶厂以215万美元的价格将“鹰”牌商标转让给了美国特异公司;珠江的“皇妹”啤酒被澳大利亚富士达酿酒集团无偿使用后封杀;广州“洁花”被宝洁公司打入了冷宫3新加坡的永固”吞食了无锡的“虹美”;安徽的“扬子”演变成了“博西扬”……品牌意味着市场。失去了自己的品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市场。以我国洗涤用品市场为例,我国最大的年产8万吨以上洗衣粉的北京“熊猫”、四J11“双猫”、广州“”等大型洗涤用品企业与美国“宝洁”、日本“花王”、德国“汉高”、美国“利

华”等公司合资后,中国四分之三的洗涤品市场被“飘柔”、“海飞丝”、“花王”、“潘婶”等洋名牌垄断。国有品牌在洋名牌的围攻中处境艰难,更谈不上抢占国际市场。

3、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竞争力不强。

品牌的附加价值是指那些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

对外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以上有关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企业营销道德的评判标准及应有的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不仅成为早期商业伦理的主要评判准则,更为现在的企业营销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基础。

二、营销伦理本身的综述性研究

(一)国外营销伦理理论综述。国外学者对营销伦理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研究同实证分析相结合,侧重从伦理角度分析营销战略与决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应用伦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美国乔治顿大学的N·克瑞奇·史密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A·奎里奇于1993年合作出版的《营销伦理》一书系统分析了营销中的伦理现象,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欧洲学者相关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于1989年由豪斯特·斯特曼和阿尔彻特·卢安编辑的由30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写的《企业伦理学》及英国西蒙·韦布利的《公司原则和企业伦理章程》。另外,国外学者还建立了许多研究企业伦理及营销道德的研究机构,并在学校开设了营销伦理的相关课程。

(二)国内营销伦理理论综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现代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谢建明于1994年最早呼吁企业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甘碧群教授也于1994年提出应当重视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研究。专门探讨营销伦理的论文约有100多篇,有影响的专著有六本:《宏观市场营销研究》(甘碧群,J994)、《企业营销道德》(甘碧群,1997)、《市场营销伦理》(王淑芹,1999)、《企业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寇小萱,2001)、《营销伦理》(王方华,周祖城,2005)和《道德营销论》(高朴,2005)。我国学者对于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从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及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三方面进行探讨。在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方面,寇小萱(1999)早期研究认为营销不道德现象主要体现在商品生产及销售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竞相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近年来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失范现象,赵银德(2004)就提出了营销策略组合中的伦理挑战。另外,郑冉冉(2005)重点强调了市场调研方面侵犯他人隐私、弄虚作假等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刘秋民(2006)认为在产品售后服务中同样存在道德问题。在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方面,周利国、毛瑞锋(2006)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营销伦理失范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体系和政策法规环境不健全,社会文化基础是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主观原因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道德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为营销伦理失范准备了土壤。朱丽叶(2006)进一步将以上原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在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新闻媒体、行业监督作用;树立社会市场营销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另外,阎俊、陶平(2003)从政府、行业、社会、企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较全面的提出了治理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具体措施。

国外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兴的服务营销、绿色营销和一些特殊行业的营销领域,如保险营销、银行营销、医疗营销、药业营销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为规范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九十年代营销伦理向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多个学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也被引入到对营销伦理的研究,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新营销伦理问题的出现,学者又将其扩展到跨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等领域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营销、保险营销、跨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及产品包装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刘向晖在2003年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失范的负面影响及产生根源,并提出遏制网络营销中不道德行为的对策,2005年他又提出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模型并探讨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不同选择及企业制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陈璟菁(2006)对保险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保险营销伦理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我国保险营销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何伟俊(200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反伦理现象并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建构市场营销伦理体系的对策。张喜民、(2005)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市场营销的道德问题,并提出如何约束和规范跨国公司在华营销行为的设想。冯巨章(2006)主要从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田剑(2006)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营销伦理问题的成因。施祖军(2005)结合绿色营销的定义及特点,阐述了绿色营销三个主要的伦理涵义。李珂、李纲(2006)对体验营销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伦理意义。刘安民、罗秋明(2002)提出产品包装应反映市场营销伦理道德思想的要求。韩晓莉(2006)详细论述了违背产品包装道德的危害并提出符合营销伦理道德的包装原则。

四、营销伦理研究现状的评价

对外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营销组合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各个时代对营销理论的要求。随着有形产品的日益同质化,服务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服务营销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营销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借鉴营销组合的部分成分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营销组合,以适应服务业特殊的营销活动与营销方式。

营销组合理论是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吸收了传统营销理论的精华部分,并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特征等所发展起来的新的营销组合。营销组合理论反应了新的营销时代消费者对营销方式、营销策略态度的转变。

服务营销也称为有形商品的无形性营销。在目前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极其普遍、信息快速传播的条件下,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或近似产品使顾客对商品的判断和选择不再仅仅依据商品的有形属性,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无形属性的一面。服务营销正是对这无形属性的营销活动。

一、营销组合理论

营销组合的概念最早是1953年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提出来的,随后各国学者开始对营销组合进行深入研究,但主要是集中于对营销活动的分类和归纳。主要的营销组合观点有:E.Jerome McCarthy于1960年在其《Basic Marketing》一书中提出的4P营销组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Livesey于1971年提出的“营销组合是企业所采取的试图影响顾客行为的政策和程序”,[1]Waterschoot&Bulte于1992年提出的“营销组合是指在寻求某种市场反应时的一种有效因素的综合体”。Kotler于1986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了6P营销组合,即在4P营销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两个P,分别是政治权力和公共关系。后来Kotler认为McCarthy原有的4P营销组合不能给企业提供营销运作上战略层次的指导,因此,Kotler又提出了营销战略层次的新4P组合:即探查、细分、优先和定位。后来,Kotler又加入了另一个P,即人,它们与McCarthy的4P一起构成了11P营销组合。

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消费者的形态的巨大差异,使得传统的营销组合4P/11P营销组合似乎已无法完全顺应时代的要求,于是营销学界出现了新的营销要素,即4C营销组合理论,顾客、成本、便利性和沟通。4C营销组合是Robert F. Lauterborn于1990年在《广告时代》上面针对传统的4P营销组合理念提出的,它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度放在第一位,产品必须能够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真正做到一切以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为核心。

二、服务营销理论

服务营销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美国John Rathmall教授于1966年首次对无形服务与有形实体产品进行区分,提出要以非传统的方法研究服务的市场营销问题。1974年由Rathmall所著的第一本论述服务市场营销的专著的面世成为服务市场营销学的产生标志。

服务营销是以服务为导向,服务是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广告宣传、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各个部门的事,甚至是每一位员工的事。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服务营销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研究服务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如何营销的问题;二是研究服务行业如何营销的问题;三是研究实体产品或无形产品营销过程中,如何将服务结合起来,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问题。服务营销理论的核心是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活动,最终实现营销业绩的提升和企业的快速成长。

然而无论是McCarthy的4P,还是后来Kotler所发展的11P,都是针对有形产品而提出的营销组合,因而主要适用于有形产品。它并没有或基本上没有考虑服务的特殊性。而服务的营销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因此,原有的4P及后来的11P营销组合都并不完全适用于服务业,服务业与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针对服务的特殊性,Booms&Bitner于1981年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服务业的营销组合。该营销组合除了传统的4P外,增加了三个新因素,即有形展示、人员和过程管理。人们通常把这个组合称为服务营销组合的7P营销组合。 转贴于  三、营销组合理论与服务营销理论的联系

营销组合理论随着经济、科学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企业及其营销活动不再仅以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为出发点和中心,而是以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同时实现企业盈利为目的。

服务营销组合理论是营销组合理论与服务营销理论的融合,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有机的整合共存体。服务营销过程中也会出现有形服务的营销,所以服务营销组合中一定会渗入相关营销组合。

1.关系营销

服务营销活动中企业内部员工是主要的营销服务人员,所以企业在进行外部营销之前需要进行良好的内部营销,内部营销是外部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与先决条件。服务营销过程是服务人员与顾客直接接触的过程,服务的好坏不仅与顾客的行为密切相关,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服务人员的素质。

2.绿色营销

绿色时代与绿色消费的兴起,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营销方式能为企业赢得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在潜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同时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可能在短期内达不到降低成本的效果,但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3.文化营销

服务营销与文化营销在营销方式中有着共同点,营销对象的难以把握和营销结果的难以评估将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文化营销中的“内塑营销理念,外塑营销形象”完全符合服务营销的宗旨。服务营销促进文化营销,文化营销影响服务营销,文化营销中“无形的文化力”为服务营销吸引了众多的体验者与消费者。

4.体验营销

服务的无形性特征只是相对的,而并不是绝对的。在服务营销中采用体验营销,能让消费者在服务的相对无形性当中感受服务的价值,通过体验服务的强烈感觉,改变人们对服务消费的某些偏见,改变人们眼见为实的消费惯性与消费心理,扩展人们消费的概念。

5.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可以通过简练而感性的语言将品牌的定位与价值准确地传达给目标消费群体,并最终在目标消费者中形成广泛的概念认同,以达到服务营销的目的。实体产品讲求品牌,服务同样讲求品牌,在未来品牌成为竞争主轴的形态下服务品牌营销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 Waterschoot&Bulte,The 4P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rketing Mix Revisited,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83-93.

[2]龚秀梅.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

对外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国际市场营销》是一门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作为基础,指导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课程。本文针对《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笔者根据几年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除外语学科以外的其它知识性学科的教学。它不仅要求正确使用外语进行知识讲解,也不排除使用汉语,以免因为语言的障碍造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滞后。

1.《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是将营销学理论知识置放于国际背景之下,需要充分了解国外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环境,这就要求对这门课程采用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讲授,而双语教学则是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展开的。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双语教学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达到一定的专业英语听、说、写作水平,具备国际环境下营销的实际作战能力和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路。

2.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性极强的一个专业。该专业的课程涉及的范围很是广泛,并且这个专业应用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营销知识和理论体系,更要结合实践,了解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动向,自觉掌握灵活分析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营销专业的教学十分强调创新与实践,同时重视营销基本素质的培养,营销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营销操作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及获取营销新知识能力的锻炼。

《国际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本身来自国外,使用双语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断层”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了解相关的专业词汇,逐步达到用英语进行表达、学习、思维的理想境界。

二、《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实践

1.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原版教材案例的不适应性。案例教学可以直接加深学生对于营销理论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第一,国内的学生大多对书本中广泛涉及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背景、公司品牌以及营销事件缺乏了解,从而不能够达到通过案例理解理论的目的。第二,完全原汁原味的外国案例在某些方面和中国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第三,由于高校的扩招,现在的学生对于毕业之后的发展非常的关注。由于大部分的毕业学生仍会在中国工作,接触中国的同业人员,今后要和本土人士交流,只知道英文还是不够的。有80%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师将课本中的重点词汇翻译成中文,或者希望教师能够告诉在中文中对应的词汇是什么。

(2)学生英语水平不尽人意。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一般在大学第七学期开设《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约只有近一半的学生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总体英文水平尚未达到接受全英文授课的程度。如果硬性地让其听教师用英文讲授复杂的国际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便会处于困惑状态,最终英语没多少长进,专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全英文授课方式就只能流于形式而失去意义。

(3)双语教学师资匮乏。推行双语教学,关键在教师。如果一位教师不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作为普通教师尚成问题,更谈不上成为一名好的双语教师。坦言之,当好教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双语教师则更难。最大的困难在于自然地运用流利的外语传授学科知识。因此,外语能力成为双语教师素质的关键。如果双语教师的外语不过关,诸如语音、语调不正确,必将误导学生。所以,挑选精良的双语教师,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所在。

2.《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对策

(1)教材的选用。目前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都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国外的《国际市场营销》原版教材语言相对艰深难懂,且主要是建立在美国的背景之下,主要是针对美资或欧资企业开展国际营销来展开讨论的,案例离中国实际太远。国内一些双语教材又存在语言不够地道、表述不够规范的缺陷。因此需要双语教学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程度水平对教材加以处理,要注意结合中国实际并加以拓展。确定好教材只是第一步,还需要任课教师精心备课,编写好教案,能够使教材的选择达到难易适当,教案的编排要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2)循序渐进、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期初易采用英文板书、中文讲授为主的方法,较为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重点和难点用中文讲解。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逐步适应后,再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最后过渡到英文教学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汉语、英语各自所占的比重,对于用英语解释太复杂而汉语解释简洁明了之处,则用中文讲解,案例讨论一般也采用中文的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还结合使用讨论式、练习法和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提问,实在无法表达时,才用中文进行表述,然后由教师或是别的同学用英总结。此外,有选择地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部分作业,以训练其英语的书面表达能力。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注重学生接受的实际效果,避免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3)重视巩固练习,改革考试制度。双语教学对学生是一种挑战,除课堂教学外,必然要求课后多下功夫,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笔者对学生课外学习的要求是:复习、理解本次所学内容,掌握专业术语和一些固定表达方式;预习下节课内容,并用英语做笔记、提出疑难问题。下次课时,老师安排一定的时间对作业情况进行检查,一般采取问答形式,对要点进行复习、点评,然后转入新的教学内容。至于课程考试形式也进行了调整,试卷采用中英文结合,名词解释、选择、及判断等题型用英文,并要求部分题目用英文解答。

目前,双语教学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任重道远,相信随着全行业全社会的日益关注和重视,通过学校和教师的不懈努力,我国双语教学一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顾立志.双语教学中外语使用度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对外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色彩营销;市场营销;问题;策略

1色彩营销理论内涵及市场营销应用外延

1.1色彩营销理论内涵解读

所谓“内涵”也可以解读为狭义层面的色彩营销理论。根据ColorMeBeautiful公司对该理论的实践总结,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中的实际运用,本质上是采取不同主题下多种色彩组合、搭配,以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选择需求。例如,ColorMeBeautiful彩妆产品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划分,供应市场上百种色彩系列,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外貌体征的消费者需求,由此最大程度上挖掘市场利润。但是,局限于色彩营销理论“内涵”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虽然可以最大限度上形成色彩需求系统,并围绕着“客户为中心”提供缤纷多彩的产品,却存在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即在市场营销效应方面,无法很好地满足“精准性营销”目标。在意识到这一不足之后,关于色彩营销理论的内涵立即得到了丰富,在21世纪初,伴随着营销媒介的丰富、互联网科技的渗透,以目标人群筛选为先决条件的色彩营销模式成为主流,在原有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研究者认为应实现做好市场营销调查,熟悉产品的消费人群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色彩运用,可以有效实现营销成本节约、成功率提升;同时,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应用也开始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了解客户的“色彩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融合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为企业产品的品牌化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1.2色彩营销理论外延分析

顾名思义,“色彩营销理论”中的核心要素是“色彩”,在针对理论进行外延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事实。色彩心理学研究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色彩作为客观上对人类视觉影响的要素,不同在主观上会形成一系列对应的反应与行为。例如,现实生活中人们会经常出现色彩的物理性心理错觉——炎炎夏日,深处冷色调装饰的空间中能让人们感觉一丝凉爽,反之,严寒的冬日里,深出暖色调的空间中会让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基于“色彩视觉心理”的传道方式,将最终的心理体验锁定到产品的“消费意愿”上,正是色彩营销理论外延的探索范围。立足“互联网+”时代,以企业为主导的商品营销组织模式下,可以更为便捷地展开色彩营销调查分析,考虑到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色彩营销理论外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界定:一是民族性色彩营销。随着我国经济高速运转,产品集散面向全球市场,色彩营销模式的运用就必须考虑不同国家、地域人群对色彩的审美观念。选定“民族性”作为色彩营销的外延依据,可以满足空间性、历史性、宗教性等方面的需求,促进产品开拓海外市场。二是按需型色彩营销。相对“民族性”进一步缩小色彩营销外延范围,针对同一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进行划分,可以进一步实现在同一市场中的营销渗透。例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各自有独特的色彩审美标准,但在同一标准下,不同消费群体有呈现出细分化需求,如年轻人喜欢靓丽青春的色彩、老年人喜欢稳重练达的色彩。三是个性化色彩营销。作为色彩营销理论外延中最小的成分,个性化色彩营销面向个体消费者。在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社会中,具有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人群不断增加,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的营销战略。

2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应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方面,不断提高对色彩营销模式的关注,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该理论不够完整,实践经验相对薄弱,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色彩营销模式应用缺乏全过程认知

整体上,色彩营销模式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很多企业接触及实践中存在明显误区,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将“色彩营销”理解为“色彩设计”,并将具体的工作安排到企业产品设计部门,并为与营销部门进行有效的对接。由此,色彩营销模式只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发挥了作用,而无法渗透到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这种情况下出现“产品信息”与“营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必然的。

2.2色彩营销模式应用缺乏全生命周期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产品设计研发,是现代企业主流的运营方式,充分考虑一个产品在市场中“创造推广成熟衰退”的各个环节,所采取的营销管理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其中,每一个环节中“色彩营销理论”所发挥的作用,都是逐渐增强的——具体产品的性能、功能等是有限的,随着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增多,尤其是可替代产品竞争对手的介入,会推出大量“创新产品”,为了维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就不得不在包装设计方面下足功夫,换而言之,色彩营销在生命周期后半程主要通过契合消费者心理实现营销目标。但现状是,大部分产品从一开始就沿用相同的色彩及色彩组合,在“更新换代”中色彩的变化性很小。

2.3色彩营销模式应用缺乏全要素支持

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成功应用,不能仅仅以来“色彩”的主角光环,还要配备对应的营销条件、资源等“全要素”,尤其是专业化的营销人才。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直接面对客户,要将色彩营销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自身就必须拥有相应的色彩学、心理学、美学及营销学知识,通过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将消费者“潜在的”色彩心理因素激活,从主观上建立与产品(色彩)之间的情感。但现实中,我国营销人才的培养大多是从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产品性能等方面着手的,鲜有专门从事色彩营销理论培养的教育资源,企业自身也匮乏对这一人才的重视。

3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色彩营销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色彩是影响人们购买欲望的主要因素上,根据营销业界提出的“7秒决定论”分析,消费者在接触到商品的7秒之内,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做出“喜欢”或“不喜欢”的表态,而这其中76%的决定因素是色彩带来的。由此可见,利用“色彩”在第一时间捕捉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就成了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运用成败的关键。

4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4.1完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促进色彩营销全程渗透

基于传统市场营销流程,一般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产品改进、营销优化等环节,从企业组织角度出发,应将“色彩营销”实现全过程的覆盖,而不仅仅局限于“设计环节”。其中,针对“市场调研”可以专门设置“色彩喜好”的调查选项,产品设计过程中探索更多色彩组合的方式,而“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可以进行捆绑,先以较小规模的产品投放市场,通过检验色彩营销的效果,进而决定色彩营销模式的具体策略。对应的,“产品改进”与“营销优化”可视为基于PDCA戴明环的检验机制,在色彩营销模式的市场营销管理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小规模地“微调”,将产品始终处于色彩变化状态。

4.2将色彩营销纳入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范畴

通过研究,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创造推广成熟衰退”的四个阶段,基本上呈现为抛物线形态,而色彩营销模式所发挥的作用,则是呈现为“直线型”状态,两种曲线在重合形态下存在多个节点,要维持色彩营销模式的价值,应该实现“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色彩营销价值处于最高位,即在成熟期转向衰退期的临界点,实施色彩营销模式的新一轮创新。由此,将色彩营销纳入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范畴之内,能够确保产品在“成熟期”的维持效果达到最大化。

4.3提高色彩营销理论认知、重视色彩营销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