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春之歌作文

青春之歌作文

青春之歌作文

青春之歌作文范文第1篇

青春·梦想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句话曾被无数人问过,我也曾经一度认为长大后赚多多的钱就是自己的梦想,可当我进入青春期,成为少年,却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太荒唐了。“我长大后想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朋友对梦想的坦白使我愣住了,惊讶的不是朋友的梦想,而是自己的脑海中的梦想竟如此模糊不清。我拼尽自己的想象力,却只有梦想那模糊的身影,我笑了,笑得如此纠结。

青春·希望

落叶似风,随心有随物。秋风带来了冬的讯息,窗外的景物模糊,心也迷茫。“到底什么时候才结束啊!”面对我的抱怨,朋友笑了一声:“你看看窗外。”我听了马上向她投向不解的眼光,却听到她不紧不慢地说道:“难道你就对这次会议的优秀名单一点也没希望吗?秋风飒飒,寒冬就要到来,我们不是离春天又近了一步吗?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希望,而这次会议是你一个学期的希望,不是吗?”听了朋友的话语,我忽然觉得窗外的景色如此清晰,心底的阴霾也随之散去。

青春·友谊

“我们还会再见的吧。”“嗯,当然了,你别想甩掉我!嘻嘻。”与朋友的离别,心中的悲伤一涌而上。我们的友谊就如同一杯咖啡,越品越醇,越品越香。从前的我们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她就宛如我的贴心小棉袄,既知心又暖心,青春中第一个美好的时光,因为有了她的陪伴而精彩。可谁曾想,她因父亲被调去外地工作而转学,我原以为我与她的友谊就到此为止,可并不是这样。她曾对我说过:“友谊就像麦芽糖,甜甜的,融化在心中,却难以割舍。我会像麦芽糖一样永远粘着你,别想甩掉我!”我当时听了还不以为然,想着友谊什么的没有那么深,可是当离别的这一天到来时,我才深深地感受到我与她之间难以割舍的友谊。

时光停留在了古老的留声机中,一首歌曼妙地萦绕在心头,梦想、希望、友谊共同组成了这首歌。当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凝聚在这首歌,它便是人生中我最不愿忘怀的时光——青春。

当内心深处的歌响彻天空,当内心深处的歌划破天际,当内心深处的吹散阴霾,青春将带我们进入最美好的时光。

青春之歌作文范文第2篇

就在斑驳的蜡笔画里寻找答案。童年的手迹告诉我,

青春,是蓝天下飘飞的风筝,红色的羽翼撩动轻灵的微风。

少年的时候,我想知道青春的颜色,就在泛黄的日记本里寻找答案。

闪烁的文字告诉我,青春,是窗台边荣发的夏叶,绿色的火簇幻化成希翼的情节。

后来,我见到了大海的颜色,我以为,青春,是月亮下的海面,蓝色的波浪涌动着奇异的思念。

再后来,我看到了城市的光泽,我疑惑:青春,可是这流光溢彩的折射?七彩的灯影迷乱了清澈的眼眸——

我找不到青春的颜色……

当小桥下的流水吟唱起春的赞歌,当乌棚船的孤桨把丝丝缕缕的思绪送到岸边;

当缠绵的雨丝打湿翠绿的灵感,当油纸伞在小巷深处发出寂寞的叹息;

我驾着岁月小舟悄然而至,一路飘香一路含笑,去深巷尽头问丁香为谁而开,探江南庭院寻昨夜的绿肥红瘦,

撑起的油纸伞遮不住那带雨的梨花,如泪的雨帘又怎能挡住伤春时凄婉思念

现在,青春 收起了童年的风筝,合上了少年的日记,淡去了灯影和思念,却在我年轻的肩上,压上沉甸甸的责任。

于是我,还能找到诗意的颜色吗?

夏日的泉水不会沉睡,冬天的知了不会歌唱;

春天的稻田不会酿造,秋日的枝头不会嬉闹;

生活,本是如此平淡;自然,素来这样单调;思想,总是那样规律;心情,犹如陈封的老酒.

忽然,我明白了——

这青春的颜色,就是阳光的颜色!它飘忽透明,无法琢磨,而这世间万物,却都是它七彩的折射!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刚刚展开这青春的画卷,

登上这生命的舞台,结识这群年轻的舞者,那,就用光和热去调和青春的颜色吧!

你将画下一幅好画,写下一首好诗,在宝贵的生命华年里,演绎深刻,畅写欢乐!

让不老的记忆华辉中

青春之歌作文范文第3篇

引一首《九台知青歌》(九台县紧邻松花江):

“雪地又冰天,来到九台县,生产队里把家安,痛苦又悲伤。三更就起来,半夜不能眠,蚊子叮来跳蚤咬,浑身是大包。转眼秋风起,大雁往南飞,白发老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海枯石可烂,要把春城归,回到春城我的家,看看爹和妈。……”(借用古曲《苏武牧羊》填词。曲调缓慢悠长地。春城,长春市的简称。词作者:佚名长春知青)

本歌流传范围有吉林省境内的九台县、德惠县、榆树县、农安县一带。歌词苍白浅露过于简单,文化含量不高(多数为初中毕业)歌名为我整理后所定,原无歌名。歌词创作有即兴草率,但套以古老《苏武牧羊》曲唱出,有苍凉感与现场感。此歌在九台县及农安县还有另外唱词:

“正月初七里呀,来到呀九台县,生产队里把家安,痛苦又悲伤。吃的是高粱米籽,喝的是咸盐汤……”

最早来到松花江一带时知青们唱的是——

“知识青年把乡下,建设农村志气大;我当个新型农民多荣耀,头顶烈日把田下(有唱“头戴草帽把田下”)……” (借用时代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改词,曲调欢快兴奋地》

但很快已略有“流放”颓感:

“坐上那个大卡车吆,戴上那个大红花啊,远方的青年知青流浪者呀,哲里木盟来安家……”(青海民歌填词,曲调忧伤、诙谐浪荡。哲里木盟当年归属吉林省。知青在敲锣打鼓中告别城市,而后迅速被城市淡忘)

知青初下乡时没有自己的歌,先是选唱与环境类似的歌,如 :“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穿海洋过雪原来自四方”,如“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弥漫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如“头顶天山鹅毛雪,面迎戈壁大风沙”(与边疆、四方有关的革命歌曲、二战歌曲、西北民歌等)但这些已远不能满足,于是自己的新格调开始酝酿。

之后岁月漫长,这些昔日“风云骄子“(在那场运动中)今日风沙知青,已渐感天涯力疲塞满伤怀——

“离别了这里不知多少年,我留恋的故园;望了又望眼前只是一片渺茫和辽阔;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故乡的山河,静静的夜晚,冷冷的风明月向西落”(由20世纪30年代旧歌《囚歌》借用改编,曲调幽幽、伤感)

回城无望,现实悖谬,农村社会种种不公,把他们在校接受的“清一色”教育吹跑,知青开始喝酒,吸烟,蓄留长发,仪容邋遢……歌声乘虚而入,歌声有慰藉、麻醉、逃离现实作用。

吉林省城长春市的“六八届”知青改编的歌词: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的身旁?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春城的马路上”……(佚名)

从前极端的“革命”理想碰壁后,怀旧情绪油然而生,可能这是为什么知青歌沿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主革命期旧歌的原因,《惜别》这首旧歌无论是借用还是其他,因奇怪地与知青的特定境遇及情绪关联为所喜爱,融为典型知青歌:

“红烛将残,杯酒已干,相对无言无言,巡洋酒醉谁觉长夜漫漫。共君你一席话,明日里各天涯,总言惜别终须别,谁知何年再见期?

关山隔隔,梦运迁移,无翅难翔难翔,遥望云天怀念故人泪沾巾。劝君你多勉励,望君你畅怀言,只要心心永相望,相隔两地又何妨?

如鹰爱日,如蛾爱火,吾婢爱男爱男,风波歌曲昂首挺胸走向前。擦干了腮边的泪,脱下了绣花的衫,温室不是我们的家,只有满天风和沙。

爱情绵绵,如胶如漆,儿女情长情长,男儿立志借有青年何悲伤?今宵与君别离,明日我归故乡,上天不负多情侣,深情蜜意永久长”(作者:佚名)

此歌我曾于1971年在松花江边听到并抄录,不仅九台一带,北到吉林西部的洮南县,东到延边地区的汪清县合龙县等,均有不同唱词.

如农安县境的:

“青春将残,美梦难圆,死后依恋依恋,浪迹天涯,背井离乡在龙江。人生多似梦,恩爱变成空,纵然今生难相见,故等来世再相逢。

萍水相逢,一见钟情,事后偶然偶然,三十六年五月七日定良缘。宾客齐相贺,笑声意绵绵,虽等那日留明迹,虽想虽想此婚变。

荒山古木,白骨遗出,既将撒散,兄妹情长(此处残缺一句),父母难相见,龙江不是我的家,愿将此地起黄沙。

关山隔隔,渾梦相似,无翅难翔难翔,遥望云天怀念故人泪沾衫。愿君多勉励,盼君畅欢颜,只要心心永铭记,相隔两地又何妨?……”(龙江,是黑龙江省旧称。故判断歌词可能改动在黑龙江省内,后流传于吉林境内。)

像是旧中国流传过来的歌曲,为知青所“借用”、改编。知青与爱情相关的歌均“朦 胧”,像这样露骨的不多(当年公开唱会被批“黄歌”“腐蚀”等)。

吉林松花江流域一带改编了的《从北京到边疆》(本歌还有其他歌名):

“从北京到边疆,路途有多遥远,告别了亲人告别了父母,来到这个地方。望山高如云,望水水东流,想让河水捎封家信,苦难有多少……三更就起床,半夜不能眠,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担担挑在肩……”(残缺。词作者:佚名。曲调疲惫地、悠远地)

吉林丘陵地带山路“曲曲弯弯”,这支歌系本地知青从北京知青创作的歌词上又次改编的。

以下这首流行于九台、农安一带的名为《异乡曲》——

“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着四方,在这静静的深夜里,忆起我的故乡……家乡远隔在重阳呀,旦夕不能相忘,那里有高年的苦命的娘,盼望着儿子返乡。 星光暗里独自披衣起呀,悄悄向远方,望了又望,眼前只是一片凄凉和悲伤,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故人的荣光?凄凉的夜晚心酸的泪莫要洒异乡”(歌词残缺不全。作者:佚名。曲调轻叹地、忧伤地)

本歌有知青借用老歌的小部分旧词,多为改编的新词。

知青的组织当年“兵团“严密一些,“集体户“由村一级生产队兼抓,村屯的“集体户”分散而组织薄弱,下乡初年的情况更差,后来稍好。在1968、1969年有的地方公社(乡一级)”五七连“还没及配备管理知青的干部,1970、1971年后才渐渐配齐。基本属于文化生活上的“盲区”,乡镇一级没有图书馆,有的村屯还没通上电,我就曾在松花江边架设过一冬的电线,城里来的知青“文化饥渴”,而歌声,当年是一种知青“准文化食粮”。 歌曲记述了苦闷,彷徨,农村文化生活及日常生活的枯燥,青春心理的种种离愁别绪。

集体户由于分布广袤疏落,无法控制,所以“知青黄歌”(当年的一种蔑称)也比“兵团“更多,传布更公开无忌,全数覆盖。

下面这首歌名《杭州之歌》:

“请问朋友你来自何方?我来自杭州西湖之旁,如今在这偏僻的地方,遥远的农村安家落户。 回想起离别杭州的时候,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娘望儿来儿望着娘,心酸的泪水湿了衣裳。 姑娘啊当我离开了你,就像蜜蜂离开鲜花一样,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美丽的鲜花永远开放……”(做词:佚名)

歌词为杭州知青作,后流传到松花江流域广大地区。。

知青改编了一批歌曲(只有个别知青歌曲词谱均为原创),流传于吉林松花江流域的如: 《南京之歌》《重庆之歌》《《秋收时节》、《异乡曲》、《满江红》(古歌)、《夜半歌声》《路过大草原》、《满洲姑娘》(日据时东北歌)、《三套车》、《青年圆舞曲》、《金刚山姑娘》(朝鲜)、《小路》《乌克兰》《友谊地久天长》(苏联)……。

其中《南京之歌》为词谱原创,而同样流传全国甚广的《重庆之歌》《北京之歌》可能均属半原创。以上提到有的属于“准知青歌曲”,有的属于“附属知青歌曲”(如原盘未动的),有的虽是原歌但已经作用于知青汇融入知青文化,故应计入知青歌范畴。

知青歌曲草创在最初三四年,质量好的出自老三届,后边的差些,再以后新创较少,复唱前边的多。

借用《满洲姑娘》改名《站台》的,“旧瓶装新酒”(此歌只在本地流行):

“远方的人啊,你可曾记得我?青春的岁月白白地荒废,远方的姑娘姑娘啊……”(未改前原词“冰呀雪呀冷的风啊,吹到北国的天边去,美丽的灰服以做好,等奴去出嫁呀,亲爱的郎君你等着吧”)

地方性知青歌。如,反映探乡回城感慨的《南湖之歌》(指长春市的南湖,流传有限),改编反映颓唐心理的旧时老歌《美酒与咖啡》,套用山西民歌改词的《绣荷包》,套用新疆民歌改词的《送你一支玫瑰花》,以及新作《扁舟情侣》等,均曾在农安县等松花江流域集体户流传。有的经天津、上海知青传唱带走。因当时无人记录,唱过就过去,没有纸面东西。地方性知青歌如《扁舟情侣》等,曾在长春市的省城知青里流传,如长春的73中、86中、14中、15中、50中、4中、8中等。

知青囿于狭窄现实,却幻想着更广大世界的精神遨游:

“在这里我畅游南洋,在这里我闻到了五谷花儿香;在这里我碰到了马丽娅姑娘,她为葬送了她的青春,我为他永远永远怀念”(由旧歌《梅娘曲》改编的知青歌曲《南洋恋歌》,流传于农安县、九台县)

知青歌词,大部为“集体创作”,既由一人或几人开头,你添一句我加一句,良莠不齐。谱曲采用“借来”,既将现成歌曲的曲谱移植,如古歌、民歌、世界革命歌曲、外国民歌、旧中国电影插曲、当代歌曲等,这种改头换面法,是知青特有的发明。 知青歌曲的传播形式是“口头”传播。有的沿用了原歌词的一半,改编了一半。有的传唱中,觉得原曲谱不适用,数次加以改造。知青不会做曲谱只能借用填词,是知青文化教育不足的尴尬。

一般说,“兵团“知青唱法比较统一,而分散在村屯“的集体户”知青,由于地域广大则有很多分歧唱词。 “兵团”对知青歌曲的全国传播起了推波助澜,而千乡万镇的分散“集体户”催化了丰富繁多的知青歌曲的“地域演绎”。

松花江流域有不少“无名”的知青歌曲(地域以外鲜为人知):

“我们曾经终日游荡,荡漾在河面上,而今却是老雁横飞,远隔着山脉重洋,让我们一往情意无限,让我们举起翅膀……”(歌名不确定)

这些残缺、片段、“无名”的知青歌曲,占了可搜集到知青歌曲的相当部分。

“岸边的灯火不明,凄凉又悲伤,离往者,流着泪,最难受是离别苦。谁来爱,谁来爱,由谁来爱我?记得那黎明之夜,浓雾那一晚……”(歌名不确定,流传于农安、德惠、九台等)

由长春市知青创造的《南湖之歌》(长春有一湖名南湖):

“夜色笼罩着整个春城,

离别春城是格外的迷人,

小船划过,层层的浪波,

南湖呵,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你身旁?……”(平静叙述地、深静若思地)

知青在室外农业的廓大劳动环境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秋收时节,大好时光,姑娘伴我,返回故乡。加利树花开,已经结果,那么你就回答我……”(有《秋收时节》及其他歌名,曲调火热、跳荡地)

“一代前所未有的共产新人”(当年的一个提法),怀着陡涨的理想,却跌落在现实面前,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黑暗与泥潭;他们在天长地久的时光煎熬里,在青春消逝的无望的等待中,在现实与期冀悖论里;青春敏感到自己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知青已离开昨日集体精神高蹈狂欢,进而渴望追求个人狭小幸福:

“爱情绵绵,人生烈火,幸福时刻,何时到来?……”(佚名)

火热、大胆——之前因长期压抑对各种“禁区”是胆怯的——可以说前所未有,是广阔田野里的一次“解放”!(尽管思想与艺术有畸形或先天不足,但它踢开了当年“划一性”,追求“个性”,摆脱羁绊)(知青有很高的建设新农村的理想,并作出实践,但自创的歌曲却少有表达,可能因对过分政治化的厌倦)在这里他们渴望别一境界,渴望另一种高远渺茫……

与其说知青歌曲冲决了“政治禁区”,莫若说它冲溃了“爱情禁区“(以前除了“革命情感”不可讴歌个人东西)——

“列车已开动,隔窗相望,姑娘含泪留在月台上,无情的列车载走了有情的人,往日的欢乐甜蜜的笑语,从此我永远离别了你……”《站台》

知青难以结婚,结婚既失去知青身份。所以他们的爱是矛盾的,苦痛的,止步在“精神恋爱”前,充斥踌躇、悲怆、挫折感——

“世上人嘲笑我知青流浪者,我的心情永远埋没”“自己的青春自己来怜惜,苦难有谁能来代替?”“得过且过,对酒当歌人生有几何,往日的欢乐现在的堕落,将来是宝贵的多”(佚名)

但总体说,知青的“爱情论”不是肉欲,是一种纯洁,一种遥远,一种精神能的东西,多以不能“实现”为前提……

知青歌曲之意义。它对70年代末“知青文学”有先导。如说它属“地下文学艺术”,莫如说属“大地歌曲艺术”为妥(“地下文学”一词产于原苏联,政治浓厚,是对抗性) 知青创作上虽与过分“革论”分野,对主流意识有某颠覆、消解,但简单将纳入“二元对抗”似不妥(中西方的部分论者);知青文化有对抗,更多对主流形态的疏离游走,具自己的独立意识;它是都市青春与乡野实践的一次奇妙结合,火花碰撞;它具70年代青春引领时代精神的特征,有发现性、前瞻性、迁徙性(知青文化对时代精神迁移有召唤)

知青歌曲有“大地性”:它标示出那个年代的底层道路,留下了写实性、理想性、沉重性的本土自生艺术特征。除了知识与劳动连接,城市与农业相结合外,兼记述青春史,感情史,生活史,以及地域状态,农事,自然……

知青歌曲初遭“否定”,批判,后来“嫌疑”,后莫名其妙,最终散佚遗忘——在过去40余年岁月里。喜欢教条和概念的教科书似乎一直未提及知青歌曲,它永难“入流”。历史遗失了一批大地奇珍。后来的人了解的20世纪60—70年代间文化发展史只有“断档”“空白”……

东北有一些乡野俚曲,如《五更十八嘿》(又名《五更谣》)(包含性爱内容),有个别被知青借谱填词,已改变性质。奇怪的少有东北“二人转”被改编(旧有的“二人转”多为“黄段子”类,虽有冲破封建功能,低级羼杂不少,可能为文化知青所不喜)

现代社会一般不能再出现类似民间歌曲的东西,并大规模传播。但知青歌曲却是鲜例。它题材的广泛性,辽阔度,奇异性……均可令嗟叹,可资研究。

知青歌曲对松花江沿岸乡村文化及青年影响不大,知青走后此歌曲随知青流入城市并堙没。知青曾带动了乡村文化,如服装、卫生,如科技、风习,如教育,乡村管理等,但精神的“阳春白雪”难于为乡民理解,知青歌曲只竖立起自己文化的发源与标识(知青为当年一新出现“阶层“)(主流文化外一条重要的支流)

(2013,3,)

注。参见孙文涛其他论述知青歌曲文章:

《知青时期歌曲漫忆》(1985,发表于《当代文艺思潮》)

《徘徊于昨天大地的青春歌曲:再谈知青歌曲中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1991,发表于海南)

《浪迹天涯追缪斯》(1998,发表于吉林)

《“秋收时节”及其他几首知青歌曲》(1998,发表于吉林)

《知青歌曲代表作手抄“南京之歌”》 (1998,发表于吉林)

《“春风吹醉岸边杨柳”》 (1998,发表于吉林)

青春之歌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青春之歌》; 革命; 审美; 两极阅读

作为“红色经典”的《青春之歌》[1]是“十七年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小说出版后多次再版,发行量逾五百万册。、彭真、周扬、茅盾等都在各种场合褒扬这部作品,尤其1959年,《青春之歌》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后,更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可以说《青春之歌》感染了一代人,影响了一代人。

但当半个多世纪后我们再来回顾这部“红色经典”时,不难发现其所携带的“革命”政治意识已经无法让其走得更远而步入“文学经典”的行列里。至于为什么半个世纪后这些红色经典一而再地被搬上荧屏,这里除了对“时代”的精神向往,更多的是“借古讽今”的当下“遵命”情怀。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半个世纪后文艺创作精神上呼应的契合,但都不足于改变《青春之歌》的时代印痕和文学占位。

“遵命”中张扬的革命政治热情

“十七年”红色经典的创作中,无论是“三红一创”①还是“青三保林”②都载寓着为新中国成立所作的理论上的合法阐释的“遵命”。这些作品通过对个人、家族、民族的革命化的转变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具体的历史记忆,从而成为时代的经典,这里边除去个人化创作上的辛劳,多半是文学让位于政治而博得的政治回馈的文学占位。这既是时代使然,也是革命时代中作家文学创作观念使然。

《青春之歌》就带有明显的时代印痕和文学创作的败笔。无论从小说的结构、作家的创作观念,尤其是改版后,都显现出作品的不足。作品通过林道静从一个“小资”到革命者的转变中所经历的“革命化”描述,来探讨知识分子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政治取向。从林道静走出家庭(父母的家庭),组成家庭(和余永泽结合),到再走出家庭(走近卢嘉川),继而再失去革命大家庭(卢嘉川被捕牺牲),再到重新回到革命大家庭(和江华在一起)。很显然作者是在这样一个“破旧立新”的解构复建构中来“革命化”林道静的。这一结构很显然是在林道静的成长中实现对其革命“格式化”的。早在1939年五一节就在《》中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农民群众相结合。”1939年5月4日又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再次指出:“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并在1942年5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明:“有许多同志比较地注重研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分析他们的心理,着重去表现他们,原谅并辩护他们的缺点,而不是引导他们和自己一道去接近工农兵群众,去参加工农兵群众的实际斗争,去表现工农兵群众,去教育工农兵群众。”[2]很显然杨沫就是在这样的创作指导中来“规范”自己的作品的。特别是在后来的“改写”中,如果第一版还有杨沫个人的“自传体”色彩,那么这一次“改版”恰恰说明了《青春之歌》“遵命”的特色。杨沫对《青春之歌》作了较大修改,修改版特意加写了林道静在农村的七章(《青春之歌》第二部7章、 13章)和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青春之歌》第二部34章、38章、43章)。《当代文学概观》[3]认为“加写的农村生活的七章是游离于全书之外的,同全书没有多少联系,深泽县的生活,对女主人公的生活道路的性格发展,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中国文学史》[4]则认为“这次增补,非但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在艺术上造成了许多破绽”,这些都说明《青春之歌》不可绕避的历史无奈和宿命。

但“遵命”并非意味着坏,“遵命”文学的价值要根据“时代要求”来衡量,就像抗日战争时的“街头诗”“活报剧”,这要和一般意义上的“应时应事之作”区别开来。从《青春之歌》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裂变”和“价值重估”,可以看见青年知识分子身上那种“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热情和革命狂热。而相对黑暗的恶势力,这种狂热是必需的,是革命的应有之义。多少革命青年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对于革命信仰的追寻和忠诚。这里面也许有无辜的牺牲和革命的不理智,但有时降临的黑暗正需要这熊熊的烈火去照彻啊!当我们看到卢嘉川在北大操场上那激情四射的革命讲演,当我们看到林道静和同学、老师并肩走在“一二?九”运动的前列……我们似乎就可以找到精神迷失信仰无力的当下“红色经典”能够“走红”的各种原因!

被革命狂热湮没的文学审美

青春之歌作文范文第5篇

我们是信徒。

十种不同基调的爱。

捡拾起你所有的现在或曾经。

第一磅――《时光琥珀》 紫堇轩 作品

随7月刊(总第003期)赠送

第二磅――《寻爱流浪者》 迟小么 作品

随8月刊(总第004期)赠送

第三磅――《菩提用来遗忘》段年落 作品

随9月刊(总005期)赠送

第四磅――《夏日歌颂者》沈嘉柯 作品

定价:20.00为回馈《同学绘》广大读者随10月刊(总006期)赠送

这世间定有一种爱,能夏了夏天,能让人歌颂。

唱过一首复习小情歌,世间独一无二的花儿后来都去了哪儿。

他的麦片男生,曾有过一双斑马鞋子,带他走过一场无色旅行,画了一张双子素描,再去这个宇宙里所有寂寞的星球里流浪,而后发现少年再不见。

于是,这个世界诞生了一位夏日歌颂者。

沈嘉柯十年短篇中的经典小说。

以夏日为主题发生的故事,恒久在日光之下耀眼,熠熠生辉。

心动历久弥新,情怀悠远沁凉。

沈嘉柯

青春小说名家,期刊界当红作家。

于国内百余家青春时尚刊物《新蕾story》《同学绘》《花溪》《南风》《知音女孩》《青年文摘》等发表爱情小说百万多字。

出版有《挽臂同看蔷薇星云》《这么近那么远》《假装深爱少年c》等多部作品。

《致无尽光年》于《同学绘》杂志火热连载中……

个人网站:省略

第五磅――《渐行渐远的时光》苏恨歌 作品

定价:20.00为回馈《同学绘》广大读者随11月刊(总007期)赠送

青春偶像作家苏恨歌7年文学精华

唯美笔锋再现渐行渐远的斑斓时光

期刊人气之王,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苏恨歌大成之作,10万字海量青春群像,再现记忆中永不褪色的恋恋时光。2010年《同学绘》魅力巨献,蒋峰、张悦然等数十位当红作家联名推荐,再掀青春文学流行狂潮!

《渐行渐远的时光》是继苏恨歌畅销小说《后来的我们》《系里系外》之后的经典合集。合集收纳了其从事写作以来长达2500个日夜所凝刻的文字精华。将会完美展现苏恨歌天马行空的幻想帝国、唯美浪漫的初恋情怀、刻骨铭心的成长之痛、充满哲理的青春之思。

7年时光,渐行渐远,220752000秒的点滴感动,如同一条与时光倒行的长河,将会带着你,重回年少,重回藤蔓翠绿,麦田葱盛的璀璨年华!

第六磅――猜!

来自同学绘的XXX?

文学之星大赛优秀选手?

拾爱系列――仅剩4席,盛邀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