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要通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急性咽炎 一般有咽黏膜红肿、疼痛与吞咽困难等症状,可选用青黛散,它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将其喷撒于患处即可;也可内服珠黄散,每次0.6克,一日2次,另取少许喷撒于患处。如果患者除咽喉肿痛外,尚伴有痰黄、咯吐不爽、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可服清咽润喉丸,每次2丸,一日2次,用温开水送下。
慢性咽炎 表现为咽部干燥隐痛,言后尤甚,常反复发作,且有咽部黏膜慢性充血,不易治愈。此类患者可服用清音丸,每次1~2丸,一日2次,用温开水送下。也可用西瓜霜碾成细末吹于患处,每日2~3次。同时患者还需积极防治鼻炎,以免加重咽炎病情。
急性喉炎 患者有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或无声,胸部满闷、咳嗽痰黄、口干欲冷饮、便秘尿黄等症,可服清咽利膈丸,每次6克,一日2次。也可服用六神丸,每次10粒,一日1~2次,含化或用温开水送服,孕妇禁服。
慢性喉炎 有咽干、红肿疼痛及声音嘶哑等症时,患者可服清音丸,每次1~2丸,一日2次,用温开水送下。
慢性单纯性喉炎 患者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声音沙哑,时轻时重,常感喉干、微咳或隐痛,或有少量黏液等,此类患者可服用金果饮,每次15毫升,一日2~3次。
急性扁桃体炎 表现为双侧咽痛,吞咽时加剧,且常伴有头痛、发热、怕冷、四肢酸痛等症。患者可服喉症丸,成人每次含化5~10粒,一日2次;3~10岁儿童,每次3~5粒,一日2次。患者也可应用清咽润喉丸、青黛散等治疗。
慢性扁桃体炎 患者常感咽部不适,有咽干、咽痒、咽痛等症,此类患者大多有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史,可服用青果丸,成人每次1丸,一日2~3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服1/3量。但这种方法对外感风寒、头痛、声音嘶哑者,不宜应用。患者还可服用玄麦甘桔冲剂,成人每次1袋,一日3次;7岁以上儿童减半;7岁以下儿童酌情使用,以开水冲服。此法对外感表证未除,或痰湿内盛者忌用。另有一种办法是服用清喉咽合剂,每次20~30毫升,一日2次,用温开水送下。
病毒性咽峡炎 有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多、吞咽不利、咽干口渴等症者,可服喉炎丸,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效,成人每天10粒;孕妇忌用;小儿酌减;外用时,用水调敷于患处,若已破损忌用。
“同一个气道、同一个疾病”概括了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密切的关系,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约1/3鼻炎患者会同时或先后发生哮喘,而不伴哮喘的鼻炎患者中约2/3存在支气管黏膜高反应性,他们更易发生哮喘;而患有哮喘者中约2/3患有过敏性鼻炎,且鼻炎常先于哮喘发生。所以正确诊断治疗过敏性鼻炎、早期识别气道高反应非常重要,而临床实践中存在困难。中医认为肺与鼻有经络联系,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治则中无论鼻炎、哮喘均从“肺”论治。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对患儿特应性体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阻断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可能。这就所谓的异病同治,避免了漏诊而延误病情。
中医认为婴幼儿反复喘息为“痰哮”,治疗见独到之处由于哮喘症状在婴幼儿呼吸道疾病中缺乏特异性,加之传统肺功能检查儿童难以配合,因此早期确诊哮喘较困难,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危险指数筛查可疑哮喘儿童,给予抗哮喘药物治疗,但强调3~6个月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实际上,儿童哮喘既存在诊断不足,也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我们工作中观察反复喘息的婴幼儿多见喉中痰声噜噜,活动及高兴或哭闹后喘息明显,但多一般情况良好,每遇感冒等情况症状加重而就诊,他们常体型偏胖,伴有或轻或重的湿疹,面色少华,腹胀,舌苔滑腻,我们认为此类患儿应属“痰哮”。痰湿内蕴为其病机关键,痰伏于肺,遇外邪侵袭、劳倦过度、饮食不当等因素使肺气不降,引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而致喘急;湿邪困脾,而致面色少华,兼有腹胀,治疗中应注重健脾化湿祛痰。常选用小青龙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本方实可归入扶正解表剂,因素有水饮之人,脾肺之气必虚,更易感受风寒之邪,故见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方中麻黄为肺经专药,疏风宣肺,散寒平喘;桂枝辛温,解表散寒,温阳化气;芍药,和营养血;五味子,入肺肾经,敛肺止咳,祛痰平喘,兼滋补肾气;干姜,温肺化饮,燥湿消痰;半夏燥湿化痰,和中健胃,降气平喘;细辛,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地龙、蝉蜕,为虫类药,解痉散风之本力雄;甘草调和诸药又有激素样抗炎作用。疗程2周-1月不等,经治疗患儿痰去喘平脾健,病情不易复发。
2预防
2、1“苗”期的治疗“苗”期的治疗属于哮喘的二级预防。有专家认为哮喘为一种异源性临床综合征,可能是多种机制以复杂方式联合起来形成多样的临床表现。婴儿期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皮炎(湿疹)、食物不耐受(呕吐、久泻)和反复喘息,而儿童期的主要问题是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结膜炎,所以说哮喘可能是一种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其炎症反应的源头在骨髓,可以引起机体多个“远端”组织的炎症改变。而婴幼儿期和学龄期过敏因素如何影响儿童哮喘的转归也是国外哮喘专家研究的热点。王烈教授提出的“小儿哮喘苗论”,认为苗期为“痰蕴状态”,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可见虚胖、白光白、湿疹、鼻塞、易感、常泻、佝偻病明显、对药物过敏等。而有“痰蕴状态”现象者,有发生哮喘的倾向,但不完全皆病喘。强调对上述阶段的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其一针对湿疹和慢性腹泻的治疗,中医多主张从脾论治。湿邪被认为是湿疹和腹泻两者的病因关键,而湿邪的产生与脾失健运和脾虚两个因素有关。在湿疹的治疗中应根据病情注重健脾、运脾、清热、除湿和养血几方面。慢性腹泻的成因复杂多样,但最终都是因为肠黏膜结构或功能受损,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可伴有呕吐、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气健运,则胃肠运化水谷功能旺盛,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健全,在久泻的治疗中更重视健脾益气。湿、痰同源,中医对湿疹和慢性腹泻的治疗阻断了机体痰湿状态的形成,从而预防了哮喘的形成。现代药理也证实治疗上述疾病的常用方剂如保和汤、二陈汤、归脾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均有调节Th1/Th2细胞网络平衡的作用。而西医治疗婴儿湿疹仅仅是外用激素类药物,明确牛奶蛋白过敏的让患儿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喂养,但不能根治湿疹,易复发,且有可能造成婴儿某些营养素的缺乏。而对于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二针对呼吸道病毒的治疗,中医药具有重要意义。呼吸道病毒感染被视作小儿哮喘发生的重要激发因素之一,尤其是RSV、鼻病毒、流感病毒,其中病毒长期存留于呼吸道黏膜细胞不能被彻底清除是诱发喘息反复发作的原因。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中药具有清除病毒、促进损伤细胞修复的作用。本科马融教授等研究证明防感合剂通过诱生体内干扰素对RSV发挥拮抗作用,可显著延长鼠RSV攻击后的存活时间;任勤等研究证明防喘合剂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
2、不要太大声说话。说话大声不是错,但是太大声就会造成同事的反感,可能有的时候谈论的话题比较隐私,被你的大喇叭重复一次就变得众所周知。
3、不要言辞恶略。职场中使用语言要文明,不要把那些不雅的文字带到工作中去,这样子会将自己的素质降低,也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
4、不要有过多肢体语言。说话配上相应的肢体语言可以更好的表达说话内容,可是过多的肢体动作就会让别人认为你这个人很奇怪,所以懂得适当收敛就可以了。
可以自疗的咽喉肿痛
一般地说,单纯的咽喉肿痛可以自我药疗。多由普通感冒、单纯性急性咽炎或慢性咽炎引起,局部症状明显,全身伴随症状非常轻。此时,如采用自我药疗的方法,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1.局部治疗可选用华素片等口含片。
2.对症治疗 可适当采用解热止痛药物,如复方阿斯匹林等。也可用漱口药保持口腔卫生,如复方硼砂溶液或甲硝唑漱口液等,每日多次漱口。
3.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对治疗咽喉肿痛有独到之处,也是自我药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急性咽炎或慢性咽炎有良好效果。
风热邪毒感染所致急性咽炎:咽痛常较重,伴流黄涕、便秘等症,可采用疏风清热、消肿利咽之法。方药常可用银翘散和银翘解毒片,也可用银翘散加减方,如金银花15克、连翘9克、桔梗6克、薄荷6克、大青叶12克、桑叶9克、卢根15克、射干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1疗程。中成药可选用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六神丸、万应胶囊、黄连上清丸、一清胶囊、银黄含片、草珊瑚含片、咽立爽口含滴丸等。
外感风寒所致急性咽炎:咽痛不甚严重,常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水涕、喷嚏、咳嗽诸症,可采用疏风散寒、解表利咽之法。常用方剂荆芥9克、防风9克、柴胡6克、羌活6克、独活6克、前胡6克、桔梗6克、枳壳6克、茯苓6克、川芎3克、炙甘草3克,可酌情加减,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1疗程。
推荐方:药茶 金银花15~30克、15~3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胖大海5枚、生甘草6克,每日分3~5次代茶泡饮,或用1000毫升水煮后代茶每日多次随时饮用。该方对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清喉利咽有良效,慢性咽炎者可长期饮用。
不可以自疗的咽喉肿痛
如果除咽喉肿痛症状外,还伴有以下一些症状,则不宜采用自我药疗的方法,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1.咽喉肿痛伴发热头痛、周身不适,体温达38℃以上。多见于急性扁桃体炎,它不同于一般的咽喉肿痛,发病急,多伴发热头痛、周身不适,体温常达38℃以上,也可伴有吞咽困难和吞咽痛。急性扁桃体炎如果没有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可进一步并发为扁桃体周围炎或扁桃体周围脓肿,还可能引起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肾炎或关节炎等疾病。因此,病人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咽喉肿痛伴吞咽梗阻感或吞咽困难,吞咽时咽痛加剧等。多见于急性会厌炎,该病除表现为咽喉肿痛外,多伴有吞咽梗阻感或吞咽困难、吞咽时咽痛加剧等特点,严重者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急性会厌炎常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可突发喉梗阻而窒息,危及生命。因此,出现咽喉肿痛伴吞咽梗阻感或吞咽困难时,必须去医院入住急诊监护病房进行观察和治疗。
3.小儿在咽喉肿痛的同时,出现特征性的吸气性喉鸣音或哮吼样咳嗽声。多见于小儿急性喉炎,它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即在咽喉肿痛的同时,常可出现特征性的吸气性喉鸣音或哮吼样咳嗽声,重者伴有呼吸困难。由于小儿对疾病的表达有一定困难,而小儿声门下黏膜组织松弛,在急性感染时易出现明显水肿而发生喉梗阻,且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应及时送医院急诊处理。
4.单纯性咽喉肿痛经一周左右的自我药疗,大多数病情好转或痊愈。如果治疗后症状仍未缓解,或出现了其他症状,如咽喉疼痛加剧、咽喉梗阻感、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等,应及时就医,接受进一步检查。
急慢性咽炎常用自疗药物
需要注意的几种情况:
警惕咽喉部癌症发生。咽喉肿痛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急慢性炎症所致,但一部分咽喉部肿瘤病人也常可表现为咽喉肿痛、咽喉异物感、咽喉梗阻感、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等症状,因此必须引起注意。特别是当咽喉部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如肿瘤浸润及压迫邻近组织,肿瘤的破溃或激发感染等均可出现咽喉肿痛。因此不明原因、隐匿起病、无畏寒发热、钝性持续性的咽喉肿痛,或经抗炎治疗无明显疗效者,应尽早去医院耳鼻咽喉科和相关学科作进一步检查。
可以长期服用“润喉片”吗?如果慢性咽喉炎能排除器质性病变,且病人服用“润喉片”对改善咽喉肿痛症状有效,则长期服用“润喉片”无妨。因为“润喉片”本身一般比较安全,无明显的副作用。注意,最好能定期检查咽喉部,及早发现新问题。
咽喉肿痛需要使用抗菌药吗?一般认为咽喉肿痛不必应用抗菌药,可以通过中医中药及自我药疗达到治疗效果。但如有以下情况可考虑使用抗菌药:① 急性咽炎全身症状重,如发热、畏寒、四肢酸痛、周身发热、体温38.5℃以上,且咽部肿痛明显;② 咽喉肿痛且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③确诊为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炎、扁桃体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肿、急性会厌炎等急性感染性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