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ct室院感工作计划

ct室院感工作计划

ct室院感工作计划

ct室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2年8月开展该项技术以来,CT下模拟定位共620例,其中头颅原发及转移性肿瘤80例,鼻咽癌32例,肺癌及肺转移瘤168例,直肠癌56例,胰腺癌20例,肝癌及肝转移瘤186例,纵隔转移癌性淋巴结肿大80例。

2应用方法

2.1设备:CT设备GEL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及北京大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全身肿瘤立体定向适形放疗系统STAR-2000型,放射设备有X–刀、EleKTA直线加速器及philipspinnacle8.0逆向调强计划系统。

2.2头颅及鼻咽部定位方法:①换上头部X-刀固定头架及其水平专用床板,调节好中心线及其水平线;②患者仰卧于定位床,固定头部及面膜,打开CT定位激光灯,使眶听线垂直于床面,失状面置于头架中间,利用热面刷面罩固定好头部并调节头架水平面(x)、失状面(z)、冠状面(y)、最后在扫描区内放置交叉线立体定位标记板,用定位标尺于患者的面膜上画完定位标记并记录数据;③扫描范围:头颅定位从听眦线到头颅顶部,鼻咽部从下颌骨颏部到听眉线。

2.3体部定位法:根据患者的体型与病灶大致位置采用二种定位方式,即体部框架定位和交叉定位,患者体态较胖的用交叉定位,较瘦的适用体部框架定位。

2.3.1框架定位法:预先在CT床上放置一块特别的垫板,以抵消CT床的弧形下凹而引起基础体架放置的不平稳状态,在基础体架及体部摆位架放置于CT床上后,将体部摆位架上的4个螺丝拧紧,然后插入定位销并锁紧。紧固螺钉、旋动水平状态调整螺栓使CT机定位线与体部摆位框架的X、Y、Z刻线成水平或垂直,完成预调整。将真空成型垫放在基础体架上,旋动板手打开横梁,让患者穿紧身内衣或躺在真空成型垫上,嘱病员平静呼吸,然后把三个定位标志杆装在体部摆位框架上,移动该标志杆,使其恰好与患者相接触,记录下此时三个定位标志杆的深度值与定位杆固定板数据值,并在与患者的接触处用深色笔做下记号,然后将三个定位标志取下。以上过程确认无误后即可做CT定位扫描。此技术精确度高,但较复杂,时间较长。

2.3.2交叉线定位法:基于框架定位空间范围较窄,对体型较肥胖者适用本法。将基础体架放在CT扫描床上,患者躺在基础体架上,在患者靶区中心附近位置安装三块交叉线定位标记板,打开CT室安装的激光定位线,使两侧交叉线定位标记板的水平线与CT室的激光灯的Y轴对齐,上面一块交叉线定位标记的水平线与CT室激光灯X轴对齐,并利用激光灯调整使三块交叉线定位标记板的金属丝交点处于一个水平面内,用胶带将交叉线定位标记板固定在体膜上,沿交叉线定位标记板边缘在体膜上画交叉延长线标记。以上程序确定无误后,即可进行CT下定位扫描。此法简单、省时、快捷,但精确度不如框架定位法。

3讨论

CT模拟定位是将患者在治疗下进行CT扫描,其基本原理是在患者体外建立一个相对空间的坐标系,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将患者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计算出靶区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相对空间关系,使肿瘤受到最佳剂量照射的同时,使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仅受到很小的可逆性损伤,提高放疗疗效。

3.1扫描技术:患者以相同的做CT定位片扫描,在皮肤表面的标记线上放上铅丝,调整患者及CT床面的各个定位点,使CT机房墙上固定激光灯线与患者在模拟机下标记的计划线重合,以确保照射野中心平面与CT横断的平行,然后进行CT扫描。定位扫描主要用于建立病灶及周边敏感器官相对坐标参考系,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直接的影像资料。我们使用专用负压袋,病人仰卧于定位床上的负压袋中,摆好抽出负压袋中空气,负压袋逐渐变硬,成为不易变形的固定状态,以固定效好,先扫出治疗部位的正位定位图像,设定出扫描的上下界范围,记录各种原始数据。

3.2CT模拟定位扫描中注意以下事项:①扫描参数的选择,常规采用120kV,300mA.进床速度13.75mm/rot,旋转速度0.5/ROT,探测器16排,层厚5.0-10.0mm,间隔5.0-10.0mm,DFOV显示野为50cm,头颈部作2.5mm重建,体部作5mm重建,重建采用标准模式进行,获得图像数据传入GE后处理工作站,再将图像转入放疗室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②按序扫描,不能重复序列扫描,否则计算机软件难以进行图像重建和精确计算肿瘤靶区体积;③增强CT扫描常规建立静脉通道,经高压注射器注入80-100ml碘对比剂,注射速度为2.8ml/s。应薄层扫描,扫描范围应更宽,以确定计划靶区及邻近重要脏器的毗邻结构的显示,这样才能准确地进行剂量学计算,确保治疗计划制定过程中各种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④图像的窗宽位置选择技术,窗宽、窗位的选择应兼顾病灶及定位标志点,即要清楚显示病灶的大小、范围、密度,又要能清楚显示它的定位坐标点;⑤如检查胸、腹部时应嘱病员抬高双手臂,以减少皮肤定位误差和图像伪影;⑥减少病灶移动,位于腹腔及肺下部病灶CT扫描定位时,必须束紧腹带,以减少定位扫描过程中出现呼吸动度,胃肠蠕动等,不自主运动引起的病灶移动。同时训练病人扫描时采用平静呼吸闭气,使呼吸深度均匀一致,使扫描层面保持相同的呼吸相,保证层面的连续性,否则,因呼吸深度不一致,而使病变的部位漏层或层面重复,导致CT定位的不准确性,而影响治疗计划。

3.3X和Y方向的精度主要取决于CT扫描装置像素的大小。人为在CT模拟计划系统中选择定位标记点也可带来一定的误差。定位激光灯的准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也是CT模拟定位误差的来源之一。所以在进行CT定位时,会提高CT机空间及密度分辨率,须注意各个环节,经常进行维护,调节校准。每周定时作CT水模校正,以保持CT值的准确恒定。

3.4图像融合技术:其目的是将显示不清的肿瘤或正常结构在其他优势图像进行勾画,同时在CT图像相应部位显示勾画轮廓,使CT模拟中对靶区和危险结构确定更加准确,常用者包括MRI/CT融合、PET/CT融合、ECT/CT融合。

ct室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的现状

现在一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为三到六个月,进行医学影像专业全科学习。学生进入各实习科室后,由教学秘书进行各科室轮转安排,当值的技师指导参与日常的医疗行为。在工作中,发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实习工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对学生要求不严,临床技师忙于医疗服务,不能系统的讲解仪器的性能、操作等,只能遇到具体的病例具体指导,就会导致学生掌握细枝末节,不能整体掌握仪器的情况出现。2)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影像技术操作,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不高,组织纪律性不严。3)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对影像技术的综合运用,比较影像学的知识掌握的比较欠缺。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实习前的服务理念培训

实习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很少有服务理念,而进入实习医院后,将成为医院员工的一部分,实习生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医院和科室的形象。其中,个人形象、与患者的语言交流、如何接听电话、如何应对常见的投诉或意外情况是培训的关键,是带教的重要部分。我的体会是实习生的服务意识培训要达科室的标准才能进入专业岗位,才能与患者及带教老师交流。

2)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

大型综合医院影像科一般X线、CT、超声、MRI等专业岗位。各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实习要求不同,实习生又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实习时间又有三个月、半年,每个实习年度进入影像科的实习生人数也不一样,因此,要使每个实习生能够相对公平地在各专业岗位获得相当的实习机会。即每天进入一个岗位的人数、实习时间、实习教师、实习资源等基本一致,实习前制订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十分关键,计划包括《全体实习生年度实习安排总表》和根据总表制订的《每个实习生实习安排及考核表》,总表将每个实习生对应一个唯一编码按照实习时间长短及专业岗位编入表中。保证实习机会的公平和实习秩序。个体表则严格规定了各实习生在各专业岗位的实习次序、进人时间、结束时间、专业组长确认签名、实习评价、备注中的实习要求等,个体表由实习生进入新岗位时交给岗位组长.以保证实习过程的完成和实习效果[1]。

3)实习生进入专业岗位相关的课题组

操作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影像技术操作不能创新。新指标、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同一疾病不同影像设备的诊断效果研究,疾病扫描参数的变化研究等,这些研究几乎是

无穷无尽的,需要影像技术及实习人员的参与。实习生通过一些简单实用的与专业岗位工作有关的研究的锻炼,一方面能更深入掌握实习知识,另一方面学习到了医学研究的方法。

4)强调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高新技术在影像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CT、MRI、CR、DR等医学影像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些众多的高端仪器里,键面多是英文显示,并且计算机的功能和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大学生专业外语和计算机课程比重,提高影像技术人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2]。

5).适当增加到设备科轮转的时间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的售后维修工作。而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基本都在影像科轮转,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同时对维修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实习生到设备科学习,可以全面的了解医院的医疗设备情况,学习小型仪器设备的维修,更好的掌握维修方法,锻炼维修技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6)医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随着医疗竞争的激烈,医患纠纷的紧张,部分教师感觉到压力很大,少数教师会应付的心理,感觉教学任务,应付完就行了。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影像科是按各功能单元划分,磁共振、超声、CT、X线诊断等各成体系,难免造成教师对各单元掌握知识的不全面,造成知识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实行影像科大轮转,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知识,掌握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二是固定实习带教老师,医院制定实行带教老师培养政策,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面,加强对带教老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奖励,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热情,增强责任感,带教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总结

ct室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1.1显然医疗建筑受众人群最大部分是患者。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就医环境,减少或避免医患纠纷,是设计师的首要考虑的问题。毫无疑问,医疗市场正进行着革命性变革,未来医院会向“人性化医院”、“高科技化医院”发展。减少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排队等候时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解决方式有以下几点:

1.1.1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及设备,患者可以自行在家里或医院统一地点,网上预约挂号,减少排队等候时间。

1.1.2提供良好的候诊及足够的空间排队等候。例如,开敞的候诊大厅或内庭设计,利用LED显示屏叫号等候。增设人体工程学的座椅及满足人际交往的安全距离。利用室内家具及绿植阻隔视线、分流人群。又如:门厅人员混杂,排队挂号应该单独设置,避免走动穿插排队的人群。

1.1.3分科室挂号利用建筑楼层不同划分不同区域。就近挂号、划价增加窗口。设置绿色通道,为急病患者、军人、行动不方便病人提供方便。减少患者等候疾苦。

1.2医护人员的办公条件的改善,为投入战斗第一线的医疗天使们提供一处安静的休息空间。提高医院人性化设计水平。

1.2.1医院就医都是病人,这里不乏传染性疾病,医护人员能用单独的卫生及洗漱空间。关爱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势在必行。

1.2.2医护人员有单独的出入口、更衣室、值班室等远离患者。

1.2.3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有空间活动,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有空间交流设置室外比赛场地,为工作人员提供一处锻炼身体的场所。

二.综合医院流线设计理念

医院作为人流量、车流量高度集中的场所,需要具有充足的空间解决人流、车流及污物流线的问题。不解决好此问题,势必造成病人就医不便、场面混乱的状况。医院建筑流线复杂,主要包括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医护人员、探视家属、药品、洁净品、食品、污物、垃圾等,必须有良好的水平与竖向交通组织设计,才能使各种人流、物流合理流动。通过合理设置医疗街、专用走廊、自动扶梯、病床梯,客梯和楼梯,使病人、医护人员均能合理流动互不影响,同时通过设置货梯,使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相互避免交叉。

2.1重要功能科室设计

2.1.1核医学科核医学科位于门诊医技楼地下一层,包括回旋加速器1台、PET-CT1台、ECT2台。回旋加速器用于制造注射用药。科室内分为高活区、中活区、低活区,根据需要采取防护措施。PET-CT患者、ECT患者、医护人员、核源均与独立通道,互不交叉。医护人员须经过卫生通过方可进入防护区。

2.1.2放疗中心放疗中心位于门诊医技楼地下一层,设2台直线加速器、1台钴60、1台伽玛刀、1台后装机、1台模拟定位机、1台CT定位机、1台中子刀及1台热疗机。候诊区利用下沉庭院采光,可给患者舒适的心理感受。科室内部诊断、治疗与医生办公区域都相对独立。

2.1.3中心供应中心供应位于门诊医技楼地下一层,与三层的中心手术不垂直布置。其内部设有2部洁净电梯,可将无菌品直接送达手术部,保证手术部器械敷料的供应。手术后可回收污物通过建筑南侧的污梯运至中心供应收件厅,实现手术部洁污物品的垂直循环运送。中心供应式布置严格遵循洁污分区分流原则,以单向流线经分类、清洗、打包、消毒送至发件口。中心供应室采用机械排风系统,以保证室内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心供应室洁净等级为Ⅲ级。具体工艺由专业公司另行深化设计。

2.2流线行走原则

各流线有各自要求,有些禁止交叉的。

2.2.1门诊口应设计回车半径,避免和门诊大量人流产生交叉,影响到急诊就诊时间。

2.2.2传染病门应该单独开设,避免交叉感染。

2.2.3儿童门诊易设计一楼,并单独出入口,避免与成人病人交叉感染(因为儿童免疫功能发育不全)

2.2.4尸体路线应隐蔽,不应与患者及无关人相遇,更不能跟食品供应路线交叉。尸体出入口最好由太平间直接出大门至街道。

三.综合医院设计新趋势

综合医院可以配置自己的康复娱乐设施,并对外开放。例如一个健身康复中心,提供手术后恢复的物理治疗的使用,也为医院辛苦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活动场所。考虑增加心理指导和治疗的场所和科室。因为在古代,医疗设施不健全,医院住院主要为病人提供疗养场所。也符合现代通过调动部分病人自身免疫康复的原则。医院提供科学的康复治疗是必要的,属于介入治疗。身体机能的调动及心理疏导,对康复身体的信心不容忽视。因此,设计为提供这样一个场所提出了挑战。

四.结语

ct室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标准;CT增强扫描;护理干预;肝癌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32-02

目前临床上诊断肝癌的常见方法为CT增强扫描,研究表明CT增强扫描诊断肝癌准确率为90%以上。造影增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肝癌病变的定位诊断率,且利于定性诊断。注射对比剂还有利于发现静脉中的癌栓,该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地使用[1]。在实际过程中,笔者发现往往会出现造影剂渗漏、注射失误以及肝癌患者出现焦虑情绪。因此,应该加强对行CT增强扫描肝癌患者的护理干预。本研究主要将CNP应用于行CT增强扫描的肝癌患者护理过程中,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的100例行CT增强扫描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33-79岁,平均(60.22±10.77)岁;文化程度包括:本科及以上23例,中学62例,文盲15例;职业分布情况:工人44例,农民29例,干部27例。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分布及职业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士按照常规CT增强护理完成工作。预约登记,并告知CT增强扫描中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构建静脉通路,注射造影剂。对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严密地观察。

1.2.2观察组

1.2.2.1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的成立科室主任应全面地进行负责,护理组织负责整个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医师1名,CT操作技师2名,护士2名,护理组长1名。护理组长负责对护士的CNP工作进行指导、培训以及护士在完成观察组、对照组工作之后进行效果评估。

1.2.2.2CT增强护理CNP的建立CNP的制定主要是根据《医学影像学》及《护理学基础》中所提出的标准,由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制定出CT增强注射造影剂护理路径表以及CT增强注射造影剂护理路径表,分别供护士与患者使用。

1.2.2.3CT增强护理路径的实施具体步骤包括如下:预约工作,护士在接到临床科室护士以及门诊患者送来的CT增强预约单之后,应积极地做好预约登记,将患者用的CT增强护理路径表发放至每位患者的手中,并积极地指导患者对路径表进行阅读,了解CT增强前的准备、注射造影剂的过程、目的、意义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获取患者的信任及配合,并签订相关协议。操作前,护士应严格地按照护理路径的具体步骤,核实及评估患者,再次询问是否出现过敏史;选择粗而直且弹性较好的血管,构建静脉通道:准备好用物以及抢救药品、设备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积极地指导并协助患者取检查卧位,教会患者何时呼气、何时屏气,以确保影像的质量;告知患者穿刺部位肢体应保持固定;在快速注射造影剂时,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全身发热,特别是下半身,或者咽喉部感觉有造影剂的药味,这属于正常现象,无需紧张,若出现恶心,呕吐或胸闷气促、心慌且注射部位胀痛时要及时告知检查医生和护士;按照检查部位,选择规定的注射速度,确保图像质量,按照患者年龄、心肺肾功能、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速度以确保医疗护理的安全性等。操作后,对患者是否出现不适症状进行严密地观察及询问,并协助患者缓慢离开检查床,告知患者在检查室外留观区休息半小时候,若未出现不适症状方可离开。注意在休息期间,应指导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门诊患者需告知何时领取报告;护士在执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完成之后需在护理路径表中签时间及签名等。此外,还应对临床护理路径中所出现的变异进行分析,并及时地进行纠正处理,以确保临床路径正常实施。

1.3评价方法①焦虑情绪的评价。检查前以及增强扫描半小时后,由护士对两组患者发放测量表,患者独立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填写。SAS分值为40-49分为焦虑情绪,>50分为伴随焦虑症状[2]。②增强扫描之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反应程度。按照造影剂不良反应的轻、中及重度指标进行观察:轻度反应:恶心、头晕、呕吐等反应;中度反应:全身出现荨麻疹、眼睑水肿、胸闷等反应;重度: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休克等反应。

1.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在相关指标、心理情绪及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

1.5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

2结果

2.1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分析见表1。

3讨论

CNP能够确保治疗、护理精细化、标准化以及程序化,且能够明显减少治疗过程随意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在本研究观察组中,护士在向患者提供护理干预的过程中,以护理路径作为指引,变被动为主动,且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化以及有预见性地执行各项护理操作,从而确保了整个检查过程的连贯性,不仅大大缩短了检查时间,而且还保证了检查及护理的质量,同时满足了医护人员的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由表1可知,观察组不良护理事件(包括造影剂渗漏、因注射故障而导致检查中断及护理差错)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且护理时间明显缩短。

作为确诊肝癌常用的检查方法,CT增强扫描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于第1次做增强扫描的肝癌患者来说,增强CT的意义、方法以及具体过程都很陌生,患者常常处于信息缺乏、环境陌生等心理压力中,表现为焦虑、恐惧、多疑、抑郁、敏感等,再加上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均可以导致增强扫描的失败,影响到随后的治疗以及复查效果[3]。由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SAS得分显著小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小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在CT增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楠.冷循环微波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2):1090-1091.

ct室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肌梗死;脑出血;路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43―01

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溶解术后脑出血是临床上少见但非常严重的疾病之一,发生部位多在幕上,偶有硬膜下、幕下和多源性。患者个体情况差异极大,对综合护理要求较高,必须采取个体化护理。本研究针对临床特点及结合脑出血患者的一般护理,采用路径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09-01至2013-01于我院治疗心肌梗塞伴发脑出血患者76例,研究组患者44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71.3±5.1)岁。者血压水平:175.6±21.89/95.44±11.76mmHg;合并冠心病史者5例,初发心肌梗死25例,再发心肌梗死3例。拉斯哥昏迷评分4-12分,平均(8.3±3.7)分。头颅CT显示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9例,颞叶及枕叶皮质下15例,破入脑室6例。对照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9.8±4.9)岁。血压水平:180.4±17.5/99.3±14.8mmHg;合并冠心病史者2例,初发心肌梗死17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拉斯哥昏迷评分4-11分,平均(7.9±4.4)分。头颅CT显示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5例,颞叶及枕叶皮质下10例,破入脑室4例。两组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①均出现心肌梗死;②急性起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③颅内压增高;④头颅CT典型的高血压脑出血的影像表现。研究组手术治疗患者14例(31.8%),对照组10例(31.3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时常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德国拜尔公司生产)300mg嚼服,氯比格雷(杭州赛诺菲公司生产)225mg。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杭州赛诺菲公司生产)40mg皮注抗凝。确诊合并脑出血后立即停止溶栓,停止抗血小板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给予吸氧、扩冠、极化液、脑细胞活化剂及脱水对症治疗。对于满足手术指标患者进行脑外科手术。

1.2.2 临床路径护理方案

第一阶段:接诊患者,全面评估患者各项基本情况,做好常规准备:如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心肺功能,泌尿系 B 超、CT检查等。

第二阶段:系统治疗,手术后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各项生命体征以及肢体活动情况。每次护理操作过后详细记录用药以及过程,并且根据每位患者用药特点和药性制定护理方案。密切注意患者情况,评估状态,调整护理方案。

第三阶段:饮食及康复护理,对于脑出血符合手术患者积极进行手术后护理,术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康复计划。

第四阶段:出院阶段,患者治愈康复出院,2个月后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神经、精神、运动功能改善恢复情况。

1.3 观察及评价指标[1]

术后12个月随访,根据GOS评分进行评价:死亡;植物状态:无意识,有心跳和呼吸,偶有睁眼、吸吮、哈欠等局部反应;严重残疾:有意识,但认知、言语、躯体运动有严重残疾;中度残疾:有认知、行为、性格障碍;有轻度偏瘫、共济失调、言语困难等残疾,在日常生活家庭与社会活动中尚能勉强独立;恢复良好:能重新进入正常社交活动,并能恢复工作但可有各种新后遗症;完全恢复:意识、认知、语言、运动完全正常,无明显后遗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产品与服务的统计学解决方案)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以X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采用q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将P

2 结果

2.1 研究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后12h内死亡1例,24h内死亡2例,脑出血并发症死亡2例,对照组心肌梗死发生后12h内死亡1例,24h内死亡1例,脑出血并发症死亡3例。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状态,两组死亡、植物状态患者无差异,但研究组完全恢复和恢复良好者多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临床途径护理建立

临床途径护理的关键在于合理评估患者状态以及制定完善合理的计划表。计划表的制定包括[2]:①表格绘制,结合各科专业人士意见,作出综合评估,各组人员商讨设计计划,合理规划患者各项检验、治疗、饮食、康复、心理等护理细节。②根据医嘱制定标准化护理计划,保证护理过程全面、准确,按照医嘱执行每一步治疗,详细记录并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③知识宣讲,包括入院宣讲,疾病知识介绍、手术介绍、康复活动讲解、心理辅导等方面。④方案试行,试行对所设临床路径进行检测,找出存在的问题,完善修改方案。

3.2 专科护理

自脑出血症状出现开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语言等的变化,根据病情判断有无手术需要。并针对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3]。对于心梗血栓溶解后脑出血患者,实行实时心电监护。由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存在,常常会发生再通冠脉的再闭、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提放患者出现频繁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以及ST-T的下移[4]。若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警惕潜在的心血管系统病情变化。维持患者营养和电解质平衡,对重症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与维持电解质平衡的同时注意液体量和滴速,早期给予低脂、低钠清淡饮食。对于出现肺部感染、烦躁不安、癫痫发作等并发症者立即对症处理并向医生汇报。脑出血后早期康复对于日后患者生存状态及生活质量极为张亚平护士应配合康复师完成适合患者的个体康复计划,并协助和督促患者及其患者有效执行[5]。包括:①主动锻炼,如医疗体育、作业疗法和生物反馈训练;②被动治疗,如理疗、针灸和按摩等;③康复工程,如矫形器、拐杖和轮椅等。

总之,对心肌梗塞合并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有助于患者后期康复及各系统功能恢复,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Gebel JM, SilaCA, SloanMA,etal.Thrombolysis-related intracranial bemorrhage: a 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244 cases from the GUSTO-1 trialwith clinical correlation. GlobalUtilization of Streptokinase and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Occluded Coronary Arteries[J].Stroke, 1998, 29(3): 563-569.

[2] 富艳冰,王桂静.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康复干预影响[J].现代康复, 2001,5(11):105.

[3] 武 婷,贺 明,邓 莹,等.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J].护理杂志, 2004,21(10):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