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范文第1篇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有CT影像学资料的肾癌患者78例,肾盂癌患者35例,膀胱癌患者79例。肾癌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57.8±6.9)岁;肾盂癌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9~79岁,平均(58.9±6.2)岁;膀胱癌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1例;年龄(58.7±6.3)岁。

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的CT检查均采用GE螺旋CT机,64层,所有病灶均行直接增强扫描.对比剂用优维显,剂量1.5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速率3ml/s。

3.评价指标

分析CT征象及病理结果。肾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局限于肾膜内;Ⅱ期:肿瘤侵犯超过了肾膜但仍被局限在肾筋膜内;Ⅲa期:肿瘤侵犯下腔或者是肾静脉;Ⅲb期:区域淋巴结内发生了肿瘤转移;Ⅲc期:肿瘤在侵犯腔或者是肾静脉的同时有明显的区域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侵犯临近组织器官,或者是肿瘤发生了远处转移。肾盂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范围仅仅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Ⅱ期:肿瘤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但对周围肾盂输尿管肌层也有侵犯;Ⅲ期:肿瘤侵犯肾实质及肾周围组织液;Ⅳ期:已经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者是远处转移。膀胱癌分期标准:T1期:膀胱内可见到明显肿块,但是膀胱内壁无明显增厚,仍然光滑;T2期:膀胱内壁出现了一定程度增厚,但无明显僵硬感;T3a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但是其外缘仍然光滑;T3b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同时在其周围脂肪层中出现了软组织密度影;T4期:盆腔淋巴结出现肿瘤细胞转移,同时侵犯临近器官。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肾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肾癌CT扫描密度上增强后,中轻度以上显著强化者72例(92.3%),中度以下强化者6例(7.7%)。在CT分型上,局限外凸、局限浸润、弥漫性浸润的例数分别为55例(70.5%)、16例(20.5%)和7例(9.0%)。CT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0%,手术后病理分期与CT分期呈正相关。

2.肾盂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肾盂癌CT扫描检查中,病灶的强化程度呈现为明显的不一致。肾盂癌的CT分型显示局限肾盂型、广泛浸润肾实质型、肾盂壁增厚积水型分别为20例(57.1%)、10例(28.6%)和5例(14.3%)。CT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71.4%。3.膀胱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膀胱癌患者中,CT增强后扫描病灶中呈现为均匀强化者70例(88.6%),非均匀强化者9例(11.4%),CT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8.6%,手术后病理分期与CT分期呈正相关。

三、讨论

ct诊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CT;中心型肺癌;病理;准确性

中心型肺癌(central type carcinoma of lung)以鳞癌(squamous carcinoma)最多见,发生在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和肺段支气管,发现时病程一般较晚,手术切除难度较大,且有局部转移,只有尽量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才可获得相对满意的疗效[1]。CT诊断是本病术前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对疾病诊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3]。本文通过对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28例中心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诊断的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中心型肺癌患者为我院2003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男性18例,女性10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8:1;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9.4±6.6)岁。经病理组织活检,其组织学分类为:鳞状细胞癌17例,小细胞癌7例,大细胞癌3例,腺癌1例。

1.2 CT诊断 对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姿势,以3ml/s注射100ml优维显,患者保持屏气,自患者胸骨上窝3cm处扫描至肺底,整个扫描时间控制在8s左右,随后对扫描图像进行诊断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本组中心型肺癌CT正确诊断26例,误诊2例,诊断准确度为92.9%,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85,P>0.05)。

3 讨 论

中央型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肺部恶性肿瘤,多数人对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够重视,诊断时已到晚期,手术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只有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才可保障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CT是中央型肺癌包括鳞癌的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CT是一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对于本病具有安全性高、准确性好的特点。CT扫描图像上,中央型肺癌肿物以及周边组织、血供等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现[4],图像质量高,便于医生根据扫描图像进行肺部情况的分析和诊断。

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CT诊断技术和设备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CT图像分辨率越来越高,图像清晰度越来越好,使得在很多情况下,对患者身体不造成创伤也可以清楚了解到患者体内病变,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CT诊断会出现误判,这与多种因素有关。

本组28例患者中,正确诊断26例,误诊2例,诊断准确度为92.9%。误诊病例的原因,1例是患者气道内存在异物形成局部不规则高密度影,致使透光度降低;另1例为隐性肺癌,缺乏典型的中央型肺癌CT图像特征。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不可单纯依靠CT诊断下结论,需要将其他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病史、其他辅助检查等与CT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误诊、漏诊[5],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总之,CT用于本组中心型肺癌患者的诊断准确性高,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85,P>0.05),且方法简便,无创伤,值得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 吴一龙,张梓涵,王泽旭,等.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王珂,吴红霞,罗民新,等.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3):61-63.

[3] 罗庆纲.30例中心型肺癌的CT诊断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574-575.

ct诊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CT;阑尾周脓肿;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c)-0106-02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的常见病,当阑尾发生化脓性炎症或穿孔后,机体的大网膜及肠系膜便会移行到右下腹部并包裹阑尾,从而形成阑尾周围脓肿,一般于右下腹部可触及[1]。CT等影像学检查对临床诊断阑尾周围脓肿具有较高价值,笔者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应用CT诊断了48例阑尾炎周围脓肿病例,并同术后病理进行了比对,以探讨CT诊断阑尾脓肿的准确性和价值,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研究对象均为本科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阑尾炎患者,年龄16~57岁,平均42.4岁,男性31例,女性17例,病程3~14 d,平均4.7 d;48例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及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同时伴有右下腹疼痛者18例,曾有典型右下腹疼痛病史者16例,另有9例患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为(7.9~20.1)×109/L。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应用仪器为GE CT/e,扫描层厚为1 cm,层距1 cm,平卧位,于患者一次性屏气下完成所有扫描过程(从患者第三腰椎水平开始扫至盆腔上部);行CT扫描前,先给予常规肠道清洗,并口服肠道对比剂以对肠腔进行造影;先行平扫,采用60%泛影葡胺静脉团注后,再对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

1.2.2 病理检查 将48例病例的术后48份组织标本进行处理,切超薄片后,常规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分析组织细胞的形态变化、硫荃染色,做出定性诊断。

2 结果

2.1 CT影像表现

48例患者均表现为右下腹部的局限性肿块影,密度为混合性,肿块直径为3.1~10.2 cm,CT值为18~37 HU;肿块边缘清楚者26例,边界模糊不清且表现为絮片性高密度影者25例(图1),局限性肿块影周围伴有结肠胀气者34例;7例患者肿块影周围伴有气体影,4例肿块影边缘有钙化灶(呈斑点状);12例患者同时有盆腔积液,16例患者肿块影周围结肠出现压迫变形表现,15例患者腰大肌、髂腰肌的前缘显示较模糊。48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后脓肿壁呈环形强化(图2),肿块外形不规整,肿块内密度均匀或者欠均匀及有轻度的强化区。

2.2 诊断准确率

48例经CT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CT诊断准确率为100%。

3 讨论

阑尾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的常见并发症,是阑尾炎病变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发展,其发生部位随着患者阑尾解剖部位不同而不同[2];多数情况下,阑尾周围脓肿处于机体的盲肠或者回肠后方,CT检查相对于其他辅助检查如彩色多普勒等而言,其受机体肠道内气体的影响很小,进而能够将位于腹腔深处的阑尾周围脓肿完全显示出来,并可清晰显示脓肿的外形、大小范围及同周围脏器的关系等,同时对脓肿周围组织的某些病理改变,如肠道积气、临近的肠系膜脂肪间隙欠清晰、腹膜腔内积气、盆腔及腹腔积液、阑尾内粪石等情况也可清晰地予以显示[3],从而为临床明确阑尾周围脓肿诊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特别对于异位阑尾炎周围脓肿,CT检查更具有意义。

曾经有文献报道[4],CT诊断阑尾周围脓肿具有高度特异性(甚至可达到100%),CT不仅可准确诊断阑尾周围脓肿,且可非常精准地鉴别阑尾是否并发穿孔。本次研究中,48例经CT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者,术后病理均被确诊,CT的诊断准确率高达100%。笔者将本次研究结果同国内外相关文献相结合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认为CT诊断阑尾周围脓肿的影像征象有以下几个方面:(1)右下腹部位于盲肠后方、腰大肌前方的肿块影,且呈局限性混合性密度;(2)于发生病变的阑尾的周围脂肪间隙可显示有高密度模糊影改变,呈点片状及云絮样;(3)同发生病变的阑尾相临近的肠腔内积气;(4)右侧腰大肌的前缘显示不清晰,较模糊;(5)于肿块内或者阑尾腔的外面显示有气体影或者结石影[5];(6)行增强扫描,显示脓肿壁呈环形且明显强化(此征象对于阑尾周围脓肿的鉴别诊断有极大参考价值)。

应用CT扫描对阑尾周围脓肿进行诊断时,当与一些其他疾病做出鉴别,主要包括有:(1)肠道回盲部的肿瘤性病变。回盲部肿瘤性病变的CT影像主要显示为病变肠壁厚度增加且不规则,一般表现为偏心性,也有部分显示为环形;行增强CT扫描后,回盲部肿瘤的强化较肠壁炎性病变为弱,且不如肠壁炎性病变增厚显著[6];回盲部肿瘤一般未有周围脂肪间隙的高密度模糊影,且很少同周围肠管发生粘连,如果同时发现伴有侵犯临近的正常组织、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或远处转移病灶等迹象,则可明确做出回盲部肿瘤的诊断;但在盲肠癌肿并发穿孔于盲肠周围形成小的脓肿时,单纯从CT影像方面来对二者做出鉴别诊断则非常不易[7]。(2)阑尾的黏液性囊肿。阑尾黏液性囊肿在临床中不多见,患者未有典型的右下腹转移性疼痛表现或者病史,CT检查是可显示有右下腹部的液性肿块区,且边界清楚可辨,非常容易出现误诊。(3)盲部肠套叠。肿瘤是导致成人肠套叠的主要原因,有70%~75%的盲部肠套叠是肿瘤引起;盲部肠套叠的CT影像表现为典型的靶环征(即四层肠壁)[8],且同时在套叠的近端伴有肠梗阻迹象,故较容易同阑尾脓肿进行鉴别。(4)克罗恩病。克罗恩病主要见于末段回肠,窦道和瘘管的形成是其特征性表现,且肠壁增厚,行结肠注水CT扫描检查或者钡灌肠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总之,CT扫描检查诊断阑尾周围脓肿准确率极高,且无创伤、简便快捷,其在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阑尾周围脓肿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宇宁,傅仲伯. 阑尾周围脓肿48例CT诊断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989-8990.

[2] 李光明,曾军,刘林. 多层螺旋CT检查在阑尾炎术前中的诊断价值[J].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5):58-59.

[3] 黎湘泉,周文明,任小平. 阑尾脓肿的CT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5):89-90.

[4] 熊丽琴,王亚瑟,谭一清,等. 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31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167.

[5] 郑显秋,许崇永,万梦楠,等. 急性阑尾炎的多层CT诊断价值[J].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2):236-238.

[6] 董玉宏. 阑尾周围脓肿的超声诊断[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1,20(6):97-98.

[7] 傅仲伯,杨宇宁,杨芝贵,等. CT引导下双针法经皮穿刺冲洗加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观察[J]. 医学综述,2010,16(23):153-154.

ct诊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颌窦霉菌性病变;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鼻霉菌病,相关数据表明该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提升。在治疗方面其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所以早期诊断对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有着重要的作用[1]。我院对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的87例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CT检查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的87例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上述患者男33例,女54例,年龄为37-78岁,平均年龄为(47.81±3.21)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 17年,平均病程为(5.31±1.71)年。上述患者均确诊为上颌窦霉菌性病变。

1.2方法

采用GE BrightSpeed16层螺旋 CT扫描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扫描始于从上颌骨齿槽突,终止于额窦上方。在扫描的过程中尽量要保证冠状位扫描线与听毗线处于垂直状态,另外对骨质结构和软组织病变进行增强扫描,保证CT扫描的整体性效果。

1.3 CT特异性与敏感性判断

特异性为CT阳性中实际患病人数与CT 阳性人数的比值;敏感性为实际患病人数中CT为阳性的总人数与实际患病人数的比值。

2 结果

上述患者中CT阳性人数为86例,敏感性为98.85%。CT阳性中实际患病人数为84例,特异性为97.67%。

3 讨论

3.1上颌窦霉菌病变的特性

上颌窦霉菌病变是临床中较少见的一种症状,其中女性的患病率大于男性,本研究中,女性所占比例为63.07%,男性所占比例为37.9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2 上颌窦霉菌病变的CT诊断

临床诊断过程中,上颌窦霉菌性病容易和以下疾病混淆[2]。(1)非真菌性鼻窦炎,该病具有较低的钙化率,实际诊断过程中,应当根据钙化的形状和具置进行鉴别,避免和真菌类混淆。(2)鼻窦肿瘤,诊断中,结合CT所显示的骨化或钙化的形态、性质改变以及侵犯的范围,易于和真菌鉴别[3]。(3)变应性鼻窦炎, CT诊断的典型表现为窦壁膨胀变薄,且伴有云雾状的高密度影像。本研究结果显示,CT 诊断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8.85%,特异性为97.67%[4]。

综上所述,上颌窦霉菌性病多属于单侧病变,女性为多发群体[5]。该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CT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较强,可以作为与其他鼻窦疾病鉴别的临床参考依据,CT诊断对上颌窦霉菌性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肖一,朱杰敏,崔金才等.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和临床和病理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J].2010,9(10):4-6.

[2] 朱新进,曾惠良,陈学光等.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12(11):645-646.

[3] 房刚,李继忠,张秀云.上颌窦真菌病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3(11):78-79.

ct诊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腹部创伤;CT诊断;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65-01

目前,随着我国现代交通工具以及工业、农业建设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以及工业、农业生产事故出现明显的增多,临床腹部创伤病例也随之相应显著增多。有报道,腹部创伤的死亡病例数占所有因创伤死亡的病例10%左右[1]。临床治疗方面,除了需要进行迅速、及时的抢救外,对患者腹部创伤的具体部位、范围、程度进行一个准确的了解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2例腹部创伤患者,对这些患者的临床CT诊断资料和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2例腹部创伤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72岁,平均年龄为(45.34±2.12)岁;就诊时间最短的1小时,最长的2天;车祸撞伤挤压伤42例(58.33%),重器击伤21例(29.17%),高空摔伤7例(9.72%),其他2例(2.78%)。

1.2方法:本组患者均使用本院西门子公司SOMATOM Spirit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设定CT扫面层厚为5mm-10mm,设定层间距5mm-10mm,首先进行平扫,在进行增强扫描,CT扫描范围为从膈顶到肾下极,对部分病例进行全腹部扫描。在CT扫描检查过程中要重点观察患者的肠道及腹膜后腔情况,并应该在检查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如果患者情况不稳定应暂不扫描,经过处理等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再及时进行CT扫描检查。待CT扫描结束后,由本院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读片,两人均单独给出诊断,如果诊断结果不同经两人讨论后给出统一结果[2]。

2结果

2.1CT诊断结果:72例中存在脾损伤29例(40.28%),肝损伤15例(20.83%),肾损伤6例(8.33%),肠系膜损伤11例(15.28%),胰腺损伤3例(4.17%),膀胱损伤6例(8.33%),胆道损伤1例(1.39%),外伤性膈疝1例(1.39%)。

2.2CT诊断结果和手术治疗结果比较: 将72例患者在手术治疗中所发现的腹部损伤和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对照,70例完全相同,2例存在腹部血管损伤CT诊断没有发现,诊断正确率为97.22%。

3讨论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腹部创伤病例是因为车祸、摔伤、高空坠落等情况造成的,大部分患者的情况均比较紧急,并伴有大量的失血发生[3]。所以对腹部损伤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是患者的成功抢救十分重要,在CT临床检查应用前,对腹部损伤的检查方法主要为X线检查。而X线检查主要是着重观察患者各脏器损伤的一些间接征象,会存在多脏器和多组织的阴影重叠,会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准确率不高。而CT检查十分符合腹部创伤及时检查的要求,通过CT检查,可以对患者的损伤大小、范围、类别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如果患者出现病情不稳定,即可以随时停止CT检查,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所以CT检查目前为腹部创伤最理想的诊断方法。本文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2例腹部创伤患者,对这些患者的临床CT诊断资料和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经临床CT检查诊断,72例中存在脾损伤29例(40.28%),肝损伤15例(20.83%),肾损伤6例(8.33%),肠系膜损伤11例(15.28%),胰腺损伤3例(4.17%),膀胱损伤6例(8.33%),胆道损伤1例(1.39%),外伤性膈疝1例(1.39%);将72例患者在手术治疗中所发现的腹部损伤和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对照,70例完全相同,2例存在腹部血管损伤CT诊断没有发现,诊断正确率为97.22%。脾损伤为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腹部钝性伤,有报道CT对脾损伤检出和诊断准确性可高达95%。通过CT检查可以更好的确定脾损伤的具体范围和程度,会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4]。脾损伤CT检查主要包括有脾包膜下的血肿和脾实质血肿、脾撕裂以及脾粉碎。肝损伤CT临床表现比较相似脾损伤,会发现肝包膜下的血肿为透镜样、低密度或者等密度区图像,并伴有相应的肝实质变平图像。CT检查肾挫伤可以提供准确的医学影像学资料,可以清晰显示患者肾周的血肿、尿外渗及肾裂伤情况,并且可以更好的显示出腹部以及其它脏器损伤。而肾损伤的CT表现和肝损伤、脾损伤的CT表现也大致相同。包膜下血肿在患者的肾外以及肾包膜内会形成一个新月形的高密度区,会有压迫肾实质。而胰腺损伤CT诊断比较困难,即使创伤后马上进行CT检查,临床表现也可以并不十分明显。而膀胱损伤的CT表现是出现不成形的造影剂会发生外溢,会到膀胱的周围。而腹腔外的膀胱破裂,造影剂会溢入到大腿、、阴囊以及会位,而腹腔内的膀胱发生破裂时,尿和造影剂会直接的溢入到腹腔的内间隙[5],会表现为腹腔积液。通过本组患者的CT诊断检查,仅有两例患者的腹部血管损伤没有被发现,可见CT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对腹部创伤的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通过腹部CT检查可以对患者的腹部创伤位置、创伤类别、创伤面积等临床信息有更详细的了解,为下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星,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9):1281-1283

[2]李晶,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39-1345

[3]袁明远,闭合性腹部创伤的CT检查及诊断要点[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