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调工程论文

空调工程论文

空调工程论文

空调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在建筑通风与空调安装等环节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要求是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而在建筑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的设计过程中,只有将保证施工质量作为前提条件,建筑通风和空调安装等环节施工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1.1确保建筑风管系统的安装质量

在建筑通风与空调安装等环节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根据所设计的图纸和方案进行施工,以便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中,施工人员应该依据具体安装位置来确认风管预埋的准确性;依据图纸上标明的可承受符合来选择适宜的膨胀螺栓固定支架,并在保证保温层完整的同时,将支架放在其外部。在使用支架的时候,施工人员应在托架横担与风管底部放置一些隔热材料,并在吊杆和风管侧面之间保留与保温层厚度相同的距离,以便避免托架与风管之间产生直接接触。在此过程中,施工人员所使用垫片的厚度必须要适宜,以免垫片凸入风管底部,从而保证螺母的连接能够更加稳固。在水平风管安装完毕后,水平风管的水平度必须要保持稳定,所出现的偏差必须要小,最大偏差不能高于3mm,而水平风管的总偏差不能大于20m。另外,在防火阀温度熔断器的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所有阀门进行逐个检查,以便确保防火阀温度熔断器的所有阀门都能够正常工作。在风管系统的安装过程中,建筑的每个房间所安装的风口应保持相同的类型,而为了尽可能的降低风口安装误差,施工人员应采用拉线找平的方式进行安装,以便确保所有风口的标高能够保持一致,同时保证风口表面的平整性。

1.2确保建筑通风和空调安装的施工质量

在安装风机支架的时候,为了提高安装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选择使用相同类型、相同规格的减震器,这也可以减轻施工人员的工作难度。在减振器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依据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所规定的安装位置进行施工,不能在任意位置进行安装,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最合理的位置安装减振器,减振器的受力才会更加均匀,其的作用才能得到真正发挥。因此,在即将安装减振器的时候,施工人员应对施工图纸所规定的安装位置进行检查,并保证具体安装位置的地面的平整性。同时,为了保证所安装的通风机能够正常工作,安装完毕的通风机必须要保持在平稳状态,而水泥砂浆的抹面也必须要平整。只有在平整的基础上,空调器的组装才不会出现偏差。此外,在安装高效过滤器的时候,过滤器外框上的箭头必须要与气流方向保持一致,并且安装误差不能大于1mm。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只有保证建筑通风和空调安装等环节的施工质量,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2.结束语

空调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实践;空调工程;实验

1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降低建筑能耗是如今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也是一件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建筑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及其节能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中空调专业教育是提高我国空调系统设计、运行水平、降低空调运行能耗的重要基础。空调工程是建筑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给学生的工程实践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对空调工程的原理技术及应用仅能做到简单的介绍,由于讲的不够深入不够细致,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空调工程涉及课程面很广,如:热工基础、系统设计、工程管理等许多学科的内容,怎样将技术和原理以及设备这三个方面的知识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呢,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全面更加细致的讲解建筑空调系统及其运行状况,并找出现实工程中将会出现的实质性问题,结合实质性问题与空调原理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是空调工程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多年来的不断摸索,将尝试一次以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变革,以实际案例配合书本内容的教学方法。这篇文章将从教学思路、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三大方向简单介绍教学思想和过程。

2教学思路

使学生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空调系统的相关知识是本课程的重点。如果单单的对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不脱离课本,学生往往在抽象中的概念中脱离了将会出现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单单的传授基础知识,这样不容易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是特别显著,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只是知识和技术的简单罗列,没有突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学生依然不知道应该采用哪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空调技术和设备也不断推陈出新,课本内容往往多年不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是学生们在毕业后在工作中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课本内容不足以解决面临的问题,失去了教育教学的初衷,荒废了学生们的宝贵青春,得不偿失。所以说,从实际问题出发,配合专业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才是空调工程教学的重中之重。根据空调课程讲解的灵活性,配合学校的专业授课设备,可以以一系列具体的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穿插在案例当中。工程的案例选择要具有典型性,能够突出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根据大纲的特点,由简到难,由浅入深。从而达到授课的目的,使同学们在问题中思考、学习。由于解决的是实际工程问题,学生会接触到常用的送风末端、冷热量输送系统、空气处理设备、冷热源机组等硬件设备并进行实验模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会手无寸铁。

3实验内容

在课程的安排上应该侧重于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讲授,安排的教学实验内容主要侧重对系统设备的认知及其性能测试。文章给出两个教学实验内容,以说明上述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1)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运行性能测试实验。通过在实验室实际空调系统运行中的空气处理设备风量、冷量和热量的测试,使学生了解空调机组的基本结构和基本问题,同时接触相关的设备,掌握表冷器和加热器的基本原理,消除对机组、对设备的神秘感。学生将接触到理论计算和实验两种认识系统的方法,并且将两种方法对同一问题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通过简单的操作问题,使学生对空气处理过程有了最初的认识。同时,使学生通过对空调机组的设计,了解机组处理空气的工作原理。(2)风机盘管热工性能测试实验。通过风机盘管在设定的空气环境室内焓差测试实验,介绍风机盘管工作原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认识风机盘管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原理。学生在实验中掌握风机盘管水侧和空气侧冷量测量方法,体会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风机盘管工作过程、设备的认识和理解。

4教学方法

课程的重点要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对教学中的基本原理、技术、设备,配以案例讨论与实验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的实验模拟更真实的场景,了解空调系统的构成、原理及其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而学习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并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遗忘。(1)采用基础知识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给同学们讲解典型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深入讲解此类工程问题的各项相关知识和各种解决方案,而只需要在介绍某种常用方案的基础上指出其相关研究方向,使同学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自己探究。(2)课后,学生们要进行课程设计,在给定的实际问题中设计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请教指导教师等方式,做出一份满意的设计方案。指导教师应及时发现设计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和问题,在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并可以鼓励与引导。(3)设计答辩环节是学生和教师进行知识点对接的重要环节。首先老师需要倾听学生和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及想法,其他小组与自己的方案进行对比,提出质疑。学生的方案汇报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点考察的一个环节,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理解上的误区,并结合同学们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和讲解。

5结语

本文介绍了长春建筑学院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空调工程课程的教学思路。笔者认为空调工程课程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主线,与工程案例相结合,以合适的实验教学为辅助,以明确的课程设计为检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我们将本着这套教学思路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不断的摸索,丰富。

【参考文献】

[1]江亿,姜子炎.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建筑自动化教学[J].暖通空调,2011,41(5):32-35.

[2]张登春,陈焕新.旅馆风机盘管系统新风处理工况分析[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1(3):32-34.

空调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文章从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发展历史与作用入手,分析了新形势下,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加强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26-0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的直接反映。我国研究生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但直到1949年,仅毕业了200多名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处于小规模、低水平的发展状态,1950年到1965年的16年间,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研究生教育中断长达12年。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后。1978年至1999年的22年间,累计招收研究生77.3万余人。1999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常规发展时期。仅2013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就达到了60.8万人,接近1978年至1999年22年招生总数的80%。

这种研究生教育的超常规发展,虽说也达到了某些初衷,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是,数量上的急剧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尤其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容乐观[1-3]。加之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本来基础就比较薄弱,条件也相对欠缺,这就加剧了这些问题和矛盾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这里就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制冷技术与节能的建设与思考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一)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发展历史

我国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制冷及低温工程的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就戛然而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才又重新恢复研究生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的研究生培养也同步开始,并于1981年获得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4]。

在学校制冷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初期,制冷技术与节能主要针对当时我国制冷技术开始起步,仅在本科专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略微提高,确定以制冷新理论、混合工质节能研究以及当时刚刚开始应用的旋转式压缩机和涡旋式压缩机的理论与性能为主要教授内容。1987年联合国关于臭氧破坏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获得通过,制冷技术与节能的内容逐渐淘汰混合工质的内容,而代之以CFCs物质的淘汰,尤其是电冰箱用R12的制冷剂替代技术与节能技术。同时由于制冷剂环保性能和多能源驱动的优势,吸收式制冷技术蓬勃兴起并逐渐压缩已经日渐成熟的旋转压缩机技术和涡旋压缩机技术的内容。进入21世纪后,全球变暖的趋势使得具有较高全球温室气体潜能值(GWP)的制冷剂受到挤压,新型更环保的制冷剂研究日渐兴起,空调器与电冰箱的能耗标准越来越高,储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都对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教学产生了冲击。

(二)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作用

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针对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中的普冷技术,与早期针对低温技术的低温传热学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两门专业必修课程。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是建立在热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与装置等课程的基础上,也就是学生们在掌握了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获得人工制冷的基本原理和循环特性的知识,具有制冷循环分析和计算能力,获得有关制冷设备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分析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掌握制冷循环新理论、制冷剂替代新进展、冰箱空调的新要求及其节能措施以及二氧化碳制冷技术、最新蓄冷技术、高效吸收式制冷技术、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制冷空调中的应用技术等,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应用能力,这对于培养既具有宽广知识面、适应能力强,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水平、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多

在学校开始招收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初期,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数量均只有几个人。由于人数少,课程教学一直都是采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专题讲座及讨论等方法,互动性比较强,学生参与度也比较高。后来随着1999年后全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发展时期,加上除了与原来相同的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外,近年来又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使得学校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数量每年都在30人左右,已经是一个班的规模,从而对原有教学方式带来冲击。

(二)研究生来源不同,知识背景差异大

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本专业的研究生来源除主要为本校毕业的学生以及其他相类似的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外,也开始有一定数量的二本甚至是三本院校的毕业生考入。虽然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低温方向,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另外还有一些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将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程。除了应届本科毕业生外,也有一些参加工作数年后再来读研究生的。由于研究生的来源不同,学科背景也有一定差距,对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也为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学科发展迅速,缺乏适合教材

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主要面向制冷空调技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制冷空调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进入1990年代以后,整个制冷空调迎来了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现在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制冷空调设备制造大国之列,多项产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都表明,制冷空调行业已经成为我国装备工业的有生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全球的制冷空调技术在近三十年中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制冷剂替代从最初的CFCs淘汰,到HCFCs的淘汰,再到目前HFCs的限制使用,自然制冷剂的重新兴起;国际社会也从最初的只重视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淘汰,到臭氧层与温室气体效应并重,形势发展错综复杂,各方利益博弈激烈,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制冷换热器、制冷系统、制冷压缩机也都取得巨大进步,难以有一本教材能够跟上,即使是一些专著,也是在出版两三年就已经落后。近些年,制冷剂的替展日新月异,自然工质与新出现的HFOs类工质及各种混合物,由于其0ODP、低GWP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研究力度也大大加强,涌现了很多新技术和新的研究方向。这就需要结合现在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

三、加强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精选教学内容

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初期,我国的制冷技术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内容仅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里。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制冷界与国际制冷界实现完全接轨,并且在亚洲国家中首次成功承办国际制冷大会。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产品生产国,部分产品已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空调器和电冰箱的产量已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近80%和近70%。同时制冷空调的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新的制冷理论与方法、制冷剂的替代与应用、压缩机的新结构新理论与高效化、换热器的新结构与强化传热理论与方法、制冷系统的优化匹配与仿真、吸收式与吸附式制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研究等等,每一个方面都涉及到许多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全面讲述制冷空调的所有知识是不现实的,或者只能对每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进展介绍。因此合理选择制冷技术与节能的教学内容对于研究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制冷空调技术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生就业去向,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制冷空调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空调器、电冰箱在制冷空调行业中占据2/3的份额,且其能效标准还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兼顾研究生来源不同、知识背景有差异而概述制冷技术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确定制冷技术与节能的核心内容为制冷剂替代与应用技术、空调器节能技术与电冰箱节能技术,同时兼顾新的制冷理论与方法、工商制冷中的最新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使学生不但了解制冷空调的未来发展,更重要的是掌握当前制冷空调技术主流发展的状况,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紧盯学科发展前沿

制冷空调技术和制冷空调行业在近三十年来,接连遇到了与人类生存直接相关的大问题。首先是臭氧层破坏问题。研究表明,过去制冷空调中常用的CFCs和HCFCs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1987年通过的关于破坏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明确提出了在制冷空调设备中淘汰和禁止使用CFCs和HCFCs制冷剂,并在2007年全球实现淘汰CFCs物质的同时,又达成了比原计划提前10年淘汰HCFCs的目标。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也使得关于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得以通过。在《京都议定书》中,曾经作为CFCs和HCFCs物质替代物的HFCs类物质,由于其较高的全球温室气体潜能值(GWP)而被列为限制使用的物质名单中。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从2009年开始相继在《蒙特利尔议定书》工作组会议上提出议案,要求将HFCs类物质纳入《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管制范围予以限制和淘汰。一些国际标准也相继进行修订,将可燃制冷剂纳入制冷空调允许使用的范围。这些都将对整个制冷空调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并对制冷空调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进行制冷技术与节能的课程教学时紧盯当前学科的最新发展,随时将最新的发展动态、最新的技术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并且紧跟空调器和电冰箱能耗标准,及时介绍空调器、电冰箱节能技术的进展、方法、措施以及未来的走向,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实际同步,并略有超前。同时注意结合教师的研究项目及其研究结果讲解相关内容,努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生动性和灵活性,以使研究生们能够尽早了解、适应实验室的研究,有效地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

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不仅针对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部分工程热物理和流体机械的研究生也将其作为选修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程,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项应用技术的知识,更是一种研究方法。因此,这门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原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先导,在让学生了解、掌握制冷的基本理论、节能的基本方法和措施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解决制冷空调技术研究中出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从传热强化的基本原理到制冷换热器的强化传热、从压缩机的基本原理到压缩机的高效化,从制冷系统的基本构成到制冷系统的优化匹配,从部件到系统深入分析制冷空调的节能方法与措施。同时引用自己和同行工作中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应用方法,深入了解其具体应用并能够加以拓展。

(四)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1.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授课时为使学生能够抓住重点,用最短时间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需要、学生的接受程度,把教学内容分为精讲内容和简单介绍内容。只讲基本的、关键的内容和前沿知识以及在科研实践中典型的应用实例;同时,适当地留下一些问题,给学生一个讨论和思考的时间,以便于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从原理系统到组成设备再到实际系统和装置的过渡问题,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系统、设备、装置及其工作过程,我们设计了完整的电子课件,借助于动画和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将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或由于实物过于复杂而难学的抽象工作原理、复杂的设备结构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对多媒体教案和课堂应用进行研讨完善,努力将生动讲述、形象投影、直观演示、启发思考、活跃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2.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准确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了解、掌握程度,帮助教师准确地掌握课程教学效果和改进方向。本课程成绩的考核目前主要从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两方面来进行考核。并在课程开设之初即告知学生,使其对各个部分都引起足够重视。课堂表现主要是从到课率、问题回答与分析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课程论文则是要求学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综述性论文。从目前的效果看,本课程的课程论文为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的撰写阶段的论文查阅、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的制定和研究方法的确定奠定了扎实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关于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建设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和经验,在教学中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为目的,做到精选教学内容,兼顾理论与应用并重;教学内容要反映制冷空调技术的最新进展;教学方式要灵活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上述教学理念已在并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提高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

尽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条件的限制,还存在着一些可以通过努力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面,其一是适当增加一些的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在制冷空调方面的实验技能;其二是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课堂专题讨论内容,进一步加强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术需求,力争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康宇.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及其现实困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12).

[2]周川.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空调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制冷与空调专业 理论性 实践性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但我国高职教育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相对于其他专业,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改革刚起步,因此,笔者通过对制冷与空调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探索,探讨高职院校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高职空调专业的设置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开展的专业都是本着开发学生职业能力这样的目的去开展,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制冷空调专业就是一个跨专业比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的面很广数控、机械、热力等行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培养目标、课程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中的能力要素要与相关的课本知识相结合,在配合教学实践,形成高职学校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培养还在于学校为其提供选择的范围,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在本专业的设置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等比例的。必修课程、限制选修课程和必修实践课程。更多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扩大学习圈和交流圈。

二、高职空调专业教学的理论基础现状

(一)高职院校的专业陪养是以职业和岗位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和培训,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高职课程设置体系中更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它的特色就是将课堂上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制冷与空调专业的课程设置,在理论部分做过适当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高职专业课程的发展,但是力度还是不够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还不是很明确,掌握的知识还不够踏实,对理论学习部分还没有充分的兴趣和爱好,所以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因此还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熟悉其工作原理和构造。

三、高职空调专业教学实践性

课堂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性。对于制冷与空调专业,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能力和制图能力,不仅要读懂各类相关的图纸和资料,还要正确的测绘制冷空调设备的易损件,独立的去完成基本机械的装置设计。

(一)培养熟练地运用制冷与空调技术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可有效的进行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现代对空调的制冷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节能环保为前提,可高效运作,针对具体的工艺和、设备和系统要科学的维护和管理。

(二)培养掌握制冷与空调工艺参数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就要求能够使用高精端的热工测试仪器和仪表。对设备及系统的功能充分的掌握,分析故障原因,对主要的工艺参数数据要会分析和判断。

(三)培养掌握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实践可以掌握制冷空调设备的性能和构造,对于出现的故障问题,可以做相应的维修,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计划,必须要掌握系统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可延长空调制冷设备的有效使用期。

(四)培养掌握制冷空调工程安装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法。制冷空调设备的组成和安装是最基本能力,掌握组成原理和安装工艺,以及设备和系统的调试方法。

四、高职院校空调专业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一)在高职院校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实践教学活动是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想着技能型人才转变。但是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同样不能忽视,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在制冷与空调设备上掌握其工作原理和结构性能。从而达到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实践能力包括三方面,基本操作能力、单项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其中综合实践能力是最主要的目标,也是最终目标,是将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以及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还没有完全的达到,学校在实训设施建设上还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来说,制冷与空调专业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在教学观念上还要有一个重要的转变,目标要明确,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科学新颖,在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完成教学的改革。

高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的评估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促进实践教学条件改善起到推动的作用,因为它在不断的鉴定与评估,给予相应的监督和决策,这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有效的渠道,当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估工作还在不断地探索,特别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具体的评估标准还待于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国东,魏龙高职制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制冷与空调,2009,23(1):39-42.

空调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控制 模糊控制 中央空调系统 节能

中图分类号:TU831;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349-01

空调系统复杂,其运行过程需要有适当的控制手段,以保证系统的节能效果和运行的稳定性。但针对这样复杂难控的对象,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都难以充分满足要求,所以需要借助于智能控制来全面实现。智能控制是自动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交叉和综合的产物,为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或不能很好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智能控制概述

既然常规控制理论与技术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工程上对提高自动化水平和扩大自动化范围的要求,人们开始积极探索新的途径或解决手段。先是发现在复杂的生产实践中,熟练的操作工、技术人员或专家不但能自如操作,还可获得较满意的控制效果。这自然引发了人们的联想:将这些人的知识经验和控制理论相结合,作为控制理论解决复杂过程的一个补充手段。这样,为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各国控制界都探索建立新的控制理论,即充分利用人的控制知识对复杂系统进行控制,逐渐形成了智能控制理论的雏形。最初就是以机器人控制为背景而提出的。智能控制就是指应用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及优化方法,在未知环境中,仿效人的智能,独立对系统实现控制,以达到其控制目标的一类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智能控制器。它是对人脑的神经结构、思维过程、专家决策的一种模仿,甚至是仿照生物进化和群体免疫特性的优化算法。目前主要包括模糊控制、神经元网络控制、专家控制系统、学习控制、人工生物进化(含遗传、免疫和种群寻优)算法等。

为实现某种控制任务,智能控制的一般结构图如下所示。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受控对象越来越复杂,自动化技术也就经历了从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到当前的研究热点一智能控制的发展过程,其示意图如下:

可见,目前的智能控制是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解决那些用传统控制方法无法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近年来,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正处于全盛的发展时期,其理论和技术在国内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涉及不同领域和部门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己经进入工程化、实用化的阶段。但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智能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应用最多、最普遍的是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的应用依然较少,整体在应用实践中还处于不断充实改善阶段。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控制必将迎来新的突破,从单纯的智能控制逐步走向综合性控制。

二、智能控制在空调系统运行中的应用

1、模糊控制在定风量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定风量空调系统的风量一定,不管负荷如何变化,风机执行全风量运转,通过改变送风温度来满足室内冷热负荷的变化,以维持室内设定的温湿度值。现代智能建筑中常用的定风量空调系统结构见图3。

该空调系统不仅具有供冷、供暖、除湿、加湿功能,而且通过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对回风机、排风口和电动风门进行控制,可以实现自动混合式、全新风或循环式运行,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定风量空调系统控制的主要内容有空调回风温度自动调节、空调回风湿度自动调节以及新风阀、回风阀和排风阀的比例控制等。由于室外空气状态的变化和室内热湿负荷的变化以及空气处理机组内各种阀门调节的非线性,加之房间的热惯性,导致直接通过风阀和水阀控制房间的温湿度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该系统模型采用串级控制的方法,控制器算法采用模糊控制和PID调节,模糊控制响应速度快,过滤时间短,鲁棒性好,适于被控对象变化大的情况,当被控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差较小时,切换为 PID 控制。

2、模糊控制在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变风量系统是指当空调房间内的冷热负荷发生变化时,通过改变送风量而不是改变送风温度来维持室内温湿度要求的一种空调方式。在该系统中,每个房间的送风入口处设置了一个末端装置,该装置实际上就是一个可以进行自动控制的风阀,通过增大或减小送入室内的风量,实现对各个房间温湿度的单独控制。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特点是送风温度不变,也就是说表冷器回水调节阀的开度不变。工程上一般采用变频器来调节送风电机的转速,从而实现送风量的改变。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结构见图 7,其控制内容主要有送风量的自动调节、回风机的自动调节、相对湿度的自动控制、新风阀、回风阀和排风阀的比例控制以及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自动调节等。为保证空调房间内有良好的舒适性,室内的相对湿度可以通过改变送风含湿量来实现。在工程中一般采用回风管道内的相对湿度作为调节参数,根据该参数的变化调节蒸汽加湿阀的开度,以获得稳定的系统相对湿度。

结语

智能控制是针对被控系统的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及人们对控制性能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提出的,由此,一个理想的智能控制系统应具备的性能有:学习功能、适应功能、容错功能、鲁棒性和组织功能。其中,低层次的学习功能主要包含对控制对象参数的学习,高层次的学习则包含对知识的遗忘与更新。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空调系统控制领域,就是一项很有价值的任务,我们必须加大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做好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