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胜古迹作文

名胜古迹作文

名胜古迹作文

名胜古迹作文范文第1篇

【放鹰台遗址】位于武汉城内武昌水果湖畔。遗址为一椭圆形台地,传说因李白于唐乾元三年(760)曾在此观放鹰捕鱼而得名。面积约1万平方米。1956年考古发现,1965年和1997年两次发掘,证实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屈家岭文化类型,距今5000~6000年。遗址上层还发掘出20余座唐宋时期墓葬。? 【马投潭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西12公里处东西湖区三店农场马投潭村。遗址为高出周围地面4~8米的椭圆形小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1984年发现,采集有磨制石斧、鬲、鼎、罐等陶片及兽骨、鹿角、贝壳等遗物,其年代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晚期至湖北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4500年。?

【盘龙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5公里处黄陂县滠口镇叶店村。是一处相当于二里冈下层晚期的商代大型文化遗址。1954年防汛取土时发现。遗址东西横距约1100米,南北纵距约1000米。考古发现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大型宫殿基址。城外分布有居民住地、手工作坊、小型墓地、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商代铜兵器、酒器、食器和礼器等。其中一件大钺长达41厘米,刃宽26厘米,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一件玉戈,长94厘米,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商代玉戈;一只高55厘米的大铜鼎,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圆腹鼎。该遗址是武汉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距今约3500年。? 【鲁台山古墓群】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黄陂县鲁台镇滠水河畔。系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化遗址。1977~1978年在其西南部清理发掘两周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一批珍贵的青铜器、陶器和玉器。在数件铜器上铸有"公大史作□□"、"长子狗作□□"等铭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湖泗窑址群】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南江夏区梁子湖沿岸,因最早发现于湖泗乡而得名。已查明烧制青白釉瓷的窑堆98座,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末期。窑堆一般高约5米,围径100米左右,最大的高达9米,围径约200米。以仰烧法烧制民间常用瓷器。1988~1995年湖北省考古所、武汉市考古所和武汉大学曾进行过三次发掘。?【陈友谅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引桥南坡下。墓高2.2米,墓基周长12米。陈友谅初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建"汉"政权,自称皇帝。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与朱元璋战时中箭身亡,还葬于武昌黄鹤山(今蛇山)现址,次年朱元璋曾到墓前致祭。1913年湖北省内务司对墓园进行整修时在墓前修筑了墓道和一座高大牌坊。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墓两侧还各建有碑亭一座。? 【明楚王墓群】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东南40公里处江夏区龙泉山,系明朝8代9位楚藩王的陵寝。各寝占地均在百亩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茔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筑物,现多已不存。1982年,对昭王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龙泉山和明楚王墓群现被辟为风景区。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汉市考古所对昭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金册(铜质)、玉印、腰带等100余件文物。? A【兴福寺塔】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无影塔。位于武汉城内武昌洪山西麓。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原在洪山中部兴福寺故址,1962年因塔身倾斜破裂迁移至此。为仿木结构石塔,四层八面,重檐楼阁式,高11.25米,底径4.25米。塔为偶数分层,殊为少见。? A【古琴台】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伯牙台。位于武汉城内汉阳龟山西麓月湖南岸。北宋时为纪念春秋时期俞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故事而建。后屡毁屡建。台呈方形,汉白玉砌筑。台中立一方形石碑,高1.75米,上刻"琴台"和"伯牙抚琴图"。台周环以石栏。连同其周围的古建筑群,占地共1公顷,为武汉名胜之一。? 【宝通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武昌洪山南麓,占地7公顷。南朝刘宋时在此建"东山寺",唐初鄂国公尉迟敬德更名"弥陀寺"。南宋端平年间,随州大洪山幽济禅院迁僧众及所供佛足至此,扩建殿宇,奏请宋廷赐名"崇宁万寿禅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宪宗敕赐"宝通禅寺"。后屡罹兵燹,现存建筑多系清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五年(1879)重建。该寺建筑依山就势,自下而上为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禅房、铁佛寺、华严洞、华严亭、法界宫等。中轴线上的建筑多为单檐歇山顶式,大殿木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晴川阁与禹稷行宫】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汉阳龟山东麓长江边的禹功矶上。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名取自唐代诗人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有"楚四名楼"之誉。因与对岸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被称为"三楚胜境"。曾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其北侧为"园中园",园中青草如茵,竹木葱茏,瘦石嶙峋,幽静雅致。禹稷行宫并立于晴川阁西南侧,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也曾数度毁坏。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占地350平方米。其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带墀头布瓦屋顶,屋脊微呈凹形曲线。中轴线两侧卷棚吊顶廊庑与宫室连通,形成长方形天井。其西侧有一个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禹碑亭。亭内立有毛会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残片及摹刻的毛会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宫与重修的铁门关和晴川阁组成古建筑群,为武汉名胜之一。?【胜像宝塔】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蛇山西首。又名元威顺王太子墓,俗称"孔明灯"。原立于长江边黄鹄矶上,1955年因建长江大桥迁至现址。始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白石砌成,高9.36米,底座直径5.86米,形制与北京妙应寺白塔相同。塔身分为座、瓶、八山、相轮、悲领、伞盖、宝顶等部分。塔座刻有精美的花纹和梵文。? 【长春观】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武昌大东门,占地1.8公顷。始建于元代,为纪念长春真人丘处机而命名。原建筑有屋宇千间,分三路由南至北依山而上,层层递进。其中路主体建筑有灵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古先农坛等,右路为十方堂、经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阁、来成殿、藏经阁等,左路为斋堂、寮房、丘祖殿、方丈堂、世谱堂、纯阳祠等。其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五开间,前置廊,青布瓦屋面,翼角飞檐,如意斗拱,素栋雕梁,木构架中为抬梁式,次为穿斗式。整个建筑群极具湖北道教建筑艺术特色,兼得雄、秀、庄、艺诸种风格。1852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时大部被毁。同治二年(1863)始加修葺,现为武汉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建筑群。1983年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开展宗教活动的重点道观。? 【洪山宝塔】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武昌洪山宝通寺后山。原名灵济塔。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石塔,塔高44.1米,塔基周长37.3米。八角七级,塔身内空,每层各面有窗,游人可凭窗远眺。清同治十三年(1874)大修时将原各层木质飞檐改为雕凿精美的石质飞檐,塔顶增高1.67米,安装重达6500公斤的文笔峰式铸铜顶,使之更加巍峨挺拔。? 【南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南75公里处江夏区贺站镇大屋饶村。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有建桥碑记和清康熙年间维修碑记嵌于桥身。桥长28米,宽6.2米,单孔,半圆形拱,跨度10米。桥身以红沙条石砌筑,糯米石灰浆勾缝,桥面为大块青石板铺墁。是武汉市现存最早且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古桥。? A 【北洋桥】又名白杨桥、白洋桥。位于武昌城北8公里处洪山区和平乡北洋桥村东湖港上。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年(1602)重建,清代和民初曾屡加修葺。桥为单孔拱顶,全长50米,宽7.76米,净跨10米。双圆心拱,桥身为红沙条石砌筑。1995年对桥面进行过全面维修。?A 【双凤亭】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黄陂县鲁台镇鲁台山上。占地36平方米。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因程氏兄弟生于黄陂,宋代即在黄陂县城内建亭。明天顺七年(1463)复建亭于鲁台山麓二程祠内。现存双凤亭系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三层檐,六角攒尖顶,青筒瓦面,琉璃宝顶。亭中立方形石碑。亭西面悬挂郭沫若题写的"双凤亭"匾额。?【槐山矶驳岸】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南28公里处江夏区金口镇长江之滨槐山矶。驳岸筑于明代,全长290米,平均高度7.5米,分三层台阶构筑,每层台阶宽2~2.3米,为纤道,行若坦途。上两层每层高2.3米,底层因地势而调平,平均高度3米左右。驳岸全部为大块花岗岩方整条石砌筑,顶层装有花岗岩栏杆,气势磅礴,工程宏大,施工精细,具有特色。?【木兰山古建筑群】位于汉口城北60公里处黄陂县木兰山。木兰山原名建明山、青狮岭,传说巾帼英雄朱木兰曾在山下居住,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山上建寺纪念,山亦更名木兰山。古建筑群分布于将军坟、东泉庵、水晶宫、古寨四区,以古寨区最宏大。古寨环两座主峰一周,长5公里。寨垣依山就势,以青石干砌而成,高4米左右,现保存基本完好。寨内建筑均就地取石干砌,不用沙浆勾缝,历数百年风雨而不倒塌,别具特色。木兰山现已建成风景区。?A 【卓刀泉】位于武汉城内武昌伏虎山西北麓御泉寺内。相传三国时期关羽驻兵于此,以刀凿地,得泉,因以取名。明初楚昭王朱桢游玩至此,饮此泉后称其甘美可口,为之修筑井台,建造井亭,书"卓刀泉"3字刻于井栏。泉现存,水质淡碧甘冽,冬暖夏凉。?【归元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阳城内翠微路。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取偈语"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中"归元"为名。占地4.67公顷,有殿舍200余间。建筑布局分为中院、南院、北院三组。中院有放生池。池两侧为钟鼓楼,正中为韦驮殿,再进是大雄宝殿。其南北两厢为客堂和斋堂,其后为禅堂。南院罗汉堂供奉有500尊以脱塑工艺制作的罗汉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我国传统塑像艺术中的上品。北院有藏经阁、大士阁、翠微井等建筑。藏经阁一层为陈列室,陈列有北魏石刻、唐代观音及历代雕塑的其他佛像,以及各种珍贵法器、字画等;二层收藏佛教经典7000多卷,其中有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刻印的经卷和贝叶经。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开展宗教活动的重点寺庙。?A 【莲溪寺】位于昌武城南2公里处。占地1.8公顷。原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创建于明代,曾两次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寺院分四进。入山门有一院落,院落东为祖堂,西为禅堂,中为弥陀殿。弥陀殿后为大雄宝殿,再进为藏经楼,其东面为仓廪等附属建筑。整个寺院建筑布局严整得当。民国初年该寺曾创办华严大学,时为全国佛学最高学府。寺周原有大片树林,古木参天,葱茏茂密,1948年被当局砍伐殆尽。?A 【古德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黄浦路北侧。创建于1877年,原名古德茅蓬。1905年扩建后改名为古德禅寺。1921~1934年仿缅甸阿南陀寺式样建成大雄宝殿,殿基729平方米,殿高16米。殿顶有象征五佛四菩萨九位尊神的九座密宗形式的佛塔,塔周沿女儿墙有96个莲花墩和二十四诸天菩萨像,大殿外墙墙面和窗、柱集东西方艺术造型和装饰手法于一体,别有特色,为内地少见。现保存基本完好。? 【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沿江大道与青岛路交汇处。1866年英国汇丰银行在汉口设分行,1913年在原址建此大楼。大楼分两期建成。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以花岗岩构筑。占地3591平方米,建筑面积10900平方米,四层,高约20米。正面立一列巨型石柱形成柱廊,柱头为爱奥尼式。墙面和檐部有花篮吊穗、火焰球等装饰浮雕。建筑古朴典雅,雄浑高大,属古希腊建筑风格。?【大智门火车站候车厅】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车站路西北端。又称汉口火车站,原为芦汉(京汉)铁路南端终点站。1896年破土动工,1903年建成,占地1176平方米。候车大厅为一幢西欧近代建筑风格的大楼,建筑平面呈横亚字形,中部突出。立面造型为中部和两端突出,五个屋顶。中部四角各修筑有高20米的塔堡。堡顶为铁铸,呈流线方锥形。墙面、窗、檐等部位以线条和几何图形雕塑装饰。整幢建筑极具艺术效果。是我国少数尚存的早期火车站候车厅之一。? 【詹天佑故居】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洞庭街51号(原俄租界鄂哈街9号)。是我国著名爱国工程师詹天佑1914~1919年任汉粤川铁路督办期间自行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故居为一栋砖木结构西式两层楼房,坐西朝东,占地约250平方米。楼上右前房为其卧室。楼前是种植葡萄和花草的庭院。现保存完好,辟有詹天佑故居陈列。? 【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沿江大道97号,青岛路口南侧。建于1922年,占地91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5层,外观以花岗岩构造,为仿古希腊建筑风格。临街的东、北两立面以巨型立柱贯通形成柱廊,柱头为爱奥尼式。建筑雄浑壮观。?【江汉关大楼】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汉口开埠以后,清政府于1862年在汉口设立海关,名江汉关。现存江汉关大楼落成于1924年,耗银100万两。主楼四层,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楼顶有一座塔式钟楼。楼的外观造型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结合英国钟楼式样,四周立柱,外墙、柱全部用大件花岗岩构造,石作精细。建筑坚固壮观,雄浑典雅。楼顶钟楼四面装有直径4米的时钟,按时奏乐,声传三镇。为汉口的标志建筑。?【九女墩】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东湖风景区西北湖畔。1856年太平军与清军在武昌激战,有9名太平军女战士战死在东湖岸边。乡人敬慕她们的义烈,将其合葬在湖边。其墓冢称九女墩。墓高2米,墓基周长15米。1952年地方政府对陵墓进行了培修,建立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以石块砌成,顶部悬有铜铃。正面镌刻董必武撰写的《九女墩记》,碑阴及两侧刻有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张难先等题字、题诗(词)。墓四周遍植花木,葱茏茂密,庄严肃穆。?【庚子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洪山东北麓。是1900年自立军起义领导人唐才常、傅慈祥等7位烈士的合葬墓。墓高6米,墓基周长150米。1912年4月孙中山莅汉,为表彰庚子自立军起义的功绩,将草草掩埋的烈士遗骨迁此,建成烈士陵园,立"铁血精神庚子之墓"石碑一通。1929年加以扩建。陵园占地面积1.2公顷。1935年国民政府又"赐金治葬",在墓前建立了一座六柱圆顶纪念亭,亭内立记述庚子自立军革命史实的碑刻。依山铺修了300米长的墓道,墓道上立有四柱三门的牌坊,坊额书"庚子革命先烈墓道"。? 【鲁兹故居】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鄱阳街32号院内。占地面积323平方米。1904~1938年间美国主教鲁兹(中国名吴德施)携全家居住于此。鲁兹非常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辛亥革命时期,他的家成为掩护反清革命志士及进步人士活动的场所。抗战初期,中共领导人、等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国际友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莱、白求恩等都曾客居于此。故居西北向,是一栋西式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646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三烈士亭】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解放路武昌造船厂旁。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因筹备起义事泄被捕,10月10日凌晨在此英勇就义。1931年为纪念三烈士,在原湖广总督府前建亭,改原总督府门前街道为"三烈士街"。亭为木结构,八角攒尖顶。亭额题"三烈亭"。亭内立有花岗岩石碑,高3.1米,正面刻"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9字,碑阴刻三烈士生平事迹。?【起义门】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位于武昌城内区首义路起义街。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参加起义的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义部队的战斗。城门高7.1米,宽5米。城门上有重檐歇山顶城楼,朱柱青瓦,斗拱飞檐。"起义门"3字系元帅题写。?【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阅马场,背靠蛇山。因整幢建筑采用红砖红瓦,故称"红楼"。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在此成立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颁布了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布告,通电号召各省起义。旧址原是清末湖北咨议局所在地,建于1909年。占地1.87公顷。主体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其上层顶端正中有望楼。主楼后方也是一座两层楼房,两侧各有一排平房,与正前方出口处装有铁栅的大门连接,围成方形院落。院门外正前方立有孙中山铜像。"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系由宋庆龄题写。? 【辛亥革命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位于汉口城内球场路和利济北路、汉阳城内扁担山、武昌城内伏虎山北麓。前三处是武昌起义后在汉口、汉阳保卫战中阵亡的烈士陵园。其中球场路辛亥烈士陵园(俗称六大堆)有6座合葬墓。墓前皆刻"铁血精神辛亥首义烈士之墓"字样和红十字图案。立有"国殇"石碑。陵园正中建有辛亥首义烈士纪念碑。武昌伏虎山是辛亥革命先烈刘静庵、武昌起义主要领导人刘公和蔡济民及革命党人蓝天蔚的墓。诸墓在""中均遭毁,1981年分别在原址修复。? 【黄兴铜像】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阳城内龟山东麓。1911年武昌起义后黄兴从香港赶到武汉,就任起义军战时总司令,指挥了"阳夏保卫战"。为纪念黄兴的历史功绩,1933年建造了这尊通高为5米的铜像。铜像着西装,手撩大衣襟,气宇轩昂。像座正面花环中央的大理石上刻"黄兴先生之像",其他三方刻着由领衔署名的《黄克强先生像赞并叙》。?【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解放大道1057号。1923年2月3日,京汉铁路总工会从郑州迁此办公,以此作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秘密指挥中心。旧址是一座旧式砖木结构普通民房,占地面积204平方米。现辟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陈列馆。? 【施洋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洪山南麓。施洋是在中成长起来的著名进步律师,积极支持和投身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1922年在汉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期间被捕,旋于2月15日在武昌惨遭杀害。烈士墓呈八方形,坐北朝南,边长1.9米,高2.5米。墓前有纪念碑,高5米,左侧刻烈士生平事略,右侧刻"二七惨案"经过。纪念碑前是施洋烈士塑像。董必武题诗:"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遗臭万年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南洋大楼"。位于汉口城内中山大道706、708、710号。占地约885平方米。爱国华侨简照南、简照强兄弟于1917年投资兴建,1921年竣工。大楼为前后两栋,前面主楼高5层,后面附楼高4层,主楼建筑面积4740平方米,外观雄伟壮观。1926年底国民政府从广州迁汉口,于1927年元旦开始在此办公。宋庆龄、邓演达、唐生智、谭延?、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恽代英、、谭平山、苏兆征等人都在此工作或活动过。1927年3月10~17日,在该楼三层会议厅召开二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坚决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的军事独裁作了积极的斗争。会议通过了《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对农民宣言》、《惩治土豪劣绅条例》等20多个决议案。旧址现保存完好,在三楼辟有武汉国民政府旧址陈列馆。?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红巷13号。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该校的领导机构为常务委员会,由邓演达、、陈克文三人组成,主持工作。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共800多人。于1927年3月开学。学员经3个月的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军事训练,于同年6月毕业。旧址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坐北朝南4栋房屋,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其中第三栋为二层楼房。此地原系张之洞创办的武昌北路高等小学堂,后为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商业学校并入中山大学,校址遂为农讲所所用。1958年开始筹建纪念馆,其馆标"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系由题写。?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旧址】位于武昌城内解放路259号原两湖书院内。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培养国民革命军事政治人才而合力创办的高等军事院校,隶属于中央军事委员会。1927年2月12日正式开学,学生3700余名,由任校长,任党代表。二届三中全会后,改为委员制,由谭延?、邓演达、恽代英3人组成常委,恽代英主持日常工作。七一五反革命后被迫解散,大部分学生编入国民革命军四方面军第二集团军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旧址建筑现尚存三栋砖木结构平房。?【旧居】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都府堤41号。占地414平方米。和及儿子、毛岸青于1927年上半年在此居住。其间蔡和森、郭亮、彭湃、毛泽覃、夏明翰、罗哲等人都曾客居于此。在此写成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旧居是一栋晚清三进三天井民居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原房于1956年拆毁,1967年按原貌重建,并复原了和、彭湃、蔡和森等人居住的房间,辟有陈列馆。?【中共五大开幕式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都府堤20号。旧址原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为武汉市文华中学分部。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学校小礼堂内举行开幕式。随后,共青团四大也在此召开。这里还是陈潭秋等人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他与夫人徐全直曾在此居住和工作。旧址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1983年复原临街一栋楼房,开辟了中共五大会址陈列室和陈潭秋烈士纪念馆。? 【中华全国总工会暨湖北省总工会旧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友益街16号。1926年10月湖北省总工会在汉口成立,机关设在旧址的左楼。1927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自广州刘少奇、项英、林育南等工会领导人均在此办公。旧址为两栋砖混结构法式楼房,右楼3层,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左楼2层,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现保存较完好。? 【八七会议会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鄱阳街139号(原三教街41号)。1927年8月7日,决定中国共产党命运的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此召开。旧址为一幢3层楼砖混结构西式公寓建筑的一个单元。当年会场设在2楼,现保存完好。1978年开辟纪念馆,1980年邓小平题写馆名。?【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洪山南麓。1926年9月在武昌攻城战斗中叶挺独立团191位官兵牺牲。为表彰和纪念烈士,独立团于1927年春在叶挺亲自主持下修建了陵墓,占地300平方米。1980年扩建为陵园,占地面积11889平方米,由牌坊、纪念碑、曹渊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组成。坊铭和碑铭分别由邓小平、题写。? 【向警予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龟山西头。向警予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1927年任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次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汉口余记里草坪刑场被杀害。共产党员陈春和将其遗体与当时牺牲的其他烈士安葬在一起。1978年迁墓于此,墓园占地150平方米。墓为白色混凝土结构,呈半圆形,墓前立有汉白玉雕刻的烈士全身坐像,墓后建有大理石照壁,上镌刻有邓小平题写的"向警予烈士之墓",背面碑文记叙烈士生平。碑顶为汉白玉烈士半身像。四周苍松翠柏,环境幽静肃穆。? 【红色战士公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阳城内龟山西头。1927年七一五后,在武汉屠杀共产党员和群众上万人。当时中共党员、海员工人陈春和将部分烈士安葬在龟山脚下补乾亭附近,称为红色战士公墓。1955年因建长江大桥迁至扁担山,1987年3月迁现址。公墓由广场、墓和碑组成,东西横距31.5米,南北纵距17米。东边两角建有小亭。墓碑似一扇屏,正面上部镶嵌铸铜中国共产党党徽和花环,中部镶嵌白色大理石,上刻"红色战士公墓"。?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长春街57号。占地774平方米。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在武汉成立长江局,机关也秘密设在这里。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董必武、秦邦宪、等在这里领导长江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和统一战线工作,并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筹集粮饷及各种军需物资,输送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旧址主楼4层,两侧为3层附楼,原为日本大石洋行。?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内解放公园内。1938年在保卫武汉的对日本空战中,有15位苏联空军志愿队员英勇牺牲,葬于万国公墓。1956年迁墓于此并建墓园。墓呈长方形,高3米,墓基周长77米,墓冢用花岗石砌成,正面嵌有15位烈士中俄文姓名石碑,两侧有中俄文记事碑。墓前立一正方形纪念碑,碑前有花坛和草坪。?【汉口中山公园】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中段。此处初为1923年修建的西园。1927年汉口市政当局没收西园辟为公园,取名中山公园。1949年后加以扩建,现占地32.2公顷,分前、中、后三个景区。前区基本保留以前的园艺格局。中区植草坪、树木,为休闲运动区。后区为草坪、梅山及大型儿童游乐活动中心。由于该园地处汉口闹市区中心,吸引了较多的外地游客及本市居民,在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昌东部,包括磨山等沿湖群山,规划范围88.2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湖水清澈,湖岸曲折,植被良好,风光极佳。1951年开始规划并兴建风景区。现分为六区,即听涛区、磨山区、落雁区、白马区、珞洪区、吹笛区。每区均依自然景观设计建造景点。其中听涛区营建和开放最早,占地126.1公顷,内湖水面60公顷。湖周原有古迹名胜,如三国时刘备祭天的郊天台、明楚昭王揽胜的吹笛山、太平天国时的九女墩等。1987年在磨山北部兴建楚文化游览区,建有"楚城"、"楚市"、"楚天台"、"祝融观星"、"离骚碑"、"唯楚有才"等景点。1996年又在听涛区东北隅兴建"欧洲风情园"。目前风景区已成为园林与文化相结合,集旅游、娱乐、度假、疗养、养殖、科研于一体的全国重点风景区。?【黄鹤楼公园】位于武昌蛇山,西抵司门口大桥头,南临阅马场及红楼,北临京广铁路干线,海拔平均高度85米。黄鹤楼为公园主要景观。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隋唐时已成为墨客骚人赏景游宴之所,孟浩然、崔颢、李白都有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后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黄鹤楼多次兴毁。1981年以清同治年间式样为原型,重新设计、兴建。新黄鹤楼共5层,高51.4米;外形正方,四望如一;每边长35米,72根立柱拔地而起,全部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主楼于1985年建成开放。尔后又陆续建成"南楼"、"诗碑廊"、"九九归鹤图"、"西爽亭"、"紫竹苑"、"白云阁"、"涌月台"、"禹碑亭"、"岳飞塑像"、"梅园"、"杜鹃园"及140多个园林小品。该园已成为武汉市对外交往的窗口,至1996年底共接待中外游客3500余万人次。? 【江汉路商业街】历史街区。位于汉口中心区沿江大道至解放大道之间,长1590米,宽15~20米,是近代汉口开埠以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其东端路段旧为英租界与华埠界线,因此在这条街上集中了一大批著名商家和银行,自兴起至今始终十分繁华。历史上曾是汉口这座工商业大都会的缩影,改革开放以后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走向繁荣的象征。现保存着一大批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和繁盛的工商业大都会的商市景观,为多家金融机构和200余家商业网点的集中地。?【汉口原租界风貌区】历史街区。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俄、法、德、日相继在汉口强辟租界,从而在今江汉路至黄浦路、中山大道至长江之间,形成约1.8平方公里颇具西洋风格的城区。除街道格局基本保持原状外,目前尚保存近代西式建筑500多处,其中列入"武汉市保留历史优秀建筑"名单的达50余处。区内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部级重点文保单位1处。在近代历史上,这里是西方建筑文化、科学、艺术传入中国及中国民众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租界的规划与建设以及租界的建筑,曾对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及建筑业的进步与发展,起了诱导和促进作用。一些西洋古典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至今仍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特别是上起江汉路,下至一元路之间地段,至今依然保存着较浓郁的近代风貌,近代建筑也最为集中,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名胜古迹作文范文第2篇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早在唐朝就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区域内拥有俊美秀绝的“绿色”自然风光,光辉灿烂的“红色”革命遗址,丰富多彩的“古色”文化遗存。其中最有名的有:陆羽泉、东岳庙、奎文塔和五桂塔、信江书院、上饶集中营旧址等。

下面我介绍几个我喜欢的名胜古迹。

上饶集中营: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对上饶集中营几乎无人不知,一是因为它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产物;二是受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上饶集中营》以及90年代中期的八集电视连续剧《上饶集中营》的广泛影响。闻名全国的上饶集中营是囚禁“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将士以及东南诸省被捕的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的人间地狱。

陆羽泉:陆羽泉位于上饶市区茶山寺内。唐建中四年,51虽的一代茶圣陆羽泉隐居于此,在寺旁筑山舍,环居种茶,凿石引泉,世人称为“陆羽泉”。

东岳庙:东岳庙坐落在南郊的琅琊山中,周围群山环抱,苍松叠翠,景色优美。该庙为东岳行祠,俗称“东岳庙”、“东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信州书院坐落在上饶市区信州南岸的黄金山麓,是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她曾经名为曲江书院、钟灵讲院、紫阳书院,近两百年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为信江书院。

名胜古迹作文范文第3篇

【方法指导】

要想出色地完成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任务,同学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搜集材料

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在向人们介绍名胜古迹时才能做到有话可说、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如若不然,极有可能造成无话可说、尴尬冷场的局面。当然,在介绍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还应该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将名胜古迹最美好的一面精彩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引用精确数字

介绍名胜古迹的形成年代、规模等内容时,要使用一些数字加以说明,这样更能凸显出名胜古迹的特征。有时也可以使用一些表示估计的约数,这样非但不会影响听众对你所介绍的名胜古迹的认识,反而会让听众认为你的介绍更为准确、科学。

三、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在介绍的过程中,不能一篮子挎,要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在介绍名胜古迹时,一般多按空间顺序介绍,这样可以让听众在听的过程中大致了解名胜古迹的外观结构。

四、融入生动故事

在介绍时添加一些动人的传说故事,这样更能吸引听众,同时也会增加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字斟句酌,增添文采

在介绍前可以先打个底稿(可以是草稿也可以是腹稿),在这个过程中可反复地在纸上或脑海中修改话语。在打底稿的过程中,应该反复斟酌自己的用语,看是否恰当、有文采。组织语言时,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文采,吸引听众。

六、流露思想感情

如果只是干巴巴地介绍名胜古迹而没有融进丝毫的感情,就会给人以空洞乏味的感觉,听众倾听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介绍时一定要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当然,在介绍时也要避免语调夸张,否则就会给人以做作的感觉,从而引起听众的反感。

【牛刀小试】

1.大明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大明宫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名胜古迹作文范文第4篇

1.全面学习与了解古代文学的需要。程千帆先生指出,中国文学中方舆色彩,细析之有先天后天的差异,先天者,原乎自然地理;后天者,原乎人文地理。无论自然还是人文原因,中国文学充满了地域色彩,这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研究中受到了重视,但教学中以时间为脉络的分期与讲授方式,造成学生对古代文学地域性特色了解的缺乏,必然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学认识的片面性。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某一地域为窗口,在教学中渗透与引入其地域文化信息资源,帮助学生透视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从而弥补单一时间为轴来审视古代文学的发展之缺陷。因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不能忽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引入,这是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特点提出的要求。

2.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依赖地域文化资源。现今中国高校教学改革出现面向经济、文化建设,面向地区发展服务的大趋势,古代文学作为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学科,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使传统课程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从而也使学生从书本知识的单一获得转向实践考察理解与现实运用。这一实践教学的开展就要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依靠地域文献资源、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地域戏曲资源等开展实践教学。同时,每一所高校,都会受到其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浸润,校园文化、师生语言、衣食住行等都会带上地方特色,这些为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展开实践教学无形之中提供便利。

3.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保护的现实需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之一。而在教学中最能引起其兴趣同时又切实可行的途径是以地方文化资源为对象,激发、培养其传承和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文化保护事业中来,成为本地文化保护的青年主力军。这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发动学生在文化保护的目标驱动下自主地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文献考证等方式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地方文化做积极、深入的了解,必将提升他们的地方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对地方文化保护来说,高校生源与毕业生就业地的选择都会带有当地地方色彩,从而使得高校学子在校期间与毕业后都会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势必对地方文化的建设发展、地方文化的宣传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和推广作用。

二、地域文化渗入古代文学教学

地域文化以各种形式留存在今天的生活中,笔者认为适合引入教学的文化载体形式以传世文献、文化名胜古迹与地方戏曲三种为主。

1.传世文献资源的引入。许多高校都坐落于历史文化古城,对古代文人而言或为居留之地、或为漫游之所、抑或贬谪之驿,往往留下了大量吟咏佳作。以湖南衡阳为例,许多唐宋文人都曾过往,如李白、杜甫、刘禹锡、柳宗元、宋之问、张说、储光羲、齐己、坡、秦观、辛弃疾等等,而留下吟咏之作的文人从汉代至清朝一直没有中断过,这些都是记录衡阳历史文化的珍贵传世文献。在教学中,将这些有关衡阳的地域文献资源渗入课堂讲解或作业中,来自衡阳和湖南的同学会对这些地域文献怀有乡土情结,更容易产生认同和求知欲。这类地域文献是我们探寻古代文学中的地域文化之重要文献。教学中,地域文献资源的引入,可以从多方面探索进行:首先,文学中的地域文化之课堂分析。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代表性地方风物,课堂讲解分析时可着重分析,同时让学生由此展开材料搜集与寻找,并形成对此作专门探讨的小论文或文章。从而强化学生地域文化意识,也使他们由一般性知识点接受转变为自己动手开展研究性学习,达到深刻理解和领会。例如笔者在课堂讲授到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衡阳雁去无留意”等涉及“衡阳雁”的诗词时,会引入学校所在地衡阳的雁城文化,激发他们对衡阳雁文化认知和了解的兴趣,再布置相关作业让他们通过文献查找来完成。其次,地域文化的专题讲授。学生们因为对本地文化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讲授有关本地文化的形成历史、传播与接受情况,如文人的贬谪与流寓带给地方文化传播的影响,历代有哪些文人居住和来过,他们的作品对当地文化的传播会产生什么作用。这些探讨利用得更多的是地方文献资料,因而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同时介绍哪些文献中会保留有关本地的文化资料,是以哪些文献载体为主,并结合今天传承和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对以往仅仅存留于故纸堆的概念性知识有更深刻的亲身感受。例如南岳衡山是许多文人都曾吟咏过的,那么我们可围绕唐代文人对南岳衡山由自然景观转向人文景观的文化形成中有何作用的议题来深入探讨。再次,地域文化名人的学习社团。许多城市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本地历史文化名人,许多都成为当地的历史文化名片,学生也成立一些社团和兴趣小组专门学习和探讨这些名人留下的相关著作。比如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是衡阳人,学生就成立了船山学社,进行学习调研活动,加强对本地文化的了解。

2.文化名胜古迹的探寻。名胜古迹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但凡有名胜古迹处则有文学产生,而文学的流传又有助于名胜古迹之名声流传的久远与广博。有鉴于二者之亲缘关系,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少不了对文化名胜古迹的探寻。(1)地区名胜文化采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阐释触景生情对创作的重要性,文学学习也一样要讲求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让学生通过地区名胜文化采风进入情境感受文学不失为有效途径。许多城市融名山名水名城为一体,自然也有不少的名胜去处,这就成为所在高校进行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文化生态资源。现今许多学校文艺学科都组织学生进行文化采风来培养学生,这即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笔者所在高校,每年都会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选择地区名胜进行采风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不失为有效尝试。在对名胜古迹的采风活动中,可先要求学生熟悉历代吟咏此名胜的佳作,让他们在情境中感悟古人,同时也可让他们创作相关拟作,在习作中感受古人如何描绘胜景。(2)文化古迹的实践考察。文化古迹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历史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灵魂的彰显,同样也是古代文学开展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选择高校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作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课堂,将存留在文本上的文学作品转变成实物和古迹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形式呈现给学生,无疑加强了熏陶和感染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文化底蕴。以衡阳市为例,留存的文化古迹就有石鼓书院、杜甫墓、杜甫祠、禹王碑、南岳碑刻,借助对这些古迹的考察,同学们可以在情境中走入古人的生活,从而感悟文学的魅力,也体会古人咏物论史的具体情景。#p#分页标题#e#

3.地方戏曲资源的渗入。戏曲文学是元明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表演作为基础的特点让戏曲文学的学习不能单独停留在平面的剧本文学,而应该触及和扩展到对戏曲舞台艺术的了解。但古代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因而引入地方戏曲资源成为了解戏曲舞台艺术的捷径。地方戏曲资源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亲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师与艺人间的直观互通性等,为高校教改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有利条件,同时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是乡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学生独特审美视角教育的最佳方案。具体的引入方式可依当地的戏曲资源情况而定,方式之一,可以请本地优秀的戏曲演员来演绎经典戏曲作品选段,演绎的形式可以直接请入课堂演唱文本,也可以针对课堂讲授需要,先录制好相关唱段的视频,在讲授过程中逐步播放。这种演唱往往加入了当地戏曲的地方特色元素,而且时间长短、演唱内容等可根据课堂需要而定,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作品的同时感受到家乡气息,另外也比网络戏曲资源更能有针对性地配合教学。方式之二,成立兴趣小组,搜集整理当地的戏曲资源,了解地方戏曲发展情况。如笔者曾指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形式对祁剧、衡州花鼓戏、衡阳湘剧和衡阳渔鼓等衡阳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做调查研究。

三、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参与地方文化保护

地域文化渗入教学的同时,教学也可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他们成为地方文化保护的中坚力量,可行的方式大致有:

1.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增强本土意识。高校青年学生是当地建设的生力军,也自然将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那么在校期间培养其地方文化保护意识,必然对今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开设地域文化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不失为其中重要的途径。如开设一些地方戏曲欣赏课程、地方民俗文化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也系统了解地方文化,培养文化自豪感和本土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也进行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工作。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本土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积极投身地方文化保护和宣传,从而为本地文化宣传增添新力量。

2.实践教学参与保护。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现实中必然需要以具体的文化实体或文献文本为参照对象,那么我们在选择这些参照对象的时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文化景点、本地古籍文献为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则在将书本知识转化到现实运用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知识的了解,熟悉了地方文化保护,从而让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讲到文人的贬谪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著名文化景点,让学生考察这些景点有哪些文人在贬谪之时曾来此登临赋诗题文,历代主题有何变化,查找这些景点的历代文献记载,并要求以作业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在这些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本地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通过查找历代文人的题咏,则既增强古代文献知识又培养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自发地投身于本地文化的保护与宣传的事业中来。

3.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必须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高校改革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它需要学生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问题出发,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从而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提升自身能力。具体到古代文学的学习,则需探究地进行,这既包括对古代文学本身的探索学习,也包括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去探究社会生活。那么地域文化则可成为学生运用古代文学知识来分析社会生活的重要对象。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时,以当地地域文化为对象展开研究,如探讨古人吟咏当地的文学作品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讨论当地街道、道路命名中体现的文学作品之应用,分析当地楼盘命名及宣传中古代文学作品之显现等等,这些研究性学习项目以当地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对此进行探讨,从而达到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去探究社会生活的目的,也提升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地域文化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分析对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所关注,并展开分析探讨,这无疑是对地方文化重要的传承性保护。

名胜古迹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民政府 文物保护 根据地 解放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管辖的各根据地和解放区,人民政府已经明确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性,并相当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制定了一套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政策

根据地的文物保护最早开始于对革命文物的保护。由于革命的需要,当时的文物保护主要是革命文物的征集和保护。红四军在第六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明确规定:红军政治机关应编撰红军战史及死难同志传略,并收集其遗嘱和遗物作为纪念品。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相关人员制订了一系列条例和决议,带动苏区军民收集和保护文物及古迹。1932年1月13日通过了《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决议》,条例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死亡战士的遗物,应由红军机关或政府收集,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中陈列,以表纪念”。1933年5月成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随后中央教育部部长徐特立了《中央博物馆征集陈列品启示》,要求各机关、群众团体及个人帮助搜集革命文物。征集范围包括:一、关于革命的文件(1933年以前的),包括各种标语、决议案、指示信、报告书、传单、画报、杂志、报纸、革命的印刷品或抄本、统计图表及敌方的文件(敌人进攻的计划书、反动宣传品、反革命政治派别的各种文件);二、有关革命的各种物品,如红军和地方武装使用过的武器、各种胜利品;三、相片(革命团体的、革命领袖的、烈士的以及白色恐怖的、俘虏官的相片等);四、各种旗帜、印章和徽章;五、私人物品,包括革命领袖的、烈士的、反革命领袖的。从启示中可以看出,征集的文物范围比较广泛,种类也较丰富,而且注意收集反面文物。

同时,苏维埃政府也注意收集和保护其他历史文物。例如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文化教育工作决议》中指出:“各地方遇有新旧书籍、标本仪器、古物及革命的遗物,应由当地政府投送省文化部处理与保管。”由此可见,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已经把文物保护工作列入了苏区文化工作之中。

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府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3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保存历史文献及古迹古物的通告》,其大意是,所有历史文献以及各种古迹古物,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并为研究我民族各方面历史提供了历史依据,各地方、各学校、各机关和一切人民团体,对上述所指的都应有责任和义务去珍惜和保护。

1939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专门训令,指出根据地文物古迹出现的状况及解决方案,其状况有:被挖掘的文物没有得到妥善保管;文物有被私人存储的迹象;很多文物未被发现,当不在少数。为了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政府采取了如下调查方法:各县、区、乡政府派专员负责调查;扩大访问群众的范围;向年老的访问;其他办法。从训令内容可以看出,该训令较为全面、具体地规定了调查古物、文献、古迹的指导思想、应急措施以及所获古物的保护及奖励等,这是边区政府领导的第一次全面文物普查,对边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更加注重对文物的保护工作。1946年2月,中央下发了《关于注意爱护古迹的指示》,制止对热河故宫围场及其他各地古迹的破坏,并尽可能采取措施使之修复。凡是能被收回的古物一律收回,并从思想上指导军政干部与军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爱护公共财产,禁止恶意破坏。1947年7月,中央工委下达了《关于禁止毁坏古书、古迹的指示》,所传达的意思是,根据根据地最近所有报告的显示结果,有些地方在时,所清出的地主家庭书籍、字画、碑帖、古董受到很大损失,并作为低价商品出售。五台山的古庙古物也被破坏得很严重,使中国文化受到严重损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更严重的结果出现。

1947年9月13日,政府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其第九条丙款规定:“名胜古迹,应妥为保护。被接受的有历史价值或学术价值的特殊的图书、古物、美术品等,应开具清单,呈交各地高级政府处理。”这就从法律上明确了对文物的保护,为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的进行,为保护文物不被散失和损坏,各地解放区先后了关于文物保护的法令并建立文物管理机构。例如:1947年4月华东局胶东行署《关于收交复查中发掘文物的命令》,并于1948年4月成立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东北解放区于1948年4月在哈尔滨成立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并根据土地法大纲的规定,颁布《东北解放区文物古迹保管办法》和《文物奖励规则》。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1月颁布《关于文物古迹征集保管问题的规定》,并于1949年4月、5月先后颁发《为禁运古物图书出口令》、《为古玩经审查鉴别后可准出口令》。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对保护我国文物不致大量外流起了重要作用。

文物古迹的保护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战火纷飞的艰难环境之中,中国共产党政权在这艰难的环境中对重要的文物古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保护。

在抗日战争时期,保护了山西赵城广胜寺收藏的《金藏》,使其免遭日本侵略军的掠夺。《金藏》是金代(公元1115年至1234年)刻印的一部多达7000余卷的大藏经典,至本世纪国内流传下来的共有5000余卷,在山西赵城广胜寺内藏有4000余卷,通称《赵城金藏》。1942年4月,受中央委托,薄一波带领太岳第二地委、第二军分区和赵城县委、县政府组织地方武装、民兵和干部,在广胜寺主持力空法师的配合下,从处于日军包围中的广胜寺,把所存的几十箱《金藏》全部抢出并运到根据地腹地,使这批国宝免于落入日寇之手。

在解放战争中,保护曲阜孔庙、孔林等古迹名胜及文物。1948年6月中共中央华东局了《关于管理孔庙、孔林及土地的意见》,在意见中指出,孔府所属曲阜境内及邹泗边境一百二十顷占有土地,其土地权应全部归原来耕种农民所有,农民按产量的的百分之十五交土地税,而这部分土地税由政府拔归孔庙使用。同时成立了孔庙管理委员会,负责保管孔庙、孔林、孔府及各种古物文献,负责保管财产、监督经费收支等,并派武装保护这些古迹名胜,免遭破坏。

1948年底,三大战役即将展开,中国共产党政权更加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1948年中共中央军委颁布8条入城纪律,其中第四条规定,“保护学校、医院、科学文化机关及城市公共设备、名胜古迹和建筑工业”。在平津战役中,要求平津前线指挥部通知部队,保护清华、燕京等大学和名胜古迹。1949年1月,中共中央派人约请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联合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中国营造学社,编印了一份《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以供人民作战和接管时保护文物之用。这个简目避免了北京故宫、曲阜孔庙、西安碑林、敦煌石窟等重要文物和建筑毁于战火。再如在1949年8月进军西北时,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专门召开了一次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会议,要求做好古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保护工作,并重点介绍了敦煌石窟,要求军队一定要像珍视生命一样将它保护好。

在保护的同时也注重流散文物的收集整理。例如1948年9月成立的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就在滨北、渤海、胶东、潍坊等地搜集到殷墟甲骨,秦、汉陶器,历代瓷器、古玉、古钱以及古拓碑帖、字画等珍品数百件,藏书2000余册。而责成“三野”负责文教工作的历史学家李亚农,保管好战士挖战壕时出土的陶瓷器和青铜器,并广泛收集有兵焚之虞的其他古代文物。到上海解放的时候,这样保存下来的古代文物累计已达2800多件,在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时成为其最早的一批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