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集镇建设论文

集镇建设论文

集镇建设论文

集镇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一、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建设,提高干部群众理论水平

做好党委中心组和党支部学习,突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学习内容。不断健全党委中心组各项学习和考核制度,努力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同时,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开展时事国情教育、政策教育,以及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理论的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和各种社会文化阵地在理论宣传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加强理论宣传的新路子、好方法。

二、深入开展“惠风扬帆”乡镇集中宣传活动,为*发展营造浓厚良好的发展氛围

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区政府开展“惠风扬帆”乡镇集中宣传活动为契机,积极宣传*“一二三四”战略(即:以民生建设为中心;“打造惠阳北部工业强镇、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二篇文章;“提倡工业园区集中,提倡农民向城镇集中,提倡耕地相对向规模化集中,走农业规模化道路”三个相对集中;“工业板块,新城镇板块,仓储物流板块,农业板块”四大板块发展),为*发展营造浓厚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场所、文化保护等工程建设,改善、提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鼓励民众以个人或合伙、股份投资等形式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企业或招商引资创建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投资体系,加快农村文化建设。2009年我镇计划建设文化活动室5间,农家书屋6间。镇文化服务中心大楼落成之后,计划投入资金30万元,购置书架、书籍、办公设备等,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文化队伍水平

重点抓好镇、村文艺骨干的政治、业务素质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我镇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探索新的用人机制,对今后进入文化部门的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考核,选拔专业人才,充实文化队伍。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文化工作。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扶持民间文艺团队,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集镇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流转;清远市

一个地区是否实现城镇化并不能单从一个简单的量化指标体现,更应该从小城镇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等多方位来考察。推进城镇化无非有两种力量:小城镇自身的拉力和外在的推力。自身的拉力是通过寻找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动力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实现,如相关政策、制度、管理理念和方法等。外在的推力则是使小城镇周边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来实现,如市场、产业和土地流转。广东省现阶段城镇化率达到63%,远远超过全国城镇化率45%的水平,但其仍存在城镇化不完全和地域差异性等问题,为了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文试图选取广东省清远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外在推力这个角度出发,着手区域实际,进行土地流转分析,以获得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

一、清远市城镇化概况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建市21年来,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飞跃,但全市城镇化率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市域内小城镇普遍表现为聚集度低、辐射带动能力弱、服务能力不强,发展水平比较落后。2008年底,清远市城镇化水平为34.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1%,排名全省倒数第一。

(一)城镇化水平存在地域差异性

第二、三产业是一个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集聚资源、信息和劳动力的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必然促使小城镇的发展。然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清远八个县(市、区)区域城镇化发展存在着地域差异性。根据2006年统计的清远市八个县(市、区)产业数据来看,第二产业主要集中于清城区、清新县、佛冈县等区域;第三产业则主要集中于英德市、清城区、清新县,而这八个县(市、区)只有清城区城镇化水平达到55.26%,其余七个县(市)都在33%以下,其中多数小城镇只具备集聚小规模人口的功能,产业的集聚度和承载能力弱,经济运营成本较高。

(二)大部分小城镇仍处于落后发展阶段

根据一个小城镇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该小城镇经济水平之间的发展规律可知,随着某个小城镇经济增长,该小城镇人口数量先经历曲线增长的过程,直到这个增长的人数达到一定值时,随后人口数量将随着该小城镇的经济增长不断减少,直到一个最低值的出现,这个时候该小城镇的人口数量将围绕这个均衡值均衡波动发展,人口数量不再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大的变化。而城镇化水平是随着该小城镇经济的增长,先要经历城镇化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不断下降的阶段,直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该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才开始逐渐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小城镇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有太大的变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的曲线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曲线将会相切于一点,该点是该小城镇已实现对四周具有聚集、扩散功能的一个转折点,该点之前两曲线交集的区域是小城镇仍处于落后发展阶段,而该点之后两曲线交集的区域则是小城镇处于不断增长发展的阶段,直到达到一定的均衡状态。因此,根据清远市域内小城镇发展状况,其大部分小城镇仍处于落后发展阶段。

(三)市域内城镇化不完全

清远市现阶段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仍然不适应经济加速发展的需要。东部地区、连阳地区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与南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并且即使是在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南部四个县(市、区)的清城区、清新县、佛冈县、英德市仍然存在金融、物流、信息技术、中介等生产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发展不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现状,城镇化不完全。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不足

近年来,全市农户人均从事第一产业的家庭经营年纯收入在全年家庭经营年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80.95%,其在全年纯收入当中所占的比重为29.92%,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只有19.05%和7.04%,可见农民年纯收入当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是很大的。从外出打工获得收入的情况来看,全市农民外出从业的收入分布为:农民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收入、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和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占外出从业得到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72%、96.60%和0.74%。某种程度上说明,全市农民外出打工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内地区,如珠三角,或者是市内较发达的南部地区,而在本县城关镇或者县域范围内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例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产业结构发展滞后、第二、三产业带动力不强、农民第一产业收入比例过高等关系农民生存发展的因素都制约着农民非农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不足。

二、土地流转在促进城镇化中的作用

在农村,我国政府鼓励土地流转旨在保护粮食安全、减小贫富差距、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等目的。土地流转是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又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土地流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适应时展的需要,实现用地的有效供给

据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的统计,早在2007年珠三角地区通过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际超过集体建设用地的50%,而同年在粤东、粤西及粤北等地,这一比例也超过20%。土地流转合法化,能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从地下状态走向公开化、有序化,更能发挥集体建设用地潜能,突破由于国有建设用地指标不足而带来的地方发展瓶颈。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人多地少、农地资源匮乏、现代农业的发展的现状,必将导致占我国人口70%左右的农民中大部分人不得不改变自己讨生活的方式,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其他产业活动,这必然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农村医疗、社保等体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一味怂恿农民向大城市流动讨生活,只会像拉美国家城镇化进程一样出现困扰社会发展的城市问题。土地仍然是现阶段中国农民社会生存的命根子。土地流转能为农民非农化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使农民有路可退。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保护耕地

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虽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实际上农业生产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农户户均耕地仅为7.3亩,分配承包地要肥瘦搭配、远近结合,每户耕地又被分为若干块,这种状况增加了中国发展农业集约经营的难度。土地流转在坚持耕地保护原则下,能加强土地向种粮大户和工商企业流转,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发展。

三、促进城镇化的土地流转分析

农村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流转,必然促进耕地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而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土地流转适应产业发展理论及促进农民非农化,都将有利于清远市城镇化发展。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政府一系列有利于其流转的相关政策之后,实际操作的效果并不理想。清远市应大力发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同时,遵循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在同一市场上交易的平台;必须明晰集体建设用地产权,设立完善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经济管理机制和组织,将经济管理职能从村委会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分离开来,实现流转的公平、公正、公开;必须设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交易服务的政府性管理机构,为农民提供丰富详细的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内容、交易场所和办理交易事务,规范交易程序,保护农民利益。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产业发展

农村城镇化的带动性产业发展所遵循的理论基础主要为产业分工和转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块状经济理论、特色产业理论及劳动密集型理论。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产业理论,集体建设用地也要采取相应的流转方式。在承接珠三角(佛山)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清远市在土地流转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具体做法如下:

1、可用集体建设用地数量的确定

通过可使用的土地规划或小城镇/村镇规划,确定规划期内可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现已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以及现阶段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现状、问题,根据规划确定现有的剩余建设用地数量、通过相关措施(例如,减少小城镇/村镇居民、村民居住用地标准和集中居住等)提高现已使用的建设用地使用率,最终确定规划期内可挖掘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指标。

2、相关土地整理工作

由于集体建设用地的集中使用除在原使用的基础上,仍然需要一定的扩张或者开发,必将会对一些农用地进行调整,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处理好土地占补平衡问题,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同时,注意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权益和村/村小组的土地使用权益的保护。

3、避免小城镇/村镇土地利用的孤立性

小城镇/村镇规划应该在跨城镇/村镇的基础上考虑产业用地的布局。几个镇村联合起来的产业用地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但必须处理好联合镇村之间的土地利益分配问题。

4、配套的相关地方政策、措施

地方政府应该在不违背国家和省里基本法律和政策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管理作用,制定符合地方情况、有利于促进地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措施。例如,公布实施促进小城镇/村镇居民集中居住、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土地整理的相关激励措施,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些村镇制定鼓励村镇居民农转非的相关政策,制定规范集体建设用地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的流转范围、用途、程序、利益分配、法律责任等内容的地方政策。

(三)土地流转与农民非农化

根据清远市市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不同的区域可以采用不同的农民非农化方式。例如,对于经济发达的南部县(市、区),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已占很小一部分比重时,完全可以实现农村集体制度向社区体制的转变,通过配套的医疗、 社保、就业、教育等政策实现农民的非农化。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北部地区,应选择重点小城镇结合特色产业理论和块状经济理论,进行系统产业发展,实现重点小城镇对当地农村的整体带动作用,为促进农民非农化提供条件。

四、小结

综上所述,清远市作为珠三角(佛山)产业转移地区,应认识到产业转移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充分发挥集体建设用地潜力,突破国有建设用地资源稀缺导致的经济发展瓶颈,又促进产业转移所处小城镇的城镇化。同时,清远市还应加强农民非农化相关配套政策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实现土地流转在农民非农化中的作用。这样才能为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高发展质量和协调发展能力,加快对接广佛都市圈,实现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砍掉城镇化率全省倒数第一的目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清远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清远市产业发展规划――融合 提升 创新[Z].2009(3).

2、清远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清远调查队.清远统计年鉴(2009)[M].2009.

3、叶剑平,张有会.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制度改革[DB/OL].求是理论网,2010.

集镇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一、突出重点,在深入学习上下功夫

为认真抓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该镇周密制定了学习制度,并在每年年初都制定有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专题、学习内容、学习书目、学习形式,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坚持抓紧抓好,力求融会贯通,使党委中心组学习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一是坚持经常学。理论学习重在经常,贵在持久。近年来,镇党委中心组坚持每月组织不少于一次集中学习,一方面突出学习的及时性,迅速组织学习上级印发的各种文件,并要求中心组成员联系实际深入学习,把握精神实质,自觉落实执行;另一方面坚持学习的制度化,不断完善制定学习制度,将学习列为党员干部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计分,严格督促干部学习,以制度保证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同时,要求中心组成员及全体干部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自学,力争“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二是注重专题学。针对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等相关专题,镇党委中心组举办专题学习会,开展专题讨论,分别安排中心组成员和单位负责人及镇村干部参加学习;采取听专家辅导报告、自学和讨论相结合等方式,联系实际,畅谈体会,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研究贯彻落实措施。

三是突出带头学。坚持“一把手”带头学,带动中心组成员学习,镇党委中心组带头学,带动全体干部学习。在组织学习活动中,安排党委书记和镇长作专题辅导报告,由党委书记主持集中学习;安排中心组成员带头学理论,交流心得体会,撰写体会文章。

四是组织灵活学。坚持领导带学、集中教学、专家讲学、交流促学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不断增强学习效果。组织学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专题时,该镇都邀请县委党校和县委宣传部讲师团专家来镇授课;结合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该镇安排党委中心组成员和镇村干部到兄弟乡镇美好乡村示范点观摩学习,到本镇重点工程建设现场参观调研,都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合工作,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

该镇党委中心组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要求,努力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

一是结合工作任务,安排学习内容。该镇中心组学习内容严格按照上级党委下发的专题,结合本镇实际进行安排,贴近工作实际。2013年,该镇党委中心组确定的12个学习专题除包括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讲话及各级两会、经济会等必学专题外,还结合安排了美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做强做大主导产业等与本镇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专题,避免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脱离的现象,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二是根据工作特点,安排学习形式和时间。该镇中心组学习在学习形式上,以平时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自学和集中学各有侧重,自学侧重学习原文,集中学侧重结合实际推动工作,去年4月份组织的“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专题集中学习,结合讨论确定本镇经济发展思路和举措,确立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是:以打造“经济强镇、产业大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为主线,以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以打造富裕干汊河、实力干汊河、魅力干汊河、幸福干汊河、平安干汊河为目标,紧密围绕“1234”做文章,即紧抓 “富民强镇”这一主题、打好“周瑜故里、羽毛之乡”这两张名片、突出抓好千万亩森林增长、美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三大工程、重点推动计划生育、维稳、民生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四项工作。自学一般利用休息时间;集中学习也是结合工作,先是讨论学习内容,然后安排研究工作,同时,考虑到不影响重点工作开展,如遇到重点工作太忙,就利用晚间或周六、周日等节假日休息时间开展,切实做到学习与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三是围绕工作中心,注重学习效果。为了使理论学习切实为工作服务,能用在工作中,能推动工作,该镇注重在“用”字上下功夫。认真领会上级的文件和讲话精神,并用以指导工作。去年12月该镇党委组织的“学习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专题学习,安排镇党委中心组成员到工业集中区现场观摩,并在现场召集大家对2014年总体工作思路进行讨论研究,确立了“六抓六夯实”工作思路:抓计生,夯实工作基础;抓重点,夯实经济基础;抓项目,夯实发展基础;抓产业,夯实增收基础;抓和谐,夯实社会基础;抓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做到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三、联系实际,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

该镇党委中 心组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理论学习锤炼党性,促进班子执政能力的不断增强。

一是着力增强认知力。认知力是领导干部思维层次、立场观点、发展理论的综合体现。通过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使党委中心组成员进一步明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必须恪守的政治立场,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必须完成的神圣使命;通过对上述重要思想基本观点的学习,结合本镇实际加深理解,准确把握镇情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明晰了实现“五个干汊河”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

集镇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必须用制度保障民主集中制的履行。

健全和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是镇党委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一个关键环节。镇党委在作出每一项重大问题的决策之前,都严格按照制度操作,用制度规范,凭制度办事,确保民主集中制落实到位。根据《》规定和区委工作要求,结合全镇实际,本届镇党委组建后,先后完善修订了一系列民主集中制制度,对集体领导的议事议题范围、工作程序要求、议事决定及决定的执行和反馈、违规处理等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在干部任免方面,镇党委相继出台了《XX镇民主推荐镇管干部工作制度》等文件,全面规范机关各项规章制度。此外,为加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监督管理,还制订了《XX镇政务公开制度》和村务公开一系列监督管理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杜绝和避免个人专断或无人负责的现象发生,使党委的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更好地发挥党委领导集体在基层党组织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必须注重党委议事决策前的调查研究。

为了使党委的每项议事决策体现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具体实践中,镇党委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力求让党委的各项议事决策符合镇情,体现民意。去年镇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镇党委组织专门班子,深入机关部门、单位进行详细调查论证,多方召开干部和职工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由于情况清楚,准备充分,方案可行,政策公平,工作细致,机构改革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纠纷和矛盾。近年来在镇党委、纪委、人大、政府、区人大代表、镇党代表、基层党支部等各类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镇党委同样经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周密制定各项选举方案,圆满完成了各项选举任务,较好地实现了组织人事安排意图和民情民意的有机统一。近年来,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经过党委集体讨论后,先后停建了类似政府办公大楼等多项形象工程,全力去办中小学教学楼、幼儿园、有线电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自来水厂及农田水利标准化设施等民心工程,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为民办实事好事上。实践证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既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也是保证党委正确决策的前提。

第三、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办事。

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落实到位是关键。近年来,镇党委在议事决策各项重大问题时,自始至终都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规定和程序办事,运用集体的智慧开展工作。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镇党委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权和监督权,严格经过支部民主推荐、党委集体确定差额考察人选、考察预告、组织考察、党委会集体酝酿讨论、任前公示等程序,最后形成任命决定。在集体研究讨论全镇政治、经济、社会事业、财政预算、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之前,镇党委事先都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并征得党委书记同意后方提交党委会集体讨论。每次召开党委会,镇党委都提前7天左右,将需要讨论的议题以书面形式通知参会领导,让大家讨论时准备充分。事实证明,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委工作中的具体化,既要有原则和纪律,又要有方法和程序。如果不按程序办事,对重大问题界限不清,办事程序混乱,党内生活必然不正常,也必然会影响内部的团结,削弱党委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版权所有

集镇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工作研究;信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乡镇图书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氛围,而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是重要环节,其涉及到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无一不与信息环境建设相关;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任务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村镇文化室、运动场等建设,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部门更应首当其冲。网

1乡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之一

1.1研究农民信息需求—般有两种观点:一是从发展眼光看需求的。这种观点不看实际,而是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农民的要求来确定文献信息的收藏和传播。实际上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和习俗所限,这些脱离实际的文献信息便成了摆设。这种文献鼠的收藏与传柿必然导致失败;二是从实际出发。—要看当前的需求,二要看他们接受和利用的能力。

1.2那么当前农村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以为,一是农民的文化水平还不理想,特别是科学文化知识还不那么普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移风移俗与小康以及和谐社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这说明乡镇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与传播要注意这个实际晴况;二是农村的文化设施还十分地落后,应该说绝大多数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设施。因此,农民,腓霹到先进科学文化的熏染。作为乡镇图书馆在农村图书馆没有普及的前提下,又主要是为农村服务的,一定要考虑这个现实。网

1.3我们以为原则应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重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在这个基础上传播生产生活知识和相应的科学技术。当然,传播各种致富及生产营销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2乡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之二

2.1首先是搜集文献信息资源的形态问题。就目前看,乡镇图书馆应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纸质形的文献,包括书籍、报纸、杂志。这应该是主要的收藏对象;文献。这类文献不易过多,原因是因阅读设备的限制不易被更多的人利用,更何况需要较多的资金;重点放在有针对性的农民科技致富资料上;三是声像资料包括磁带、光碟等;四是网络文献。特别是建立网络文献信息集成库。这是个文献收藏的方向,虽然也需大量的阅读设备,但收藏就目前看来,还牵涉不到版权等问题。这一切不需大量的资金。在—般的情况下,乡镇图书馆都是办得到的。

2.2乡镇图书馆的定位仍是科教、信息文化部门。因此它的宗旨也仍是普及与提高科学文化知识。那么它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也必须有绝大部份属这方面的资源。这其中文化消遣要占绝对优势,例如文学类、科普类还有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这类文献要占总藏量的百分之70以上。这是个原则也是客观实际。农民更是如此,他们在逐渐富裕的条件下,文化消遣是生活中占重大比例的事情。因此,图书馆作为文化部门,在这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网

2.3适宜农卡寸应用的生产生活科技文献信息要多多益善。特别注意那些深入浅出的科技资料一经发现决不放过。

2.4就是把握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方面的信息 除了在报刊搜集外,重点放在网上搜求。当然,这种搜求也一定是有针对性的。一定要及时的、准确的、当地能用得上的。这些信息也要存储起来,但要设两个数据库,一是永久.眭的,一是临时性的对于临时陛的信息资料库要设删节的功能。

以上应算作乡镇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指南,要强调两点:其一文献信息收集要精要多要快。就目前包括相当长的未来,乡镇馆藏书是少的不能再少了。所以所说的零增长,稳定增长在这里免谈!而且还要注意下一步普及村屯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工作;其二是文献信息收集的资金问题。我们以为就当前中央政策看,有利于这方面工作。我们多做工作争取领导支持就是了。其次是发动社会的力量,群众合力办图书馆。

3文献信的传播与服务工作

3.1培养农村乡镇潜在读者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方法可以丰富多彩,比如办学习班、报告讲座、开会宣传等等。培训的内容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要他们知道文献信息与他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是让他们有文献信息的需求之举;之后,便是培训他们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和利用网上知识息的能力。比如了解文献信息的产生和流通睛况、获取的方式方法,如何查找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呀等等。这就是说要有点利用微机和网上检索的能力。 网

3.2宣传吸引潜在读者用户利用馆藏、利用网络文献信息资源。宣传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其一是宣传馆藏、网络集成库的储存、网络文献索引等等。其目的要民众了解这个乡镇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储存,以便民众更便捷地利用。其::.宣传民众利用图书馆的效果。民众看到利用的效果是吸引民众利用图书馆最好的办法。其三通过调研指出农村乡镇有哪些生产生活的问题可以在图书馆得以解决,这种方法应该说是图书馆吸引读者用户的最好办法,当然也是工作量较大,要求业务高水平的工作。其四开展一些活动,例如知识竞赛等方法以吸引民众利用图书馆。

3.3开展读者活动,建立读者协会。迄今为止,读者活动大致有这样三项内容:其一是宣传图书馆,前面已经说过;其二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其三是以知识为单元直接为读者服务。而读者协会正是承这三项任务而存在的。它组织广大读者读书、研究读书效益,又协助图书馆进行导读,发展读者主持和开展一系列的读者活动。

3.4说到底还是要看乡镇图书馆的利用率,通过以上的各项活动,流通率能达百分之二百或者更多。我们这个乡镇馆就算成功。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网

4加强规划,重在落实。

我们论题的关键不在有多深的道理或如何好的方案,而在如何将其落于实处。本文研究的是已有的乡镇馆,如何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传播和服务工作。所以普及农村图书馆不是本文的课题。而就乡镇图书馆而言,能够将上述内容落于实处也并非易事。因此,有必要再深^提示以下三个问题。

4.1乡镇图书馆建设与其他工作一样,也要事先有规划有论证。所以,要有一完整的规划,经论证、并得到上级批准后附诸实施。

相关期刊更多

计算机仿真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科工集团公司

临床急诊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乡镇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