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范文第1篇

篁村小学主题征文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思想:

1、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荣辱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情怀。

2、规范和提高广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现和培养文学创作的后备人才。

3、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活跃少年儿童的校外生活,提高其综合素质,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满足广大喜爱文学的同学的要求,为大家营造一个文学展示的大舞台。

二、比赛宗旨:

本次比赛提倡“言为心声”,观察自己身边的校园生活,让广大学生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展示新世纪篁村小学少年儿童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征文对象:

全校热爱文学创作学生

四、征文内容:

以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观察和思维,用征文作品表达对身边美好(美丽)的人、事、景、物等的看法和观点,展现自己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精神面貌。

可从以下几个主题中选择:

1、我心中的可爱篁村小学:记叙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可以是感动自己的人,也可以是使自己深受启发或感动的事;

2、我眼中的美丽篁村小学:用文字描绘篁村小学的景或物,将美景介绍给我们,带着大家一起去观赏,抓住其特点;

3、我期待的和谐篁村小学:(想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畅想我们美丽的校园在可爱的全校师生的和谐构建下,将会出现怎样的欣欣向荣景象。

五、征文要求:

主题健康,向上,反映出小孩子的天真与活泼,题目自拟,内容自选,诗歌、散文、小小说、寄语、日记等体裁均可。参赛作文一律用稿纸誊写或用电脑打印,要求工整、规范。提倡写短文,字数限于600字以内。

六、参赛时间:

即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

七、评选标准及奖励办法:

(一)评选标准

作品评选将根据独特的创作思路和符合年龄特点的表达形式为基本原则进行评选,特别鼓励能真实表达自己心声和表达形式的新作品。

(二)奖励办法

比赛每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名,颁发奖品和证书。

八、作品上交地点:

篁村小学大队部

联系电话: [1**********] 82565265

联 系 人: 邵老师

篁村小学大队部

2010年12月13日

“整洁文明,爱我校园”

关于开展“整洁文明,爱我校园”

主题征文比赛的通知

各班主任:

经大队部研究决定,在本年12月份举行一次以“整洁文明,爱我校园”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现将具体比赛事宜通知如下:

一、 比赛时间:

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上交至少先队大队部邵老师处。

二、 参加人员:

喜爱文字创作的全校学生均可参加

三、 征文内容:

以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观察和思维,用征文作品表达对身边美好(美丽)的人、事、景、物等的看法和观点,展现自己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精神面貌。

可从以下几个主题中选择:

1、我心中的可爱篁村小学:记叙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可以是感动自己的人,也可以是使自己深受启发或感动的事;

2、我眼中的美丽篁村小学:用文字描绘篁村小学的景或物,将美景介绍给我们,带着大家一起去观赏,抓住其特点;

3、我期待的和谐篁村小学:(想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畅想我们美丽的校园在可爱的全校师生的和谐构建下,将会出现怎样的欣欣向荣景象。

四、征文要求:

主题健康,向上,反映出小孩子的天真与活泼,题目自拟,内容自选,诗歌、散文、小小说、寄语、日记等体裁均可。参赛作文一律用稿纸誊写或用电脑打印,要求工整、规范。提倡写短文,字数限于600字以内。

五、评选标准及奖励办法:

(一)评选标准

作品评选将根据独特的创作思路和符合年龄特点的表达形式为基本原则进行评选,特别鼓励能真实表达自己心声和表达形式的新作品。

(二)奖励办法

比赛每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名,颁发奖品和证书。

六、其他未尽事宜,详询邵芳芳老师。

特此通知。

篁村小学大队部

2010年12月13日

“整洁文明,爱我校园” 篁村小学主题征文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罗茹丹《篁村小学——我的母校》(六年级) 许江楠《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五年级)

二等奖:

胡炜瑛《我爱校园》(六年级)

黄烨婷《校园的早晨》(四年级) 宋玉婷《美丽的校园》(五年级) 郦栋超《美丽的篁村小学》(五年级)

三等奖:

胡叶蕾《我爱校园》(四年级)

黄梅芳《我们的校园》(六年级) 胡淡燕《校园的四季》(四年级) 马洁《美丽的校园》(四年级)

黄家晔《我爱我的校园》(四年级) 罗思敏《我的校园》(五年级)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天使爱美丽》;诗意现实主义;意象表达

影片《天使爱美丽》是由著名导演皮埃尔?热内执导、影星奥黛丽?塔图出演的一部轻幽默喜剧,充满了奇异想象力。该片在全世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共获得五项奥斯卡奖提名,奥黛丽?塔图本人先后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八项提名。《天使爱美丽》曾连续四星期成为法国电影票房冠军。本片正是通过爱美丽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充满诗意的浪漫现实这一素材产生了巨大影响及令人惊叹的辉煌成绩。

一、影片简介

片中奥黛丽?塔图饰演一名在巴黎蒙马区双风车餐厅做侍应的年轻少女爱美丽。爱美丽从小的经历就与同龄人甚是不同:父母都有很特别的爱好和怪癖,爸爸冷冰冰,妈妈神经紧张;爱美丽被父亲误诊为患有心脏病而留在家里由妈妈教导,就连她惟一的朋友——金鱼也被妈妈倒进了河里;爱美丽遭邻居整盅说她拍照拍出了种种灾难;母亲在圣母院前戏剧性地被跳楼女子当场砸死;父亲从此越来越孤僻……爱美丽长大后,电视里播报了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她也因此而深刻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脆弱;同时,无意中她在自己住的单元房里发现了一个50年前被保存起来的童年时的铁盒,几经周折,爱美丽将其物归原主;躲在一旁偷偷看到铁盒主人见到盒子时对童年记忆的回想与激动,爱美丽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帮助别人的念头。她努力做到每时每刻都对那些需要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影片中一个个既戏谑又让人释然而乐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物来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在诙谐优美的气氛中让人体味人生。孩童时,她喜欢把草莓套在十个指头上迅速吃掉;成年后,她在看电影时不像别人那样专注于欣赏演员与情节,而是观察屏幕上的虫子……看似乏味无聊的这些事情很好地说明了爱美丽善于发掘自己生活中的小趣味,制造自己生活中的小情调。这种种行为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喜欢发现世界上的美,更希望世界因她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她喜欢随时收集用来打水漂的石子放入衣兜,而仅仅是这微不足道的小石子便可以令爱美丽开心,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足以令她的激情得以释放!

二、影片中诗意现实主义运用的分析

美丽的世界,也许可以用一些词语去概括,但是所有的尝试都是一种接近。电影,是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看电影,则会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广阔多姿。用美好、单纯描述世界并没有错;用挫折、悲伤描述世界也未尝不可。影片情节中的细节复杂而微妙,促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爱美丽的步伐在电影的节奏中跳跃,并一次次发掘生活的趣味、寻找生活的意义。“诗意现实主义”钟情于对艺术家自我才情与修养的显现和抒发。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主角大多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事件也不过是平凡的现实生活;一方面立足于社会的普遍现实处境,另一方面又具有感伤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它的诗意本质则在于表现手法上,以得到观众群体的认可与接纳。

片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拍摄地点,就是圣马丁运河——19世纪初期,拿破仑在塞纳河上建造的重要交通路径。虽然随着其他运输方式的普及,圣马丁运河不再作为交通要道,但她已经成为巴黎的水上灵魂。在由马赛勒?卡内执导的《北方旅店》(1938)中,圣马丁运河同样以诗意现实主义的典型意象登场,被称为艺术家灵感之源泉。

这部影片没有辞藻过于华美的对白,经过旁白讲述与人物对话而道出的故事如一股浑然天成的流动清泉,不经意间呈现了事情的面貌,不带任何煽情的虚伪,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展现方法,让观众在平淡的生活里看到了生活的真意,同时又赋予影片一种不寻常的涤荡人心的气质。从偶然发现的突发奇想,到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带来温情,爱美丽那些天使般的想法,不仅呈现出温馨的感觉,更使得影片丰富多彩,完全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理论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雷内?克莱尔、让?雷诺阿、马塞尔?卡尔内、叙利恩?杜维威尔等人。这个流派的作品具有虚构结构复杂、社会分析透彻、寓意哲理简单丰富、视觉影像引人入胜等美学特征。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并非对现实的简单描写,而是在保留现实中奇特方面的同时,更深一步挖掘生活表象背后的内在情感。

片中,孩童时期的爱美丽用相机拍天上的云彩,把云彩想象成兔子、小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这象征着每个孩子童年的天真和每个人都会拥有的美好回忆。这种手法开始时运用于诗歌,后来扩展到电影领域,越来越多的影片中用这种手法揭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爱美丽平凡的身份与伟大的性格、童话式的构架与现实细节的填充、阴郁的故事背景与明快的情节发展……这些原本矛盾的元素被奇妙地融为一体,鲜明的对比加深了诗情画意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有:同时在宏观表达现实与微观诗化情感两方面突出主题;以长镜头表现段落场面,尽量不剪接;长焦距镜头使用多;强调演员作用,根据演员特点塑造角色,重视演员发挥,等等。

自1935年起,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凭借极其明显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富于想象力地去创造着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使影片真正成为艺术品。作为艺术的电影作品,应该是生活的加工选择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爱美丽漆黑的眸子总是带着善良的笑,她喜欢将手指插入豆子里,喜欢用汤匙敲碎布丁表面结成的脆皮,喜欢到河边打水漂,还习惯性地捡起用于打水漂的石子放进衣兜;照片上的四个头像会说话,卧室内物品上的动物也像有生命似的……一个非童话的电影演绎出童话中的场景,一个非童话的电影添加了童话中缤纷的色彩,更是突出了用意象表现浪漫想象的主题。

四、影片中的意象表达与诗意结合

文字的组合同样可以运用于电影的创作。而在电影中,形成这样组合的就不再是文字,而是情节。瓦莱特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无法产生的感情。”(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2005)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的情节在这部电影中显得尤其细腻动人:片头爱美丽扮成爸爸的样子拿听诊器给动物听诊;影片的场面调度处理得相当精彩,使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相互转换流畅而紧凑;悠然荡漾的旋律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那些超乎想象的、甚至带有童话怪诞色彩的场景,就是表达这些创意性情节的最佳载体:精致、细腻、奇幻、富有生气。爱美丽就在我们身边,她就是我们心中善良而勇敢的影子。影片不是靠让银幕前的观众目瞪口呆的离奇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而是导演借爱美丽从生活中捕捉一点一滴细微的乐趣,寻找一丝一缕的诗意。整个影片的色彩富于变化,从爱美丽成年那一刻起,画面就笼罩在非常浓烈的低色调中,人物脸上的细节自然,但有着犹如油画般色彩强烈的效果。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善良的爱美丽自己生活在简单的童话世界里,义无反顾地追求生活,热爱生活。尼诺和爱美丽同样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所以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好像完全处于美妙的想象与计划之中。影片最后,爱美丽终于像玻璃人说的那样主动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己心爱的人伴着跳跃的画面和动感的音符驶向了幸福的浪漫彼岸。 爱美丽是她所帮助的人们的天使,而玻璃人恰恰又成了爱美丽的天使,告诉她要直视自己的人生,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拍出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才是电影的真谛,将内在的情感通过意象使其自然流露,才是成功的创作。

影片的诗意就来自都市来去匆匆的热闹和看似诡异的神秘。这其中包含的还有平凡的温情、善意的气氛、浓浓的亲切感以及丰富的幽默感。银幕中凝练的画面语言调动起观众的心理情绪从而引发其深层次的联想与感悟。缤纷的色彩使观众不由自主地将其与鲜艳浪漫的童话色彩联系到一起;热内将童话中人物的想象与回忆、情绪与秘密展现出来,奇思妙想之层出不穷使人不得不拍手叫绝。比如片中某些镜头:在双风车餐厅,爱美丽失望了,化作一摊水落在地上;还有尼诺按爱美丽的蓝色箭头最后来到街边的雕像身边时,雕像调皮地眨眨眼睛,等等。 比丰富想象力更令人叫绝的是热内对真实生活细节的观察、提炼及运用,使得这部极端风格化的影片变得充实丰满,但不流于形式。

五、结 语

让?米特里曾在《电影史》中说道:“实际上,这一风格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哪怕仅从形式的表层上看,他们在模仿生活创造的活动,它的情感进发、它的内在运动,依据此点进行创作,仅仅保留其最奇特、最具特色的那些方面。”这段话正是对诗意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作出的准确评价。

整部影片,看似是一部喜剧,其实并非完全是一部笑闹的电影。爱美丽帮助过许多沟通上存在障碍的人,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却又是那么的渴望被注意被关心,这正反映了现实中这些挫败感极强的人的一面。热内的电影中,每个人物的结局都是理想化的,但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个平凡人真的都可以成为爱美丽,成为自己和身边人的天使。片中邻居玻璃人最后也告诉我们,害怕爱和给予的人,永远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正是受到了玻璃人的鼓励,爱美丽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美丽浪漫的爱情,这便是一个世纪后的诗意现实主义与浪漫想象的结合。

诗意现实主义,本来就是众多导演力求达到却难以实现的一种境界。而且借助于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意象来表达,皮埃尔?热内在《天使爱美丽》这部影片中做到了,他塑造了对电影美学、电影语言独特的实践和幽默、浪漫的法国韵味。极富诗意的表达与现实的情感,不仅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更是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内心,给予其强烈的思想震撼。

[参考文献]

[1] 张学乾.营造意境美的光影艺术——评郑屹的《冬日素描》[J].丝绸之路,1997(06).

[2]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3] 侯克明,杜庆春.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4]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9.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瀑布 原型研究 象征意义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 )是当今美国文坛上一位成就显赫的女作家。自1963年发表处女作《北门畔》,迄今为止已出版各类作品100余部,其中包括47部长篇及中篇小说等。她的作品既叫好又叫座,在畅销的同时,也在纯文学界有相当的声誉。欧茨2004年出版的《大瀑布》被著名的《科尔库斯评论》评论为 “这是迄今为止她最好的作品――也是一部代表作”。小说以北美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为背景。女主人公阿丽娅刚过完新婚之夜,就发现丈夫失踪了,原来丈夫由于同性恋倾向,在婚后不到 24 小时就奔赴大瀑布投水自尽了,可怜的阿丽娅因此成了著名的大瀑布寡妇新娘。英俊富有的律师德克•布纳在帮忙处理此案的过程中出乎意料地爱上了阿丽娅,两人很快结婚并有了三个孩子。然而,数年后德克出于正义感接手了名为“爱的运河”的污染诉讼案,得罪了当地利益集团,最终为人所害。再次失去丈夫的阿丽娅居家搬迁,远离瀑布,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靠教授钢琴的微薄收入独自抚养三个儿女。长大后,孩子们在不断了解家族秘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母亲的理解,也各自找到人生的目标。

在小说中,大瀑布这一意象贯穿故事始终,气势磅礴的大瀑布不仅为这个同样跌宕起伏故事提供了背景,更与小说的主题,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密切相联。大瀑布已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奇观,而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原型象征,事实上,瀑布作为最激荡彭湃的一种水的形式,充分体现水的力量与威力,瀑布在小说中所体现的象征意义与水的原型特征也是密切相联的。

一、毁灭与新生

水既是毁灭者又使人再生的原型意义早在圣经中就有所体现。在旧约中,“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于是引发了持续了四十昼夜的大洪水,除了诺亚一家及方舟上的动物,所有的生物都灭亡了,水毁灭了肮脏丑陋的旧世界,而代之以洁净明亮的新世界。如果说诺亚方舟故事中的滔天洪水体现了水的毁灭意义,约翰洗礼的故事更能体现水洁净身心,使人获得新生的作用。新约中耶稣来到约旦河,请求约翰给他施洗。当耶稣完成洗礼从水里上来时,天忽然开了,圣灵从天上飞下来,像鸽子一样,落在耶稣的身上。天空中传下声音来:“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经过水的洗礼,耶稣去掉了凡尘俗气成为救世主。由此可见,水不仅能洗去身体污垢,更能洁净灵魂、除去罪孽,从而使人获得新生。

在欧茨的笔下,大瀑布充分体现了水既是毁灭者又给人带来新生这一原型意义。大瀑布奔腾咆哮、不可阻挡,具有毁灭一切的力量:生命,记忆,痛苦,烦恼和罪恶,似乎都可以被它摧毁。仿佛跃入大瀑布,人就获得了解放与新生。“大瀑布灼人的美丽呼唤着你―投降吧。”在大瀑布的召唤下,那些渴望抛去过去,洗清罪恶的人,一步步走向大瀑布,真正等待他们的是自我毁灭的命运。小说中,阿丽娅的第一任丈夫吉尔伯特成为第一个投入大瀑布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大瀑布不只是残酷无情的毁灭者,它在毁灭的同时,也撒下希望的种子。整部小说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蜜月,婚姻,家庭,涵盖了主人公阿丽娅的主要人生阶段,而每一阶段的开始与结束都与大瀑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伊始,吉尔伯特投水自杀,蜜月刚过一天的阿丽娅因此成了“大瀑布的寡妇新娘”。就在她最痛苦绝望的时候,一粒美好的爱情种子就在阿丽娅丈夫自杀的大瀑布边萌芽。律师德克已经为阿丽娅的坚强所折服并爱上了她,阿丽娅黯淡的生活因为德克的爱情而重新点亮。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中,德克和阿丽娅过着幸福平静的婚姻生活,并养育了三个可爱的孩子。然而十二年后德克受人迫害坠入瀑布而亡。如同毁掉阿丽娅的蜜月一样,大瀑布又一次毁掉阿丽娅幸福的婚姻生活,使她再次成为寡妇。然而,意志坚强的阿丽娅依然没有倒下,她忍住悲痛,开始了她人生的第三个阶段―独自抚养着三个孩子的寡居生活。在这一阶段中阿丽娅顽强独立的母亲形象得以充分的表现并教会孩子们如何坚强、独立、自尊的活着。丈夫德克的死给阿丽娅带来刻骨的伤痛,但也激发了她顽强不屈的精神,使她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明,从这一意义上讲,阿丽娅也获得了新生。

二、变化无穷的水与神秘莫测的命运

在西方人的想象中,非理性则自古以来就属于水。“水没有抽象的范型,没有固定的轨道,变动不居,奔流不息,在各种具体的时空中呈现不同的形态,充分体现了这种人生宇宙的变化之理”。这种源自水的变化观反映到人生上,就体现为对世事难料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小说中屡次提到在汹涌的大瀑布旁人会心生恐惧,不仅因为大瀑布显示了自然的威力,其还代表着变化多端、神秘莫测的命运。两位主人公阿丽娅和德克都受到面临无法逃避的宿命的诅咒。阿丽娅从新婚丈夫跳入大瀑布自杀时起就认定自己身受诅咒――大瀑布的寡妇新娘,成为她摆脱不掉的宿命。小说情节的发展也逐渐证实了这点:大瀑布先后夺走了她的两位丈夫的生命,阿丽娅的一生的起起落落都大瀑布与相联。面对命运的无情折磨和捉弄,阿丽娅并没有屈服,而是顽强地活着,以此来对抗命运的不公。德克•波纳比,如同他的祖先一样也坠入瀑布,原本他可以逃避这一宿命,但是出于正义感,他接受了名为“爱的运河”的环境污染诉讼案,控告当地的工厂主及政府官员,并最终招致他们的迫害德克面对生命的危险没有逃脱,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勇敢的死亡来迎接。同样面对命运的捉弄,阿丽娅以顽强的活着来对抗;德克则选择了勇敢的面对死亡;无论生或死,都体现人在命运前的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总之,《大瀑布》是一个发生在雄壮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边同样震撼人心的故事。尼亚加拉大瀑布不仅为小说提供了绚丽的背景,更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大瀑布》中,主人公对在逆境和厄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与大瀑布这个自然奇观交相辉映,使整部小说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Holy Bible. Zondervan Bible Publishers [M]. Inc,1973.

[2]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大瀑布》[M].郭英剑译,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3]晏杰雄. 一个水气氤氲的艺术世界――《边城》的水原型分析[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4(5).

[4]唐招棣. 评英美文学中水与火的特殊含义[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4).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范文第4篇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地处襄州区中心地段交通路,毗邻襄阳东站,遥对东津新城,交通便利。进入校门,放眼望去,一排迷人的樱花含苞待放,正如十七八岁的美男少女用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给我们的校园添上最亮的一笔。那饱经沧桑而又激励了无数学子的勤奋石,以及那承载着万千学子美好未来的教学楼,彰显了田家炳中学勤奋进取、严谨务实的主题。走在密密的樟树林,阵阵拂过的清风令人心旷神怡。平整洁净的塑胶跑道每天都上演着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你都发现了吗?这正是我们的田家炳中学,最美的田家炳中学养育了最美的田中人!

她的微微一笑,可能让你温暖一生;他的几句励志,亦足以使你踌躇满志。他也许是个丝,骨子里却豪爽正直;她可能是个女汉子,侠义中倒柔情似水。她也许相貌平平,却满腹诗书;他可能默默无闻,却在孜孜追求心中的梦想。

他(她)可以是你的同学,亦可以是你的师长,还可以是为你服务的清洁工、门卫保安、食堂师傅……

路赏春情,踏花寻访。同学们,轻轻一笔,勾勒瞬间;细细描画,淡妆浓抹总是相宜。还等什么?征文演讲尽情展示,篇篇华章出自你手!援翰写心,牵引出心中“最美的田中人”!

二、教师指导

此次征文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这次征文的针对性强,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我们的学生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情商不够,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情不敏感,不能从平凡人和事中捕捉到触发点;一类是思维僵固,就事论事,见山说山,不知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三类是情感丰富,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情较敏感,只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火候。

由事入情入理,怎样写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

1.发掘感动点。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水中的一层浪花。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2.提炼素材。素材只是表象,运用素材的目的是表达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与领悟。你写的人或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要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

3.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展示出美的人性和个性。撷取人、事中的细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触动人。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玛格丽特・劳伦斯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爱与属感需求 文化身份与社会身份

中图分类号:I711 文献标识码:A

玛格丽特・劳伦斯(1926―1987),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文学复兴时期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在她的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中,《潜水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讲述了玛纳瓦卡镇上托纳尔家族一位女性人物皮格特的悲惨命运。对于《潜水鸟》的研究,专家学者们更多是从小说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叙事特点和主人公性格解析等方面进行解析,虽然对小说中反映的文化边缘人的探讨也被提及,但是都不够全面。劳伦斯1926年出生于加拿大曼尼托巴德草原小镇尼帕瓦,而她之后虚构出来的马纳瓦卡小说都是以这个小镇为原型的马纳瓦卡小镇为创作素材。作为苏格兰―爱尔兰后裔的她,从小就失去双亲,后被姨妈收养。劳伦斯小小年龄便展露写作的天赋,中学时期就有作品于校报报端。她十八岁离开故乡尼帕瓦到温尼伯格大学主修英语,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随丈夫约翰去非洲生活了,回国后又移居英国。她的马纳瓦卡系列前四部都是在那里起草并完成的,直到1973年她才回到故乡,在那里完成了其大结局《占卜者》。毫无疑问,劳伦斯也意识到了要想和这些土著人交流、彼此了解,如果不先去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任何努力都将只是徒劳。正是这次非洲之行使她坚信:不同族裔的人群尽管他们所固守各自不同的传统民族文化,他们同样是可以通过彼此包容和尊重而共存的。显然,就在此时,劳伦斯的多元文化思想业已形成,而正是这种思想萦绕在了她之后创作的每一部马纳瓦卡小说中,成为其主题。在劳伦斯创作马纳瓦卡五部曲的十年里,也就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正掀起了一股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潮。在这种氛围下,不少加拿大作家决定用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多元文化,鼓励各族人民去探寻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传统。玛格丽特・劳伦斯便是其中之一。在她的马纳瓦卡系列小说里,这一主题在浑然不觉中清晰而准确地加以展示。

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又译作文化认同,是特定文化主体对自己文化归属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确认。该命题“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例如,对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的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要分析具有某个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与异质文化碰撞和遭遇时如何维系或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变得空前频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与杂交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基本特色,每个民族、每一个个体都会面临文化认同的危机。于是,寻找国家(民族或个体)的文化身份、重建文化认同成了一个无法避开的话题,而文化身份认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具有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尝试运用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方法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水鸟》中的女主人公皮格特进行分析,探讨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持续的回顾性叙述视角,通过一个白人女孩婉妮莎来讲述主人翁皮格特悲剧的一生。小说由对潜水鸟和主人公命运的交替叙述构成,潜水鸟是故事的暗线,主人公皮格特是明线。而且,两条叙述线索之间的切换十分自然,符合逻辑。玛格丽特・劳伦斯运用明暗交错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成功地描写了主人公面临的边缘生存问题,反映了边缘文化难与主流文化融合的现实。

皮格特面临的首个困境是生理需求的匮乏。梅蒂斯人的生计全靠外出打零工或者在铁路上当养路工来维持,否则他们一家就只能靠吃救济粮度日。皮格特的父亲老儒勒和她的哥哥拉扎鲁经常酗酒闹事,骑警队时常将他们抓起来关进铁牢里。家族穷困潦倒的边缘化生存境况注定了皮格特个人的生存困境。皮格特的母亲几年前就离家出走了,所有的家务活都是她来干。“她要为父亲和哥哥烧火做饭,只要她在家,他们就什么活也不干”。家里的男人们从不顾及皮格特患有疾病,因此只要在家里,她的病就永远好不了。可见,皮格特生活在冷漠、缺乏爱的家庭环境中。有时候皮格特家族的男人们还会在街上酗酒闹事,男孩子们也得想办法赚钱补贴家用,在夏天男孩子们提着一桶被碰撞得伤痕累累的野草莓,挨家挨户地敲开镇上那些砖砌房屋的门叫卖。只要能卖得25分钱,他们便夺过硬币,赶紧跑开,生怕顾客反悔;而女人和女孩们则管理家务,例如只要皮格特在家,就要照顾全家人,尽管她还是个孩子又有病,可见,梅蒂斯人这一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少数族裔的谋生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是何等的艰难。

皮格特面临的下个困境是安全感的缺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家人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最爱自己的人。但是对皮格特来说却不是这样,年幼的皮格特从未得到家人的一点点关爱。母亲因无法忍受贫穷艰苦的生活离家出走以后,她就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家务活,即使她患有严重的骨结核病。这使得她根本没有机会好好养病,因此病情也在一直恶化。作为一个孩子,她承受了所有的艰辛。人们的冷漠态度教会了皮格特用冷漠来回敬和对抗周围的一切。这也是她为什么不愿对他人敞开心扉的原因。

其次梅帝斯人文化社会身份的模糊对皮格特的成长来讲是灾难。皮格特一家是加拿大的梅帝斯人,即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族。自从加拿大联邦政府成立以后,政府一直推行同化与镇压相结合的民族政策,因而梅帝斯人的自治权利遭到了压制和否认,他们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生活更加贫困潦倒,他们随时处于崩溃的边缘。特殊的身份使梅帝斯人无法在白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立足,他们不仅无力融入主流社会,而且还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最终沦为文化边缘人。坦纳瑞一家彼此之间讲的是一种土话,既不像克里印第安语,也不像法语。他们说的英语字不成句,还尽是些低级下流的粗话,在当地人眼中他们简直就是四不像。这是一种失语状态,它是文化边缘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是否得到认同就是要看他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失去自身语言的民族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而没有文化特征的民族最终也会作为一个整体而消失。

最终皮格特对爱与归属感到绝望而引发了最终的悲剧。皮格特成长在非常恶劣的边缘环境中,卑微的社会地位和贫穷落魄的生活使她形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但是,由于受过一点正规的教育,并置身于白人社会,她对白人社会充满了极其的向往并渴望融入进去。在她追逐这一梦想的过程中,她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以至于她不敢去相信任何人。因此,她学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一切自己关心的事都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就像潜水鸟只在夜间放声歌唱一样。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在其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同层次的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归属感和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人体对归属感的强烈欲望,归属需求可以完全战胜生理和安全需求。当这些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我们极易变得焦躁、不安和沮丧。作为生活在边缘环境的个体,心理上最需要的是一种归属感。对皮格特来说也不例外。她天真地认为只要嫁给白人就可以成功地融入白人主流社会,就可以获得归属和认同。在钻石湖一别后的四年,婉妮莎发现皮格特变化巨大,以前,她的面孔十分呆板,毫无表情,而现在却带有几分狂欢的活力。一条紧身裙和一件桔黄色毛衣将她那柔软、苗条的身材衬托得恰到好处,令人羡慕。她主动与婉妮莎打招呼,并向她炫耀过去四年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以及她即将与白人结婚的喜事。实际上,她根本就不知道归属感并不仅仅属于物质层面,更是精神层次的。她的这些举动只是她掩盖自卑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但不能帮助她改变现实生活处境,反而使像婉妮莎一样的人对她心生厌恶之情,使她最终离白人社会越来越远并最终遗失了自我。婚后,她发现在这场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预想的幸福、尊严和归属感,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她失去了斗志。只是这次她身边多了两个孩子。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使她开始自暴自弃,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就像飞蛾扑火,她走向了自我毁灭,最终在一场大火中结束了自己和两个小孩的生命。这场大火平息了她所有的欲望、悲伤和希望。玛格丽特・劳伦斯通过讲述印第安女孩皮格特的悲惨故事,展现她对族裔女性的特别关注以及她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热望。事实上,本短篇小说的篇名《潜水鸟》象征着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皮格特以及她所代表的少数族裔人群。劳伦斯是以鸟喻人,以潜水鸟的生存困境昭示族裔人群在主流人群中被边缘化的生存困境,以潜水鸟最终从栖息地钻石湖消亡的事实类比皮格特和她的族群最终从白人主流社会消失的事实。正如小说结尾所写:“我不知道那些鸟儿究竟遭到了何种命运。也许它们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找到了栖身之地,也许它们找不到这样的地方,于是把生死也不再放在心上,就这样自生自灭了……现在我倒觉得,只有皮格特才以一种无意识的、别人完全不理解的方式,真正听懂了潜水鸟的叫声。”皮格特和潜水鸟之间的类比赋予了皮格特深刻的象征意义:作为无数潜水鸟中的一只,皮格特已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她象征着一个边缘化的族群。她的悲惨命运象征着一个边缘族群的悲惨命运。

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大文化也逐步趋同于全球化,其所造成的文化同质化以及民族文化的消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处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人越来越多,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显得非常突出,这就使对于文化边缘人的生存困境进行探讨的意义变得深远。本文意在唤醒读者对边缘化了的现代人的关注,希望社会给予他们更多得宽容,容纳并且使得类似悲剧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 金洁.论玛格丽特・劳伦斯及其石头天使[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 黄忠文.加拿大文学作品选读[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3] 金皙坤,马永俊.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

[4] 蓝达居.美国的美洲土著――美国印第安人学者谈美国印第安人[J].世界民族,1996(3).

[5] 李传译,余珊.文化边缘人的悲剧命运――解析《潜水鸟》中的皮格特[J].咸宁学院学报,2011(7).

[6] 刘芳.现代性的“边缘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2(1).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