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现母亲

发现母亲

发现母亲

发现母亲范文第1篇

她就那么一脸不安地在人群中站着,揉搓着手,眼神里满是惶恐和忐忑。等到别人把我拥到她面前的时候,她倒是有些愣了。

于是,我在被拐卖了5年之后,终于见到了我的生身母亲。

只有我们两个人时,家是快乐的。但只要她的男人一回来,家便又是刺骨的冷了。他和我都在的时候,她便一个人以超常的热情张罗着,向男人絮絮叨叨地说我又考了第一名,或者告诉他哪个菜是我特意为他做的……

可是,她的男人根本不拿正眼看我,鼻子和眼里冒出来的全都是不屑。大半年里,她就这样来来回回地在我和那个男人之间折腾着。到了后来,她的男人一回来,她便干脆把我送到邻居家去。每次她都笑着说:“我们聊点大人的话,你乖乖地去邻居家玩会儿,我一会儿就去接你回家。”但我知道这不是原因,因为每次她的眼睛都是红红的。

有几次,深夜里,听到她小声地哭,我心里难过得很,就想跟她聊聊。可是,不等我张口,她便抹一抹眼角,轻声说“晚上就别提那些伤心事。难过的事情啊,留到明天,就已经不算什么了。”这么说的时候,她的身子背着我,肩膀单薄而瘦小。

两三个月后,她终于离了婚。她反过来宽慰我说:“在这个世界上,比我们不幸的人多了去了。别瞎操心,你看,至少我还有你呢。”

她开了个百货店,起早贪黑地劳作着,又是忙生意,又得顾家里。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可在我要结婚的时候,她忽然又变了,看什么都不顺眼,对我乱发脾气。

在我结婚的前一夜,几近黎明的时候,她坐在我的床边,像18年前那样,叫着我的名字“秋和”,声音低低的,柔柔的,全是不舍。

我装作睡着了,泪湿了整个枕巾。在她身边呆了18年唯一的亲人,却要由她披上婚纱送出门去。

我和丈夫不放心她,就让她来跟我们一起住。我手把手地告诉她城里人的复杂,她却嫌我话多,后来果然证实了她的精明无比。

遇到来推销的人,她总是隔着防盗门说话,要么让人家留下免费的试用品,要么就让他们“请勿打扰”:有人打电话或者上门告诉她“中了奖”,她总嘲笑人家小儿科。

可是,那天我回到家,一进门,她便扑上来拦住我,“呜呜”大哭起来,还一个劲地问:“你没事吧?”孩子还在她的怀里,也被吓得直哭。这么些年,我从来没有见过她那样紧张。

原来,刚才有人给她打电话,说我出了车祸,急需5000元的手术费。我的手机那会儿又正好没了电,见我手机拨不通,她还真以为我出了事。她立马就拿出自己的存折,取了1万元钱给人汇过去。

我责备她傻,她却破涕为笑地说:“你没事就好,那钱算什么呢?”

我进了房间便哭了:这个精明的女人,为了我却一直在犯傻。其实,我早知道,她犯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傻,就是在发现我不是她的亲生女儿之后,却没有把我送回去。

发现母亲范文第2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这几句诗,生动而真切地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爱之情和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对我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母亲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关心我 ,常常问寒问暖,还在学习上热情鼓励,循循善诱。母亲平时经常给我讲名人、伟人和科学家小时候勤奋学习的故事,教导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好学上进、讲文明、懂礼貌全面发展的好孩子。母亲对我就像春天的阳光为我带来温暖。作为在读书的女儿,我常常告诫自己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母亲。

今天是母亲节,又是星期天,我一改以往星期天睡懒觉的习惯,蹑手蹑脚地起来,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然后模仿奶奶平时煮蛋的方法,在锅里放上水,点上煤气灶。等水开后,往沸水里打了两个鸡蛋,不一会儿两个白色椭圆的荷包蛋在锅中形成了。我关掉煤气,从橱里拿出了两个碗,在每个碗里各盛了一个蛋,一碗给了奶奶,一碗给了妈妈。

当妈妈接过我递上的蛋时,激动地问我:“你怎么想到今天给我煮蛋呢?”我笑着对妈妈说:“平时都是你和奶奶为我准备早餐,今天是母亲节,我想我亲手做一次早餐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你!”听了我的话,妈妈一把抱住了我说:“你真乖!”我和妈妈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心里涌上了一股温暖的热流。

六年级作文

发现母亲范文第3篇

的教育方法是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使女性乐于做母亲;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让女性成为合格母亲;有助于培养健康个体,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母教文化;精髓;当代价值。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断创造与积累,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母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母教文化的内涵阐释。

母教文化是关于母亲教育的文化。目前,我国学者对“母亲教育”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的教育”,认为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二是“教育母亲”,即通过对母亲实施教育,提高母亲的素质,从而提升母亲的教育质量。母教文化包含的是母亲的教育,是指母亲这一社会群体在抚养教育子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经验等精神文化成果以及与此有关的人文景观等物态文化现象的总和。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对精神层面的“母教文化”进行探讨。

二、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深明“妇道”,教子有方,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充分显示了母亲教育的力量。‘古代华夏女杰中的“周室三母”,可称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女教师。据《列女传·母仪传》记载:“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太任为能胎教……太姒仁明而有德……颂曰: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

太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的母亲,更是母教文化的典范。中国母亲在长期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母教文化。

(一)“重德”“勉学”的教育内容。

古代女性被限制在家庭中,承担着“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角色。“母以子贵”的现实使女性不仅要去创造生命,还要含辛茹苦地去培育这些生命,使他们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显示自身的价值。为此,母亲从小就按“德才兼备”的目标去教育子女,在教育内容上表现出“重德”“勉学”的特点。

“以德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我国传统母教非常重视对子女“德”的培养,教子为善、诫子勤俭,倡导信实爱人、忠孝仁义,造就出许多仁人志士。“岳母刺字”已家喻户晓,岳母姚氏从小教育儿子“以身许国,报效国家”,还亲自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使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

“陶母退鱼”也广为流传,据《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母湛氏身为女流,却深明大义,见利而不忘义,退回了儿子尽孝的腌鱼,并训导儿子要清白做人,廉洁奉公。陶侃遵循母亲教导,一生清正廉明、勤于政事。

我国传统母教除注重德性培养,还把“勉学”作为教子的重要内容。古代母亲们深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道理,通过各种方式勉励、鞭策孩子勤奋读书,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有所成。孟母仉氏为给孟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长学习环境,曾三次迁居。

(二)“说理”“垂范”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奉行的“男尊女卑”思想,特别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妇礼,使女性受到各种约束和压制,她们无论是作女儿、妻子还是母亲,都要服从男性。虽然,儿子为了尽孝,不得不听从母亲的管教,母亲教育子女成为理所应当之事。

但是,母亲的性别地位使她们不会也不能像父亲教育那样,主要借助家威和家法,而是较多采用“说理”“垂范”等正面、温和的方式,这样恰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传统母教善用言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寓教于喻,循循善诱,使孩子领悟其中的道理,自觉去践行。孟母“断机教子”已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孟母看到孟子逃学回家,没有打骂,而是通过“断其织”告诫儿子“: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从母亲的话语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从此发奋勤学,做事有始有终,成为天下之名儒。

“教者必先正己”是古代家训的明理。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贤良之母,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她们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影响子女发展的。《隋书·郑善果母传》记载“: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兒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

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枲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说的是善果官至三品,但是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夜深才睡,善果不解,其母对儿子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是骄奢淫逸了。”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不奢。

三、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

当代女性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本应使她们在教养子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母亲教育并没有引起女性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致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母教危机”。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越来越多,有些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年轻女性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角色而忽视甚至放弃母亲角色。有些女性虽已成为母亲,但是生而不养或养而不育,孩子出生几个月就丢给老人或保姆照顾,即使把孩子留在身边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有66.47%的祖辈照看孙辈。在我们进行的“城市小学生母亲教育现状”调查中,只有35.66%的母亲认为“母亲的重要工作是养育子女”,55.49%的母亲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还有7.51%的母亲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多数母亲对养育子女的职责认识还不到位。

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和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心养育子女,并以此为幸福。我们应该继承这一母教传统,这并不是让女性放弃自我,回归家庭,而是要她们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多一些时间与精力去教育子女,展示更全面的自我。让女性成为母亲,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与历史上众多的贤母名母零距离接触,感受其人格魅力,有助于当代女性深刻认识母亲角色的意义,强化母亲意识,自觉承担起母亲的职责,乐于做母亲。

(二)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

在当今社会,不管母亲是否意识到母亲职责,是否乐意承担母亲职责,客观上她们都扮演着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和主要教育者的角色。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0.16%的母亲和75.5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照顾子女,71.31%的母亲和59.74%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负责子女的教育。比例如此之高,认识如此相似,表明了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不可否认的是,母亲在培育人才方面确实发挥着独特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毫不例外地由母亲孕育,来到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也是自己的母亲,在婴幼儿时期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唯一性;母亲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饥饿,还是孩子灵魂的塑造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对孩子智能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养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全面性;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这种亲子依恋关系使孩子乐于听从母亲的教育,体现了母亲教育的权威性;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自然的教育方式易于被子女所接受,体现了母亲教育的高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但是,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凭着感觉、本能或老辈的经验来养育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子方法,存在着“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天津市儿童发展中心针对天津市5000名0-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的“母亲教育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知识,对母亲教育有需求的有4991名,占被调查人数的99%。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43.43%的母亲认为自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效果不佳。59.52%的母亲非常希望、39.95%的母亲希望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能使当代母亲更多了解母教文化的精髓,学习母教经验,掌握有效的育儿和教子方法,提升母教质量,由“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优秀母亲”。

(三)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每个社会人的渴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当代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女性的性别角色决定着她们是家庭的主角,是幸福家园的经营者。她们时时刻刻为子女做榜样,用自己慈爱、贤惠的品德去感染孩子,用自己孝亲敬老、相夫教子的行为去引领孩子。为使子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回避克服自己的缺点。母亲教育正是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中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释放出爱与和谐的元素。

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才,人才的成长由母亲把好第一关,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自幼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使之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和修养的公民,这是一个家庭的幸事,也是社会的幸事。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母、爱母,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风尚,必将造就更多健康的个体,促进家庭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葛彬。论传统“母训文化”与家庭美德的“爱幼”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7,(7)。

[3]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王符。潜夫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欧阳永叔。欧阳修全集(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摘自新华网“。丁克家庭”占上海家庭总数的12.4%[N]。中国青年报,2002-12-01.

[8]王艳红。全国有66.47%的祖辈照看孙辈[N]。现代教育报,2001-08-20.

发现母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美术色彩;人物造型

《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我父母”的爱情故事,把观众带入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社会环境中,了解了父母辈们的爱情面貌。这部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得益于张艺谋对电影美术的合理运用,在表示现实与回忆两部分时,张艺谋独具匠心地利用强烈的黑白对比、彩色对比来区分与凸显。对于场景、灯光、道具等都严格遵循他的电影美术视角来设置与制作,并配合完美的音乐效果来营造一种浪漫、诗意的电影情境。整部电影通过镜头与画面的恰当配合,体现了张艺谋对电影美术的独特认知与运用,进一步构成了张艺谋电影的风格特色与艺术审美。

一、整部电影的美术色彩基调

(一)黑白色彩反映现实部分

众所周知,色彩是电影美术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影片的情感表达往往都是通过不同的色彩运用来实现的。与其他电影中常用的色彩基调不同,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进行了创新的突破,运用黑白色彩来反映现实部分,使影片中的色彩运用跳出了传统电影美术色彩运用的固定模式。而之所以使用黑白色彩表示现实部分,是依据影片的情感基调来刻意安排的,影片中的现实部分由于父亲的死亡而使父母的爱情蒙上了一层凄凉与哀伤,通过黑白色彩的运用能够很好烘托出这种凄美的情调,于是这样大胆的创新改编构成了该部电影的独特之处,为该部电影增添了一道亮点。此外,张艺谋使用黑白色彩反映现实部分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使前半部分的色彩基调与影片后半部分的色彩基调形成强烈的反差,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而且试图通过色彩的对比触动观众的心灵与情感。在影片中,以父亲的死亡来开始影片现实部分的叙述,在父亲的葬礼上充满了悲伤的气氛,在场的人都为父亲的离去而哀伤与痛哭,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父亲的怀念与眷恋,于是乎利用黑白色彩的基调来渲染此刻的氛围可以说是贴切无比,影片的美术层次也提升了一个档次。

(二)彩色来反映回忆部分

在电影中,当影片叙事由现实部分转换到回忆部分时,观众会发现影片的色彩基调有了极大的变化,黑白色彩被彩色基调所替代,以此来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传达出现实部分的凄凉、回忆部分的温情与美好。影片中,张艺谋利用鲜艳的彩色来衬托父亲母亲爱情的唯美、质朴,同时也展现了回忆中乡村景色与民风的优美与朴实,使回忆部分给人一种温馨、纯美的感觉。由于回忆部分是美好的象征,代表着母亲所感受到的幸福生活,因此为了表现出这样的情感特征张艺谋大胆突破了传统电影美术的运用规律,使用彩色来反映回忆部分,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造型都运用彩色基调来拍摄与设计,能够吸引观众进入到情境中感受到母亲关于过去生活与爱情的美好追忆,感受到母亲的幸福情感体验。影片的回忆部分里,母亲的造型清纯而亮眼,身穿着一件红棉袄在乡间的田野与学校间奔走,优美宁静的乡间风景、富有节奏感的轱辘声、朗朗的读书声,等等,这些乡村唯美的景象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再加上母亲灵动的双眼、纯净的笑脸,为影片营造了淳朴、祥和的审美感受,彩色基调的运用使我们洞悉了张艺谋的良苦用心,传达了张艺谋独特的电影美术思想,再通过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来表现得更加明显,为影片增添了难言的意境与情感寄予。

二、“路”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美术内涵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巧妙运用无声的镜头语言来表达意境,尽管没有任何的旁白来解说,可是观众却能从中体会到影片中的寓意。路,是一种意境表达形式,在影片中融入了张艺谋的美术内涵。蜿蜒、幽静的乡间小路在影片中常常出现,一开始张艺谋就利用它的弯弯曲曲来象征母亲对父亲爱意的真挚与执著,最后张艺谋也是借助“路”来表达父亲母亲那份相依相伴的感人爱情。这条乡间小路有母亲太多的回忆,延伸的道路那端好似母亲通往父亲的途径,就如回忆部分中演绎的那样,父亲正是通过这条乡间小路来到了母亲所在的村庄,路的尽头是盼望着父亲到来的村民们,其中也包括母亲,从那时起“路”就担负起铺陈的作用,开始慢慢向我们展示父亲与母亲爱情的经过。而“路”的每次出现都蕴涵着导演深刻的美术寓意,父亲在村庄里教书,母亲从父亲到来的那刻起就开始关注父亲并寻找一切机会与父亲接触,于是她愿意忍受冬天的寒冷也要在父亲经过的小路上耐心等待,此时“路”代表着母亲的执著,传递着母亲为了自由爱情的不懈努力。

当母亲与父亲的爱情终于有进展时,父亲却卷入了“”的调查中,不知情的母亲为了让父亲尝到亲手做的饺子而奋力追赶父亲的队伍,但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没能追上,摔倒在地的母亲眼看着父亲隐没在路的另一头,此刻的“路”象征着母亲在追求爱情上的艰难。母亲并没有因为父亲的离开而放弃对父亲的爱情,她一直在村庄的小路上等待着父亲的归来。终于,母亲等回了父亲并且与父亲过上了相亲相爱的生活,镜头上的乡间小路也慢慢隐去。在这期间,小路象征着母亲对爱情的坚守,小路见证了父亲母亲爱情的历程,因此在现实部分中父亲过世,母亲执意要将父亲的遗体运回村庄,而且要经过那条小路。此时的“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与父亲的爱情从这条路上开始,亦从这条路上结束,平凡的爱情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让人感动与羡慕。普通的路由于融入了美术内涵而变得富有深意,蜿蜒的小路既是父亲母亲爱情的道路,平凡中又蕴涵着伟大的精神力量。

三、影片中的人物造型美术

影片中的人物造型美术有着双重的作用,一是揭示影片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为影片的叙事奠定基础。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个年轻教师,中山装、短头发、纯净笑容是父亲的造型特征,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而这种人物造型也预示着父亲在后来经历了“”的迫害。但同时,也是因为这样的知识分子造型使母亲对父亲产生了爱慕的情感,也为母亲后来固执等待父亲归来埋下了伏笔。而母亲的人物造型也蕴涵着多重的意义,母亲年轻时的造型清纯动人,小辫子、红棉袄、花棉裤,一个十足的乡村女孩造型,厚厚的红棉袄让母亲奔跑的模样可爱而笨拙,再加上母亲那明亮的眼眸、纯洁的笑脸、秀丽的面容,使母亲乡村姑娘的年轻、朝气、淳朴的特征展现得惟妙惟肖。而看似柔弱的母亲在追求爱情的时候却展现出令人惊奇的一面,母亲勇敢、执著地追求爱情,这样的性格特征与人物造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对待爱情的态度毫无遮掩,而正是这种态度凸显了母亲纯朴、善良的人物形象。同时借助母亲对待爱情的言行,导演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乡村人对爱情的态度以及乡村爱情的特点。

人物的造型、服饰等能够帮助观众了解影片的相关信息,透过影片的人物造型我们能显而易见感知影片描述的时间与地点,人物造型明显透露出属于中国60年代乡村的典型特征。影片中,父亲母亲的服装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因此不用介绍观众就能够猜测出影片是发生在一个乡村中的故事。当然,从父亲、母亲的着装特点来看,我们也能够对两人的身份做出判断,父亲的中山装是经典的知识分子的着装特征,而母亲的红棉袄、花棉裤的形象表现了乡村女孩的着装特色。此外,从着装造型中还能猜测出影片故事发生的大致时代,中山装、红棉袄是我国时代的一个典型特色,是近代中国的象征。由此看来,影片中的人物造型美术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设计,它同样为影片发挥着作用,方便观众透过这些造型特征来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大致地区,明确人物的身份与地位,而这些信息能够便于观众对影片内容的理解。

四、影片中人物招娣与景的美术

此外,在影片中关于母亲招娣与景的处理充分展现了张艺谋导演的镜头表现才能,张艺谋不仅通过电影画面为观众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而且恰当运用了母亲与景的镜头语言来表达影片的内涵。在影片中,父亲刚来村庄教书时母亲便对父亲产生了爱慕之心,为了能够近距离享受父亲朗朗的读书声,母亲情愿多绕远路去打水目的就是在途中能够听到父亲的读书声,母亲挑水时走的山路虽然曲折蜿蜒,但母亲享受着其中的幸福甜美,此时在金黄稻谷及母亲纯美笑容的映衬下,这样的场景与画面异常唯美与温馨。虽然拍摄时导演没有使用摇镜头,电影场景都是由一幅幅固定的画面组成,可是并不影响电影画面的唯美氛围,母亲对父亲真挚、纯洁的爱情反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除了去偷听父亲的读书声,母亲还争取了一个送饭的机会来接触父亲,她每次都会用一个青花瓷碗盛好特意为父亲准备的食物,然后放在固定的位置等待着父亲的品尝,此时导演分别运用远景、近景来特写青花瓷碗,借助这样的镜头语言来传达母亲对父亲情感的真挚与执著,甘愿为父亲做任何事情。

同时,张艺谋还运用母亲与景的电影画面来起到推动情节、渲染气氛的效果。如,当母亲得知父亲被“”工作人员带走时,母亲抱着她的青花瓷碗拼命追赶载着父亲的车子,希望能让父亲尝到她亲手包的饺子,她在崎岖、曲折的小路上奔跑,在这过程中伴随着母亲的奔跑一幅幅风景画面在银幕上出现、消失,运用影片画面的快速移动来表现母亲当时急切的心理,而这些优美的风景与此时母亲的心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进而凸显出母亲对父亲感情的真挚与热切。之后,母亲便在那条小路上苦苦等候着父亲的归来,由远到近的镜头、全中近景的相互运用,向我们刻画了一个身穿红棉袄的痴情母亲形象。镜头的不断变换不仅令观众对这一场景印象深刻,而且在不断的变换镜头中将影片推向了高潮部分,表现出时光的流逝,终于在母亲执著的等待中父亲回来了,母亲的付出也终于得到了回应。

五、结 语

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中,导演张艺谋充分展现了他的电影美术才华。无论是色彩运用、人物造型及场景设计等,都蕴涵着丰富的美术内涵,一切恰到好处的安排为我们拍摄了一部经典之作。我们不仅能从影片中感受到父亲母亲的唯美、纯真爱情,而且通过分析这部电影还能总结出一些电影美术的运用技巧,这对我国电影的发展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陈相霞.电影图像叙述的艺术性——从《我的父亲母亲》看电影图像的叙述功能[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发现母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共生关系;匮乏;“恋母”;“审母”;女性成长

由于母亲与女儿的同性别特征,相比于母子关系,母女关系要复杂戏剧化的多,且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是终生的。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母亲是她最亲密的见证人,母亲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女儿产生莫大的影响。正如南希.弗莱迪所说:“母女关系是女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诚实地审视这层关系只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好处。”①通过对近年影视作品中母女形象的审视,发现不少作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勾勒母女形象,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关照现实中母女关系的复杂性,塑造出立体的、现实色彩浓郁的母女形象;重点揭示了母女间亲密的共生关系、母爱的匮乏对女性成长的影响及带来的伤害。

一、共生关系与女性成长

共同的性别使得母亲与女儿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共生”关系。而“在共生关系中,一方并不把另一方看做一个独立的人。把双方连接在一起的是一种强烈的和对方融为一体的欲望。”②这种持久的共生现象,对母女双方都会造成伤害,常常导致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情感上的压抑,不具有独立的精神意识,遏制了女性主体和精神的成长。

改编自奥地利著名女作家耶利内克同名小说的电影《钢琴教师》,是母女共生关系的一个典型个案。影片中的母亲对女儿爱丽卡严格管制,密切监视着女儿的一举一动,将她至于自己的监管范围内,视女儿为一个未成年不具独立行动的“小女孩”。“许多事实证明,不健全的母女关系会使女儿长期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会妨碍她获得思想和感情的自由,妨碍她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从中得到她所渴望的快乐。”③ 当爱丽卡遇到喜欢的男孩时,却不会通过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她故意装出一副冷漠的样子表现自己的冷静,高傲的拒绝男孩的亲吻,自作聪明的将男孩要做的事情都写到信上,通过信以白纸黑字的形式企图将男孩控制在自己的欲望范围内。其潜意识里是为了保护自己,掩饰内心的恐惧,避免自己在受到伤害前先让别人受伤,挫败别人的意志。当然,爱丽卡这种追求爱情的方法显而易见是行不通的,不但没有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反而由主动变为被动。在男孩面前将自己丑陋的灵魂,受虐狂的心理表露无疑,结果得到的是男孩羞辱和毅然决然的拒绝。

新西兰导演简.坎平恩的《钢琴课》也描述了一对特殊的母女共生关系。当弗洛达与母亲艾达保持着完美的共生关系时,她活泼快活的像只百灵鸟,时时展示她对母亲的爱及处理问题的才能,不遗余力的帮助母亲解决任何难题,坚定的站在母亲的立场上看问题。然而,当她与母亲亲密的共生关系遭到破坏时,从未和母亲有过片刻分离的她没有了往日的镇定,变的异常暴躁、愤怒,将所有的不满发泄到狗的身上。终有一天她发现了母亲同那个男人的秘密,为了能重新获得和母亲完美的共生关系,被妒火、自私蒙蔽双眼的她选择了背叛了母亲,母亲血淋淋的断指让她彻底见证了背叛的后果。

彭小莲的《美丽上海》中的女儿们虽然各自在经济上都处于独立的状态,但面对强势的老母亲却没有了独立的精神意识。大女儿静文离异后带着女儿诘妮寄住在老母亲家,当发现女儿衣袋里的后,慌乱、不知所措的她只是无助的哭泣,痛诉自己生活的不易,最后还要靠老母亲来解除她的后顾之忧。而小女儿小妹虽然受的是西方教育,生活在国外,但在精神上却被母亲掌控着。当母亲将她小时候的物品交给她作为留念,一张告发父亲的纸条瞬间将她的精神击溃,直至母亲已经死去,小妹还念念不忘,唯恐母亲没有原谅自己年幼无知犯下的错误。女儿们成熟的身体虽已与母亲分离,母亲的精神却影响、牵制着女儿,因而她们不具有独立的精神意识,在精神上与母亲处于永久的共生状态中。

无论是爱丽卡、弗洛达同母亲间过长的身体方面的共生关系,还是《美丽上海》中女儿们同母亲永久的精神上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在女性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母亲对女儿过于紧张、焦虑的情感,实则是她内心恐惧感的外在投射,不能正确对待与女儿的关系,将女儿看做自己的“第二个自我”,是自我生命的延续。母女间这种亲密的共生关系这个脐带延长了女性脱离子宫的时间,意味着女性分离的艰难。成长不只是身体的发育成长成熟的自然生理现象,更大程度上指“一个具有完整独立自我”的人。适当的母女共生关系能够给予女性成长的勇气。然而,过长的或畸形的共生关系阻碍了女性健康的成长,在经济上、精神上无法改变对母亲根深蒂固的依附性,也不会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主体。

二、恋母、审母与女性成长

母爱匮乏是女性成长中没有充分享受母女共生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导致成长中的女性对母亲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这种复杂情感决定了女性在“恋母”与“审母”的迷惘中确立女性艰难的成长之路。

在《情迷高跟鞋》中,母亲在女儿成长的岁月中大多呈缺席状态,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女儿眼中“熟悉的陌生人”。女儿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思念之情,渴望母亲的爱,希望母亲能看到她的存在,实质体现的是女性成长中因母爱的匮乏而产生的强烈的“恋母情结”。女儿雷贝嘉面对母亲的背叛、不忠,心中仍对母爱充满了幻想。她保留着儿时母亲买给自己的耳环,看女的表演来缓解思母之情。当她得知继父阻碍母亲出去工作时,为了帮助母亲摆脱继父,她将提神药和安眠药调换,神不知鬼不觉的导演了一场车祸,间接杀死了继父。虽然母亲最终还是抛弃了她,独自去国外发展,但母亲的又一次背叛并没有妨碍她对母亲深深的爱恋之情。

《秋天奏鸣曲》中的女儿伊娃在成长过程中母爱极度匮乏,为了能感受到一点点母爱,留住母亲那熟悉而陌生的味道,她成长为一个完全没有自我的女性。母亲在琴房练习钢琴时,她准备好咖啡静静的等在琴房外,就为了证实母亲是否真的存在,渴望母亲的“心“能看到她。为了让母亲高兴,她装扮成“好女孩”的样子,母亲想做体操了,她顺从的和母亲一起做体操;母亲觉得女儿的头发长了、牙齿长歪了就自作主张的给她剪短头发、为其佩戴牙套。伊娃的这些自我表现成了取悦母亲的手段,彻底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一味的屈从(下转第273页)(上接第272页)迎合母亲的结果是成年后的女儿不敢做回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

七年后,在母女二人互相演绎肖邦序曲这个段落里,女儿弹奏肖邦序曲时很不自信,不时的看乐谱,弹奏完毕后如学生般小心翼翼的等待母亲的评判,结果却是母亲敷衍的赞扬,而母亲的演绎则是胸有成竹自信满满。长焦距特写双人镜头中,前景是母亲夏洛特的侧面特写镜头,后景里伊娃正面特写的脸上一双惊恐而又受伤的眼睛凝视着母亲,片刻她羞愧绝望的低下头,又不时满腹委屈矛盾的抬起头注视着母亲,痛苦而自卑的坚持着。母亲弹奏的肖邦序曲彻底将女儿伊娃仅有的一点自信瞬间击溃,形象地传达了伊娃处于母亲耀眼的光环下成长的艰难,自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又一次被打击的体无完肤。

《喜福会》中女儿丽娜也同样是在母爱匮乏中成长起来的女性。母亲那段不幸婚姻使得母亲变成一个没有“魂”的人,这里所谓的魂是指一个有肉体躯壳而在精神、思想和感情上没有生命迹象的人。在母亲的忽视中成长起来的丽娜,面对丈夫时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是一味的忍让,更不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由于成长过程中母爱的极度匮乏导致了成年后的她人格的分裂――潜意识里的她意识到这种婚姻并不适合自己,而现实中的她却没有勇气放弃,全然失去了主体性。

由于成长中没有享受到充分的共生关系,成长中的女性始终伴随着因母爱匮乏而导致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决定了女性在“审母”的心理阴影中艰难的成长。

影片《秋天奏鸣曲》中的女儿伊娃对母亲的审视犀利且无情。七年后,母女再次相聚,表面的亲密想念无法缝合女儿的心理创伤,她甚至怀疑母亲此次前来相聚的目的。在母女独处的夜晚,伊娃对母亲的控诉达到高潮,女儿将心中对母亲的恨和爱的复杂情感轰炸机般的抛向母亲。面对女儿歇斯底里的控诉,母亲的辩解显的如此苍白无力,母爱是如此不真实以至于让人产生怀疑。同样《情迷高跟鞋》中的女儿雷贝嘉对母亲的审判也是不遗余力的。在法官的安排下她同母亲有了独处的机会时。面对母亲的质问,雷贝嘉再也无法掩饰心中对母亲的怨恨,她控诉母亲在自己成长中的种种失职,母亲被女儿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撞击的目瞪口呆,只能无力的瘫在椅子上。相比于《秋天奏鸣曲》、《情迷高跟鞋》这两部影片,电影《喜福会》对母亲的审视就温和的多,甚至没有对母亲丝毫的控诉行为,洋溢的是母亲拳拳的爱,将女儿从危险的婚姻中拯救出来的信心。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