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现与创造

发现与创造

发现与创造

发现与创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发现;创造

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犹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这是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也是从根本上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

一、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如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能从中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

2.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改变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在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后,设计三个读的环节:(1)自由朗读,想想哪些地方读不懂?等下可以提出来。(2)检查朗读,每人自由读一个自然段,而且是大家主动站起来朗读。(3)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进行朗读。这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写的时间,才能拓宽学生各自施展才能的天地。

二、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我是怎样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进行语言训练的。

1.丰富表象与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积累表象。

2.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如《蟋蟀的住宅》中有这样一段话:“它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两只前足扒土,两只强有力的后足踏地”让学生抓住“搬、扒、踏”三个动词来想象、表演,蟋蟀的吃苦与灵活就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抓标点符号。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讲到海水的颜色很多,有深蓝的、淡绿的……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海水还有那些颜色。学生展开联想拿自己知道的所有颜色来说西沙群岛海水的颜色,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深刻了。另外还可以利用概括性语句进行想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细看插图展开想象;针对课文结尾展开想象等等。

发现与创造范文第2篇

摘 要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一无形资产》对内部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大修改,本文针对研发费用资本化在实施过程中的创造性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研发费用 资本化 创造性会计

一、现行准则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及创造性会计的本质

创造性会计(Creative Accounting)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机构和人员针对会计准则的漏洞、缺陷(包括会计准则未涉及的领域) 或可能带有的歧义之处,从自身利益出发,创造性地发明、尝试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从而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误导性描述的会计行为过程。企业创造性会计行为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不同会计政策下的会计处理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也不同;另一方面是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比如一些靠会计职业判断的事项,或是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带有歧义之处钻空子。故实务中的创造性会计可以归结为一般是通过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调节关联方交易来修正财务报告,达到增减利润、平滑利润以及稳定股价等目的,从而按管理当局理想的数字“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创造性会计披着合法的外衣提供误导性的会计信息,违背会计信息可靠性原则,是对会计准则的有意误用,目的是美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会计准则制定的周密角度来看,它反映了准则尚不完善。

二、现行准则中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创造性会计

现行准则认为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这两者与未来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程度是不同的,企业研究活动主要是一个初步性的分析与调查阶段,目的是获得新技术与新知识,所以未来是否会带来经济利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因而应将其费用化,并在以后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而开发活动是将技术或计划运用于实践之中,是具有实质性的改进,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效益是有可能确定的,所以符合上述资本化条件的可将其支出资本化,并在将来进行系统而合理的摊销或测试。这种符合一定标准加以资本化的方法较全部费用化的做法符合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原则,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但现行准则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在实施中会给企业管理当局进行创造性会计行为留下空间。

三、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建议

1.提高现行准则的可操作性

我国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特点,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审视现行准则中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的条件,不难发现,这五个条件,如“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等条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的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公正、合理的判断。现行准则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也不明确,这都需要尽快完善准则的相关规定,提高现行准则的可操作性和规定的明晰性,减少现行准则在运用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压缩创造性会计的空间,增强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在准则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个较详细的应用指南,以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如一旦研究开发结束后项目开发失败,企业应将已资本化的研发费用转入“长期待摊费用”账户,分期摊入损益,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计入开发失败当年费用,使当年的利润骤然缩减。

2.研发费用资本化规定应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协调

财政部颁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而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究开发费用部分资本化规定,让企业只有在研究阶段的支出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就给企业创造性会计留下了空间,所以,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需进一步协调,以缩减企业进行创造性会计的空间。

3.应加强对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过程的审计监督

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过程往往依赖于企业会计人员依据有关因素做出估计、判断,给创造性会计留下了很大空间,可能被一些企业用于调整经营业绩、规避税收。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监督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研究阶段、开发阶段划分的准确性、开发阶段有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此外,审计部门应专门针对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以最大限度地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研发费用资本化实施创造性会计行为,为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信息的正确披露构造“防御”体系。

总之,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是为适应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而颁布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给企业管理层进行创造性会计留下了空间,因此要进一步明确现行准则中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完善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的具体条件,减少准则在实施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客观、更真实。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发现与创造范文第3篇

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 它的魅力所在, 不仅是直观形象、光色绚丽和悦耳动听,还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能造就个想象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电教手段的这些优势恰是现代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 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促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知识, 开阔视野, 展开想象, 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审美素质

在美术教学中, 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美术欣赏, 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美的形象性特点, 决定着人们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方法, 而是用形象思维方法。 电化教学为此创造了契机。

打幻灯: 第一幅波提切利的《春》, 画面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诗情画意。 芳香袅袅的风吹拂着结满金色果实的橙子林和树木间的羊齿叶, 它们不断的颤动闪烁出光影; 郁金香、银蕾花、 水仙等鲜花, 犹如织在地上的刺绣, 遍地盛开。 第二幅,柯罗的《阵》,透明、 银灰色的画面, 在学生的眼里呈现出迷茫的状态, 似乎使他们听到阵风呼呼作响,感受到大自然丰富的生命, 活跃的脉搏, 在心灵上唤起健康与美的情绪。第三幅《梅杜萨之筏》强烈的明暗对比, 强烈的运动感和悲剧气氛, 令人触目惊心. 画面以昂扬的激情赞颂了人与命运抗争的救生意志, 揭示了波旁王朝的腐败和黑暗, 唤起学生对封建统治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而当《蒙娜丽莎》出现在屏幕上时, 学生们仿佛沉浸在恍惚之中, 她那恬静的双眸以及脸上呈现出的谜一般的微笑, 分明感觉到画中的某种生命复活起来: 她那高贵、 纤细、美丽无比的手, 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以及衣下流动着的曲线美, 充满了惊人的力量,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了令入神往的韵律。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 “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 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 ”电化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色彩, 线条、 音响、光等信号, 产生立体感觉, 唤起丰富的表象, 从而让学生在美的领域里, 能鉴别出什么是自然美, 什么是社会美、 什么艺术美, 开阔了视野,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素质。

二、捕捉事物特征 突破教学难点

美术教学中, 我们常常通过实物或对景写生等方法, 让学生捕捉事物的特征, 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方法会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同时学生受其特殊的心理, 生理特点的局限, 对周围的事物往往缺乏足够的注意力, 对那些需要进行描绘的事物,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变化掌握不住, 更谈不上去抓住那些带有本质牲的东西。 而投影、录像(录音)却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演示的事物、 现象、过程, 通过光色绚丽的画面, 欢快感人的乐曲,丰富的动感, 迅速、直观的再现于课堂,并对那些需要学生掌握, 平时用语言等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完整地表达的事动到态特征, 利用电教手段的特长予以显现、 强调、 留住和还原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可以同时用几个感官去接受, 去学习, 这样感知更充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清楚, 学得更实用、快捷、有趣。 为使学生充分感知, 获得丰富的比较鲜明, 稳定的表象,易理解掌握知识,开拓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例如, 在讲解水彩画湿画法时, 用湿画法表现雨景, 雾朦朦、 湿漉漉的景观等。虽然在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表象。但他们对雨、 雾所致景物的朦胧之感缺乏真实的感受,(如对景写生、 观察会受时间等许多因素的制约)课前我绘制了一张风景投影片, 画面轮廓清晰, 色彩阴快(晴天), 当讲到雨、 雾所产生的自然景观时, 我出示一个喷雾器, 沿着投影片平行的方向, 喷出雾状的水珠, 似雾似雨从投影片上掠过, 此时屏幕上呈现出一幅朦胧美妙的雨中景色, 对学生来说这是新奇的, 别开生面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新奇的刺激更能引起注意。 同学们正是用这种新奇的观察方法去捕捉雨雾景观的特点, 并在脑中留下“真实”立体的表象,有的同学说: “我仿佛置身于雨景之中,周围的景物朦胧。 ”有的说“景物笼罩着一层湿气(雾气),景物轮廊起伏, 实中有虚, 虚中含实, 形体柔和很有变化——”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 他们很快地掌握了水彩湿画法表现雨、 雾景等的方法。

教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一股是依靠形象、 色彩、 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 因此, 直观教学对学生是必须的教学, 不应该建筑在抽象的概念和词汇上, 而应建筑在学生能直接感受到的形象之上。在《线造型——麻雀》一颗课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先试画麻雀标本,通过写生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麻雀的特点, 这时学生所画的麻雀是一种姿态的那么不同姿态麻雀特征又是忽样? 自然界中飞行的麻雀虽然姿态万千, 但要学生瞬间捕捉它的动态却很困难. 这时, 我播放了录像“麻雀百图” ,通过放慢、 定格、 扩大、 重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揣摩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记住麻雀飞行时各种动态特征和运动轨迹, 领悟各个动作之问的变化与联系, 形成清晰的动态视觉表象。 接着我又借助录像进一步启发学生“麻雀飞行时身体和翅膀的基本形状有没有变化?有的麻雀飞行时为什么翅膀一大一小, 甚至只能看到一个翅膀?你还能想象出麻雀飞行时的其它姿态吗? ’录像的启发,老师的诱导,学生的脑中立刻呈现出许许多多的各种姿态的麻雀。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到麻雀飞行时基本形态并没有变,出现一个翅朦的原因是前面的翅膀挡住了后面的翅膀。这时,麻雀正面飞行,侧面飞来,直立状,俯冲状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不断涌现在同学们头脑中。 接着, 我又通过投影演示麻雀画法步骤, 把不同姿态的麻雀形体、 色彩逐一分解, 并渐次复合, 一边演示一边让学生口述作画步骤, 加深了印象.同学们很快池掌握了描绘各种麻雀的方法, 并根据自己的印象, 画出了一只只姿态各异的麻雀。 运用电教手段直观形象, 突出了教学重点, 突破了难点, 优化了教学过程

三、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能力

电教手段的直观性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电教手段, 发挥电教手段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 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 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增强电教手段的趣味性,把它作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平面构成》一课, 在备课时考虑到要上出新意, 吸引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

趣昧投影。 为了使学生了解“构成”的含义, 我打开投影仪双手放在上面, 重叠、 交叉、 错叠后,屏幕上出观了一个马头、 老鹰,接着我拿出一些大、 小不一的硬币、 剪刀等实物, 拼出了一朵花, 一只蝴蝶, 同学们发出了啧啧赞叹声, 都想亲手试一试, 于是我让大家用身边的实物如尺子、铅笔、 橡皮……等用在桌子上拼一拼看看能“成”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到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有的同学三角尺和铅笔构成了一架飞机, 有的用几块形状、 大小不同的橡皮构成丁一个抽象人物……, 屏幕上一会儿呈现出一座房子, 一会儿又是汽车、 植物、动物。抽象的、 具象的无所不有,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同学们通过实物理新组合, 了解了构成的含义, 当讲到“平面构成”时, 我又借助投影仪讲述平面构成的方法, 并用圆、方、三角形(硬纸板)经过剪切(分解)移位、构成, 并采用错叠、文叉、 重叠等方法构成丁各兵家或抽象的图案。分别用圆、方、三角形剪一下或两下, 居然有那么大的魔力“拼一拼”在屏幕上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图案。好奇、 兴趣激起了大家学习的欲望, 他们来劲了, 创造欲象熊熊烈火又高又旺. 有的同学完成了一幅作品还要继续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趣味性, 创造性……

四、融合传统数学 优化教学手段

当今各种教育手段色彩纷呈, 电教手段以它特殊的功能:和优越性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重视和运用. 这是课堂教学上的一次革命, 它猛烈地冲无着传统的教学体系, 促了教学从形式乃至本质的变革。但是变革从来都是合理地“扬弃”, 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轻易的取代。在当前电化教育与传统教育并存而传统教育占优势的情况下, 从教育的目的要求出发,探索电教手段与传统手段的优化组合的规律和途径, 是一项迫切而意义重大的工作。

发现与创造范文第4篇

关键字: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创造力培养

正如我们所知,创造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和复杂,由于创造力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对创造力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根据创造力理论建构的方式,有学者把创造力理论划分为外显理论(explicit theories)和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基于这两种理论之上的关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创造力内隐理论概念的提出,为创造力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与传统的通过心理测验建构的理论相比,它更具有生态效度,大大拓宽了狭义创造力的概念,特别是对于教师来讲,因为教师与儿童接触的最多,教师所持有的关于创造性儿童的观念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产生这些观念的创造力内隐理论是教师掌握、运用的关于创造力思想和观念集合的一个特殊结构,它来自教师视角的非正式理论,大都是关于创造力的不系统的观念,而且可能不会轻易表述出来,但它在教师评价学生作品、行为以及选择指导方法和任务时会有意无意地运用并充当判断的标准,所以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可能会增强或抑制学生的创造行为。因此,通过对教师创造性内隐理论的探讨来加强其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 、创造力内隐理论发展概述

创造力内隐理论的诞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早在1964年,Machinnon研究了不同等级创造者的特征。他要求三种创造力层次的建筑师根据Gough的形容词核对表(adjective check list)评价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通过比较发现,高层次创造者的最主要特征是:善于创造的、果断的、个人主义的、热情的、勤奋的、艺术的和进取的;而最低层次创造者的显著特征是:有责任的、真实的、可靠的、依赖的、有条理性思维的、容忍的、善于理解的等。与此同时,Torrance(1963)也使用自编的形容词核对表来研究教师的创造力观念,Barron(1968)使用Q分类技术研究创造性作家的特征,Helson(1980)研究创造性数学家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然而,直到1985年,Sternberg通过研究发现不同领域的教授和普通人都具有各自的创造力观念时,才明确提出创造力内隐理论这一概念。

创造力内隐理论概念的提出,启发于Sternberg等人对智力内隐理论的研究。该研究创造性使用“社会效度”(social validity)方法对一般公众的智力观进行了调查,不仅开拓了智力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也为创造力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内隐理论是指一般公众(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

这种理论需要发现而不是发明,因为它们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人们不仅具有系统的创造力内隐理论,而且能用其精确地评估自己和他人,同时所做出的每一种解释至少都具有一定的聚合-区分效度(convergent-discriminant validity)创造力内隐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创造性有不同的看法,但一些基本元素却是相同的,这些元素既包括认知元素,也有人格和社会因素。具体地说,多数人同意创造性的个体善于“将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能发现事物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思维灵活”,“有审美力”,并且“不墨守成规”,“有创造的动机”,“好奇”,“敢于怀疑社会规范”。所以斯藤伯格曾明确指出,正因为内隐理论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所以需要去发现,而非创造和发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造力内隐理论实质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是个体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基于创造力内隐理论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育领域,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个体等方面。而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提出,又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给予了更好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学会掌握并应用这种理论,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下将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论述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首先,应该指出教师具有这种创造力内隐理论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发现这种理论的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清晰的反映。教师的创造意识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激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构建有利于创造力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识别学生的创造性成果,鼓励与创造力有关的个性特征和认知过程等等,都直接受教师的创造意识的影响。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创造意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其次,教师具备了这种创造意识,那么在一个理想的课堂中教师必须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推动者。

通过大量学者的研究,总结出了这些对关于影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方面如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激发孩子的兴趣、启发式教学、培养独立性、倡导创新的气氛、课余生活丰富等;相对不重要的有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知识分子家庭、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由此结果可以发现,人们比较看重个体创造力潜能的培养,而不看重家庭条件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最终要依依赖于教师来实现,而教师的内隐理论直接影响其判断和知觉,进而会影响其教学行为。

再次,教师的自身因素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包括个人的教学态度,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实施的具体的教学活动等。

正因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因此,研究者对教师的创造力培养的内隐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教师认为大量的责任、时间的限制、教学基本技能的负担、缺乏知识和担心原则问题是限制其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5大主要障碍。Fleith 研究发现教师从3个方面描述了提高创造力的课堂环境:教师的态度、策略和活动。所谓态度就是不要给学生强加太多的任务和规范、让学生自由选择、提高学生自信、接受学生现状、提供学生意识到其发展创造力的机会;所谓策略就是合作群体、自由时间、艺术中心、变通方向、头脑风暴法;所谓活动就是自由回答活动、手工、创造写作、画画。而抑制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忽视学生的想法、教师控制和存在过多结构。还有的学者通过对教师进行了大样本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90%的教师认为创造力是可以发展的。他们认为培养创造力的各种方法主要有:建立自信、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家中能够自由选择、家庭的参与和支持、学习方法上有自由选择权、非正式的教学方法。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对积极推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指引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学会去掌握运用这种理论。

三、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引导者、帮促者,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以下重要从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所包含的三方面来探讨其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1.教师对创造性学生人格特点的认识

教师对创造性学生人格特点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凸显其个性特征。

从国外有关学者例如朗科(Runco)、蒙哥马利(Mont-gomery)所做的有关用词语对学生人格进行描述的实验中总结出教师关于创造性人才共同描述的特点主要有好奇、有艺术气质、富有想象力、独立、革新、聪明、兴趣广泛、发明以及独创等。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特点, 我国学者张庆林总结国内外研究, 认为创造性的学生常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兴趣广泛, 好奇心强烈; ②目标专一, 有毅力; ③独立性强; ④自信心强; ⑤情感丰富; ⑥一丝不苟, 勤奋好学; ⑦想象力丰富; ⑧喜欢提问, 不随大流。

从上面教师对创造性学生人格的共同描述中可以看出, 教师对创造性学生人格的认识基本与专家的研究一致。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 其创造性人格并不是以专门化的形式出现的,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表现, 就可以因势利导, 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培养和发展。

2.教师对创造力成分的认识

教师对创造力成分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国外有关学者对教师关于学生创造力成分的认识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没有完全认识到创造力的人格成分和环境成分, 人格成分几乎被所有被调查的教师所忽视, 他们提到的唯一的环境成分就是社会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而已反映出这些教师认为被社会接受或被社会认为恰当在培养创造力中是非常重要的, 而环境成分的其他方面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环境却都被忽略了。

因此,可以看出由于教师对创造力成分的认识不够全面的,当其对创造力持偏颇观点时, 他们可能只能确认学生创造力的某一个方面, 从而导致创造力培养的不全面。这就对教师恰当理解创造力以及增强教师职业发展提出了要求。实际上, 强调获取知识被认为是学校培养创造力难以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教师认为知识对于创造力是不重要的, 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学习知识, 这样, 知识的学习与创造力的培养就成了不相交的两条线, 所以减少教师观念中学校目标和创造产出间的差异, 也会增强教师在创造力培养中的有效性。

3. 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态度

教师对创造的态度是偏爱还是抵制,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积极地态度是保证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源泉。

一般的研究认为,教师对创造力学生大多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欢迎的、持鼓励开放的态度,他们能够全面了解创造性学生的特征,从而鼓励其发展。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教师不欢迎创造性学生,并且经常把他们与破坏校纪班规相联系,教师认为创造性学生比普通的学生更具有产生破坏行为的可能性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偏见可能与其特征,比如独特性思维、与众不同、不受约束等有关,因为教师所偏好的学生特征则是听话、顺从、守纪律和学业成绩优异。众多创造性学生的特殊表现和需求对教师的精力和管理都是挑战,这些与众不同的奇思怪想的学生,经常会引起教师内在的不满和抵制。这实际上是教师能否容忍学生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和敢于主动“放权”的问题。

因此,树立正确认识学生创造力的态度,对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给予更多积极的关注与引导,才会使其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与释放。

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创造力不可以传递,创造力是教不出来的。只有通过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安全,给他们足够的发挥自身潜能的空间。此外,具有创造性内隐理论的教师必须具有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意识,在教学中不压制学生的思想活力,使他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具有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的批判精神。这样才能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勇于超越前人的思维,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综上所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忽视和谴责只会阻碍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表现。因此,利用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不仅对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素质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认识并运用好创造力内隐理论,从而更好的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Sternberg R J.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3):607-627

[2]Sternberg R J.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3):607-627.

[3]Sternberg R J.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3):607-627.

[4]李茵.内隐理论的历史视野与当代探索:概念澄清及方法考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4): 105.

[5]黄四林,林崇德,文.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J].心理科学,2005,28(5):1243―1245.

[6]Sak U. About creativity, giftedness, and teaching the creatively gifted in the classroom. Roeper Review, 2004,26(4): 216―222

[7]Abdullah M A. Teachers’ perception of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students. A Dissertation, 2002. 423

[8]谷传华.创造系统观及其对创造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5(3): 54―55.

[9]初玉霞.国外有关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7(4)

[10]黄四林,林崇德,文.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J].心理科学,2005,28(5)

[11].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科教探索,2007,(11)

[12]段若荧.创造力内隐理论与未来教师创造意识的培养[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9 (3): 87―90

发现与创造范文第5篇

当今时代, 创造力已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而是21 世纪最重要的能力(SchererR,GustafssonJ E,2015)。然而创造力的形成不是凭空就会出现的,而是根源于儿童早期的充分发展;且遵循一条与其心理其他方面不同的发展路线(董奇,1985)。尽管幼儿创造力培养一直是国际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段海军,白红红,胡卫平,2015),但在我国幼儿园及家庭教育实践中却普遍受到忽视(郭姣,2015;上官子木,2008;李晓莉,2015),乃至有学者发表《中国儿童想象力危机报告》(孙云晓,赵霞,2009)。因而,在当前和未来, 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创造力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陆小兵,钱小龙,王灿明,2015);甚至,开展实实在在的创造力教育在我国已经刻不容缓。

随着美国总统近年多次呼吁全社会实现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让每一个儿童享受高质量教育成为美国当前核心目标。由此美国开端计划和一些州的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也随之全面更新。如新泽西州的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自2004 年公布,先后多次修订,2014 年为其第四版;堪萨斯州、亚桑拉州、威斯康星州等也是。本文选取颁布早且经多次修订的五大州的标准以及开端计划最新标准,分别从中抽取出创造力子目标(学习品质领域),对相应的发展标准进行归纳和解读,以勾勒儿童早期创造力发展的整体框架与全貌参考。希望本文所解读和归纳的内容有助于幼儿教师、家长、政府及相关专业人士更清晰地觉察儿童早期创造力的发展水平与需求,更有效地给儿童早期创造力发展提供适宜的支持与挑战等,最终为我国当前及未来儿童早期教育中明确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提供重要参考。

二、美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学习与发展标准解读

美国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综合了各领域研究最新成果,它们代表了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适宜性期望。尽管国内不乏关于如何培养儿童创造力的讨论,但对于0-6 岁的学前儿童创造力连续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并不清楚。高质量的教育源自对儿童发展连续性的深度理解。下面以美国开端计划以及威斯康星、新泽西、堪萨斯、亚桑拉等州最新的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为例,从中抽取出创造力子目标,继而解读其独立的目标界定、目标内涵以及纵向发展的连续性指标描述等。

(一)美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目标

显示了上述各州创造力子目标的发展内涵。尽管是子目标,但它们都有其独立的目标命名及其相应的目标内涵(包括未列举的其他州)。美国幼儿园广泛使用的0-6 岁儿童连续性发展测评量表也把灵活性与创造力作为考评的一个重要维量(Teaching Strategies,2010)。可以看到,儿童早期创造力的表现是多维的,包括对新观点持开放的态度、欣赏幽默、社会创造性游戏、多方式表达自我、提出新想法和观点、灵活性、问题解决等,这大大拓宽了我们对儿童早期创造力的认识。比较而言,我国《幼儿发展评估手册》关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评估指标为在智力活动中想象的丰富程度与独创性,包括愿不愿意想象、能否根据实物想象(含想象的个数)、能否根据符号想象(含想象的个数)、能否创造性地抽象想象。上述标准更贴近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体现出着重于儿童日常真实的生活而归纳的广泛表现。

(二)美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连续性指标

表2 中,对0-3 岁儿童连续性发展指标的内容分析得出:主要指标及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1)假扮物和假扮游戏(6 次)、关注新事物爱探索环境(6 次);(2)能反应抑制和调节行为(4次);(3)寻找支持或安慰(2 次)、发展出感兴趣的事或物(2 次)、与他人互动(2 次);其他如用手势或声音开玩笑、模仿他人、尝试自己做事、做新奇东西、新情境下测试照料者反应等。综上,0-3 岁儿童的创造力表现丰富多样,指标描述具体翔实。通过对上述标准对解读可知,假扮物和假扮游戏、关注新事物和探索新环境、抑制与调节、用声音或手势开玩笑等是0-3 岁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主要体现,而寻求支持和安慰、发展出感兴趣的事或物、主动与他人互动等通常未被意识到的这些表现,其实也是婴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早期表现。因此,深入解读这些标准大大拓宽了我们对婴幼儿创造力发展表现的认识。

对3-6 岁学前儿童连续性发展指标的内容分析得出:主要指标及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1)运用想象,表达创造性的观点(7 次);(2)调节规则、新玩法(5 次);(3)假扮物和假扮游戏(4 次);灵活性/调节与改变(4 次);(4)形成了优势规则和刺激偏好(2 次);能区分想象与现实(2 次);编造故事(2 次);其他如欣赏幽默、延迟满足、爱探索各种材料动作、能辨认有趣或新奇的问题等。综上可见,3-6 岁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表现也丰富多样、真实具体。同时,3-6岁的发展表现与0-3 岁的发展表现有了明显的差异,比如,能运用想象在互动交流中表达出创造性的观点,是3-6 岁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最突出表现,这在0-3 岁儿童发展标准中则基本没有描述。但有些指标,如假扮游戏、发展出兴趣或偏好、爱探索、行为调节等是0-6 岁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共同突出表现。总之,上述标准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是儿童真实生活情境下典型发展表现的高度概括和归纳。

三、对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最好的学校是支持儿童想象力发展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校(LiuE,Noppe-BrandonS,2011)。我国要在不久的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必须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解读美国儿童早期创造力发展标准中可获得诸多启发,包括:

1. 掌握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核心标准与系统概貌。

创造力是学习品质发展领域里的一个子目标,但该子目标有自身翔实的发展标准、不同年龄的具体发展表现等特点。这促使了美国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整体性图景的构建,获得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差异与层层推进的连续性认识。儿童创造力发展规律和标准是创造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清楚地知晓儿童早期创造力发展的多样性表现、不同年龄段发展的连续性表现的全景概貌,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指导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等教育理念;才能真正给儿童提供适宜的、科学的和有力的支持,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否则,会出现我国学前教育专家王振宇先生所指

出的问题:学前创造教育正在沦为口号教育,教育现状问题多多,严重地阻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2. 遵循儿童创造力发展表现的多样性,丰富创造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美国儿童早期创造力学习与发展标准详细描述了0-6 岁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丰富而突出的表现。教学支持须认识到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多样性,继而提供多样化的理解和支持。比如,编造故事是3-6 岁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由此,美国幼儿园教学遵循这一发展特点,提供大量编造故事的机会。比如,某优质幼儿园里的讲故事:老师拿出一本没字的书,只有图片,让儿童来想象、表达和建构这个故事,幼儿在老师的启发和连接下,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完了。老师只是学习材料的提供者,故事讲解的支持者,儿童才是故事讲解的主体,尤其是故事共同建构的主体。还有一次,老师给每个幼儿一块石头,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可以用这块石头做任何东西、画任何东西。(地毯上准备两大笔筒的彩笔)老师话音刚落,他们就开始讨论起来,我要建一个家,我要画一朵花,我要??边画边不停地说着。画好的儿童向老师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然后,老师让每个儿童轮流说出他们画的什么。在每个儿童说完自己画的是什么之后,接下来,老师让每一人说一句话,一起建构一个故事,说完把自己的石头放到地毯中间来。每一个幼儿说一句话,后面的幼儿根据前面的故事情节不断地补充、添入。诸如花又开了。它们都在阳光下。天空变成了蓝色。然后刮起了风。我想要所有的花。它们渐渐地飘落下来。它们被吹走了。最后一个幼儿边放石头,边说又长出了更多的花!。(她画的是一朵花)老师也添入一句作为结尾:于是出现了一个大花园!由此,教师将实物操作、自由绘画、分享表达、想象编造、共同建构等有机融合起来共同编造了一个故事。这与国内幼儿园常见的老师讲故事活动有质的不同。诸如上述这样的日常教学实践无疑将有力地支持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