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人;技术考核;问题

我国对于工人技术的考核及具体的措施,随着时代的变化状况,一直在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技术发展为目标,虽然对于考核制度的探索仍在进行中,但是还没有达到现阶段的人事改革制度给出的标准,因此工人考核制度还有很大的前进空间,只有适合当代工人的考核制度才能充分地调动起工人的创造能力与对于工作参加的积极度,建立完善的工人考核制度,要将使用、待遇、培训、考核几者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根据对工人的实际考核经验,谈一谈考核中的几点问题。

1.工人技术考核的重要性

对于工人实施周期性的技术考核的主要目的在有效地提升工人的技术能力,工人的技术能力提高,才能在工业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型企业面对国家与技术的双重支持,不断地购进新型的材料与设备。引进新型的工艺以及技术,而工人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储备就不够用了,因此工人只有学习了更到了更好的技能,才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的施工作业中,一些年龄较大的工人对于新鲜知识以及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弱,工人的领导阶层必须意识并且注意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国家的事业单位以及工厂的工人必须要树立起终生都要进行学习的意识,工人的学习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将其视作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工人的学习只有分阶段进行,才能有学习的成果,工人的考核制度也是评判工人的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我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工人阶层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文化建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人的学习不仅包括其专业技能,还包括国家现阶段的科学文化知识,工人必须不断地扩充综合知识储备,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人。

2.如何改善工人技术考核中的矛盾

提出完善改进和适应需要的具体措施至关重要。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人技术考核体系,严把考核关。从技术等级考核源头抓起,这就要求对教材的选编、各工种的等级标准和技能要求、工种的设置、题库的建设等,进行统一的设置,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二是适当放宽报考条件和工种限制,应根据机关事业单位特点和技术工人队伍的现状,适当放宽工种报考年限的限制,针对各工种特点,制定一些具有激励作用的条件,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使技能水平相当的人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宽进严出。同时放宽工种限制,凡技术工人本人曾经从事过某一技术工种,只要此工种本单位具有的,不管其是否从事本工种,都应允许报考原工种考核,这样既有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和转岗换岗,又有利于形成单位炔康木赫制度。三是改革等级考核与工资硬性挂钩制度,实行等级资格制度。竞争上岗,以岗择人,增强技术工人队伍的活力。四是确定各工种技术等级的最高控制线。鼓励技术工人学习,钻研高科技,解决高难度的生产技术问题,有利于技术工人的合理流动。

3.如何操作工人技术考核

建立科学的工人技术考核管理制度,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是新时期对我们工考工作的客观要求。

工人业务理论考试主要是考察技术工人的业务理论水平掌握的如何,而实际操作考核主要是考察技术工人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二者不能混淆。所以,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工作,实际操作考核是我们急需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人队伍,他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主力军,必须得到重视。在教学内容上要采取理论学习与岗位技能相结合的办法。课程要通俗易懂,在时间上要考虑到工人工作的特点,在场所上可选择到工人工作的现场考核。这种做法即是对工人动手能力进行了考核,又是对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一次检验。这样极大地调动广大工人学习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积极性,使事业单位技术工人考核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不断提高工人的业务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4.如何进行工人培训制度

工人的年龄与性格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考核前期的培训工作开展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要有专门的学习教材,注重理论性,还要与工人的实际工作想衔接,在培训时间比较短的前提下,工人的学习任务是十分繁重的,有一些相对比较理论性,理解起来比较难的知识内容,工人需要自行消化。工人的种类不同,培训的课程内容也要有差异,要为每一个工人设置适合工人自己的课程,在考核时也必须注意分批考核,评判考核成绩的标准也要有差别,另外还要注意工人自身的文化程度,工人之间的文化程度的差别越来越小,但依旧存在差距,培训人员要督促工人用业余时间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怎样做好培训工作,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首先,提高思想认识,更新培训观念,加大对考前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要建立分类,分层次的培训管理制度,在培训时要区分不同层次、区别对待。要按级别分类,按各工种的不同分层进行培训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工人,在培训时,要课程不一样,任务不一亲,标准不一样。这样对文化程度差别较大的,在讲课时要深入浅出,分类、分层学习培训,逐步使工人考核前的培训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具体要求。也为工人考核制度的完善打好有利基础。

5.结语

工人的考核与培训要注意不能影响到实际的工作内容,考核与培训的内容虽然有理论性的知识,但是侧重点还要在工人的实践活动上,因为一起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工作活动,工人必须充分发挥出在现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公路和铁路领域桥梁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的增加,未来国家仍将在桥梁等基础设施上投入大量建设资金,这就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桥梁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桥梁施工》课程是土木工程( 道路与桥梁方向) 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介绍公路、铁路各种类型桥梁桥跨结构、墩台及各种基础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该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本科生毕业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将到施工现场工作,不同施工方法对桥梁设计与施工有很大影响,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1 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调研,结合本人在桥梁施工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作者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 教材建设落后于施工技术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我国建桥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理论、新材料、新设备、新施工技术不断出现,但是教材更新的速度远不能跟上施工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传统的教学内容,有些知识如施工设备、施工方法可能已经过时,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学生可能也会认为学校学的知识都没用( 当然大多时候是他们没有融合贯通) 。

1. 2 教学方法需改进

当前教学方法大都是按照教程章节从施工机械设备、桥梁基础、桥梁墩台、各种桥型施工方法等各个分部工程施工技术的单独介绍,缺少对一座桥从施工方案比选、下部结构到上部结构的施工、施工过程中结构体系内力的变化,施工控制、施工的组织设计等全过程的介绍,这就使得学生对单个施工技术了解,而对具体工程实际操作流程不熟悉,不能指导具体施工。

1. 3 实践教学不足

从我校教学情况来看,目前桥梁施工教学计划仅安排32 个学时,大多安排课堂理论教学,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强的一门课程,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对施工技术只有个平面抽象的认识,跟工程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但是,很难将现场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桥梁施工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学课时和经费的限制,教学大纲制定时并未制定足够的施工现场观摩学习,另一方面施工单位鉴于工期与施工安全的考虑,并不愿接受大量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因此,实践教学非常欠缺,学生很难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很难提高。

1. 4 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检验教学效果,督促学生高效认真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其他课程一样,桥梁施工课程主要采用期末考试进行考核,外加平时考勤、作业情况的考核。期末考试主要是侧重书本上各知识点的考核,未能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主要还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理解不深,容易忘记,因此需要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2 教学改革的方法

针对目前桥梁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2. 1 紧跟前沿的教学拓展在当前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最新的理论、施工设备、施工技术如体外预应力技术、旧桥危桥的加固维修技术、无应力状态法施工控制技术、跨海大桥施工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BIM) 、桥梁安全监测技术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体会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了解到本课程最前沿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也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准,多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多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掌握施工一线的施工技术。

2. 2 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阶段教学进度选取周边比较典型的桥梁施工作为教学案例,布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结构各分部工程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监控方案的制定,比较不同施工技术对结构受力、工期、造价等各方面的影响,增强对施工全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 3 增强实践教学桥梁施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师资队伍建设。当前高校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生,工程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同时可以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专业技术水平的专家来校讲学,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能近距离接触行业的最新技术,了解工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2) 工程现场教学。将教学搬到工地现场,请施工现场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观高效的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依据工程进度灵活调整授课计划和实训安排,保证现场教学效果。3) 分散现场实习。桥梁工程施工周期一般都很长,集中实习技术1 周~ 2 周施工也不会有太多的进展,学生只能看到部分施工场景,对桥梁整个施工过程不能很好的了解,因此可以找比较近的桥梁施工项目,试着把实习时间分散,如半个月去一次现场,多去几次参观学习,了解施工全过程。

2. 4 改革考核方法

要将当前以掌握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转变为对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案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通过积极查询各种文献资料,分组合作,制定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在课堂上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针对各方案的可行性,优缺点进行点评,这部分考核计入期末考核中去。2) 基础理论知识与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期末考核时通过一些判断题及多项选择题等无需死记硬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加论述题型,给定实际桥梁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可能出现的原因,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考核评分时鼓励对创新施工技术的尝试。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平时多参与问题讨论,深刻理解知识,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考核方式 思路 改革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面向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程,是集机械、电子等基础课程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课程,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并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阐明机电一体化技术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重视相关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1-2]。针对该课程以上特点,如何开展课程的考核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分析探讨了不同考核方式优缺点,提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为高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作为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机制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将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于一体,体现了“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原则,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课程对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及发展方向,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及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有关机电一体化仪器、设备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系统了解机电技术学科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设计方法,提高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3-4]。

2.当前主要的考核方式及其特点

2.1试卷考试。

试卷考试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有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及半开卷考试等形式。试卷考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水平,但是,学生突击背复习题应付考试现象较为普遍,而且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单纯采用试卷考试很难实现课程“提升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而且课程考试一般在结课后一次性完成,无法完全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缺乏对于课程的过程管理。

2.2平时成绩与试卷考试相结合。

针对试卷考试存在的过程监控不足等弊端,许多院校在考核过程中引入平时成绩考核环节,平时成绩主要由期中考试测验、出勤、平时作业等组成,一般权重在20―40%。课程总评成绩最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为试卷成绩。该种方式对课程的过程管理进行了监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但是该种考核方式对于课程考核权重及平时考核项目的设置要求较高,教师需对平时作业的布置、创新类实践项目设置等平时考核环节进行较好的把握。

2.3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通过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结课论文的方式完成课程考核,结课论文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对于课程论文,一般要求选题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原则上一人一题。

结课论文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在结课后期较短时间内完成质量较高的课程结课论文难度较大,易出现论文分析肤浅、运用课程理论知识点不足等问题。

2.4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核方式[5]。

基于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提出CDIO考核方式,该方式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强调学习评估方法和学习成果相结合。考核模式采取“4+3+1+2”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前一个月左右给学生布置一批应用性比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课题,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查阅有关资料,编制程序框架,调试程序并进行仿真,在考前一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适当缩小命题范围,减小难易程度,突出重点,命题采用分类随机抽签的方法,学生在上机考核过程中,规定时间,一人一机,分组进行,教师重点考核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及实践技能,并进行答辩。答辩时,教师针对考题进行提问,考核成绩最终由平时、上机技能、答辩情况及调试结果综合评定,从而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准备情况、理解程度及实践技能。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明确职责,利用实验室的开放,对自己的课题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物模型,通过当场演示,讲解分析,教师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学生的分工、设计、演示情况和答辩情况综合打分,得出本门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引导学生平时注重学习,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上课互动性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5采用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来代替传统考试[6]。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涉及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多个角度,并侧重于技能、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利用其取代传统考试的同时,需对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认知、操作技能与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其可行性,并将其作为选择和确定结业考试内容的依据。目前,可参照“数控中级工”、“维修电工”等工种中的一类或多类项目进行考虑,学生通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申请课程免考的方式进行。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结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考核过程中,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核向多种形式并重的方式转变,将理论考核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向转变,将组织方式由学校组织向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方式转变,具体思路如下:

3.1丰富考试考核形式,强化其合理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7]。考核过程中,合理引入平时成绩考核,将现有的一次性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通过综合课堂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决定最终的综合考核成绩,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标准,合理分配考核指标权重,以期合理、公正地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

3.2完善考核内容,强化考核过程管理。

为了使课程考核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校效果,课程组需在进一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考核内容,形成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试题库,并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完善考核内容,根据实际及时修正考试内容,提高考核内容更新效率。在平时考核环节,需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平时考核方式方法,提高其可操作性。

3.3拓展考核组织方式,多渠道实现课程考核。

在考核组织方式上,突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8],通过课程学习,在合理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立适于课程考核要求的职业资格类别,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核接轨的以职业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全程考核的考试考核体系,实现课程的多方式考核,使学生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4.结语

本文在综合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提出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然而课程考核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改变先前的考核模式,必须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这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想切实做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务必制定好长期策略,注重积累,保障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董爱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41:11-12.

[2]朱国云.基于过程化考核的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10-111.

[3]叶慧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45+147.

[4]刘延霞,宁玲玲,马广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111.

[5]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02:18-20.

[6]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2,06:24-25.

[7]肖海平.探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24:1.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生物制药技术 核心技能 课程体系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随着“十一五”规划等政策出台,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逐年增加,市场缺口大,人才匮乏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机会小[1][2],国家劳动部颁布的工种目录中有关生物制药的工种设置也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生物制药工种。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高职教育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既要服务企业,又要对毕业生的出路负责。

高教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与本科教育是不同的,高职教育的立足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拟结合浙江生物制药产业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生物制药技术核心技能的提炼入手,探讨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 核心技能

1.1 核心技能的提法

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具体到本专业就是掌握和运用各项生物制药及相关技术的能力。核心技能最近提得比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概念,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各项专业技能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养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项或几项技能。

1.2 核心技能的特点

生物制药技术涉及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药学及相关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专业技能多且杂,从中提炼出能作为核心技能的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代表性,要能够体现生物制药技术的特点,代表特定的生物制药工艺,核心技能的总和要能反映生物制药各项技术与工艺的总和。

2) 通用性,通用性有两方面涵义,一是要在生物制药生产中有一定的通用性,二是能作为单元操作技术,辐射相类似的其它行业工种。

3) 独立性,核心技能应相对独立、完整,平行设立,不能包含或包含于其它核心技能。

4) 对应性,核心技能应与相关的生产岗位或职业一一对应。

5) 有机性,核心技能之间应能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1.3 核心技能确立的意义

核心技能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研与专业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以“岗位―核心技能”为着眼点来规划专业建设不失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3]。核心技能的“通用性”,有利于我们立足生物制药产业,拓展相关行业就业岗位,部分解决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与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即毕业生出路问题;核心技能的“独立性”与“对应性”,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在有限的学制中有目的地“分方向、有专攻”,进行特长培养,满足企业人才“多样性”与“专一性”的需求;核心技能的“代表性”与“有机性”,有利于打破原有专业学科格局,以技能教学为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走“工学结合”之路。

2. 生物制药技能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有[4]: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份的发酵生产;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大力开发疫苗与酶诊断试剂;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开发靶向药物,以开发肿瘤药物为重点;发展氨基酸工业和开发甾体激素;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人体基因组的研究。而生物药物的生产工艺技术可分为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蛋白质工程制药等6个部分[5]。

我们对浙江及周边地区第一线人才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并作了岗位分析后发现,生物制药及相关企业中发酵车间、分离纯化相关工序车间、制剂车间、品控、化验、检验等科室部门的操作工、技术员、检验员、实验员、化验员、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QA、QC)等岗位,以及市场与售后服务部门的销售工程师、医药购销员等岗位,部分生物医药科研型企业的实验员等岗位,有大量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

通过与企业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发现企业对上述岗位的员工素质有明确的、务实的要求,即具有一定的生物医药行业综合素养,且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与上岗岗位相适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毕业生在具备一定职业素质的前提下,只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这一技能特长,就是我们要从岗位职业技能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技能。

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的技能也较多,但类似于化学工程,可将各项生产工序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操作,从而提炼出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生产、建设、销售第一线的人才需求,我们在提炼岗位职业技能时则要针对第一线的实际需求,剔除不适合高职学生掌握的,在生产第一线中极少涉及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如基因操作等上游技能,重点整合在各生产工艺中具有共性的技能。

2.1 专业基本技能

包括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微生物操作技能(灭菌技术、纯培养技术)、简单生化分析技能等。该部分技能是掌握生物制药其它技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实验员岗位上,亦可成为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2.2 生物制药生产技能

1) 发酵生产技能

包括菌种的选育与培养技术、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空气与管路设备灭菌技术、发酵设备与工艺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6],是劳动部颁布工种发酵工程制药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 生化分离生产技能

生化分离技术较多较杂,主要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和浸取技术、沉淀技术、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结晶技术、蒸发与干燥技术等[7],是劳动部颁布工种生化药品提取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3) 细胞培养技能

随着细胞工程的快速发展,生物疫苗与人源单克隆抗体企业的兴起,细胞培养技术人员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细胞培养技能可以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岗位职业技能方向。

2.3 分析检验技能

包括制药及相关过程中的药物分析、生物医药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主要技能可归纳为滴定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紫外)、色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气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药物检验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4 拓展技能

以管理学、营销与谈判、药事管理学、药学综合知识为基础,主要满足生产管理、医药购销等岗位需求,是由于就业面的拓展而衍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2.5 分析

以上各项技能(包括生物制药各项生产技能)对应相关岗位群,通用性强,适用面广,相对独立而又有机关联,几乎囊括了适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毕业生就业的所有岗位技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核心技能体系。在这个技能体系当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分析检测技能与生物制药生产技能,前者通用性最强,后者专业性最强。从专业口径与就业面的拓展分析[1][8],中药制药生产技能可以嫁接到生化提取制药技能之中,而化学制药中的分析检验岗位、食品生产中的发酵生产与检验岗位、生物化工领域则与生物制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生物药物的制剂生产工艺相对单一,以冻干与无菌制剂技能为要。由此可见,设立核心技能大大“拓展”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内涵”。

上述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然而对于个体来说,在有限的学制中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核心技能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就业意向以及个体的兴趣爱好,选取一到两项核心技能(生化分离生产技能仍需细分),进行特长培养,这也是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即专业上的“宽口径”与个体上的“窄口径”相结合。

3. 课程体系设置

3.1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导,辅以实验课程;传统的高职工科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验合开一门课,教学思路还是学科式授课。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倡导“能力为本”,培养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也必须进行调整[9]。新的课程体系要以技能养成为核心,以实训课程为主线,建立核心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训课程的开设中更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界定,以核心技能为轴来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然要把握“适用、够用”的原则。

3.2 分段目标制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

目前,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采取的是“2+1”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每学期均以实训(课程)为主导,培养目标明确,辅以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1学期,开设基本实验技能实训课程,辅以基础化学、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与微生物操作技能。

第2学期,开设生化分析实验实训课程,辅以基础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化物质定性、定量分析技能。

第3学期,前1个月,开设制药分析与检测技术实训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制药过程中所涉及的分析与检测技术;后3个月,学生进生产企业岗位实训,最后1周返校完成课程设计,对岗位实训进行总结。

第4学期,开设生物制药技术实训课程,辅以相关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对岗位实训中遇到的生物制药工艺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可包括发酵、生化分离、中药提取、合成制药中的生化环节、疫苗制备、制剂等)进行展开教学与实训,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考证。

第5学期,前半学期以专业选修课强化学生专项专业知识,后半学期开设专项综合实训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小组实训,实现专业内分方向、“准订单”培养、“特长培养”,同时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完成“人才的组装”,即核心技能的分化养成。

第6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实习课程,学生进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

3.3 存在问题及对策

1) 课时大幅减少下的理论课程如何开

以“倒推”的方式确立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即从核心技能出发,确立必备的技术支撑,然后确立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而确立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将对核心技能养成不是那么重要,或者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的理论知识砍掉,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时现场加以讲解,甚至可以结合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自学。

2) 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搞好素质教育

依据核心技能整合课程后课时总量大大减少,学生自主支配的课余时间增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此外,重点抓好专项综合实训课程,搞好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在岗学习”能力,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合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J].文教资料,2006,(10):156-157.

[2]沈光涛,常灏,黄耀江.我国的生物产业状况与前景[J].生物学通报,2006.41,(10):15-17.

[3]刘南槐.论按岗培养问题[J].职业,2007,(3):22-23.

[4]雷利芳.我国生物制药业发展之我见[J].海峡药学,2007.19,(1):104-106.

[5]滑静,杨柳,张淑萍,王虹.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10):25-29.

[6]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7]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英文名称: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449X

国内刊号:23-1408/TM

邮发代号:14-46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62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