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评分实训总结

评分实训总结

评分实训总结

评分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交叉培训;质量跟踪;评估机制;商贸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5-03

一、文献综述:培训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评估是指为指定培训活动而收集信息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评价一个培训项目是否有价值、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评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估的程序和组织实施包括:评估的准备、评估的实施、评估结果的分析处理等。对培训评估的研究,其理论和操作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实践导向的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晚期,以Kirkpatrick模型为代表;(2)过程驱动的操作阶段,时间从1980年代晚期到2000年代早期,代表性的研究是关注ROI为潮流的模型如Phillips在2003提出的ROI评估模型;(3)现在是第三个阶段,研究导向的全面研究阶段。这些研究从评估目的、标准、评估信息收集的对象、方法和指标上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论述,形成了丰硕的成果。而在具体实践中,也不断积累和发展出了很多经验可供借鉴。

(一)评估培训的主流模型及优缺点比较

1、理论渊源及评估目的差异

从评估目的出发,项目评估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类。形成性评估旨在提供促进项目设计和发展,希望缺点,以提出解决办法。其实质是帮助形成和塑造更好完成项目质量,因此,形成性评估应当嵌入在整个系统培训过程中。总结性评估是在培训项目完成后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产生一个总结性的判断或结论,其评估的内容包括短期和长期评估。短期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反应(学习者在兴趣、注意力和学习目标上的动机)和学到的知识,长期主要关注工作中的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变化。从评估的内容和主体角度出发,通常有六种常用的教育评估的方法:以目标为基础的评价、目标自由的评价、反应评价、系统评价、专业视角和半官方的方法。其中目标为基础和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在评估培训中被运用的最多。由此可见,当前流行的目标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总结性评估,而系统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典型的形成性评估。

各种的评估培训项目的框架模型都是在上述方法的影响下提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框架Kirkpatrick,他的模型(1959)追随了目标基础的评价方法。四个评价层次为反映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而从系统视角出发,最具影响力的模型包括CIPP模型(情境、投入、过程和结果);培训有效性系统方法(TVS)以及IPO(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模型。

2、评估对象、内容上的差异

在评估对象上,重点包括了受训人员和培训项目两个方面。前者关注培训是否达到提升受训者能力和绩效的目标,如当前最为流行的Kirkpatrick提出的四层次评估模型将培训效果主要集中在受训者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其后,很多学者如Toplis等(1993),Kaufman(1994),Philips(1996)对该模型进行部分改进。这些模型能较好的评价培训的效果,但是在培训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却无法发现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方法改进培训。基于此,Worthen & Sanders提出了CIPP模型,Bushnell提出了IPO模型,Fitz-Enz提出了TVS模型,这些模型将培训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关注于评价培训前的目标、计划、资源投入以及培训过程中的组织实施以及培训后的结果等内容,这些模型强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估内容和目标,从而有助于从培训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评价和发现问题。

3、评估标准和方法上的差异

评估标准的选择和发展是培训评估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Wam,Bird & Rackham(1970)指出,要想使输出评估获得成功,还需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明确培训的预期目标,选择或构建好评估的标准。在针对K氏模型的四个层次评价标准: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中,有学者认为,反应好并不意味着能进行很好的学习。因此,往往在评估中有多个标准,它们反映培训的多个目的和组织目标。

有效的评估信息收集取决于科学的评估方法选取。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在总结性评估模型中,结果层是最难评估的。有学者认为,培训结果有效性评估的两种方法:受训者行为的可观察到的变化,一是自我报告的行为检查表,二是诊断测试。或者运用实验控制组的方法进行事前和事后对比,Kirkpatrick则指出,可以通过同事进行评价。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对评估培训参与者对学习的兴趣、注意力和动机等方面的短期结果评估通常运用量表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而长期评估主要关注学习者将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到工作中的情况,即学习转移的评价。而在形成性评估方面,重点对过程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见反馈表、等级打分表以及对现存记录的分析等。

4、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目标为基础的模型能帮助操作者考虑评估目标,但是这些模型没有定义实现目标的必要步骤,因此无法在获得结果的情况下采取提升培训的方法。因此系统为基础的模型在考虑整体的情境和现状时更有用,如CIPP和CIRO评估模型具有系统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的显著特点。它们不再把评估活动看成是整个培训过程最后一环真正将评估活动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的每个环节,甚至超前于培训活动。评估过程的评价能通过提供发现和改正缺点和失误的系统从而发挥其最大影响。反馈机制提供了对培训流程的连续控制和精炼。但系统为基础的模型不能表现培训设计和评价之间的动态互动。这些模型也没有提供评价的工具。而且这些模型也没有指出评价的合作的过程,即在评价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当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二)教师培训质量评估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在指导思想、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如英国教师培训按教师水平及需求的不同安排培训内容,认为培训、经验、资格、工作安排、晋职之间应建立一种更为紧密、更为清晰的联系。澳、新、泰三国的大学教师培训采取读学位跟班听课或自学课程,实践锻炼,参加短期讨论班和科研工作等多种培训方式。美国、日本采取在职培训与学位认可、工资晋升相结合的制度。

在具体针对教师评估的指标方面,英国师资培训咨询委员会提出了评价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9项指标。在加拿大,教师培训的评估指标的前三位排序分别是:设计和培训的质量,发展知识、理解和技能过程的质量,培训者对培训反应的质量。国内有学者指出,针对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估项目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在具体培训实施中,我国中小学教师骨干培训者部级培训评估的指标体系则由环境与硬件准备、计划与组织安排、培训实施与管理、培训效果四部分组成,共包含17项指标、37项次级指标。

在评估主体选择和评估方法上,评估可由培训专家、培训官员、受训人、领导、同事、学生等从不同角度来评估。在操作中,评估的信息和数据获取可以通过形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组织师、生、培训基地负责人访谈;小组讨论法、跟踪研究法,获得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的数据。

上述关于培训规划、实施以及培训评估主体、对象、内容与指标以及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运用,形成了较全面的开展培训和评估工作的实施框架,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从我们自身培训项目的目的出发,我们的评估主要借鉴形成性的评估模型,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培训项目的独特性,高校教师培养项目的需求分析、开展以及评估和质量跟踪在指标设计,内容选择、资料收集等方面,必须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来分析和制定。具体如表1所示。

二、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实践

为了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涉农教学团队近年推出交叉培训。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旨在利用学院智力条件优势,让青年教师通过跨专业涉农培训,进一步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科研和教改研究。

综合叉培训采取全校范围内选课,由各领域专家联合授课的“拼盘式”教学组织、集中授课等形式进行。专业或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农业经济、连锁经营管理、创业创新、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项目申报等方面。

三、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跟踪评估体系

(一)全员参与质量跟踪和评估

借鉴360度的培训质量跟踪方法和评估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我们开展的综合叉培训情况,质量跟踪和评估会涉及课题组、学校人事处和各人事科、课程讲授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教师等多主体从不同角度参与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接受培训的教师、交叉培训项目过程本身。其中,讲授教师的评估主要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教师,其他主体的评估对象则主要涉及到培训项目的各个方面。而培训质量保障的主体范围则更广,除了学校人事处、课程负责人外,还包括相关主管领导等。

(二)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全程质量跟踪与评估

我院的综合叉培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中,针对培训中、后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到被培训对象和培训项目等。其中针对被培训教师主要包括到课率、通过率和对培训的态度、培训后的效果等方面;针对培训项目本身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组织管理、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质量跟踪过程则包括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各个环节。整个质量跟踪和评估主要通过茶话会、座谈会、培训的记录与总结、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与统计等方法实施。培训质量跟踪和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三)多层次培训质量制度保障与提升

1、交叉培训前的责任和协调机制

涉农教学交叉培训计划由人事处总负责,各开课系部领导负责。协调落实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性涉农交叉课程选课、开课计划,协调授课环节的相关事宜以及研究教师交叉学习的其他相关政策。同时,每门课程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该课程的具体授课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统筹和衔接等事宜。

2、交叉培训中的联系人制度

我们提出课程班联系人制度。联系人负责学员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联系人随同学生一起听课和参与学习讨论,进行事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在授课过程中,联系人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学员的意见与建议,使授课教授们能及时调整、补充上课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交叉培训后的课程总结和反馈交流

(1)通过建立课程负责人、课程联系人、听课学员三位互补的课程总结制度,从不同方面收集资料,获取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书面形式上报给学校;(2)我们还倡导并实行了课程交流制度。即课程结束时举办座谈会、茶话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总结交流活动等非正式的反馈制度;(3)各课程负责人通过正式的课程调查反馈制度,反馈学员对开设的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教师的评价、意见及建议。

4、新一轮培训的改进、提升

通过培训后的总结和反馈交流,根据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新一轮新开设课程形成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而各课程负责人则在新一轮培训中对原开设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1)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提升,删除部分交叉范围小的内容,增加学员普遍需求的新教学内容,提升反应较好的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新颖性;(2)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加课堂讨论、实地参观或实验等新的方式;(3)结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中的教师组合。

四、“交叉培训”效果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的质量跟踪评估,我们发现:交叉学习实施以来,受到了学院青年教师的热捧,教师们对交叉培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培训教师在访谈、总结和问卷中普遍反应,交叉学习培训,深化了教师交叉学习和科研的意识;有利于丰富知识结构,转变思维方式;有助于塑造学科交流的科研平台、提升交叉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选课目的与开设课程定位不完全一致;“拼盘式”课程组织方式与课程的系统性、衔接性存在矛盾;课程内容和时间上的限制导致全面性和重点性难以兼顾。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关于改进和完善交叉培训的反馈意见:(一)明确培训课程的定位。完善和提升培训课程的层次,进一步明确培训课程的总体定位。鼓励分类开设培训课程,完善与提升交叉课程层次;(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明晰课程内容介绍和要求,加强授课课程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促进涉农课程内容资源共享,提供资源平台。

评分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培训效果评估 四层级评估理论 成本收益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获得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保障。目前,国际上企业都十分重视培训工作。国际大公司的培训总预算一般占上一年总销售额的1%—3%,最高的达7%。

培训的重要性已是无容置疑,但培训的真正效果和实效性如何,如何评判培训目标的达成,分析培训是否给受训者带来知识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最终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效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训工作要想更上一层楼,非得将评估这个工作做好不可。如何进行培训效果评估,一直是员工培训工作中尚未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一、确定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建立评估计划,制订评估流程

(一)首先确定采用何种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有正式和非正式评估,建设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非正式评估是指评估者依据自己的主观性的判断,而不是用事实和数字来加以证明。正式评估则是在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当评估要被高级管理者用来作为决策的依据,或者为了向特定群体说明培训的效果时采用的方式。

(二)确定评估形式后,制订培训计划,遵循培训评估流程,以便顺利、有效进行培训评估活动。培训评估的前期工作有:

第一在进行评估前,要对评估的可行性及评估目的进行调查和确定。首先做出培训效果评估决定,做好培训需求分析,然后进行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选择评估人员。评估者主要分为内部评估者和外部评估者, 内部评估者来自组织内部,外部评估者来自大学、科研机构或专门的评估咨询公司。根据被评估项目的特点、评估的内容和目的,以及评估者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弱点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选择。

第三选定评估对象。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由于培训的需求呈增长的趋势,因而实施培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也在持续攀升,因此不一定在所有的培训结束后,都要进行评估。

第四、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进行培训评估之前,必须将培训前后发生的数据收集齐备,因为培训数据是培训评估的对象。

三、选择合适的评估层级,是提高评估的正确性和适用性的关键

对于培训评估标准的研究,国内外应用得最为广泛得是最早由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提出的培训效果四级评价模型,该评估模型将培训的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

(一)反应层,即学员反应,在员工培训结束时,通过调查了解员工培训后总体的反应和感受。

(二)学习层,即学习的效果,确定受训人员对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行为层,即行为改变,确定受训人员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以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

(四)结果层,即产生的效果,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衡量,如事故率、生产率、员工流动率、质量、员工士气以及企业对客户的服务等。

培训评估层次,将决定培训评估开展的有益性和有效性。多年来,业内权威人士认为要使与工作相关的培训做得好,至少对一部分培训课程要进行三级评估甚至四级评估。

四、实施培训评估时,要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和衡量方法,计算投资回报率,分析评估数据,做出客观的评估总结

(一)设定合适的评价标准。在培训评估中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是要判断该培训项目取得何种成果,第二是要对这种结果作出正确的评判。在设定评价标准时要注重评估指标和标准的相关性、可靠性、区分度和可行性。

(二)选择评估方法。培训评估按时间可以采取即时评估、中期评估和长期评估。即时评估是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的评估,而中期评估和长期评估则是受训员工返回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后的评估。

(三)收集、分析评估原始资料。原始资料的收集、分析是培训评估的重要环节。数据收集后,调动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解释所得数据,最终得出评估结论。

(四)培训项目投资回报率的计算。投资回报率是指培训项目的货币收益和培训成本的比较。一般采用公式:投资回报率=(培训项目收益/培训项目成本)*100%。培训项目的收益是指企业从培训计划中获得的按照价值衡量的实际成果。

(五)评估总结。评估完成后要写出公正合理的评估报告,报告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培训项目概况,包括项目投入、时间、参加人员及主要内容等;二是受训员工的培训结果,包括合格人数,不合格人员及不合格原因分析等;三是培训项目的评估结果及处置:效果好的项目可保留,没有效果的项目应取消,对于有缺陷的项目要进行改进。

(六)跟踪反馈。培训报告确定后,要及时在企业内进行传递和沟通。一些企业往往忽略了这点而造成培训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培训评估报告应传递到如下人员:一是受训员工,使他们了解培训的效果,以便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改进;二是受训员工的直接领导;三是培训主管;四是组织管理层,他们可以决定培训项目的未来。培训评估报告传递后,重要的是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并不断跟踪。

培训管理者可以根据培训效果调整培训项目,对于员工反应好、收效好的项目可以保留;对于没有效果的项目可以撤销;对于一些部分不够有效的项目可以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对于某些领域欠缺的项目可以新增。

参考文献:

[1]王云.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及效益测评[J].经济问题,2000.

评分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初中;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写作训练;比较;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113-03

写作训练是语文各项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写作训练效果的好坏决定着学生作文成绩的高低。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的写作训练状况是否相同,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教师应该如何根据这些差异来平衡写作教学,值得我们探讨。本文拟以某市汉族初中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编的写作训练调查问卷,从三个维度了解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初中生写作训练存在的差异,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建议。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 调查设计。调查工具设计:根据《现作教程》所描述的写作原理和写作教学理论,笔者自行设计了由写作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评价方法等3个维度组成的写作训练调查问卷。其中写作训练内容(15道题)、写作训练方法(7道题)、写作训练评价方法(8道题)共30道题。答案类型为等级式答案,分别由非常多、比较多、一般、比较少、没有等5个等级组成。每个答案分别赋值5、4、3、2、1分。均值1≤A

调查对象设计: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延边州某市两所汉族初中学校的一、二、三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高分组为作文成绩在51~60分的同学,低分组为作文成绩在36分以下的同学。

调查数据统计: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别对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的写作训练总体水平、各维度水平及各个具体项目进行描述统计;对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的写作训练总体水平、各维度水平、各具体项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此了解调查对象的写作训练水平、写作训练各维度及各个调查项目的群体差异及其可能的成因。

2. 调查实施。本次实际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627份,有效率96%。调查过程中,由调查者集中给被调查者讲述每个问题的内涵和回答要求,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历、体会和态度,如实地进行回答,由调查者当场回收问卷。

二、调查结果

1. 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写作训练总体水平比较。通过描述统计可知,作文成绩低分组学生写作训练量总体感受一般(均值3.2777),其中写作训练内容(均值3.3736)、写作训练方法(均值3.1272)、写作训练评价方法(均值3.2294)三个维度也处在一般的水平。三个维度的排序为写作训练内容>写作训练评价方法>写作训练方法。作文成绩高分组学生写作训练量总体感受也处在一般水平(均值3.4213),其中写作训练内容维度处在比较好的水平(均值3.5169),而写作训练方法(均值3.1828)和写作训练评价方法(均值3.4507)两个维度处在一般水平。三个维度的排序为写作训练内容>写作训练评价方法>写作训练方法。这说明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对于写作训练内容的感受要好于写作训练评价方法以及写作训练方法。

通过对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在写作训练总体水平及各维度训练水平的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他们在写作训练总体水平、写作训练内容和方法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写作训练评价方法上存在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且高分组高于低分组。这说明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在写作训练总量、写作训练内容和和训练方法方面的感受差不多,而在写作训练评价方法的感受上差距比较大。

2. 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写作训练内容水平比较。写作训练内容包括:观察训练、中心思想训练、审题训练、提纲撰写训练、写作规范训练、题目撰写训练、作文结构训练、描写训练、扩写训练、缩写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修辞训练、记叙训练、修改训练等15项。通过对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在写作训练内容各项目的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高低分组学生在写作基本规范训练和作文结构训练两项上存在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在描写训练和修辞训练两项上存在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且低分组均低于高分组学生。这说明作文成绩高分组学生在写作基本规范训练、作文结构训练、描写训练和修辞训练项目上的感受要好于低分组学生,低分组学生明显处于感受不足或不够的状态。

3. 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写作训练方法水平比较。写作训练方法包括:模仿范文训练、片段撰写训练、摘录经典训练、口头陈述训练、总结名篇名作训练、运用成语训练、互相批改训练共7项。通过对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在写作训练方法各项目的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高低分组学生在写作训练方法的七个项目中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低分组与高分组学生在口头陈述训练上的均值差值为正值,而其余六项训练项目的均值差值均为负值。这说明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在写作训练方法的各个项目的训练感受差别不大,其中低分组学生的口头陈述训练量比高分组学生略多一些,而高分组学生在其他写作训练方法的训练量比低分组学生略多一些。

4. 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写作训练评价手段水平比较。写作训练评价手段包括:教师批注、朗读评价、修改评价、综合评价、对比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网络检验法共8项。通过对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在写作训练评价手段各项目的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高低分组学生在教师综合讲评、对比讲评和专题讲评三项上存在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在教师批注这一项上存在0.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并且,低分组与高分组学生在这些项目上的均值差值均为负值。这说明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在教师综合讲评、对比讲评、专题讲评和批注四个项目接受的训练量差距比较大,而且高分组学生这些项目的训练量均多于低分组学生。

三、分析与讨论

1. 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写作训练内容的差异及影响分析。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作文成绩高分组学生感受的写作规范训练、作文结构训练、描写训练和修辞训练的训练量比低分组学生多,且训练效果更好。那么,高低分组学生在这些训练上的差异对作文成绩的高低有何影响呢?

老师在批阅作文时,首先会从写作规范的角度评阅学生的作文,包括卷面的整洁程度、标题和段落格式、标点符号和文字的正确使用等等。由于作文成绩高分组学生在写作规范训练上感受多、效果好,所以在这些方面往往做的很好,卷面整洁,段落清晰,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目了然,老师在评阅时自然心情愉悦,印象分就相对高。而作文成绩低分组学生在这些方面做的很差,他们通常字迹潦草,随意更改段落格式,作文中错字连篇,老师在评阅时有时根本看不懂他写的是什么,读起来很费劲,印象自然就不好,成绩也就不高;作文成绩高分组学生的作文结构清晰,他们能更好的做到开头与结尾相呼应,段与段之间的相互独立与联系,每部分想要表达的主题明确,给阅卷老师留下的印象是该生思路清晰。而低分组学生在作文结构上显得十分混乱,他们通常在整篇作文中只有两个自然段或自然段非常多,无法分清作文的主体段,也不知道每段所要表达的意思,有的作文甚至看不到结尾段,故事的结束就是文章的结束,这样的作文自然拿不到高分;初中生在作文中运用描法比较多,如描写人物、景物、事情发生的经过等。作文成绩高分组学生通常能够根据被描写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描写,表达较为有序。而低分组学生在进行描写时通常东一句西一句,有时顺序颠倒,逻辑关系较为混乱;在作文中,老师比较注意学生对修辞的运用,修辞句或段落往往是学生作文的加分点,高分组学生在这方面运用的比较好,很容易在其作文中发现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而低分组学生的作文中很少出现修辞,出彩点很少,分数相对较低。

2. 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写作训练方法的差异及影响分析。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作文成绩低分组学生接受的口头陈述训练方法比高分组多,而在其余六项训练方法上比高分组少。那么,高低分组学生在这些训练上的差异对作文成绩的高低有何影响呢?

低分组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更愿意用口头陈述的方式呈现自己作文,而一旦将写作训练落实到笔头上,如模仿范文写作训练、片段撰写训练、摘录经典训练、总结名篇名作训练、运用成语训练,他们就容易犯懒惰的毛病。与低分组相比,高分组学生虽然在口头陈述训练上相对较少,但他们更愿意将写作训练落实到文字上,他们知道写作最终还是要看书面上的文字,说得再好但是写不出来是没有用的,所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他们勤于动笔,用写的方式来对各种方法进行训练。

3. 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写作训练评价手段的差异及影响分析。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作文成绩高分组学生接受的教师批注、对比讲评、综合讲评和专题讲评的训练量比低分组学生多,且训练效果更好。那么,高低分组学生在这些训练上的差异对作文成绩的高低有何影响呢?

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教师通常对作文成绩中上等学生的作文批注较多,因为这些学生的作文版面清晰,阅读起来比较轻松,很容易在文章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并做出批注。而作文成绩差的学生作文版面通常乱七八糟,教师在批阅的时候十分困难,有时根本看不懂学生写的是什么,老师也就没有心情再对其作文进行批注,而是直接给一分数。这样循环下去,高分组学生得到老师的批注、点评、修改建议越来越多,而低分组学生始终得不到老师的指点,导致高分组学生分数越来越高,低分组学生一直没有进步;老师进行对比讲评时,通常会拿高分组学生的作文作为正面例子,而拿低分组学生的作文作为反面例子,这样的点评方式会使高分组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更高涨,但容易使低分组学生对写作失去信心,惧怕写作,这样的逆反心理使学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点评,导致成绩越来越差;作文成绩高分组学生更加注意老师的综合讲评和专题讲评。在这些讲评过程中,他们更善于把各种题材、文体的作文进行归类,指导自己日后再写同类作文时应如何来写。但低分组学生没有意识到到综合讲评和专题讲评的重要性,不善于对作文归类总结,导致日后再写同类作文时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写。另外,老师采用多种灵活的评价办法时,往往成绩好的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绩差的学生被边缘化、甚至成为被差评的对象,这样就导致了成绩差的学生对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感受比较少或差。

四、建议

目前,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初中生写作训练总体水平一般,且在写作训练评价手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写作训练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中的几个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影响着高低分组学生在写作上的共同进步,亟待改进。

1. 作文成绩低分组学生应加强写作规范、作文结构、描写和修辞的训练。低分组学生的写作规范和作文结构混乱是导致其作文成绩低、训练效果差的直接原因。教师应着重对低分组学生写作中的文字、标点、段落结构等进行纠正和加强训练,学生应自觉避免写作时字迹潦草的坏习惯,保证版面的干净清晰。在写作前构思好自己的文章结构,不要提笔就写,要想清楚每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做到文章结构清楚明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在平时加强对学生描写和修辞的训练,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环境,来训练他们用正确的逻辑思路进行描写的能力,并训练学生运用各种修辞的表达方式描写一个事物。学生在作文中进行描写时,应首先梳理好自己所要描写事物的时间、空间等的逻辑关系,然后再进行描写。低分组学生应自觉养成在作文中运用修辞的手法描写事物,以此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得到更高的分数。

2. 作文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应加强各种写作训练方法的训练。低分组学生在保证口头陈述训练的同时,应克服懒惰的毛病,把写作训练真正落实到笔头上,要意识到作文成绩的高低还是得看卷子上的文字,光说的好是不够的。高低分组学生都应注意各种写作训练方法的训练,如模仿范文训练、片段撰写训练、摘录经典训练、总结名篇名作训练、运用成语训练、互相批改训。在这些训练的同时,低分组学生可以进一步加强写作规范的训练,高低分组学生在互相批改训练中可以学习对方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共同进步。并且,通过模仿范文、摘录经典、总结名作、运用成语的训练进一步提升自己作文的文化底蕴,以此来提高作文成绩。

3. 初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对作文成绩低分组学生的评价方法。教师应耐心评阅作文成绩低分组学生的作文,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发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于低分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批注,细致指导其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并要求学生按照批注进行修改。教师在对比讲评时应注意讲评方式,尽量用不具体的点名方式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不要直接抨击,多使用鼓励的话语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专题讲评和综合讲评时,应注意帮助低分组学生对作文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对何种题目应用到哪些题材的作文进行进一步讲解。多对学生作文进行综合讲评,善于发现作文中的优点,不要抓住其缺点不放。

参考文献:

[1]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评分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那么,如何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呢?搞好会计实训无疑是提高操作技能的“关键”。在多年的会计教学实践中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逐渐出会计实训教学的“五步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五步法”就是指:第一步,再现相关知识;第二步,布置实训任务;第三步,实训操作训练;第四步,分析评估;第五步,总结体会。

1 再现相关知识

就是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每次实训之前,引导学生复习本次实训相关的知识,为实训做好准备。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会计工作场景,拟合会计工作流程,利用提前制作好的会计工作的录像或者动画,生动形象的再现会计工作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差旅费用报销”的实训,先组织学生观看费用报销业务的视频。首先,分清剧中角色,哪个是业务员,哪个是出纳员,谁是财务科长,谁是厂长?他们各自的职位和分工以及在报销这个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责任。然后,总结在此活动中涉及到的财务知识以及涉及到的相关凭证,如住宿发票、车票、差旅费报销单等,然后带学生以不同的身份进入角色,从而引出要布置给学生的任务。。

2 布置实训任务。演练结束后,开始布置实训任务。必要时教师亲自进行示范,同时加上简明、准确的讲解

包括:(1)学生的分组及分工;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水平划分成若干小组(2)发放必需的用品,如各式凭证、单据等。(3)操作步骤和规范,要求学生一次性完成,把凭证不要当作是模拟的资料,而是要当作真实的会计资料来做,不给犯错误的机会;(4)操作完成时间,对学生的操作时间要作出明确的要求,否则学生会磨蹭浪费时间,降低课堂效率,把时间也纳入考核范围;(5)成绩评定方法,每一次内容都要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标准,让学生明确的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能含糊其词。

3 实训操作训练

实训操作训练是整个实训的中心环节。实训的操作过程是练习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由“知”到“会”的过程。老师在实训中融入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这些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老师在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巡回指导主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纠正错误的操作,尽可能地使学生顺利完成实训。重点讲解就是针对实训中出现的共同问题,老师给予重点的提示和说明。本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动态信息,作好记录,为今后的技能教学做好准备,并且注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意发现人才,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具体做法:在会计实训教学环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实行小组负责制,每个小组都会选出一个组长,小组成员对小组长负责,小组长直接对老师负责。经过分组,可以大大减轻了实训老师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训效果,如果不分组,老师要回答每个学生碰到的问题,这样,一堂课下来,实训老师通常被搞得筋疲力尽。分组以后,我们只需要对小组长解释,有不懂的直接由小组长解释给各个组员,而且,有时候学生对学生的讲解,有时候更能容易沟通,小组内部还会有分工,每个人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会承担不同的角色,把会计流程学习到位,

4 分析评估

分析评估包括两个阶段:教师的分析评估和学生自己的分析评估。教师的分析评估是根据实训操作的规范标准,把操作要点进行分解并量化积分并制作评分表,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成绩评定,划出等级,如优、良、中等;同时针对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划分问题的性质;共同针对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是内容错误还是技巧问题等等。教师评估完成后,选择不同问题的范本交给学生自己评估。每个小组评估不同的范本。由学生根据实训的规范对范本进行分析评估,并记录出现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对实训的规范、操作要领和知识的重点、难点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和掌握。让学生互相检查所做的实训成果,在互相检查中,发现自已和别人的不足,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避免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错误。我们会评出最优秀的一组,评选的结果由各组长和老师共同决定。这样不仅能团结每组的协作能力,也让他们能够真正的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提高他们团队能力,也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和情感交流。

5 总结体会

总结同样是一个重要环节,我的总结经常这样进行:首先,将上一步各小组分析评估的结果予以汇总,针对实训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予以纠正。同时对优秀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点评,以达到表扬优秀激励落后的目的。最后,由每个同学写出实训总结体会,要细致写好操作体会,分析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指导教师的建议等等。

总之, 教无定法,我们在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观察,积极积累,及时总结,根据实训内容的特点,实训的要求等因素,采用最合适的实训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评分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象;教育;培训;评估;评价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培训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原因在于通过有效而科学的评估,可以了解培训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目标学员的需求,以及培训内容和授课教师的质量;同时,通过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培训的内容是否与组织的发展相一致,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能给组织带来怎样的效益。

气象培训作为气象基本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象系统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训评估作为气象培训业务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改进培训项目设计、客观评价培训效果、发挥决策咨询功能三個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培训评估业务现状

(一)国内外培训评估业务进展

培训者一直在追求卓越有效培训评估技术与方法,但是培训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如何,ASTD(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于2009年对704位来自商务、人力资源和培训的高管开展了调查,82%的调查对象为总部设在北美的公司工作过,40.5%的调查对象受雇于跨国或全球性组织。

ASTD的调查发现,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和菲利普斯评估模型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评估模型。五层评估内容包括反应层评估(第一层),学习层评估(第二层),行为层评估(第三层),结果层评估(第四层)和投资回报率评估(第五层)。92%的调查对象说他们至少进行第一层评估。但是其后的每级评估都急剧下降,只有少数的组织使用第五级评估——投资回报率评估。

国内关于培训评估的研究成果和实施情况,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和菲利普斯评估模型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模型,但是在具体的评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与上述研究报告相一致,大多数组织都是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一、二级评估,三、四、五级的评估进行的很少。关于评估的效果,还很难的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二)气象培训评估业务现状

在气象培训评估中,引进应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见表1),从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個层面对开展培训评估工作,评估工作的重点从评估学员对培训项目满意度和学习收获情况向评估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和学习收获情况、培训对气象业务发展的促进情况、培训对决策咨询的支持程度转移,评估在改进培训项目设计、客观评价培训效果、发挥决策咨询功能三個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1 反应层和学习层评估

反应层和学习层评估主要是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和学习收获情况。气象培训反应层评估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座谈、個人征求意见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设计、培训安排、培训内容、师资素质、培训保障等的观点、看法,了解培训中尚存在的不足,获取学员对改进培训的意见及建议。针对部分全国性培训,在已有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对培训教材(讲义)、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收获情况等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查评估,以有针对性的不断改进培训设计。学习层评估主要通过考试、考核、学员论坛、汇报及学员自评等方式,了解学员对所传授知识、技能等的掌握情况。在实施反应层和学习层评估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随时跟踪每個培训班收集学员的意见及建议,结合问卷调查,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逐渐开始在培训内容、方式、对象调整等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培训班改进的依据。

2 行为层和结果层评估

行为层与结果层评估主要是了解学员培训后的行为转变程度和培训对业务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多普勒天气雷达培训后效果调查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应用柯氏四级评估理论模型,对县气象局局长轮训、预报员轮训等培训系统开展了行为层和结果层评估,通过培训对象自评、送培单位自评、送培单位所在上级单位和送培单位服务对象评价,了解培训后学员行为转变程度、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及培训对业务的促进情况,掌握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效用。在行为层与结果层评估中,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行为层与结果层评估,客观评价培训效果。

3 决策咨询功能

注重发挥培训的决策咨询功能,针对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难点、重点、热点问题及气象人才队伍发展等问题,在有关培训班通过问卷调查、個人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开展专项调查分析,形成专项调查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材料。

三、气象培训评估业务展望(见图1)

(一)完善气象培训评估规范化建设

目前,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同一评估指标,指标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各级气象培训机构都已经开始了气象培训评估工作。但是评估指标、评估的深度并不完全相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评估工作的可比性、借鉴性和有效性。为此,应统一和规范培训评估业务,把培训评估工作在相对一致的框架下进行,对评估指标、调查问卷、数据获取、数据存储、统计分析等进行规范,以有利于评估结果的比较、应用和推广。目前应尽快建立统一的气象培训评价指标,尤其是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加强评估工作规范化建设,特别是全国性的培训项目的有序的、全面的评估。

(二)建成高速有效的培训评估平台

在形成培训评估规范化业务流程的同时,加快培训评估平台的建设,形成连贯的、可比的培训评估数据,建立起“分析式”、“改进式”的评估平台,便于开展培训研究,通过各级各类评估数据共享及“横向”、“纵向”的数据分析,不仅检验培训成果,发现培训工作的不足,而且为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完善培训管理和下一步的培训活动提供经验及教训,把气象培训评估作为一项业务长期、连续、动态地开展起来,全面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气象培训能力。

(三)深入挖掘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

目前的培训评估主要还是满意度调查评估,对数据结果背后的真实原因挖掘还不够深入,今后在开展培训评估工作中,要有针对性的深入挖掘调查数据背后的真实原因,逐步探索影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提高评估结果的实用性。

(四)加强培训评估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

继续跟踪国际上关于培训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成果,指导气象培训评估工作,提高气象培训评估的科学化水平,提升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及时梳理各类气象培训评估经验,梳理气象培训规律,总结气象培训评估工作经验,为今后开展培训评估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