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稻调查报告

水稻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稻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稻调查报告

水稻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农田没有抛荒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我国南方有的地方有的农田被抛荒,各界对此非常关注。通过田间现场调查并走访乡村干部和农户发现,××市并没有出现大家所担心的抛荒现象。××市有农田104万亩,其中一季农田10万亩,常年水稻播种面积200万亩。近年来全市稻谷年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6—16.5亿斤之间,单季平均亩产820斤左右。从目前情况看,××市的粮食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在调研过程中,据山区乡镇的村组干部介绍,极少数灌溉条件差的零星田块两季被改种一季的情况偶有存在,但数量极少,还不到百分之一。尽管如此这种情况仍需引起重视。

两种人在种田

一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在种田,这是当前水稻生产的主力。××市与其他中西部县市一样,田少人多,土地远远容纳不了现有劳力,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少量中年以上妇女。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务工经商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种粮收入只是农家经济的补充。张巷镇何家村乌桕组共有32户农户,劳力58 人,目前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有51人,占劳力总数的88%,其中有3户全家在外,春节都未回家。该组共有水田118.5亩,其中101亩由留守老人、妇女自耕自种,占农田总面积的85.2%。乌桕村的情况在××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80%以上的劳力已经离开农田,近90%以上的农田仍为各家各户散耕散种。

二是种田大户即规模经营者在种田。按农业部门的统计口径,种田50亩以上为规模经营。照此标准,××市现有规模经营户650户。但××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农田只有1亩左右,50亩相当于10个以上家庭的责任田总数,要求农村十分之九的家庭退出农田让位于规模经营,目前还不大现实。如果把规模经营的标准定为30亩以上,则××全市规模经营的农田面积已达10万亩,约占农田总面积的10%。种田大户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百亩以上的种田大户,如秀市镇一种田大户种了1700亩,荣塘镇一种田大户种了500亩,目前这种大户的数量还不多。二是百亩以下的种田大户,多为一对夫妇耕种三五十亩,不另雇工。百亩以下种田大户主要是一些村组干部、有种粮技术的中年农民和家庭情况特殊外出打工不便的农民。

20__年种粮效益账

先看售粮收入和种田成本。

1、20__年平均每亩农田的售粮收入:双季为1394元,单季为810元。其中早稻产量820斤,百斤价80元,计656元;晚稻产量820斤,百斤价90元,计738元,双季合计1394元。种单季的产量900斤,百斤价90元,售粮收入为810元。另有国家政策性补贴每亩79元,不管转租与否,此款一般归责任田承包者领取,承租者无此项收入。

2、20__年平均每亩农田的农资、种子、水费三项支出:双季为440元,单季为240元。其中早稻化肥100元,晚稻化肥100元,早稻农药40元,晚稻农药60元,早稻种子40元,晚稻种子40元,早稻水费20元,晚稻水费40元。

3、20__年平均每亩机耕、机播、机割三项支出:双季为280元,其中每季机耕费各50元、每季机割费各50元、每季机播(插)费各40元。种单季的一般不用机械作业。

4、20__年劳动力平均日工价为50元,妇女、老年人可略作下调计算。

那么种田效益如何呢?

1、20__年自耕自种散户每亩(双季)的效益情况:又分两种,即完全自耕自种的散户和农忙时请人帮工且使用农机具的散户。完全自耕自种的散户平均每亩效益为954元,即售粮收入1394元,扣除农资、种子、水费等项成本440元,尚余954元。按平均每亩用工25个计算,这种散户种田没有利润,但每日赚到了约38元工资。请人帮工且使用农机具的散户效益为674元,即售粮收入1394元,扣除农资、种子、水费、机耕、机割、机插等6项成本720元,尚余674元。按平均每亩用工8个计算,除赚取300来元工资外,每亩利润350元左右。

2、20__年种田大户平均每亩可获利润404元。即每亩售粮收入1394元,扣除以下成本:①农资、水费、种子等440元;②机耕、机播、机收等280元;③租田费120元;④雇工工资150元,尚有利润404元。

山区种田大户由于田块机耕程度低而增大雇工开支、自灌条件差而增加水费开支等原因,利润要低一些,有的甚本文来源:文秘站 至低至200来元;平原田块耕作条件好,每亩利润高的可达600来元。

如此算来,在目前粮价稳定且略有上涨的前提下,规模经营的种田大户是能够实现预期效益的。一对夫妇只要租种30亩水田,一年就可获得1.2万元的收入,加上其他农业收入及农闲时的零工收入,共计可赚到1.6万元以上,与外出务工者的收入差不多;一对夫妇如果租种50亩水田,总收入可达2-3万元,比外出务工者的收入则要强一些;百亩以上规模的种田大户,种田利润就更为可观。20__年,××市荣塘镇种500亩田的种田大户获得利润达30.2万元。

目前农资和工价上涨对种田效益的影响

今年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凶猛,目前反映在化肥上,每百斤尿素由去年的95元涨到120元,上涨26.3%;磷肥由20元涨到30元,上涨50%;复合肥(含量45%)由100元涨到160元,上涨60%;氯化钾由128元涨到230元,上涨79.7%。按每亩单季施用复合肥50斤、尿素32斤、氯化钾20斤计算,单季化肥成本增加43.6元;种子、薄膜价格也已上涨;农药目前尚未上市,但价格肯定将上涨。这些项目每亩将增加成本20元左右。预计今年单季将增加各项成本63.6元,双季将增加130元左右。

今年的人工工资也在继续上涨。人工工资上涨将主要反映在农机收费上,预计今年的农机收费每亩将增加成本60元。

这样算来,由于农资和工价上涨,今年的种粮成本双季每亩将增加180元左右。

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要消化农资、人工工资涨价的180元,保证种粮农民不减收并且有所增收,主要取决于今年的粮食价格。从目前国家公布的情况看,百斤早稻最低收购价提高了7元,若晚稻提价与早稻相同,则每亩产量1640斤的提价增收部分只有__.8元。照此算来,今年每亩将比去年减收65.2元。即使把今年国家粮食补贴标准提高部分的52元与之对冲,每亩仍然减收13.2元。

据有关人员分析,去年市场实际粮价在国家最低收购价上位运行,今年的实际粮价还将可能上位运行。从当前粮食行情看,今年市场实际粮价将达到百斤早谷90元、百斤晚谷100元的水平。故今年的种粮效益不但不会减少,预计每亩比去年还将增加150元左右。然而由于物价、工价上涨等原因,即使种粮的比较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受对比心理影响,还是会觉得种田效益不升反降。

种粮农民的“怕”与“盼”

种粮农民最怕农资价格上涨。目前粮价不高,种粮效益较低,特别是散户种田,只赚少量工资赚不到利润,如果农资再涨,效益就会更低。绝大部分种粮散户都是 留守老人,他们大多属于习惯性种田,对种田成本一般能省则省,农资涨价后他们舍不得投入,能少施肥就少施肥,这样势必影响粮食产量。

水稻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从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大米的商业化种植,也没有批准转基因大米的进口,这也就意味着,市场上出现的转基因大米和米制品都是非法的。

2014年4月,调查人员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家大型超市随机购买了5种大米。随后,将这些大米送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进行检测,结果令人吃惊,在这五种大米中,有三种含有转基因成分。调查发现,欧盟预警系统中所显示的转基因成分也大都是这一类型:BT63。

武汉多地销售种植转基因水稻

BT63是由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发的专利转基因抗虫水稻,1999年研制成功,经过11年的评价论证,2009年,BT63转基因抗虫水稻获得了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但并没有得到商业化种植的许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转基因作物在没有获得商业化种植许可之前是不允许被商业化种植的。那么市场上被检测出的含有BT63转基因的大米来自哪里?在哪里种植?种子从何而来呢?调查人员在武汉展开了调查。

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是著名的种子一条街,这里集中了大大小小数十家种子销售门市部。2014年4月,正是稻子播种的季节,因为BT63转基因水稻的特点主要是抗虫,所以在武汉种子市场上,当地人都把转基因稻种称为抗虫稻。

调查发现,在江夏区段岭庙的金星村,有不少农民正在种植转基因水稻,他们以40元一斤的价格从金星村的种子销售点买来。

转基因大米如何被泄露扩散

BT63转基因抗虫水稻是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专利,从理论上说,市场上出现的所有含有BT63转基因水稻的最初种子源头就是华中农业大学,于是调查人员来到华农进行调查。

张启发,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技术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研究,BT63转基因抗虫稻项目的带头人。张启发不否认转基因大米在华农扩散的可能性。

按照张启发的说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并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许多科研成果都是大家一起共享,直到2001年国务院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才变得规范起来。张启发说,在此之前,种子公司可以很容易地拿到BT63转基因抗虫稻种,然后自行育种,进而流入市场。但是,据多家媒体报道,张启发曾经担任过一家名叫科尼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家公司正是华农有意泄露出转基因水稻的重要源头,当地农业执法机构还因此对科尼尔公司进行了处罚,铲除没有按审批要求种植的转基因水稻。

根据国家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管理规定,转基因抗虫水稻在获得生物安全证书之前,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生产性试验。2003年,农业部先后批准了2000亩农田,用于BT63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产性试验,数百户农民参与其中,按照张启发的说法,2002年底,科尼尔公司成立后,刚好实施完成BT63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产性实验。那么在生产性试验过程中,是否造成了种子的泄露与扩散呢?

按照张启发的说法,当时科尼尔公司委托别的种子公司制种,在回收种子之后,再将种子发放给农民,他本人并不参与运作,那么制种公司和农民是否可能将转基因抗虫稻种泄露出去呢?张启发表示,农民应该没有这个技术,但种子公司有泄露的可能性。

销售店老板否认出售转基因稻种

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也是一个水稻主产区。

转基因抗虫稻在农民中很受欢迎,因为能抗螟虫,他们可以节省出买农药的钱和打药的人工费用,每亩能省二、三百块钱,这对一亩地毛收入只有1000多块钱的农民来说相当有吸引力。由于抗虫稻在当地农民中销路好,所以种子销售点都愿意向农民推销。

五里界镇上的种子门市部大大小小有近十家,替调查人员买种子的农民进了一家叫做界兴种子门市部的销售点。几分钟后,老板转身进入到后面的屋子,拿出了两袋转基因抗虫稻种。但当调查人员再次进入到刚刚农民买到稻种的这家门市部,老板娘却称从来不卖转基因抗虫稻种。

随后,调查人员将买到的稻种送往了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转基因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稻种含有抗虫转基因BT63。根据所购买的名为“两优江恢902”的转基因稻种包装上的信息,该稻种由湖南秀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调查人员找到了当时申报该品种的负责人李永红,他称公司不可能有转基因种子。

在株洲市种子管理站的协助下,调查人员对“两优江恢902”的种子进行了现场取样。检测结果表明,取样的谷种不含BT63抗虫转基因。这也就是说,在武汉江夏区种子门市部所购买的种子和湖南秀华科技公司粮库里的种子不是同一稻种。那么,购买到的转基因稻种到底是谁生产的,又是如何进入种子市场的呢?

转基因大米检测存漏洞

根据转基因大米外包装上的信息,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城乡结合部的滠口街,在调查人员买到的被检测出含有转基因的三种大米中,有两种大米的生产厂址就在这里。

据倪厂长介绍,他们加工厂的稻谷和大米来自全国各地,在加工过程中,工厂会根据大米的口味和成色做一定调配,然后包装出厂。

从倪厂长所出示的检测报告里看到,目前武汉市场的大米所实行的是GB1354―2009标准,这个标准只是对大米的一些物理性指标进行了规定,当地监管部门按照这个标准对大米进行检测后,合格的大米就可以进入市场销售。

在我国所制定的大米出厂标准中,并不含有转基因的检测项,所以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都不会对出厂大米进行检测,这就导致即便有一些大米含有转基因成分,但大米销售商和消费者都无从知情。

而对许多出口企业来说,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购了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大米,导致他们在出口时遭受损失。

因为屡次从中国出口的米制品中检测出含有非法转基因,从2012年开始,欧盟开始针对中国出口的米制品实施更为严苛的入境检查,欧盟要求所有中国米制品在出口前都必须出具不含26种转基因的检测报告。

水稻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水稻稻曲病;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防效;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23-01

水稻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eshi]主要在穗期进行危害,也被称为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病原菌无性态为稻绿核菌,有性态为稻麦角菌。据近几年调查,危害严重的田块一般减产10%~30%,是危害滁州地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当地近年来水稻播种密度大,推广一些感病品种,加上施肥水平偏高,导致稻曲病发生逐年加重[1]。笔者于2012年进行了水稻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滁州市西涧办事处,地处北纬32°10′48″,东经118°10′48″,该地从2008年起稻曲病发生逐年加重。试验田前茬为小麦,年平均降水量1 035.5 mm,水稻于5月25日移栽,试验时水稻为剑叶(最后一片叶)的叶枕与倒数第2叶的叶枕重合时(水稻抽穗前7~10 d)[2-3]。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43%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德国拜耳公司,市售)、14.5%井冈霉素+3.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农仆,安徽丰乐农化责任有限公司,市售)、2%井冈霉素+8%蜡质芽孢杆菌悬浮剂(真灵,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售)、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爱苗,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市售);供试水稻品种:深两优814。

1.3 试验对象

水稻稻曲病。

1.4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好力克300 g/hm2(A)、农仆750 g/hm2(B)、真灵1 200 g/hm2(C)、爱苗225 g/hm2(D),以清水作对照(CK)。

1.5 调查与统计方法

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连续调查5丛,分别调查记录病丛数、病穗数和病害严重度,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分级标准:0级:未发病;1级:单穗1个病粒;2级:单穗2个病粒;3级:单穗3~5个病粒;4级:单穗6~9个病粒;5级:单穗10个及以上病粒[4-5]。病穗率、病穗防效、病情指数、病指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病穗率(%)=■×100

病穗防效(%)=

■×100

病情指数=■×100

病指防效(%)=■×100

实际增产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4种药剂对稻曲病病穗防效均在55%以上,其中处理D防效最好,为84.69%,其次为处理B,为72.92%,处理A、C的病穗防效分别为68.02%、55.52%。4种药剂对稻曲病病指防效均在65%以上,其中处理D防效最好,为82.54%,其次为处理A,为74.92%,处理B、C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3.65%、65.71%。

2.2 增产效果

由表2可以看出,4种药剂均有增产效果,处理D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为最高,实际产量比CK

增加17.98%,其他处理增产率也在13%以上。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爱苗(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防治和增产效果最好,施用剂量小,有效地抑制了稻曲病等病害的发生,并能延缓叶面衰老,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应在水稻破口前7~10 d根据品种的抗性、长势、天气等控制药剂用量,施药后24 h内降雨要及时补治。

4 参考文献

[1] 汪荣楷.稻曲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0):83.

[2] 赖贵青.30%爱苗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试验初报[J].福建稻麦科技,2007, 25(1):15-16.

[3] 杨勇.43%戊唑醇(好力克)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129-130.

水稻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1%申嗪霉素悬浮剂;20%井冈霉素粉剂;水稻纹枯病;防效;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095-01

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是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1],为明确生物农药1%申嗪霉素悬浮剂及20%井冈霉素粉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使用剂量、安全性和增产效果,以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笔者特于2012年开展了此项试验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庐江县盛桥镇高老村进行,为移栽单季晚稻田,水稻长势较好。试验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质地中壤,各小区栽培条件、水稻长相均匀一致。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宁粳3号;供试药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0%井冈霉素粉剂(桐庐汇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1%申嗪霉素悬浮剂600 mL/hm2(A)、900 mL/hm2(B)、1 200 mL/hm2(C),20%井冈霉素粉剂450 g/hm2(D),以喷等量清水作对照(CK)。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区组间设置隔离行,四周设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于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8月7日)第1次用药,间隔10 d再用药1次,共用药2次。采用Jact手动喷雾器对水675 kg/hm2均匀喷雾,施药时均为晴天。其他田间管理相同。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1.5.1 防病效果调查。第1次用药之前,调查并记录病情基数;第2次施药后14 d调查防治效果。采取对角线取样法,每小区取样5点,每点调查相连5丛,每小区调查25丛,记录总株数、各级病株数,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和对病株、病指的防效,并进行Duncan差异显著性测定。分级标准为(以株为单位):0级:全株无病;1级:第4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1片叶);3级:第3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2]。

1.5.2 对水稻的安全性调查。施药后调查各处理水稻生长情况,观察药剂对水稻是否产生药害[3-4]。

1.5.3 对水稻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收获期测产,测定每处理区的稻谷千粒重及产量,分析各处理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第2次药后14 d,处理A、B、C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株防效分别为62.80%、75.38%、77.02%,较处理D高11.99~26.21个百分点,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且处理B、C与处理A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株防效也达极显著差异,处理B、C较处理A分别高12.58、14.22个百分点。

第2次药后14 d,处理A、B、C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3.84%、84.73%、85.21%,较处理D高12.75~24.12个百分点,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且处理B、C与处理A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指防效也达极显著差异,处理B、C较处理A分别高10.89、11.37个百分点。

2.2 对水稻的安全性

施药后观察,所有药剂处理区水稻生长正常,无药害现象发生。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处理A、B、C千粒重分别为26.08、26.20、26.23 g,均高于处理D和CK,其中处理B、C极显著高于处理D和CK;处理A、B、C、D产量分别为7 888.94、8 019.01、8 034.02、7 698.85 kg/hm2,较CK分别增产8.61%、10.40%、10.61%、5.99%,其中处理B、C极显著高于处理D和A。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1%申嗪霉素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较好,建议发病初期连续施用2次,用药量900 mL/hm2,病株防效达75%以上,病指防效达84%以上,且对水稻安全,施药后千粒重增加,增产效果明显。20%井冈霉素粉剂对水稻纹枯病也有一定防效,但不及1%申嗪霉素悬浮剂。

4 参考文献

[1] 花日茂,陈军,孙俊铭,等.安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34-36.

[2] 许德稳,孙俊铭,韦刚,等.75%肟菌·戊唑醇WG不同时期施药防治水稻后期主要病害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29-130.

[3] 许克权,韦刚,孙俊铭.30%己唑醇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3,113.

[4] 傅福全,陈久利,范仰东.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24-125.

水稻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米样检出转基因Bt63

“现在转基因水稻还没有批准大规模种植,大规模种植转基因水稻是违法的。”华南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家张桂权教授特别强调。理论上,市场上是不可能购买到任何转基因大米的。2009年,经过多年严格的实验研究,农业部依法向华中农业大学研制的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了安全许可证书,获得安全证书就代表国家承认其安全性。不过,这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直没有获得商业化种植许可。

然而关于转基因大米流入餐桌的流言一直不断。为了让消费者了解真实情况,调查人员分别从武汉、广州的超市以及某网络超市中购买了9个不同品牌不同产地的包装大米样品,送往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检测。这次检测的项目包括KEFENG6、KMD1、Bt63三种转基因水稻品系,其中Bt63涵盖了当年获得农业部颁发安全证书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还包括KEFENG6(科丰6号)、KMD1(克螟稻1号)两种未获得证书的转基因品种。检测报告指出,其中一个样品中检出NOS和CryIA/nos两个基因,属于Bt63的特征基因,所以判定为含有“抗虫水稻Bt63转基因成分”。

“检验结果表明这份样品含有国内较常见的抗虫转基因大米品系——Bt63”,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检测负责人说。被检出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样品,是从武汉市徐东中商平价广场购买的产自湖北襄阳的“天谷汉水源香米”。

种子流入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农业部曾公开表示,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并且强调批准发放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安全证书并不等于就允许商业化生产。然而,2013年6月有媒体报道,根据欧盟食品和饲料委员会数据显示,自2006年起到2013年年中,欧盟预警系统总计通报了184次中国输欧食品中被检测出非法转基因,其中大米制品和含有大米的制品175次。而且2013年以来,中国输欧食品已经有18次被查出含有非法转基因成分。在这18次通报中,有14次为米线、米饼等大米制品。

事实上,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分别在2004年和2010年也对国内市场上的大米产品进行了检测。其中,2004年从湖北及其周边地区采集的25份品种中,检出19份为转基因品种。2010年的报告显示,从广东、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浙江、江西、海南和香港等9地区中采集的43个大米样品和37个米粉样品,检出7个样品含有转基因成分。绿色和平认为违法转基因稻米已经污染湖北大米市场。而此次小范围内采样结果也印证了上述情况。

对此,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粮食分析师马文峰指出:“转基因大米流入市场,跟企业几乎没有关系,跟农民也没关系,与种子公司的关系最大”。他表示,企业本身没有条件去做转基因筛查,关键还是在于国家的监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教授也认同该说法。他猜测,转基因大米流入市场的原因要么是从试验田里流出,要么是种子公司非法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