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学城市设计

建筑学城市设计

建筑学城市设计

建筑学城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符号:建筑符号i能指:所指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2-0064-02

20世纪在西方兴起的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提出的,它是一门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现在,符号学已经成为一项科学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特别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起到了日益明显的作用。

我们不妨借鉴符号学研究方法,对城市公园中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和理解,使设计者更好地处理人―建筑―环境―社会一目然之间的关系。

1 城市公园中的建筑与符号学

1.1 符号学与建筑

1.1.1符号与建筑符号

符号对人们来说既平常又抽象,我们生存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着符号。皮尔斯曾说: “尽管我们不能说宇宙的构成是符号,但无疑宇宙中渗透着符号。”对于符号的定义,符号学各派也都见仁见智。虽然各自的出发点和叙述不尽一致,但其共同点都是将符号看作为以形象表达思想和概念的物质实在。文字、语言可以称之为符号,而形体艺术和空间造型艺术同样也能被视作为符号现象。作为空间造型艺术的建筑其实也可以被看作是“用建筑材料造成的一种象征性符号”,“是蕴含着极深的情感符号”。

1.1.2建筑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在索绪尔的术语系统中,能指与所指是记号的组成部分,他们如同一张纸的正反面一样,或者说两者之间互为表里,彼此是不可分离的。能指面构成表达面,所指面构成内容面。能指是一“事物”、一种介中物,它的内质永远是质料性的(声音、物品、形象);“所指不是”一桩事物’,而是该‘事物’的心理表象。”索绪尔清楚地指出了所指的这种心理性,把它称作概念。在建筑中,能指可视为建筑韵形式、空间;所指可视为建筑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作为客观存在的特征,还受到社会规范、文化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建筑的能指与所指间的关系,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它们是非常任意的。如在中国的语言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当人们看到一座亭子的时候,并不了解其材料或结构的构成,而只想到这是一个供人休憩栖身之所。一座由台座、柱子和屋顶组成的结构物可以看作为基本的能指。这个结构物所构成或是亭子或是殿堂可称作所指。把由材料与技术堆造的结构体比作事物本身,而把其显现给人们的建筑形象比作概念化的事物,这就构成了最简单的一对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1.2 城市公园中的建筑具有符号性

1.2.1城市公园中建筑具有符号的一般特征

城市公园中的建筑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的事物,具有某种传达性,或者说其中负载有某种信息。这就构成了符号的一般特征。

1.2.2城市公园中建筑的符号结构

在符号学中,符号一般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的。符号的系统又被称为“结构”。一个符号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作为意义对象,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解释的作用。因此,符号只有作为系统才能体现出其意义性。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符号都是在与其它符号的差别中确定自身意义的,这种意义具有约定性,符号正是通过差别产生联系,通过约定使联系能够合理解释。而在城市公园中的建筑,因为处于不同的环境,基于不同的主题,所负载的信息也会不同,表达的意义当然也有所不同。这与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任意性也存在一定关系。

1.2.3城市公园中的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表意符号

城市公园是人们生存的集台性空间,当然承载这个集合性空间需要高技术与高科技的支撑。问题是在数字化的今天,城市公园以及其内的建筑真正具有深层意义的问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也不是城市公园以及其内在建筑“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远为广阔的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问题。正如某学者指出: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由世世代代的思想家、伟人的意志与居民的思考方式及生活形态积淀而成。“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城市发展的“软道理”凝固了数千年的文化基因,要想较好地继承这一基因,城市公园的建设尤其不能忽视,因为它是城市中展示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主要空间。而在这一空间中,建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勃罗德彭特所说: “建筑是文化的象征”,城市公园中的建筑就是城市文化的表意符号。

2 城市公园中建筑符号的特征

2.1 稳定性(能指的物质性)

符号的能指有一个基本特征是其物质性,如语言中的声音或书写,都是物质的,而其所表达的意义则是思想的。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城市公园中建筑符号,由材料、结构、形式等形成的结构物是公园中建筑的基本能指,而这样一个结构物所标示的场所,因为掺入了文化背景、审美观等因素,而具有了一定的意义与思想,因而是它们所形成的结构物的所指,如中国传统风格公园内的亭、廊、榭等。在城市公园的建筑符号中,因为建筑本身是具有物质性的实体。所以导致符号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稳定性。

2.2 象征性(能指与所指关系的任意性)

对于符号的任意性,索绪尔说得很明白:“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自然或必然的联系,不能由能指推断所指,也不能由所指推断能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习俗性的,具有很强的任意性,其问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只是一种相沿成习的社会契约。符号学中所研究的绝大所数符号一般都具有象征性。这种象征的模糊性与弹性,能够长期存在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能够发掘出新的象征意义。正是因为这一点,就造就了建筑的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甚至建筑师的个性:正是因为这一点。建筑全然没有成为一种古板、雷同、重复、机械性的生产活动:正是因为这一点,后现代主义建筑才大量使用符号来显示其“模糊与多义”。城市公园的建筑符号也如同其他符号一样,也具有象征性,这种象征性能使公园的主题得到升华。

3 符号在城市公园的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在城市公园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符号以各种形式出现,下面笔者将几种常用的符号列出并针对其运用方法加以分析。

3.1 自然的生态符号

“生态”是种语言准则,它的作用是指导我们如何去跨越进化中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两者间的鸿沟。现在有些城市公园为追求“绿色”而多加草皮或多种树木;为追求“亲近自然”而用自来水、人工假山石等构筑“山林野色”幻象等等,这是对“生态”内涵肤浅且消极的认识。设计师应结合沉淀中的历史与进步中的

科技,赋予“生态”以高级内涵。利用高科技向自然学习并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成为现在及未来生态意识的核心内涵。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设计还是成功的・

如2000汉诺威世博会公园及其展馆建筑设计。以“人、自然、技术”为主题的2000汉诺威世博会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主题公园,在设计时大量运用自然语言和生态符号来向人们展示未来人类将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与之和谐相处。公园内的那些临时展馆建筑更是极富创意,不仅造型奇特,还采用各种生态环保材料进行建筑。这些“生态符号”不断出现在各幢建筑上,成为公园中的视觉亮点,使公园的主题得到了更充分地展现,如在荷兰馆的设计中(图1),建筑师把荷兰典型的生态符号――沙丘、暖房、森林、湖泊以及能发电的屋顶风力公园融合进了建筑内。其中,各种不同的自然风光按竖向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结构体系。这样,就创造了一个与传统建筑观念完全不同的具有演出性质的多层公园和一个新的自然空间。日本馆则用经回收加工的纸料构成,宽35m,长72m的展馆,拱形的结构、屋面、墙身都是由纸构成的(图2)。自然光通过半透明的防水织物和纸膜构成的屋顶照到室内,既现代又极具日本韵味。在这里,不管是荷兰馆中的自然风景还是日本馆的“纸”,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视为同种符号――生态符号,它们都具有符号的表征意义,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模糊的象征符号

如上所述,城市公园的建筑符号具有象征性,抓住了这一特征就能使公园主题得以升华。这种象征符号被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反复运用。表达种种模糊的情感,其中尤以解构主义的先锋们最爱使用。

如被称作“二十世纪最彻底反理性作品之一”的法国拉维莱特公园。设计师伯纳德‘屈米抛弃了传统的主导、和谐构图与审美原则,将各种要素裂解开来,暴露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矛盾,并用机械的几何结构作为区域与区域间的连接从而激化了矛盾。公园中分布的鲜红色小建筑物将人的好奇、失望甚至愤怒的心情再强化一等。小建筑物本身就是象征符号,它们象征着城市庞大聚集体的点点“碎片”。人们通过它们惊奇地感受着不可预知因素作用下产生的陌生与超现实的世界o (图3)

更具体一点,我们在这些小建筑物的局部也能找到这种模糊的象征符号,如小建筑物上的门与窗(图4)。 “一个从窗子伸到屋顶的爬梯,是对门/窗对立的消解……只有这个爬梯象征着窗子可以有门的功能,模糊了门与窗之间的界线。”事实上,门与窗本没有一种确切的对立关系,而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反倒发现了两个层次上的自相矛盾:一,爬梯的出现让“带爬梯的窗”的能指与所指建立起新的“结构”,或日窗具一定的门的功能而门自身的形式/意义关系丝毫无损。窗户的出现“引入了一个新概念”从而暗喻着阳台可以有房间的功能,模糊了阳台/房间的界线,也就是“消解”了阳台/房问对立。二,如果这一“消解”成功了的话,那么建爬梯这一过程是不是又与“消解门窗”这一能指成为一一对应了呢?或许这正是解构的目的所在。

3.3 人文符号

城市公园中的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表意符号,因此,它们不能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只具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而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这样会导致环境的冷漠和乏味。建筑既是一个物理场所,同时又是传输文化、意识的象征系统,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政治内涵对于人们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涵化作用。它不仅仅关乎实际需要和经济因素,还关系到存在的意义。这种存在的意义源自然、人类,以及精神的现象,并通过秩序和特征为人们所体验。所以,可采用人文符号来体现城市文化,丰富公园的文化氟围。

如广东中山市的岐江公园(图5)。设计师在公园内设计保留和充分利用了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正是这些建筑及构筑物成了一种人文符号,渲染了场所的氛围,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

建筑学城市设计范文第2篇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苏州城市建筑设计的学习 作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不但使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毕业设计实习是在毕业设计前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通过毕业设计实习,使我们能够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的能力,对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习任务一:苏州城市建筑设计的学习 地点:苏州人民路 实习日期: 07.3.3(晴) 指导老师:AA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古城——苏州,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第一次来苏州,感觉没什么特别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高楼大厦。听老师介绍说:苏州进行现代化建设, 受到诸多保护条文规范的制约,关注建筑风格成为规划审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 对建筑风格的要求, 以某种法制法规的形成存在, 并对苏州城市建筑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规划方面采取对古城风貌的保护的原则,所以现代化的建设要兼顾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留存与合理利用。 根据资料介绍:这种源自保护城市风貌的举措对于创造地方特色而言, 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 应该承认前者可以用较为稳妥, 保守的手法来达成保护的效果, 在某些特定场合, 甚至可以沿用传统样式和仿古建筑。而后者相对来说是富有开创性, 探索性的创造过程, 它关注地方文化, 自然环境, 建筑历史等众多地域因素, 其表达方式和设计手法具有相当的差异和丰富性。在苏州, 总体文化背景的相对保守和保护任务的紧迫性所导致的对建筑风格的专注是苏州创作环境的一个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 苏州地方主义或地方特色的再创造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苏州市区的建筑,不论是什么结构,都要维持这种现状,表现苏州城市的特点。在我们参观的人民路与干将路的城市建筑是反映苏州地方建筑的一对绝好例子。人民路是苏州古城结构的历史延续, 最北端的北寺塔, 中段的观前街, 怡园,文庙和南端的城市园林——沧浪亭使得人民路从北到南有一个完整的景观序列。干将路着重体现地方性符号以及与城市文脉的关联, 其开发规模较大, 改造力度较强, 但在追求条理化和程 序化的过程中又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场所精神。最典型就是人民路上苏州图书馆新馆,是一栋着力体现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建筑。其轻巧灵秀的立面造型手法, 与早期人民路建筑古朴厚重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中也隐藏了时代文化上的对比。对地方“风格”的关注在苏州图书馆就集中地表现出来, 这种现象和江南其它地区的表现相比更显突出。 为什么建筑可以这样随意的按人们的意愿设计成不同的体型?这就和我们结构设计有根本的关系,前面所说的的古代建筑都是砌体结构、木结构,而新建的大多数都是 框架,或框—剪结构。其中以框架为主,高层中多使用框—剪结构。框架结构是梁、柱等杆系构件组成的空间承重体系的结构,是多层、高层建筑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这种结构体系的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建筑立面容易处理,可以适应不同的房屋造型。所以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各式房屋,就像搭积木一样,摆出自己喜欢的造型,都能够用框架来实现,这就是框架结构的优点。所以人民路上的多层建筑,不论是办公楼、商厦、图书馆、行政楼,大都是框架结构,但外形却是苏州古典建筑形象。 建筑的形式就被当作了一种信息交流的媒介和模式。为此,便要求建筑形式成为一定含义的符号载体, 即意味着使建筑形式符码化。这就是苏州图书馆的外部立面上众多变形过的构架、纹饰、披檐的意义, 从它们的身上公众获取与地域或历史的沟通。苏州图书馆内部的设计力图还原作为园林主人——文人的情趣。 由此,我想到了我所设计的中学办公楼,也应像苏州的建筑一样,在建筑设计上争取能被当作一种信息交流的媒介和

建筑学城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组成城市的最重要因素是建筑,它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和代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破土而出,这使得城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重点是城市中的面和线的问题,处理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是关键的因素。只有做好建筑设计的工作,才能逐步的完成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才能加快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定义

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土地、资源、空间等综合部署,形成人类活动区域空间便是城市规划。它具有独立的原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并有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前提下,以建筑整体目的和整体条件为基础,对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建筑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建筑设计通常是提前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设想好,并且拟定好解决的办法,再通过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有着独特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案,它是对城市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协调的设计。建筑设计是保证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范围内符合要求的全面的构想,同时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来确定建筑的大小和协调方案。

1、共同加强城市设计工作

城市规划可以起到深化城市指导实施的作用,并且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城市设计运用综合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使得抽象的城市规划指标变具体,使城市各组成要素,各地区之间的相百空间关系更加完善。 借助城市设计城市中的建筑在空间和功能上能更好地反应城市规划意图。

2、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协调统一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做到协调统一才能够提升整个城市建设的效率。首先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向和具体政策,之后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应该紧密结合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应该将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同城市规划设计协调一致。城市规划设计应该进行各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城市已经具有的建筑群体,在具体规划和布局设计上,应该保持整个城市主体建筑形象。为了保障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能够融入到整个城市中,建筑设计也要保持和城市化建设相同的步伐。在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中,建筑设计会和城市规划设计形成一致的设计理念,进而在整个建设上形成协调统一的局面。

三、处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正确方法

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称为城市规划。所以城市规划设计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类型,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也更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还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所以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

建筑工程项目如果建设的质量足够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它就会成为这个城市的象征,如果建设的质量不好,那么它对于这个城市来说就可能成为一个败笔。所以,在确定建筑设计方案能否实施时, 建立一套完善的评审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先检查建筑设计方案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是否是相符的,之后要保证设计方案中设计思想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检查建筑设计方案本身的质量好坏,这样才是一个好的建筑产品。在最后决策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可以应用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建筑的本身,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是否是可以协调共存的,而这对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更加准确的、贴合实际的价值取向。

3、以建筑设计为基础进行城市规划

建筑是城市的核心要素,是城市的主要景观,更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承载者。一栋高层建筑可能就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它的好坏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形象,所以建筑设计时一定要使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是重要的一部分。建筑设计需要经过严格的把控才能和规划设计这个大环境形成统一口径。我们要先组织相应的专家团队对整个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看是否符合城市规划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不仅要重视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作为评审的指标之一。建筑设计时设计者必须考虑建筑本身设计,使建筑个体成为城市整体规划的表达方式。比如要从建筑材料和设备上进行把控,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石,要保证每一个建筑个体都达到质量要求,这样才能在使整个城市规划坚实可靠;并且根据建设任务和建设要求对整体项目进行全面把控,例如材料的运用、构造的设计等都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另外从空间组合形式、景观设计形式上进行突破,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意识形态对城市规划元素的表达。

四、结束语

要想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必须要进行城市规划,在规划时就必须重视建筑设计的作用。在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中,不但要保证城市化发展速度,还要保证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协调发展,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涛.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究[J]. 应用研究,2007(8)

建筑学城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空间;造型设计;人文效果

前言

城市是资源、人员、资金、政治的集中地,优秀的城市管理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使城市更加协调。建筑是城市的主要构造物,是城市经济、历史、文化的代表,进行建设规划离不开建筑设计,而空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对建筑空间设计加强研究,以便探寻出适合城市发展,顺应城市规划的建筑设计方法。

1、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的空间问题

1.1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和时空,是人们能够通过主观感受获知的外部状态。空间的可逆性与时间的单一性不同,人们无法过同一天的生活。空间用在建筑行业是近些年科技和观念进步带来的新的发展方向,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性便是一种典型代表。例如,香港面积小,人口多,经济发达,竞争力强,人们便在有限的地区里,建造高层建筑,使得建筑物向上有限延伸,这便是空间的一种具体运用。因此,在建筑行业,空间便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形势受到专家的认可和重视,建筑物逐渐成为表现空间艺术的一种形式,连接物体之间的中介物。

1.2建筑设计中的空间问题

城市建设设计的空间问题不仅是城市内部出现的问题,也涵盖了城市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有空间建筑高低问题、建筑外观问题、整体环境问题等其他方面。城市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一个空间,使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辅助物,我们不仅要注重其外观发展变化,更加要考虑到建筑是否融合我们现代社会思想和古代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任何事情和工作,都要透过表面看到其实质内容,建筑师在图纸上设计建筑,用模型演化建筑成功的前提是要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实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思想观念以及当地的历史传承来进行模拟。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

2、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空间的研究

与现实结合通俗来说,城市规划学是一种新兴的建筑学科,在传统建筑基础上,考虑到了当时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实际人口迁移数量。其目的是使得人类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更加符合大自然的发展。因此,城市规划的内容不能仅限于城市的外观设计、城市建筑群的数量和整个城市投资规模,也要在自然生态方面下功夫,尤其是空间的联想性和可逆性要在实际城市规划中起到作用,它是一个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形式。城市空间设计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空间的可逆性和重复性要在城市化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美化环境,突出空间设计的重点,我们应该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上,一个完美的建筑物,建筑和景观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将独特的建筑风格,合理的建筑设计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建筑之间的协调充分考虑,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上加以融合,才能够把建筑物和景观融为一体,建造出真正优秀的建筑物。要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就必须要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提升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需要我们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景观意识是实现建筑设计同景观的融合,在一定的环境中体现出建筑和景观所具有的功能。

3、城市规划中建筑的设计

城市规划中首先应该按照建筑的体量和形体的造型出发,审视建筑给人主观的感觉,这有助于加快规划的步伐和节约设计的时间,在进行细部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建筑的环境和功能整体上考虑,以透视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做好建筑细部的设计,同时,要追求建筑设计中思想观念的创新,更要追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样才能确保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生命力和活力,因此,进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好如下几点:

3.1讲求空间和环境的结合

城市规划要结合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大的趋势与环境,要做到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和环境的融合,这样才能有利于城市整体规划走向科学,建筑设计走向合理。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注意建筑物的整体轮廓,要形成与周围建筑的良好呼应关系,在虚实、色彩、体量上争取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使人们获得观感上和认知上的良好感受,这样才能符合城市规划的需要,顺应城市的发展。

3.2讲求城市建筑的造型设计

城市建筑设计应该服从与城市的整体风格,同时造型上要形成独特的设计,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以多变的变化、个性的表达,形成独特的造型,既避免雷同和简单抄袭,又有利于建筑设计统一于城市建筑总体的造型风格。

3.3讲求城市建筑设计的人文效果

城市建筑设计是传承城市历史,沟通过去和将来的文化过程,所以要突出人文效果的体现,应该以承继的态度重视城市人文元素的应用,通过抽象的方法达到建筑物延续历史、体现文化的效果,赋予城市建筑设计更大的生命力和文化力。

3.4讲求城市建筑设计的秩序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应该对建筑整体的秩序性加以强调,以简洁的措施处理那些建筑顶部,提高建筑整体的鸟瞰效果,以墙体和绿化树木控制人们的视线范围,设计出有秩序的小环境,以供市民欣赏、休憩和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城市规划需要以规范、科学的建筑设计为基础,要通过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和规划提高建筑物的融合性、秩序性和人文效果,进而为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和空间,促进城市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春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设计创新[J].城市住宅.2008(11)

[2]赵波涛.建筑设计节能措施浅谈[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4)

[3]叶绍卿.城市建筑设计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2)

建筑学城市设计范文第5篇

1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学科创造性工作。从设计方法来说,它有别于一般的工程设计,其主要原因是建筑与一般工程物的建造目的不全相同。建筑首先是满足安全的目的,其次在于它还要创造一种文化价值。建筑的价值包含适用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总和。所以说:建筑设计=外界环境约束+功能+形式+经济。建筑一直被认为是城市构成结构的主体,因为建筑不仅是人在城市中活动的主要场所与载体,而且是城市视觉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当代建筑创作已不再仅仅表现单一建筑本身的价值,而着重于表现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重新组织建筑与周围空间以重构这种关系。其基本的观点即是建筑要服从城市形态,这意味着所设计的建筑应与城市环境联系起来,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形象构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构成城市物质实体结构还有道路,其它城市公共设施、树木植被等主要的系统要素,这里主要关注城市与建筑物质实体相关联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有下面几点: 1.1注重空间、景观的连续性与协调性。建筑创作通过对建筑体量、空间形态、高度、色彩、比例、细部处理等,取得与周围城市空间环境的协调,使城市整体在空间连续性与视觉景观方面都保持连续与统一,建筑与城市空间得以自然过渡与交融。如黑川纪章所参与的西柏林南佛特烈地区再开发国际邀请设计竞赛,就是通过空间、景观等方面的协调与连续,使该地区的再开发实现了与十九世纪柏林街屋的共生。 1.2通过立面设计表达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立面以往常被看作是仅仅起到装饰与封闭作用的“外皮”,而现代城市建筑学则将其看作具有一定厚度感的空间来处理,并通过立面建立连续的空间序列。这种立面空间是建筑室内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过渡空间,是建筑与城市的一种交流与对话,通过精心的设计,往往能够更好的表达城市公共空间。 2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就是给城市设定一个底线,建筑就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再创造,从单体或建筑群等微观层次上指导着具体的城市建设活动,控制微观物质形态。 3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影响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形体空间设计,这既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明显的重合,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我国学者王建国指出:“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建设的诸学科在实施层面上构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形态的多层系统。城市规划是塔尖,建筑设计是塔基,而城市设计相当于塔身。”也就是说,城市设计是联系城市宏观形态和微观形态的重要环节。 4城市建筑设计的支持策略 4.1建立城市管理与建设的互动 当前规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差距,即城市与规划的脱节,并不单单只是建筑设计的问题,作为城市管理依据的城市规划同样存在问题。当前规划主要通过对规定性指标的确定来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样的控制方式有其合理性,因为它具有清晰明确、便于操作的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由于指标控制过于概括、抽象,且控制指标并不能与城市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对应关系,从实施的结果来看对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效果较差。而直接与城市建设质量相关的,体现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由于多为描述型文字内容,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管理者个人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评判标准,所以难以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缺乏实际操作性。城市中的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角色,在这样的指导约束机制下“,恰如其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建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互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与建筑的融合,真正做到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合理控制和指导。 4.2完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的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制度,即组织一些专家对重要的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二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的要求,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体现了城市的意识。从专业的角度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 4.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4.3.1公众参与的意义。首先,积极性的确立。通过公众参与,一方面让设计者和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公众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公也理解建筑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良好的互动带来更高的积极性,有助于让整治效果达到最佳。其次,丰富性的保证。城市的魅力来自多样丰富的生活,在保证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公众的参与能避免简单化和偏好化的问题。城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也才是整治的意义所在。第三,舆论性的引导。通过公众参与,让公众认识到建筑设计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整治舆论环境,有帮助提高整治的配合度,减少整治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变化影响#p#分页标题#e# 4.3.2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城市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没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成本将会十分高昂,亦将事倍功半。倘若矛盾严重,可能导致城市的管理者变成城市居民的敌对者。而将公共参与机制引入到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同样十分必要。因此,城市建筑不是规划部门“闭门造车”的产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用民主方法、民主作风贯穿城市规划编制、修订、立法的全过程。让广大“城中人”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将它制度化,构筑和谐与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