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入境旅游;产业结构

一、九寨沟入境旅游现状分析

1.九寨沟旅游客源国分布情况。据2000年至今数据统计知,入境游客总量每年保持在5万人次以上,2003年受非典影响,九寨沟入境游客总量仍然达到51821万人次,但上下波动较大,2004年入境游客出现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据统计九寨沟目前入境游前十客源国为台湾、日本、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美国、印尼、澳门。九寨沟入境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港澳台、日韩、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其中,港澳台市场入境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台湾一直占据入境游客总量第一,日本、泰国、新加坡等也占据重要市场。

2.九寨沟入境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国。印度入境游增长速度最快,达1780.00%,加拿大以1742.86%位居第二。瑞士、澳大利亚、美国也出现较高增长速度,排在第十位的比利时,其增长速度也达775.00%。这十个国家和地区,以欧美地区居多,欧美地区正以较高的增长速度,逐渐在九寨沟入境旅游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入境旅游行为偏好分析

1.港澳台地区。其旅游产品需求趋势为“更短、更小、更低、更少”。即停留时间更短;出游半径更小;产品价格更低;提前付费的活动项目更少。其中多次出游者和工薪阶层喜欢单点停留,不会在一次旅行中选择许多地方,他们多进行短期休假。在出游方式中,以散客出行为主,团体旅游比较少。

2.日韩地区。从其旅游方式的选择和偏好看,44.4%的日本游客选择团体游,32.1%日本游客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出游,个人游的占22.29%。而韩国游客团体游的比例高达70.9%,通过旅行社进行促销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家人、朋友一起出游的占24.19%,是韩国游客选择的第二种主要方式。

3.东南亚地区。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为主,其出游方式以团队为主,大多喜欢包价旅游,对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有较高要求。

4.欧美地区。欧美地区旅游者出游目的主要是放松休息、偏重异域文化体验,他们更喜欢单独出游,不喜欢受约束,参加旅行社、团体出游的比例较少。重在体验浓郁的民族文化,一般停留时间比较长。

三、发展九寨沟入境游措施

1.风景与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生态旅游产品。欧美及澳大利亚游客对九寨的知晓程度并不高。为进一步发展入境旅游市场,优化游客结构,急需针对目标游客的文化特征及游览目的,打造一批使观光风景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的旅游吸引物。如针对欧美背包游客增设参与性较强的徒步生态旅游环线,针对喜爱增长知识与当地文化的游客集中打造藏羌民族风情文化村,增加相关文化外语解说等。其次,因欧美为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客源国,其游客具有较强环保意识,因此应在目标市场营销中大力打造生态牌,使其与风景、文化牌融为一体,有力增强九寨沟的国际知名度。

2.进一步挖掘九寨文化,增强文化吸引力。九寨沟长期以来为藏民族聚居地,地域特色鲜明的藏族文化及地区风情可与奇异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互补、相得益彰。此外九寨沟从地域E处于藏汉羌回等多民族文化交汇区,因而九寨沟的藏族文化也带上了多民族文化融合影响的印记。九寨沟沟内藏族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生产方式,至今还保留着浓郁而古朴的传统精美的服饰、剽悍的腰刀、香醇的青稞酒和酥油茶、洁白的哈达、欢快的踢踏舞、稳健的二牛抬杠等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炽爱;遍地的马尼堆、高耸的喇嘛塔、循环不息的转经轮代表着他们对宗教的虔诚。九寨沟的文化特色不完全同于其他藏族地区,草地上英俊的骑手,清真寺膜拜的回民,岷江畔大禹的传人,咂酒与锅庄,碉楼与羌笛,共同谱写着一首悠扬的民族融合之歌。而九寨沟入境客源国许多游客对九寨藏文化较感兴趣,例如欧美游客及澳大利亚游客等需要神秘的九寨藏族文化与独特山水风景有机的结合;东南亚游客对九寨沟的“苯波”佛教文化及相关文化产品有较大兴趣。九寨沟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目前对文化产品的开发、整合及营销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尚未针对主要入境目标市场开发并包装推出具有吸引力及产生国际影响力的相关九寨文化产品。我们需要整合相关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九寨沟文化内涵,结合自然风光与当地实际,合力增强九寨文化的吸引力。

3.发展特种旅游,提高游客参与性。九寨沟目前产品体系中的一个缺口主要是其只有风景及部分文化产品,虽然山水景色具有较强的知名度,但其弱势为游客缺乏参与感。欧美等主要目标市场游客有很强的参与性。而特种旅游的推出恰好能弥补九寨沟以前产品缺乏参与性的缺陷。因此可推出动植物欣赏、科学考察、藏文化探谜、徒步探险、环山骑游与攀岩、登山、休闲等特种旅游项目。再者九寨沟丰富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动植物资源、藏区文化等,与九寨沟景区独具优势的水资源相得益彰,具有发展特种旅游的良好条件,推出符合入境目标游客口味的产品,提高游客的参与感。

4.开发国际会展旅游市场。(1)虽然目前九寨沟周边的部分宾馆、度假村等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国际会展接待功能,但是接待规模普遍偏小,商务活动基本设施缺乏等现状,大多没有根据目标市场进行“对症下药”。②加强与国际会展组织及会展中介公司的合作。九寨沟发展入境目标市场会展旅游,需要与国际会展组织、中介、政府、企业及国际会展中间商合作,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会展单位与国际会展中间商沟通洽谈,合作双赢,共同促进九寨沟国际会展旅游的发展。与成都入境会展市场联合开发会展旅游线路。(4)加强横向沟通,与周边景区合作开发旅游产品,推出“山水、草原、藏情”环线旅游。

参考文献: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模式,九寨沟,拥堵

本文主要研究课题为通过对九寨沟拥堵滞留现象的思考,提出九寨沟可持续发展的方案。目前国内主要研究集中在以政府治理、经营机制为主进行九寨沟旅游管理模式的探讨。本文选择结合“智慧九寨”、旅游罩、旅游环境容量、社区管理等较新概念及前述研究基础进行综合分析,主要涉及2007-2013年旅游管理学、地理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研究。以理论和实证两个视角,针对影响游客满意度、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景区旅游管理效率的因素组织综述次序,通过归纳提炼,总结出一套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管理方案。

理论视角

众多学者研究了影响游客满意度、景区生态环境、管理效率等各种因素。首先,对于九寨沟游客景观偏好,陈友军、张捷两位学者根据系统论观点,搭建了一个主要由景观偏好主体系统(旅游客流)、景观偏好客体系统(景观)、景观偏好媒介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景观偏好系统。利用 SPSS 12.0统计软件和 DPS 数据处理系统对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入沟旅游客流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客源地游客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爱好趋向、价值观念等,导致其景观偏好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尤其对藏族风情类景观的偏好判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对于其他类型旅游景观的偏好判断存在更多的一致性。(2)分别从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月均收入、家庭结构等方面分析入沟游客景观偏好判断特征,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景观偏好判断影响很小,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旅游客流对景观偏好的判断表现出更明显的一致性。(3)不同客源市场及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旅游流的景观偏好判断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特征,这与游客本身特征及旅游社、导游以及众多媒体对九寨沟的大力宣传有关。

在九寨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章小平、朱忠福则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当前大众观光旅游特点,采用多种不同的测算方法,从不同视角主要探讨了九寨沟旅游生态容量、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最终初步得出如下结论:九寨沟景区旅游心理日容量为 12000 人(不同季节有不同值) , 最佳(适) 日容量为18000 人,综合环境容量22000 人, 最大日容量可达 28000 人, 年容量为260万至438 万人。陈海鹰、黄崇利、曾小红等学者提出以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为依托,以系统化、国际化、人本化管理理念为指引,以准军事化+标准体系+游客满意系统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协调和创新化经营管理方式为支撑的构建生态旅游景区四位一体式经营管理模式。

为提高管理当局效率,实现景区和谐可持续发展。程绍文、徐菲菲、张捷通过九寨沟和英国NewForest国家公园的旅游规划管治背景、 现状及内容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 总结了中英两国国家公园自然旅游规划管治模式的差异、特征,进行了原因解析。最后基于比较分析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英国国家公园管理对我国风景区旅游规划管理的若干启发和措施建议。田世政,杨桂华,任啸等学者也以九寨沟为案例对社区参与的自然遗产型旅游景区发展模式进行探究,发现了模式优势及局限,并提出了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九寨沟应积极发展融入式社区参与模式,实现文化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

本部分的目的一是分析研究主要使用的实证方法,二是比较研究结论,以便帮助我们理解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差距以及每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和缺点。

李文勇,史凯,邓贵平运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移动平均分析法( MF- DMA) 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前后4年的九寨沟国内外游客时序波动趋势,发现九寨沟旅游市场具有长期记忆性和多重分形特征。进一步采用滑移窗口理论方法,分析了地震前后九寨沟国内外游客人数波动多重分形结构的时序演化过程,对震后旅游景区市场的恢复重建提供了参考。

廖治学等学者遵循集成思想, 以季节性ARMA 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及组合模型为基础,采用GMDH非线性叠加的集成方法,构建了适用于线性与非线错复杂特点数据的AB@ G集成预测模型,并以九寨沟景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该模型在预测游客量上是有效的。这对管理当局预测游客量、预先作出调度方案等具有重大意义,但未考虑到突发事件的影响。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友军,张捷. 九寨沟旅游客流景观偏好特征研究[J]河南科学,2009年2月第2期第27卷,249~252.

[2]李东和,张捷,杨效忠. “旅游罩”现象的实证研究――以九寨沟为例.[J]旅游学刊,2008年第3期第23卷,37~42.

[3]章小平,朱忠福. 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旅游学刊,2007年第9期第22卷,52~57.

[4]陈海鹰,黄崇利,曾小红. 生态旅游景区”四位一体”式经营管理模式――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案例.[J]经济管理,2012年第8期,121~128.

[5]朱峰,保继刚. 旅游机场吞吐量影响因素初探.[J]人文地理.2010年第3期,128~133.

[6]蹇代君,何运,徐焱. 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分析.[J]科协论坛.2013年第6期(下)135~136.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 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转贴于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范文第4篇

响应中央号召,开发西部旅游资源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内蒙、广西等12个省、市、自治区,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三。这些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由于其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文化事业落后。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这是面向新世纪发出的伟大号召,是加快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部署。

西部地区有很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例如:丝绸之路,就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旅游精品,它一路贯穿200多个独具特色的县市,展示着粗犷雄浑的自然景观。另外像贵州省就有5个部级风景名胜区,2个自然保护区,1个部级森林公园和1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最负盛名的应当是四川省,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上游,大自然在这里造就了瑰丽险峻的巴蜀风光。四川省遍布汉、彝、藏、羌等50余个民族,揉和了许多民族文化之长,融合了长江、黄河流域两大文明精华,拥有众多世界级自然与文化景观,具有鹤立鸡群的旅游文化优势。中国的3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四川占有2个,他们就是九寨沟和黄龙;中国的3个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四川就有1个,即乐山/峨眉山。此外,四川省有9处部级风景区,7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4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省市,云南、青海、也都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其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是一块亟待开发的璞玉。

云、贵、川、青、藏同属高原地貌,地形十分复杂,不易建设快速陆路交通,铁路、公路的延伸与逐步形成网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短期内难以奏效;其次,连绵公路、铁路网的建设投资巨大且见效慢。由此发展通用航空尤为重要。国家领导人也曾指出,“西部幅员辽阔,地域宽广,故西部发展航空应优于发展地面交通。”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组织哈尔滨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改善西部地区交通环境和大力开发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保护长江、黄河中上游自然生态环境为己任,抓住机遇,联合四川航空公司,选用国产运12飞机在四川高原地区组织试飞,把运12飞机作为西部大开发中通用航空的切入点。

运12飞机是哈尔滨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轻型多用途运输机,是我国唯一取得美国、英国等多国适航证的民用飞机,已向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20多个国家出口了近百架,是国产民机出口最多的机种。其中,5架运12飞机已在高山国家尼泊尔旅游航线飞行了近10年,经受了高山峻岭,简易机场的运行考验,深受好评。

修建高原机场,开辟黄金航线

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就是镶嵌在四川西北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比九寨沟更美的地方。世界上有更高的山峰,更大的湖泊,更浓密的原始森林,更神秘的民族村寨,但能将这些绝美的景观――雪峰、湖泊、森林和少数民族村寨完美地组合在一起的地方,却只有九寨沟。九寨沟以它迷人的“童话世界”享誉中国、享誉世界,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涌入九寨沟。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通往九寨沟的只有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小路,从成都出发乘车去九寨沟至少要一天时间,山路险恶,若碰上冰雪天气,或道路塌方,交通中断,游客只能望而却步。四川省政府和当地人民盼望开辟这条通往“童话世界”的黄金航线。

开辟黄金航线的首要条件是寻找并修建合适的高原机场。为此,哈尔滨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航空公司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察论证小组,于2000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对川西北高原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九寨沟附近的松潘、红原、稻城、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按照临时起降机场的要求进行了测量和计算,其结果分别如下:

1、漳腊――位于松潘县境内闽江源附近,距成都230公里,距九寨沟89公里,该地原有一个时期修建的简易机场,据当地老百姓说,解放前曾有两架飞机在这里落地,一架飞机坠毁了,另一架飞机再也没有飞起来。机场现已变为耕地,海拔3050米,作为运12飞机的临时起降机场跑道长度还可以保证,施工量也比较小。由于是老百姓的耕地,与当地政府协调困难很大,费用也不好估算。另外机场净空条件较差,飞机只能单向起降。

2、月亮湾――位于川西红原大草原上,距成都268公里,海拔3500米,由于在大草原上,所以净空条件好。作为运12飞机试航起降机场,只需压出1000米的主跑道及500米左右的备份跑道就可以了。施工量小,是一个可做选择的通用航空机场。

3、尕咪寺――位于松潘境内,距九寨沟72公里,海拔3300米。尕咪寺距成都空中距离249公里,此处有一南北方向的开阔地带,主要是灌木丛,该地左右宽约3公里,净空条件较好,若将灌木丛铲掉后压实,可以压出1500米的主跑道,可以保证运12飞机双向起降。另外,尕咪寺交通便利,场地周围可开发的面积大,可以考虑在修建机场的同时搞一些旅游配套设施。

经考察论证,运12试航九寨沟的临时降落机场首选在尕咪寺。理由是:(1)该地净空条件好,运12飞机可以双向起降;(2)该地是荒地和灌木丛,不牵扯退耕等问题,易于操作;(3)地势较好,作为简易临时起降场地,施工量小,工期短;(4)若试航成功后,可以在此基础上修建适宜运12飞机起降的正式跑道。投资小、周期短,可以做到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使用。

临时起降地点确定后,能否在很短的时间内修建合格的简易机场,是大家共同担心的问题。若是在平原,利用机械化作业,似乎并不复杂。但是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又是滴水成冰的冬季,显然是非常困难的。由于高原缺氧,使得外地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很难适应,不要说与当地藏族同胞一起施工,就是在施工现场跑几趟,也会感到头晕心慌,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十分沉重,有的同志不得不靠氧气袋来维持。在这里米饭和面食很难煮熟;夜里气温很低,常常把我们冻醒;高原的紫外线非常强烈,仅仅几天的时间我们的脸就变得又黑又红。修建临时起降机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藏、羌族群众的大力支持,当地的群众把即将到来的飞机比喻为“神鹰”,他们说,“神鹰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带来富裕、带来吉祥“。热情的藏、羌同胞在村长的带领下,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白天饿了,就在施工现场支起石头架起锅,拣来树枝点起火,用开水把随身携带的糌粑、奶茶一冲,就着干粮充饥。晚上累了,点起篝火,铺上毡子,裹上皮袄席地而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从11月26日至12月6日,仅用了10天时间,就建成了尕咪寺临时起降机场。临时起降场,南北方向长1000多米,宽约20米,南头备份跑道长400米。为了防止土跑道上的石头打坏螺旋桨,我们动员藏族妇女把跑道上的石头拣得干干净净,又用压道机反复碾压结实,之后用白石灰在跑道两端画上标志线。看到经过辛勤劳动建成的简易机场,藏、羌族同胞不由得载歌载舞,放声高歌。

突破空中,“朝游九寨,夕归成都”的梦想成真

川西北高原由于海拔高、地形复杂、天气多变,一直被列为通用飞机的“空中”。开辟成都至九寨沟这条黄金航线,多年来只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幻想。

为了确保高原机场和高原航线的试飞安全,中航第二集团公司、哈飞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航空公司成立了试飞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原则,经过缜密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试飞方案和安全措施。

首先是充分论证运12飞机试航和首飞的可行性。经专家详细计算运12IV型飞机的性能,完全可以满足九寨沟高原机场和航线的要求。具体起飞、着陆性能如下(按机场海拔高度3500米,外界大气温度摄氏7°C,双发起降等条件)

1、起飞性能(襟翼10°):

当起飞重量为5670公斤时,起飞滑跑距离1225米,起飞到15米高的滑跑距离为1580米;起飞重量为5300公斤时,起飞滑跑距离1060米,起飞到15米高的滑跑距离为1325米;起飞重量为5000公斤时,起飞滑跑距离925米,起飞到15米高的滑跑距离为1135米;起飞重量为4500公斤时,起飞滑跑距离720米,起飞到15米高的滑跑距离为895米(注:若使用短距起飞条件,起飞滑跑距离还可以减少10%~20%)。

2、着陆性能(襟翼20°)

最大着陆重量不大于5400公斤着陆滑跑距离不大于500米着陆总距离不大于1000米。

3、首飞可行性

运12IV型飞机在成都温江机场以5500公斤的重量起飞,到九寨沟尕米寺简易机场着陆需耗油340公斤,飞机着陆重量为5160公斤,着陆滑跑距离不大于500米;若在尕米寺临时简易机场起飞,起飞重量5160公斤,起飞滑跑距离约为750米,而临时机场的起降跑道长度为1480米,足以保证飞机的起飞着陆安全。

在充分论证了运12飞机首飞可行性的基础上,试飞领导小组又制定了详细周密的飞行实施方案和安全措施。

(1)试飞航线:温江-灌县-松潘-九寨沟(尕米寺),飞行距离分别为,温江至灌县45公里,灌县至松潘181公里,松潘至九寨沟(尕米寺)35公里,空中总距离261公里。

(2)转场航线高度:温江至灌县4700米,灌县至九寨沟(尕米寺)6200米。

(3)飞行方法:运12飞机由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天津、太原、西安转场至成都温江机场,之后试飞机组的空地勤人员认真进行飞行准备;在此基础上先进行不着陆航线试飞,进一步了解高原地区航线气象特点和飞行注意事项;在充分了解情况和熟悉气象特点的基础上,选择良好天气再进行九寨沟机场的试飞,并进行科研试飞。

人们期盼已久的九寨沟机场的试飞日期最后确定为12月7日。这天早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藏、羌族同胞穿着节日的服装兴高采烈地挤在山坡上翘首以待,期盼“神鹰”飞降九寨沟。老天爷似乎在与我们做对,此时成都温江机场大雾迷茫,色彩明快的运12飞机只能静静地等候在停机坪上,由于大雾封锁,能见度只有3米,起飞时间被迫延后。直到11点钟以后,浓雾才渐渐散去,起飞时间被定在11时40分。

11时38分,运12飞机开始启动,经过短暂的助跑,飞机轻盈地冲上蓝天。飞机离陆以后迅速爬升至4200米的高度平飞。担任这次试航任务的机长是特级飞行员梁文玲,他是哈飞公司试飞站总飞行师兼首席试飞员,有着5800多小时的飞行经验;他的助手是特级飞行员、中队长沈晓东,也有4700小时的飞行经验。他俩神情凝重,虽然驾驶运12飞机“南征北战”,但毕竟目前还没有一架通用客机挑战过变化莫测的九寨沟航线。为了能彻底摸清九寨沟复杂的高原地形对飞行的影响,试飞机组有意采用目测与雷达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这次飞行更加充满悬念。

当飞机进入九寨沟所在的岷山山脉后,气流立即变得复杂起来,窗外是崇山峻岭,运12飞机离这些“礁石”最低距离仅为300米,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峰顶的积雪。在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的努力下,运12飞机终于冲出了气流的包围,一直朝九寨沟方向飞去。经过55分钟的飞行,中午12时35分,飞机顺利降落在九寨沟临时机场的跑道上。在飞机降落前,远远便看见简陋的机场四周密密麻麻站满了许多藏、羌族同胞。毕竟,土生土长的九寨沟人还是第一次在自己家乡的蓝天上看到飞机。随着发动机的阵阵轰鸣声,飞机缓缓平稳降落在刚刚建好的土机场上。飞机还未停稳,好奇的藏、羌族同胞便高声欢呼着,一拥而上。他们把一条条哈达献给飞行员和机组成员,不少藏、羌族同胞凑上前去,围着飞机要看个清清楚楚,看看机头,再瞧瞧机尾,飞机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

按照预定计划,运12飞机在临时起降场共飞了5个起落,分别进行了不同重量的性能试飞,试飞时运12飞机试载客12人,最长滑跑距离600米,爬升率符合要求,飞行正常,表现了良好的高原起降和飞行性能。为了答谢当地群众的厚爱,运12飞机搭载了藏、羌族同胞的代表,一位从没坐过飞机的藏族姑娘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有离家乡的天空这么近过!”在九寨沟简易机场试飞结束后,下午2时10分,运12飞机满载着藏、羌族同胞的祝愿和希望,经过70分钟的飞行,于3时20分安全平稳地返回成都温江机场,当飞机落地的一刹那,客舱内顿时响起阵阵掌声,试飞机组全体成员相互击掌祝贺试飞圆满成功。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黄金周;拥堵;九寨沟

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各大景区出现“爆棚”、“拥堵”、“滞留”的现象。10月2日,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4.78万人次(最大承载量为4.1万人次,最佳日容量为1.8万人),部分游客因不满候车时间过长而情绪激动,翻越栈道,强行拦车,以致观光车受阻并引发连锁反映,最终4000多名游客滞留景区。在各方的配合下,滞留游客全部疏散,事件逐渐平息。但截至10月3日下午3时,九寨沟景区已向没有完全游览景区的游客退票1万2千多张,退回票款370多万元。这一事件对九寨沟的收益和形象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现象分析

景区超载、游客滞留,不禁让公众陷入深思:为何会出现著名景区拥挤不堪,而新开发景区游客量大幅下降的现象?

1、自驾游、自助游增多,景区应急设施不完善

新媒体提供的丰富多样的旅游资讯,网络查询和预订等为自助游提供了便利,并且自助游的自主性更强,在游览空间和时间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加上近些年团队旅游质量的下降,导致更多游客选择自驾游、自助游。因此九寨沟成为了周边各地游客假日自主规划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13年“十一”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中,散客人数占68.9%,团队人数仅占31.1%。然而景区管理部门没有根据这一变化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缺少相应的服务保障和应急设施,如缺乏对自助游的引导,停车位、观光车辆、厕所等的数量不能满足集中式的需求。

2、旅游信息机制不健全,危机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能力欠缺

目前国内大部分景区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还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游客流量的预估、预警和疏导机制还不完善。九寨沟“10.2”事件就是因为游客不能及时获得景区实时旅游信息,散客盲目涌入景区,造成景区内外拥堵。管理机构的风险意识普遍淡薄,危机防范能力不足,景区管理者觉得游客量还未达到历史最高,因而在管理上有些松懈。事件发生时,由于没有处理危机的经验,缺乏应急处理措施,对事发现场的控制不足,对游客无法实施劝导疏散,导致事态急剧变化。

3、集中式休假制度导致旅游需求集中释放

近几年,一到长假,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在家休息,转而选择带家人外出游览。而自五一黄金周被取消后,十一长假成为国人旅游的首选时间,这种集中式的休假引发众多游客前往包括九寨沟在内的部分热门景区旅游,强大的旅游流带来时空聚集,导致景区旅游容量严重超载,与景区的有限服务供给形成突出矛盾,进而引发拥堵等问题。

4、新景区度假项目开发薄弱导致旅游流流向传统热点景区

各地均在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兴建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促销力度,同时许多旅行社开出新的旅游线路,这些措施对旅游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但旅游目的地冷热不均现象仍非常明显。如黄金周期间,九寨沟、峨眉山等著名景区内拥挤不堪,而蜀南竹海景区的游客量却大幅下降。原因就是新开发的景区内旅游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度假项目开发不够,达不到过夜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即使是黄金周这样的集中出游时间,也不能吸引旅游者。

二、建议和改进措施

1、完善景区内自助游辅助体系

旅游活动的发展已进入自助游阶段,传统的、形式单一的管理服务模式已不再适宜自助游游客的需求。为应对节假日期间游客的集中游览,景区应建立和完善自助游辅助体系,比如游客中心相关配套设施应健全并能够为游客所用,厕所布置合理,每个路口放置景区导览图,增添服务人员引导游客自行游览,扩建停车场、住宿和餐饮设施,增添或者临时租用观光车辆,使自助游、自驾游游客在景区通过自主的方式便可顺利完成高满意度的游览。另外,景区也要与政府进行合作,一旦游客量接近最大承载量,相关部门应在景区外各路口对外来车辆进行管制和疏导,做到有序的分流,缓解景区压力。

2、建立旅游信息平台和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旅游信息平台和完善信息渠道。景区应通过广播和网络等媒体,从景区的容量角度考虑,及时安全预警信息引导游客,方便景区内游客选择旅游景点,景区外游客及时调整游览线路,避免由于信息闭塞而导致游客蜂拥而至。在管理上应形成区域统筹与政府多部门联动的管理模式:政府要对旅游地制定旅游分流预案,开辟旅游分流线路,一旦游客量接近景区最大承载量,应在景区外各路口对外来车辆进行管制和疏导,做到有序分流,防止游客过于集中在优质景区。景区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并根据旅游趋势的变化定期进行调整,同时加强景区管理服务人员应急处理的培训,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3、改进公民的休假制度

国家应尽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国人的出游时间有更多选择,并出台一些淡季旅游的扶持性政策,有效避免热门景区在旺季出现供需矛盾。然而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尤其在企业工作的普通员工,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带薪休假,那么企业可推行错时休假,采取提前或推迟放假,错开黄金周旅游时间,从而避免假期人流过于集中、交通住宿拥挤、旅游质量低下等问题的发生。

4、加大新景区度假项目开发力度,并完善其设施

目前国内的旅游供给满足不了黄金周期间集中的旅游需求,所以出现传统热点景区的“井喷”现象。因此要加大力度开发新景区的度假项目,完善其度假设施,包括住宿、餐饮等,以满足过夜游客的需求。通过新的开发,能有效利用旅游资源,也能使各地旅游均衡发展,促使黄金周旅游流的分流,减少黄金周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国兰.九寨沟景区假日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城市旅游规划.2014年6月下半月刊

[2]张宏敏等. 遗产型景区应如何应对危机事件浅析――以九寨沟“10.2”事件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5月

相关期刊更多

海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地质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