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学归纳法 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1.引言

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数学归纳能力、思维创新与拓展能力等。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数学的归纳与总结能力的掌握对于学生学好初中数学非常关键。优秀的数学归纳与总结能力有利于其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及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借助数学归纳与总结的能力,初中学生能够相对轻松地掌握与记忆更多初中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思索探讨,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初中正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应该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将初中学生培养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为我国未来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2.数学归纳法对初中数学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性

无论哪一门学科,要想很好地学习与掌握就必须结合现实生活,初中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清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此外教学方法也要尽可能地科学合理,学生学习数学不再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而是借助数学归纳这一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推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显著提高,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可以进行有逻辑顺序的总结归纳,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在难度较大数学题的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将题目进行归纳总结分类,对于一种类型的问题套入一定的解题方法,可以更方便简单地解决问题。因此说数学归纳法对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归纳法的兴趣

3.1数学归纳法蕴含的教学理念要明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明确数学归纳总结法的教学观念,在建立教学体系上也要尽量合理,将教学内容结合数学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初中数学老师在开展教学时要自己人为地添加数学归纳总结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鉴于现在教材中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严重缺失,初中数学老师有必要自己人为地添加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将数学归纳法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的确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但初中学生能否很好地运用归纳总结法是值得老师重视的问题,因此老师要制定一些教学评价,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并且可以合理使用归纳总结法。

3.2初中生数学归纳法的归纳基础

归纳就是指从部分到整体的一个推理方法,它在初中数学中有着广泛应用,这种思维方法对学生良好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从大量的、普遍的事实中发现一定的规律,并将其合理地归入一个类型,这就是归纳。比如所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实数这一章的讲解中,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老师可以列举出一系列数字,比如0,1,6,-1,-9,8,等等,让学生将这些数字进行分类,学生自行将这些数字进行分类后,老师再引领学生说出这几类数字的区别,从而引出“正数”“负数”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大提高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步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3.3数学归纳法推理的理论基础

推理建立在归纳这一基础之上,主要是把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作为日后进行推断的参考,这种推理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例如,平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说“今天我的精神状态不太好,肯定是昨天晚上的时候没有睡好”,这句平常的话中就包含了推理。推理方法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与教学至关重要。比如,在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讲解中,老师可以画出几个大小不同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归纳各个三角形的边长度的关系,从而推理得出勾股定理。在这样的推理过程中,学生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

4.结语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全能型人才,需要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上进行改变,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都要重点突出初中生这一群体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将数学归纳总结法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初中生数学归纳与总结的能力,老师就需要将归纳总结意识渗透于每一节课,从日常生活做起,学习来源于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自身的归纳总结推理意识,促进自身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卢仰红.让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别样羊红”.科技信息,2011(18).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总复习;高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56-1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如何进行高效的总复习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

我们首先要注重夯实数学基础,加强基础训练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提练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二、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往往是模糊、孤立的,必须经过比较和整理,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区别,把知识进行梳理,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有效地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这样,解题时就能胸有成竹,运用自如。

中考命题都是以基础题为主,有些题目是课本上的改编或提升,所以,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课本为主。复习时必须钻研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弄懂、会做,书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也要认真想一想,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类和整理。切忌一味埋头做大量的课外习题,本末倒置。

我将代数部分分为五个单元:实数和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我为每个单元提出复习提要,按提要复习。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注意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每个中档以上难度的数学试题通常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在知识交汇点上巧妙设计试题。所以,就必须更深一层次地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我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

三、注重解题反思

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重要途径。学生必须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数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知识在于积累,学习过程中有问题有错误发生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问题与错误,若能正确地处理,则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错题,我们不要笼统地埋怨自己解题时粗心,而应该把做错的题目研究与反思一下,准备一本数学学习错题集,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错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通过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吸取错题经验,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四、注重常用公式定理的熟练掌握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课程标准》圈定了教学范围,《考试说明》界定了考试范围、目的及试题呈现的形式.基于中考既具学业性又具选拔性的双重功能,中考数学命题既有对数学概念、法则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数学知识基本运用的考查,也有考查学生合情推理、归纳演绎等综合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综合题型.就数学中考总复习而言,必须坚持以基础知识为主,通过理清脉络、整合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结合学生实际和笔者多年初三教学经验,推荐确保各类学生均有所获的“三化”复习策略.

一、序化,使知识脉络清晰

学生面对问题束手无策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问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所以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序化”着手.

1.要求:引导学生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完整梳理初中阶段所学内容,最好就是结合本地的《考试说明》,对所学知识点及其能力要求逐一进行对照检查.这样做,既可以查漏补缺,又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点的全覆盖.通过按“序”梳理,知识就会脉络清晰,不缺、不乱.

这是总复习的第一阶段,也是关键的阶段.因为只有做好“序化”,才能完成“类化”,进而实现“深化”,所以必须做好“序化”这一步.

2.做法:第一步,让学生结合本地《考试说明》和数学教材的目录,按知识结构图的编写格式进行编写和记忆.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清理每一节知识点的同时还理清了教科书编排的逻辑顺序(这个逻辑顺序就是学生的认知顺序).第二步,对照检查中出现的知识点漏、缺,要结合教材认真进行阅读,尤其是粗体字部分,要求在记忆必须记忆,要求理解的必须加以理解.因为这些粗体字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依据――公式、概念、性质、公理或定理等.第三步,一定要求会推导书上出现的一些数学公式,能证明书上出现的每个定理.因为整个初中三年,公式、定理等比较多,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定理的证明,学生可以做到即使忘记了公式也可以马上自己推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公式推导和定理证明,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像这样,通过对知识的“序化”,学生便脉络清晰地完成了自己对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建构,为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类化,让知识条理清楚

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将复杂知识分散编写,比如,课改前一版统天下的人教版初中数学中“统计初步”是到初三时用一章的内容讲解的,而新教材(以湘教版为例)是将其分成几个小板块安排在初一到初三进行讲解.这样编写,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降低了学习难度,但也显得相对零乱.其实,这些知识是有着严密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将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同“类”知识进行条理化梳理,完成“类化”,从而实现知识的“小综合”,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1.要求: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以章为单位进行归类,从而实现知识的“小综合”,提高在遇到陌生问题时能将其划“类”解决的能力.

2.做法:通常把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部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每一章归入其“类”.通过归“类”,增强对知识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解.

以新湘教版为例,可把所学的包括七上第一章“有理数”到九下第一章“二次函数”共14章归为数与代数;包括七上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到九下第三章“投影与视图”共11章归为空间与图形;包括七上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到九下第四章“概率”共5章归为统计与概率.

通过类化,学生对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完成了对30章知识逻辑建构.这样做,第一个好处是学生能形成解决每“类”数学问题的大致思维,第二就是学生不再割裂看待各个知识点,综合能力由此将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产生“触类旁通”的功效.

三、深化,将知识拓展延伸并进行综合运用

各地的中考几乎都具有学业性和选拔性双重功能,一方面是对初中三年进行学业检测,另一方面要为各类高中进行人才选拔.因此,试题的设置除具有大量的基础性题目外,还设置有筛选功能的综合性题目.综合性题目的解决要求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的综合运用.这也是常说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即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

1.要求:深化,即升华.就是将所学知识融合、内化,在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有效教学 实践

引言

化学是一门非常讲究实用性的科学,化学课程本身应该是比较有趣味性的,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初中化学课程都脱离化学本身的趣味性,更偏重理论和公式应用。严重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随之影响应有的课程学习效果。初中化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是今后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所以应用有效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1.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思维模式不断影响,老师应该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学思路,将课堂教学主体变成学生[1]。人都有一种固有思维,就是“我的事”和“别人要我做的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是“别人要我做的事”,那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为学生在其中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作用。所以,在课程设置和规划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将课堂主动权和主体交给学生,使其拥有学习是“我的事”的意识。

2.正确的育人观念。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是一个传授者,还是一个反馈者。正确的育人观念不仅是简单地将知识点交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教导学生,以及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初中化学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是新鲜的,本身学生带着一定兴趣和求知欲,所以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求知欲望,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方式,通过正确的育人观念达到同学生的教学共鸣[2]。正确的育人观念是老师较好执行自己教学理念的关键前提,死记硬背不是目的,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才是最终目标。

3.重视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很多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是经过充分教学实践逐渐总结归纳形成的,所以老师要转变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本身的观念,而将一部分精力放在教学过程经验总结上。对学生每一阶段学习进程、近一阶段教学成果和学生家长教学反馈等及时总结,不仅是对教育学生的态度负责,还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不断经验总结中,老师同学生之间、老师同家长之间都达到一种有据可依的交流,对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1.通过联系生活培养兴趣。初中化学是一门同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初中化学知识解答。化学知识的不断研究和拓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生活质量水平。如为什么全球气候会变暖、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食盐为什么可以让菜变咸等问题,都是初中化学知识可以解释的化学现象。如果老师将生活中这些实例联系课本知识点,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

2.通过设置悬念培养兴趣。化学现象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现象,很多是无法用肉眼观察的,这就给充满好奇心的学生留下了可以培养兴趣的空间。如无水硫酸铜本身是白色粉末,遇到水之后就会让水变成蓝色。这样的化学现象有很多,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化学作用引发的颜色变化。如果设置好恰当悬念,就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主动了解这一知识点,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

3.通过适当激励培养兴趣。初中化学学习是系统性非常强的课程,从开始的元素周期表到后面各类复杂的化学反应式,都需要一个个知识点积累连接起来。开始学习阶段,老师应该用适当激励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学生课上讲的某一现象,老师用化学知识讲解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这种留心观察生活的行为进行鼓励,肯定学生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其学习兴趣,对其他学生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注重理论同实验的紧密结合

1.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初中化学课程趣味性更多地体现在化学实验上,因此理论课程不应该在全部化学课时中占有太大比重,而且大部分理论知识都可以在实验课程上讲解。单纯的化学理论和知识点讲解是非常乏味的,学生对一些相似符号的不同组合很难产生深刻记忆。如果将这些枯燥的符号用有趣生动的实验表现出来,那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并掌握这些知识。而且化学反应的不同情景是学生区别不同化学方程式的最佳记忆方式。

2.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虽然化学实验本身是比较有趣的,但是同课本知识一样的实验很难提起学生更多兴趣。如果老师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增加更加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就会获得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很多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就是因为有十分具有趣味性的实验课程,如果所有实验都是书本上学生了解的内容,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实验会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应用化学公式的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

3.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在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更期待的不是实验结果,而是自己实验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所以老师简单快速地演示实验并讲解完知识点和要点后,要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只有经过动手实验后,才会深刻记住每一个实验环节的重点和知识点,并对后续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结语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初中化学本身具有别的学科不具备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所以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化学教学这一优势,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初中化学教学起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聪.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J].中学教学,2015(08).

[2]王敏.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浅析[J].学术研究,2012(06).

初一地理常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数学语言上的差异

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表达.高中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比如,集合描述、简易逻辑语言、函数图像语言、空间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不等式、导数等.针对这些不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经常提醒学生把在初中数学学过的知识与高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要跟学生讲清楚初中学的只是直线和圆的最基础的知识,而高中要引入利用弦长公式计算某些线段的长度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利用初中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加以讲解.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以及二次函数的图像找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上课时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结合初中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的数学思维方法大不相同.初中阶段,教师总是为学生将各种题型进行归纳统一.如,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因式分解的方法等.因此,初中生在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型的、便于操作的思维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有:数形结合、倒顺相辅、动静结合、以简化繁等.这种思维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得很多高中生感到不适应.如,初中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在初中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如何去利用代入消元法或者加减消元法解出方程组的解,没要求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法来解题及验证解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到了高中,要求学生除了会解方程组外,还要求学生把方程组的解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联系起来,得出结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实际上就是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又如,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局限于平面几何题目的证明,知识逻辑关系方面的联系较少,对学生的运算要求不是很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高中阶段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内容的差异

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与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相比,在“量”上急剧增加了很多;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要学习掌握知识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各种辅助练习、课外练习明显增多了;学生自己用来消化知识的时间相应的减少了.初中知识的独立性较大,便于学生记忆,又适合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然而高中数学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如集合、指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等),学生往往是一个知识点刚稍微有所理解,马上又要去学新的知识.因此,注意它们每部分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成了高中生学好数学必须花较多时间去整理的着力点.

高中数学知识在深度、广度方面比初中数学的要求要高得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解题方法新颖、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数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没讲,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学生必然跟不上高中阶段学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