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革命传统教育内容

革命传统教育内容

革命传统教育内容

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范文第1篇

一、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涵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源头。

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道德和先进的革命理论,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继承井冈山精神作出了重要指示,毛泽东在1965年说:"井冈山精神不要丢了!"邓小平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江泽民说:"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胡锦涛说:"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展……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展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二、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存在问题

(一)革命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

革命传统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4个:(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祖国历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教育大学生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维护国家利益。(二)党的作风教育,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很多大学生缺乏艰苦卓绝的意志品质磨练,虽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却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形成的优良作风理解不够深入。(三)艰苦奋斗教育,即教育大学生要坚持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一个新时期,物质条件有所提高,但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要教育大学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良好传统。(四)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直接关系着祖国建设的兴衰成败。因而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意识到大学生社会责任,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

(二)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存在问题

1、政治信仰不坚定

随着国外各种思潮进入中国,多种意识形态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多元化倾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对社会主义信心不够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存在质疑和不清晰认识,一些大学生深受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错误思潮的影响。

2、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物质富足,较多大学生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考虑父母辛苦,不懂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风盛行,部分大学生对于国家和集体的观念和意识淡薄。

3、革命传统教育有时被忽视

伴随着经济发展,许多人忽视了革命传统教育,甚至在许多学校,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学校忽视或减少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在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中,数量较之其他研究人员及其匮乏,理论研究无法与经济快速发展保持同步,造成革命传统教育逐渐遭到忽视。

三、井冈山精神对于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

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优质红色教育资源,以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可以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教育效果。传承井冈山精神,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历史使命,培养良好美德,树立正确荣辱观,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和引导作用。

(一)为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优质资源

井冈山精神对于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有着追本溯源的作用,运用井冈山精神形成的一系列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对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艰苦奋斗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服务宗旨、政治立场、理想追求,都与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相一致,体现时代特色。因而既能体现革命传统教育追本溯源,又能体现其与时俱进。

(二)增强了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使教育能够长久地吸引并能说服教育对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育内容一定要具有真理性、真实性。井冈山精神作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十分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井冈山的每一个革命故事、遗址、革命先辈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勇革命的历史写照,因而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对于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四、运用井冈山精神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路径

(一)创新理论灌输方法

革命传统教育离不开理论学习,运用井冈山精神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也要依靠理论灌输。对井冈山的红色资源要进行合理开发与保护、整合与转化,利用井冈山本身具有的红色历史、文化、人物资源进行现场教学、专题报告,将井冈山的革命故事融入大学生课程教育;或者将红色资源进行产品转化,出版相关书籍、教材,录制影音资料等,为大学生传统革命教育提供丰富资源。

(二)开展实地社会实践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利途径。早期革命斗争中,井冈山留下了许多可供后人瞻仰的革命遗迹,也有大量的老红军、老八路等红色人物资源。利用高校寒暑假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当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亲自接触和调查参观,深入学习井冈山精神。例如我校"红色记忆 老兵的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深入井冈山地区,寻找老红军、老八路等革命先辈,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革命精神的鼓舞和洗礼,同时夜宿农家、步行实践,真正体会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磨练意志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范文第2篇

一、推陈出新,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命力

**作为“红色故都”,各级一直都很重视发掘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在**工作的干部,大多数都是在这块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从小受过不同程度传统教育的熏陶,这就给干部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老传统不赋予新的意义,革命传统教育就会成为流于形式的说教,失去她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此,我们着重在求新上下功夫。

(一)从研究干部队伍出现的新动态入手,提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自觉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有的人认为苏区传统“过时”了,没必要进行传统教育。为澄清大家的模糊认识,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国情抓教育。使大家明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底子薄。引导大家充分认识我们搞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苏区时期那种精神,在今天仍要发扬苏区光荣革命传统;二是结合市情学传统。我市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仍处在较低的水平线上,特别是仍有一些乡镇的群众还未完全脱贫,教育大家要站在振兴**经济,决不把贫困带入新世纪的战略高度,认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使广大干部认识苏区革命传统与改革开放的有机联系,增强学传统的自觉性。

(二)从发掘苏区传统新的现实意义入手,增强教育的指导性。**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立红色政权,**作为“红色故都”达三年多时间,无论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政权建设,还是群众路线、经济建设都形成了一整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总结出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直至70年后的今天,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对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市委组织社会科学界工作者对“红色故都”期间的革命传统进行了归纳整理。归纳为五个方面:赤胆忠心、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英勇顽强、开拓进取、不屈不挠的革命气节;严于律己、无私奉献、舍身革命的高尚情操;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并把这五个方面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合在一起,把传统教育推进一个新的阶段,增强教育的指导性。

(三)从突出新的传统教育内容入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在对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拓宽新的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一是突出经济建设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同志在**写下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两篇光辉著作,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新时期,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就要求当代的干部,要学会做经济工作,带领群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此,市委组织有关部门编印了《中央苏区的经济工作和经济政策》一书发给每个干部,使大家充分认识战争年代“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要意义。要求每个干部都要找准自己在发展经济中的位置,对企业干部,要求实现增产增效,摆脱困境;对机关干部,要求提供良好的经济服务;对农村干部,要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奔小康。二是突出群众观点内容,进行党的宗旨教育。我们认真组织干部学习同志在**写下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著作、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等文献,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重塑“公仆”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内容,注重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教育。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在教育中借鉴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牢牢抓住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这根主线,教育广大干部学习苏区干部廉洁奉公的品质,经受改革开放的考验,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二、生动活泼,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吸引力

由于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鉴赏能力相对于普通群众和中小学生高,对教育的方法、手段和形式也就要求更活。加之几十年传统教育经常搞,原有的方法、形式和手段显然要更新,才能增强她的吸引力。为此,近几年,我们在对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探索了一些新的方法。

(一)教育内容向专题化发展。由于多年的传统教育,原有“通史”式、概貌式的传统史料为绝大多数干部所熟悉。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向史料的深度和专题方向发展。一是专题研究。从**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将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传统教育专题、著书立说。先后编写出版了《红都纪事》、《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史略》、《中央苏区审判史》、《中央苏区廉政监察史料》等23部专著。这些书籍出版后,由于史料内容新,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了解苏区的革命史料提供了新的读物,深化了他们对苏区时期优良传统的理解。二是专题展览。近5年,我们先后举办了《中央苏区廉政建设展览》、《中央苏区邮政展览》、《中央苏区审判工作展览》等8个专题展览,这些过去分散的文物史料通过集中归类展出以后,不仅给人以新意,增强视觉效果,而且能增强了解苏区某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达到喜闻乐见、耳目一新之效。三是专题报告。从选准报告口子,挖深报告内容入手,举办好专题报告会。这种专题报告会由老红军主讲,市委派出有关人员与老红军商量,共同商定报告题纲。近几年先后举行16场次报告会,社会反响良好。

(二)教育手段向电教化发展。为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我们充分利用激光电子和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设备和手段,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我们先后请中央电视台、赣州电视台和**电视台合拍了传统教育方面的录像带。**年以来,先后拍摄了《杜鹃红、茶林绿》、《红都**》、《**革命旧居旧址群实录》,还请著名歌唱家张也到**旧址群演唱苏区歌曲,制作成光盘,这些录像带和光盘制作后,发放到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播放和在党校举办的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上播放。同时,市革命纪念馆还运用声光电子技术,展出革命传统教育图片,逼真形象,赏心悦目。

(三)教育阵地向基地化发展。**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现在的国家机关,大多数都能在**寻到她的前身或找到她的根。基于此,我们在市直机关开展了寻根、写史、学史活动,寻根——就是寻找本部门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前身,了解她的机构设置、历史沿革和变迁;写史——就是组织本部门将对口的苏区中央机关的史料、文物加以发掘提炼,在革命旧居旧址陈列展览;学史——就是学习苏区时期对口机关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通过这一活动,把原来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居旧址建设成为本部门、本行业的干部传统教育基地。继中央革命根据地展览馆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我们先后修复开放了审计、新华社、粮食、邮电、银行、财政、团委等15个对口单位旧址,这些旧址的修复,不仅是我市干部的教育基地,而且成为全国同行业的干部传统教育基地。

三、讲求实效,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力

中央苏区形成的革命传统,是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今天,我们在传统教育中,也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坚持同志历来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风。实际工作中,把立足点放在历史为现实服务,增强教育效果,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上,同时十分注重历史和现实,继承和发展的结合,在巩固教育效果上下功夫。

(一)党性观念得到增强。通过对全体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回顾历史中认清发展前景,尽管革命运动几度处于低潮,白色恐怖数次笼罩**,但苏区干部并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同反动派进行了殊死的斗争,直到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面临着机构改革、企业转制、人员分流、下岗职工增多等困难和问题。在这种时候,正确引导广大干部象革命前辈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自己的信念,知难而进,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一大批企业干部面对兼并、下岗、转制、减员的实际问题,都能服从改革大局,正视现实,迎难而上,下岗不气馁,努力寻找新的施展才华的机会。许多机关干部在改革的利益冲突面前起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为社会稳定起到了率先垂范作用。

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深入开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铸牢官兵的灵魂、凝聚战斗精神为提高战斗力提供思想上有力的支撑。

正如主席所指出的“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与多样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旧的传统观念被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所冲淡掩埋,而新的时代价值观念尚未完全牢固地扎根于官兵的价值观念之中。所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营养,培育官兵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传统文化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句话”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把个人的修养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使得对中西文化做过深入分析的孙中山感叹道:“把一个人从内心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为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丰富与复杂的,结合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句话”总要求,笔者认为可将其归纳为重义轻利,以民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厚德载物等五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 “义”与“利”的关系,始终做到忠诚于党。“义”即公正的道理,是指被人们广泛认为合理公正、正直的行为;或指道路、法制,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利益。“重义”它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利”。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不朽可分为三个境界:“立功、立言、立德”,立德乃是最高的境界。作为当代革命军人要分清“义”与“利”的关系,就是要始终“忠诚于党”的绝对领导这个“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个“义”,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的“利”。古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尚利则乱,尚义则治”等等,都教育我们要分清“利”、“义”关系。如果把价值观比喻成思想的指南、道德的罗盘,那么,义与利就是这只罗盘上的指针的两端。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特殊职业,这种职业特征决定了军人的价值在于牺牲奉献,坚持重义轻利应该是我们的自觉选择。听从党的指挥,只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需要,这种重义轻利的选择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舍生取义,这也正是革命军人的光荣所在。

(二)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牢记使命宗旨。爱民是民本思想中的一条主线。历代统治者都主张施“仁政”、“以民为本”,做到爱护百姓。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也曾说过:“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代政治思想家或是君主都是极力主张君要爱民,爱民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军是人民的军队,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唯一宗旨。“热爱人民”是当代革命军人最本源的价值追求,是坚定理想信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支撑。

(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报效国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知难而进、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过程,爱国主义传统的示例更是不胜枚举。从孔孟时代的“匡正天下”到屈原的“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从贾谊的“国耳(而)忘家,公耳(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体现着民族自尊自强的人生价值追求。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军人因使命而献身。当代革命军人应始终牢记“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使命任务,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发挥主体地位的创造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做到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

(四)以厚德载物的视野,提高军人价值追究的思想境界。厚德载物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崇尚荣誉。做人要增加内涵,做事要贡献社会,与人为善,完善自我。中国武德文化就是以荣誉为主要特征,强调“明耻教战”、“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军人有了对荣誉的向往和珍重,就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军在80多年的奋斗中,不论是与凶残的国内外敌人战斗,还是与无情的洪水、病疫、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较量,广大官兵舍生忘死、不畏艰险、顽强拼搏,谱写了军人壮歌,正是这种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文化精神在军队中的传承与发扬,赢得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无价的荣誉是一名军人的最高追求,荣誉的获得需要个人文化素养的积淀。崇尚荣誉、创造荣誉,就要像杨业功那样忠诚履行使命,像丁晓兵那样书写壮丽人生,像李向群那样勇于牺牲奉献,像苏宁那样献身国防事业,像雷锋那样热爱党和人民,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勇当先锋,建功立业。

二、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应把握的几个着力点

(一)借助传统文化的外推力,确保当代革命军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特定社会形态、既定的文化基础而具体展开的。传统文化素材及它们所蕴含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作为“具体信息源”直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与方式等结构组成要素增添了鲜活的文化元素,而且极大地充实和丰盈着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呈现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和文化品格。其次,传统文化“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全过程。一方面,传统文化根植于官兵入伍前成长教育的思想之中,在开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调控官兵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有利于推动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营养进一步在官兵头脑中“根植”与“固化”;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形成的“文化场”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文化环境,能够通过有目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将传统的“工具”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内化为官兵的实际行动。同时,由于情感要素是维系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能否引导官兵自觉践行的核心因素,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因素正是培育和激感的重要源动力,因而传统文化还是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与外化的“情感粘合剂”。

(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确保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传统文化同源共振。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爱弥尔·涂尔干曾指出:“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相关的白纸之上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离不开本土化的国情和人情。传统文化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维系和延续我们共有的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思想和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情感的精神血脉和信念支撑。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重义轻利,以民为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优秀思想,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要利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传统文化。一是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发展史。在当今,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固有内容和内在要求。二是弘扬革命优良传统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红色资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巨大的文化资源,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折射出革命先辈们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思想信念。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铸牢军魂,紧紧抓住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九一八”事变80周年的有利契机,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开展以“学史明理、知党报恩”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通过学习党的发展历史,追溯核心价值观成长历程,不断增强官兵践行自觉性。

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于右任;新闻宣传;教育;民主革命;研究

一、办报生涯与新闻思想

于右任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同时还是近现代著名的宣传家。他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 想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学术界针对于右任办报和新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报刊活动、新闻思想和舆论宣传这几个方面。

(一)办刊活动

1.于右任创办报刊的原因和实践。学术界最早研究于右任新闻和报刊思想的应该就是牛济的《于右任在辛亥革命时期办报活动书评》,这篇文章主要针对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过程,其次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杨荣和王劲的《试论于右任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杨荣和王劲认为,于右任在上海创办报纸,有两方面的原因―自身的雄心壮志和对社会环境的深深感触。刘惠文在《于右任办报的主观动因》指出于右任办报是有复杂的客观背景与主观动因的,认为不屈和德爱的性格、读书报国的远大志向、吃苦耐劳的心理锤炼和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增长是其办报思想产生的坚实基础。周雅丽在《于右任的办报生涯》中认为,《中国舆论大势论》的发表是于右任与报刊结缘的起点,而之后投稿的屡遭拒绝是其萌生办报理念的直接动因。于右任的办报实践主要是围绕《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的创立展开的。学术界针对其办报实践的研究也是从此展开。

2.办报特征和内容。较早并且比较完整的研究于右任的办报特征和内容的应该是许增的《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宣传家―于右任》,他认为,于右任的报刊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揭露、鞭挞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卖国,立宪骗局;宣传反侵略,爱祖国;宣传反清有理,颂扬革命壮举,反对袁氏独裁卖国”。刘代朝在《论于右任办报》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补充认为用法律武器维护办报权益和服务三民主义也是于右任办报的重要内容和明显特色。王明芳在《两报时期于右任的革命宣传活动》别补充了于右任对路况案的持续关注,认为晚清之际是中国权利严重丧失之际,只有捍卫我国的各项权利才能使我们的政府不继续沦陷下去。

3.办报影响。学术界研究于右任的办报影响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个是对当时社会以及包括革命的影响,另一个是现实影响,也就是对当今我们新闻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启示。刘代朝认为,于右任创办报刊带来的影响是两者兼而有之,既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储备了力量,又给近代报刊界注入了新活力。张夷弛的《于右任办报实践对辛亥革命的思想贡献》认为,于右任的贡献不仅是对反帝反清和西方文明思想的宣传,更重要的是对辛亥革命以及以后自由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的办刊理念的宣传。刘俊生是从新闻业改革发展角度来研究的,他认为敏锐犀利的新闻洞察力和屡挫屡战的新闻思想是于右任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他认为于右任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他对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新闻思想

王保平将于右任的新闻思想归纳总结为四部分――实现资产阶级革命主张的舆论工具;监督政府;正确的言论机关;宣传言论自由。唐玉在《于右任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中介绍了于右任特色的民族主义新闻思想,即报刊的功能观、受众观、自律观、业务观以及对国内新闻法的探讨。杨荣和王劲认为于右任的新闻思想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包括新闻的重要性,新闻的独立和自由,新闻记者的作用、职业道德、责任感和如何写社评,其新闻思想的最终落脚点是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李程在《论于右任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中认为于右任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主义新闻体系,主要包括言论独立自由、人民观、监督政府、反“党报思想”和“文人论政”,他的这种思想对中国自由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阳海洪和严远丹认为于右任的新闻思想主要包括功能观、言论观和新闻人才观,指出独立性、公正性和建设性是于右任办报成功的重要原因,并总结出于右任的新闻业务思想主要包括重视记者队伍建设,重视外电翻译与国际新闻频道,重视报纸的经济属性和丰富多样的专栏形式。乔驿B在《于右任新闻职业道德观研究》中认为,于右任的新闻职业道德观主要包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新闻自由的坚守、坚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坚持报人工作的独立性和公平性、保持自省意识和危机意识以及反对同行内部的争斗。

(三)舆论宣传

刘莹认为于右任的舆论观包括舆论监督、务求实际和勇于承担责任,于右任作为一个将办报和革命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者,既保有激进的理想色彩又有经世致用的品格。张玉龙在《于右任与辛亥革命时期的舆论动员》中写道:“于右任自始至终扮演了革命舆论动员的组织者和宣传者的关键角色,无愧为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家。”昝智海在《于右任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中以于右任的《民立报》政论为中心深入而具体的介绍了于右任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具体活动。王明芳认为,于右任的政治宣传活动主要集中在对清廷的腐败黑暗的抨击以及对民主自由思想的宣扬,通过《民呼日报》和《民吁日报》达到革命宣传的目的。

二、教育思想

学术界研究于右任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涉及两大类――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一)教育实践

于右任的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创办学校是实现的,主要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陕西大学以及新三中学这四所学校有关。

1.复旦大学。作为“复旦的孝子”,傅德华在《于右任与复旦》中认为于右任与复旦的结缘是源于马相伯,复旦是马相伯、李登辉和于右任共同创建的,于右任对于复旦的创立和初创阶段的教育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许有成的《也谈于右任与复旦》对傅德华的文章进行了补充,并介绍了于右任三次拯救复旦于水火之中的事迹,印证了于右任与复旦的深厚感情。赵英秀的《于右任与复旦大学》介绍了于右任创办复旦公学以及历经磨难上书孙大总统使复旦公学得以恢复的事迹。

2.上海大学。赵守仁和陈艳君在《于右任与上海大学》中讲述了于右任与国际友人共同努力,创办学校出任上海大学校长的历史过程,作者并认为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背景和于右任的革命理论教育才使得上大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和与众不同的特点。张元隆在《于右任执掌上海大学》中介绍了于右任执掌上海大学的经历,包括出任校长、运筹校务和关爱学生,以及通过发展教育振兴国家的爱国情感。

3.陕西大学。主要就是王民权和王广利的《于右任创办陕西大学始末》,文中讲述了于右任作为一名陕西人为故乡,为国家,为民族教育所做的重要贡献。除此,张开颜的《于右任与陕西地方教育》中指出于右任对陕西地方教育做出的重要贡献就是民治小学的建立,并在文中写到:于右任对这项事业颇为满意,认为“生平只作了三件于人民有益之事:即在原籍陕西三原办了个‘民治学校’、‘斗口农场’和‘标准草书’。”

4.新三中学。主要有徐挺的《于右任的爱国办学实践探析》和段清华的《于右任与岳池新三中学》,重点研究了于右任在救国救民的背景下创办新三中学的艰苦历程。徐挺认为于右任的教育救国思想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对当时社会的革命形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使教育救国的思想从理念变为现实。

(二)教育思想

于右任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两类,学校教育思想和农业教育思想。关于学校教育思想,谈龙宝和吴洪成在《略论于右任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中认为于右任将教育与开展革命、国家兴亡联系到一起,要兴国立国首先就要普及教育,确立合适的教育内容,提倡自主、军国民和智能三合一的教育模式。徐辉在《于右任教育思想初论》中认为于右任提倡新式教育以及创办报刊等其目的旨在通过教育培养民主革命人才为国家和人民更好的做贡献。关于农业教育思想,马凌云在《兴学兴农,功在千秋――记于右任先生办农业教育的光辉业绩》中记述了于右任为西农的建立所做的贡献包括选校址、广揽贤才等等。杨航和陈遇春在《于右任农业教育思想的渊源和形成过程研究》中认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兴国的爱国理念以及重农兴教的情怀造就了于右任的农业教育思想,并表现出教育救国的时代特征、理论联系实际的校风传统和大公无私的人格特征。最后刘永亮在《于右任职业教育观与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认为,于右任兴学兴农,振兴国家,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诚、朴、勇、毅的校风,实践第一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以及重视科研服务生产的办学宗旨开创了职业学校治学兴教的先河,奠定了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石。

三、民主革命思想

学术界研究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的论文并不是很多,最早研究的是王劲的《于右任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文中认为爱国思想和维新主张是于右任早期思想形成的第一个阶段,随后借助办报宣传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积极参加政治联络和起义的工作。除此之外,代表性的主要有钟明善为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30周年所写的《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寻绎》、丹的《清末民初于右任革命思想研究》等。研究的内容大都是针对于右任先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具体细分的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原因、过程、内容以及对其思想的宣传。

(一)原因

钟明善在《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寻绎》中认为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除了外部环境这个客观因素之外,教育背景和思想熏陶也是其重要因素。青年时期酷爱写诗的于右任将自己的思想和志向赋予到诗歌当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加上“关学”前贤的熏陶和影响,使他的革命思想更加坚定。投身民主革命思潮为革命呐喊以及十月革命的影响等等这些是于右任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于右任终身奋斗的目标。丹在《清末民初于右任革命思想研究》中认为,庚子之变后的国家局势严峻以及统治者腐败不堪、懦弱无能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满清统治,挽救国家危亡的民族革命思想。罗进在《略论于右任的民族观》中认为于右任思想的形成主要归结为四部分――民族危机、儒家思想熏陶、西学东渐的近代化热潮和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这与钟明善的《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寻绎》所归纳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二)过程

李霞在《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中认为于右任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启蒙、发展和成熟。青年时代的所读所想让民族意识的种子在于右任心中扎下根,随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清政府的的暴内让他的对现实失望,促进其民族主义思想不断发展,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将思想付诸实践,逐渐成熟。

(三)内容

罗进在《略论于右任的民族观》中认为于右任的民族观的内容主要有四部分:反对清朝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坚持抗日和民族利益、坚持爱国主义。这几部分中蕴含着于右任坚定的民主革命思想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民族危亡之际通过办报宣传自己的革命思想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奋起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和外敌入侵,获得民族自强。

(四)宣传

针对于右任对其革命思想的宣传主要有许增的《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宣传家――于右任》、杨呈胜的《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冯治和刘孟信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于右任》等,学术界研究的关于于右任革命思想的宣传手段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实现的,通过办报,发表文章,揭露社会现实,唤醒人民,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国入侵,实现民族的的自立自强。除此,冯治和刘孟信在文章中讲述了于右任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宣传方式,包括创办学校、参与革命组织工作、谋划起义等,全面分析了于右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革命宣传方式。

参考文献:

[1]杨荣,王劲.试论于右任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1996(04).

[2]刘惠文.于右任办报的主观动因[J].报刊之友,1997(06).

[3]周雅丽.于右任的办报生涯[J].军事记者,2008(03).

[4]许增.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宣传家――于右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04).

[5]刘代朝.论于右任办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04).

[6]王明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两报时期于右任的革命宣传活动[J].兰州学刊,2015(03).

[7]刘代朝.论于右任办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05).

[8]张夷弛.于右任办报实践对辛亥革命的思想贡献[J].新闻研究导刊,2011(03).

[9]刘俊生.于右任的办报实践对我们的启示[J].新闻研究导刊,2014(11).

[10]王保平.于右任新闻思想探析[J].新闻知识,1994(01).

[11]唐玉.于右任办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0.

[12]杨荣,王劲.试论于右任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1996(03).

[13]李程.论于右任自由主义新闻思想[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02).

[14]阳海洪,严远丹.于右任新闻思想浅议[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5(03).

[15]乔驿B.于右任新闻职业道德观研究[J].媒介纵横,2015(04).

[16]刘莹.激进、务实和浪漫:“元老记者”于右任的舆论观[J].社会科学论坛,2009(04).

[17]张玉龙.于右任与辛亥革命时期的舆论动员[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18]昝智海.于右任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以他的《民立报》政论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03).

[19]王明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两报时期于右任的革命宣传活动[J].兰州学刊,2015.

[20]张开颜.于右任与陕西地方教育[J].史海钩沉,2004(06).

[21]徐挺.于右任的爱国办学实践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5(09).

[22]谈龙宝,吴洪成.略论于右任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7).

[23]杨航,陈遇春.于右任教育思想的渊源和形成过程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06).

[24]刘永亮.于右任职业教育观与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9(04).

[25]王劲.于右任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4).

[26]钟明善.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寻绎[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05).

[27]丹.清末民初于右任革命思想研究[J].西北大学,2011(06).

[28]罗进.略论于右任的民族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29]李霞.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07).

[30]罗进.略论于右任的民族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革命精神 革命老区 传承

一、革命老区人民对革命精神传承现状

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间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而传承革命精神的工作是老区人民的一项基本工作,是一代代人必须做的工作。现阶段革命老区人民的传承工作以初见成效,红色旅游得到大力发展,推动老区经济发展。大多数老区人民对传承工作表示基本满意,也能带着孩子积极参与其中。于此同时社会不断发展,革命精神在我们生活是否还存在,在调查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二、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精神传承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老区人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少经常性对孩子进行革命精神教育

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区居民还是初高中文化水平,文化水平偏低使得对孩子进行革命精神教育意识不强烈,很有可能忽视了孩子的革命精神教育。而革命精神教育对孩子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提倡老区人民积极对孩子进行革命精神教育。

(二)传承革命精神方式老套,效果一般,吸引不了当代年轻人

老区人民通过红色旅游、观看教育片、购买此方面书籍、亲友口述等方式对孩子进行革命教育。可以看出革命精神传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方式不乏有些老套,现在多数的孩子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如果能通过新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样对传承革命精神无疑不是一件好事。

(三)老区人民在传承革命精神上花费较少

在调查的老区居民在对孩子的革命精神教育费用上,大多数家庭花费在1000元以内,大于1000元的占极少数。老区人民在传承革命精神上花费较少,这是可能因为传承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或者不愿意花费太多在这方面,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四)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同步

在与老区居民交谈中发现,老区在革命精神传承方面没有组织相关活动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在很大一部分孩子只能接受到单方面的社会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接受传承教育,在家庭或者课外中得不到实践,或者是孩子在家庭中接受传承教育,而学校只学习文化知识。两种教育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达不到传承的最佳效果。

三、完善革命老区人民对革命精神传承的几点建议

(一)多途径、多样化传承革命精神的宣传措施

首先,注重宣传内容的整体性。例如将宣传内容制作成纪录片或者影视片,着重以不同的主题和主体内容来进行革命精神的再现。从宣传的形式上讲,从思想上对参与红色旅游的成员进行概念整理,积极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瞻仰先烈。

其次,拓宽宣传对象的范围,把整个社会容纳其中,不同的政治面貌有不同的革命精神概念,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制定不同的宣传方案。

(二)创新革命精神教育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革命精神教育主要通过红色旅游和亲友口述。这种方式单一的教育模式迎合不了现在孩子的思维,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首先,作为家长应积极从小培养孩子的革命精神,通过看相关影片传输革命的意识。待孩子长大一些可以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真实感受革命的意义。中小学校应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并在课上穿插红色文化知识,传承革命精神。同时应积极培养中小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兴趣,从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革命精神教育。如校园红歌比赛、小小解说员、节假日联系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纪念活动等。将红色精神教育和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极大的提高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其次,革命精神提倡“艰苦奋斗,不断进取”,这种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是很有帮助的。各地高校可以开展关于革命精神的主题讲座,使大学生对红色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家长们的耳濡目染加上学校的系统教育使得孩子们获得丰富的革命文化知识。

(三)稳定、高速的发展经济,加大革命老区建设投入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革命老区的经济相对我国大多数城市还是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老区的环卫设施、休息设施、导识系统、特色景点宣传、遗址保护尚未落实到位,有些旧居遗址处于比较薄弱的保护状态,被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现。

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首先要加大对红色景点的资金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对景点的维修、文物的修缮,重要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其次是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完成对红色景点重点区域的监控,并配备专职和流动安保人员。最后是要完善游览服务设施,购置游览车、分设垃圾桶、配备环卫人员、公厕的修建等,并且做好景点的环境监督,制作有当地革命精神特色纪念品,以物质形式推动革命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应该深刻的了解到只有老区发展好了,人们才更好地宣传老区,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

(四)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

制定和健全政策,构建革命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革命老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科学规划、整合、开发当地的革命精神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革命精神教育的格局,彰显当地红色精神教育的特色。其次是要着重发挥家庭育人、学校育人的有效作用。家长和学校要把孩子的文化教育与人格精神的培养教育,意志品质磨练有机结合,加强革命精神的培育,学校要将革命精神教育和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和新时代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相结合,以增强革命老区红色精神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最后特别要注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使得红色精神教育具有切实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细嘉 龚志强 宋丽娟.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8).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近代中国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中山学社

苏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