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形象;声乐教师形象;魅力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04-02

形象,通常是指人或物的相貌、姿态、形状、模样等。形象具有它的针对性与差异性,对于不同的事物有其不同的概念界定,比如对于物的形象来说,我们通常会侧重从它的外在形状特征去界定;而对于人的形象来说,除了对一个人的外显性特征界定外,我们还会从一个人内在品质特征去界定。然而内在与外在两者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反映人的思想境界。形象对培养人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首先要接触人,面对人,人们往往是先看到形象。同样教师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提升教师形象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有魅力的声乐教师形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在形象

(一)广博的知识

俗话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具备一桶水。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此外应具备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1、专业知识

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两个方面。笔者认为专业技能是指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并利用一定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来引导学生演唱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作为一名有魅力的声乐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因为通常声乐教学是一对一教学,而且声乐具有它的抽象性,歌唱状态主要靠感觉去获得,这一点十分需要教师的示范。试想一个声乐教师如果自己都不会唱,唱不好,是无法教出好学生的。所以,作为一名声乐老师必须具备演唱实践能力,能掌握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能掌握各种风格的作品,以及丰富的舞台演唱经验等,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才能对学生起到模仿作用。同样教学相长,教师从中也能得到学习和锻炼。

其次,要具备钢琴伴奏能力。教师具备好的弹奏能力,能烘托课堂气氛,能创造情境教学,给学生以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唱歌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钢琴伴奏来掌握调性、和声及唱歌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等,同样钢琴伴奏可以调整学生的呼吸和音准,并带动课堂表演气氛,加强在演唱和表演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进而提高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表现能力和领会能力。试想如果有一个声乐老师不会钢琴伴奏,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唱歌情绪,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演唱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一个有魅力的声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钢琴伴奏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此外专业理论方面是基础,它包括声乐教学法、古代声乐艺术、视唱、练耳、乐理、钢琴教学法、曲式、和声、中外作品分析,教育学,心理学,中外音乐史,合唱指挥等等。以上这些是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必须具备音乐基础知识。

2、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一个有魅力的声乐教师除了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外,必须具备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声乐就是融音乐,诗歌语言,歌唱技巧,情感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关于声乐的诗歌语言咬字,我们必须要有较强的文学修养,关于声乐的歌唱技巧,我们必须要了解物理学和生理解剖学等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对发声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此外关于歌唱的情感,我们就要去了解分析作品,了解主人翁的心理,了解一些历史时代文化背景,这些就设及到历史,心理学,曲式,音乐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只有懂这些我们才能作到更好的诠释作品,才能真正的做到以情带声。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去了解相邻和相关的一些学科,去接触不同的领域,才会融会贯通,才会有所创新与突破。

(二)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

1、正确的声音概念

心理学上讲,意识是产生行动的初级阶段,由此可见意识对行动的影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很好的引导事物的发展,反之。因此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应该具备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有了正确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既然正确的声音概念如此重要,那又是怎么样才能获得与提升呢?声乐教师一定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有机会可以去北京上海一些声乐发展前沿的城市去进修,做到与时俱进。也可以通过自己参加比赛,或观摩一些大型的比赛和音乐会,比如金钟奖和青歌赛等等,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听一些来自全国的优秀的歌唱家的演唱,能增长自己的见识从中得到启发,并能提高自己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同样声乐教师要在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善于思考,反思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去完善,从而建立正确科学的声音概念。

2、敏锐的听觉

声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声乐的教学主要通过听学生唱,然后作出辨别与判断,并给学生及时反馈信息,就是这样一个听辨的过程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试想假如一个教师有着在好的演唱技巧与实践能力,以及再好的教学方法等如果没有一个敏锐的听觉也是不能教好学生,就相当与一个医生他不能辨别患者的病情是无法医治好病人,有时甚至会会使病人的病变本加厉。由此可见声乐教学中教师是否具备敏锐的听觉是很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听觉以及丰富的听觉经验来准备辨别学生声音发声是否科学与规范,以及对音准,节奏,咬字,声音的位置,共鸣的腔体,气息运动等方面是否正确做出判断。同样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问题有目标性与阶段性的帮学生解决。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44-01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旧的教学理念和传统模式教学等种种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视唱听音和识谱知识”这种知识技能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去模仿.而没有参与体验,、老师孤立地传授和训练知识技能,忽视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特点,其次.教师过于强调“视唱听音和识谱知识”,教学重要性的现象存在于整个音乐教学中,不论哪个方面的教学都围绕知识技能的训练和传授来展开,实际是以掌握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学为最主要的目的,剥夺学生创造与表现音乐和享受音乐的权利。使得学生对这种教学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和反感。

2.忽视音乐教学审美的核心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应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们将之称为本体性。然而,当前的高师音乐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忽视音乐的本体性。

3.只注重共性和综合发展忽视个性发展。新课程提出加强学科综合的理念,这是课改的一大亮点,更反映了音乐教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使人疑惑的一些问题,有的教师为综合而综合,在教学中基本上脱离音乐艺术的属性和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人文、美术、舞蹈等领域的问题。其实,音乐本体的个性比其他学科共性更重要。

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学师资的重要任务。声乐课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在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中占重要地位。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师声乐教学中要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

1.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培养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并能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高师声乐教学要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要做到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相结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同时也造成了课时浪费。以至于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

总之,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在于能否不断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要求,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始终不能偏离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原则,其教学内容只有依据培养目标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才能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本质特征和适应培养合格师资的需求。

本文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题目: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1—HJ12016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活 认知冲突 科学探究

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当学生的认识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惑以及相互之间的认识差异。教师巧妙运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本文,笔者就以青岛版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令科学学习呈现出生活化、活动化和层次化,使学生的学习在兴趣激励中开启,在体验感悟中前行,在疑惑冲突中迸发。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从学习的意义上讲,发生冲突就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恰恰是我们教学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及思维习惯,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事例,使他们原有的认识与当前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激起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声音的产生》一课,作为上课的引子,笔者让学生做一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学生显得很兴奋,跃跃欲试。笔者首先找了班里几个比较活跃的男、女学生说几个字,学生都猜对了谁是谁。接着又找了几个平日沉默寡言的学生,让学生猜是谁的声音,思考、迟疑中学生猜的时间明显加长。当学生嘟腮抿嘴时,笔者播放了一段录音,录音是班上一位感冒的学生的声音,这下猜错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笔者提醒学生注意各种现象的对比。在对思维冲突的辨析总结中,大家初步认识了人是靠声带的震动发声的,每个人的声带结构各不相同,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任何事物的发声都有其固有的属性,在不同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这样在活泼多变的活动中,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得到普遍提升。为巩固成果,笔者又从学生熟悉的材料和问题入手,用竹筷敲打木罐、铁罐、瓷罐和玻璃罐对比猜物,再用铁罐装一半玻璃球及铁罐装满玻璃球两种情况比较发声。最后,笔者又在装满玻璃球的铁罐中灌满水,“你们看还能发声吗?”问题由易到难,进一步明确了物体发声和物体形状结构、空气振动等有关,环环相扣,既把探究推向深处,又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做到一材多用,也符合思维探究的最近发展区原则。

这个简单的课堂游戏,以抓住典型事例感知声音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帮助我们辨析事物(人),但是此后游戏中的错失 ,又重新激发了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欲望,达到了上课之初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效果。接着辨析各种声音,拉近了学生与科学概念的距离,更容易使他们对声音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二、利用思维矛盾,化解认知冲突

在“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基础上,笔者让学生通过课桌上物体发出的声音归纳发音体的共同特征。学生探究热情高涨,一时间忙得不亦乐乎。有吹树叶的、敲桌子的,还有戳铅笔的、抠铅笔盒的……巡视中笔者发现学生大都认为吹打、敲击、摩擦、摇晃等让物体发声的方法是发音的原因,意识上暴露了明显的认知冲突。于是笔者适时指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让物体发声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观察发音体发音时的变化,还可以画一画发音体移动的轨迹。学生再次观察后,笔者又以立在水中的音叉敲打发音时和停止敲打时水面呈现的现象进行演示印证。

探索综合了观察、实验、比较、辨别、归纳等活动,学生由此明白了物体发音时都有“抖动”的现象,初步建立起对“振动”概念内涵的认识。“老师,我把瓶子吹得很响,为什么没有振动呢?”实验中有个吹塑料瓶的学生又出现了思维的矛盾,笔者这样启发他:“不是瓶子在振动,那可能是什么在振动呢?”通过教师的启发,很多学生想到了是空气在振动,但又无法看到,于是笔者鼓励学生用转换法试一试。交流中有了瓶里加水、加盐、加小球等许许多多的办法来验证“空气在振动”的猜想。不同材料的探索互补,形成了完整的科学概念。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此间笔者利用了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认知冲突上,及时引导学生抓住“现象”“振动”与“声音产生”之间的联系阐述自己的看法,再放手让学生探究,体现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三、借助迁移思辨,平息认知冲突

科学包藏了偶然性和必然性,需要多次验证结论的科学性,教师要善于在更多的认知冲突中搭起支架。在经历了个体的探究获得一定的方法后,《声音的产生》一课的第二个探索活动是组织小组活动。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六组,分别提供三个层次的实验材料:钢尺、锯条、橡皮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努力让橡皮筋、钢尺、锯条发出声音。在细心观察的同时新的困惑又来了,学生对拉锯条的动作停止后声音也停止了的现象可以理解,但对钢尺、橡皮筋在动作停止后依然发声的现象感到困惑。其原因是这一现象割裂了振动和发声的辩证关系,这正是突破认知矛盾揭示规律的关键节点。笔者让学生比较弹钢尺、扯橡皮筋和拉锯条的不同现象并诱导:“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了是吗?”此处的关键是停止振动会怎么样,笔者让学生按住钢尺、拉住橡皮筋试试,学生感受到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为了让结论更完整、更科学,笔者又利用音钹和喉咙发声的实验反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逼真的感性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利用疑问引思,化冲突为探究动力

科学教育讲究逻辑推理,同样重视实证,对不完全归纳推理形成的结论要反复验证。如在做向水杯倒水的实验时,学生以为总结出振动产生声音就万事大吉了,思维止于浅表层次,对发生的音高等现象置若罔闻。其原因还在于探究性活动难度相对大,以及知识和阅历又欠缺。于是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往水杯倒水产生了什么现象?在不同的高度倒水又会怎么样呢?”学生的思维在疑问的驱动下表现出高度的活跃性。反复试验捕捉有效的信息后,学生兴奋地说出了液体也能通过振动发声,也发现水流的高度、流量、空气与声音大小的关系,并由此推导出笛子等乐器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

而在另一组的实验中,笔者启示性地发问:“两块石头撞击发声怎么验证它们也在振动?上课铃的小锤为什么是铁质的,换用别的材料会怎样?”不同材料的比较引发新的冲突。“越薄越细的东西发音越高”“金属、玻璃发音大而清脆”“施力越大声音就越大”“硬的东西比软的东西发音大”……学生的思维一发不可收拾,不同意见冲突引发学生间的大讨论,对知识的认识也在这个过程中越发清晰深刻了。

除了教师主动设疑,引导学生思考,笔者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学。如在课堂上笔者看到一个学生似乎有什么话要说,便鼓励他站起来说说看。这个学生皱皱眉:“老师,我站起来又坐下,已经给了力怎么没发出声音呢?”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看起来这个学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疑惑,于是笔者把问题丢给学生并鼓励旁证,还让学生做了用手挤气球不松手,用力弯一下尺子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领悟到“振动”的科学内涵,只有力的作用不一定使物体发音。

五、利用事实冲突,巩固新课新知

认识只有放到实践中检验才能形成牢固的科学知识,即在新的事实冲突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检验和巩固。《声音的产生》一课的最后,笔者拿出一个装了钉子、玻璃球的铁盒子:“谁能让这个音乐盒不发出声音?”反向思维使学生在自我知识梳理中把探究推向新的高潮。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兴趣点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怎样折纸,才能使甩动时声音最大?”在丰富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手脑并用、广泛参与,以展示达到兴趣激励的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科学学习不同的方式和意义。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视唱练耳;声乐教学;读谱;唱谱;音乐表现力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对于从事音乐的人来说,听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声乐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视唱音准和节奏感,如果对音质、音色缺乏应有的判断,则很难顺利开展声乐专业课的学习。在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是最基础的部分,视唱练耳作为基础课程,是声乐教学的支撑与补充。声乐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注重视唱练耳的基本功训练,并正确认识声乐教学与视唱练耳的关系,为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特点与目标

声乐是充分运用人体发声器官产生的音调和语言艺术来表达情感的音乐表演形式。我国声乐艺术一般包括美声、民族、通俗和原生态四种唱法。声乐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普及性、审美性等特点。学生在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声乐作品为载体,在教师的教授与引导下,学习声乐基本理论知识,经过大量的发声训练,掌握科学发声原理,从而实现科学的演唱。在声乐课程中,学生不断熟悉国内外声乐作品,了解声乐发展史及现状,有助于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声乐知识体系。声乐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是让声乐学习者掌握声乐演唱技巧、理解歌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诠释歌曲的情感内涵,与观众产生共鸣。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课程之一。声乐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复杂性、实践性、抽象性等特点。声乐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音乐作品风格与意境的赏析,熟练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技巧,逐渐提升独立分析与鉴赏水平,并不断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声乐教师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定位;其次,要向学生教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声乐技巧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优秀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其声乐学习的主动性。现今高校声乐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随着教育实践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声乐教学内容逐渐丰富,教学层次也有所提高。明确高校声乐教学目标,注重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适合当代教学的课堂环境十分重要。事实证明,在当前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声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嗓音条件,锻炼其演唱技能,科学纠正各种发声问题,对高难度技巧进行强化、专门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理解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找到有效路径完成声乐人才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视唱练耳课程应该贯穿始终。

二、我国视唱练耳课程的现状

我国音乐类专业课一般包括器乐教学、理论教学与声乐教学三大部分。在理论教学中,以视唱练耳课程较为复杂。它是一门应用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基础课,是为了使学生将听觉知识应用到音乐其他专业及相关音乐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专业课。

(一)视唱练耳概述

视唱练耳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音乐基础训练课程,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注重理论和技能相结合。主要课程内容包括视唱、听写、乐理与听觉分析四大部分,教授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及相关音乐基本理论,架构学生对音乐的整体认知,提升其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视唱练耳是一门既有音乐基础理论又兼有音乐技能训练的专业技能课。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与音乐专业其他课程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乐理、合唱、和声等。音乐专业学生通过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并奠定在音乐其他技术领域的学习基础。现今,由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不断细化,提高了对视唱练耳课程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唱练耳教学中不断引入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一方面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听觉训练的手段,另一方面改善了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材料有限和风格单一的状况。视唱练耳课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证音乐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简单来说,视唱练耳就是视唱与练耳的总称,可分为视谱即唱与听觉训练两部分。其中视唱是培养学生能够按照乐谱准确地唱出声乐作品的音高与节奏,并加深对节拍、音程和调式等音乐元素的认识。练耳则是用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辨别力、记忆力等对音乐的内心听觉。视唱练耳是所有音乐专业的根基与关键,对学生音乐基本功与音乐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具体来讲,其重要性有以下三方面。首先,训练学生识谱唱谱的能力。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识谱唱谱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对音乐曲目的把握。在读谱训练中,视唱练耳是最好的方式,通过视唱练耳,可以让学生科学合理地掌握声乐最为基础的知识点。在实际的读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识谱唱谱训练,看到曲谱就可以迅速辨认并唱出音高。其次,提高学生对音准的把握,完善其节奏感。视唱练耳课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学生的听觉,训练其读谱唱谱能力,使其能准确地识辨音色、节拍与调式调性,建立较好的节奏感与音高概念,增强音乐记忆力与理解力。通常情况下,读谱唱谱指的是把视唱练耳教材中的音阶进行有顺序的模进练习,以加强音准度。声乐学习者通过音阶的反复练习,能够进一步增强音乐记忆力,让大脑在无形中形成音阶的律动,进一步达到音阶固化的效果。在练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调式进行,通过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音准,还可以使其对声乐作品有整体的认知。另外,节奏与音准都是声乐演唱的基本要求,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音乐表现中非常重要,也是学生学习声乐的首要条件。因此,节奏训练的作用不可低估。最后,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综合素养。视唱练耳课程训练学生对音乐的节拍、曲调、调性的综合感觉和辨别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词汇,增强其对不同音乐形式、风格与审美的感受与认知,有助于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鉴赏力。通俗来讲,声乐训练是依靠听觉辨识的艺术形式。通过视唱练耳训练,能够让学习者的听觉系统更加有效地识别各种声乐元素,以练耳训练向视唱反推,能够实现反复训练的目的,提升学习者的综合音乐素养。可以说,视唱练耳是声乐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培养声乐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通过不断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能够使学习者掌握多方面的声乐知识,树立学习信心,培育声乐气质与素养,促进声乐事业的发展。以上阐述的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视唱练耳不仅是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更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的始终。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相互补充、互为保证,只有两者相统一,才可以共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三、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学生熟练掌握了读谱就可以进行唱谱训练。在唱谱过程中,需注意对音调、音高、和声、转音和旋律等方面的体现,将乐谱上的每个元素都表现出来,这不仅是练习唱谱,同时也是对听力的训练。在视唱练耳过程中,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有效强化训练,能够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深刻的印象。视觉是整个训练的基础,听觉是评判依据,能够衡量练习的准确性。这种反复练习便于记忆,对读谱唱谱的练习有很大帮助。声乐专业的学生要通过系统、科学的严格训练,增强声乐演唱的基础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音高将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声乐演唱技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教授演唱时的发声、呼吸、换气等基本技巧,然后用这些声乐演唱方法来进行视唱练耳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在视唱练耳时的思维模式和兴趣,也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声乐教学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声乐教学包括作品视唱和发声练习两部分。其中发声练习是把构成歌曲旋律最简单的音符或乐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做上行或下行移动,反复练习,以达到呼吸、发声、共鸣协调配合。而作品视唱则蕴含对歌词和旋律的处理。对一部完整作品的旋律处理,实质上是展开若干个乐句的视唱。这两者都需要以良好的视唱练耳训练为基础。可以说,视唱练耳和声乐教学有一种天然的关系。视唱练耳和声乐教学都属于音乐基础理论体系中的教学内容,两者虽然分属不同领域,但有着密切的关系。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相互促进、互为保证。视唱练耳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教学离不开视唱练耳训练的支持,声乐教学是非常依赖实践的教学,而视唱练耳则是主要的实践方式。同时,视唱练耳训练也是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功的主要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乐谱的理解能力,这是口述教学难以实现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视唱练耳丰富了声乐教学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视唱练耳课程与声乐教学互为补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与音乐理解力。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视唱练耳训练,视唱练耳则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两者相互补充,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高校声乐教学与视唱练耳的教师,应该对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的特点有深刻的认识,并熟知两者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视唱练耳的兴趣,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合理运用声乐的发声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赵戈非 侯莫寒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目前,在高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把音乐的术科与音乐的理论学科课程设置得比较科学、合理。然而,大部分学生忽视一方面,而片面强调另一方面的现象非常严重,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应明白音乐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会依托的关系。教师更应清楚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能力,忽视学生的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声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未来中学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我们应该平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术科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长期以来沿用着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他理论科目的重视。然而,在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样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可见培养高师学生的目标是培养中学教师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进行音乐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演唱技能,还必须有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知识,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结合。

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在掌握高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艺术修养。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似乎形成这样的现象,对音乐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需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懂得演唱技巧方面的内容,甚至瞧不起从事声乐技巧研究方面的人;对声乐技巧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要会唱,能炫耀的声乐的技巧有多高深,一味地勤学苦练技巧,忽视了理论研究在术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应注意课程结构上的综合性和均衡性,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论水平。

一、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学习

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是通过娴熟的歌唱技巧来获得的,然而要想营造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则需要其他音乐理论知识来润色。在进行声音技术训练中,对其他音乐理论学科的学习与声乐技巧的掌握是相互依托的,精湛技巧的掌握需要理论的支持,理论的领会也需要技巧去充实与体会。对主修声乐的同学来说,我们必须对与声乐技巧有关的理论知识作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如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和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只能做一个单纯的声音的模仿者。我们只有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我们才能提高对音乐欣赏和理解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水平,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声音艺术上的加工与创新,以适应声乐教学、创作、表演鉴赏的需要。同时还有必要对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作研究,掌握其与技术的关系,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方面的训练

声音技巧的掌握是歌唱的根本问题,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果能够通过声音把鲜明的音乐形象让听众产生共鸣,对于歌唱者来说,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修养了。如果没有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完美的音乐形象就无法表现出来,就无法表现舒展的、紧张的、高亢的、低沉的音乐情绪,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技巧来表达。只有这样,学生要真正掌握歌唱的技术要求和音乐的表现力,做到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提高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学人才,学生除了具有演唱方面的能力,还应具备其他能力方面的训练,如:教学能力、分析、理解、处理作品的能力、艺术实践的能力等等。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作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艺术处理,首先我们了解作品的背景、风格、创作意图、演唱情绪等,还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节奏特点、调式调性,以及其歌词韵律、作品高潮、声音色彩都有必要解读。“声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具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要素,音乐的创造者把这些要素纳入一定的体系中(如调式、调性、节拍)使之系统而有序,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丰富,从而成就无数动人心弦的乐曲,是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产生无法取代的作用”。

三、加强舞台表演的实践

为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师范性,因此,在对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声乐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规范声音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表演演唱水平。舞台表演的好坏直接反映学生综合专业的学习情况和演唱技巧掌握运用能力,这也在于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实际应用。声乐学习是一门集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学生不但要会唱、会教还有要会演,即加强学生的声乐表演技能的教学能力和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学生要不断地参加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与他们平时的学习积累及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体验分不开,精彩完美的舞台表演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的体现。

在声乐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把理论学习与技能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掌握在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要在实践中联系理论,要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音乐理论与声乐技能之间相互依托、支撑,只有真正了解了与技术有关的理论,掌握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懂得艺术的奥秘。同学们只有具备全面、扎实的知识以及能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2.

[2]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