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思维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思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的核心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思维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思维范文第1篇

关键词:融媒体;传媒人才;能力培养;“一三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09-02

从介质融合到理念更新,从技术与业务整合到价值与制度的重构,从过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简单叠加与浅层合作,到近年来新旧媒体间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全面整合的新媒体时代正在全面到来。学者们也在“媒介融合”概念基础上提出了“融媒体”[1],标志着一个新的媒体生态系统正在生成。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在与业界的变化同步呼应,从术业有专攻的类型媒体细分型传媒人才培养,到“全媒体人才”“全能型记者”等能力整合型传媒人才培养;而在融媒体时代下,传媒人才的培养必将再次面临重塑升级。为了适应新的媒体内容生产传播的环境,改变当前高校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不足,新的能力培养模式应在“融媒体”的思想前提下展开,破除传统的类型媒介的边界思想,打开新的格局。

一、当前高校传媒人才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方案滞后,脱离融媒的时代要求

传媒行业是更新进度最快的社会行业之一,因此对于以教学、研究为主的高校,传媒专业的更新总是追不上日新月异的传媒发展,当高校新一轮的培养方案研讨酝酿出来,传媒业界又有了更新的、甚至是颠覆式的变革。融媒体(即媒体融合)从概念提出、政策呼吁到业界逐渐落实经历了大约五年的时间,2014年被认为是中国真正的“融媒体元年”[2],但眼下除了部分高校增设了数字媒体、新媒体技术的等相关专业外,对传媒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实质性的更新,更没有与融媒体相结合设置时展的能力培养体系。宏观上,培养理念没有跟上融媒体的发展步伐;微观上,能力目标与课程设置依然以传统媒体的理论、业务为主,没有实质更新。

(二)课程设置不稳,缺少变革的核心杠杆

落后的现状由来已久,因此一些高校也在不断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来更新人才能力培养,但这一些改革大多流于表面,无疾而终,根本原因是缺少改革的核心杠杆。比如:当市场突然需要互联网技术人才,课程里就增加网络编程类课程,而缺少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难以掌握;当市场新媒体发展风头正劲时,又增加新媒体技术类课程,在缺少教材、系统大纲和相应教师的情况下,这类课程只能“挂羊头卖狗肉”。传媒人才的能力培养应有与时展方向吻合的且较稳定的核心标准,因此,缺少扎实的考察规划,跟风而动的改革反应适得其反,增加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不稳定性。

(三)培养层次不清,影响能力的落实效果

盲目跟风式的能力培养改革,还表现为“眉毛胡子一把抓”,偏误地将“融媒体”归为一种大集合,传统的、新式的,原属于各种媒介的能力都统统收罗起来,形成一个大而杂的“能力容器”。内部缺乏层次的梳理划分、系统的搭建统筹,学生在这样模式下的能力培养,会难以分清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孰急熟缓、孰硬孰软,平均化地去学习,最终导致什么能力都掌握得不好。

二、建立“一三一”融媒体人才能力培养模式

“一三一”融媒体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以“融媒体”为指导前提,以应对媒体多变的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部能力平均化的培养,主张能力的层级划分。具体来看,能力应有核心能力、基础能力、特长能力的区别,每一个融媒体人才应具备这三种不同的能力:前两种能力是其共同的目标能力;而后一种特长能力则应该因材施教、各取所长,秉承差异性培养的理念。

(一)一个核心能力

媒体人才的核心能力,是能够统领整个能力系统的中心,既可以辐射和关照到其他能力,又是其他能力培养的根基与杠杆;而在媒介融合的三个层面(即 “理念融合”、“物质融合”、“操作融合”) [3]中,“理念融合”也是最为核心的。因此,这种能力表现为一种宏观的、综合性的、深层次的逻辑思辨能力,我们将这一能力定义为“融媒体思维能力”,该能力的培养时间最长,培养难度也最大,但培养成效却是提纲挈领、辐射全局的。当前国内的“融媒体”概念是以“互联网”这一载体为基础生成的,因此,“融媒体思维能力”与热议的“互联网思维”是相通的,具体来看,主要反应为三个层面:

一是服务思维的能力。融媒体时代媒体的角色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尤其是新闻媒体,需要从居高临下的信息权威平台转变为信息服务的载体,在这一前提下,曾经的“受众”变成了“用户”,曾经的新闻信息转化为“产品”。一方面,“私人定制”、“精确投放”、“智能匹配”等针对用户的传媒服务不断升级;另一方面,用户地位的提升也使互联网“共享”、“开放”、“互动”的意义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服务平台搭建形成,信息产品质量获得提高。因此,新的传媒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就需要培养起服务的思维,这是最基础的思维能力,表现为一种意识认知,它将决定其他几个层面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完善。

二是极致思维的能力。融媒体追求信息的海量化、环环相连的信息链接,最终形成规模化的信息集成,因此融媒体时代的传媒人才应该培养一种极致的思维,用“穷尽”的方式在技术与业务上展开信息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以及信息回馈。同时,极致思维也针对用户而存在,在服务理念的配合下,力图让用户能够享受到“超越预期”的、“引发爆点”的、极致的服务效果,而这也是与前期工作上的极致息息相关的。

三是融合思维的能力。融合思维首先表现为一种跨界,在当前各种类型媒介的壁垒并未完全破除的实际情况下,传媒人才应该率先具备综合文、图、音、视、网各种媒介知识运用的能力,从理论到实操、从理念到技术,融媒体时代的人才必然是整体的、复合的、跨越的人才。其次,融合思维在跨界的基础上还应该整体升级为一种大视野的融合,这种视野需要跳出传统媒介之间的融合,将传媒的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高度,即它不再仅属于新闻传播业,而属于社会各行各业。在认为信息传播的行为是一种社会层面的整体行为前提下,传媒人才的融合思维应该覆盖用户生活各个层面的社会意识体现。

(二)三个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是相对于专长能力而言的,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上带有通识意义,能够人才培养专业基本功的能力。媒体人才通常分为技术人才、制作人才、经营人才,而在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则需要在媒介技术、内容制作、媒体营销三个方面都培养起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体系。在融媒体表述的前提之下,架构起新的基础能力层级,即“融媒体技术操作能力”、“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融媒体市场运营能力”。

首先,融媒体技术操作能力。传统的分属于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数字的媒体的技术能力经过整合后形成的跨越文、图、音、视、网的媒介综合技术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属于融媒体的新型技术工具的掌握,如: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提供的内容)、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专家权威提供的内容)、AGC((Automatic-Generated Content软件自动生成内容)等工具,视频简编工具(用于到微博视频的编辑),以及针对大屏互动、WEB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 社交网络服务)、栏目 APP 的编排工具,[4]等等。传统技术的综合掌握,加上新型融媒工具的使用与操作,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媒体技术操作能力。

其次,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过去的媒体内容制作分媒介而定,形式、角度、风格各不相同,传播效果也各不相干。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制作首先表现为一种针对市场与用户的生产,信息被全面整合之后,再根据不同的媒体渠道特征和用户特征,进行媒体生产制作方式和流程的重构,选择性、精确性地传播给用户,使不同阅读或收视习惯的人,都得以满足。因此,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既是一种整合,又是一种细分。传媒人才需要在全面的融媒体业务制作平台搭建下培养能力,表现为能写、能说、能拍、能录、能编、能策划等“多能”集合;同时又具备诸如:信息拆分重组、数据分析、可视化设计等新兴能力,能够在生产中遵循信息表现形式碎片化、精细化的创新规则,制作出与传统媒体内容本质不同的产品。

最后,融媒体市场运营能力。在技术操作与内容生产能力更新后,就要实现完成更有用户接受并消费的媒体产品,融媒体正在要追求用户的积累,而这背后的终极目标则是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换句话说,融媒体这一新型媒体形态就是与传媒商业化、市场化的升级裹挟而生的。传媒人才的市场运营能力培养,应该首先改变传统媒体的经营理念――媒体依靠广告而生存的“倚靠型”运营惯例,学会抓住融媒体形式带来的商业机会,将媒体产出的信息内容更好地与商业资源结合,实现多元的收益,比如:将搜索盈利、在线交易,以及汽车、旅行等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商业服务项目介入媒体内容产品的运营系统,重新建构新的应用型运营平台。因此,以融媒体为渠道建立起来的市场运营能力,是能够利用融媒体规模性、跨越性、链接性、精准性等特征,扩展盈利范围、创新盈利增点、变革盈利模式的能力。

(三)一个特长能力

特长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差异性的体现,强调传媒人才各自的专长,这应该是学生在初步具备基础能力之后更高阶段的培养目标。在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不应是各种能力聚合叠加,所有能力平均化的培养模式不利于人才成长,应该实现人才能力既能“通”,又能“专”,既有“同”,也有“异”。同时,培养在基础能力之上的特长能力,会使人才更具有竞争实力,也更加适应传媒行业蓬勃繁荣背后分工细化、能力极致化的发展趋势。

特长能力首先体现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能力,是人才在实践操作环节的一种可执行能力,涉及媒体产品从前期策划调研,到中期制作生产,最后到后期包装营销的所有阶段。另一方面,特长能力是根据人才的兴趣、实力逐渐筛选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而它的选择范围是覆盖很广泛的,笔者整理梳理之后认为这些实践能力大约包括了:导(编导、导演)、策(策划调研)、写(文字写作)、采(信息采访汇集)、编(信息编排、音视频编辑)、摄(图片、视频拍摄)、录(声音录制)、美(后期特效美编)、播(播音主持)、译(图文编译)、网(网络技术)、设(设计包装)、销(产品推广销售)等十多种伴随媒体产品生产传播全部过程的执行能力,学生则需要在其中选择并培养出一项自己的专长。

三、“一三一”能力培养的践行途径

(一)注重“学”“业”互动,形成能力培养活性循环

融媒体对于业界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之路,对于学业则是跟进关注并研究预测的热点。在业界,媒体融合也在不断变化,经历着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升级成熟;在学界,融媒体人才的“一三一”能力培养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反而需要汲取业界实际充实、完善,正是不断修正、调整的过程。因此,学界与业界应该在融媒体发展上加紧互动,共同探寻出融媒体人才能力培养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由学界教师与业界人员共同组成的“传媒人才能力培养方案专家团”,根据业界发展实况及时更新“一三一”能力培养的微观形式,并充实其内容,同时也通过这种互动,对口输出传媒人才,再从业界反馈信息,从而指导下一步的能力培养模式微调,形成一个能力培养的活性循环系统。

(二)打破单一培养,创新能力建设综合平台

高校的传媒人才能力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课程教学来完成,尤其面对风云变化的传媒业,高校的课程设置既难以跟上其变革进度,也不能盲目跟从地朝令夕改,要实现人才的能力体系建设,需要在课程之外寻求新的培养平台。“一三一”能力培养模式从核心思维能力,到基础性的技术、内容、经营三维能力,再到提升性的专长能力,注重能力培养的层级、顺序,因此培养的途径也应有层次的多元性、顺序的先后性,最终形成一个综合的能力建设体系。从融媒体理念出发,以学分制为评定标准,降低课程培养的比例,增加一些如:第二课堂、技能实训、项目实作、比赛驱动等等多元的融媒体能力培养渠道,这些渠道往往比传统课程培训更具有灵活性,随时应对融媒体时代的能力需求。由此,传统与新式的能力培养方式共同建成综合性的融媒体能力培养平台。

(三)深化校地合作,拓展能力实践校外基地

软硬条件的短缺一直是高校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一大软肋。资金不足使想要更新建设的实验室设备、实践基地建设遥遥无期,这无疑形成了与技术飞速更替的传媒业更大的落差。同时,融媒体从业界到学校,发展时间都较短,具有相关成熟知识体系的人才本身就不多,且多数集中在业界,再加上高校教师引进往往以学历、文凭为重,因此,融媒体师资短缺也成障碍。“一三一”能力培养模式所需要的硬软条件是很多高校一方难以具备的,所以在这些条件无法一步到位的情况下,高校人才培养走出去,深入与地方传媒行业的合作是必然之路。融媒体技术设备到实践基地也是目前地方传媒行业正在新兴、筹建的项目,因此,过去那种高校到地方企业的挂牌的表面合作,如今可以直接深入到与其共投、共建、共用实训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这不仅拓展了融媒体人才的实践范围,而且使他们能力培养的落实场所更接地气、更结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柳竹.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5(4).

[2] 尚策.融媒体的构建原则与模式分析[J].出版广角,2015(10).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思维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介运营;管理者;思维品质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以及从事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媒体的运营管理者更是压力巨大,面对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之路,运营管理者能够看清楚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现在各类热门的综艺节目出现了“去主持人化”的这一现象来看,很多节目似乎不再需要主持人,评委嘉宾或者参赛选手都可以成为主持人,而且效果还不错,观众愿意看。这一趋势对于主持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大的危机,这么多热门的节目都没有主持人了,主持人是不是要下岗了呢?管理者是不是又会再人员调动上做出大的改变呢?这可能是现在很多从业者担心的问题呢?

传统媒体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如何面对这次打的冲击,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就从“去主持人化”这一现象来分析,媒介的运营管理者具有批判思维的重要性来谈。

这一现象是否会长久?这一趋势是否可以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个时候管理者一定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看到自身的强项和弱势,做到心中有数。批判性的看问题,这样才不会被琐碎的,海量的信息牵着鼻子走。要看清前方的路就必须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自己的头脑中坚定地树立批判性思维,能够批判的看问题,我们才能解答自己内心的疑惑。所以,在这个风云变幻莫测的媒体行业,对于媒介的运营和管理者来说具有批判性思维极其重要。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从语言学角度理解,“批判性”就是根据特定的标准对认知对象进行鉴别性判断。被誉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的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可以视为批判性思维的雏形。反思性思维是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及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积极、持久和周密的思考[1]。在这里的反思性思维是对当前的假设或者信念及其支持的证据进行反思后,作出的合理判断的一种思维过程。美国著名批判性思维权威罗伯特・恩尼斯,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独立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2]。

二、媒介运营管理者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原因分析

媒介指连接二者之间关系中介。著名学者麦克卢凡认为:“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本文对于媒介的探讨,主要从传播学的视角下,研究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为代表的传播平台。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传播的途径增多,给媒体的运营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信息的传播流通过程中,有很多非理性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需要媒体运营者能够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选择,是媒体的运营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著名学者培根认为影响人认识世界有四种障碍,即“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以及由于我们认识的骄妄虚夸而来的我们自己的潜在的无知”[3]。由于这些障碍造成人类的无知,将真理视作谬误,在一些无价值的东西上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要认识真理,就必须认清这些障碍,远离这些“毒流”的阴影。罗吉尔・培根认知的四种障碍,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源于外在的影响,如无价值的权威和流行的偏见;另一方面则源于人的内在因素:自身的习惯和愚昧浅薄。

虽然培根将屈从于毫无价值的权威,列为认识真理的障碍之首,并不是说否定一切权威,而是否定那些谬误甚多、专横跋扈,却有名无实的伪权威。他认为,这样的权威像毒瘤一般,是产生罪恶的根源。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是因为他不迷恋权威,认为真理高于一切,敢于质疑恩师柏拉图的理念,从而成为许多学科的奠基人。

影响人认知的外在因素的第二种障碍是流行的偏见,它是一种群体性的障碍,指在社会中,一段时间内被群体广泛接受的但不合理的文化和习惯。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社会中流行的观念和习惯,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偏见的出现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多数事物都会经历:出现―流行―普及的循环过程,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偏见会误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要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就必须剔除这一障碍,回归理性的认知发展路径。

从这两点来看,“去主持人化”这一现象,并不能成为运营管理者判断行业发展的指向标。在这一现象中包含有“明星跨界表演的新鲜感”“新鲜的节目形式引领流行风向”的效果。这只能看成一种现有的现象,这种变化直白了说是主持人的一种变形,这个引领节目发展的人不再叫“主持人”了而已,他可以叫“嘉宾”也可以叫“歌手”,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要运用批判性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无价值的权威”和“流行的偏见”这两种毒瘤迷住了眼睛,我们要绕过毒瘤看到真理的本来面目。

外在的因素有时并不是致命的,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变化的核心。习惯是一种定型的行为,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也有人认为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良好的习惯可以塑造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好的学习和认知习惯,有利于人对知识的学习和日常的交往。而不良的习惯则会造成认知的的失调,难以获取事物的真相。

最后一种障碍是指人们虚荣与矜夸却自命不凡的自我认知错位。自我认知的错位,是造成人类愚昧的最大障碍,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我们应当保持谦逊的良好态度,虚心,向上,建立对自我的良好认知。只有这样才能远离愚昧的知识,走向真理,寻求人生的幸福。

对自我准确的认知,是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根本。无论这个变化多端的行业再怎么变,能对自我做出正确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是我们答疑解惑的重要来源。在新时代新媒体的浪潮下,如何学习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迷雾重重的海上,我们一定要看到事物的核心,两面看问题,不能一味的全盘吸收,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做出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判断。(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 Dewey J,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09:9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思维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高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124-03

全国群团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一系列会议讲话,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一系列讲话和《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都提到搭建“青年之声”新媒体平台这一工作。由此可见,新媒体平台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吸引和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工作载体。学校共青团要坚持把新媒体平台管理作为自身工作新的增长点,新媒体平台建设既要满足时代、青年的需求,又要基于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工作;既需要技术革新,也需要始终把握新媒体的发展动向,从而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

一、新媒体平台界定

新媒体是在新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通常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也被称作数字化媒体。“新媒体”通常是指通过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卫星和互联网等渠道,以手机、电脑、电视作为输出终端,向使用者提供语音数据、音频、在线游戏、远程教育、视频、音频等合成信息及娱乐服务的全部新型传播形式与手段的总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将以更多形式不断涌现。文章中的新媒体平台管理,主要指近年来在大学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微博、微信平台。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发展及使用人数的增多,高校均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高校院系也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开始加强院系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工作。

二、高校新媒体平台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平台管理中网络宣传队伍建设的挑战

2014年团中央下发了《办公厅关于建立高校共青团网络宣传员队伍的通知》,高校各级团委开始组建自己的网络宣传队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也面临着诸多实际挑战。

1.宣传员队伍业务素质面临的挑战

高校的网络宣传员队伍由团委负责,学生组织如学生会,负责具体的宣传工作。新媒体宣传工作需要较为专业的宣传技能、相应的文字功底以及微信、微博制作技能,更需要团队成员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观察能力,短期内无法通过培训完成,给团队的组建带来挑战。

2.宣传员队伍不稳定及工作热情的挑战

高校网络宣传员队伍中的学生成员,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每年都需再次遴选和换届,队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队伍的不稳定,对宣传工作的持续性造成影响。同时,新媒体宣传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和付出,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的一项工作,宣传员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而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成员工作态度问题将极大影响宣传工作的开展。

(二)新媒体平台内容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新媒体平台是高校团学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新媒体的内容应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凝聚青年共识,发出青年声音。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部分宣传内容过于教条、枯燥,仅仅是活动的通知或者政治色彩浓烈的新闻,并没有采取贴近青年学生实际的宣传方式,学生没有太大的兴趣去浏览这些消息,同样达不到宣传的目的和效果。

(三)新媒体平台管理中面临差异化的挑战

高校新媒体平台通常由微博、微信组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平台也在进一步扩展,虽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化表达平台。然而,网络平台基本不是实名制,具有虚拟性,微博和微信的评论机制存在差异性,微信平台可以进行评论筛选而微博的评论往往更加自由,学生可以自由言论。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非实名可以不用担心不当言论对自己的实际影响,从而对一些时事不加分析即不当评论并造成不良影响,这就给新媒体平台的管理造成较大难度和挑战。

三、院系新媒w平台管理的三个维度

面对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发挥新媒体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应对新形势下院系新媒体平台管理的挑战,应从三个维度着手――运营队伍管理即网络宣传员队伍是基础,内容管理是核心,制度管理是保障。

(一)建立专业运营团队即一支高效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是新媒体平台管理的基础

新形势下,新媒体平台的运营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院系团学组织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新媒体平台运营的团队。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团队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新媒体平台作为高校传播正能量、凝聚青年声音的平台,其运营成员必须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较为熟悉时事并及时准确传递给其他学生[1-2]。

(2)团队成员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并具备创新意识。新媒体平台中微信、微博等制作及需要团队成员具备相应的电脑技能,同时,为保证内容有吸引力,团队成员还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并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3)团队管理的关键是分工明确,各部门协调配合。一个有效的运营团队,必须由分工明确的部门构成。笔者在实践中,将运营团队进行整合细分,将运营团队划分为信息采编、信息编辑与反馈、信息技术处理三个部门。信息采编部门职能是采集和筛选信息并进行汇总。 信息编辑部门负责 编辑采集部门整理的信息,开展网络微活动,常规信息,调查用户反馈信息,网络平台数据分析[1]。信息技术处理是对信息采编部门收集的图片、视听材料等进行技术性处理,如PS、视频制作等。三个部门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定期开展讨论,密切配合,提升工作效率。

(二)加强内容管理是新媒体平台管理的核心

实践中,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是新媒体平台的核心,没有及时高效、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就会导致新媒体平台名存实亡,不会起到有效作用。新媒体平台内容管理,需要系统管理,不断创新。

1.准确定位、整体打造

实践中,在构建新媒体平台初期,对该平台的主要目标群体、语言风格、视觉识别系统等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定位。以贴近青年人语言体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表述方式信息,结合视频、链接等传播新形式线上、线下同步联动。

2.科学调研、分类

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引导工作,通过问卷调研得出,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微信(38%)>新浪微博(15.75%),于是我们着重进行微信平台内容的打造。

3.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为更有针对性地信息,贴近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笔者在实践中针对大一至大四不同人群的关注特点,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力求信息传播更为准确、高效[3]。如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当中,更加关注学校情况、专业情况以及校园周边情况和校园活动,而大三、大四的学生,更关注学校、学院动态,招聘信息以及专业知识讲座的通知。

4.板块固定、内容丰富

为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平台设立多个固定板块,板块的固定不仅让信息的划分更加精细化,实践中也容易形成品牌,得到更多学生的持续关注。如平台共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为青年说、青年视角、青年动态、青年优推等,囊括国家大事、校院动态以及青年人关注的身边新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实自己。通过分板块的信息推送让关注平台的学生迅速看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做到人性化的内容。

5.维护权益、增强互动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维护青年群体的组织,团组织对青少年权益的维护,更体现在网络空间上。中央群团工作会议后,团组织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发现青年诉求,反映青年愿望,维护青年权益[4-5]。新媒体平台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贴近青年诉求,增强互动性,青年人关心、喜闻乐见的话题,提升他们主人翁意识。

(三)完善新媒体平台的制度管理是新媒体平台管理的保障

新媒体平台持续有效地开展工作,x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新媒体平台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促使新媒体平台良好运行。

运营人才选拔、培训及奖惩制度。运营团队是基础,但如何选拔团队成员,如何保证团队成员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饱满的工作热情,需要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运营人才选拔、培训及奖惩制度。

内容管理制度。新媒体平台什么内容,如何进行,何时进行,如何进行审核,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6]。

信息反馈制度。新媒体平台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问题,切实起到联系学生的作用,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反馈制度。

四、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是新的契机。借力新媒体平台的管理,使学生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新媒体平台的管理既要注重团队学生干部的培养,更要注重创新的内容,同时也要加强平台制度的建设。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做好三个维度的工作,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校的稳定,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雪洁,吴志永.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团学组织发展探究[J].学校管理,2015(10):212.

[2]唐凯.新媒体在高校团学工作中的应用[J].学生工作,2013(11):238-239.

[3]陈家荣.网络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与应用[J].出国与就业,2011(23):96-97.

[4]丁宝才.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风,2013(11):198.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思维范文第4篇

一、兼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联网思维

虽然互联网思维已成为热词,并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广播媒体是否真正意义地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以及运营方式进行改革呢,目前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尚处于试运行状态。广播之所以保持了多年的15%-30%的增长,其因为占据了广大私家车出租车的市场。但是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早晚交通高峰后,就进入各自的办公地点,对于媒体的接触度明显降低。而此时就是互联网媒体对受众影响力最大的时刻,各种门户网站新闻弹窗式设计、网页深度浏览、微信微博的实时刷新,都成了信息传播主流。而此时广播仅仅能抓住仍然行驶在路上车主,提供音乐和各类伴随性资讯节目,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尤其是车联网的概念日嚣尘上,对于未来传统媒体的受众分流将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如果传统的广播仍然固守在车主这一阵地,那么迟早一天堡垒最终被攻破。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传统与新媒体完美结合,以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品牌优势,内容制作规模化、集约化,多屏分发,优势互补,互融共通才是互联网思维致胜的王道。

二、客户终端的建立

一说到客户终端,大家肯定说,我们自己有客户终端啊,不就是做一个自己频率的APP吗?这很简单。诚然,现在基本全国的每个频率都建立了自己的APP客户端,我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也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号呀。但是大家的客户终端做到了互联网内容的交互性传播了吗?而且,互联网思维注重的是用户体验,许多电台的APP终端,并未像蜻蜓、荔枝、考拉FM、喜马拉雅一样做到品牌化的个性特征塑造。也没有像功能性上做到像文艺听那样做到了内容的专业性。终端的建立仅仅像一个楼盘盖了一个楼,而且仅仅是毛胚房,什么装修都没有。而且有没有消费者来买这个楼盘的房子,这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因为我并不靠买房子挣钱。终端的建立是第一步,实现客户终端自身的造血功能还须长久化的建设。我们大胆设想下,某广播电台选择去本台名称化,而换之以模糊了地域概念的终端。而APP的终端可以拥有多个,有提供路况的客户终端、有提供新车买卖的终端、有二手车买卖的终端、有汽车维修与紧急救援的终端,有新闻资讯的终端。总之,通过客户终端满足车主不同的个性需求。

三、内容的生产

除了做节目外,主持人的价值如果被很好的利用,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很多的频率中,主持人上完1个小时的节目后,节目的内容传播就到此为止了。而新型的互联网思维则可以将主持人的节目上传到互联网播出平台,供广大的网友进行下载,形成二次传播效应。播客(podcast)也是目前在很多主持人中比较流行的一种互联网传播方式,它打破了台与台的体制限制,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差异,专注做内容的生产。而播客(Podcast)往往属于主持人业余时间自己玩票性质的,在内容生产上鲜有影响力大的作品。也有一些电台做过一些类似播客时间的线性版块节目。但是都由于无法摆脱传统媒体的生产流通模式,最重要的是没有探索出很好的盈利模式,无奈之下在流行过后砍掉了。

广播的互联网内容生产改造应遵循客户体验的原则,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客户提供音频的网络下载只是1.0时代。而2.0甚至3.0时代则是利用内容做大做强影响力。通过实时路况同步系统,车主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查看各大路口的视频图像,从而了解到路况是否拥堵。而3.0时代,则充分体现车主的信息实时性和交互性。只要车主设定起止路线,系统就会根据后台数据分析出一条最方便快捷的路线直接导航。

四、项目经理模式创新

无论是节目生产、渠道传播、盈利方式上传统媒体都和互联网新媒体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下,不妨实施探讨项目经理制度。在传统传播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未雨绸缪,确立项目后,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即项目立项、人员构成、内容生产、渠道传播、盈利方式、分配方式完全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采用频率投资,项目经理参股方式,将频率收益与项目经理利益紧紧捆绑。项目经理承担成本核算、项目收益预估,向频率总监负责原则。目前全国的广播电视基本上都合并为广播电视台,合并后资源应该实现共享,如广播有餐饮类节目,电视也有,合并后成立餐饮项目事业部,精兵简政后,实现资源优化,专心的花大力气进行节目的策划及研发。将餐饮项目事业部的作用进行延伸,为广告主提供全方位服务,如打造一款APP为用户提供手机订餐、手机点餐、一键呼出、打折信息推送、团购信息推送。通过线上广播团购+APP团购,结合线下活动组织,活动音视频点击回顾等多媒体传播方式,全方位提升餐饮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渠道传播

英国BBC广播公司在转变传统媒体角色、积极利用网络技术革命、不断拓展新渠道、增强用户粘性方面所做的努力,值得国内媒体同行们学习和借鉴。整个口号是三个数字,1、10、4。这三个数字是整个新媒体转型的唯一口号。

1是代表一个品牌,这一个品牌就是BBC,不允许讨论,只有一个品牌。 10是十个产品,只要是在BBCIP终端上可以呈现的,必须是十个产品,所有的人、所有的内容都必须为这十个产品服务,包括新闻、体育、天气、儿童节目、青少年节目、学习、网络电视播放器、线上数字广播、BBC首页、搜索。4是四个终端,电脑、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

BBC2014年爆出的最大消息,莫过于BBC三台计划2015年放弃传统电视播出模式,而彻底转型为OTT网络在线播出,届时将会在线实时收看BBC第三频道。这样的消息不得不让人产生强烈的联想,传统媒体如果还不思考出路的问题,未来的前景该如何呢。

BBC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将受众转化为用户,以用户体验为思考,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设计什么样的产品,不再就广播而谈广播,就电视而谈电视,打破媒体之间的禁锢,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从而对某个行业或者多个行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打造以内容为传播核心的产业生态输出链。广播+电视+新媒体、广播+户外+新媒体的多种组合方式,提升媒体人的整体素质,全面贯彻互联网思维方式,以内容提供商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发行方注重传播方式,采用饥饿行销法,每周全世界更新一集,再利用各大媒体炒作,新媒体进行二度发酵,粉丝间交互传播,终于达到了全民热议都教授空前火爆的境界。 而最新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也采用和借鉴了这种模式。大大增强了用户的约会意识,为新媒体传播的二度发酵提供了话题和机会。

六、大数据营销

众所周知,广播频率的收听率调查长久以来缺乏权威的数据支持,各家公司的广播数据基本上仅仅为频率了解节目收听状况作为参考。在广告主广告效果的评估上客户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而且获取的数据不够直接明了。而新媒体在数据上做的相对完备,网页浏览量、点击量能够形成完整权威的样本报告,对于广告的到达率、接触度、市场占有度、千人成本的计算非常简单直接。甚至互联网能够提供用户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职业、收入、爱好、购物花费等数据库,为客户的精准营销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广播媒体将触角延伸至新媒体后,也可以通过专业的互联网数据公司,对后台数据进行整理。也可通过新媒体的用户对广播节目的喜好程度作为收听率考核的一部分,从而将数据营销库纳入营销体系中。

七、粉丝用户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一对多的传播,而新媒体的传播是交互式传播,但是传统媒体的听众很多情况存在于我是你节目的粉丝,天天都在听,但是我从来不参与节目的互动。只有在特定的话题下,他会主动冒出来参与下,然后主持人才会惊觉,原来有这样的一群人在听我们的节目。所以,需要通过新媒体将粉丝用户化,对于粉丝的群体进行细分,找出不同的需求,形成共性。如要买房的人,形成一个微群,专门提供各类买房信息,而买房的人相互交流沟通。如爱车的人就形成车友会,有不同的专人负责用户的粘度培养。

八、活动营销

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点燃消费者的购物热情,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已经无法引发用户的广泛关注。更具代表性的传统百货业由于受到天猫、淘宝这样的电商冲击,日常的销售业绩惨淡,依靠媒体宣传炒作重要年节的活动成为重要的销售手法,通过打折促销等手段提升经营业绩。现在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已经将活动列为重要经营战略。活动营销可以以广播媒体为创意核心和执行中心,借助广告主的影响力将电视、报纸、户外以及新媒体在内所有的媒体资源整合,为我所用。以陕西广播电视台为例,2013年全年活动就达到60多件,其中西安国美更是以线上整合陕西广播电视台四套广播频率、一套电视频道的节目及主持人资源,带动线下砍价团活动炒作,联动新媒体营销,2013年度的“国色天香,城人之美”、2014年度的国美“GIVE ME FIVE”,主题的不断创新,使得西安国美的销售业绩连年蝉联全国销量冠军。

九、媒体创收

新媒体运营的核心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评价标准;价值实现;分析结果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胡沈明,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22

在当前形势下,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驱动乏力,在中国传统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情况下,2015年首提“供给侧改革”。王运宝认为在供给侧改革中“优化结构是支点,政策体系是杠杆,企业创新提升供给能力是被撬动的球”,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减产能、提高效率、促进要素流动、精致生产、培育创新环境”等五点是供给侧改革重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供给侧改革实质是“用产品引领需要”,而非“需要引领产品”。

传媒产业与一般产业在产品重要性、产品内容、管理模式以及需求满足等上面有较大的不同,简单地套用“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念和模式容易造成更大的混乱。从目前来看,传统传媒产业面临的主要竞争压力源自于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形式。在移动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社交性内容基本被替代,传统专业化的内容采写模式也被“用户自主生成内容”(UGC)的生产模式挤压。因此,分析清楚传统传媒产业的竞争现实、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内容供给等方面问题,以“供给侧改革”的基本理念来指导传媒产业的革新与升级具有一定的价值。传媒内容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把握传媒内容变化趋势,以趋势引领媒体的未来发展,而非以满足受众的此时此地的需要来决定媒体内容。

一、传统媒体渠道失灵,生存受到挑战

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在于需求的改变,而传统媒体日渐衰落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社交功能和信息功能的新媒体技术应用直接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造成人们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日渐疏远;二是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尤其是电商平台改变了厂商与消费者间的关系,传统媒体中介功能日渐丧失。传统媒体间竞争是在同一体系和思维理念基础上的竞争,而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则是一种思维替代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对某一个媒体的替代,而是对传统传播渠道的整体替代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

(一)移动社交媒体冲击内容生产机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媒体缓慢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它们在内容结构和管理架构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满足了受众的某些需求,但传统媒体在内容提供上极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直接导致如今传统媒体的迅速衰落。

如果将媒体内容做简要的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满足物质交往需要的信息需求;二是满足精神交往需要的信息需求。第一种信息大部分能直接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如对于炒股者的财经类信息,对于航海者的天气信息,对于经营者的政策和市场类信息等。第二种信息需求实质上就是社交需求,这种信息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被替代的可能性极大,它与人们的社会心理关系密切,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之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报纸文艺副刊、九十年代报纸和电视的舆论监督报道、杂志的情感类内容、本世纪的电视故事类栏目、电视调解类栏目、电视婚恋节目等等,支撑这些内容的绝大部分受众实际上跟这些内容毫无关系,他们接触媒体内容的唯一需要就是满足个人精神交往和社会交往。但可惜的是,我国大部分大众媒体走的就是这条提供社会交往信息的道路。

彭兰认为传统媒体的核心要素是内容和形式,互联网时代后“社交成为内容生产的动力”,移动传播时代又增加了“场景”这个要素。这实际上表明,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所刻意经营的社交类内容已经优势全无,他们所构建的与此种内容制作与生产相关的组织架构与制作理念必然让位于以UGC为代表的新的移动互联生产机制。

(二)电商模式冲击媒体价值补偿模式

传统媒体的价值补偿一般是通过二次售卖完成,即先通过廉价或免费的内容吸引受众,然后再利用大量的受众获取广告商的广告,赚取广告费,从而完成自己的价值补偿。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电商经济,电商平台直接将商品推销给消费者,一些厂商的推广活动也直接在电商上进行,从而摆脱了对传统媒体广告的依赖,这就使得传统媒体的广告量大幅减少。同时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日常工具,人们大量使用搜索引擎获知相关内容,于是部分广告向搜索引擎集聚,这也导致了媒体在互联网的内容经营难以完成正常的价值补偿。于是媒体尝试设置付费墙,此时一些具有史料和研究价值的文字、照片和视频素材成为人们购买的首选。但这仅是针对历史性内容而言,对于当今内容,媒体依然在探索之中。同时,为避免自己的内容成为搜索引擎廉价的对象,传统媒体开始经营客户端,构建自己的价值平台。

从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媒体唯一的发展前景就是改变主要依赖广告而生存的现状,直接进行内容售卖或构建自己的价值和服务平台。

(三)新媒体独立与创富梦想吸引人才

新媒体的发展最初并不以内容致胜,而以技术致胜,通过技术构建平台,通过平台吸引大众进行内容的用户自主生成。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当初并不经营媒体内容,只是做技术平台。在经营初期,新媒体机构中聚集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在经营上了规模之后,新媒体机构逐渐向产业链上游进军,开始涉足内容设计、管理以及监督等,这就需要大量的媒体内容和管理人才,于是大量媒体人才向新媒体企业跳槽。2009-2015年间,在陈敏、张晓纯统计的发表了离职信的媒体人员就高达52位,除李咏、崔永元、方可成,闾丘露薇等五位前往高校任职外,有40人或进入新媒体机构或自己创业。

吸引媒体人才向新媒体企业跳槽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发展前景和管理特征方面的原因。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不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衰落似成定局。传统媒体的事业管理机制、宣传管理理念,一方面不能给从业者相应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又让他们有被管理的感觉。二是新媒体的巨大创富梦想吸引媒体人前往。新媒体的内容制作或为技术驱动,或为编辑评价驱动。技术驱动如“今日头条”,通过机器学习,迅速了解社交用户的行为,从而完成内容推荐过程。编辑评价驱动如“新榜排名”,徐达内原本开专栏,做“媒体札记”,对媒体新闻评论内容进行述评,转而做微信公众号评价并获得成功。这实际上是一个趋势,在每个人都能信息之时,对信息的编辑、评述便显得特别重要,而编辑和评述水平高的个体单独便能完成。因此,对那些拥有丰富内容制作经验的传统媒体人而言,创业门槛和成本非常低,而创业收益则很大。

(四)新媒体直接替代了传统媒体渠道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同时“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智能手机已经全面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生活与手机高度融合,有了手机,吃、穿、住、行、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需要都能在上面满足,手机就是生活,广播、电视和报纸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此前,广播、电视和报纸的媒介资源有限,都由国家统一控制和管理。而手机则是一个多层级的传播系统:电信运营商是服务提供商,成为一级传播载体;手机由个体所有,个体直接决定装载哪个应用工具,他直接决定谁是媒体,成为二级载体;微信公众平台是最大的媒体运营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开设公众号,人们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关注哪个公众号,它是三级载体。在这里,在正常情况下,电信运营理论上只要民众付费,就提供相应的服务,对新媒体的真正运行一般不起制约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人。从这个方面来说,个体既是媒体的管理者,又是媒体的经营者,他可以控制媒体的到达,也可以自己创办媒体。在过去,传统媒体在渠道上占据垄断地位,几乎无人与之竞争,而现在在新的技术平台上,传统媒体变成了市场上众多的竞争者之一,其渠道优势荡然无存。同时,传统媒体是一个组织,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的社会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也被编辑和评价代替,其组织优势也被剥夺了。“九派新闻”的内容生产模式改革及其引发的管理方与记者方的冲突充分表明,新媒体的核心是编辑和评价,而非原创。

二、改革的路径:把握传媒内容发展的趋势

移动、社交、自媒体是新媒体的三个核心特质,传统媒体供给侧改革路径的确定除了关注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外,就应关注新媒体的这是三个特点。从内容被替代方面来看,社交性内容已被替代,产生不了竞争优势;从价值补偿来看,传统媒体必须抛弃“二次售卖”式的价值补偿模式,走上直接的价值补偿模式;从渠道上来看,传统媒体已无优势;从人才上来看,传统媒体的组织属性更浓,如能充分发挥这个特点,则传统媒体将能创造出新的优势来。

(一)内容结构:重路径内容轻社交内容

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多满足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对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没有实际作用,因此在社交媒体汹涌来临之时,迅速衰落。同时,社交性内容决定它们只能通过免费的方式才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当广告无法补偿媒体内容采写成本之时,这种社交性内容的提供也就成了白费力气。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传统媒体内容改革重在内容结构改革,即增加能够直接收费的内容,减少免费内容,增加那些能解决人们实际问题的内容,减少仅是谈资的内容,让这些内容由自媒体提供。从目前传统媒体的探索来看,大体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1.舆情服务:由信息扩散转为危机应对。传统媒体主要是提供信息推广服务,而在信息推广服务难以为继之时,不少媒体开始选择做危机应对服务,这类服务对象既可以是政府等行政机关,也可以是各类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各类媒体机构拥有的舆情服务机构至少有三十余家,这其中,有部分来自于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舆情、新华社的新华舆情、江西日报的大江舆情等;一些则是由地方政府和党委等组建的地方门户网站设立,如中国江苏网、浙江在线、红网等设立的舆论服务机构,还有一些是由一些商业网站如天涯网设立的天涯舆情等。从内容来看,这类舆情服务有面向普通读者的免费内容,也有面向特定客户的舆情监测和分析报告。免费内容给读者以全面的认知,让人们全面了解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导引舆论走向的能力;收费内容则提供相应服务,供订阅者做出相应的行政决策。

早年间,一些媒体人转行至公关行业,提供公关与危机处理咨询与应对服务,就已开启了媒体向危机应对转型的先河。时至今日,媒体才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后知后觉。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媒体受的冲击不够大,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新闻操作理念的禁锢。

2.排名服务:替民众做出简单选择。在进入激烈的媒体竞争之时,尤其是进入跨媒体的竞争之时,不少媒体选择利用“排名”来获利。从理论上来讲,排名影响力则源自于排名会成为社会判断的标准,从而最终影响社会行为。其经济来源一方面源自于排名对社会的影响力,能替民众做出简单的选择;另一方面排名对市场运行的主体具有一定的决策作用。以媒体的排名服务为例,对于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其排名就是收听(视)率和到达率,排名机构直接向订阅机构收费,因为排名机构代表着权威,代表着标准。对被排名机构而言,它能让其了解自己在市场中的处境,根据既有的标准,进一步努力;对个体而言,它能降低人们选择的难度。在对商品和消费的排名中,或是通过合法或是通过非法的手段,这类机构迅速集中了广告商和订阅者,从而售卖自己的内容。

3.述评内容:替受众整合海量信息。自媒体信息主体增多,良莠不齐,人们无法辨别,同时对于既有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类的信息,人们由于知识和能力所限,无法全面准确生动地解读内容。于是,产生大量的分析述评性的内容需要。纵观目前资讯类微信公众号的排名情况,我们发现那些单个主体如“占豪”等经营的公众号大都具有述评分析的特征。早年间徐达内的“媒体札记”风行一时,与这个时代信息众多,需要人们进行选择评判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百度百家”的内容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同时非规律性的述评性文章也能让人们对社会有所了解,促进他们某方面的工作,促进他们了解社会。这些都不是普通交往所必需的,在恰当的时候,这类内容都可以快速地完成价值补偿。

4.调研服务:构建社会认知平台。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媒体的经营者往往是个人,其力量单薄,传统媒体则是组织,其力量雄厚,能保证内容的品质和连续性。在现代生活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和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实际上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和感知极其不真实。因此部分媒体利用自己的信息采集优势,各类调研报告,直接指导普通个体和组织的日常行为和经营行为。目前中国青年报的相关调查做得相对较好,但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国外一些媒体的社会调查则要深入得多,持续的时间长得多,对社会的影响也大得多。对媒体而言,利用已有的平台,强化调研服务,将能增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能为政府和企业直接提供相应的决策咨询。目前我们有媒体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态度并不严谨。一些媒体往往不考虑学者调研成果的接受对象,以猎奇的心态直接将其搬到大众媒体里,从而导致巨大的争论,2016年“返乡日记”引发的相关争论就是一例。

5.信息核对:成为多元信息源时代的定海神针。信息整合与核对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服务,主要为增强媒体声誉,增强公信力,是媒体事业属性和政治属性的一种体现。之所以如此,在于自媒体信息纷繁复杂,真伪难辨。此时传统媒体利用组织优势和人才力量,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为人们提供相对真实全面完整的社会信息。当传统媒体有效地完成从依赖“二次售卖”为主的生存模式转换之时,其依赖新闻炒作获取受众关注的动力便大大降低,从而转向为社会提供客观、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而构建公信力,成为多元信息时代的定海神针。

(二)价值补偿:增加内容可售卖深度和广度

在渠道和广告都被逐步替代后,传统媒体开始出现人才流失、运营失调的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实质在于传统媒体未能充分感知到媒介技术的巨大革新力量,未能充分反思自己的价值补偿问题。实际上,早年间不少媒体已经开始通过建立读者数据库、举办会展活动等方式来建立一些平台。但可惜的是,大部分媒体的“广告思维”根深蒂固,未能突破活动间接创造收益的模式。因此,在新媒体冲击之下,传统媒体在价值补偿的路径上需要强调内容、活动和服务等直接创造收益,充分认识到媒体文化产业的特性,改变依赖广告的价值补偿模式。

1.内容直接售卖:强化内容的价值。无论是舆情分析报告、竞争排名、述评内容还是调研服务,其核心在于内容产生收益,这种定位,一方面是与广泛存在的自媒体拉开差距,避免同质化竞争。因为同质化竞争,意味着传统媒体组织化运营模式的成本远大于自媒体的个人运营模式,失败是迟早的。在强化内容价值,增加其直接售卖的可能性之时,媒体依然要构建出内容的层次来:面向大众的免费信息,重在客观公正;面向用户的收费信息,重在深刻有用;面向即时用户,重在全面。

2.延伸产业链:增加收益空间。传统媒体的经营处在消费者和生产厂商之间,它们只起到中间商的作用,未介入到实际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容直接售卖,媒体与目标对象接触,文化真正成为产品而非简单的中介,这实质上是将传统媒体推向文化产业的大潮之中。以电视台的经营为例,传统电视台通过选秀、真人秀节目获得关注度,吸引受众,进而吸引广告商,收回成本,获取收益。产业链延伸之后,让媒体内容成为一些人价值实现的路径,其经营模式可能就变成了制作相关节目,向有关公司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售卖播放权,对选秀明星、真人秀明星甚至是主持人等进行包装推广,签订相关合同,直接获取收益,从而使得内容从一次性内容变为可多次收益的内容。而这种收益的产生源自于媒体产业链的延伸。同时,在报纸杂志中,通过对旧有资料的加工处理,对现实社会信息整理和深度加工,使信息获得除阅读和社交之外的多重功能,拓展内容产品的价值,延伸其产业链,这种产业链形成的原动力在于媒体企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再以《我爱发明》节目为例,目前的主要赢利模式还是传统的。实际上从节目的效果来看,该节目确实对发明项目具有极大的推广作用,简单的广告和信息服务并未充分发掘节目的潜力,深入介入相关企业的经营和投资之中,组建专业的投资团队,其经济收益将远大于一般信息收入。

3.信息深度加工:一次内容,多次开发。传统媒体一般以传播新闻类信息为主,由于时效性的限制,媒体内容的生命一般均是一次性,相比而言,一些电视剧、纪录片等则具备多次售卖的可能性。传统媒体生命的一次性主要原因在于其社会影响较低,社会功用相对单一。通过形成信息深度加工的模式,避免内容的一次性,形成有效的一次开发多次利用的格局,将有效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从目前来看,媒体普遍实行“中央厨房式”的内容采制加工模式,实行一次买菜,分批做菜的现实,有效避免每做一个菜就要跑一次菜市场的尴尬局面。从目前来看,一次内容,多次开发仅体现在不同的媒体端上,未能体现在不同层次功能的使用上,简单的多次开发利用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次性产品供大众使用,定制内容供订阅机构或个人使用,即时查询搜索服务供有需要者使用。

(三)管理结构:形成激励创新的媒体内容生产架构

从传统媒体接触运用新媒介技术的历程来看,一般经历了新媒介工具性使用、内容融合和基于新媒介特性思考问题等三个阶段,这些阶段揭示了人们在接触新媒介技术时三种先后出现的心态:在媒介技术刚出现时的忽略心态;在媒介技术开始产生影响时的工具利用心态;媒介技术流行后的新媒介思维。其中,新媒介技术对传统媒体最早产生影响的要数内容了,其次才是内容的形式,再次是做内容的思维,最后才是管理思维。从现有的媒介技术利用来看,也遵循这一规律,媒介技术最初的使用者就是普通公众,其后公众习惯的改变逐步推动传统媒体内容改变,最后传统媒体在更加式微之时,其管理思维才被动改变。目前我们正在提倡的“互联网+”思维即是媒介技术发生巨大影响力之后,人们不得不在思维上彻底改变的行为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传统媒体不再是大哥,新媒体也不是小弟,新媒体正在以引领潮头的方式教会传统媒体如何思考,如何应对民众,实现“文化反哺”,而这一切都是由技术而起。当然,新媒体的平台属性和个人运作的特性决定他们虽然身小好转头,但是在传统媒体一旦醒悟过来,改革制约发展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架构,革新激励措施,组织与资本的作用很快便会显现出来。2016年2月19日,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应“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

1.管理思维: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思维。传统媒体在生产之时,主要考虑内容和形式,其重点实际上是社交,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社交得到进一步强调,场景也成为媒体的考虑点。但是人们在认识到这一点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有时本能的思维还在传统技术层面,因此管理思维变更的核心在于从传统媒体思维转到“互联网+”思维,即要基于移动互联网这个技术的本质来思考问题,而非简单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其它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媒体行业而言,就是应注意到媒体的五种转型:“从介质媒体到关系媒体、从注重内容到注重营销、从产销分离到产销一体、从重事业到事业产业并重、从依赖广告到产业多元化”。

2.组织架构:组建重编辑、轻采写的内容制作架构。传统新闻媒体重采写,轻编辑,原因在于社会中大部分人并不具备将信息直接向其他人传播的可能性,他们必须通过爆料等形式经媒体这个中介向外传播,此时记者进入新闻发生现场进行采访是广大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自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从现场信息不再是问题的关键,此时编辑地位凸显,他们必须对事实价值和真伪进行核对。对应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媒体架构明显不适应内容发展和民众的需要。改革组织架构,强化编辑功能,组建“中央厨房”式内容制作管理架构,既能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又能提高内容制作的效率,必将成为传统媒体管理架构改革的趋势。

3.激励措施:从事业员工变为企业员工。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除信息采写模式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冲击就是它们隐含着巨大的创业空间。而传统媒体是典型的事业框架,无法提供与新媒体类似的激励措施。因此改革激励策略,变传统的业绩考核为创新考核,变传统的工资激励为股权激励成为必要。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促进要素的流动,最终促进创新。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要素的流动就是人、财、物的流动,最终使他们能从传统社交性内容的提供转移到物质需要层面内容的提供,即能满足人们价值实现的内容,最终使内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渠道。

三、改革的本质:构建内容渠道化的媒体内容体系

从具体的分析来看,传统媒体供给侧改革的途径很多,但是实质是基于内容的改革而形成的管理改革,最终完成价值补偿的改革。因此,内容改革是其基本点,就本质而言,所有的内容改革探讨实际上就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一)构建评价系统

要保持媒体的中介属性,目前留给媒体的最有可能的中介便是社会评价中介,从国内外的一些产业运行来看,无论是经济评级机构、财富排名机构还是各类其它的排名机构,其核心在于构建自己的评价系统,从而超越普通的信息,形成标准,最终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二)创建价值实现路径

新媒体为人们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每个人都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此时,传统媒体的人才、管理和平台恰恰提供了供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这种路径是在传统媒体尚有余辉的情况下才有的,一旦传统媒体真正日落西山,又没有构建人们实现社会价值、追寻个人理想的平台来,则留给传统媒体最后的发展机会也可能丧失。

(三)提供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