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席慕容诗歌

席慕容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席慕容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席慕容诗歌

席慕容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席慕容;青春;感伤;美好

最近赵薇当导演拍的《致青春》上映,和同学去看还是颇有感触,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留念的无疑是我们的青春岁月,偶然想起席慕容的一首诗《青春》,找来重新阅读,竟感动得有些伤感。

席慕容是台湾当代女诗人,她的诗歌曾在八十年代引起了海峡两岸很多人的追捧,尤其是青年人很多都把她的诗歌抄写下来,我想是因为大家被诗人的真情和优美的诗句所感动。正如诗人笔下的青春,总有一种美丽得令人落泪的感伤……这是诗人的独特之处,她的诗歌总带给人一种忧伤美,在生命的长河中令人动容,情感也跟着生动起来。在《青春》这首诗中,第一段写到:“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至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黑发染上了白霜,光洁的额头刻上了皱纹的老人,在一种“识尽愁滋味”的心态下,去追忆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回忆的基调都是感伤的。这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接着诗歌又写到人物无谓的追索,我追索你如影掠过的轻盈身姿,以及那份极浅极淡的微笑,而这份无望的追索,如同你的笑容被日落后的群岚所遮蔽,这些意象无疑是唯美而模糊的。所以诗歌的最后一段自然而然的写到时光的短促与不复返,一切都是那样匆促,青春就如同被命运的车轮碾过的枯黄拙劣的一页,虽然岁月一去不复返,回首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时光,所有的感觉,依然令人热泪盈眶。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有人读的深,有的读的浅,有的读的认真……但无论如何,它总是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美好而又仓促。

是的,岁月如一条曲折的河流,在我们的生命里静静流过。席慕容曾说:“我喜欢岁月漂洗过后的颜色,喜欢那没有唱出来的歌。”多么感伤唯美的诗句。读《青春》一诗,总会使我们将青春和许多美丽的过往放在一起,短暂、忧伤而又美好。但是席慕容的忧伤,并不是无病的感伤,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悲悯,而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旨归,她经历忧伤过后,对生和爱有一种顿悟,就像她在《无怨的青春》的序言中所说的:“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的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的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暮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她用她独有的善和真,告诉人们真正的爱是最柔软、最宽容、最能承受一切意外的打击的,只要你曾真正的爱过,不管未来怎样,都不应后悔,她以女性悦耳的絮语教导人如何面对人生。

席慕容的诗,不管是乡愁诗,爱情诗,还是禅意诗,还是对青春逝去的无法挽回的惆怅诗,总是流动着一种记忆的色彩,常流露出一种极淡却又极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如逝水年华往往能够触动读者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拨动那常人无法拨起的弦音。感伤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可谓道尽了人生的百态。在诗《千年的愿望》中,席慕容虔诚地写到:“总希望//二十岁的那个月夜//能再回来//再重新活那么一次”,在她的散文《生命的滋味》中,她感慨道:“多希望能够把脚步放慢,多希望能够回答大自然里所有美丽生命的呼唤!”是的,只要曾经真的拥有过、爱过,相信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的。这就是席慕容对生命的真挚动人的感悟。《给你的歌》一诗:“我爱你只因岁如梭//永不停留永不回头//才能编出华丽的面容啊//不露一丝褪色的悲愁。”华丽的面容该有怎样五彩斑斓的颜色!回忆时,“亭亭出现的是你我的华年”此句虽不着一色,却可视葱翠的绿意四处蔓延。绿色本是生机和活力的代名词,以华丽描绘面容,用亭亭展现年华,新颖而突现,我们看到的是明亮的青春,诗人倾注其中的是浓厚的叹惋之情。青春的面庞与青春的岁月,永如一首老情歌,总在不经意间奏起,其短促又令人神伤。就如《青春》中末尾段落写到的那样:“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那么,阅读席慕容的诗歌,在今天又有何现实意义呢?我想,人来一世,总要留下些痕迹。在物质文明高速发达的今天,孩子成为父母的心头肉,异常宠爱,也导致了一些人的青春岁月实在游戏厅,歌厅,商店等场所度过,那么可以设想当这些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会不会因虚度光阴而后悔,青春之于他们的意义是什么,会不会没有印象,这一切想起来就会使人后怕。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在这个很多人感情已经麻木、焦躁不安的当代社会,在当代社会,真的需要在人静闲暇的时候读读诗,陶冶情操又可以增长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席慕容.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抒情诗合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席慕容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向往 惆怅 释然 草原情

席慕容是一位生活在台湾的“不会用母语来诉说”,但却是渴望草原容纳她,与她共同分享喜怒哀乐的“高原的孩子”,她的诗歌里面饱含着满满的故乡情,让读者看到了她对故乡的渴慕以及刻骨铭心的至爱,而于至爱中贯穿的则是她向往着草原的一颗纯粹的心,为草原而惆怅的情以及那在灵魂中与草原相爱的情怀。

一、“纯真”――向往之情

席慕容来自草原的大家族,因较早得随父母漂泊,与草原母亲未曾见面,却已离散。待其初长成时,“草原”二字如同幼年的她在心里无节奏地跳动,在她的脑海里来回无数的走,有着些许好奇亦或有些许向往。草原是草原人天生的情愫,无论是否遇见过、到达过,草原就如同我们身体中的另一个灵魂,在血液里呼喊,或许是在唤起草原人对于草原的本能意识,燃起心中被压抑的故乡情结,对席慕容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向往,那么迷恋。席慕容在台湾的寓所里进行油画创作时,眺望窗外远处的山景,就不由得心生起对故乡种种美好画面的幻象,她想象着涂染敕勒川的朦胧月色,草地上不倦奔腾的野马以及流进心扉与血管的黄河水。纯真的向往是她对草原无杂质的爱,是她对一草一木,一牛一马无限的欢喜。席慕容在《盐漂浮草》中表现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对于故乡的种种痴慕与向往:“总是在寻找着归属的位置/虽然/漂浮一直是我的名字 我依然渴望/一点点的牵连/一点点的默许/一块可以彼此靠近的土地……在这迎风的岩礁上/让我用爱来繁殖”诗中席慕容把自己放置于一个无所依靠,漂泊不定的位置上,表现了一位无法索取安慰而又不得倾诉的悲情可人的形象。席慕容虽然在台湾生活时有固定的居所,但正如她在诗歌中所说的一样,她一直在流浪漂浮,已经把它们当作习惯,台湾的寓所虽安置了她的身,但却无法使她的心得以安放其中,因而漂浮成为了席慕容的代名词,心也一直在寻找归属的方向,带着层层向往与倾慕。席慕容渴望着与故乡能有某种情节的联系或是某种联系的方式,“一点点”表现了她对故乡爱之深切,一毫米的关系或认同都让她心存满足。无论草原什么模样,她依旧向往,只因那是曾给予她灵魂的母亲。席慕容有着对故乡美好的幻想,那是她对于母亲爱的结晶。在《漂泊的湖》中表现了她与故乡所有的关系的幻想以及流露出的朝朝暮暮的向往:“抢家鸦 尽管/那里曾经有过多少难舍的爱/多少细细堆砌而成的我们/难舍的繁华 当你执意要做善变的河流/我就只能/成为那迁移无定的湖了 而我并没有忘记 每个月夜/我都在月光下记录着水文的痕迹/为的是好在千年以后/重回原处 等你”,这首诗是席慕容在经过罗布泊时引发感想而作,为曾经辉煌的楼兰古城而叹息,由而着眼于生命依旧不息的故乡,她把自己置身于故乡的画里,憧憬着自己是故乡的一部分,如果故乡有条多情的河,企图流向每个人的心里,那她甘愿在原处等水的归心。“重回原处 等你”表现了席慕容的心甘情愿,愿为故乡付出无休止的爱,而她能够这样爱的基础却只是在幻想的画里,向往在她心中洋溢,弥漫着浓浓的情。

二、“悲心”――惆怅之情

有人在介绍席慕容的家世时这样说:“这位蒙古草原贵族的后裔却从未到过养育她祖祖辈辈的那块土地,对于那片遥远古老的土地,她总是怀着一份古旧般的惆怅,一股浓烈的思乡情”在远离故土46年间,席慕容于草原的向往与渴慕愈来愈浓,而在她终于回到草原,回到她心中美好的天堂时,却发现劳苦思念的旅程并没有结束,转而又有开始一个新的漫漫苦旅,多几分惆怅,多几分难言的锥心。席慕容回到故土,已然感觉自己还原为一个蒙古人,而当面对草原族人时,却发现有着一堵无形之墙隔离了她与族人的心,心里怅惘甚满。如在《旁听生》中这样讲述自己回到草原后而走过的心程:“既没有学籍也没有课本/只能是个迟来的旁听生/只能在最边远的位置上静静张望/观看一丛飞燕草如何拙生于旷野/一群奔驰而过的野马如何/在我突然涌出的热泪里/影影绰绰地融入那夕暮中的霞光”,席慕容的童年与少年时期都不曾归入原乡,她缺少对于原乡山河,原乡一切的记忆,不曾纳入草原人的学籍,接触草原文化是她46年间的遗憾,46年后她虽迟来但却弥补了她搁置在心中的遗憾之情。当席慕容踏入原乡,看飞奔而驰的野马,她感激着原乡允许她接触身体的包容与度量,但却锥心地感到无法接触灵魂,也就是所谓得原乡的内里,是她曾用笔到达的地方。席慕容把自己喻为“旁听生”,表现了一种焦心悲痛却无奈的愁情。她只能痴痴的张望,看草原大致的物象,那飞燕草的拙生,野马的奔腾,终究是无法融入与他们的快乐。她感到无所适从,无法与原乡的一切分享悲与乐,心中的怅惘层层累积,忧伤着她与原乡一切有关的忧伤。此时她多么渴望对于原乡能从一名旁听生成为一名插班生。席慕容在《迟来的渴望》中描述自己无限盼望的心境:“此刻的我正踏足于克什克腾地界/一步之遥 就是母亲先祖的故土/原乡还在 美好如澄澈的天空上/那最后一抹粉紫金红的霞光/而我心疼痛 为不能进入/这片土地更深邃的内里/不能知晓与我有关的万物的奥秘/不能解释这汹涌的悲伤而落泪”,席慕容正是因为惆怅所以渴望,是一种心疼痛的渴望,这种疼痛并非是因为无法踏入克什克腾地界,而是她终能够走入这片土地却无法进入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更深邃的内里。她的眼神能够与澄澈的天空交汇,但不能使两颗纯澈的心交融,只有一抹霞光在装饰表面,她看到了故乡不息的万物,却又不能知晓它们的奥秘,她看过汹涌的浪潮,却又无法理解它们的悲伤。席慕容为这一切一切的不得深知而忧伤落泪,带着痛的愁与悲的望。

世上的惆怅有太多种,一种惆怅的结束转而是另一种悲的开始。席慕容在反复阅读草原史,一次次原乡之旅与无数次的思索之后,她完成了由表及里的美好愿望。而真正的了解草原后,她发觉现实中的草原不及她心里美好的那片故土,或者说她对于故土的想象超脱了现实,超乎了理智。席慕容回到蒙古高原后,发现眼前这一片土地不再是父亲口中那清香的草原,也没有母亲所描摹的浩荡的大河,呈现她眼前的只是一出悲剧,是美丽高原经孩子撕裂后逐渐成为荒漠的悲剧。她的心为这出悲剧而受伤滴泪,却不知如何拯救这颗易碎的心,不知如何让这出悲剧不再上演。席慕容为她的无知而惆怅,为她爱的草原而忧伤。在《悲歌二OO三》中她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要怎样才能让你相信 就在此刻/我用双手交给你的/不只是一把猎枪 还有/我们祖祖辈辈传延的/虔诚的信仰 要怎样才能让你相信/眼前是一场荒谬的灭绝与驱离/失去野兽失去驯鹿的山林/必然也会逐渐失去记忆”,席慕容这首诗的背景是真实发生在狩猎民族鄂温克人身上的故事,她发现森林完美的生存状态被猎人所破坏,自然之景无时无刻受到猎人们的威胁,在这种悲痛之下她发出了这样一种疑问“要怎样才能让你相信”,体现了她的无奈与哀怜,而这样感情的付出则只是为她内心坚守的信仰,她认为祖祖辈辈传递给猎人的不只是一把猎枪,更是原乡延续千年的信仰,保持人与自然合一的信仰。在高原之上上演着一场荒谬的灭绝与无情的剥离,而猎人们却没有意识到他们即将失去存有记忆的山林,席慕容因猎人而惆怅,因山林而感叹忧伤。她发出的疑问实际上是一种警醒,警醒人们狩猎方式的不留余地,他们生活的土地即将失去意义。席慕容有对自身的惆怅,也有对草原的惆怅,但终究都化为一条自己与草原之间的锥心线。

三、“洒脱”――释然之心

席慕容沉静下来了,她尽管心中有遗憾,有些许不甘,但她知道“父亲是给我留下了一个故乡/却是一处/无人再能到达的地方”(《父亲的故乡》)。她的内心有思索,放下了燃烧的渴慕、无限的期许以及归来的怅惘与悲愤。她静下来了,带着一种平心的静逸,没有绝望与激越,只有悲心之后的深思与历练之后的释然。席慕容把对于高原的感情隐忍于心里,如她在诗歌《我折叠着我的爱》中所表现的隐秘的爱:“我折叠着我的爱/我的爱也折叠着我/我的折叠着的爱……我隐藏着我的爱/我的爱也隐藏着我/我的隐藏着的爱……”,席慕容与心中的爱互相折叠、互相隐藏,而这种折叠与隐藏并不是她的怯懦与退步,而是她爱着这草原的缘故。安静之下,她的爱却在遗缝中显露,张扬而不放纵。正如“我显露着我的爱/我的爱也显露着我/我的显露着的爱/像春天的风吹过旷野无所忌惮”,也亦如“我铺展着我的爱/我的爱也铺展着我……”,她最终选择抛却杂怨这样的方式,并以一颗热忱的心在心灵的原乡里遨游:“在大地与苍穹之间/我们彼此倾诉 那灵魂的美丽与寂寥 请你静静聆听 再接受我歌声带引/重回那久已遗忘的心灵的原乡/在那里 我们所有的悲欢/正忽隐忽现 忽空而又复满盈”,席慕容改变了她爱草原的方式,克制了无知的向往与无望的渴求,遏抑了因爱草原爱的深切而产生的激愤与惆怅,她与草原找到了联结爱的新方式――彼此倾诉,倾诉你优雅的灵魂,谈谈我内心的寂寥。席慕容已不执着于证明她存在的现实的原乡,心灵的原乡才是她最终爱的体现,那里有歌声在飘扬,亦有她的悲泣与欢欣。席慕容学会了释然,释然那些或许盲目的追求感,或许偏激的情感,她懂得在灵魂里与高原相伴,在灵魂里欣赏着高原的一切一切。高原中虽然并非一切都是美好,让人们痛心疾首的事情依然存在,随着对于万千事物的淡化,席慕容已褪去了因悲事而抖涩的浮面,多了一份历练之后的沉淀与释然。如在《二OOO年大兴安岭偶遇》中,我们看到了席慕容一种委婉含蓄的态度:“这不算什么 他们笑着说/从前啊 在林场的好日子里/一个早上 半天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净空 摆平/一座三百年的巨木虬枝藤蔓攀缘/杂生着松与樟的 森林 所以此刻就只有我/和一只茫然无依的狐狸遥遥相望/站在完露了的山脊上/它四处搜寻 我努力追想/我们那永世不再复返的家乡”,“笑着说”这样的表情方式是他们所具有的,此刻也亦然展F在席慕容的脸上,体现出了她的一种放下,对于心中激愤的放下。她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来叙述“从前啊……”,向世人揭露森林被净空这件令人心痛的事,没有激越的语气,只有一颗平淡叙述的心,或许这是席慕容以另一种方式来告诫无知的人们。借“我”与“一只无依靠的狐狸”遥遥相望,都在探索与追寻一个永世不返的家乡,孤零的他们稍显无助,但他们的心中依然有所望,对于家乡归来的希望,希望里暗存一份淡然,没有偏激执拗的行为方式。他们虽然都是家乡的失宠者,而无哀怨无祈求,在他们身上只现出一颗平淡追忆,平平等待的心。

参考文献:

[1]席慕容.我折叠着我的爱[M].作家出版社,2010,(09).

[2]席慕容.边缘光影[M].作家出版社,2010,(09).

席慕容诗歌范文第3篇

作者:席慕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9-1

作者简介

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导读

迄今最为严整的席慕蓉诗集;

她的诗作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她的爱憎情仇,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一族一国所可范围,那是宇宙庞伟的光影下永恒的母题和眩惑!

内容简介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书名: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

作者:汪国真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4-1

作者简介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

导读

本书是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新诗精选集。书中收录了他多首新诗,格调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尤其对当下的年轻人有励志作用。同时,书中还囊括了他新近创作的词、散文,并附有他的书法、绘画。可谓汇集了汪国真各方面才艺于本书当中,极具珍藏价值。

内容简介

2014年春,新华出版社准备为汪国真出一本纯粹的诗集,但汪国真觉得缺乏新意,提出要把他的散文、绘画、书法都加进去。这个想法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该书责任编辑刘志宏将书名定为《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

该书约10万余字,诗歌有六七十首,占一半篇幅,还收录了汪国真填的宋词。另一半内容则是汪国真的跨界作品――散文、绘画、书法。

书名:给孩子的诗

作者: 北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7-1

作者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学讲师。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代表诗作《回答》《一切》。

代表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导读

北岛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的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公布于世,“为孩子留下一部作品”,实现诗人长久以来的宿愿。

重绘新诗版图,确立经典标准,诗人、篇目、译文的择选,都体现编者一以贯之、别具手眼的诗学理念与美学目光。

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新诗“蒙学”的引路者,汇集新老名家的经典译作,是范文,也是美文,集聚最伟大的文学灵魂,最精要的不朽文本,涵养心性,助育美感。

因编者的眼光与热忱,品质的特出和优异,势必在汉语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北岛:给年轻朋友的信(节选)

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准备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比赛。那天下午,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这首诗让我大吃一惊――这类普通话训练教材不仅滥竽充数,反过来伤害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朗诵了《假如我是粉笔》,把鼻子气歪了。好在兜兜不委屈自己,一早就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当粉笔。

从此日起下决心,我花了两三年的功夫,最终编选了《给孩子的诗》,作为送给兜兜和孩子们的礼物。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

席慕容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席慕容;花;人生体验;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14-01

花,是许多作家青睐的审美对象。也许和身为女性有关,席慕容对“花”的钟爱近乎痴狂。在她的生命中,花的世界就是爱的世界,无论是追忆青春、吟唱爱情,还是倾诉乡情,她都擅长以花表意、借花抒情,字里行间飘逸着女性少有的潇洒情怀。可以说,席慕容漂泊的心在“花”中找到了归宿。她笔下的“花”,大致为分为无形之花和有形之花两类。

一、无形之花

所谓无形之花,就是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花,是一种泛指的花。这类花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读者只能靠想象形成立体形象。如诗歌《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花”在诗中出现了两次,虽是同一意象,然此“花”非彼“花”。第一次的“花”是少女五百年来一直追逐的心中的渴盼;第二次的“花”则是落花,凋落的是少女心中的梦。前世五百年的求佛,只换来今生与你的一次擦肩而过,这是何等的遗憾、悲痛啊!

这不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还是一首哲理诗。生命是有限的,生命的存在表现出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从灵视的角度出发,生命却能在与自然的同一中获得永恒,生命的存在因而也显现出澄彻、透明的超越性。为了获得这种超越生命的“美丽”,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终于感动了佛,“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按照一般的心理逻辑,生命一旦与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找到了一个让心灵自由驰骋的世界。然而,这首诗并没有沿着心理逻辑运行下去,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发生碰撞的结果是,化作了“开花的树”的生命不仅没有获得无限的自由,反而在现实时间和“你”的双重伤害中“落了一地”的“花瓣”。生命有限性的不可克服和生命的终极性悲剧,就这样通过席慕容的独特的叙写传达了出来。

再如散文《淡淡的花香》:“我喜欢的不仅是那一朵花,而是伴随着那一朵花同时出现的所有的记忆……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席慕容以“淡淡的花香”来比喻友谊,认为友谊和花香一样,越淡就越能持久,这是很有道理的。大概是由于个性随和的缘故,席慕容自小就不缺乏友谊,幼年时遇到的小卫兵、读书时的同学、留学时的同胞、志同道合的文友,她的朋友数不胜数。能够来到这世间,能够与相识或不相识,记得或不记得的朋友们共度这几十年的时光,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她完全相信那种感动,友谊在花香中散发着芬芳。

二、有形之花

和无形之花相对,这类花不仅有花名,且具体可感,形象鲜明。这类花计有桐花、荷花、百合花、茉莉花等。

(一)桐花

“总有这样的初夏,总有当空丽日,树丛高处是怒放的白花”——散文《桐花》展现出了一种生命的律动:与其说是“怒放的白花”,还不如说是怒放的生命,炽热的激情;可“在幽深的林间,桐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不停纷纷飘落”,难道这就是生命?花开花落,难道皆为命数?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在转身的那一刹那,桐花正不断不断地落下……我俯首轻声向他道谢,感谢他给过我的每一个丽日与静夜”,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绽放得精彩,我们要倍加珍惜,学会感恩。在桐花的怒放与凋零中,席慕容看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她通过平常的人生体验传达出了对永恒的认知和把握。

(二)荷花

荷花是席慕容的最爱:“我觉得荷花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友人,并且,在初识的那一次就一见倾心,不忍离去,就这样过了几千年”,因为爱之切,所以用情深。“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的太早 就是/太迟”。在这里,作者以“莲”自喻,赋予“莲”以情感内涵,这里的“荷”,抑或是“我”,不再是“才露尖尖角”的新荷,展现的是女子成熟自信的卓越风姿,成熟的季节就是“我”最美丽的时刻,可却无人欣赏,全诗渗透着一种擦肩而过、“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无奈。在《夏日午后》里,她将少女心中最不易捕捉的“最最温柔”情绪以曲尽幽微的方式展示出来,那是极为感人的“最易疼痛”的“那一部分”和“最不可碰触”的“华年”,其质地最脆弱,而记忆最永恒,祈望最坚定。

(三)百合花

《山百合》以山百合自比,营造出佛家推崇的“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与人无争/静静地开放”,尽管“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它的洁白”,但它依然芬芳,只为“在孤独的路上”的“我的流浪者”能“时时微笑地想起它来”,只为知己者静静地开放,虽然寂寞,却令人感动。《野生的百合》是对友情的吟唱:“陈果然是深知我心的朋友……当我把百合抱在怀中的时候,真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和满足。”然而,“在我的幸福和喜悦里,总无法不掺进一些淡淡的悲伤。”有友情,“我”幸福,但又怕这种幸福不长久,这是一种含笑的哀伤。席慕容借“百合”诠释了友谊的真谛。

(四)茉莉花

茉莉花语表示忠贞、清纯、迷人,常用来传达坚贞的爱情和纯洁的友情。《茉莉》:“茉莉好像/没有什么季节/……/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这里的“茉莉”可象征作者对爱情的那份执着,“茉莉”有花期,而“我”对爱人的想念却没有“季节”之别,浓烈的爱意流露于字里行间;当然,也可象征作者对远方友人的强烈思念。《回首》:“一直在盼望着一段美丽的爱/所以我毫不犹疑地将你舍弃/……/那清晨园中为谁摘下的茉莉/……”,在对美丽爱情的不停寻找中,蓦然回首,发现被舍弃的“你”在“我”的心里“从未稍离”,回首过去的点点滴滴,才觉得那时的“我”是何等的愚昧不堪,这里的“茉莉”,无疑象征着爱情。

事实上,席慕容写“花”的作品多不胜数。除以上这些外,还有昙花、海棠花、山茶花、芙蓉花等等。在作家笔下,每一种花都有其特定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她在艺术化地展现“花”的传统意蕴的基础上,又凭借独特的个人体验和审美感受,赋予“花”以个性化的丰富的内涵。“花”之意象与情感相交融,产生了回味与追忆、幽微与绵长的审美效果。她的爱情诗中固然有爱而不得的无奈和感伤,同时亦有渗透玄机从容应对的通达了然,呈现出哀而不伤的风格。她的作品中流淌着对悠然逝去的岁月的无比留恋和美丽时光不可倒流的无限失落,“花”的加入,给这份相思笼上了一袭朦胧的面纱。无处不在的淡淡感伤仿佛一缕轻烟,似有若无。其深深打动我们心灵的,不仅是作品中淡雅飘渺的诗意,更在于流转于故事背后那经过人生沧桑的过滤而纯化了的情感潜流,那种哀而不怨、怨而不伤的平和超然的情绪,以及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暖人的激情。

席慕容的作品具有净化心灵、启迪人生的审美意义。在当下人心浮躁的功利化社会,充斥着平面化的没有思想深度的消遣性快餐文化,纯真人性的泯灭以及人际关系的恶化,造成了社会的悬想。因而,她的这种显示坚持力量的伟大和永恒的爱的美丽写作就显得极为可贵。正如她自己在《初心》里所说:“我多么希望,在不断地衡量、判断与取舍之后,能够找到一种最精确的方式来表达出这种感动,以及我对于能拥有这种感动的生命的珍惜。”她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一份温情和爱心,在弥漫着失望乃至绝望的情绪中,获得某些意外的补偿。她透过生活的纷繁表象,总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挫折与悲伤里,变得成熟起来,发现了生活的价值,生命的真谛。因而,品读席慕容,我们会懂得什么叫做感恩,什么叫做珍惜;阅读席慕容,我们还能学会了从细微处发现美、感受美,一朵花都会触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教会了我们把脚步放慢,用心倾听大自然里所有美丽生命的呼唤。

参考文献:

[1]席慕容.席慕容精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龙泉明.中国新诗名作导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520.

[3]徐桂梅.论席慕容诗歌中“花”之意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76.

[4]席慕容.迷途诗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108.

席慕容诗歌范文第5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这首《赠汪伦》,已被传唱一千二百多年,尤其是后两句,常被引用来表达最深厚的友谊。于是有人会问,这汪伦是什么人?目空一切的李白为何独对汪先生如此情深意厚呢?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介绍,汪伦是安徽黟县人,后担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的汪县长竟热爱上了他工作多年的地方,于是将家室由黟县迁到了泾县。再后来,他听说大名鼎鼎的李白到了南陵,旅居在叔父李冰阳家。南陵距泾县只有几十公里,这不是结交李白的大好时机吗?可是转念一想,李白曾在唐玄宗身边工作,动不动就甩中央首长的牌子,会买他这个县级干部的账吗?好在汪县长在官场学得“忽悠学”,于是灵机一动,给李白写信说:您不是喜欢山水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您不是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泾县人民想念您,盼您方便的时候走一走,看一看。李白收到邀请信,没法不动心。他一辈子爱的是花,当年为杨玉环女士写赞美诗,第一句便是“云想衣裳花想容”。他一辈子爱的是酒。那时酒家不造假,喝酒不上头,可以年年喝、月月喝、天天喝,于是“李白斗酒诗百篇”妇孺皆知。这会儿听说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多年怀才不遇憋在心里的那股气竟也烟消云散,一路唱着歌儿直奔花与酒而来。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李白来到泾县,一没看到几棵桃树,二没见到几家酒店。汪伦倒是非常热情。他搬出几坛好酒,请李白坐在上席,一边敬酒,一边解释道:我说的十里桃花,是指离此十里之地有个桃花潭;我说的万家酒店,是隔壁这家酒店的主人姓万,并不是有成千上万家酒店……

李白又好气又好笑,想不到自己舞文弄墨几十年,竟被汪县长这段文字游戏给忽悠了。好在汪县长的真实动机无非是慕他李白大名,想见一见“活人”,而且一连几天汪县长对他都是好吃好喝地侍候着,鞍前马后地陪同着,还邀来各方朋友,安排各种聚会……于是乎,李白竟对此地产生了好感,尤其是那桃花潭,清澈晶莹,翠峦倒映,充满诗情画意。他仿佛感到,一首千古绝唱正在他的腹中涌动。

果然,李白连住数日后,准备乘船南下。汪伦不仅送他八匹骏马、几捆布料,还在渡口设宴送行。席间,汪县长为他唱起流行歌曲。因为是那种边唱边跺脚的歌,所以被称为“踏歌”。踏歌唱了一遍又一遍,李白再也忍不住了。他提起笔来,一挥而就,感情的潮水顿时化作一首诗,就是本文开头的那四句。

相关期刊更多

江西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厅

广西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