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席慕容的诗集

席慕容的诗集

席慕容的诗集

席慕容的诗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爱情观 继承与发展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57-02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是人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因此也成为人类自古以来不断歌颂的话题,上至2000多年前的《诗经》,下至现代各种诗文,都少不了爱情。而其中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更是有不少关于爱情的名篇佳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而其中体现的爱情观不但深深浸透到中华传统文化观念中,更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一、追求爱情的态度:自由浪漫与含蓄浪漫

《诗经》是反映殷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个时代是原始性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封建礼教没有影响到人们的感情,自由、热烈、浪漫是爱情婚姻最明显的特征。《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故事多为描写男女互相爱慕、幽会及互赠信物,《诗经》通过爱情诗表达男女初恋时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感情,反映出原始社会制度的自由和人们朴素纯洁的爱情观。

自由浪漫、热烈率真的追求是《诗经》中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的婚恋的特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周南・关雎》《郑风・狡童》以及《郑风・子矜》这几首诗体现了大胆浪漫和真挚细腻的婚恋特点,表现出这个时代女子对待爱情的大胆与真诚。即使是人们一贯认为应该含蓄的女子一方也会唱出“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选自诗经・陈风――《泽陂》)这样大胆而直率的句子。《泽陂》描写女子思念意中人的情怀。由于看见堤岸边的蒲与荷相伴成长,生发出自己心中的思念。但是总无法实现,尽管伤心落泪,辗转反侧,心中的追求依然可望不可及,就像有池泽相隔一般。这描写了一位少女在过河的时候看到一个相貌英俊的男子,心生爱慕,在她眼中心里,男子“硕大且卷”“硕大且俨”,也就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少女在字里行间不但直接表现对男子的赞美之情,也大胆表达对爱情的渴望。通过细节的描写,衬托出她内心的不安与辗转反侧,写的十分真实可感。

席慕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爱情诗,征服了台湾诗坛,在大陆又掀起了一股“席慕容旋风”,被无数青年男女所追捧。她的诗如同那个时代一样,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席慕容的爱情诗歌体现了80年代纯真的爱情观。从席慕容的爱情诗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经》中对爱情追求的自由浪漫与热烈率真。《一棵开花的树》中“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两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大胆的少女,娇美的容颜灼灼,期待着生命中的那个人的出现,“最美丽”的时刻,既是少女的自信,也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这里体现的大胆直率的追求爱情的态度,就是对《诗经》中爱情观的很好体现。

在席慕容的诗中,追求爱情的态度更多的是在继承《诗经》大胆直率的方式基础上,又增加了含蓄细腻的一面,较为含蓄典雅地追求爱情。席慕容的代表作《莲的心事》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勇于追求爱情,直率、坦白、含蓄和浪漫的爱情观。“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我最美丽的时刻”。这里把正值风华的女子比作一枝亭亭的荷花,无忧无惧,过了青涩的年华,还未受岁月的摧残,等待着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感情真挚自然,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清纯而自然,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既大方率直,又不失含蓄和浪漫。席慕容在《千年的愿望》中对爱情十分典雅含蓄地进行描述,虽然知道表达的主题是爱情,但却一字未从正面提及,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渴求爱情的态度:大胆细腻与倾情执着

《诗经》年处的时代,对恋爱、婚姻的限制并不严格。很多诗篇都体现出大胆、直白地追求爱情的特点。从《周礼・媒氏》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在恋爱进程中,可以自由地择偶和同居。《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男女自由恋爱的诗篇,无论是如《邶风・静女》《卫风・桑中》描写幽期约会的,还是如《郑风・摔兮》《王风・君子阳阳》描写同歌同舞、别后相思的,都反映了《诗经》所处社会的现实,犹如一幅幅爱情风俗画, 真实地展示了我国古代淳朴无邪、自然健康的民风,维妙维肖地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纯真感情。

《诗经》所处的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困乏,但是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丰富多彩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也有很多诗篇表现了一种含蓄温婉的美。采用一种温文尔雅的方式来表现人们内心细腻真挚的情感。如《郑风・出其东门》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纯洁专注的爱情,以含蓄的手法表现了城门外女子貌美的样子,用“云”“荼”这样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通过这些描写,反衬出作者对于自己心中的那个女子的忠贞,表现了男子的专情与痴情。

《诗经》最著名的《蒹葭》也体现了这一点。其中男子看到心上人,并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爱意,而是“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只是通过自己内心的喜爱,最多是想象自己追求心上女子而没有直白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席慕容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继承了《诗经》的真挚细腻,有着女性独特的纤细视角。如《古乐府》的“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不过相比之下,席慕容的表达方式更加有倾情执着之感,诸如“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类表现生生世世执着之爱的话语,在席慕容的诗中并不少见。席慕容在《错误》一诗中关于爱情的描写,体现了对于爱人的失去而不能忘怀的哀伤,就算能够忘记,也像是一颗钉在心上的钉子,即使拔去,也去不掉印记,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和悲凄,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这种不顾一切,飞蛾扑火般的姿态把对爱情的执着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坚守爱情的态度:忠贞不渝与痴迷执着

对爱情忠贞不渝和痴迷执着,是《诗经》中爱情诗和席慕容的爱情诗很大的一个共同点。不过《诗经》则更体现为忠贞不渝的态度,类似“我心匪石,不可卷也”的句子比比皆是,而席慕容则更倾向于对于爱情的痴迷和执着这一立足点,体现了恋爱中女子的细腻心思。

《诗经》中《王风・大车》对女子誓言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描写,让人如此动容,这种决绝,也让人叹服,就好像汉乐府《上邪》里那个指天为誓,高吟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女子,那决绝又单薄的身影将永远印在泛黄的古籍中,倾诉着千年前的爱恋。又如《邶风・柏舟》对爱情的描写,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郑风・东门》表达了一个男子情有独钟而矢志不渝的忠贞之恋。虽然东门外美女“如云”“如茶”,诗中男子不为所动,不被诱惑,依然执着、坚定地爱着家中那位共度患难、同甘共苦的荆妻。《唐风・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此诗“言寡妇感时节而生哀思,次由哀思而至墓地悼念,由墓而归,夜寝哀之情”。最后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对爱情忠贞的描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雎鸠,就是一种十分忠贞的鸟,一只死去另外一只绝不独活。这里虽没有明说爱情忠贞之意,但是字里行间已经体现。

席慕容的诗中也体现了此类爱情观,描述青年男女对心上人的坚定与对爱情的执着。再如其《抉择》对爱情执着描写,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痴迷,为了与爱人相聚,哪怕一瞬间,也是有意义的。

席慕容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想要回到那个二十岁。如《千年的愿望》中“总希望/二十岁的那个月夜/能再回来/

再重新活那么一次”。“在这样的月夜,很多忘不了的时刻都会回来,这样的一轮满月,一直不断地在我的生命里出现,在每个忘不了的时刻。”那个二十岁的月夜是多么的迷人、难忘,那段感情是一辈子都不能割舍的情怀。“今夜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发/忽然记起了山路上/少年的你/是不是还在等我/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四、捍卫爱情的态度:为爱反抗与勇敢放手

爱情并不一定总是美好的,或者不一定一直是美好的。很有可能美好的开始却迎来了令人神伤的结局。对待失恋,《诗经》中的女子和席慕容笔下的女子的反应是不大相同的。《诗经》中的女子更体现一种决绝、自立,或者是为爱反抗。而席慕容的诗中失恋后则大部分表现为黯然神伤,或者勇敢放手。如《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几句话,体现了一个女子内心的自立自强与反抗精神:“你当初信誓旦旦,现在却又把我抛弃,还不自己悔过,既然不悔过就算了吧!那就这样吧!”女子决绝离去的背影,给多少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邶风・谷风》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对于爱情,即使失去也不想放手的心理,而且她的字里行间多少带些反抗精神,不是完完全全的逆来顺受,她对于丈夫喜新厌旧的鄙弃,对于新妇将占她的位置的不满,是人性的真体现。

席慕容诗中则出现了失去爱情,但只是漠然伤心的句子。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对于男主人公的不满。席慕容一直坚持着这样的爱情观、幸福观,这种爱情观对于现代人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五、结语

诗经中的爱情诗和席慕容的爱情诗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当然也有不同,二者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研究。诗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宝藏,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之一,它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后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利用她的精华,席慕容的爱情诗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通过对于诗经爱情诗的爱情观和席慕容的爱情观的简单比较,我们可以从中看见其中的继承与发展。通过这样的比较与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经爱情观的内涵,并加以发展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史诗[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1-48.

[2]陈梓权,郭培忠,郭精锐.中国古代爱情诗歌评论[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

[3]尹建章,萧月贤.诗经名篇详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4]曾巧燕.诗经时代的爱情文化[D].百度文库,2009.

[5]席慕容.七里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6]席慕容.无怨的青春[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席慕容的诗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七里香》;时间;意象

在席慕蓉出版的所有诗集中,《七里香》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从出版层面考量,它作为诗人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较为成功地建立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不仅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新诗大门,也为席慕蓉本人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从诗歌收录情况角度分析,它的诗篇涵盖面较广,基本内括了近年来众多学者的席诗研究方向,无论是古典情怀的继承,生命悲剧底蕴的揭示,还是爱情的讴歌与赞美,都尽数囊括其中,是席慕蓉诗歌价值研究的典型代表。事实上,《七里香》的价值并不只是体现在受众群或爱情诗的层面,它在时间书写的成就也同样不容忽视,而在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瞬时的描摹以及时间意象的运用方面,《七里香》都向我们展示了它别样的魅力。

一、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

前世今生的概念在现代诗中并不多见,一者它背离了当下的发展环境,缺少科学的现实意义;二者它所需的故事结构性太强,往往掩盖诗歌本身的文辞表达与意境的建构;三者它与新诗发展立足于现实与本我的主流相去甚远。种种原因,都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概念对于诗歌的渗透。但客观而言,前世今生的概念并非缺少相应的价值,正如《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对这一概念的延伸与应用。在诗集《七里香》中,席慕蓉则通过对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加深了爱情诗的悲剧意蕴,也揭示了爱情悲剧一定的普遍性。在诗歌《一棵开花的树》中有这样的语句“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诗句中一共有三种形象,“我”,“你”与“佛”。“佛”即是联结前世与今生的媒介,在佛的帮助下,女主人公完成了由“人”到“树”的转换,经历了“轮回”。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普通人不可能活五百年,因而这里与今生相对应的前世就有了不确定性,即很可能包含着另外多个前世,这样的模糊性既缩小了故事架构,又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多次时空轮回中,主人公一直在请求佛达成她的心愿“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而当她终于如愿盼到今生时,却得到了“你终于无视地走过”的悲剧结局。可以说,这样的时空处理很好地拉长了主人公等候的时间距离,不是几十年的青春年华,而是虔心向佛的五百年和化作一棵树后经历的岁月,从而大大加深了结局爱情幻灭的悲剧意蕴。自然,《七里香》中还有其他模式的时空轮回,例如在诗歌《古相思曲》中,角色与角色之间就出现了断层现象,即在时间的轮回转换中,角色不再持续统一,而是发生了改变。“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诗句中的“弹箜篌的女子”与现实中的“我”之间也许有一些相似性,但其本质已然不同。继承下来的是故事情节,即“相同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唱着同样的歌”以抒发自己的“思君”之情。这也就阐述了爱情悲剧的普遍性,无论时空怎样轮回,相似的爱情悲剧不会消失,只会不断地上演。此外,席诗中的时空轮回也带有一定的历史性,为诗歌本身带来了古典意蕴。

二、瞬时的描摹

与时空轮回不同,瞬时与永恒一直是诗人们反复歌咏的对象。“谁也不可能持久无极地把鲜美、可爱的生命永远地紧紧攥在手中”,正因为生命有限,人生短促,所以诗人们多用年华逝去,岁月无痕来表达一种对自身渺小的感慨或抒发自己一生无为的悲哀。也因为如此,诗歌中有关时间的描摹大多具有消极意义,“时间”扮演着一种“敌人”的身份。而席慕蓉则从这种宿命的悲哀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瞬间之美。在《七里香》中,诗人一直在表达对生命际遇的感激与珍惜之情,在诗人眼中,短促的人生虽无法摆脱却足以超越,我们却大可“把握生命中每一次美丽的瞬间从而努力使之成为永恒”。诗歌《抉择》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于瞬间的超价认知:“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地老去”,我们很难从中找到诗人的不满或是悲哀,她把相遇和别离看做是“上帝所作的一首诗”,对一切充满感激,对瞬时美好的珍惜完全掩盖了对“缓缓老去”的宿命的凄凉,在诗人看来,这一个瞬间的价值已远远超过剩下来的平庸的人生的全部。再如诗歌《夏日午后》中,“极愿/如庞贝的命运/将一切最美的瞬间烧熔/含泪成为永恒的模子/好能一次次地/在千万年间/重复地/重复地/重复地/嵌进你我的心中”,诗人所盼望的并不是整个生命历程的一帆风顺或者绚烂缤纷,而是对于美的瞬间的记忆与珍藏,可见诗人对于瞬时的价值态度。事实上,《七里香》中对于瞬时的描摹往往是具体化的,例如诗歌《暮色》中,瞬时是“在一个年轻的夜里/听过一首歌/清冽缠绵/如山风拂过百合”,诗歌《青春之二》中,瞬时是“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从山坡上朝他缓缓走来/林外阳光炫目/而她的衣裙如此洁白”,在诗人笔下,这些瞬时都带有往昔回忆的色彩,大多是对过去的某个瞬间的再现,在那些瞬间之中,一首歌的旋律可以是“山风拂过百合”般的清冽,阳光是炫目的,衣裙是洁白的,所有的可见可听的景观都带有不可复制的动人之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瞬时并不都是美的,正如同世间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一样,瞬时描摹中若没有绝望的部分,倒显得诗人有些刻意了。席慕蓉在诗歌《悟》中写道:“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在回首时/也不过/恍如一梦”,流泪的爱情自然是让人痛苦的一个瞬间,而诗人认为它“也不过恍如一梦”,可见诗人对于痛苦瞬间的包容与忍让。

三、时间意象的运用

诗歌中的时间书写离不开时间意象的运用,“流水”则是最为普遍的时间意象,古书有云“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可见,早在古代“流水”就已经被用作时间的喻体。在席慕蓉的诗集《七里香》中,“流水”意象同样被广泛应用。诗歌《时光的河流》中有这样的描述“可是/我至爱的/你没有听见吗/是什么从我们床前/悄悄地流过”“从我们床前流过的/是时光的河吗”,诗人以河喻时光,在睡梦中听见流水的声音,担忧着时间就这样流逝,担忧着与至爱之人终将分离,将形象虚无的时间具体为河流,同时赋予它声音,不仅是对古诗河流喻岁月的继承,更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青春之一》中席慕蓉则选用了“发黄的扉页”这一时间意象,“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诗人把匆匆而过粗糙的青春比作一本太仓促的书,而发黄的扉页显然是时间流逝后的具体表现形式,与青春是书的比喻相契合,

十分恰当地将青春远去的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流露出诗人对于短促的青春的一种惋惜与悲伤。此外,《七里香》中还较多地运用了“白发”这一意象,诗歌《邂逅》中有“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上一句的“白发”与下一句的“岁月”是相对的,思念的时光中“你”逐渐衰老,而岁月流逝中,“我”的手也变得愈发憔悴,“白发”同样是时间流逝的具化展现;而诗歌《晓镜》中则有“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长/而/早生的白发/又泄露了/我的悲伤”,夜晚因为诗人的失眠而愈发漫长,而早生的白发又暗示着诗人手中流失的岁月与光阴,给“我”的悲伤曾添了一层沧桑的意蕴;诗歌《新娘》中有“在白发时重温那起帆的岛/将没有人能记得你的一切/像我能记得的那么多那么好”,这是一首新娘的自白诗,新娘要求丈夫趁着青春年少珍惜她并爱她,而诗中的“白发”则喻指两人年老之后,代指时间的消散,三首诗歌都用“白发”来揭示岁月的流逝,用意象使得时间更加地可感化,从而较容易地把读者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事实上,诸如“流水”“白发”的意象在朦胧诗或是其他现代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都非常地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七里香》中的时间意象缺少研究意义。时间是抽象的事物,不可看,不可摸,流水的意象使它有了流动的形状和消逝的声音,“白发”和“发黄的扉页”的意象使它有了沧桑的颜色,让时间具体化,可感化。单从时间意象角度而言,这样的《七里香》的确缺少发声的力量,但定格于时间的轮回和瞬时描写的基础之上,时间意象就成为了《七里香》的时间书写中相当重要并占有一定分量的部分,与前面两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书写系统,从而具有了更多的价值。

在时间书写方面,席慕蓉无疑不是最为出色的诗人,而《七里香》也绝非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说,诗人对于时间的轮回,定格与具体化的把握是十分到位的。在诗集《七里香》中,几乎每一首诗都有着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有着时间的印痕,我们甚至可以说,时间就是诗篇的主要线索,在时间的轮回中,爱情的画轴缓缓打开;在瞬时的定格中,生命之美展露无遗;在时间意象的推动下,青春,乡愁由淡及浓。诗人把她眼中那灿烂而美丽的爱与生命放置在几千年漫长岁月的流转中,放在朝与暮几十个小时的黑白切换中,也放在时间锦布上的某一个突现的过去,某一个需要珍惜的现在,某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中。的确,席诗中缺少大环境大背景下的空间景观,使诗歌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缺少了一定的伸展性,但在时间书写的架构中,诗歌的魅力却无穷延伸开来,一种柔和温婉的美涤荡其中,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成果(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席慕容的诗集范文第3篇

1、席慕蓉古乐府所表达的感情:每一次爱恋都是一次心碎的过程,愿幸福的继续幸福,孤单的不再孤单。

2、席慕容,女,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代表作品有《记忆广场》、《成长的痕迹》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席慕容的诗集范文第4篇

今天不只是失去了两节数学课,而是失去了一天的学习机会。

不再像高一高二那样轻松了,现在的自己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坐在课桌前,奈何身体条件不允许呢?别人都在奋斗,你却在休息?

“唉。”叹了口气,站起来准备回房间复习功课,哪怕只有一分钟能学习也是好的。

席慕容有首诗叫《画展》:我知道/凡是美丽的/总不肯/也不会/为谁停留/所以/我把/我的爱情和忧伤/挂在墙上/展览/并且/出售。

我想我应该改成“我把/我的时间和生命/挂在墙上/展览/并且出售”会更加适合我。

人们总说形容高三应该是用歇斯底里,所以从高一高二起我便对高三时候的老师充满恐惧,幻想着他们老用试卷把我们累死的过程,可是现在才觉悟,最大的痛苦不是他,而是自己对自己的恐惧。即使没有老师,没有试卷,你也会不停的学习,做题。因为你终于意识到了你自己所要担负的梦想是多么大的重量。

“一会吃些皮蛋瘦肉粥,然后把药吃了就去睡吧!”爸爸坐在电视前面,明亮的灯光下我竟然看不清他的表情,投在他脸上的阴影似乎代替了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我累了,乏了,不想也不愿再去猜。

我往门口走去,“好。”接着快速上了楼梯。其实我知道的,我明白自己辛苦努力的同时,父母想叫我去休息,但是却又阻止不了的难过。

我的身体很差。稍微迟睡就会头疼胃疼或者一系列并发症,所以就算再怎么努力,别人再如何学习到12点,我在10:30前必须乖乖上床睡觉。

“喝口水,别太累了!一会儿下来吃点心。”妈妈端着开水出现在我房间里,打断了我游离的思绪。妈妈当然知道,我的胃差的连牛奶都喝不了!

青春/如同一场/盛大而华丽的戏/我们有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悲哀。

这是席慕容对于青春的描绘,可是我更喜欢她的《窗外的青春》没有那样的决绝,更多的是唯美的叹息,我们的青春在学习中成为祭奠,这难道该觉得悲哀吗?

许久都没有写过文章了,上次是何时我已记不得了,唯一有一次比赛也推拒了,这次或许是实在忍受不了手中的笔被搁置太久,终于还是控制不住的无病一番。

手上的《席慕容诗集》被换成了历史书,《李清照和她的情花词》被地理书代替,厚厚的《山海经》被放下,选择拿起了练习。一切转变的太过迅速,老师说:“这些等你高考考完慢慢看,来得及。”是啊,来得及,当然来得及。可是灵魂却等不了太久了……

星期一:数学周考;星期三:文理综周考;星期四:英语周考;星期五:语文周考。

时间表爆满,我看着左边的练习和右边的诗集,咬着牙将手伸向了练习。

席慕容的诗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送别诗;模式化;岑参

一、形式的模式化

西方学者往往从结构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范型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尽管比较机械,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启发。比如,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欧文教授在他的《初唐诗》中评论初唐的宫廷诗,认为:“结构的各种惯例在宫廷诗制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其基本结构叫做‘三部式’,由破题、描写式的展开和反应三部分组成。”[1]莫励锋先生做了更为细致的翻译:“首先是开头部分,通常是两句诗介绍背景。接着是可延伸的中间部分,由描写对偶句组成,最后部分是诗歌的旨意,或是某种使前面的描写顿生光彩的结论,有时结尾两句仅描写事件的结束。”[2]欧文教授还套用这种三部式的结构来分析唐代的送别诗,“唐代送别诗的许多惯例产生于680至710年的30年间。三部式在这类诗中十分明显。”[3]以所谓的三部式来概括初盛唐的送别诗,显然有削足适履之弊,但若考察岑参的送别诗则不失一种较为恰当的方法。

(一)三部式。即开篇点明送别之情;中间部分申述题中的意思;结尾抒分别之情。在一首律诗中,即首联破题,或说明离别的原因;或将出发点与目的地相对举;或设想旅程的艰难。颔联与颈联通常描写眼前景及与离别情绪相关的景物;或设想路途之景物及所到之地之景物。尾联抒情,依所送之人的不同,或勉之以事业成功,期之以遂意如愿;或叙羡慕;或加劝勉。

如《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赞府赴选(得归字)》:

西亭系五马,为送故人归。客舍草新出,关门花欲飞。

到来逢岁酒,却去换春衣。吏部应相待,如君才调稀。

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原因是送王奇光赴吏部之选。“西亭”是虢州的送客亭。“五马”的典故最早出于《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因此“五马”为太守美称。颔联和颈联点明了送别的季节是春初,并且描写了送别友人赴选之地潼关门的景色。尾联安慰鼓励友人不要因为落选而伤感。“送人赴选,满篇春色可喜,结二语增人信心,实则殊未必然,才调稀而落选者大有人在。”[4]

另外一首押“长”字韵的送别诗与此诗非常相似。《送李司谏归京(得长字)》:

别酒为谁香,春官驳正郎。醉经秦树远,梦怯汉川长。

雨过风过黑,云开日脚黄。知君解起草,蚤去入文昌。

这首诗是送友人仕宦之作。首联“别酒为谁香,春官驳正郎”与上一首“红亭酒瓮香,白面绣衣郎”极其相似,并且都出现“酒”意象。点明是为礼部尚书郎李司谏而送别。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所经之地秦树蜀山与汉水的沿途风景。尾联是送李司谏早去尚书省任郎官,饱含祝福勉励之意。把这两首诗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不仅是典型的三部式,而且其韵脚相同、意象极为相似。充分地体现了岑参探题分韵送别诗的模式化倾向。正如斯蒂芬欧文在《盛唐诗》所言“送别诗的中间对句通常描写眼前与离别情绪相关的特殊景物。但还有更自由的方式,如探究在场诸人的情绪,细致说明旅行原因,或推测未来的情况。少数习惯性的并置开始出现,如在律诗的第三联以酒与歌或离别诗相对。”[5]

(二)两部式。即一首律诗,分前后四句,截为两半。往往前四句写送人之时目前景致,引发送别之意;后四句言送别之情、别后相思。或前四句写所送之人之处境,交待分别之由;后四句表现分离意趣。

如《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

双凫出未央,千里过河阳。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

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

这首诗是送宇文舍人出为元城县令所作。前四句写送别友人时的景色,引起送别之意。用了“双凫”的典故,用双凫来比喻县令。并点明了送别的原由,是从卫河行舟赴任。并且说明了宇文舍人曾为近臣的处境以及行役时的状况。后四句用河南的县花和潼关的杨柳来暗示所到之处对县令宇文舍人的期待,以及诗人对友人的别后思念和对友人仕宦的鼓励和劝勉。

《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得时字)》:

驷马应花枝,人人夹路窥。离心且莫问,春早自应知。

不谓青云客,犹思紫禁时。别君能几日,看取鬂成丝。

此诗是诗人在稠桑驿遇到同僚严武时所作。“严武为河南尹,岑参在虢州南池迎候未至,而于稠桑驿相逢喜甚,话及昔日供职左右省联接之旧情,不可复得矣。严武宜亦有作,今无存矣。”[6]诗的前四句写了送人之时的春季的景致,引发送别之情。后四句对严武位居高官为国事操劳表示倾慕和赞许。

可见,岑参的探题分韵送别诗在构思甚至语句上都出现了极为相似的情景,因而也影响到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许是因为迎来送往的场面太多,而且多是官场的应酬,因而缺乏真情实感,这就使得一些诗歌在艺术上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当诗人以相似的语言惯性地套用这一结构时,让人感到诗歌仿佛被支解后又贴上一二三四的标签,完全丧失了诗的整体浑融性。除了在结构上有“三部式”、“两部式”的模式化倾向外,岑参的探题分韵送别诗在内容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倾向。

二、内容的模式化

元代杨载《诗法家数·赠别》从法度和技巧的角度对送别诗内容的模式化倾向做了精炼的概括:“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则写喜别,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如杜公唯待吹嘘送上天之说是也。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第一联叙题意起。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咐,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前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要次第。末句要有规警,意味渊永为佳。”[7]一般来说,传统的送别诗内容最多也不超过以下几个方面:送别的时间地点、惜别情怀、别后相思、路上景物时令、设想目的地的情形、对对方的赞扬。

岑参的这类送别诗在诗中大量写景。“送别诗,这一类诗在唐诗中比重较大。送别诗中含有景物指向,这一景观必为行人到达之地的特殊景观。……故在送别诗中,应描写行人至所的风景,这差不多成了送别诗的模式,对行人至所风物的描写不仅使诗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也会使诗歌带上浓郁的地方气息,有了不同风格的呈现。”[8]早期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一个最显著的缺点就是将毫不相关的各种景物拼凑在诗句中,景物不是有机地组合,而是杂乱地堆砌。而到了岑参这些诗人手里,他们注意到对景物的摄取,注意到把摄取的景物进行组织、剪裁,从而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

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这首诗是诗人居虢州时的送别之作。诗的前两句由远及近写送别的环境。首句写置身红亭中远望所见。虢州四周多山,远远望去,顺山势而上的驿路如挂城头,写得很逼真。“挂”写出山势的高峻,单单选择驿路来写,暗示登程之意。第二句从远望收拢来写送别的宴饮场面,但不写酒酣耳热之时,而写客散饮罢之际,别离即在目前。“雨未收”三字告诉我们,送别的宴会已经很久了,看样子雨下的要更久。一面是遥远漫长的驿路,一面是经久难散的饯别,依依不舍的别情就在这种景物的对照中透露出来。诗的后两句由近及远,是对李判官此行的想象,在这样一个山雨濛濛的秋日,对于即将登程的友人,恐怕更多的应是挽留,而诗人却将笔锋一转,勾画出汾水的秋景:汾水之上的秋天,当时还是汉时的景象吧!今日虽已不似汉武帝时那样兴盛,而风土依旧,前程美好,此行好可做一番事业。这两句于人事变迁的慨叹之中颇含有慰勉之情。这首送别诗以送别的具体地点红亭为中心,由近及远,构造出一个烟雨濛濛的送别环境,在这种容易产生缠绵难舍之情的氛围中,却又由近及远,让思绪驰骋千年之前,千里之外,借以点出“使赴晋绛”。前后两层看去纯为景物描写,而送别之情自在其中。

另外,岑参的探题分韵送别诗还可以看出盛大的宴席送别场面,“盖唐人送别多置别宴,而同时同地酬赠诗显然亦为社交集会的产品。”[9]典型的有《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杯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戌花深马去迟。

寄声报尔山翁道,今日河南胜昔时。

这首诗为虢州刺史王奇光设宴席为送河南尹严武赴长水而作,在这样盛大的宴会饯别场合下,文士们必须探题分韵赋诗,岑参得时字。首联营造了歌舞升平的宴集场面,歌妓们演奏各种乐器,丝竹杂奏,并且诱劝客人饯饮,觥筹交错的盛大宴会场景。颔联点明了虢州刺史王奇光为地主设饯筵者,他设宴送别严武,宾客们通宵欢宴到天明,安坐勿辞也。颈联和尾联描写了虢州弘农升平的景象,宾客皆醉,严武醉似山翁。并赞美了河南之盛。

从此诗可见当时宴集饯别蔚然成风,在这种隆重的宴饯仪式下,诗人们必探题分韵赋诗,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合格的诗篇,诗人们需要有一定的操作规范可循,因此必须储存一套可供容易仿效或临时套用的模式。能否即兴赋诗,也就成了衡量诗人才思的标准。“根据久已建立的宴会传统,在这种场合里最后成诗的朝臣要罚一定数量的酒。虽然这种处罚实际上十分温和,但受罚者肯定会因诗思迟钝而相当难堪。宫廷出游记录的确指出了最先成诗与最后成诗的人。因此,为能够承命迅速而写成雅致的诗篇而设立了一笔奖赏。而要做到迅速制作,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储存大量合适的惯例,及采用一种编排这种惯例的现成形式。”[10]可见,在这样的宴饯仪式下的群体性诗歌创作,其最基本的规则是限时和限韵。

君臣间的大型宴集饯别,文士、朝臣间的中小型送别仪式屡见不鲜。在送别这种隆重而特殊的场合,诗人们不禁要做诗赠别,何况唐代是个诗的国度。在这样的集体创作场合下,诗人们“群居相切磋”,相互提高诗技,使送别诗充分显示了其“可以群”的社会交际功能,充分发挥了其合群团结、协和关系的作用。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在不断加强的过程中,担负了以诗代笺的通讯叙旧功能,并且发挥了即席而赋、因事而成的礼仪应酬作用。送别场合实际上也成了激发诗人才情,锻炼诗人才力的绝佳时机。面对隆重的宴饯送别仪式,文士必探题分韵的场合,学士朝臣们往往面对应制或应诏的特殊创作,这就需要有一种容易仿效或临时套用的模式。于是集体送别诗的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形成了“有式可套、有迹可寻”的模式化倾向,这种倾向在初盛唐已初露端倪,这为中晚唐送别诗创作走向模式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宇文所安 著 贾晋华 译.初唐诗[m].三联书店 ,2004,p8

[2]莫砺锋.唐宋诗论稿[m].辽海出版社,2001

[3][美]宇文所安 著 贾晋华 .初唐诗[m].三联书店 ,2004,p228

[4]刘开扬 笺注.岑参诗集编年笺注[c].巴蜀书社,1995,p484

[5][美]宇文所安 著 贾晋华 译. 盛唐诗[m].三联书店, 2004,p229

[6]刘开扬 笺注.岑参诗集编年笺注[c].巴蜀书社,1995,p452

[7][清]何文焕 辑.历代诗话(下)[c].中华书局,1981,p734

[8]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中华书局 ,2006,p59

相关期刊更多

广西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江西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厅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