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席慕容的爱情诗

席慕容的爱情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席慕容的爱情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席慕容的爱情诗

席慕容的爱情诗范文第1篇

在那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那一棵开花的树》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自己又何尝不想也化作一棵树,长在心上人必经的路旁,开满企盼的鲜花,请他走近细听我等待的热情。然而,情难舍,人难留,而当他终于无视地走过,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啊!哪个怀春的少女没有偷偷写过爱情诗呢?可只有人家席慕容才能把爱情诠释得这么美,这么真,这么深,这么切,这么痛!淋漓尽致,无与伦比!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假如你我的相遇,可以重新安排/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假如,一天/我终于能将你忘记/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将你一笔抹去 。” 席慕容的《错误》写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痛苦和无奈!相爱不如不爱,不爱却又偏偏相爱,偏偏相爱却又不能相爱!又无法找出原稿将你一笔抹去,怎不令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既然不能相爱,那就把爱深藏在心底吧,“ 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长 /而早生的白发/又泄露了我的悲伤”!星转斗移,物是人非,你的无情让人心寒,一曲《悲歌》更是痴心人无声的控诉:“今生 将不再见你/只为 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 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

时光的流水缓缓地地滑过,多愁善感的诗人席慕容不由得发出了这样深深的感慨:“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么/却锁不住爱和忧伤/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零/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但诗人又是豁达和睿智的,她深深地明白:“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 世界 仍然是一个/温柔的等待着我成熟的果园/ 天 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 ”……优美空灵的语言是席慕容美丽的外衣,而豁达深邃的思想又是席慕容闪光的灵魂,浪漫忧伤,又带着些许禅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梦如幻,令人如醉如痴……席慕容骨子深处散发的睿智与深情让她的诗歌充满了感恩与灵性,生活中小小的细节总能触动她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诗化成一节音符,灵性成一段文字,如清歌一曲,弹着清丽的旋律,闪着耀眼的波光,带着对爱情的追求、年华的惆怅和绵绵的清愁,流淌到你我的心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席慕容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写得也不少,而且情难自抑,犹如悬崖瀑布,奔腾飞跃,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无论身在何处,每每走进这类诗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都可谓一泻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一首《乡愁》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在心头萦绕:“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容的爱情诗范文第2篇

2011年10月末,席慕蓉在上海宣传她的第七本诗集《以诗之名》,台湾和大陆同步发行。这距离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出版恰好30年。

68岁的席慕蓉黑衣黑裤,配粉色丝巾,老派得体。宣传新书之余,她还做了一场题为“诗教我的事”讲座。讲座尚未开始,大厅内都坐满了,多为年轻人,甚至还有一群穿校服的高中生搬着凳子挤进来。坐在嘈杂的青春面前,席慕蓉沉默不语。

席慕蓉在开场白里说,她的本行是绘画,但无论绘画还是写诗,幼年时光对她的影响至为深远。

从大陆到香港再到台湾,她的童年颠沛流离;她是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其实是“穆伦”的谐译,她的家乡变换隐没。“我生在乱世,因为战乱,父母就随便让我读书,我永远是一个站在外面的插班生。这个让我终身带有自卑感,我的自卑感现在好一点,但还是会跑出来。(因为)这个自卑感,我以为我不如人,而且我明明就是不如人。”

写诗因为寂寞

席慕蓉的诗歌生涯始于初中二年级,老师带他们念《古诗十九首》。“我真的觉得这个诗对我来说很亲切,亲切得让我想在日记本上写一些东西。”

1981年,席慕蓉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席氏旋风,销量惊人,被称为台湾现代诗史中的“席慕蓉现象”。第二年她又出版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形式不同但同样延续了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席慕蓉虽因诗歌成名,却并不以此为生。她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

“我写诗只是因为寂寞”,纷乱的时代让年少的席慕蓉过早地体会到了忧愁,“我觉得生命本质里面有一个人,那个人是不是叫席慕蓉都不一定,有那么一个人在我的身体里面教我怎么走下来。所以,这是诗在带领我”。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这首《无悔的青春》是席慕蓉早期诗歌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像诸如此类有关“爱情”、“成长”、“青春”的主题在她的诗歌里无处不在,同时也成为大陆年轻人深深为其吸引的理由。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陆,继汪国真之后,席慕蓉的诗和散文迅速成为一个流行文化符号,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如今,68岁的席慕蓉再写诗,青春远去,爱情寂寥,唯有时光和记忆可供挥霍。《以诗之名》里收录的多为她2005年之后写就的作品。同名诗作《以诗之名》这样写:

以诗之名,重履斯地/以沙沙作响的跫音逐步深入/好将洞穴里沉睡着的昨日/(那所有的百般不舍的昨日啊!)/轻―轻―唤―醒/是的,一切都已是过去了的过去/(为什么还让我如此痴迷?)/以诗之名,我们重塑记忆/在溪流的两岸,我与你相遇之处/毕竟,有人曾经深深地爱过/或许是你/或许只是我自己,而已

婚后的情诗

《以诗之名》里有多首诗是席慕蓉写给已过世的先生的。“我的诗很多是一种回望,对时间错过的追悔。我们整整的一生不断地错过,我只有在别后方知,原来我错过的不是只有我的青春,我错过的是我唯一仅有的、整整的一生。”

有人问席慕蓉:有时候按写诗的年份来看,你已经结婚了,怎么还在写情诗?席慕蓉回答:“我爱了一个人才跟他结婚。我跟他立了一个婚约,我要跟他活一辈子,甘心情愿,但这并不表示,我跟他结婚之后就会突然间变成一个罐头,从今天开始跟过往一切分离。我的人还是原来的人,我的身体、我的记忆,所有的生活都是跟着我在走。我的意思是,为什么我的先生没有在乎我写情诗,反而是外面人都很在乎?”

席慕蓉与先生刘海北相识于比利时。当年的两个台湾留学生,一个学油画,一个学物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席慕蓉却因为“整个男生宿舍只有他养猫”和“他说话声音好好听”而爱上了刘海北。她说,他是她自己苦苦追求而来的。

如何, 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这首让无数大陆文学少年深情背诵的诗,也正是席慕蓉对刘海北的“苦苦追求”的心情。

多年后,刘海北很礼貌地写下《家有名妻》,他这样谈席慕蓉:“在最初和她交往的时候,发现她最具北国气质―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从心到口是一条平坦笔直的大道,没有一丝拐弯抹角。对我这一个既缺乏经验,而勇气又稍嫌不足的逾龄学生来说,真是最理想的对象。”

席慕蓉幸运地追求到了一位强大的伴侣。他总是包蓉她的多愁善感,也总是她的第一个读者。两人从比利时回台湾后,没有选择繁华的闹市生活。他们在乡下住了整整10年,夫妻俩种了很多槭树,春天时一片葱绿,到了深秋满眼全红。孩子熟睡后,两人便携手散步。

席慕蓉不擅家务,尤其不爱买菜做饭,多数时候一家的膳食总请专人或由丈夫料理。刘海北虽然不懂诗,却给她一贯的尊重和理解:“他晚上看我写诗,看我流泪,然后说你自己写吧,我先睡了。”席慕蓉成名后,常有人打电话到她家,刘海北代接,有那么几次,人家称他为“席先生”,他也不过调侃似的正色道:“鄙姓刘。”

就这样携手,从青葱岁月走到花甲之年。三年前,刘海北因病去世,席慕蓉说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接受:“对我来说时间跟爱情一样,你永远只能追悔。它来的时候你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把握,其实你永远把握不住。我以前追悔年轻时候的爱情,现在追悔40年的婚姻,我怎么没有多爱这个人一点?我当时怎么没有多珍惜这个人一点?!”

原乡之旅

相较于爱情,现在的席慕蓉更愿意谈论她的“原乡”。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1989年,当大陆年轻人正沉浸在席慕蓉写下的有关青春和爱情的浪漫诗歌中时,台湾解除了公教人员不得前往中国大陆的禁令。席慕蓉搭上飞机,转了火车,又坐吉普,终于站在了父亲的草原上―她的朋友将此称为“疯狂”或者“诡异”的原乡之旅。随后的二十多年,席慕蓉不断在蒙古高原间探寻行走,故乡的面貌,终于渐渐清晰起来。

2011年的春天,她写出了《英雄哲别》、《锁儿罕・失剌》,与去年完成的《英雄噶尔丹》一起,放进《以诗之名》的诗集里,成为书中的第九辑,篇名定为《英雄组曲》。

她专心阅读800年蒙古帝国历史,试图找寻历史中的种种巧合,一改以往“没有任何计划,感觉到了就写”的状态,开始有计划地写作。“我已经知道内容和结构怎么写了,就写英雄木华黎。从他的父亲写起。”

68岁了,继爱情之后,席慕蓉试图在诗歌里找到故乡。“诗在我年少孤独的时候,给了我一个能够健康活下来的拯救,诗也在生命的中途给了我很多安静的时刻,让我可以整理自己的生命。诗现在教我的事是,试试看,也许历史可以在诗里重新活起来。”

这样写诗算不算一种转型?席慕蓉回答说:“心底的爱是一样的。”

尹丽川:《与时尚同居》让我与社会终于有了关系

本报特约记者 曹语凡 发自北京

最近这六年,诗人尹丽川的身份是导演。与口碑不错的《公园》《牛郎织女》相比,她的新作《与时尚同居》堪称“多灾多难”:宣传时,两大主演周渝民和徐若双双缺席,尹丽川一人孤身撑场;全国公映当日,本来该发往全国各地的拷贝全被弄丢。尹丽川坦言以前的生活没有太多挫折,她一直以为自己很聪明―但在面对电影这个行当时,她给整得没了脾气。

拍完电影去文身

尹丽川想拍电影,缘于雷奥?卡拉克斯的《新桥恋人》:“看了那部片子,我直接决定去法国学电影。”那时尹丽川才二十几岁,上大学,正是蓉易被绝望爱情打动的年纪,她评价“卡拉克斯是一个脆弱的天才”。1996年,尹丽川去了法国,在ESEC电影学校学习纪录片。1999年,回到北京的尹丽川开始写诗,与电影唯一的接触只是偶尔写点电影评论。

尹丽川一直在写诗。2000年前后,她以“下半身”诗歌团体的主力成员身份出现,她被称为“自由作家”或“美女诗人”。她的诗歌合辑名字颇为暧昧,叫做《再舒服一些》: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呢/嗯 再舒服一些嘛/再温柔一点再泼辣一点再知识分子一点再民间一点/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她的小说处女作《》讲述一群失业青年在超市疯狂拿东西,一整箱啤酒、一床大棉被……

回首那段人生,尹丽川说就是冲着“挑衅”二字去的。她那时的生活多半与凌晨或夜晚的酒吧和边缘人物有关。2004年,她与“魔岩三杰”之一的何勇结婚。一个是中国摇滚乐团的一号人物,一个是张扬“凶悍”的前卫女诗人,这样的两个人突然结婚,圈内很多朋友把这场婚姻当作“笑话”谈论,他俩却非常认真。四个月后,双方发现婚姻难忍无趣且只会束缚对方手脚。尹丽川恢复单身。

当尹丽川认为诗歌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时候,她想到了电影和影像。“2005年秋天,一个叫罗拉的制片人打电话给我,问我想不想拍一部电影。其时我刚从拉萨回来,这就是机缘成熟吧。”

2006年,尹丽川连续执导了两部文艺片《公园》和《牛郎织女》,均取得不错口碑:《公园》荣获当年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电影奖项,后者曾在戛纳参与“导演双周”竞赛单元。这一次掌镜的《与时尚同居》则是一部商业片,讲述了一帮“草台班子”在创业打拼的过程中实现梦想的故事。周渝民扮演的杂志副主编,才华横溢且非常正太,被上司耍手段解雇后,成了一个“一谈钱就开始谈理想”的落泊男精英。他召集了一帮被失败附体的衰人,组成了一个看似乌合之众的新团队,最终实现了各自的梦想。故事虽然发生在时尚圈里,却仅仅是借了它的外壳―剥开来,里面包的是一个青春励志故事。

电影拍完后,尹丽川跑去文身,在左胳膊上弄了一片很大的花形图案。她说,以前想文身,一直不敢,拍完《与时尚同居》后狠狠心做了,既是一种释放,也算给自己的慰劳。

一个平常的励志故事

和写作相比,尹丽川说自己“更满足于做电影导演”:“写作常常是比较单向度的倾诉,完成后自己心里会有不可避免的空洞感,可电影不同,它是非常双向的经验,尤其是当完成它的时候,不管是作为创作者的满足,还是记住了那瓶都不知谁在我最声嘶力竭的时候递给我的矿泉水,都能把心填得特别满。”

尹丽川开始拍电影时,很多当年读过“下半身”诗歌的文艺青年充满期待。在他们看来,尹丽川做导演,很可能成为像法国的苏菲・玛索那样受影迷喜爱的实力派:除了自编自导,必要时她还能亲自出现在银幕上,秀一秀她的削瘦性感,秀一秀她的文艺范儿,也许还会像当初挑衅文坛那样挑衅一下电影界。

但从《公园》开始,很多人就奇怪地发现,她的文字大胆前卫,塑造了许多青春叛逆的边缘人物,但她拍的电影里却都是普通人的角色,情节也非常温情。《公园》讲父女感情,《牛郎织女》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扑朔迷离的感情故事,《与时尚同居》则更是一个平常的励志故事。

为什么如此不同?尹丽川解释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的电影是为普通观众拍的,目前还做不到既能满足文艺青年朋友的胃口,又能让普通观众喜欢”。尹丽川强调她想拍“能和人情感沟通的电影,能给人温暖光明的电影”。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在电影里有这种美好时,她说:“自己需要,所以将心比心。其实很多残酷的电影,本质上也是要给人温暖的。”

“我自己也很想被励志”

时代周报:这部电影叫《与时尚同居》,但是你又讲了一个励志故事?

尹丽川: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名字是投资方定的,他们希望做一个以时尚杂志为背景的片子。但除此以外,故事人物都是我们自主创意的。名字就沿用下来了。我自己也很想被励志啊!励志片是一种成熟类型片,但在中国似乎很少有人做,我就很想做一部有欢笑有眼泪有温暖的片子。

时代周报:你也是编剧,为什么想到要写媒体圈的人?

尹丽川:因为自己有所了解吧,有不少朋友是做时尚杂志或文化娱乐类杂志的。去描绘他们其实挺挑战的,因为他们看得太多,大多都很尖刻,哈哈。

时代周报:据说周渝民与徐若的激吻戏删了?

尹丽川:没删,搁在字幕后,当彩蛋了。这片子是群戏,重点是讲一个团队如何实现梦想以及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情义。爱情只是添彩部分,不该强调。

时代周报:煤老板的儿子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就是富二代,有爹可拼。但在这部电影里,你把这个角色安排得好正面。

尹丽川:因为不想脸谱化,加上我自己也见过特别单纯可爱、讲情义的富二代啊!所以我想塑造一个没心没肺,但很哥儿们义气的形象。结果,几乎所有人都非常喜欢这个煤老板的儿子。

时代周报:你拍电影差不多六年了,最困难的是什么?

尹丽川:拍电影六年,感想是,我终于跟这个社会、这个人世有关系了。我接触到了形形的、从前没机会感受的人和事。其实具体拍摄起来都挺困难的,但回头一想又都挺有趣的。最困难的是……有许多我力所不能及的事。

时代周报:你理解的好电影是什么样的?

尹丽川:好电影是能够反复观看的电影,像好书一样,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我喜欢的电影太多了,几乎大师的片都看过,他们给予了我心灵的影响。我自己要做的,是符合自己的人性、符合自己所处时代的当代感、以及符合自己文化背景的电影。

席慕容的爱情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席慕容 散文 选材 “真”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席慕容的诗歌溢满忧伤,但她的散文却让我们领略到了与她的诗歌不一样的风味。那对生活的描述,对生命的慨叹,心灵的诉说,独到的见解,无处不透露着一个“真”字。尤其在选材上,更是严格地遵循着真实的原则,让人为她真实的笔触所深深感动,并引起心灵的共鸣。

很多人写文章,里面都会出现一个“我”,那个“我”有时是作者本人,而更多时候却只是一个与作者毫不相干的假想“我”。但看了席幕容的那么多散文,我发现她的散文里面的“我”就是她自己,她一直用真实的笔触记叙着自己平凡的生活。

熟悉席幕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诗人,很多时候,她诗人的名气远远盖过她画家的身份。她为什么那么爱写诗并且写得那么好呢?席幕容在《夏天的日记》这篇散文中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亚弦说:‘世界上唯一能对抗时间的,对我来说,大概只有诗了。’所以我要这样说:‘能够与错误和忧伤对抗的,在这世界上,恐怕也只有诗了。’”原来,只是因为生活在尘世中的席幕容心中有太多的忧伤和无法躲避的错误,如果她想要与忧伤和错误抗衡,就必须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武器。而诗,就是席幕容搜寻到的最好的武器。正如她自己所说:“和狂热的理想相比,诗就如同一些安静而又美丽的短短的梦,是我能从这尘世中抽身而出的唯一途径。”

以上文字所说的就是席幕容写诗的目的,不为盈利,不为扬名,只为宣泄内心的悲喜,只为寻找一种普通的抗击错误与忧伤的武器。从席幕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这种真实的风格:不虚构,不妄言,把自己写诗的原因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她的许多散文都是这样,所选择的素材都是在描写她内心对诗的情意与感悟。我想,这种抒发真实情感的话语应该是使她的散文融入读者心中的最关键原因。

作为一个画家,席幕容生命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作画。因此,在她的文章中,几乎随处可见与作画有关的文字,如《四季》里的“冬雪”篇:

丈夫去实验室的时候,她就坐在长窗前画画,猫就安静地坐在窗台上陪着她。有很多时候,她都只是拿着画笔,凝视着窗外,那灰沉的天空下,正是她几年以前梦寐以求的布鲁塞尔。

忙完家庭的琐事之后,作为画家的席幕容做得最多的就是拿起画笔,描摹自己所想到与看到的美景。而且,作为画家,当看到一些极致的美时,她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想画的渴望。

在席幕容的作品中,她还真实地表露了自己对画画的感受:

在平日,画画与教画是我的工作,是我与这人间接触的工具。所以我不断地想要求进步,想要求更好与更深的表现,想要得到别人的了解,想要成为这社会的一部分,想要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些证据,我确实是想做到这些的。虽然以我的能力,我也许一辈子都做不到,但是,我确实是尽我的力在做了,而且,朋友们对我的种种要求和鞭策我都很认真地接受,也都很感激。

席幕容育有一儿一女,女儿慈儿,儿子凯儿。作为一个母亲,她和世界上所有的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浓厚的爱,席幕容把这种爱挖掘出来,让它变成一股细流,流淌于她的许多散文之中,让读者总能时时看见她对自己孩子的爱和作为一位母亲的幸福感。

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槭树下的家》里面的一段:

在这些声音里,我也听出了我孩子的声音,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孩子的声音总是特别突出、特别悦耳的。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把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那种剔透蹦跳,因孩子的活泼而幸福的感觉,只有真正身为母亲的人才写得出来。席幕蓉总是愿意把这一种母亲的快乐和幸福感作为自己散文的素材,她一定是想让别人从她的散文中瞥见她的幸福,再让读者从她的幸福中感受到家庭的馨香与温暖。事实上,有了这种真实,谁还不会被她感染呢?

席幕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爱她的丈夫和她所崇敬的姐姐更让她觉得时时享受着幸福,这种幸福让她动于心灵,溢于纸笔,我们在她的许多文章中都能窥见这种幸福。

在所有美好的事物之前,姐姐一直都是我最亲近的启蒙者。有许多首好听的歌都是她教我唱的,有许多好看的书都是她和二姐借给我看的。在成长过程里的一些心结,有一部分竟然也是她来帮我解开的。

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他给我的关怀。

有哥哥或姐姐的人,在看到席幕容的这些散文时,应该会一边微笑一边遐想吧。儿时或者长大后那种被哥哥姐姐操心记挂的场景,也许在一瞬间就会涌入脑海,甚至禁不住两眼泛起泪花。而当看到席幕容静静享受丈夫的关怀时,很多人心中可能还会拥有些许妒忌。之所以会让读者产生这些感觉,是因为席幕容写的都是自己真实的生活,所以才能让读者引起深深的共鸣。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席幕容是内蒙古大草原的女儿,对于大草原,她有一种厚重的故乡情节,故乡大草原在她的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她不允许任何人纂改她的故乡。

这首牧歌原来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调子,当起首那悠长的高音从极弱的感觉慢慢增强的时候,我和孩子们都凝神屏息,仿佛真的置身在大漠的边缘上,听着一个古老的旋律从极远极远的地方在向我们召唤。可是,这样的感觉不过只持续了几个小节而已,然后,音乐一变,各式各样的乐器就都加了进来。有钢琴、小提琴,还有种种我根本分辨不出声音也叫不出名字来的乐器,曲调也变得非常复杂,仔细去听,原来那个主要的旋律还在反复出现,可是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的故乡,我那极单纯极美丽的大漠里的声音整个被淹没了。

可是,我不承认,我不要,我要的是我原来那一首简单的歌。请你们不要碰我的牧歌,不要轻易毁损了一个民族那么多年所传下来的声音。

这就是席幕容的心声,这就是一个深深热爱自己故乡的女子最真的呼喊。

席慕容的爱情诗范文第4篇

今天,给大家介绍许多人都非常喜欢的、席慕容的《盼望》:

其实,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么,再长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看到没有?诗就是一个情字,情越到位,诗越深入人心,你就忘不了,就一辈子能记住那几句。因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亦会找到诗中表达的、同样的感受――像《盼望》中诗人定格的那“一瞬”。细细想来,不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几乎人人都经历过。例如,为什么在《蝶恋花》中思绪万千,激情澎湃:“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莫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他老人家回忆起他与的最后一别,以及离别时的那短短一瞬,甚至是两双眼对视中的几秒!这几秒,包含了多少情、多少爱?这几秒,往往是一生的代价,一生的爱情浓缩呵。故席慕容讲“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是那一瞬/我从没要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完全把这一瞬――升华到爱的顶端、沸点。能有这一瞬,人生一世,是不是也满足了?我们知道,有的伴侣,即使相守到老,却始终没迈进这激情一瞬的境界。

再如南宋大诗人陆游,原本与妻子唐琬感情很好,可陆游的母亲不喜欢这个媳妇,强迫他俩离婚。后来,唐琬改嫁,陆游也另外娶了妻子。公元1155年春天,陆游到沈园游玩,又遇到唐琬。她殷勤地招待陆游,彼此心里都很痛苦,真是“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临别时,陆游在当时的沈园墙上以《钗头凤》的词牌题词一首:“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销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从这首词中,谁都会感受到陆游与唐琬的感情至深但无可奈何,爱之切切却生离死别。那分别的期盼,不就是席慕容在本诗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只要“……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尽管是“错错错”、“莫莫莫”,爱得几悲愤壮烈!《钗头凤》中的红酥手唐琬后来为爱陆游忧郁而死,那沈园死前告别的一瞬,就成了诗人与佳人的爱情绝唱!

看来,的《蝶恋花》,陆游的《钗头风》,席慕容的《盼望》,均恰到好处地从生活中抓住了爱情的一瞬,诗情的一瞬,且是真情的一瞬。俄罗斯著名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得好:“真情是构成任何杰出诗人的创作基础与背景。”不论是因物生情,还是因境生情,最重要的还是因人生情,这种主观的本能之情,才能实实在在激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纯洁真情。诸君以为如何?望我们能从上述精品中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下面是我摘录的这次大家寄给我的好诗句,请欣赏:

余热

深入商海四十年/如今笔耕普新篇/平生傲骨骥千里/老当益壮志为先(武汉蔡本忠)

因为彼此残缺

假如世界是条线/你是左端/我是右端/假如世界是个圆/你是左半/我是右半/你有你的位置/我有我的轴心/我们的结合/是因为/彼此残缺(武汉高继林)

爱的余香

把酒倒掉/杯里还有酒的余香/心中的爱情倾覆了/心里还有爱的余香/无数次/想把你忘掉/可我的目光/一触到你的身影/一缕甜蜜的余香/又在心田飘荡(贵州杨世霞)

一定有人撒了谎

离别的岁月里/有思念的伤/分手的原由里/有愤怒在“鼓掌”/美好的回忆里/种满了“仙人掌”/“爱情无价”的记载里/一定有人撒了谎(云南小嫩)

转弯

在回家路上/我想遇见她/于是多转了一段路/多走了几个巷口/许多年后/我才知道为什么她会出现在/那段路的那个巷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我相见/当年的爱情就像那些巷子/每一次疼痛都是无法省略的/转弯(皖凤台县军)

亲情

如一条长长的弹簧/我在这一边/你们在那一边/无论距离有多远/也拉不断你我/相互的挂念(北京刘付云)

这一生,你距我究竞有多远

借着那晚来的风/我分明听到你的呼吸/借着那星光/我分明看见你忧郁的脸/果真隔着的是一道天河吗/我知道天河隐含着一个无穷大的概念/天下所有的雀儿都飞去搭桥/牛郎也难会织女一面/这一生你距我究竟有多远/我不期望回答/我知道没有答案(山东张爱梅)

出外打工

春天,我播下心中的向往/离开家乡/夏天祝福在父亲的烟袋窝里/拔节生长/秋天父母丰收/遥远的故事(宁夏陈新春)

爱的阳光

你每一次的升起/都勾起我的全新记忆/摘下一片金色的阳光/我就在秋天收获着希望(甘肃王建民)

记忆的蝴蝶

我的记忆/早已消失/只剩下模糊的碎片/化成纸的蝴蝶/当春来临/蝴蝶醒来/兰的白的红的紫色……/像朝霞明艳/又似黄昏凄凉(浙江兰宝石)

角度

爱/要选准角度/女人是块冰/需要悄悄溶化/感情清磨时间/需要慢慢培养/对于爱情/除了执著还是执着(四川蒋秀梅)

今夜

为钟情而来/为钟情而去/今夜我要乘那半片月轮/驶进她的眸子/于春水盈盈的小湖之上/做一回青蓑绿笠的渔翁(安徽葛峰民)

我一个人在路上走着

我一个人/在路上走着/我不知道你是在我前面/还是后面/我有时加紧步伐/向前追赶/有时伫足停留/在原地徘徊/然而你/我终究没有遇见(江西小可)

爱情

爱情像一架天平/里面装满了无私和真诚/假如谁注入了虚伪的砝码/他只能收获到苦涩的人生(郑州张耀宗)

生活

为了梦想离开家乡/踏上陌生的土壤/城市的喧嚣把我污染得人模鬼样/面对丑陋灵魂/还得强装欢笑/究竟是我在演绎生活/还是生活在造就我(贵州黄美硬)

无题

花自飘零水自流/忧来忧去为谁愁/试问先生知几许/多少泪水在心头(江苏王文静)

给寻梦女孩阿夏

风尘仆仆的女孩/不要在异乡的三岔路口/没精打采彷徨徘徊/抬起头来望望受伤的雁儿/高高飞翔于天外……/不要长叹爱情已随风飘逝/扬起你一披如瀑的秀发来/将所有的苦闷和伤痛狠狠地甩开――/只要心中还有爱/你仍会得到真诚的关怀(贵州阿文)

没有丑恶之前/――没有门/自从世间有了门/人与人开始陌生/为了遮丑恶/――关门/门里门外/相互思恋、憎恨和追问/只有问心无愧的人/才会昼夜不关/自己的“门”(重庆程虎)

有的人等得心灰/有的人梦得心醉/有的人寻得心累/的有人碰得心碎/问世间/缘为何物/缘 眼看不到手摸不着/是感觉/是默契/缘 仅在一念之间(河北李秋龙)

此祝

进步!

席慕容的爱情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天真;感伤;《纯真博物馆》;叙事视角

《纯真博物馆》是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首部小说。作品叙述了伊斯坦布尔的富家少爷凯末尔在与未婚妻订婚前夕爱上了纯真、充满活力的少女芙颂。两人如胶似漆,在凯末尔的订婚仪式后,芙颂突然消失。凯末尔意识到自己的真爱是芙颂,于是解除婚约,在疯狂寻找了393天后终于找到芙颂,他带着满心欢喜要和心爱的姑娘求婚,这时发现芙颂已经嫁给了怀揣编剧梦想的费利敦。凯末尔依然抑制不住对芙颂的迷恋,所以在未来的八年时间里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去一两次芙颂的家,和芙颂一家人一起吃晚饭,并在这期间收集有关芙颂记忆的一切东西。凯末尔赞助费利敦开电影公司以完成芙颂想要成为电影明星的梦想,但最终因无法忍受芙颂在电影里和别人接吻而泡汤。就在芙颂和费利敦终于要离婚,凯末尔就要和芙颂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发生车祸,芙颂去世了。凯末尔身体恢复后终其一生都在建一个“纯真博物馆”,纪念他和芙颂的爱情,他要让所有参观博物馆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是幸福的。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在《纯真博物馆》中前面82节里一直是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凯末尔的故事,而到最后《幸福》这一节转而换成叙述者即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以第一人称将小说叙述结束。帕慕克是“真实”存在在故事里的人物,他与芙颂跳过舞并倾慕过芙颂。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我”――帕慕克受凯末尔先生之托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至于它是否可信,凯末尔先生说了他觉得“我”是最佳人选,是最能理解他的人。我们发现帕慕克在小说中第一次出场是在第24节《订婚》中,这里的叙述视角是凯末尔,他眼中的帕慕克“二十三岁、不停抽烟的奥尔罕”“我根本不去看那些跳舞的人。但多年后,在筹建博物馆那会儿,我见到的奥尔罕・帕慕克先生告诉我,大概就在那时芙颂和两个人跳了舞。”“而第二个请芙颂跳舞的人,从他那骄傲的语气来看,正是我在帕慕克一家的桌子上刚才与之对视过的奥尔罕先生本人。本书的作者,二十五年后两眼放光地和我说起了那次跳舞的经历。读者若想知道奥尔罕先生和芙颂跳舞时的感受,请去看题为‘幸福’的最后那一节,作者会亲口告诉你们的。”[1]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声音中,本书的“作者”帕慕克忽然和读者打了个照面,而“我”――凯末尔则是他笔下的人物。小说中大量篇幅全是用第一人称叙述,其心理波动、情感体验、每一时每一分的煎熬都是小说中的帕慕克虚构出来的,是小说家的臆想。在第83节《幸福》里奥尔罕和凯末尔有一段对话:

奥尔罕先生说:“我用第一人称单数写书。”

“那是什么意思?”

“凯末尔先生,在书上,您用‘我’来讲述您的故事。我在用您的口吻叙述。这些天,为了把自己放到您的位置上,为了成为您,我费了很大劲。”

“我明白了。”我说,“那么奥尔罕先生,您经历过这样的一次爱情吗?”

“嗯……我们的主题不是我。”说完他沉默了。[2]

这一段对话其实就是在谈小说的创作,凯末尔先生问“您经历过这样的一次爱情吗?”事实上在怀疑让另一个人发出他的声音是否真实可靠,而奥尔罕的回答是“嗯……我们的主题不是我。”对于小说的创作,故事是虚构的,而故事中的情感可以是真实的。现在的小说家明确地告诉读者小说的创作过程的时候,甚至在作品里直接向读者发出声音,如在这部小说的结尾部分,凯末尔问奥尔罕:“在小说的最后直接对读者说话。我有这样的权利吗?您的书什么时候能完成?”[3]

小说中的人物或者说是叙述者直接对读者说话我们已不再陌生。自从1969年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问世以来,小说的创作模式更加开放,小说更关注小说创作本身,注重互文性。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从这个意义上讲,《纯真博物馆》也有元小说的特征。

本书一直使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现的是主人公凯末尔的内心世界。他眼中的爱情和他所看到的世界都是极度个人化的。第一人称有限叙述并不像第三人称全知叙述那样拥有上帝视角可以把握事情的全貌,但是它可以随时袒露叙述者的思想意识、心理变化及对其他人物的看法。对于一部小说来说,决定用谁的声音来讲述故事,小说的进程也就被设定了。《纯真博物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就是想让读者亲近一个角色,让角色自己谈论自己。传统的成长小说中经常使用这一视角,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纯真博物馆》只有用凯末尔的声音来叙述,才能让读者意识到在这所“纯真博物馆”里每一样被收藏的物品蕴涵着收藏者怎样的情感体验,通过物品进入收藏者的心理世界。而这个叙述者也可能无法知道其他人的想法,会误解别人,甚至会误解自己,只能了解局部的真相,甚至有所隐瞒。在《纯真博物馆》中的重要人物芙颂其实就是一个被观察的对象,芙颂是凯末尔魂牵梦绕的情人,凯末尔是带着深切的迷恋之情去看待芙颂。我们可以看到与凯末尔在迈哈迈特公寓的芙颂,与凯末尔共进晚餐时的芙颂,坚持要靠自己的实力拿到驾照的芙颂,可以看到她的表情、笑容、闷闷不乐、发脾气的时候,但是我们无法进入芙颂的内心,只有通过她的动作和说的话去揣测她的内心想法。在《订婚》这一节里,芙颂对凯末尔的未婚妻茜贝尔说:“当我们失去了我们所爱的人,我们不应该在招魂游戏里亵渎他们的名字……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想起他们的物件,比如说即便是一只耳坠,也能够长时间更好地安慰我们。”“如果非常想念一个您爱的人,您会选择哪种方式?是召集朋友过来招他的魂,还是去找一个他的旧物件,比如说一个香烟盒?”[4]在这场订婚晚宴上我们只能揣测芙颂受了极大的心理刺激,第二天就要参加高考的她只能远远地看着这个走进她生命里的男人和别人订婚了,而且这位富家少爷对她撒了谎,从别人那里她知道凯末尔是经常和茜贝尔在公司里的。所以当她不断向茜贝尔说如何去纪念失去的爱人的时候实际上更像是对凯末尔所说的“离别宣言”。然而这样的话语却是非常“凯末尔”的,贯穿整部小说我们并没有发现芙颂对物品的痴恋,她并没有像凯末尔一样一生都在收集物品,只有在小说的最后我们了解到芙颂一直把“耳坠”藏起来故意隐瞒凯末尔,“凯末尔第一次去楚库尔主麻时忘在厕所里的那只耳坠芙颂当晚就看见了,她立刻把这事告诉了杰伊达,为了惩罚凯末尔,她们共同决定让芙颂说‘没看见什么耳坠’。”[5]从这里我们只能看到芙颂是为了有意惩罚凯末尔才要藏起耳坠,至于她是否有像凯末尔一样的收藏心理我们无从可知,而芙颂在订婚晚宴上对茜贝尔说的那番话是否是凯末尔按照自己的意愿幻想出来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第一人称叙述的可信性,而正因如此这也是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所在。

二、“天真”与“感伤”的小说创作观

《纯真博物馆》这部小说的叙述视角的选择实际上是奥尔罕・帕慕克在“天真”与“感伤”的小说创作观之间平衡的体现。2009年,奥尔罕・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结集为《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在这里帕慕克谈到席勒的那篇《论天真的诗和感伤的诗》的论文对他影响巨大。“天真”即指过分沉迷于自我的情绪和思想的意识形态,实质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思想。感伤主要指反思性,即质疑是否真实。帕慕克的小说创作在“天真”和“感伤”之间徘徊,实际就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平衡。

席勒是与歌德齐名的德国启蒙主义文学家,“天真的”诗或小说实际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思想。浪漫主义诗人把诗定义得很崇高,强调艺术天才、创造的独特性等,把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作品认为是神圣的、崇高的,不可模仿的。“天真的”读者并不会质疑小说的真实性,笛福在出版《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声称该小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来,当他的小说被发现是“谎言”时,他不得不承认其故事的虚构性。 而现代小说则更重视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结构主义则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文学作品的内在组成。八十年代以后,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更是研究文本内部令其支离破碎的因素以及作品语言的运作过程与方式,以破除文学作品上的神秘光环。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运用元小说的创作手法,更是打破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性。以往的现实主义小说试图让小说里的故事描述得像真实发生过的一样,尽管读者对小说的虚构性心知肚明,但也愿意放下这种看法,真诚而天真地去体味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情绪波动,其阅读过程充满着满足感,这也是他们阅读小说的乐趣所在。而元小说的作者不仅没有设法保持和强化这种真实的幻觉,反而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小说中的事件其实都是“虚构”的,是自己杜撰的。不仅如此,元小说家还会把自己如何虚构的手法和技巧统统“暴露”给读者。其实自古希腊始,就有把诗认为是“制作”(making)的概念。“诗人”(poet)首先是一位“制作者”(maker)或工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Poetics)中不厌其烦地讨论构成悲剧的各种机制与成分,如修辞、情节等。

帕慕克说自己在三十年前阅读《论天真的诗和朴素的诗》的时候,也像席勒对歌德发怒一样,“对上一代土耳其小说家们天真幼稚的风格满腹牢骚。他们写起小说来如此轻松,从不担心风格与技巧的各种问题。”[6]帕慕克在年轻的时候对巴尔扎克式天真的小说写法不屑一顾,他说自己的小说创作受到了福克纳、伍尔夫等一批现代作家的影响,帕慕克也一直在追求小说叙述的多样性之路上探索。《我的名字叫红》以有限的多角度第一人称视角叙事的模式,运用不同视角的转换,视角模式以及不同视角叙事的系统性形成了其在叙事中的独特风格。《白色城堡》采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视角。在《雪》中帕慕克使用了万花筒式的视角,大部分内容接近于全知叙述,然后开始使用第三人称有限叙述,最后又用第一人称奥尔罕的叙述结束,叙述角度更是复杂多样。“现在,在经历了三十五年的小说创作历险之后,我愿意继续以身说法,并且努力是说服自己相信,在内心找到了天真小说家和感伤小说家之间的平衡。”[7]《纯真博物馆》一个看似极具现实主义特色的小说却很好地平衡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是虚构的也是真实的,是“天真的”也是“感伤的”。(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2][3][4][5]奥尔罕・帕慕克.《纯真博物馆》,陈竹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

相关期刊更多

江西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厅

广西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