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庄区域规划

村庄区域规划

村庄区域规划

村庄区域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村庄迁并中心村

在我国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维系着传统的村庄结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建设滞后。城乡矛盾日益加剧,城乡差距之大已到了危及社会稳定的边缘。城乡统筹发展在政策与理论研究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村庄空间布局调整是城乡统筹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张北县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基础,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指导下的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方法。

1 概况

1.1 研究区域概况

张北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的坝首之地。地势东、南、西部相对较高,地形从东南向西北由山峦绵延渐变为波状平原。张北县辖7镇11乡,366个行政村,10个街道办事处。县域总面积3820平方公里。县域总人口3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3万人。

1.2 村庄布局现状特征

1.2.1 分散布局为主,集中趋势逐渐显现

张北县现状村庄分布不均衡,且自然村数量众多,将近1200个,总体以传统的分散布局为主,但受地形影响、立地条件、水资源条件、交通指向等因素的影响,已逐步呈现集中的趋势。村庄选址延续了长久以来自然经济影响下对自然条件和交通区位的要求。绝大多数村庄依然散布在乡间原有的水草丰满之地或是交通便利之处。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张北县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逐渐落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由此带来的是村庄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滑,由农业耕作决定的村庄活动圈已经不是村庄布局的决定性力量。在各种纷繁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村庄人口的集中已经成为趋势[1]。

1.2.2 村庄分布与人口分布不相一致,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

村庄空心化是指由于农户纷纷向原村庄外部移居,导致原有的村庄住宅空置,甚至于逐渐废弃坍塌的现象。张北县村庄空心化现象极为明显,农村人口转移的特征主要是向城镇集中。具体表现在:一,教育集中化和学生就业的转移;二,农民通过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等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三,工业的发展使得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进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四,自然条件差、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村庄等移民到城镇里。

1.2.3经济发展对村庄分布的影响愈加明显

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村庄空间布局的主导影响因素在于村庄活动圈和村庄之间的社会联系约束。在现时的村庄空间布局中,这些传统的因素依然在发挥着作用,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对原有乡村经济模式和社会网络的冲击使得这些传统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已经大大降低[1]。由于工业经济已逐步成为张北县主导性的经济力量,农村大多数劳动人口选择离开土地走进镇区附近的工业园区。农民向镇区的工作移动重新影响了其居住选址,使得农民向镇区集聚的现象愈加明显,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对村庄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起到的重要作用。

2城乡统筹发展

从上述张北县村庄分布现状特征来看,不管是人口向城镇地区的集中还是工业向园区的集中,都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逐渐加强。因此,张北县村庄布局必须突破传统的规划方法,立足宏观层面,综合考虑县域总人口和农村人口容量、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才能使村庄体系的建立、中心村的选择、村庄迁并标准的确立更加科学有效,使得城乡关系更加和谐融洽,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

2.1 村庄人口容量

从现状来看,各村均有50%甚至更多的人外出打工,造成了本地和异地的城镇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流动趋势势必加强。因此,村庄人口规模的确定必须考虑区域城镇化的要求,适应村庄人口向城镇转移、村庄人口逐步减少的变化趋势,对规划范围内的村庄人口进行调整,促使村庄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

根据最新调研数据,规划通过自上而下(县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确定农村人口规模)和自下而上(村庄综合增长率等方法)两种方法的结合,预测规划期末农村人口容量为18万,而现状人口30.3万,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势必对村庄调整、村庄发展模式以及村庄公共资源的配置标准带来挑战。

2.2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张北县农村产业大多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在水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传统农业效率低下,收益不高。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耕作模式的转变,现代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而农村产业与城镇产业不再是分别独立的个体,而是息息相关的统一体。通过对张北农村产业基础的分析,结合城镇产业的总体布局,将张北县产业发展划分为四个板块:以物流商贸、特色农业、矿产开发为主的东北部经济发展区;以物流商贸、生态旅游业为主的中南部经济发展区;以特色农业及食品加工业为主的西北部经济发展区和以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及风电业为主的西南部经济发展区四大板块。

2.3 城乡空间布局

强化中心城区和主要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重点建设中心村,积极缩并自然村,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居住点,使村庄布局规划与县城区、中心镇的规划相衔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县域中心城镇――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五级镇村体系和城、镇、村梯次布局。促进农村人口在向城镇集聚的同时向中心村集中,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与共享性。

2.4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农村部分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加快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步伐。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中心城区、(乡)镇、中心村、基层村”分等级设置,从全局与区域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的布局关系,在突出县城中心地位的同时,不断完善县域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动、城乡共享。

3 村庄体系

3.1 村庄体系的建立

张北现状村庄体系还未形成,村庄等级结构不明显,从而造成文化教育等服务设施存在布局分散,规模等级低等情况。

村庄等级的划分则主要依据《镇规划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并考虑区内村庄的实际情况,将村庄划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类。规划为衔接上一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同时为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将区内村镇居民点划分为以下两个等级体系:

(1) 建制镇――中心村――基层村;

(2) 集镇(乡政府驻地)――中心村――基层村。

3.2 中心村的设置

中心村为在一个乡镇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并承担辐射带动周边村庄,为周边村庄提供一定服务的职能的行政村,是除县城和乡镇政府驻地外,吸纳需迁并村庄、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中心村的确定是村庄体系构建的关键,其设置除考虑村庄的交通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现状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各类设施服务半径和农作半径及当地风俗习惯等因素外[2],将县域产业发展在村庄的意向和村庄产业发展潜力纳入参考范畴,并从张北现状出发,突破乡镇行政界限,在整个县域范围内统筹考虑,使中心村的设置更加符合村庄发展的需要。

根据张北县村庄发展具体条件,全县共选取49个行政村作为中心村,占规划调整后村庄总数(142个)的35%。

4 村庄调整撤并

就村庄自身的发展条件而言,经济发达程度、交通和区位条件以及人口规模和现状建设是空间布局调整时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然而,若村庄之间在上述条件较为接近的情况下,人口流向和产业发展潜力对村庄空间布局变化的影响最为强烈,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中村庄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证明了在当前村庄空心化现象下,村庄空间布局的调整必须适应其人口向城镇流动和产业向园区集中的趋势。这可以归结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地域发展的影响。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规划对张北县域行政村实行以下几种调整方式:

4.1 城镇化模式

现状位于县城或城镇(乡)规划区范围之内或附近的村庄,采取城镇化模式,纳入城镇建设区,撤销村委会,改设居委会,与城镇统一规划和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区范围的村庄共67个。近期撤销村建制,以村庄为单位建居委会,远期再按照县城、镇区的具体标准进行建设。而对于少数有条件的村庄,也可一步到位。

4.2 迁并模式

迁并村庄从具体操作模式上分为合并村庄和整体搬迁村庄,涉及到迁并的村庄数量为258个,迁并为101个。

合并村庄:对空间上较接近或已经连成一片的村落聚落进行合并,逐步连成一片,达到合并的目的。对邻近但并未连到一起的村庄,实施相向发展策略,使其向中心聚拢,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入手,逐步实现规模建设、集中建设。

整体搬迁村庄:根据一定地区内现有村庄的发展状况及生存条件,将存在饮水困难、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且存在修建困难的村庄;位置偏远、分散、规模小、环境差的村庄整体迁并到其他村庄(城镇)中。

4.3 保留改造模式

区域位置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能力的村庄,予以保留。规划保留41个行政村。这类村庄应尽快做好村庄改造。村庄改造的重点在于打通乡村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收集、中转堆放点,清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房屋,整理村容村貌,建设村庄防灾设施与公共消防设施等方面。

5 自然村调整

考虑到规划的实施难度,村庄调整撤并必须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既要考虑经济发展条件,也要考虑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渡,不能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从张北县现实出发,行政村的调整可以自然村的调整撤并为实施的前提,循序渐进。

张北县各行政村所辖自然村数量从1到7个不等,而自然村的规模更是相差悬殊,人口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针对现状问题,基于可操作性,规划建议近期在村庄迁并改造过程中,将人口规模在100人以下,户数少于30户的自然条件较差的自然村通过建新民居的方式首先进行合并。对于迁并村庄所辖自然村,可以在迁并后的村庄联合体中心地段或适宜建设的地段统一集中建设新村;而对于保留村庄所辖自然村,可在行政村域范围内重新选址或在村委会所在自然村统一集中建设新村。

6 结语

村庄迁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村庄布局规划在充分考虑地方城乡发展现实情况的同时,也需要有大胆的规划设想和合理的科学依据。本文是在总结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村庄空间布局以及农村发展理论和方法总结出来的成果,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仅仅有科学的规划是不够的,规划最终的目的是实施,当前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只是停留在方式方法的探索上,缺乏对实施过程的跟进和深入研究,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判断一个规划的科学性。希望在此方面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村庄区域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方案,设计

Abstract:

The new rural planning, to new rural planning backer tuen design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ecology a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ies to explore a way to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to be able to reflect the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ning road

Key words: the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project,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靠山屯村隶属沈阳市辽中县杨士岗镇管辖,位于沈阳近郊的大型村庄,距沈阳南站直线仅36公里。位于新民县与沈阳市于红区之间;西临102国道,南侧靠近京沈高速公路;并与高花新区相邻。地处于辽河流域下流,地址平坦,起伏甚微,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属于南温带亚湿润区,属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夏季频雨。

二、现状分析

1、交通

靠山屯村与周围城市县城相距较近,并且西临102国道,南侧直达潘乌线,虽然周围交通发达但仅有一条通往村内的道路,对外交通很不便利,每天仅有两班客车至辽中县城;且村庄内部路况较差。现状交通影响村庄的对外联系,直接制约的村庄的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土地利用现状

村域内地势平坦,居住用地集中分布在村入口一侧,村内路况较差,现有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村庄的西南侧。土地未经过整体规划,现状中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3、资源现状

靠山屯村耕地面积5220亩,鱼池精养面积600亩,粮食生产以水田为主其中水田3950亩,旱田1270亩,并有养殖业,冷棚种植,水果种植。靠山屯村有优良的自然景观资源,自然水域面积44.1公顷,是良好的旅游景观资源。大面积农田种植区是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基础。

三、规划理念及总体构思

1、规划立意:

构想霍华德的城乡结合的田园城市:“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洁净的水与空气、良好的排水、光亮的住房、幽静的庭园;无烟尘骚扰,无棚户之困境;有自由之气氛,具合作之氛围,兼具城乡之美,而无城市之通病、乡村之缺憾”。在设计中我们力求创造一个区别于城镇,能够保持乡村风貌特点并与其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村。摒弃大多数新农村规划中使用的集约土地,让农户搬迁上楼的规划手法,保持村庄院落式的住宅形式,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

2、设计理念

以“生态”为主要的设计理念,规划建设一个现代化生态示范村。首先,以靠山屯村的农业优势产业为依托发展以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工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其次,在其原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生态景观;建设生态社区,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绿色村庄。

2、基本构想:

靠山屯村有良好的水域资源,然而现状中村落的位置并没有与这大片水域面积相联系。在规划中,我们希望把人居环境与这大片水域的良好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但并不是单纯的让村民迁移到水域附近,而是通过整体的空间规划,创造一个适于靠山屯村居住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在形成一个有特色的能有体现生态村落特点的空间形态。用设计的语言表达出村庄的特色与内涵。

在规划中我们基本构想是主要以水域南侧为规划重点部分,南侧除村庄的主体部分外,农田根据使用的性质结合村庄的发展,在整体形态上希望形成逐步向外发散状的形态。而村庄建设部分,依水势而走,空间形态顺应整体村域规划形态。

四、具体规划设计

1、 规划结构

由以上的分析,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的设计思路是“两轴三区多组团”

(1) 两轴:生态景观轴、村庄发展轴

(2)三区:三个生态旅游区――体验农业区、人工湿地区、假日垂钓区

(3)三组团――居住组团、工业组团、公共开放片区

2、规划设计手法

结合靠山屯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靠山屯村的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特色,突出当地的自然及资源优势,创造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活和旅游休憩空间。在整体空间规划和构想中运用以下手法:

(1) 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且满足村庄发展趋势要求。采用象征的手法,村庄的建设部分由生态景观轴与经济发展轴围合而成一片绿叶的形状,并且顺应着水域的走向,象征着村庄的无限生机与蓬勃发展。

(2) 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设计手法。由点成线,线为合成面,最后形成村庄的完整规划形态。点即村庄中重要的道路交汇点也就是两处广场。线则是形成村庄主要形态的主要道路;面则是不同的功能片区。

3、村域规划设计

在整体村域范围内,水域以南的部分的农田以垂钓休闲广场为中心,发散状环环相扣布置。中心为体验式农业区(农家乐及采摘园为主);其次,为观光农业区;最外一圈为生态农业示范区(有机农业)。在规划过程中,不但考虑村域的整体空间形态并且考虑村庄的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村庄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规划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保证村庄的未来发展要求,才达到了规划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

4、建设用地规划设计

(1)广场绿地规划:村庄现状缺少公共活动广场。规划中主要设计两处广场,一是面向村民使用的内部活动广场;另一个是面向观光旅游的垂钓广场。村内的体育休闲广场建在村内历史遗址附近以绿带相隔开,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垂钓广场设计,以螺旋型为主体,成为村域整体规划的构图中心,并在水面上发散状形成几个独立的小岛,作为休闲垂钓岛。

(2)建筑:在设计中,改变村庄现状的行列式布局,并且保持传统的院落式住宅,建筑风格总体统一,局部又加以少量的变化,与水域农田相结合,体现出别有特色的乡村文化特点。

(3)道路规划:道路的规划主要结合村子的空间形态,形成叶脉的形状,主要道路也是两个轴线所对应的部分,两条主要道路的交汇点形成村子的两个重要节点。

五、结语:突出乡村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现下,许多新农村建设中,为了体现“新”字而大拆大建,把新农村单纯理解为向城市生活靠拢,柏油马路,多层住宅,中心广场等,形成了许多前村一面的情况。自然生态和乡土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在规划中应多加考虑地方的建设方向、方式和该地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加以规划建设。通过的现状及村庄特色的实地调研,结合村庄的实际特点而设计出的,有地域性特征的,符合村庄发展的规划。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避免新农村的规划照抄城市样本,应保持乡村特有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洪荣光.基于特色理念的农村布局形态塑造研究―以湖北孝感新农村规划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9

2.王建忠.唐俊.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探索与思考―以衡阳县英南―天星片区新农村规划建设为例.四川建材.2009(2)

村庄区域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村镇规划编制;问题;改进

村镇规划编制一直在我国村镇建设发展过程中一直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然后发展至今,无论是编制内容、还是编制方法,或是编制主体,都不断走向成熟,与我国村镇实际发展状况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村镇规划编制无疑对村镇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根据村镇发展实际情况探究出我国村镇规划编制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以便提出具有可行性、实践性、有效性的改进策略。

目前我国村镇规划编制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编制和镇乡规划编制两方面的内容。我国村庄规划编制有不同地区都有较大的差异。《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试行)》,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引”,对省区村庄规划编制影响较大,但在各地并未形成法规性文件。可以看出,目前各地村庄规划编制愈加注重具体情况,提出“分期实施的安排”的要求。在没有《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的地区,《镇规划编制办法》会提及对村庄建设规划的要求。各个地区镇乡规划编制在编制体系、编制内容等方面与2000年建设部的《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基本一致。编制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或详细规划)。使用范围包括建制镇、集镇和村庄,但中心镇或人口超过一定数量的镇村庄,其相应的规划要求会有所变化;根据区域发展情况的不同,编制成果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无论是村庄规划编制,还是镇乡规划编制,其存在的问题是必然,总体表现为编制标准、编制体系、编制内容、编制实施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1村镇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村镇规划编制标准存在的问题

(1)村镇规模标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对村镇规划实行同一标准。《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按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确定镇村规模,把镇村规划规模化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级;我国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一般按镇村体系层次,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中心镇,―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四级,但这种分级标准很难解释规划的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区别。在村庄规模的划分上仅以人口为判定标准是不全面的。

(2)建设用地标准。现有村镇规划用地标准的适用范围虽覆盖全国的村庄、集镇和县城以外的建制镇,但全国村镇在地域和建设水平上存在差异,致使无论是人均建设用地规模还是建设用地比例均缺乏实际指导意义。按照《村镇规划标准》,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上限为150m2/人,但事实上有的地区远高于或者远低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如果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编制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用地将大为减少,村庄本身缺乏编制规划的内在动力。当然《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中所做的规定:“村庄建设用地宜为90~130 m2/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10~20 m2”是值得借鉴的,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目前,村镇基础设施配置仅考虑了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邮电等工程设施,忽略了村民生活燃料、供热采暖、有线电视等设施的规划配置,致使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规划指导远超出村镇规划规范所涉及的内容。即便村镇规划规范考虑到的内容也仅是原则性意见,其强制性有待加强。以道路交通为例,随着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必要对村镇道路的宽度、等级配置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并加以调整。对公共设施配置标准缺乏从规模等级角度对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进行分类,很少考虑到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问题,公共设施的配置也没有作为强制性指标纳入规划体系。

1.2村镇规划编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1)重镇规划,轻村庄规划。《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没有针对村庄提出有所区别的内容和标准。全国镇规划编制实施情况好于村规划编制实施情况。

(2)重单个村庄的建设规划,轻村庄体系规划。《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没有明确规定镇层面和村层面要解决的内容。实际编制工作往往重视的是镇层面的问题,缺少对村层面规划编制的相关法规指导,并且忽视了村庄体系规划的问题。

1.3村镇规划编制内容存在的问题

(1)缺少村庄分类研究。现有的规划编制内容缺乏对村庄分类的系统研究,无法有针对性地对村庄规划建设进行分类指导。

(2)缺乏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当前村庄规划忽视了农村产业规划研究;村庄自主产业发展的类型比较单一,造成产业发展方向雷同;村庄规划需要在空间资源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对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考虑。

(3)忽视村域土地利用规划。现有的村庄规划忽略了对所有农田、林地、草场、牧场,山林进行整体性规划,以适应机械化耕种要求的现代种植业发展需求。

(4)缺少生态保护规定。《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没有关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而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则应考虑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规划。

1.4村镇规划编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1)编制实施主体不明确。村庄规划的实施主体应是村集体,但由于村民的认识问题,新农村规划涉及的土地权属、土地流转问题难以解决,导致农民对村庄规划的实施持怀疑态度,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2)忽视公共参与实施。以往的村镇规划往往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编制的“见物不见人”的物质规划,忽视了居民的主体性。规划编制者又缺乏对农村的深入了解,规划成果常常不被农民所了解或接受。

2村镇规划编制改进策略分析

2.1重视差异因素,加强分类指导

根据规划对象在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特点,划分规划对象类型,采取不同的规划编制标准。

(1)城市规划区内的镇、乡、村庄规划,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将镇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镇规划,不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乡、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2)“准城市”指已达到设市标准但由于各种原因未批准设市的建制镇和一些人口规模未达到设市标准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达到设市标准的村镇,规划编制应适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3)非城市规划建成区内的镇和乡规划。一般建制镇和乡集镇,编制规划可在现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基础上编制规划成果。建议分成城镇化整理型、迁建型、保留发展型三大类型的村庄,确定规划的编制重点。

2.2明确规划层次,构建编制体系

村镇规划同样需要坚持体系化的基本原理,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编制体系和程序。建制镇、乡集镇在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前要先制定村镇总体规划纲要,作为编制村镇总体规划的依据。普通村庄编制总体规划时可以省略总体规划纲要这一环节。按照行政建制将村镇规划体系划分为县城以下的建制镇、乡、村庄三个层次。特大型建制镇规划参考城市规划编制要求(规划资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其他建制镇(5万人以下)按照镇规划标准执行。乡规划包括乡域总体规划和乡政府驻地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包括村域发展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将村镇规划体系分为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2.3分类规划指标,完善编制内容

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参考200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应当把村镇规划中必然会涉及的指标、要素的内容确定为强制性规划内容,加强我国村镇规划编制中对产业、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指标规定。新的编制办法应该确立一个适用性相对较强的村镇分类指标体系和分类指导规则,为各地开展村镇规划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同时,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把产业、区域公共设施作为村镇规划的重点内容。在城乡统筹思想的指导下,需要解决的是:城乡空间布局的整体化;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城乡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城乡社会事业的均等化;城乡生态环境的优质化;城乡居民就业的公平化;城乡文化生活的健康化。做到产业空间、地域空间、公共设施这三个方面的统筹。另外,尊重地方历史文化和传统,保护乡村自然景观和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保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乡村景观和环境与人类聚居活动紧密相连,要注重保护乡村的景观风貌和生活环境。目前,我国乡村建设片面追求城市化景观,造成传统乡土文化和景观的消失。在今后的村庄规划中要改变目前乡村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现象,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田园文化特色,正确引导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塑造生态平衡的乡村环境,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4注重居民参与,提供切实渠道

应切实履行村镇规划从编制、实施、管理全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群众监督,规划草案阶段、成果报批之前都必须在规划涉及区域进行一定时限的公示,广泛听取农村集体组织和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吸纳到规划方案中,切实保证群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活跃的地区,规划编制人员应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规划的编制,使规划真正具有引导性和可操作性。

村庄区域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村庄规划;建设;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河北省村庄规划建设的背景

河北省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的城镇化率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远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河北省既有大面积的山区和平原广阔的平原,还有具有生态作用的湿地,通过村庄规划建设促进不同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具有更为特殊现实意义。河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技术导则,如《河北省农村新民居规划建设指导意见》、2010年《河北省镇、乡、村规划编制导则》、2012年4月《河北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等,2013年4月《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技术导则》在编中,对我省各地村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各地编制的规划成果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不具有操作性和实施性,难以科学指导村庄建设发展。

2、河北村庄规划与建设存在问题

2.1 村庄分类不明确,导致村庄建设方向不明确

当前村庄规划缺少上位规划科学指导,各地编制村庄规划基本依据县(市)域镇村体系规划、镇(乡)总体规划,而上述规划对村庄建设要求较为笼统,有的对村庄发展类别确定牵强,究其原因主要是规划编制未深入调查农村发展情况或根据长官意志确定村庄布点,最终导致村庄规划时依据不足,村庄建设方向不明确。

2.2 规划内容与深度不够,导致规划流于形式

村庄规划内容与深度一直为规划者探讨的对象,由于受规划水平和要求的影响,各地规划编制成果存在很大差异。有的村庄规划说明书仅十多页,对村庄产业、人口、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住宅建设等内容蜻蜓点水般加以描述,无实质内容,致使规划无法实施;由于规划师不了解当地资源环境、风俗习惯等,有的规划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甚至有的照搬城市模式,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农村,导致农村风貌特色的丧失,容易形成“千村一面”现象。

2.3 注重村庄建设,而忽视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区,有相当部分基层政府将村庄建设当成一项任务,而没有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经济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是经济建设,片面的将建设核心完全投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盲从于农村建设的潮流,使得农村建设难以做到有的放矢,难以实现由“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最终导致新农村建设缺乏经济支撑,各项工作无法有序开展。

2.4 重视新村建设,而忽视村庄的乡土文化传承

由于规划师对村庄调研不深入,难以全面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规划方案往往忽视对村庄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各地在村庄建设时,对村落的乡土文化保护不够,尤其在发展条件较好地区,部分政府为了快速改变农村面貌,往往采取拆老村建新村的模式,抛弃原有道路肌理,易造成乡土文化遗存(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

2.5 村庄规划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度不高

当前,部分地区村庄规划受城市规划思想影响,往往采取大尺度、大空间的公共建筑,与现有村庄建设格格不入,造成设施的浪费。有的规划不重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认为农村为集体土地,用地条件宽松,可以随意建设的错误判断,直接影响规划成果。

3、新形势下对村庄规划和建设的新思考

3.1 上位规划应明确村庄类型,提出村庄发展要求

以县(市)域为单位,科学编制镇村体系规划,以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条件、耕作半径、设施配套、搬迁成本、城镇化能力等因素,附值给予权重,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打分[2],确定村庄发展条件,明确村庄发展类型。按大类可以分为规划布点村庄即永久保留,非规划布点村庄即远期撤并或自然消亡的村庄;按建设类型可分为原址改造型、异地搬迁型、合并提升型、保护修建型等,提出规划布点村庄建设具体要求,村庄有机更新规划设计与建设设想,非布点村庄采取先过渡后搬迁的思路[3],明确整治目标、整治内容。因此,各地应进一步出台村庄布点实施细则,提出村庄建设的具体要求。

3.2 村庄规划应体现农民主体地位,实现农民全过程参与规划编制

农民是村庄组成要素的创建者,是村庄形成其历史特性的行为主体,他们更是规划实施的受益、责任主体,为此村庄规划与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到规划过程中。为此,在新一轮村庄规划中要扬弃传统村庄规划所涉及到的前期调研、方案编制阶段过程的参与方式,应进一步延伸到对整个方案实施及整个过程的参与信息反馈,可通过宣传工作、农民会议、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农民的想法及诉求,通过规划初步方案、方案改善和深化、方案落实公布等过程,邀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参加,通过对方案讲解以及村民意见反馈,真正做到农民在整个规划编制中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而使规划方案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3.3 规划要结合村庄实际,避免急功近利

规划应综合考虑村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土地、产业、人文特色等本底条件,全面分析上位规划相关要求和发展优劣势,确定村庄规划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亟需性、公益性和经济可承受性。

规划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一、要突出村庄空间环境特色,即注重村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建筑风貌和经济结构等元素提取,及协调村庄与周边环境关系;二、要尊重村庄传统布局,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大拆大建。应全面分析村庄原有道路格局、建筑肌理、传统街巷空间、村庄边界,规划设计出村庄整体形态及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避免采用照搬城镇的尺度,避免大“体量”建筑随意布置,避免贪大求洋,造成土地不集约利用;三、要突出促进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也是规划题中之义,规划应建立在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挖掘村庄经济发展特色和经济价值。避免盲目移植外来产业,提高本土特色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四、要突出改善农民生活的目标,应本着完善村民亟需的设施入手,同时考虑设施能否依托区域设施和城市设施,单独建设的经济性和经济承受能力。

3.4规划师应与村庄确立长期的技术指导关系

农村规划作为村庄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发挥着龙头作用和统筹作用。村庄规划中需要能深入了解基层情况、擅长进行行政部门和农村基层沟通的“农村社区规划师”[4]。河北省可以借鉴台北、深圳城市“社区规划师”植根基层、双向沟通的工作模式,培养一批有空间规划和农村营造专业理念和经验、有服务农村精神、对当地环境了解及浓厚地域情感的农村规划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当宣传者、反馈者、协调者,确定与服务村庄有长期技术指导关系。同时,可以加大对各县“市”规划室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担起新农村规划的担子,发挥其熟悉当地人文历史、风俗习惯、建筑肌理,方便与规划对象沟通和技术指导的优势。

3.5 村庄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分布实施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论哪个地区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由于各地村庄建设和发展差异较大,为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分类指导,根据村庄类型和发展条件,明确各类村庄近期建设项目和建设时序,避免大拆大建行为。当前河北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形式,短期内可以改变村庄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但如何才能形成农村环境整洁的长效机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人认为紧靠上级拨款、帮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强村庄的自身发展动力,转变传统的靠“输血”思路,增强“造血”功能,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村庄产业的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对村庄发展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万方.中国新农村规划建设简明实用教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李建伟,李海燕,刘兴昌.层次分析法在迁村并点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4,(9)98-100

[3]毛桂龙,刘扣生.村庄有机更新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5):65-69

村庄区域规划范文第5篇

试论各学科对乡村聚落的研究

藏书老镇区项目设计札记

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研究回顾

徐宿连大叉手传统建筑技艺特色

金其铭对江苏农村聚落地理的研究

社会学视域下的苏南乡村研究

江苏文化遗产解读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南京江宁区金花村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的实践回顾

南京市村庄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

无锡市村庄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

溧阳市村庄环境整治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迫切性

美丽中国:江苏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实践

乡村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

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探索

地理学对江苏乡村研究的溯源与发展思考

快速乡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保护与发展

对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的反思和展望

政府统筹、村民主导的新农村改造规划

“生活圈”视角下的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村·屋·人——常州市乡村人居环境初探

华北村庄环境改善实践——以邢台市为例

苏州西山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

当代语境下的乡村调查—“2012江苏乡村调查”

城乡发展一体化视角下的江苏村庄环境整治研究

基于村庄空间演变内生动力的村庄布点规划探索

论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的本质与系统

法国乡村建设政策与实践——以法兰西岛大区为例

从慢城到慢村——一种美丽乡村发展模式的探讨

镇江乡村物质空间环境的多样性与动态性解析

省域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地区选取方法初探

诗画江南——常州市村庄整治规划之“特色”思考

精心规划建设让城乡差别化互补协调发展

修得起,回得去——浙江省桐庐美丽乡村考察感想

江苏省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模式及经费筹措机制研究

南通市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多样化、宜居化提升方法研究

村庄环境整治中的特色塑造——以南京市佘村为例

小村庄大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江苏实践

太湖流域水网密集地区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村落空间的生长与自我修复——基于溧水诸家村的调查与思考

驿路要冲,圣裔名村——南京市漆桥村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礼社古村落养老旅游开发——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应用

原乡·新生——以无锡阳山镇为例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思路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村庄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村庄整治中的传统特色延续与规划引导——无锡村庄整治规划的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