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金融论文

县域金融论文

县域金融论文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推进县域农行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真正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是目前农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最近我们对农行武宁县支行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也引发了对县域农行如何搞好服务“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思考。

一、武宁县“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武宁县位于江西西北部,地处赣鄂湘三省边陲,全县总面积3507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辖8镇11乡、1个开发区和1个街道办事处。近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和农民人均收入同步提高。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一产业8.42亿元,第二产业16.64亿元,第三产业7.1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6.4:51.4:22.2,结构日趋优化。2007年财政收入2.66亿元,占GDP的8.3%,比上年增长20.7%。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1.75亿元,增长20.7%;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占83%,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亿元,占GDP的46.9%,增长47.5%;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8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9.5%,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增长6.9%。

武宁县域经济具有四大特色:①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钨、锑、大理石、瓷土等,现有法人煤矿12户,钨加工企业2户,锑加工企业2户,大理石厂34户。②小水电资源丰沛。至2007年底,全县共建小型水电站97座,总装机容量6.5万千瓦小时,装机容量在5000千瓦小时的有2座,年发电量达1.3亿度。2008年4月份,九江华宁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又在礼溪镇下坊村开工兴建装机容量3.6万千瓦、年发电量1.11亿度的下坊电站,总投资3.6亿元。③森林丰茂。全县有林地面积373.5万亩,森林覆盖率64.1%,活立木蓄积量达773万立方米,林权改革后,林农护林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林业发展大有前途。④工业园区成果丰硕。武宁县目前建有万福工业园,属省级开发区和省级民营科技园,规划面积2万亩,现已形成节能电器、医药胶囊、矿产化工、玻璃钻石、汽车配件、纺织服装为龙头的六大支柱产业。到2007年底,入园企业达106家,其中投产企业84家;园区工业产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完成工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138%;主营业务收入31亿元,增长39.6%;上缴税收4926.6万元,增长90.7%;企业净利润2.35亿元;劳动用工达1.2万人。此外,武宁县位于庐山西海全国风景名胜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现已成为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县,其旅游业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武宁县农行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行武宁县支行在省、市分行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股份制改革为动力,紧紧抓住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始终把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作为业务工作的重点,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完善健全政策措施,组织运用资金,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城镇一体化建设,强力助推“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为武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重提升。到2008年6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47441万元,比2005年末净增1734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1087万元,其中2006年至2008年6月新放贷款7037万元。特别是2008年以来,武宁县农行加大了有效信贷投放,至6月末已累放新贷款3716万元,其中:法人贷款1850万元,个人贷款1866万元。该行2006年和2007年累计到期贷款4708万元全部收回,收回率均为100%,没有出现新的不良贷款。2007年该行实现各项收入1282万元,其中利息收入541万元、中间业务收入205万元,账面盈余474万元,该行还制定了3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计划2008-2010年净增贷款27400万元。近期,县农行支持“三农”的主要举措是:

一是积极支持优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武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也是各家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重点市场。武宁县农行按照县委、县政府“全民创业”、“工业强县”的战略措施,实行因地制宜,择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优质法人客户提供信贷、结算、汇兑、银行卡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重点支持了AAA级民营企业九江市昂泰药用胶囊公司,使之产、销、利同步提高,成为江西省优秀民营企业。2008年春,县供电公司遭受冰雪灾害损失严重,武宁县农行及时贷款300万元,解决救灾资金困难,使供电公司能及时恢复供电,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好评。

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武宁县农行抓住这个关键,着力从结算、现金供应、信贷服务方面,扶持县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例如,支持船滩镇剿丝厂改制为民营的武宁县凯丽丝业有限公司,年收农民鲜茧25000担,年产优质白丝140吨,产值3000余万元,带动船滩、礼溪、东林、清江四个乡镇的农户种桑养蚕,增加农民年收入达2500万元。又如支持江西晨阳灯业有限公司生产节能灯,取得良好效益,带动工业园区引进节能灯企业12家,人园资金23.83亿元,吸纳农民工1580人,增加农民工年收入2607万元。

三是大力支持新型城镇一体化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定居于城镇,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武宁县农行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拓展住房按揭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业务,仅2008年1-6月就发放个人贷款1137万元,同比增加1026万元,其中,发放住房按揭贷款526万元、个人生产经营贷款502万元、综合消费贷款109万元,帮助农民工定居城镇、建设城镇,从而有助于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四是着力为各类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武宁县农行主动适应和引导县域金融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为各类法人和个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投资理财、电子银行、代收代付、消费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引领县域金融服务升级。仅2007年以来至2008年6月,该行发行金穗卡56249张,销售各类基金、寿险产品2990万元,代收各类电话费、水电费、学杂费等1721万元,代付各类资金333万元,开通电子银行3537户。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使县域广大客户感受到了现代金融服务的快捷方便,巩固了农行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也增加了农行业务收入。

三、对农业银行县域支行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几点思考

1、解放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突破。首先,要增强机遇意识,夺取发展先机。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定,江西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同时,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明了农行改革的方向,全行上下正在推进股份制改革,“三农”金融业务的经营机制必将更加完善,这些都为县域农行业务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内外部环境。农行县域支行必须抓住这些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乘势而上,把业务做强做大,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其次,要增强竞争意识,发挥农行自身优势。随着WTO后过渡期结束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调整,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政策性银行都将进入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农村金融领域的竞争势必更加剧烈。面对这种形势,农行县域支行必须调整发展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网络、资金、产品、社会资源等优势,大力拓展业务,占领和农行地位相称的市场份额,在县域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要增强市场意识,提高农行经营效益。必须消除“支农吃亏论”的想法,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随着建设新农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中部地区县域拥有越来越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旺盛的金融需求,有着金融业务的巨大空间,蕴藏着巨大盼潜在商业价值。如果不率先发掘这一潜在市场,县域农行将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充分分享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无限商机。

2、园地制宜,体制上要有新突破。农行在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特点,构建有利于农行县域支行业务发展的管理机制,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子,做到因行施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县域农行要充分运用好现有县域服务网络资源,深入分析县域机构撤并与续存的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准确把握自己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有差别地设置县域机构网点,对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不合理的,要予以优化调整。要改变把县域机构单纯当作吸存网点的做法,进一步丰富和增强县域机构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类产品的综合性营销平台。在信贷管理体制方面,要适应县域信贷业务特点,推进县域农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对于风险控制水平高、业务市场广阔、有效信贷项目多的县支行,应扩大信贷授权,适当放宽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自,适当下放优质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精简业务流程,加快办贷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建立合理合规的权责机制,在不违背一级法人原则、有利于风险防控的前提下,既要落实信贷风险责任,也要强化正面激励引导,纠正一些领域权、责、利脱节的现象,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开展信贷营销的积极性。

3、不断创新,产品上要有新突破。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既是农行的职能,也是农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县域农行要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三农”,就必须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变化,让他们享受到优质的、个性化的、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这样业务才会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行与客户“双赢”。目前,我省县域金融产品相对短缺,尤其是贷款品种和中间业务品种较为单一,难以完全满足“三农”经济发展需要。为此,县域农行应根据县域客户特点和特定市场需求,加快“三农”金融产品研发,或根据我省县域经济特点对统一制式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保持在县域金融产品领域的领先和主导地位。要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县域中小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农户生产生活消费信贷、提供公共金融配套服务等八个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贷款产品;围绕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保险、基金、同业、个人理财等业务,创新开发中间业务品种。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7-0045-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7.10

一、县域金融监管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对县域金融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起步较晚,对县域金融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从各类文献中我们不难归纳出县域金融的具体特征、范围和功能等。

(一)县域金融内涵的界定、范围和功能

宏观意义上的县域金融由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组成;在主体上,县域金融存在于城市与农村金融之间,既不属于城市金融,也不能简单概括为农村金融;“金融”与“县域经济”相结合,是建立在以行政县域划分为基础之上的[1-3]。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也逐渐超越了原有的县级领域,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资金融通,实现良好的资源配置,但我国的金融体系仍无法去掉其行政区划的特色。因此,本文认为,以行政区划角度来研究“县域金融”更为准确。

我国县域金融中除了原有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等四家正规金融组织之外,新生的村镇银行、额贷款公司实力有限,还没能在广大县域区域站稳脚跟[4]。然而,有许多学者持相反意见。近年来,伴随县域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不断降低,在原有四类银行基础之上,以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主的新兴农村金融主体已改变了县域金融体系的原有格局,并逐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5]。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明显,新型合作金融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规范下,也逐渐扩大了县域金融监管的范围。

县域作为工、农经济的交汇点,发挥农村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县域金融发展都远远落后于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县域金融的发展也没有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与我国县域金融监管不力是分不开的[6]。

(二)金融监管的内涵和目标

目前学界对县域金融监管的研究并没有农村金融中独立出来。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即为金融监管。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管旨在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实施的检查、督促以及日常管理,并以此维持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政府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交易的行为主体进行的各种限制,是政府进行的市场规制行为;还有人扩大了金融监管的界限,主张金融监管除了金融监管机构对单个、传统的金融机构或业务进行监管之外,还要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业务进行监管,以有效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7-8]。

金融监管的目标一般意义上在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风险,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具体意义上在于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促进和保证整个金融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县域金融监管的目标则定位于维护县域金融市场的稳定,保障县域金融市场安全,促进金融真正起到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保证县域经济主体的金融发展权,特别是处于金融权益保护末端的农民金融权益保护。

(三)其他相关理论

不完全信息理论。信息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金融市场上信息是完整的,则资金盈余者信任,资金投入后的预期效益,能够使双方达成共识,这就为投资者收回成本以及预期收益提供保障,这是理想状态下的运作模式。然而,实践表明,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市场,由此产生了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9]。为了防止各种风险的发生,只有通过引入政府监管这一准公共产品,以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和安全。

不完全竞争理论。除了不完全信息之外,金融市场还普遍存在着不完全竞争或者垄断现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决定其不完全适用自由竞争规则。对待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政府按照法定标准设置了一定高度的门槛,金融监管机关对其进入条件进行审核,达不到相应标准的则不能成立金融机构。然而,金融市场还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各类金融主体在自由竞争过程中容易演变成为垄断,还会给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风险[10]。因此,只有引入金融监管机制,才能够防止这种风险的发生。

二、县域金融监管存在问题的研究

(一)县域监管主体体系不健全

作为县域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金融,由于一直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其监管主体不明确,这种主体上的缺位导致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主要依赖于被监管者的自律,游离于监管之外,作为自身的监管主体并没有发挥自律的监管作用[11]。县域农村金融的风险控制主体供应不足,在监管主体不足的情况下应加强自律建设,“三驾马车”监管职能未充分实施,多元化监管依然存在[12]。我国金融监管主体分离不利于形成监管合力,同时风险控制主体缺位,使监管难以全面有效[13]。

针对我国县域金融监管主体制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统一监管是各国进行金融监管的趋势,在我国县域展开统一金融监管模式试点,设立县域金融监管委员会,对县域金融进行统一监管。县域金融监管委员会作为县域金融监管的主体,主要职能在于保障县域金融市场秩序稳定,维护广大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发展权。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理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逐步推进,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县域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成功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国民经济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金融政策作为县域企业融资的重要政策保证,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同时也为重庆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布局中,以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和潼南县四个地方作为“一小时经济圈”的主要研究区县,以万州区、丰都县和开县三个地方为主要研究的“渝东北翼”和黔江区和彭水县为主要研究区县的“渝东南翼”,研究其各自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当下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关键阶段,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这一宏伟目标,是一个高水平、高标准和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这些要求需要我们县域层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和都市化以更好的协调整个重庆市经济的繁荣高速发展和各地区经济的总体增长。而这上面所提到的成功实现离不开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区县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同时县域经济又具有十分典型的地方特色,因此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这些特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也更应当把发展本区县特色经济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一)文献回顾

 

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研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之研究都相对较少。且在对这方面的所有研究领域中又大多是关于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关系研究,所以较之本文的一个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点就是本文既研究了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又研究了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作用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卓国庆(2008)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按照公共财政取向支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他强调按照公共财政的取向支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但未对公共金融的价值取向做阐述,而且价值取向问题是一个客观问题,其影响是共同的,在研究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时不具有差别研究的作用。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政权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其发展壮大有赖于高效便捷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姬伐柯·2008),他主要是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以及相关的县域经济、公共财政、货币政策等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指导,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制度基础。刘家凯、杨若召(2008)结合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的共同作用研究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怎样有效的促进财政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首次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作为一个共同作用作为研究。

 

另外在他之后,其他省份也相继出现有关于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类文章。郭翔宇(2004),将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县域经济的发展的实践探索和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很好地基础,本文将继续研究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来研究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以重庆市为例。杨花英(2010)是以海南为例对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主要是通过财政金融政策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县域经济,这一点与本文的研究十分相像。前者可以作为东部发达地区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极好的素材,后者可以作为西南地区等落后地区财政金融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典例,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研究财政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以重庆市为例,是结合西南地区的区域特点和重庆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的。

 

(二)研究假说

 

通过对重庆市“一圈两翼”中以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和潼南县四个地方作为“一小时经济圈”的主要研究区县,以万州区、丰都县和开县三个地方为主要研究的“渝东北翼”和以黔江区和彭水县为主要研究区县的“渝东南翼”九个区县进行实证研究。将这九个区县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状况与财政金融政策相结合以及其他因素的总和对GDP的影响,并从这九个区县经济发展与财政金融政策中总结出财政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总结出并发现规律。

 

重庆作为西南片区的重点建设城市和直辖市之一,有着其十分突出的地方特色。在重庆市的38个区县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财政金融政策的共同作用对各区县经济的增长起最主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一些地区财政政策作用表现更明显,在另一些地区金融政策表现更明显,但总之财政金融的共同作用对经济的增长起最主要作用,且影响都是同向递增的。在探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九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状况,并以这九个地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规律加以借鉴并运用于重庆市其他各区县,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结合起来找出一条促进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0~2011)。并从重庆市38个区县中选取了渝中区、渝北区、荣昌县、潼南县、万州区、丰都县、开县、黔江和彭水九个区县,选取年限是2000~2011(因2012年各地区统计数据还未统计结束)12年各自的GDP、FIN、SAV、AGR和INV 5个经济指标,其中部分地区的部分数据来自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本文一共选取了540(>30)个数据,因此属于大样本数据,符合选取数据的科学性原则。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分析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并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对象并总结规律。

 

(2)变量说明(单位均是亿元)。1)自变量:FIN、SAV、AGR、INV。2)因变量:GDP。

 

(3)变量的处理。由于重庆市统计年鉴和地方政府报告的数据所保留位数不统一,我们在选取数据时统一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且在选取后的数据进行检查时,都会保证数据的R-squared尽量无限接近于1,几乎所有的检验数据结果都会在介于0.8~0.9之间,与此同时保证所选取数据的Prob(F-statistic)小于0.01.

 

四、实证研究

 

(一)经济模型的建立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本文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时主要是研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GDP的影响,同时横向选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对比变量研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对GDP增长的方向和程度。满足以下关系式: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常数量、财政、金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即:GDP=a+bFIN+cSAV+dAGR+eINV

 

两边同时取对数得:ln Y=b ln FIN+c ln SAV +d ln AGR +e ln INV

 

(其中Y:国民生产总值GDP,FIN:财政收入,SAV:金融存款余额,AGR:农业,收入INV:固定资产投资,a:影响GDP的所有常量的和,b:财政收入系数,c:金融存款余额系数,d:农业收入系数,f:固定资产投资系数)

 

另外,财政有收支两个方面、金融也有收支两个方面的内容。本论文主要从财政的收和金融的收层面进行研究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大小在本论文中换算成经济指标即财政收入的多少,金融政策的作用大小也是通过量化金融收入的形式来研究的。所以本文的财政金融政策的研究就转化到财政金融等量化上的研究中去。

 

(二)数据的检验

 

(解释:这些都是对这九个地区2000~2012年所取各数据的variable值的检验,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其值都是有效且正确的。)

 

(三)结果分析

 

(1)图表分析

 

1)九个区县GDP纵向比较分析

 

图1

 

(图1通过对这九个区县GDP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荣昌县、潼南县、丰都县、开县、黔江区和彭水县从2000~2011年GDP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很缓慢。而渝中区、渝北区和万州区这三个地方GDP的上升比较明显,且渝中区由于地方原因在2005年突然GDOP上升。但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都不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九个区县财政收入(FIN)纵向比较分析

 

图2

 

(图2通过对九个区县财政收入的纵向分析,可以看出从2000~2006各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但从2007~2011,由于2006年的统筹城乡计划实施后这些地方财政收入得到显著上升,其中渝北区变现更加显著。这说明结合区县当地的实际情况,财政政策的有力实施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总量,且财政政策对他们的影响是一致同向正相关关系。)

 

3)九个区县金融存款余额(SAV)纵向比较分析

 

图3

 

(从图3可以看出金融存款余额从2000~2007各区县都呈上升趋势,但到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转折有所下降,但2009年得到回升,且从2009~2011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且金融政策对渝中区和渝北区这两个地方影响更加明显。)

 

(2)线性分析(以万州区为例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收入对GDP的影响)

 

图4

 

(横轴表示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存款余额和农业收入。纵轴表示GDP,在相同的时间年段内,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稳定的推动作用,两者结合共同作用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由于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故,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对县域经济的增长不起决定性影响。)

 

(3)数据的代入

 

通过数据的代入,观察规律可以看出:

 

1)当经济指标因为突然原因而发生下降变化时,软件EQUATION计算得出其前的系数就为负数。2)当经济指标逐渐变少,且不断趋近于0时,其前的系数也将变为0。3)财政政策系数a介于大于0,且介于0~1之间,前提是在环境不发生重大改变时。4)金融存款余额系数b大于0,且介于0~2之间,前提是在环境不发生重大改变时。5)农业收入系数d和固定资产投资系数e其变化是相当不稳定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财政收入系数和金融存款余额系数都在相对确定和稳定的范围内,故其影响与经济增长的方向是一致的,且其最主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收入系数和固定资产投资系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农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是相对较小的。

 

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作为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公共财政和国家金融价值取向,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金融)政策工具,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县级政府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内容。2006年以前,由于金融机构树立了“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和主动性的支持并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6年后,统筹城乡战略的提出,国家开始更加注重区域发展中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金融机构开始发挥其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和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开始重视信贷制度的完善过程同时也间接地为财政政策提供支撑和帮助。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借助财政政策支持来发展并壮大县域经济。此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直接决定着县级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保障能力,雄厚的财政实力又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

 

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财政与金融(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由如下机制和模式: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金融政策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与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从而刺激县域经济的增长和扩大。

 

(2)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金融政策的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来保持适度的经济的增长。

 

(3)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金融政策的配合作用。各区县可以通过刺激需求与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在尽可能地避免通过膨胀的同时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总之,运用稳健财政政策保证适度经济增长,运用稳健金融政策保证适度货币供应既利于遏制通货紧缩的趋势,又可以避免通货膨胀死灰复燃,来保持并促进县域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模式就是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配合使用,这样既可以克服财政政策自身的不利因素,又可以完善金融政策自身的限制因素。虽然不同的区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机制和模式以及区域特征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按照这样一种机制和模式进行的。一方面,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起推动且是主要推动作用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财政政策作用力度越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另一方面,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且是主要推动作用的,在一定范围内,金融政策实施越好,县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好。此外,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者的协调配合作用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加健康、平衡、快速地。

 

六、研究结论及其展望

 

(1)研究结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统筹城乡的区域计划,有利于更好地缩短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全面小康这一宏伟目标。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而且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不仅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当两者配合作用时对县域经济的增长作用更加明显。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时起关键性作用的,且其影响是同向正比的关系。结合九个区县各自当地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在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力度上是不同的而且其对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偏向程度也是不同的。

 

比如相对比较发达的渝北区与相对比较落后的潼南县,它们同是一小时经济圈的区域规划城市,但两者经济的发展对财政金融政策的依赖程度却大不同。在促进渝北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政策起着最关键性地作用,但财政政策依然起着关键性作用。对潼南县而言,则是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配合促进当地县域经济的增长。但是,不同的区县财政金融政策对其经济的发展影响具体程度是不同的。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重庆市其他28个区县。

 

(2)研究展望。以往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总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又滋生了更多的经济膨胀和持续混乱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或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金融政策可以帮助区县一定程度上扫清这些障碍并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平衡和快速发展。甚至在某些情境下,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两者共同的作用会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未来社会经济会更加高速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会越来越多,而且也会随着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而更加的复杂多变。所以,了解并运用好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的配合使用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常重要。只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不断实践和与不断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和思想相结合,县域经济才会更加的发展和发达。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辟和发展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来,使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具有特色和稳定性。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存贷款;FIR;泰尔指数;差异分解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204-04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县域工业化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而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支持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银监会降低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包括村镇银行、小型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多项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以及商业性和外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县域金融市场。这一举措促进了江苏县域金融的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江苏省共有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3 078个,从业人员4.3万人,资产总额达14 614亿元。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组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16个,从业人员2 778人,资产总额521亿元。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若干改革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等更多财产权利,这些都需要县域金融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然而,现阶段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县域金融发展差异显著,而且各区域内的各县金融发展也有差异增大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域金融的适度竞争,也在一定范围阻碍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或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问题,以往学者们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过研究。赵伟、马瑞永(2006)依据泰尔指数分析了1978―2001年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证明在总体差异中,区域间贡献远高于区域内贡献,而东部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大,提出应着重降低区域间金融增长差异[1]。车冰清、朱传耿等(2010)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52个县运用主成分函数计算综合指数,指出江苏省在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明显的梯度特性,并提出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2]。黄惠春、褚保金(2011)运用Panzar-Rosse模型,对江苏省37个县在2005年前后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度进行测算,指出经济发达地区,竞争度提升使得集中度下降,而欠发达地区,竞争度提升集中度依然上升[3]。张月飞、张伦(2011)运用DEA模型,对浙江省县域金融支农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农贷款的效率与金融要素投入有关,县域金融对三农支持倾斜政策所产生的效率较为显著[4]。周月书(2012)运用面板数据分析,对江苏省51个县的农村银行业结构进行测度,比较了苏南、苏中、苏北的农村小企业信贷获得性,得出结论: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银行业竞争程度高,但农村小企业信贷可获得性较低[5]。成春林等(2013)采用泰尔指数对江苏省2001―2011年各地区金融发展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6]。周丽丽等(2014)采用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区域金融发展速度进行经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差异每降低1%,其金融发展差异缩小8.79%[7]。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测定,以及测度金融发展差异,针对县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泰尔指数模型,对江苏省48个县分三大区域进行金融存贷款差异和FIR差异的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泰尔指数分解方法

(一)指标选取

鉴于江苏省县域金融数据的连续性和可得性,本文选取2002―2012年的各县及县级市的金融和经济的相关指标。由于所选样本时间段内,铜山县、吴江市、通州市、盐都县、江都市、宿豫县等6县先后划为徐州市、苏州市、南通市、盐城市、扬州市、宿迁市的各区,因此,本文未将这6县包括其中,仅包括现有48个县进行计算。按照江苏省地理和行政区划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下辖13个县,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下辖12个县,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下辖23个县,总计48个县。

衡量县域金融发展的指标选取两种。第一,选取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之和(以下简称存贷款),用来反映县域金融发展总规模。第二,选取“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national Ratio-FIR)衡量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其定义为金融资产价值与实物资产价值之比,用于反映金融深化的程度。以往文献在计算FIR指标时多采用M2与GDP的比值,或用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与贷款余额之和与GDP的比值进行计算。本文对FIR的计算公式进行调整,采用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来计算FIR值,侧重于分析贷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

(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

泰尔指数(Theil index)又称锡尔指数、赛尔指数,是由泰尔(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提出来的,广泛应用于衡量经济差异的一种方法,是广义熵指数的特殊形式。该指数在考察差异性的同时,能够把总体差异分解为组检差异和组内差异。

利用泰尔指数可分解的特点,结合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划分,设s、m、n下标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Ts、Tm、Tn分别表示由存贷款参与计算的三个区域的泰尔指数,则有以下公式:

(1)

(2)

(3)

上式中,Yj表示每个区域内的各县GDP与48个县GDP总和的比值,Ys、Ym、Yn分别表示三个区域各自的GDP总和与48个县GDP总和的比值。∑S表示对于苏南区域各县的对应指标求和,有YS=∑SYj,同理Ym=∑mYj,Yn=∑nYjRj表示三个区域内的各县存贷款额与48个县存贷款额总和的比值,Rs、Rm、Rn分别表示三个区域各自的GDP总和与48个县GDP总和的比值。同理有RS=∑SRj,Rm=∑mRj,Rn=∑nRjRj

(4)

(5)

(6)

式(4)表示以GDP加权计算的区域内泰尔指数。式(5)为区域间的泰尔指数。由于泰尔指数具有可分解性,则式(6)为总泰尔指数,即总差异为区域间差异与区域内差异之和。基于泰尔指数的差异分解,将各项泰尔指数分别除以总指数T,即YsTs/T、YmTm/T、YnTn/T、Tb/T则可分别得到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内的差异以及区域间的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同理,由FIR参与计算的江苏县域金融差异的计算公式如下:

(7)

(8)

(9)

上式中Fj表示三个区域内的各县FIR值占48个县FIR总和的比例,Fs、Fm、Fn分别表示三个区域各自的FIR之和与48个县FIR总和的比值。有FS=∑SFj,Fm=∑mFj,Fn=∑nFjRj

(10)

(11)

(12)

式(10)至式(12)分别为区由FIR参与计算的区域内泰尔指数、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和总泰尔指数。YsTsFIR/TFIR、YmTmFIR/TFIR、YnTnFIR/TFIR、TbFIR/TFIR则可得到各区域内的以及区域间的FIR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二、江苏省县域金融差异的泰尔指数测度

(一)江苏省县域存贷款差异分析

泰尔指数的大小表明所考察范围内各区域单元差异的大小,泰尔指数越接近于0,表明差异越小。运用式(1)至(6)计算方法,对江苏省县域存贷款的总差异进行测度分解,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2002―2012年江苏省县域金融存贷款泰尔指数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各期。由于铜山县、吴江市、通州市、盐都县、江都市、宿豫县等6县先后划为地级市的各区,因此本文未将其包括其中,仅包括现有48个县进行计算。下同。

第一,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内部来看,存贷款泰尔指数差异比较明显(见表1和图1)。2002―2003年,苏南县域金融存贷款泰尔指数最小,2003年之后,苏南的泰尔指数不断增加,且增长较快。苏中和苏北的县域金融存贷款泰尔指数成倒U字型,但苏中的差异比苏北的差异更大。苏中县域存贷款泰尔指数在2003―2009年间比较稳定,在2010―2012年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苏北县域存贷款在2002年的泰尔指数最大,2002―2007年间苏北泰尔指数不断缩小,2007年之后又不断增大。截至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县域存贷款的泰尔指数水平大致相当,说明这三大区域的县域存贷款所表现出的金融发展规模的内部差异近似。

图 1 苏南、苏中、苏北县域金融存贷款泰尔指数变化

第二,从区域内、区域间以及总差异来看(见表1和图2),江苏县域金融存贷款泰尔指数总差异成倒U字型,2002―2005年县域存贷款差异缓慢下降,2005―2008年保持平稳,2008年之后存贷款差异快速上升。在泰尔指数总差异中,2002―2011年间,区域间差异明显高于区域内差异,到2012年,泰尔指数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水平近似。

图 2 江苏省县域金融存贷款泰尔指数变化

第三,从区域间及各区域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角度来看(见图3),江苏县域金融存贷款总差异中,主要由区域间差异引起,2003年区域间差异贡献度最高,达到70.9%,2003―2012年缓慢降低,到2012年为50.5%。从区域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来看,苏南县域金融存贷款差异对48个县总差异的贡献,由2002―2003年的几乎为零到2012年快速增加至27.2%。苏中和苏北的县域存贷款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在2002―2012年间都存在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苏北的贡献率下降的更多。

图 3 江苏省县域金融存贷款区域内、区域间差异对地区总差异的贡献

(二)江苏省县域金融FIR差异分析

运用式(7)至(12)计算方法,对江苏省县域FIR总差异进行测度分解,分析结果见表2。由于本文中FIR计算时采用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主要反映了贷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率,因此,FIR的泰尔指数变化趋势与以上存贷款总差异有显著不同。

表2 2002―2012年江苏省县域FIR泰尔指数

第一,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内部来看,FIR泰尔指数的走向各有不同(见表2和图4)。在2002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县域FIR泰尔指数相近,2003―2012年,苏南县域FIR差异不断增加,且远高于其他两个区域。苏北县域FIR在11年间一直处于稳定的水平。苏中县域FIR泰尔指数在2002―2006期间不断下降,其后5间年稳定在较低水平。三个区域的FIR泰尔指数走势的显著不同,说明在贷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率方面,苏南的差异增加非常明显,且有持续增加的趋势。苏中的FIR差异下降也很明显,但后来维持稳定且差异最低。而苏北的FIR差异界于两区域之间,且无明显上升和下降趋势。

图 4 苏南、苏中、苏北县域金融FIR泰尔指数变化

第二,从区域内、区域间以及总差异来看(见表2和图5),江苏县域金融FIR泰尔指数在2002―2006年有缓慢而微量的上升,2006―2012年维持在比较稳的水平。在总差异中,2002―2011年间,区域内差异高于区域间差异,且区域间差异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区域内差异则缓慢上升,两部分相差有明显扩大。

图5 江苏省县域金融FIR泰尔指数变化

第三,从区域间及各区域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角度来看(见图6),江苏县域金融FIR总差异中,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起。江苏县域区域间的FIR差异贡献从2002―2006年的42%~47%的水平,逐渐下降至2012年的32%。而在县域区域内的FIR差异贡献中,苏南的FIR差异贡献非常高,几乎与区域间差异相当,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从2002年对FIR总差异的31.4%的贡献率不断增加到2012年对总差异54.7%的贡献率。说明苏南县域的贷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差异不但规模大,且差异还在不断增加。其次,苏北的县域FIR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度基本保持稳定,在8%~13%之间。而苏中的县域FIR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越来越小,从2002年的12%逐渐下降到2012年的2%。这说明苏中和苏北在贷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的差异比较稳定,且存在逐渐缩小的趋势。

图6 江苏省县域金融FIR区域内、区域间差异对地区总差异的贡献

三、结论与建议

利用2002―2012年江苏省48个县的存贷款指标以及FIR的指标,结合各县GDP计算泰尔指数,实证分析了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区域内和区域间等县域金融的发展差异,可得到基本的结论主线:区域金融差异变化越大,表明该区域县域金融发展越迅速,金融多元化程度越高,县域金融的竞争性越强,县域银行业市场集度越低,中小企业以及农户的信贷可得性越好。具体结论分析如下。

首先,从以存贷款衡量的县域金融总规模发展的角度看,因苏南县域经济发达,市场化、货币化程度都较高,县域金融发展初始禀赋好,在2002年县域金融发展比较均衡。在2006年之前,苏南县域金融主要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构成;2006年银监会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以后,各类股份制商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新增设立,推动了苏南县域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苏南区域内的存贷款差异不断增加。而苏中和苏北区域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县域金融发展初始禀赋差,县域金融发展差异原本较高。在2006年之前,苏中和苏北县域在乡、村一级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2006年以后,大型股份商业银行在各县增设网点,同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不断设立,但规模和速度上都与苏南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苏中和苏北的县域金融发展差异仍然较高,但变化幅度不大。

其次,以FIR衡量县域贷款与经济增长相关率的角度看,苏南区域县域金融发展较为成熟,趋于商业化和城市化,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较高,使得县域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显著增加了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户的信贷可获得性。因此,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苏南县域的FIR差异进一步增加。苏中和苏北县域经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县域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农村信用社仍有突出的地缘优势和信息优势,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和竞争度都很欠缺,农村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获得性都略低。苏中和苏北农村金融体制深化的程度和速度都低于苏南,因此,苏北的县域FIR差异基本保持不变,苏中的FIR差异还进一步缩小。

再次,以2006年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银行业机构市场准入条件为时点,对比前后江苏县域金融存贷款的差异可以发现,2006年之后无论是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内还是区域间的存贷款差异都增加了,表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确实提高了县域金融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对比2006年前后的FIR差异,发现只有苏南的FIR差异增加了,表明苏中和苏北县域在增加金融市场竞争度,降低银行业垄断,减少金融机构对贷款对象的选择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

基于以上结论,为促进江苏县域金融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限制,引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商业性和外资金融机构,提高县域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能够显著促进县域金融市场竞争性,给予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县域金融多元化发展,从而降低县域银行业的集中度,提高竞争程度。

第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仍处于培育阶段,要规范管理,加强监管,不断引导鼓励其在资产规模、市场信誉、客户资源方面不断优化。各区域还应制订措施积极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对当地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提高中小企业及农户的贷款获得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应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三,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使得县域金融市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苏南县域金融比较发达,金融组织多元化程度高,需要加强监管、规范管理,促进其竞争程度,并着力引导外资银行进入苏南农村金融市场。而苏中和苏北现阶段应增加设立村镇银行,并着力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这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机制灵活,更适合该区域的经济和金融发展格局。

第四,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是造成县域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苏北亟须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利用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承接苏南产业转移,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苏中应充分接受上海和苏南的经济辐射,利用沿江、沿海的天然港口优势,形成规模大、产业链长的产业集群;苏南应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三大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才能使江苏省县域金融竞争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 赵伟,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J].经济地理,2006,(1):11-15.

[2] 成冰清,朱传耿,孟召宜,杜艳,沈正平.江苏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0,(7):1074-1079.

[3] 黄惠春,褚保金.我国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度研究――基于降低市场准入条件下江苏37个县域的经验数据[J].金融研究,2011,

(8):167-177.

[4] 张月飞,张伦.县域金融支农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部分县域2005―2009年数据[J].浙江金融,2011,(11):53-56.

[5] 周月书.农村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小企业信贷可获得性――基于江苏县域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12):43-50.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支持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此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和政策推进的重点。在我国县域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弱化等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深入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促进县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为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网络性、开放性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

县域经济的内涵理解为:“1、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集合体,具有二重性;2、县域经济史典型的区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3、县域经济以农业、农村经济为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其发展方向。”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机构功能萎缩,数量大幅减少。

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起,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加效益目的而大规模撤并了县域金融机构。同时,实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模式,严格授信管理制度,使得县(市)级支行基本丧失了实质贷款权。

县域资金短缺,信贷资金外流。

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每年吸收的资金运用到县域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少。县域金融体制在转换过程中忽略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认识, 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的对接不够, 协调发展方面不足。而且农村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上划资金等渠道陆续被抽走, 使资金不断由农村等落后地区流向城市发达地区, 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信贷投放。

县域中很多企业信用度不高,会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大量贷款本息被悬空和逃废,这严重挫伤了银行信贷再投入的积极性。 转制后,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信息的不规范和不真实,使得银行很难把握贷款企业的信用度和还款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防范,导致银行不愿意为其提供融资服务。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县域经济具有弱质性。

县域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由于发展起步晚,相对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县域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着较高的信贷风险,制约了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规模效益的发挥。银行金融机构,认为县域经济存在弱质性, 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例很低,在遵守安全性、流动性原则的情况下追求最大的收益,导致了信贷在县域地区的集中投入。

2.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县域金融体系不健全以及其运行效果不佳,加剧了县域金融市场的供给抑制状况。他认为主要原因是:1、商业性金融供给缺失;2、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3、合作金融支农乏力;4、邮政储蓄分流, 加剧县域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5、民间金融的“非合法化” 难以填补县域资金供给缺口。

3.信贷投向集中,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由于县域经济中企业整体的资产质量不高,形成有效的信贷需求比较困难。其表现为一是县域企业的发展不规范;二是县域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缺乏稳定的经营;三是不规范的内部管理,不健全的财务制度以及不透明度的监督;四是县域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弱,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

四、推进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健全县域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县域金融支持问题,应从县域经济中融资的供给与需求方面考虑,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县域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以满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和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同主体的金融需求。

应加大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建立地方性中小银行,以填补因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收缩而出现的金融服务空白;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提高其对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建设县域金融配套设施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贷款压力。

2.加大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和配合,将各种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金融扶持制度;改良现有的扶持政策,创新财政支持县域金融方式;加快建立更为有效的政策扶持体系,切实做好“三个统筹”;稳步落实好“三个区别对待”;兼顾各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和农村小金融机构的问题,出台具有阶段性特点的扶持政策。

3.健立信用担保机制,创建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应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用担保公司,通过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各种互助基金,来分散信贷风险,以解决中小企业和农业的贷款难等问题。同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加强支持央行整合跨部门信用信息工作,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4.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平衡发展

央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使商业银行的有效信贷投入增加。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利用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企业融资方式;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的工作,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实现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共同、平衡发展;制定合理的县域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利率。(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陈泽浦、秦宏,《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齐鲁学刊,2008年第4期

[3]曹洪军、马雯,《关于县域金融姜缩若干问题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2)

[4]徐云香,《金融支持江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