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盈利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盈利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盈利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盈利能力的意义和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盈余管理属性;异质风险;审计决策

一、盈余管理与盈余管理属性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管理层使用个人的一些判断和观点,对会计报告盈余进行策略性的调整 ( Watts和Zimmerman,1990),使其达到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盈余(Goel和Thakor,2003),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和Wahlen,1999)。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既可向投资者传递决策有用信息,也可达到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契约要求,甚至还可误导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盈余管理属性(earnings management attribute )是指某类盈余管理本质上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公司管理层操控应计额进行盈余管理,或者是出于机会主义动机(Christie和Zimmernan,1994),或者是传递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价值相关性信息(Healy和Palepu,1993)。故盈余管理属性可以划分两类: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和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

(一)机会主义盈余管理

Healy和Wahlen(1999)归纳了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的类型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包括:基于管理层收购、股票发行、股权激励、内部人交易等资本市场动机的盈余管理;基于满足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的契约动机盈余管理;基于规避政府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的监管动机盈余管理。就资本市场动机来说,在管理层收购前,为了降低收购成本,管理层将进行调低利润的盈余管理,公司出现负的可操控应计额(Perry和Williams,1994)。在股票发行前,为了提高发行价格,公司进行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Teoh等,1998)。就契约动机来说,Healy(1985)发现,管理层通过操控流动性应计额以实现其红利最大化,当利润预期处于红利计划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层进行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预期盈余高于红利计划上限或显著低于下限时,管理层把当期利润转移到下期,实现多期红利的最大化。Pourciau(1993)、DeFond和Park(1997)还发现,管理层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而进行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DeAangelo等(1994)发现,公司采取改变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避免违反股利约束条件;DeFond和Jiambalvo(1994)发现公司为了避免违反利息保障倍数、权益负债率等债务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Sweeney(1994)也发现了公司为了避免违反贷款合约进行的盈余管理。就监管动机来说,Petroni(1992)发现保险业存在为规避行业监管而进行的盈余管理;Jones(1991)发现为了保证申请进口减免顺利获批,公司也在申请年度进行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我国也有不少文献表明,上市公司存在为了“保牌”和“配股”而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陈小悦等,2000;王亚平,吴联生和白云霞,2005)。可见,公司为了实现各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在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

当盈余管理能传递价值相关性信息时,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此类盈余管理可称之为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利润平滑是一种典型而普遍的盈余管理(Ronen和Sadan,1981;Graham,Harvey和Rajgopal,2005)。Barnea、Ronen和Sadan(1976)指出利润平滑是一种信息传递机制(signaling device)。Dye(1988)也利用重迭代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需要利用利润平滑向潜在的投资者传递公司价值的信息。Goel和Thakor(2003)建立的理论分析模型也解释了公司进行利润平滑是为了减少感知中的盈余波动(Perceived volatility),从而抑制了投机者搜寻私人信息影响股东买卖股票的流动性。经验证据中,Subramanyam(1996)发现股票回报率与同期的可操控应计额成正相关;Hunt、Moyer和Shevlin(2000)也发现利润平滑增强了同期盈余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由于Subramanyam(1996)、Hunt、Moyer和Shevlin(2000)等研究的是同期应计额(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应计额应该反应的是企业未来的盈余和现金流信息。因此,Tucker和Zarowin(2005)采用Collins等(1994)的方法,也检验了利润平滑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他们发现收入增加的利润平滑确实能够“抓住”未来的盈余和现金流信息,未来盈余反应系数(FERC)在利润平滑大的公司更高。这些证据都一致说明,有一类盈余管理能够传递价值相关性信息,改进投资者的决策,属于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师的异质风险

审计师作为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Jensen和Meckling,1976),是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力量。审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计过程其实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侦查和纠正的过程,超过审计师所能承受的错报风险的盈余管理,将可能导致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不确定性,审计师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增加。但会计盈余的不确定性,既可能是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和动机,也可能是管理层对未来的预期(Francis 和Krishnan,1999),两类不同属性的不确定性,对审计师形成的重大错报风险不同。

如果是基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或者各种机会主义动机所进行的盈余管理形成的应计额,无法与未来盈余和现金流相联系,未来无法带来经济利益流入,降低了盈余的信息含量。一些在IPO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IPO后业绩大幅下滑(李东平,2005),其根本原因在于IPO时表现出来的业绩是通过人为操控的应计额所形成的,这些应计额与未来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无关,无法实现经济利益流入;IPO后一旦不再进行类似的盈余管理,人为操控的应计额下降,没有了操控应计额的支持,公司的真实业绩也就显现出来,报表业绩表现为下滑。因此,机会主义盈余管理降低了盈余的信息含量,不利于投资者正确判断公司未来的经营前景和投资价值,误导投资者决策,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对审计师来说,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是一种高风险的盈余管理。

如果是基于管理层对未来预期所进行的盈余管理形成的应计额,是能够传递价值相关性信息的,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经济利益的流入预期,属于能够实现的应计额,不确定性程度较低。这种类型的盈余管理,管理层一般通过选择会计方法或利用应计项目等方式进行操控,向财务报表使用者传递企业未来增长前景的好消息。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导致财务报表潜在错报风险的概率更低,对审计师来说,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属于低风险的盈余管理。

总之,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形成的应计额不确定性程度高,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形成的应计额不确定性程度低。审计师面对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即使在金额一致时,其面对的风险也不同。这就意味着,属性代表了异质风险,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意味着高风险;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意味着低风险。

三、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师的决策

审计师对公司盈余管理的侦查和辨别,及其所采取的审计意见决策行为,是一个系统的职业判断过程。盈余管理的存在,增加了公司的错报风险,不确定性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审计师为了补偿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应降低发表非标准意见的可容忍错报水平。据此分析,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更可能收到非标准意见。而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调节会计应计额来使报告盈余达到理想水平。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会计应计额越高①。尽管会计应计额可比经营现金流量为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Subramanyam,1996)。但会计应计额相对经营现金流量来说,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因为管理层的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操纵(Dechow,Sloan和Sweeney,1996);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层主观上对未来经营结果的估计存在潜在的估值偏差。因此,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会计应计额越高,风险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Francis和Krishnan(1999)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审计师的谨慎性。审计师为了保护自己,避免审计失败造成潜在的诉讼损失,面对风险时,往往表现出谨慎性,Davis和Ashton(1997)、Hackenbrack和Nelson(1996)和Kinney和Nelson(1996)都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证据。

审计师能够影响公司管理层对会计方法的选择(Antle和Nalebuff,1991;Dye,1991;Gibbins等,2001),进而影响盈余管理的频率和幅度。早期,Hirst(1994)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敏感性,发现审计师对增加收入的盈余管理(income-increasing)和减少收入的盈余管理(income-decreasing)的反应不同。原因在于收入增加的盈余管理带来的诉讼风险更高,相应的诉讼成本也大,出于谨慎性考虑,审计师在收入增加的盈余管理上表现得更为谨慎。Francis和Krishnan(1999)选择了资产可实现性和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的2 608个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控制了公司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变量后,发现,会计应计额越高的公司,审计师越可能针对其资产实现的不确定性和持续经营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对应计额表现出应有的谨慎,而且审计师对增加收入的会计应计额表现出更高的谨慎性,具有增加收入的会计应计额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比具有收入减少的会计应计额的公司高。这些研究说明,审计师在盈余管理上的确实存在谨慎性表现,为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出具非标准意见,而且针对风险不同的应计额,审计师的谨慎性不同。

正如前述,盈余管理按属性划分为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和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两类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其潜在错报风险不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的潜在错报风险更高,而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的错报风险更低。因此,审计师在作出审计意见决策时,不能简单地按审计计划时确定的单一重要性水平进行决策,而要判断被审计单位所存在的盈余管理究竟是属于哪类盈余管理,风险有多高,根据其隐含的潜在错报风险的高低,再重新修正重要性水平。对于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因其带来的潜在错报风险高,可容忍错报更低,可以确定更低的重要性水平;相反,如果是属于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因其潜在错报风险更低,可容忍错报更大,可以确定相对更高的重要性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30-36.

[2] 李东平.大股东控制、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J].经济研究,2005(12):102-112.

[4] Barnea, A., J. Ronen and S. Sadan.1976.Classificatory smoothing of income with extraordinary items, The Accounting Review 51:110-122.

[5] Christie, A. A. & J.Zimmerman.1994.Efficient and opportunistic choice of accounting procedures: corporate control contes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9: 539-566.

[6] Dechow, P.M., R.G.Sloan and A.P.Sweeney.1996.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3 (2): 1-36.

[7] DeFond, M. L. and J. Jiambalvo.1994.Debt covenant effect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7:145-176.

[8] DeFond, M. L., and C. W. Park.1997.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3: 115-139.

盈利能力的意义和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非盈利组织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的内涵

按字面的分析来说,非盈利组织指的就是没有任何盈利收入的组织,也就是说,这样的组织和一般的营利组织,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这个组织没有任何盈利的空间。这种组织的设立之初,就蕴含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标准,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包括一些基金会、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等。这样的组织一般也会有一部分收入,但它们的收入主要不是盈利性的收入,而是把这些收入运用到其他方面。

(二)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概括来说,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非盈利性。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尽管非营利组织会有一部分金钱收入,但这并不是它的盈利收入,而是它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二、公益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所谓公益性就是非营利组织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上大众的或者普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第三,一般非营利组织也有自己的组织章程。非营利组织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种组织,而是建立在比较严密的制度措施之下的,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非营利组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可以说,制度是非盈利组织的基础。

(三)现阶段我国非盈利组织的特殊性

在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数目不菲的非盈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中,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以下特殊性:第一、缺乏发展的后劲。也就是说,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发展的动力,这既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有关,也与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措施有关,很多情况下,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鼓励措施不到位,也造成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第二、部分非盈利组织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部分非营利组织没能把本组织的各方面的收入做好规制,导致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都是由于其不能把其内部的整个会计管理过程以透明的形式传达出来,造成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极大误解,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

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远远高于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这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就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上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公开透明性。这是指的非营利组织对外的一个会计目标,因为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主要的运转资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其组织外部,非营利组织要想取得组织外部的认可与信任就必须要保证自己运转资金的透明度,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能仅仅做到内部的公开透明,因为这样的公开透明,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讲,意义并不大。第二、资金运营的科学性。与营利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投入不同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不会给该非营利组织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所以,非营利组织在做出会计报表或者决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资金运用到相应的主体当中去,确保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转的科学性,这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其资金运转的主要目标。第三、公益性。上已述及,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非盈利组织主要依赖于其公益性而对社会施加影响,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公益向也是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主体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指的是非营利组织在实施会计行为时主要的会计对象。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必须把其资金来源问题搞清楚,不仅非营利组织内部要搞清楚,非营利组织对外也要搞清楚,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当然要求,如果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楚,则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问题,很多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就是这种情况的说明。第二、非盈利组织资金是如何运转的。也就是说,通俗的说法就是钱是怎么用的,这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说,钱是怎么花的。如果非盈利组织运用自身的资金进行营利行为就是严重的违反其基本章程和规则的行为,所以说,非盈利组织一定要在这个会计主体上做到账目清楚。第三、内部费用情况。这个指的就是非盈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或者内部办公情况的账目运作,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主体之一。

三、企业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对比

(一)二者会计概念的区别

从根本的区别来说,企业会计指的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盈利性特点,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所制作的会计报表,财务运算,财务决算等情况。也就是说,企业会计所追求的始终是一种利益剩余情况,企业会计在计算或者运用企业会计的过程中,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非盈利组织会计恰恰与此相反,非营利组织会计没有利益需求,也不需要把盈利放在会计目标上,它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为主要的会计主体。

(二)二者会计智能的对比

一般说来,企业会计的智能要比非盈利组织的智能更加明显,这主要是源于企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结算、预算等财务情况来进行,而这些工作的复杂度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企业会计的复杂度,这种复杂度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智能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智能化要较企业会计的智能要低,主要是源于非盈利组织的一般会计工作与会计流程并不复杂的特点。企业会计是随着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而不断加以深化的,企业会计的发展的智能情况也是在随着这一智能化的进程而不断加以前进,所以,企业会计的智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而非营利组织额智能智能依据以组织的特性而进行相应的会计智能。

(三)二者会计准则的对比

企业会计的会计准则要比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要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没有盈利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着企业会计智能,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的会计准则是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加以强化的,也就是市场竞争的越激烈,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程度越高,这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单一,这同样是因为非营利组织不必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没有盈利需求,也就没有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来束缚其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责往往比较简单、稳定。

(四)二者会计报表的对比

企业会计报表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稳定性的结构,这就是说,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资金来往状况往往有比较透明的制度要求,没有透明的制度要求,企业也就没有透明的盈利体系。而企业会计报表的这种透明,是对企业内部而言的,企业的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预算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依据,所以,任何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特别注意其会计报表的制作质量。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如企业的会计报表那么复杂,它的主要任务主要就是说明资金来源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这是二者会计报表的主要区别。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规范化路径探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始终处于不太规范的层面,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需要特别地、专门地会计体系,因为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基于其公益性而设立。从设立之初,非盈利组织就与会计的关系不是太密切,因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会计体系主要是针对盈利组织而设立的,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在产生之初就不是针对非营利组织的。非盈利组织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这也就客观上造成了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不规范。当前,非盈利组织需要规范其会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规范资金来源问题。非盈利组织的资金贡献主体必须特定化、规范化。不能有丝毫的紊乱,因为一旦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紊乱,就会导致其信任危机。第二、做好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分工配合工作。非营利组织内部通常都是非盈利组织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内部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会计体系零散,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二)做好会计体系的内外的监督工作

这指的是,尽管非营利组织有其不盈利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非营利组织毕竟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及资金运转问题,只要存在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就容易滋生资金滥用或者不规范使用资金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非营利组织必须对其会计体系做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方面。在非盈利组织内部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或者监督机构必须绝对地独立于其他任何机构,也就是说,在非盈利组织内部的监督机构一定要保持独立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绝对的监督性。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失去了其独立性,那么其监督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设立这样监督机构的意义也就不大,甚至会危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第二、强化外部监督机构。这就是说,在非营利组织外部,要设立相应的外部监督机构,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一定要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有一定的约束力,如果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机构没有一定的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力,那么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立也是徒有其表的。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必须涵盖内、外两个方面,这样的监督机构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也是对其会计体系规范化的一种帮助与促进。

五、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化策略

(一)规范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是任何非盈利组织都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一方面财务报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一种总结,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也是非营利组织下一步财政预算的基础。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必须如实地反映非盈利组织的运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符合非营利组织特点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最大的价值就是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真实性的实现既需要专业的财务知识,又需要对非营利性组织有着独特的全面认识,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的监督机构,才能在最大意义上实现,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体系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发展特征,任何国家或者地区的非盈利性组织都把规范其财务报告体系放在其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非盈利组织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健康、良性发展使然。

(二)强化非盈利组织对资产的核算

资产核算,指的是在非盈利组织的运营中,对非营利组织所产生的动产或者不动产进行核算的一种方式。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对其本组织内部的资产进行一定的核算工作,只有把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内部的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制作得更科学化,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的必然要求和当然含义。非盈利组织的资产核算必须在一定的监督体制下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化的必然发展过程。

(三)分步实现权责发生制

有权就有责,这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果拥有权力的人没有相应的责任,那么拥有权力的人就会滥用权力,如果没有权力的人却有相当重的责任,那么势必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非盈利组织内部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是以相应的量化标准来实现的,我们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是非营利组织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方面,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规范化的重要方面,意义重大。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权责发生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结合各个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因为每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设立目标或者设立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注意到权责发生制的实现的步骤性。

结语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我国对于非盈利组织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待深入。对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基础薄弱。但我们必须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特性,来探讨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参 考 文 献]

[1]陈羿擎.新型非盈利组织发展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基于公益创业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8):48-52

盈利能力的意义和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收费;影响因素

引言

审计收费(AuditFee)是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供求所达成的价格,是客户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并日益成为事务所之间进行竞争的主要手段。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比较多,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上市公司规模、经济业务复杂程度、事务所规模、上市公司所在地、审计任期、审计风险等。在资本市场与会计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现象,关于盈余管理,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其是一种欺诈性(fraud)行为(GoelandThakor,2003),是一种不道德(immoral)行为(Brown,1999);但也有人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盈余管理则是企业灵活运用法规准则所赋予的会计选择权利对账面盈余进行调整,是不会在会计法禁止行为之列(宁亚平,2005)。那么,国内外学者究竟对盈余管理持怎样的态度,其与审计收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辨析

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认识,仍处于进一步探索中,但总体上来说,国外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RScott(1992)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把盈余管理定义为,“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弹性地运用会计准则来操纵会计数据,本身并没有公然违反会计准则,其中隐含之意,盈余管理是正当的。该定义的基础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即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便自然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此观点的不足之处,即忽略了“人的非理性”。

(二)HealyandWahlen(1999)指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该定义从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目的或动机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三)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该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而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此定义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实质上是对所披露信息的操纵。

国内学者围绕这三个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研究目的给出过盈余管理的定义。孙铮(1999)指出不管是通过什么手段,只要是生成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都叫盈余管理或盈余操纵,他认为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同属一个概念。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操纵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造假两个内容,两者既为互斥关系,又是盈余操纵的全部形式,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盈余管理利用合法手段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盈余造假属于违法并损害公司价值的行为。

根据以上分析,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认识虽然存在差异,但其均体现出了: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目的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手段是选择,即主观选择的结果。而且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盈余管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只要诸如分红、上市、配股、融资等与会计信息有关,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就会存在。

二、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之关系分析

独立审计作为一种市场活动,其收费标准必然受到审计市场环境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用于销售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完全由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自发调节决定,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除了受市场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如政府管制等的影响。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及制度背景,目前,中国的会计、审计市场尚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阶段,因此,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往往会受到政府管制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1998年后中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机构,其承接业务时不得不考虑成本效益问题。但是,过于降低审计收费,减少审计成本的投入,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报告,一旦被资本市场和理性投资获取了相关信息,不仅妨碍事务所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因此,为了防止会计师事务所的过于压低价格招揽客户,降低审计质量,财政、物价部门对审计收费制定最低标准,实行价格管制制度。而且,为了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2001年12月24日,中国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就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有关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将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作为重要事项加以披露。可见,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独立审计的收费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

在资本市场中,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成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尤其是其中的会计盈余信息及其质量正受到投资者的空前关注,因为会计盈余是企业制定各种契约的重要参数。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低于投资者的预期,公司的股票价格可能下跌;当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盈余业绩挂钩时,还可能影响公司管理人员的报酬。基于此,公司管理层会不会与审计师合谋人为地修改会计盈余,即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呢?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种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必然会参与市场竞争,虽然其收费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但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征决定了事务所提供服务的价格必然受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我们不禁要问审计收费与盈余管理之间是否密切相关呢?下面分别站在上市公司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角度分析两者的关系,为此,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审计风险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于盈余管理概念角度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本文在研究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关系时,倾向认同上面谈到的有关盈余管理的第二种定义,即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与审计师进行合谋,报告虚假或者不真实信息,以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契约过程。这种契约过程,双方各有目的,比如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行为以高额审计费用购买审计意见,获得财务信息,或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为了获取配股资格、或为了保牌、或为了再融资,当然还可能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等,在我国特有的监管制度下,保牌、配股等契约使经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有着强烈的动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审计收费是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动力,因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收入等目的,通常难以抵制以低质量审计获取高额报酬的诱惑,于是违心认可,与之合谋。这种审计合谋是社会审计独立性丧失的表现,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必然受到较大干扰,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审计独立性。正常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业务的收费应当能够真实地反映其所提供的专业服务的价值,过高或过低的收费都可能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质量,这种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降低往往正是审计师与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因此,反过来可以推测,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上市公司很可能给予会计师事务所更高的审计收费。

(二)基于审计风险角度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盈余管理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容易被人为地操纵,在财务报表中盈余管理比其他要素更具有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对该项目较难审计。通常在国外,盈余管理被视为高固有风险。固有风险包括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在中国,盈余管理也被视为固有风险;而且,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现象普遍存在,这样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过高地评估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在某一风险水平下,注册会计师要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某个合理的水平就必须增加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时间,以降低检查风险,这样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会付出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耗费更多的资源,搜集更多的审计证据,来识别公司管理层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增加,从而就要求其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来补偿所花费的审计成本。

另外,国内外学者已通过大量实证研究,验证了盈余管理行为与审计收费之间具有相关性。Defond和Subramanyam(1998)通过分析盈余管理度量因素之一可操控应计项目金额(discretionaryitems),结果发现,可操控应计项目金额越高,审计师面临的诉讼风险越大,为此会相应增加审计收费。王振林(2002)、李爽和吴溪(2004)从非主营业务利润比重的角度计量盈余管理,发现客户盈余管理迹象与审计收费负相关。孟焰(2003)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亏损年度有多报非经常性亏损以“透支亏损”现象,注册会计师面临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意图,必然会在非经常性损益的审计上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导致审计收费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张祥建.大股东控制下的配股融资与盈余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盈利能力的意义和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盈余质量

盈余质量是目前会计信息质量系统中的研究热点,对投资者、债权人而言是最具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是从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的角度来阐述盈余质量问题,学术界对其评价标准和测度变量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应计项目的操纵性来研究盈余管理的幅度,本文提出的以质量得分为技术手段的定量方法为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会计作假

盈余管理的结果影响了盈余质量,而会计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控制会计作假行为,所以在理清盈余质量与会计质量区别之前,先要明确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盈余作假的关系。无论是盈余管理还是盈余操纵,简单地说,都是指管理层使用会计手段(如在会计选择中使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努力将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这种谋求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相对立的。但是学术界认为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契约成本和成本,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投资者认为盈余是比现金流量具有更多信息含量的数据。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当局采取一些盈余管理的措施,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效应,增加公司的价值。因此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有交集,但不能等同。

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是以不超过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区分点的。如大量的研究所证实的,管理当局或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监管的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误导了投资者,造成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弱化;或意图谋求更多报酬分红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损害了公司的价值;或由于双重问题而进行的盈余管理,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当局者盈余操纵的手段按照方式分有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和实际交易盈余管理;按具体方法分有操控应计项目、线下项目和关联交易。这些貌似合法却不道德的行为,在允许会计政策自由选择、会计准则可操作性较低,以及新兴经济交易事项确认计量不确定的情况下,钻了准则和法律的空子,是一种投机行为,也是在盈余管理研究中难以把握的灰色地带。

盈余操纵真正包含的是投机性的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会计造假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编造、变造、伪造等手法编制会计报表,掩盖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操纵利润的行为。这种失真的财务信息不仅误导投资人债权人,更给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信用基础带来严重危害。它是会计各种法律法规严格禁止的行为。

据此,以A代表盈余管理,B代表盈余操纵,C为A与B的交集,代表投机性盈余管理,那么A-C是合理的盈余管理,B-C即为会计造假,如图1所示。

图1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盈余造假的关系图

图1中A=盈余管理;B=盈余操纵;C=A∩B=投机性盈余管理;A-C=合理的盈余管理;B-C=盈余造假

二、盈余质量的度量和评价

辨析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盈余造假这三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看清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关系,即从合理有效,到不合理不道德,不合法。盈余质量为会计信息中最敏感、相关性较强的一部分,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有:利奥波德?A.伯恩斯坦和约翰?J.维欧德(1999)指出的“盈余质量是指盈余和评价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彭曼和张小军(2001)从目前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角度,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当期盈余作为预测未来盈余指示器的能力。从这两个定义来看,盈余质量是指当前盈余的可靠性以及预测未来盈余的相关性。作为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结果,盈余质量区别于会计信息质量在于经历盈余管理之后,这种报告盈余与经济盈余的吻合程度。通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存在着差距。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盈余质量越低;反之差距越小,盈余管理程度越小,盈余质量越高。结合上述集合描述,笔者认为,如果把A与B的并集作为整体的会计质量,不妨将盈余质量描述性地定义为集合C在集合A中的比重,即投机性盈余管理质量在总体盈余管理质量中的比重。比重越大,即投机性盈余管理越多,报告的盈余质量越差;比重降低,盈余质量提高。

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目前多是用琼斯的应计项目作为操纵的替代变量。然而盈余质量作为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对象,能更综合全面地反映质量状况,从而更准确反映盈余管理程度。盈余质量得分可以作为有效的替代变量,但如何得到这一得分?一般需要高度相关的评价指标和精确的得分计量过程(如常用的主成份分析、神经网络模型等)。本文给出盈余质量的评价体系,为得分测度提供了现实指标。

(一)盈余质量的可靠性评价

集合C即投机性盈余管理质量是盈余质量的核心部分,它是盈余管理的“灰色地带”,钻了现有会计法律法规的空子。所以这部分质量的真实性、可信性就成为评价的第一要义。一般而言,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主要从四个层次来分析——企业交易和性质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会计估计与判断;会计信息披露。结合盈余管理的特点,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滥用会计政策、应计项目,或安排实际交易、关联方往来交易操纵盈余。所以,笔者认为,盈余质量的可靠性分析应突出企业交易事项的性质与质量分析,即交易是否具有有效的经济实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持续、稳定,是否存在平滑收益现象; 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时点是否遵循一贯的会计估计与判断。应从经济业务的披露中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驱动因素,从会计方法的解释分析中考察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质量。

具体的分析指标有:关联方交易率,以关联方交易销售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表示,该比率越高,则说明公司的盈余质量越低。资产减值准备率,以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如果该比率降低,则说明公司改变了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盈余的可靠性较差。应计额比率,以应计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其中,应计额=(期末应收款-期初应收款)+(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期末预付款-期初预付款)-(期末应付款-期初应付款)-(期末应计费用-期初应计费用)-(期末预收款-期初预收款)-(期末应付税金-期初应付税金)-折旧和摊销,如果该比率较高,则说明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了利润操纵,公司的盈余质量不高。

(二)盈余质量的现金支持度评价

盈余质量第二层次的控制标准是它的现金支持度。基于权责发生制下的应计项目为管理当局提供了很大的会计选择空间,从而为提高账面盈利提供了便利。类似ROA,ROE等财务指标通过操纵可以较容易得出高盈利能力的评价,但并不能说明它的盈余质量高。评价盈余质量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各项财务数据为基本计算依据,对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检验从而反映公司获取利润的“品质”如何;否则,没有现金的支持,依靠盈余管理、不良应收支撑,资产浮肿,盈利能力指标泡沫严重,必然出现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指标的严重脱离。

具体的指标可以有:收益变现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的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平均股东权益;总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的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平均总资产。这些指标越高,说明盈余质量有流动性很强的资产支持,盈余质量较高。

(三)盈余质量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评价

盈余质量评价的第三个层次是质量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操纵线下项目——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补贴收益。那些偶发的、非持续的收益使得盈余缺乏持续性,对未来收益也无预测价值;而经常的主营业务则能够使盈余具有持续性、稳定性、预测性。经验研究中,科门迪和利普(1987)指出,当期盈余的持续性越高,市场反应越强烈,即盈余反应系数越高,反之就越低。费森和奥尔森(1995)的“干净盈余”理论也表明,由于盈余各组成项目在稳定性、风险性和可预测性方面的差异,因而对使用者估计企业价值具有不同的重要性。盈余的预测性可通过会计盈余的反转性来研究(李刚,2006[5]),即未来盈余的变化与当前盈余质量状况正相关。

在重组购并浪潮中,劣质企业在本质没有好转的情况下由于获得了巨额的重组利得而扭亏为盈;为到达资本市场增发配股的要求,上市公司操纵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行为就立刻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证监发[2002]55号第一条规定,申请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这一规定也使以操纵线下项目的盈余管理不得不转向关联交易。但无论是线下项目还是关联交易在特殊动机下“创造”出的利润,都很难对未来企业的盈利提供相关的预测信息。

这一层次要求的具体指标有: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主营业务/利润总额;非经常性损益比重=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净利润=(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普通股股份;关联交易比重=关联交易应收应付净额 / 应收应付净额。

综上所述,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如图2:

三、结论与启示

盈余质量管理中,投机性盈余管理的比重可用盈余质量的可信度、现金支持度、主营业务的支持度等来衡量测度。这就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描述了盈余质量这一概念。盈利质量作为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者,虽与会计质量一样对应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一般财务报告体系,但其评价还依赖于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表;盈余质量属于会计质量的子系统,集中体现着报告质量的相关性,盈利能力是盈余质量的一个方面,其可信度,现金流支持度,持续性等都有待于对盈余质量的评价。本文提供了盈余质量现实的评价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测度盈余质量给出质量得分来研究盈余管理。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应计项目的操纵性来研究盈余管理的幅度,本文提出的质量得分的定量方法可以使得盈余管理从横向的企业间、行业间,纵向的时间差异中比较分析,拓宽其研究思路和视野。

【参考文献】

[1] 宁亚平.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2] 邓凤娇 邓凤兰. 盈余管理基本涵义的再探讨[J].财会通讯,2003,(1):(273).

[3] 郦玉敏.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现实方法[J].商业研究,2005,(15),总第323.

[4] 张兰萍. 介绍几种衡量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的指标[J].财会月刊(会计),2006,(5).

[5] 李刚. 盈余持续性、盈余信息含量和投资组合回报[J].

盈利能力的意义和作用范文第5篇

(1、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使用税收和债务约束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要意义,明确责任,使企业能够找到盈利能力,改变偿债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基层管理现状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措施,获得企业未来的生存,盈利和长期发展潜力。目前企业盈余管理可分为信息披露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两大类,通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实现前者的实现,后者通过真实的交易安排,实施。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根据企业盈余管理的特点,结合深入的研究和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改进和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错误措施。

关键词 :企业;盈余管理;治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090-02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张虹(1993-)女,黑龙江绥化人,本科,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1级会计学专业学生;李冰,(1970-)女,黑龙江省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目前是这样的定义的,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者进行一定的调整,以达到自身利益控制最大化的情况。

(二)盈余管理基本特征

第一,盈余管理主体主要是对企业的相关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董事会及经理的相关的要求。虽然盈余管理主要负责人是董事、经理,其决定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决定性作用的,盈余信息披露决定各自方面的作用。当然,会计人员将参与其中,但他们只在与当局根据行为意向。

其次,盈余管理主要的研究对象定位为企业对外报告会计盈余信息方面的研究;盈余管理主要是包括会计收益控制及相关问题方面的调整,但是,同时也是主要包括了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关的管理,但没有对会计收益外部操纵财务数据的研究,主要具备很多经济方面的特性 [1]。

第三,盈余管理是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及相关的范围方面的调整,控制会计方法选择上主要是对于企业的会计估计方面的改变,包括了会计政策及会计使用时间上的选择会计应计项目的管理方法,交易发生时间控制等。

第四,盈余管理作为最长的生命周期,盈余管理不会增加或者是减少企业方面道德利润,企业实际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盈余管理是会计信息尤其是会计报告收益的影响,而不是企业的实际利润;盈余管理的本质是最大化的私人利益的管理当局;当然,这并不排除企业最大可能的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管理者寻求在盈余管理使用私人利益形成企业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最大的私人利益往往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实现的前提条件的结果[2]。

二、企业盈余管理问题

(一)市场机制的缺陷性和政府职能的局限性

通过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和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这就是市场机制,流动和分布调整供应和需求的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资源配置的有机系统;只有随着市场的制度下,在法律制度,货币制度的完善和有效的情况下,竞争政策促进和保护措施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际上,这些前提条件不完整,所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仅仅依靠市场是不够的;在现实经济中,宏观调控还需要政府的介入,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纠正市场或改善市场;同时政府行政权力与兼容的经济功能的特点,也决定了行使行政干预市场经济政府调节的作用,将不可避免的进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政府职能的合理性较为突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以上两种控制企业的会计行为,会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盈余管理的可能性[3]。

(二)会计规范的不完善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同,制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完整的结果,不公平的结果: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来看,企业为了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都想为企业本身的利益制定规则;如果没有许多系统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代表的建立,会计准则在某种程度的偏见;并不是会计标准的定义和解释精度;会计的不确定性就是,如果会计准则的意义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诠释,甚至会有歧义;会计原则的应用不完整性;作为会计计量中的基本原则的谨慎性原则,只会强调目的不明的预期利润和可能发生的损失以及信息披露违规的可靠性原则[4]。会计处理方法会有好多不同的方式。另外,在时间延迟方面,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仍然存在问题。会计准则的规定,创新和发展往往应该滞后于会计实践和经济行为,在新情况、新领域、新产业情况下。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规范

企业中存在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在主驾驶行为的不同利益的存在下,在相互平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失效机理的情况下;公司还存在下列问题:所有权的问题,公司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各级政府部门,代表持股公司和各种物业投资,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虚拟”的情况;在监督和约束的所有者缺位,意味着我们不能期望属性,所以他们的资产管理和企业资产不合理[5]。

(四)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前提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是相同的,那么信息就是对称的。用户是发现和确认这种行为很容易的信息。然而,这种不对称的时间,和内容总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信息提供者(当局)来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控制,企业内的所有信息,企业管理,信息使用者(政府除外)的生产过程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只能依靠政府了解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具有明显的信息劣势比较。从理论上讲,只要他们的信息作为当局的目的,完整和及时披露信息的用户,它是不可能提供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平和充分的信息,盈余管理成会为企业提供信息。此外,信息不对称程度将会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直接影响。

三、加强企业盈余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国家在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清晰的产权,发挥产权制度的会计行为的规范性。推进政府和企业分开,明晰产权,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来完成,对财产的所有权主体重构的强烈的形式的法律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产权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职能,企业会计行为标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资产的有限价值,建立企业法人资产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这里的“重塑所有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职能的分解,对政府行政权力的所有权的分离和宏观调控权和资产管理机构和专职的资产,占国有企业的功能锻炼。

(二)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

根据不同的容易导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地方,应具体规定减少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缺陷,,主观意愿的影响,减少会计处理的可能性。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应尽量使各种现实的经济业务会计应计和预付费用等,可以找到相应的操作的理论基础;对重要性原则,从数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具体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不重要的;对保守主义的原则,应指定强大的措施,合理的把握“度的保守主义”。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独立的董事制度,首先,选择机制的改革,为确保董事会的真正独立应该加强会计之间的独立董事和大股东和管理系统。其次独立董事,应该赋予特殊的权利,精确董事会的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1 / 2名独立董事,根据国际经验,大型企业应认定为60 70%。第三,设立独立董事,参与,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增强对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可以考虑独立董事责任保险的建立,增加免责条款的合理的条件下,独立董事。

(四)加强盈利质量信息的披露

完善和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实际研究表明,股票市场是一个低效率的市场。为了实现较低成本的信息,提高股票市场的成熟度,从而消除所产生的幻觉”盈余管理”,应加快对“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的发展,企业的披露内容,信息披露的方式方法,披露时间的方式,方法,我们必须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格式和其他法规明确规定,减少信息不对称,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公司盈余管理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制度。对于审计公司盈余信息发展的指南,以严格规范和引导企业盈利信息审计责任和行为的注册会计师。除了加强对持续信息披露监管信息,即企业的重要交易或事项应及时披露的全过程,改变企业信息披露存在不完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吉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蔡昌.盈余管理[M].西安交通大学大学出版社,2011.

[3] 沈烈.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