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盈利能力的特点

盈利能力的特点

盈利能力的特点

盈利能力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行社,盈利模式,创新

一、旅行社盈利模式相关知识概述

(一)旅行社盈利模式的含义

所谓旅行社盈利模式是旅行社实现长久生存发展、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是旅行社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旅行社开展业务的主要任务。旅行社盈利模式一般涵盖资本要素构成、业务体系管理、盈利管理方式、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等。

(二)旅行社盈利模式的特点

旅行社盈利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行社在盈利模式上容易被其他旅行社复制,核心竞争力欠缺;二是旅行社在盈利竞争模式上存在恶性竞争行为,加剧了旅行社的盈利难度;三是旅行社在盈利利润方面存在容易被其他旅游企业瓜分的情况。

二、旅行社盈利模式的创新探讨

(一)逐步探索与周边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盈利模式

采取与周边旅游产业联合的盈利模式是指,旅行社在经营的旅游产品上主要采取观光、度假相结合,与周边其他旅游产业相联合,通过提升自身企业优势和渠道优势,将传统模式下的资源与周边旅游产业进行优化整合,以此来丰富旅行社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功能和类型。

(二)构建与创新旅行社内部营销体系

对于旅行社来讲,实行内部营销体系,可以将旅行社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方法与旅行社所开发的产品进行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实施内部营销的盈利模式,首先可以有效调动旅行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消费者对旅行社的满意程度。实施内部营销,通过视旅行社员工为企业消费者的模式,来实现激励员工的目的,从而带动服务满意度的整体上升,为旅行社赢取更多的新顾客群体。其次,还可以提升旅行社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一定程度上讲,旅行社实施内部营销迎合了旅游业的需求,是实施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旅游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实施内部营销,使旅行社员工之间以消费者的身份彼此之间相互尊敬,让消费者能够充分认识到该旅行社在管理、员工素质上的独特之处,对于该旅行社的品牌产生良好的提升效用。

最后,实施内部营销的盈利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旅行社的成本、提升旅行社的经济效益。由于内部营销采取的是将外部市场的营销方法运用到企业内部,可以使得诸多消费者感受到公司良好的服务水平和企业文化,扩大宣传该旅行社的品牌,为旅行社赢得更多的顾客群体,从而带动履行社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实现盈利最大化。

(三)旅行社要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履行社在盈利模式创新上,要不断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建设。对于旅游市场上旅游资源的特点,旅行社通过创新产品,可以形成具有自身企业特点的产品特征,减少其他旅行社产品的威胁,从而大幅度提升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对于旅行社来讲,实施品牌战略,可以有效实现市场放大效应,通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企业服务质量,来获取更多的市场青睐,进而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四)提升旅行社员工素质,增强旅行社行业竞争力

旅行社在创新盈利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因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旅行社员工素质在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旅行社开发的产品再具有特色、旅行社的市场口碑再好,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旅行社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最终会影响到生存发展。旅行社盈利模式创新,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保证。毕竟消费者对旅行社的满意度、对企业公司文化的感受是通过旅行社员工的言行直接体现出来的。旅行社在盈利模式创新中,一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招聘、晋升的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根据企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方案,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五)通过整合供应链两头信息资源,实现旅行社规模话经营

旅行社要充分运用消费者与景点、酒店之间的中介角色,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实现旅行社的规模化经营。旅行社充分利用供应链两头的信息资源形成规模经济,可以有效增强竞争力,减少进入威胁力。例如,旅行社可以通过以消费者为核心,将旅游指南、预订服务、价格优惠等措施,依托网络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旅行社通过整合供应链两头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在与航空订票、酒店住宿餐饮、景区景点导游服务中获取更多的折扣盈利。

三、后记

旅行社盈利模式的创新,是每一个旅行社必须要面对的。要想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为旅行社带来更多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必须着重从逐步探索与周边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盈利模式、构建与创新旅行社内部营销体系、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升旅行社员工素质,增强旅行社行业竞争力、整合供应链两头信息资源,实现旅行社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盈利模式,提升在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国强, 汤英汉. 旅游网站及旅游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J]. 特区经济, 2005, (11): 153-154.

[2] 郭强, 张琼瑛. 基于五力模型的海南旅行社盈利能力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6(1): 26-31.

[3] 杨静怡. 海南旅行社盈利模式研究[J]. 科技信息, 2011, (16): I0110.

[4] 刘春玲, 白翠玲, 高瞻. 石家庄市区旅行社区位选择与收益状况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6): 8367.

盈利能力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盈利模式的概念与意义

一种是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中整合、高效率、系统是基础条件,核心竞争力是手段,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主观目的,持续赢利是客观结果,也是检验一个盈利模式是否成功的唯一的外在标准。成功的盈利模式不一定是原始技术上的创新,而可能是对企业经营系统某一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经营模式的重组、创新。

另一个定义是:盈利模式就是准确判断价值链利润区所在,并且根据利润区的转移,迅速调整战略,将客户的选择、价值的获取、产品差别化和业范围的确定等各方面的战略措施,都围绕最高利润区来进行配置。简单地说就是着重于发现利润区,并创造新价值。每一个行业都是一条价值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到产品的设计、生产再到品牌的打造和销售,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在这条产业链条中,是有着好多个利润区的,而且每个利润区的利润高低是不同的。作为企业就是要准确把握产业链的最高利润区,然后根据这个利润区去设计企业的盈利模式。

二、盈利模式的特征

盈利模式不是苍白无力的模式,而是独特的、创新的、能赢得更多顾客的模式,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 能提供独特的价值。盈利模式是价值活动创造过程的凝炼,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能带来与众不同的利润。当然,成功盈利模式并不是一定在全过程盈利,但能肯定即使有一些短时的亏损,那也只是成功模式中长期战略的有机部分。

2.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盈利模式本身并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创新,或者是某个技术的突破,而是企业通过投入自身经济要素,整合周围所有经济关系和利益相关者的力量相关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用来实现价值创造、获取收益并最终实现利润分配的组织机制与架构。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战略定位、人力资源及技术创新与研发等众多要素,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更多的时候,往往还是产品与服的组合,这个组合在向客户提供额外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获得更好更多的利益

3.具有稀缺性。这当然是相对的,对于绝大多数行业竞争到已无利可图了、人人都可以进入的时候,这个模式也就宣告失败了。真正的盈利模式是与众不同,具有稀缺性,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廉、人廉我转”。要有较高的进入门槛,相应有较高的利润不受侵蚀。要始终保持这种相对稀缺性,才是盈利模式的根本特征。

4.是难以模仿复制的。企业盈利模式的成功,是其战略定位准确、资源配备到位、内外部资源整合有效的综合作用,不是简单想复制就可以复制的。一个模式有时看似简单,但要做到极致也是不容易的。如直销模式,谁都能懂得其中的意思,但只有戴尔公司等做成了标杆,因为在于简单的直销背后,有着一整套完整的、极难复制的资源和生产流程。

三、四种典型的盈利模式设计

1.新兴产业型盈利模式。对新兴产业的内涵,要从广度上去理解,主要包括二种新兴产业,一种是纯粹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IT产业等;第二类为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这类产业更为多见,如液晶电视、连锁经济酒店、中小学培训等产业。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尚未出现固定的游戏规则,不确定性高。设计这类产业盈利模式也要分类对待。一是对前一类新兴产业要注意二点,首先是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整个产业的盈利能力往往不理想,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获得政府的支持,新行业的很多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如分众传媒与聚众传媒的竞争,最终分众获得更多支持而兼并了聚众传媒。这种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先发优势就是强大的竞争优势,后跟进的企业成功者鲜有。其次是根源于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新兴产业,这类产业从国际上而言,该产业并非新兴产业,但在中国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过程,这类产业在中国也是特殊的新兴产业,而且比例较大,如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及海洋工程等。这类企业盈利模式设计时注意三点:一是以国内市场为基础,获得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二是相比其它产业更突出以参与和强调国际化;三是通常从低端或者中端切入,一旦具备了能力,即往高端发展,并蚕食发达国家竞争对手的利润空间。如三一重工机械与徐工机械,走的就是这条发展模式,目前都已超越国际同行。

2.资源垄断型盈利模式。企业需要建立自身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应具备商业价值、稀缺及难以复制性。这种资源垄断型模式的难点在于资源的获取与如何最大化资源的价值,优点是一旦成功,则鲜有竞争者,在外部环境没有颠覆变革的情况下,这样的企业通常能够很容易实现股东价值的持续增长。这类盈利模式实施要注意三点,第一是自然与历史是孕育资源的二个主要源泉,因为自然和历史都不可复制,经过大自然或者历史沉淀的独特资源,可能成为企业区别于同行业其它企业的核心所在。如茅台酒的独特性在于赤水河的水,这样的水只有茅台有;第二点是要清楚,在中国市场上,政府是现实中最大的资源控制者,基于中国的商业环境,要获取低成本的资源,必须要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三是放大资源的效应是提升成长性的有效策略。在独特价值传播的基础上,企业可对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整合,以最大化放大资源的价值。

3.行业整合型盈利模式。在大多数行业,行业领导者的业绩都比较明显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规模大的企业,除本身可能获得规模经济的收益外,在与上下游的谈判中,大企业通常处于有利地位,从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规模大了,替代品与新进入者的威胁就小一些,议价能力也更加强,因此,追求市场份额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盈利模式。整合行业成功者会一些企业在成功实现行业整合后,企业通常会形成与上下游谈判的强大地位,从而获得从整个产业链获益的机会。当然,行业整合需要很多条件,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也就是要有突出的融资能力;其次,还要有经得起整合初期业绩下降的困难。在现实中,整合成功与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国美电器是整合行业成功的佼佼者,几年来,它先后整合了永乐、大中、三联商社等企业,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在零售市场上取得了寡头地位,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效益。

4.品牌溢价盈利模式。在中国市场上,基于消费市场的巨大的容量,品牌溢价型盈利模式拥有比欧美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个品牌建立过程中,情感与文化是重要因素,通常而言,创造品牌溢价的核心要素并不是产品功能上的优越性,而是情感体验的独特性,引发消费者情感的暗示与联想,并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进一步如将情感体验根植于文化之中那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做法,与某一群体的心理认知偏好相比,文化常常更趋稳定,结果对品牌的忠诚度更高。所以,正因为文化价值的不可度量性,品牌溢价会有更大的空间。

四、盈利模式的实施要素与原则

1. 盈利模式的实施要素。一个成功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五方面的要素:定位、赢利点、关键资源和能力、业系统、自由现金流结构。这五个要素用一个金字塔来表现的话,金字塔的底部就是定位,逐步往上,最高层是自由现金流。第一步是战略定位,也就是确定顾客价值主张,选择那些最有潜力提供长期利润增长的目标客户,并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第二步确定盈利点,也即是创造更多利润来源,这一步企业要确定从哪里盈利,并以什么方式去盈利;第三步是建立关键资源和能力,就是寻求和建立自身的战略控制手段,保护企业设计带来的利润流,使其免受竞争对手和用户势力的侵蚀;第四步是重组与构建业系统,即企业从事的经营活动的确定,确定企业要从事哪些经营,起到何种作用?并打算将哪些业进行分包、外购或者与其他公司协作生产和协作经营?第五步是打造更多自由现金流。目的是让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不但要考虑如何获得利润,还要考虑怎样达到最小投入,回报达到最大的问题。

盈利能力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 会计盈余; 盈余质量; 盈余持续性

会计盈余作为企业过去一段时期经营成果的体现形式,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具有数量和质量双重特征。会计盈余的数量特征能够轻易地从会计报表数据中取得,而会计盈余的质量特征具有隐蔽性,需要结合各种财务及运营指标进行探讨才能准确评价盈余质量的优劣。互联网企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前期巨额的投入未必能获取高额的回报,甚至可能在企业尚未被人们所熟知之前就面临破产清算的危机。对互联网企业而言,会计盈余的持续能力是构建这类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时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学者在构建盈余质量评价体系时,较少关注行业特点,主要是针对国内上市的制造企业进行评价研究。我国互联网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所以从盈余持续性角度构建我国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能够更真实地判断企业的盈利水平。

一、互联网行业特点对传统盈余质量评价方法的挑战

(一)盈余质量的主流评价方法及其缺陷

在评价盈余质量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评价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种评价方法:市场评价法、时间序列法、基本分析法及现金流量评价方法。市场评价法采用盈余反映系数来评价;时间序列法主要采用自我回归整合移动平均模型(ARIMA Model)来计算;现金流量法则是把现金流量水平与时间序列相结合,将二者的相关系数作为盈余质量的评价指标;基本分析法主要通过多指标结合来评价企业的盈余质量。

这四种评价企业盈余质量的方法各有利弊,市场评价法采用盈余反映系数来衡量盈余质量,其中对未预期盈余的部分需要进行主观判断,很难准确区分企业的未预期因素;时间序列法虽有较好的数理基础和理论依据,但是其需要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及较长时间的财务数据,而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最早上市的新浪、搜狐也只有22年的历史,所以采用时间序列法难以准确衡量互联网企业的盈余质量;而现金流量分析实际上也是时间序列法的衍生,其与时间序列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盈余的估计转化为对现金流量的判断,也难以避免时间序列法的缺陷,因此基本分析法是评价互联网行业盈余质量较为可取的方法。

(二)互联网的行业特点对基本分析法的挑战

基本分析法是近十几年来会计文献研究较多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识别价值驱动因素来确定企业的内在价值,主要功能是向市场传递关于预测未来盈余的信号及关于盈余质量的信息,而且通过基本分析能够预测未来股票报酬或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报酬。

在基本分析法中,有采用单变量进行分析的,如市盈率(P/E)、净资产倍率(P/B)等,但单一指标容易造成偏差,使得评价结果不准确,因此学者们大多采用多变量分析法进行分析。虽然在指标选择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影响最为广泛的是Lev和Thiagarajan(1993)提出的利用财务报告中12个基本信号作为评价盈余质量的指标。这12个基本信号分别是:(1)存货;(2)应收账款;(3)资本性支出;(4)研究与开发费;(5)毛利;(6)销售与管理费用;(7)坏账准备;(8)实际税率;(9)储备订单;(10)劳动力;(11)后进先出法盈余;(12)审计意见类型。他们将每个基本信号分别评分,赋值为1或0,(如:存货相对于销售增长较快,赋值为1,表明盈余质量较差;若增长较慢,则赋值为0,表明盈余质量较高)然后将每个基本的得分相加,分值越低,盈余质量越高;反之,分值越高,盈余质量越差。

尽管采用多指标判断能够避免单一指标造成的误差,但当前的研究在选择评价指标时较少根据行业进行选择,大多是基于制造业的基础进行论述,但互联网企业与其他行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如成本与收入的增长模式、技术等对企业的影响。互联网属于轻资产行业,其对资本的要求比其他行业要低,现金收现性也比其他行业要好,但其对现金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单纯根据Lev和Thiagarajan(1993)的12个基本信号来评价互联企业的盈余质量会导致分析结果的偏差。根据互联网的行业特点来改善盈余质量的基本分析法,能合理地评价互联网企业的盈余质量;同时因为互联网属于高风险行业,未来盈余的持续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基本分析法较少从盈余持续性来考虑盈余质量的影响指标,因此笔者将在基本分析法的基础上从盈余持续性的视角来构建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

二、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指标选择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团购、微博等新型网络营销模式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我国对互联网宏观政策的干预使互联网行业朝着安全化、诚信化发展,竞价排名体系等也得到显著改善;支付、物流及售后服务系统的完善使得网上购物更加便利,消费者对网络产品及网络广告的信任度有所提升。相对于传统行业,互联网企业不需依赖大的营业面积、展示场所、多层次的流通环节及大量的存货,网络经济为企业节约大额的交易成本,取而代之的是电子系统的开发及维护费用,因此在传统盈余质量的基本分析法中对存货、总资产的分析变得不再重要,而研发、折旧和摊销金额的大小成为互联网企业成本的主要构成。互联网企业针对用户的销售一般是采用先支付后发货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广告业务则更倾向于传统企业劳务销售的流程,其收入的实现与传统企业有较大的区别,更偏向于收付实现制。盈余持续性要求企业具有持续不断的现金流量来满足未来持续经营的需要,现金收入的质量对盈余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从持续性角度来看,影响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的现金实现性

盈余的现金实现性是指企业以现金形式获取收入的能力,包括当期现金的实现性和未来期间现金的实现性。由于互联网企业存在虚拟性,企业在网络交易中的主动性较强,较好的企业通常能够实现收入的快速变现,且其技术平台的研发及用户群体的开拓均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现金流出也比较大,为满足未来持续经营的需要,其盈余的变现能力应当满足当期或近期支出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拥有持续不断的会计盈余,因此盈余的现金实现性应作为评价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的重要指标。

财务指标主要用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来评价盈余的现金实现性,同时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中的某项指标作为评价基数。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能够直观地看出本期收入中以现金实现的比率的大小,如果这个比率很高,则说明当期收入的实现性很高或者当期收回以前期间的应计收入,这是一个正面的信号,所以无论是哪个原因导致比率很高,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当期现金实现性较好;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能够很好地评价当期盈余的现金实现性,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表明企业当期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计算的净利润相比较,能够从总体来考察当期现金的实现性,类似地,这个指标值越高,代表盈余的实现性越高。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通过计算每股普通股带来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表明企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个指标值越大,说明每股普通股带来的现金收入高的可能性越大。在互联网企业中,虽然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以现金形式实现的,但大多互联网企业,尤其是网络媒体,应收账款也是其十分重要的一项资产,而应收账款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差额能够展现应收账款的增长是否伴随主营业务的增长,二者的正值差异越小说明二者增长是同步的,以往的应收款项能够及时收回,坏账发生较少,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当期收入与以往收入相比,应计收入所占比重变化不大,未来盈余的现金实现性高。

2.利润构成

盈余持续性要求企业拥有良好的利润构成,这样才能拥有较强的收益能力,同时利润作为会计盈余的构成要素,是衡量企业盈余质量的重要指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利润分为营业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不同的利润指标有不同的含义。互联网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的成长需要由技术进步来推动,因此其营业成本较低,期间费用较高,且互联网用户具有较强的粘性,后期单位维护成本较低,收入呈“J”型增长,因此单纯依靠净利润来评价企业盈余质量可能造成分析的误差。从盈余持续性角度来看,只有经常性的业务才能为企业带来高质量的盈余,企业倘若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利润应主要来自日常的经营活动,所以营业利润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更为重大。

与利润总额相比,营业利润主要产生于正常经营活动,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的比率能反映当期利润中来自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的比重,这个比重越高,说明收入主要来源于日常经营,未来拥有持续收益的可能性较大,盈余质量较好;而以营业利润为基础的总资产收益率能表明网络企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企业资产来自股东与债权人,为了满足二者投资的要求,企业必须拥有较高的资产收益率,通过营业利润而非净利润来计算这个指标能更客观地评价企业资产未来是否具有持续获利的能力,因此该指标值越大,盈余质量越高;而对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基本每股收益指标仍然能表明股东投入资产和价值的实现,资产净收益和每股收益越高,表明股东投资获取的收益越高,盈余质量也越高。

3.研发支出

互联网企业受技术影响重大,最先获取先进网络技术的企业能最先拥有独占性资源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为未来获取高额回报打下坚实的基础。Stephen P. Baginski和Kenneth S. Lorek等(1999)也认为高的研发强度能够让企业高水平地盈余持续,因此从持续性角度来看,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投入的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企业未来盈余质量的高低,而企业发生的研发费可能形成当期费用或无形资产。在考察企业研发费时,应区分二者进行衡量。

互联网企业作为轻资产企业,大多以技术水平取胜,前期投入的部分能形成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将带来未来持续不断的盈余,因此营业利润与无形资产的比率能表明互联网企业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越高,说明企业前期技术投入及开发成果显著,未来盈余持续性较好,盈余质量较高。同样的,营业利润与研发支出的比重也能反映企业在技术上的投入是否得到相应的回报;营业利润与研发支出、无形资产之和的比值则可以剔除由于不同企业在无形资产与研发支出会计确认上的不同而导致的差异。研发支出占企业现金流量支出的比重能表明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者对研发的重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网络技术的进步,作为管理者应足够重视企业的研发能力才能为企业获取大量忠实的用户群,为未来应持续经营获取利润做足准备,因此该指标越大,表明盈余质量高的可能性越大。

4.网络效应

盈余质量不仅能够使用财务指标来衡量,还能通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分析全面展现。网络经济中的麦特卡菲法则向我们展示网络企业的价值是随着使用者的增加呈现二次方增长,而互联网企业的收入特征表明网络企业的收入会随用户规模的增长而增长,且增长的速度比用户规模的增长率高得多,呈现规模经济的特征。因此网络效应能对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网络效应的优劣能影响企业的盈余质量。

网络效应可以用网站的运营指标来衡量,其中净利润与独立访问者数量、净利润与页面点击率的比率能够很好地衡量企业投入的效率与效果。独立访问者数量是指每百万访问者当中固定访问者的数量,点击量则指每天用户点击该网站的次数。净利润与这两个指标比率均能反映互联网企业的网络效应是否带来与之相符的收益。由于互联网企业的投入大多是致力于用户群体的开拓,目的在于让企业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这两个数值越大,说明企业在用户规模扩张上付出的人力、财力是有效的,能为公司未来盈余的持续性作出贡献,盈余质量状况良好。而研发支出与这两个指标的比值显示独立访问者数量和点击率的研发成本,这两个指标与前两个指标可以共同判定网络效应是否带来合理的效益。倘若净利润与独立访问者数量的比值高,但与此相应的研发成本更高的话,那么网络效应就没有发挥到其真正的效用,企业的盈余质量值得质疑。

(二)基于盈余持续性视角构建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

盈余持续性要求企业具有未来持续获取盈余的能力,不仅要求盈余具有可实现性,而且要求盈余能够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实现,实现期越短,盈余质量越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历程较短,且前期投入较大,风险性高,对其盈余质量的评价应集中在未来盈余的可实现度,即盈余的持续性。互联网企业盈余的现金实现性、利润构成、研发支出和网络效应均会影响企业盈余的持续性,对盈余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结合上文的分析,笔者在基本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的评价体系,期望投资者、管理者及相关人员能够利用该评价体系对互联网企业前后各期或与其他互联网企业的盈余质量进行比较并作出理性决策(见表1)。

三、评价体系的运用:A、B公司盈余质量对比分析

本文以A、B公司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文中构建的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对互联网企业进行评价。A、B公司均为我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A公司成立于2004年,于2010年年初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网站内容覆盖财经领域,每日更新上万条最新数据及资讯,为用户提供财经信息的查询;B公司于2009年12月在深圳上市,主要为用户提供股票证券交易分析,是金融信息服务企业。这两家企业均属于财经网站,上市时间接近,主营业务具有相似性,因此选择这两个网站来对其盈余质量进行评价分析能够更好地阐述文中构建的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

从表2可以看出,A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比B公司高0.25,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重和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均为B公司的3倍多;A、B公司的应收账款增长率为负值,表示应收账款的增长慢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企业当期收入大多以现金形式实现或以往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加快;A公司的绝对值大于B公司,说明A公司的现金实现性更好。因此,结合上述四个指标分析可知A公司盈余的现金实现性要远远高于B公司,企业拥有较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能保证未来盈余的实现,盈余持续性能力强,盈余质量好。

而从利润构成来看,这两家企业的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均高于85%,盈余质量都还不错,但A公司比B公司高了5.52%,且A公司以营业利润为基础的总资产收益率和以净利润为基础的总资产收益率均高于B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也比B公司高了10.87%。这四个指标充分表明A公司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能力比B公司大,未来盈余的实现性较强,盈余质量高。

从研发支出来看,虽然A公司无形资产带来的营业收益要小于B公司,但其研发支出带来的营业收益则比B公司高了272.34%,这可能是两家不同企业在确定研发费用是否能够资本化时产生认知差异所导致的。但从研发支出中的第三个指标发现A公司无形资产和研发支出共同带来的营业收益略高于B公司,显示了A公司对技术等研发的收益效应高于B公司。然而,A公司的研发支出占现金支出的比重要小于B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B公司对研发的重视度要高于A公司。但基于前面三个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到A公司研发的收益性要高于B公司,因此从总体上来说A公司对研发的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盈余质量较高。

最后在网络效应方面,B公司的每个点击和独立访问者所带来的收益均比A公司高了70%以上,说明B公司在用户规模拓展的投入得到较好的回报,但用户规模的拓展大多是基于技术平台搭建,为用户提供差异化产品的基础上获得的;B公司在研发支出的投入也远远大于A公司,其每个点击和独立访问者所耗费的研发成本比A公司高了90%以上,其成本的消耗大于收益的取得,说明B公司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收益“J”型增长,因此B公司的盈余质量仍比A公司差些。

综上分析可知,A公司的盈余质量比B公司高,同时考察2011年12月30日两家企业股票收盘价,A公司是19.18元,B公司是15.93元,这说明市场对A公司的认可度较高,也从侧面反映了A公司的盈余质量优于B公司,这与本文构建的评价模型得出的结论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评价模型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R. G. Sloan,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71, No. 3, Jul. 1996.

[2] L. W Meknigh, J. P Baley. Internet Economics[M].MIT Press,1997.

[3] P. Dachow, W. Ge, C. Schrand, 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 a review of proxies 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Nov. 2010.

[4] S. P. Baginski,Kenneth S. Loerk, G. Lee Willinger,Bruce C. Branson,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lternative Annual Earnings Persistence Measur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74,No. 1,Jan.1999.

[5] 卜华.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测度方法与应用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6] 蔡珊珊. 互联网公司纳斯达克上市及其预算管理[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7] 程小可. 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 胡延杰,李琳. 持续盈余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 财会通讯,2007(11).

[9] 刘百芳,隋立秋,方鑫龙. 盈余质量性态分解研究[J].经济师,2012(1).

[10] 柳木华.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11] 马永强. 会计盈余质量维度分析——一个理论框架[J].会计之友,2011(8).

[12] 马永强,阳丹. 信息观、计量观与盈余质量评价——对主流研究的梳理和反思[J].会计之友,2009(8).

[13] 彭韶兵,黄益建,赵根. 信息可靠性、企业成长性与会计盈余持续性[J].会计研究,2008(3).

[14] 邱丽艳,张健.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1(1).

[15] 唐建荣,陈钰■,蒋佳宸. 从盈余质量分析百强企业[J].会计之友,2011(10).

[16] 王聪儿. 基于EVA估价模型的我国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厦门大学,2009.

[17] 王栋. 互联网企业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18] 王化成,等.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9] 王艳萍.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与未来盈利能力分析[J].财会研究,2005(5).

[20] 王巍,吕发钦,等. 网络价值评估与上市[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1] 张兰萍. 介绍几种衡量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的指标[J].财会月刊(会计),2006(5).

[22] 张瑞丽,李少轩.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10(8).

[23] 张崧楠. 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盈余持续性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盈利能力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有关资本结构的研究,都是以盈利能力作为自变量,而资本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且一般以销售毛利率等单一指标衡量盈利能力。实际上,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以某一单一指标表示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且目前的研究很少以资本结构作为解释变量,盈利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而矿业这一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本结构具有高负债率、内源融资少等特点,并且因矿产品的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等特点,矿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和一般行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对矿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进行研究,探讨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反作用力。目前用于评价多重指标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层次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为了对盈利能力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盈利能力综合得分。

二、 研究假设

(一)样本来源

(二)研究假设及指标选取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我国矿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相关关系,即矿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则盈利能力越差。

反映矿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各个指标都侧重于不同方面衡量其盈利能力。因此,单一的指标很难全面反映盈利能力。为了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盈利能力,本文以公布的2013年度矿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依据,选取7个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通过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并计算综合得分以评价矿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这7个指标分别是基本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性现金流、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销售毛利率,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为了分析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选取资产负债率衡量资本结构,并以其为解释变量,因子分析所得的盈利能力综合得分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研究矿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主成分分析

(1)KMO 和 Bartlett的检验。由表3可以得出,KMO 的统计量取值为0.553>0.5,意味着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选取的反映盈利能力的7个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Sig.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即拒绝原假设,证明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综上所述,KMO和Bartlett 的检验均验证了7个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相关性矩阵。由表4相关矩阵可得,ZX1基本每股收益和ZX4成本费用利润率的相关性为0.369,ZX4成本费用利润率和ZX5营业利润率的相关性系数为0.779,相关性较为显著。ZX7和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较差,均维持在0.1左右,除此以外,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都接近于0.3,因此选取某单一指标表达盈利能力具有片面性,需要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运用因子得分法综合计算盈利能力的综合指标。

盈利能力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盈余预测;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盈余预测的文献综述与研究建议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3日

一、盈利预测的特征分析

魏刚、陈工孟(2001)运用一系列误差衡量标准,比较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与香港本地企业之间盈余预测的精确性。研究结果表明,IPO公司的外部所有权越大,其盈余预测的精确度却越小。

杨萍(2010)以2006~2008年的年度业绩预告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预测值的精确性、准确性、及时性及其修正结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业绩预告的精确性在逐渐增强的同时及时性在减弱,而与之相关的准确性并没有因此得到普遍的提高。与“自愿性”业绩预告相比,“强制性”业绩预告的准确性明显较低。

徐宗宇结合我国证券市场1993~1996年的盈利预测数据,对盈利预测的准确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普遍利润实际完成数超过利润预测数,表现出稳健预测的特征,并且在1988年徐宗宇对盈利预测可靠性的因素进行了检验,其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预测准确度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与预测期反向相关、与新股发行定价正向相关。

姜硕、李祥艳(2005)运用两种误差衡量标准,比较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1年盈利预测的精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已比较精确。在用绝对预测误差模型解释精确性变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统计回归结果的解释力较强。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于模型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是无偏的,并且其制定过程也是显得比较理性,盈余预测与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正相关,而且不同行业有很大的区别,并与债权融资正相关。

二、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研究

张亚丰(2008)系统地分析了影响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主要因素,从会计信息质量、盈余的可预测性、财务分析师的专业能力和激励行为特征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影响独立盈余预测质量的主要动因,并指出只有通过改进会计信息系统及完善交易主体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才能最终提高盈余预测的质量。

徐宗宇、邵清芳、陈维良(2012)以2010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基本Jones模型和线下项目法分别计算线上项目操纵性应计利润和线下项目操纵性应计利润,考察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以及终极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线上项目盈余管理程度与两权分离度显著正相关,终极控制人更倾向于通过隐蔽性更强的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2)当终极控制人性质为非国有时,终极控制人更有动机通过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陈旭东(2007)采用决策有用性的观点,定义了盈余质量,认为盈余质量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决定盈余质量属性背后的因素,从会计选择与股权结构的关系入手,探讨了盈余质量是如何被决定的。通过理论分析表明,股权结构通过两种竞争性的效应,侵占效应和协同效应影响高质量会计报告的供给和需求。

程小可(2005)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环境研究了盈余结构在公司业绩预测中的增量效应,即盈余结构在盈利预测与经营性现金流预测中相对总括盈余而言的边际作用;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数据对设计出的盈余结构业绩预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论显示:盈余结构项目在预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未来现金流方面,均比总括盈余具有更加显著的预测能力,并且盈余结构在现金流预测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经济学意义。

三、盈利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

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a)实证表明,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年度)盈利预测比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预测准确;徐跃(2007)发现利用财务分析师的季度盈利预测一元时间序列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比利用年度盈利的一元时间序列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更加准确。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b)利用财务分析师的公开盈余预测进行套头交易策略研究,以及王征、张峥和刘力(2006)对六大券商财务分析师的投资评级进行组合研究,都证明了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经济价值,而且在统计上显著。

徐泓、蒋砚章、刘雅萍(2005)以净利润作为衡量企业年度盈利的主要指标,建立基于中期报告的各种盈利预测模型,设计的预测模型分为综合运用年报数据预测和中报数据预测两类,并对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差异检验,从中提炼出最佳预测模型,以扩大预测模型的适用范围、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张雁翎、陈涛(2007)以随机抽取的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1,000家被并购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检验效力问题。本文通过三种验证各模型效力的实证方法比较了6种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研究发现,第一类误差的方法认为Healy模型、修正的琼斯模型和前瞻性修正的琼斯模型能有效地检验出盈余管理行为:预测误差标准方法则认为前瞻性修正的琼斯模型是最优的模型;而根据对操纵性应计部分的短期效应的实证则认为Healy模型、修正的琼斯模型、KS模型和前瞻性修正的琼斯模型是较优的计量模型。在综合考虑各种实证结果和中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为前瞻性修正的琼斯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检验盈余管理行为的效力最强。

郦玉敏(2005)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正确可行的方法,即体现在盈余质量的三个方面:盈余的预测能力、盈余的持续性和盈余的现金支持,只有盈余的现金支持才具有现实意义。

四、研究建议

通过上文对盈余预测三方面的文献回顾发现:(1)在盈余预测的特征分析中,大家着重研究的是准确性或者是精确性,对于其他的特征没有深入研究;(2)在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得比较零散,重点研究某一因素的文献还很少;(3)在评价方法的文献中,对于评价预测模型没有什么创新,在这一方面还有待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刚,陈工孟.IPO公司盈余预测精确性之实证研究——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与香港本地企业的一个比较.财经研究,2001.3.

[2]杨萍.基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盈余预测特征分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姜硕,李祥艳.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会计之友,2005.7B.

[4]吴东辉,薛祖云.对中国A股市场上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实证分析.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1.